『壹』 白銀現在多少一克,歷史以來最高和最低價各是多少
白銀價格每天都在波動,每天都可以在網上網路一下。歷史最高是2011年4月漲到過近50美元一盎司,換成人民幣靠近10塊錢1克的樣子。歷史最低是1993年初掉到3.5多點一盎司,按現在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算是7毛錢多點1克。
白銀的價格按重量計算。這個價格為每盎司白銀的美元價格。
在貴金屬和寶石市場中有幾種稱重的方法。國際上最常用的就是金衡制(TROY),一個金衡制(TROY)盎司約等於31.10克;而一個常衡盎司約等於28.35克。
國內市場的白銀以克/人民幣計價。
影響現貨白銀價格的重要經濟指標。
非農業就業人數。非農數值減小,表示經濟步入蕭條。企業減少生產。利空美元,利好現貨白銀;反之則利空白銀。
美國貿易經常帳 (Current Account)。經常帳逆差擴大,該國貨幣貶值。利空美元。利好現貨白銀;反之亦然。
美國貿易赤字。若貿易赤字擴大,進口大於出口,利空美元,利好現貨白銀;反之則利空現貨白銀。
CPI(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升,但經濟增長緩慢,當通脹上升,市場保值需求增強的情況下,現貨白銀因為抗通脹,增值保值而大幅上漲。
失業率。失業率下降,代表整體經濟健康發展,利好美元,利空現貨白銀;反之利多白銀。
新屋銷售。銷售數量增加若低於預期,利好美元,利空現貨白銀;反之亦然。
耐用品訂單。若數據增長,則表示製造業情況有所改善,利好美元,利空現貨白銀;反之亦然。
密歇根消費者信心指數。消費者信心上升,預計消費增長,聯儲將提高利率,利好美元,利空現貨白銀;反之則利好白銀。
國內生產總值GDP 。通常GDP越高,意昧著經濟發展越好,利率趨升,匯率趨強,白銀價格趨弱。
工業生產指數。若指數上揚,代表經濟好轉,利率可能會調高,對美元應是偏向利多,對現貨白銀利空;反之為利多。
采購經理人指數(PMI)。PMI常以50%作為經濟強弱的分界點:高於50%時,被解釋為經濟擴張的訊號。利多美元,利空現貨白銀;低於50%則利多現貨白銀。
耐用品訂單。若該數據增長,則表示製造業情況有所改善,利好美元,利空現貨白銀;反之則為利多白銀。
就業報告。失業率降低或非農業就業人口增加,表示景氣轉好,利率可能調升,對美元有利,利空現貨白銀;反之則利多現貨白銀。
生產者物價指數(PPI) 。PPI上揚對美元來說大多偏向利多美元,利空現貨白銀;反之亦然。
零售銷售指數。若指數提升,代表個人消費支出的增加,經濟情況好轉,如果預期利率升高,對美元有利,利空現貨白銀;反之利多現貨白銀。
能源庫存與利用率。若能源庫存減少則將使價格上漲,利多現貨白銀;若美國的能源利用率良好,利多美元,利空現貨白銀。
白銀價格-網路
『貳』 1999-2012年白銀價格大約漲了多少倍
1999年的時候黃金價格是287.5美元一盎司,2012年是1675.2美元一盎司5.826倍
『叄』 歷史上的紙白銀最低跌到多少
現貨白銀價格的歷史最低價為3.5美元/盎司,於1993年初跌至此位,按現在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算是7毛錢多點1克。
注意:1993年這個時間點
事實上1990-1992年爆發了全球性的經濟危機。
1990年7月起, 美國首開危機記錄, 很快波及加拿大、日本、歐洲和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直到1992年底, 美國才走出低谷, 而西歐、日本等國仍蒙受嚴重陰影。
(3)1990年8月白銀價格擴展閱讀:
紙白銀的定義
「紙白銀」是一種個人憑證式白銀,是繼紙黃金後的一個新的貴金屬投資品種,投資者按銀行報價在賬面上買賣"虛擬"白銀,個人通過把握國際白銀走勢低吸高拋,賺取白銀價格的波動差價。
投資者的買賣交易記錄只在個人預先開立的"白銀賬戶"上體現,不發生實物白銀的提取和交割。
影響紙白銀價格的因素
1、供求關系
2、重大事件
為戰爭或為維持國內經濟平穩而支付費用、大量投資者轉向黃金白銀保值投資,這些都會擴大對白銀的需求,刺激銀價上揚。因此,投資者要預測銀價,國際政事也得關心一下。
3、美元匯率
美元匯率是影響銀價波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在白銀市場上有美元漲則銀價跌,美元降則銀價揚的規律。但在某些特殊時段,尤其是白銀走勢非常強或非常弱的時期,白銀價格也會擺脫美元的走勢影響。
4、原油價格
原油也一直和白銀市場息息相關,其內在原因是,白銀具有抵禦通貨膨脹的功能,而國際原油價格與通貨膨脹水平密切相關,因此,白銀價格與國際原油價格具有正向運行的互動關系。
5、金融危機
當美國等西方大國的金融體系出現了不穩定的現象時,從而引起世界金融危機,世界資金便會投向黃金白銀,黃金白銀需求增加,金銀價即會上漲。黃金白銀在這時就發揮了資金避難所的功能。
6、通貨膨脹
我們知道,一個國家貨幣的購買能力,是基於物價指數而決定的。當一國的物價穩定時,其貨幣的購買能力就越穩定。相反,通貨率越高,貨幣的購買力就越弱,這種貨幣就愈缺乏吸引力。
7、經濟狀況
經濟欣欣向榮,人們生活無憂,自然會增強人們投資的慾望,民間購買白銀進行保值或裝飾的能力會大為增加,銀價也會得到一定的支持。
『肆』 1980年至2014年白銀價格
這個老長了,1980年的時候白銀1000多元,最高的時候2011年的時候拉登在的時候白銀沖高到1萬多元,拉登死後到現在的3000多元,以上都為北商銀點位。
『伍』 白銀最高價格是哪一年那個月
截止2020年8月,白銀價格最是在2011年4月29日,國際白銀價格為49.81美元/盎司,折算人民幣價格是10435元/Kg。
白銀作為貨幣和價值儲藏手段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1816年,英國實施《金本位法》,確定英鎊紙幣只盯住黃金,英國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從國家層面廢除白銀貨幣地位的國家。
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布雷頓森林體系宣告瓦解,美國政府開始放開對金銀的價格管制。白銀價格得以隨市場需求自由波動,銀幣的內在價值也超過了面值。
(5)1990年8月白銀價格擴展閱讀:
白銀價格的影響因素
白銀具有貨幣屬性,投資屬性,商品屬性這三重屬性,這也決定了銀價的驅動因素將是復雜多樣的。銀價除了受供給和需求兩大因素影響之外,還受地緣政治,經濟,金融和實物白銀供給四大驅動因素的影響。
地緣政治因素對白銀價格的影響是最直接,最明顯,是白銀短線投資者必須關注和分析的因素。世界上重大的政治事件,重要國家的戰爭,重大突發事件和核心國家安全戰略調整,都會對金價形成很大的影響,從而很大程度上影響銀價的運行。
地緣政治的不穩定會影響信用貨幣的吸引力,從而影響黃金,白銀的價格。在經濟和政治發生動盪的時候信用貨幣的信用度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使信用貨幣吸引力發生變化,市場資金將會大量流入商品市場和避險市場。
『陸』 白銀歷史最高價是多少元每克
歷史最高是2011年4月漲到過近50美元一盎司,換成人民幣靠近10塊錢1克。
最高是2011年4月漲到過近50美元一盎司,換成人民幣靠近10塊錢1克的樣子。歷史最低是1993年初掉到3.5多點一盎司,按現在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算是7毛錢多點1克。
美元與白銀的關系是可以判斷白銀的短期走勢。當美元短期表現比較堅挺,則白銀通常情況下會下跌,而相反,當美元表現疲軟,白銀價格則會上漲。
因此,在基本面等方面沒有發生重要改變,可以通過美元的價格來判斷白銀的走勢。
關注國際原油價格同樣可以判斷白銀的走勢。通常情況下,原油價格上漲會帶來銀價的短期上浮。
供求決定了銀價,所以研究季節與供求之間的關系,同樣可以判斷銀價的漲跌。一般情況下,每年上半年白銀消費較少,下半年則消費旺盛,春節的時候,白銀需求達到最大量,白銀價格就會走高。
(6)1990年8月白銀價格擴展閱讀:
白銀是有色金屬的一種,當有色板塊需求量明顯增長,會使得國際金價、銀價走強。國際經濟的發展,使得有色金屬等國際商品需求增加,因此會帶動銀價的上漲。
現貨白銀儲備一向被央行用作防範國內通脹、調節市場的重要手段。而對於普通投資者,投資現貨白銀主要是在通貨膨脹情況下,達到保值的目的。
在經濟不景氣的態勢下,由於現貨白銀相對於貨幣資產保險,導致對現貨白銀的需求上升,金價上漲。
『柒』 1980年的白銀價格是多少錢一克
45到50美元
『捌』 以前清朝時候的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我們常常看到古裝戲里用銀兩做錢的單位,那麼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呢?我也很想知道,於是到網上查了一下,得出了初步的答案。不過,這里聲明,筆者不是學歷史的,只是利用從網上查到的講歷史的文章,做一個大致的推算,獲得一個感性認識罷了。
基本單位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1元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八錢三分?
白?面(斤)九文
銀每兩換錢一千文」
還有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2元結論
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
1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
2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值較低
3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
5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
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人民幣2000元=10兩白銀
1兩白銀=人民幣200元=1000文錢=1貫(吊)錢
1文錢=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驗證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數據,便於驗證曉林給出的換算方式,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裡沒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當當,明碼標價。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庫平營造制」,與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約等於國際標准制的600克(597克多點)。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還有殘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黃金的計量單位「兩」、「錢」就是用庫平營造制的計量單位。一「兩」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一「錢」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並統一中國度量衡制度,解決不同地區之間度量衡差異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障礙,促進經濟發展,進行了度量衡改革。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習慣需要,將「庫平營造制」改革為「市制」,為與國際接軌,將「市制」與國際標准制方便換算。特將「一營造尺」改為「一市尺」,等於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於二市裡。「一庫平斤」改為「一市斤」等於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稱「一二三制」。「市制」與「庫平營造制」計量接近,老百姓易於接受。而市制與公制換算簡單,能為國際貿易接受。俗稱「斤有所短、尺有所長」,即市斤比庫平制重量小,市尺比營造制長。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稱成功。為以後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今仍在發揮其基本作用。
民國時期的另一個大的改革是幣制改革。
北洋政府時期在幣制改革上的一個較大動作是「廢兩改元」。清末時,雖然中國也有銀鑄幣,但貨幣制度是以銀兩為單位,制錢(包括銅錢與銅元)為主要流通的輔幣。貨幣單位相當混亂。既有以庫平兩為單位的計量,也有以海關兩為單位的計量。同時,銀鑄幣和銀兩的成色也極不一致。這個混亂的幣制極大地阻礙著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於是,就有了第一次幣制改革:「廢兩改元」。即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規定以銀元為基本貨幣單位,停止銀兩流通。一元銀元重庫平銀七錢二分,含銀量為85%。一元等於十二角(仿英制)。以銅元為輔幣,停止銅錢的流通。一元銀元與銅元的比價基本上在180——188之間漲落。俗稱「洋長洋短」。每日銀樓或銀行都會發布當日銀價。當銀價上漲時,稱為「洋長」,當銀價下跌時稱為「洋短」。民間小額交易基本上以銅元計價為主。銀行發行紙幣以元為單位,一元紙幣兌換一元銀元。貨幣以銀為本位。
這次幣制改革使全國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統一。但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
另一次幣制改革是南京政府為解決金融危機而進行的。30年代時美國貨幣放棄銀本位,實行金本位制,規定1盎斯黃金等於35美元。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倫敦)收購白銀,導致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中國的貨幣制度是以銀為本位,但自己產銀不多。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東北、華北大搞武裝走私,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同時,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的貨幣升值,進口狂增、出口受阻,影響經濟與發展國際收支平衡,如不及時改革將導致中國金融崩潰。南京政府與英國、美國談判貨款為幣制改革提供外匯保證。最後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詳見《中美白銀談判》)。於是,南京政府決定進行幣制改革,停止銀元流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後增加)四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用於交易與完糧納稅。法幣與英鎊、美元掛鉤。
現在看電視劇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夠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
這里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一兩銀子等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以銀子為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國時候,就流通銀元了,稱為國幣。民間稱為「袁大頭」。它的價值也比較高,可兌換180多個銅元。按當時物價水平折算今日的購買力,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35元左右。考慮到生產的發展,糧食和日用品價格的下跌,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銀子價格算,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50-60元左右。當時辦一個比較好的印染廠投資也不到一萬元。買一較輛當時比較好的轎車大約是1000元。所以不會有拿出一個銀元買一個饅頭的情形出現,最多一個銅板。
銀票其實是山西票號發的匯兌憑證,有密押的,不是見票即兌的銀行券(鈔票)。用銀票是要付匯兌費用的。
銀票做大宗買賣的商人用得著。它可避免攜帶大量現銀的風險,而且方便,並與自己攜帶大量現銀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員是用不著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來支付款項。即使你拿出來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個人支票還不如。
『玖』 白銀歷史最高價格是多少
歷史最高是2011年4月漲到過近50美元一盎司,換成人民幣靠近10塊錢1克。
1、最高是2011年4月漲到過近50美元一盎司,換成人民幣靠近10塊錢1克的樣子。歷史最低是1993年初掉到3.5多點一盎司,按現在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算是7毛錢多點1克。
2、美元與白銀的關系是可以判斷白銀的短期走勢。當美元短期表現比較堅挺,則白銀通常情況下會下跌,而相反,當美元表現疲軟,白銀價格則會上漲。
3、白銀的價格按重量計算。這個價格為每盎司白銀的美元價格。
在貴金屬和寶石市場中有幾種稱重的方法。國際上最常用的就是金衡制(TROY),一個金衡制(TROY)盎司約等於31.10克;而一個常衡盎司約等於28.35克。
『拾』 現在白銀價格多少一克白銀變動大嗎
目前白銀價格人民幣/克 3.14
銀價變動來說總體算大的,影響它變動的主要有這幾點因素
一、供需影響因素
供需決定價格,白銀的供需因素無疑也是白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供應因素主要包括礦產、生產工藝、生產成本等等因素,往往很難有較大的改變,而需求因素則是和經濟波動密切相關的。關於礦產部分請詳見我們報告《中證研究白銀期貨系列研究報告之三:白銀產業鏈深度分析》。本報告僅闡述需求和成本對白銀價格的影響。
1.1需求對白銀價格的影響
由於白銀是一種工業商品,不論是從世界范圍,還是從國內市場看,白銀工業需求均佔到總需求30-40%的比例,這一比例高於黃金。因此經濟波動往往也伴隨著白銀需求波動。
工業需求受經濟影響變動也較大,在2009年,金融危機後的經濟低迷,使得當年的工業需求大幅回落至10440噸,近幾年來僅高於2002年時的工業需求。因此,經濟波動,尤其是電子工業的變化情況,進而對需求的影響,無疑是白銀價格重要的影響因素。
1.2成本因素
成本因素對白銀來說有一定影響,但相比其他因素,成本對白銀價格影響不大。白銀目前主要從銅、鉛伴生礦中冶煉的陽極泥中提取,原料成本方面在計算銅、鉛時大多已經包涵在內。在大型的銅、鉛等冶煉企業中,白銀都是作為附屬品生產,成本一般而言都較低。雖然近兩年國內的白銀生產成本(主要是人工等成本上漲)明顯增加,但依然具有較大的盈利空間,因此,成本對白銀的產量及價格影響不大。
二、通脹影響因素
在40%左右的供需影響因素外,類似黃金價格,通脹又是白銀價格的重要影響因素。為了觀察這一因素的影響力度,我們分別從扣除通脹後的價格比較和不同白銀價格周期下,實際利率與白銀價格的關系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2.1扣除通脹因素後白銀價格的比較
我們以美國1976年1月的CPI為基期,那麼今年的物價指數是1976年1月的4倍,白銀價格則從1976年的4.30美元/盎司上漲到31美元/盎司,漲7.8倍。而扣除物價因素,將已經創出30年歷史新高的白銀價格進行折算,我們看到目前的白銀價格僅是1983年左右的水平,相比1979-1980年持續上行的情況相比,離48.7美元/盎司的最高水平,仍有較大距離。而再看較為典型的美國70年代滯漲情況,白銀也出現了1367.4%的漲幅。可見,通脹壓力是推高銀價主導因素
2.2實際利率與白銀價格的關系
為了更進一步說明通脹對白銀價格的影響,我們採用這樣一種思路來進行分析。我們將1974年以來的白銀價格劃分為12個周期(以1974年1月4日為起點,一方面受限於數據,再一方面之前白銀價格波動幅度相對偏小,這樣的起點選擇相對合理。進而以其後最高點為一段上漲行情;然後以最高點與最低為一次下跌行情。這樣可以過濾了中間一些小級別的波動,在日線上進行劃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白銀價格波動的12個周期中,我們看到僅有兩個周期出現了實際利率大於零,白銀價格仍出現上漲的情況,分別是1982年6月29日至1983年8月23日以及1986年11月26日至1987年4月27日,這1982年到1983年這段時間主要還是由於美國的通脹水平仍然較高,白銀較強的通脹功能推動銀價上漲;而在1986年11月26日到1987年4月27日,一方面是白銀在持續弱勢下跌之後具有較強的反彈需求。另一方面則是80年代金融危機後的經濟出現恢復使得白銀的工業需求有所增加。另外,我們也注意到還有兩個周期在實際利率為負的情況下,白銀價格仍出現下跌的情況,分別是2008年3月18日至2008年10月17日以及2011年5月3日至2011年9月26日。2008年主要是由於金融危機爆發,風險資產遭到拋棄,為保護資產,人們紛紛持有現金,因此導致白銀價格的下跌。而2011年5月到9月份則更多是經歷2011年2月-4月持續大幅上漲後的回落,而歷史經驗我們看到,如果負利率維持,白銀價格上行的概率仍然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