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利率市場化的進程是什麼
中國利率市場化的進程:
1、1996年,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先行放開,債券市場利率以及部分存貸款利率也隨後相繼放開。
2、1999年10月,銀行間市場利率、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券發行利率市場化。進行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嘗試。至此,貨幣市場和債券利率已經基本放開,貼現率也在逐漸放開中。
3、2000年9月21日,放開了外幣貸款利率,放開大額外幣存款利率下限;2003年11月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下限放開。(先外幣後本幣,先貸款後存款,先大額後小額)。
4、2003年以後,不斷擴大貸款利率的浮動范圍,存款利率的改革也在進行中。
5、2004年10月29日,不再設置貸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至此,我國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基本過渡到「上限放開、下限管理」的階段;人民幣存款利率則實現了「放開下限、管住上限」的既定目標。
6、2012年6月7日,存款利率浮動區間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貸款利率調整為基準的0.8倍,7月5 日,將貸款利率浮動下限調為基準利率的0.7倍,兩次浮動區間的調整,拉開了利率市場化最後攻堅戰的序幕。
7、2013年7月20日起,放開貸款利率下限,至此,對貸款利率的管制全面放開,接下來就剩存款上限了。
8、2014年11月12日,下調基準利率,人民幣存款浮動區間改為基準利率的1.2倍。2015年4月10日,擴大到1.3倍,5月11日,擴大到1.5倍。當然,利率的市場化不只是擴大浮動區間,我國近來的一系列政策都是為日後的利率市場化鋪路。
9、2015年5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存款保險條例》,銀行一旦破產,儲蓄額小於50萬的儲戶由保險公司賠償,這一條例的頒布告訴我們,存款也不一定是保險的,當然,最重要的是為民營銀行的發展鋪路。
(1)貸款利率市場化擴展閱讀:
中國利率市場化的積極影響:
1、讓金融更好地支持實體
金融機構採取了差異化的利率策略,可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加大金融機構對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支持,融資變得多元化,促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也有利於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2、增加金融機構獲利能力
貸款利率市場化以後,一些金融機構可能會上浮貸款利率,那麼,就能夠獲得更多貸款利息收入,為銀行增加更多獲利能力。同時,銀行在給中小企業貸款的時候,可能會更加嚴格貸款條件,對於發展前景更好的中小企業優先貸款,這樣也可以進一步減少不良貸款。
3、提高信貸質量
貸款利率市場化之後,金融機構會給優質客戶創造更多收益,而使那些質量不高的客戶收益下降,風險較大且信譽度低的客戶將退出信貸市場。
4、更有效地吸引閑置資金。
利率市場化或再擇機有序放開存款利率,存款利率市場化以後,可以更加有效地吸納閑散資金,把社會上閑置的資金很好地利用起來,如果利率上漲,可以更加吸引大客戶閑置資金,利率市場化以後,金融機構可以根據自身特點來決定利率,適當地提高存款利率,就可以在短時期內吸引到更多數量的閑置資金。
5、有利於信譽好的客戶
利率市場化後,銀行也更加嚴格審核貸款人的信用狀況,信用好的貸款者將更多受到青睞,利率市場化後,銀行存款利率一般會提高,貸款利率則會下降,老百姓將會得到更多的實惠,同時,促進信用體系向前邁進一步。
6、將推進存款保險制度
利率市場化後,商業銀行之間競爭會增強,一些銀行可能面臨新的風險,為了維護整個市場穩定,或將推進存款保險制度。
7、促進農村金融服務進一步提高
農村信用社是農村金融服務的主力軍,不再對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設立上限,有利於農村信用社自主定價,有利於統一各類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政策,營造更加公平競爭環境,有利於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不斷優化資源配置,促進農村金融服務進一步創新與提高。
8、加速銀行升級
利率市場化,資產定價將更加透明,商業銀行利息差有利於競爭,經營模式轉型壓力增加,加速傳統銀行業務向投資銀行、財富管理轉變,促進銀行進一步升級。
❷ 為什麼要推進利率市場化
在市場經濟改革中,來市場由價格機制源來決定資源配置,資源配置的市場化取決於價格的市場化,市場對資源的配置首先通過資金配置來完成,這就要求資金價格的形成要服從市場規律。市場經濟化下的商業銀行自負盈虧,利潤最大化是商業銀行的追求目標,因此利率市場化,可以使利率充分發揮經濟杠桿的作用,對金融市場的資金進行有效配置。
同時,根據我國加入WTO時對金融領域開放的承諾,利率市場化也是我國商業銀行與國際金融市場接軌的需要。隨著國外商業銀行的進駐,國內商業銀行之間以及國內銀行與國外銀行之間的競爭需要,利率市場化已成為我國金融改革的必然趨勢。
❸ 存款利率市場化是什麼意思
一、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提出
黨和國家非常重視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1993年,黨的十四大《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我國利率改革的長遠目標是:建立以市場資金供求為基礎,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調控核心,由市場資金供求決定各種利率水平的市場利率體系的市場利率管理體系。
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提出,中央銀行按照資金供求狀況及時調整基準利率,並允許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在規定幅度內自由浮動。
2003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優化金融資源配置。
黨的第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進一步明確「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建立健全由市場供求決定的利率形成機制,中央銀行通過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市場利率。」
二、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據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結合我國經濟金融發展和加入世貿組織後開放金融市場的需要,人民銀行將按照先外幣、後本幣,先貸款、後存款,存款先大額長期、後小額短期的基本步驟,逐步建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機制,中央銀行調控和引導市場利率,使市場機制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發揮主導作用。
三、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進程
自1996年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正式啟動以來,經過7年的發展,利率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並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1996年6月1日人民銀行放開了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 1997年6月放開銀行間債券回購利率。1998年8月,國家開發銀行在銀行間債券市場首次進行了市場化發債,1999年10月,國債發行也開始採用市場招標形式,從而實現了銀行間市場利率、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發行利率的市場化。
1998年,人民銀行改革了貼現利率生成機制,貼現利率和轉貼現利率在再貼現利率的基礎上加點生成,在不超過同期貸款利率(含浮動)的前提下由商業銀行自定。再貼現利率成為中央銀行一項獨立的貨幣政策工具,服務於貨幣政策需要。
1998年、1999年人民銀行連續三次擴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幅度。2004年 1月1 日,人民銀行再次擴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區間擴大到[0.9,1.7],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區間擴大到[0.9,2] ,貸款利率浮動區間不再根據企業所有制性質、規模大小分別制定。擴大商業銀行自主定價權,提高貸款利率市場化程度,企業貸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擴大到70%,下浮幅度保持10%不變。在擴大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同時,推出放開人民幣各項貸款的計、結息方式和5年期以上貸款利率的上限等其他配套措施。
進行大額長期存款利率市場化嘗試,1999年10月,人民銀行批准中資商業銀行法人對中資保險公司法人試辦由雙方協商確定利率的大額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額3000萬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 年),進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嘗試。2003年11月,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可以開辦郵政儲蓄協議存款(最低起存金額3000萬元,期限降為3年以上不含3 年)。
積極推進境內外幣利率市場化。 2000年9月,放開外幣貸款利率和300萬美元(含300萬)以上的大額外幣存款利率;300萬美元以下的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銀行統一管理。2002年3月,人民銀行統一了中、外資金融機構外幣利率管理政策,實現中外資金融機構在外幣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3年7月,放開了英鎊、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幣小額存款利率管理,由商業銀行自主確定。2003年11月,對美元、日元、港幣、歐元小額存款利率實行上限管理,商業銀行可根據國際金融市場利率變化,在不超過上限的前提下自主確定。
回顧1996年以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中國人民銀行累計放開、歸並或取消的本、外幣利率管理種類為119種,目前,人民銀行尚管理的本外幣利率種類有29種。今後,隨著金融機構改革和利率市場化的穩步推進,人民銀行將不斷擴大金融機構的利率定價自主權,完善利率管理,並通過中央銀行的間接調控,引導利率進一步發揮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和調控宏觀經濟運行的作用。
❹ 什麼是利率市場化,包括哪些內容
利率市場化是指金融機構在貨幣市場經營融資的利率水平由市場供求來決定。利率市場化包括利率決定、利率傳導、利率結構和利率管理的市場化。
在法律制度相對薄弱的國家,利率自由化也會帶來大量違約的出現。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利率市場化會帶來兩個結果,即過度投資或者投資不足。
利率市場化改革將給商業銀行帶來階段性風險和恆久性風險。所謂利率市場化的階段性風險是指利率放開管制的初期,商業銀行不能適應市場化利率環境所產生的金融風險。
在轉軌階段,利率市場化主要通過兩種途徑加重商業銀行的風險:一種是由於長期的利率壓制,市場化後的利率水平必然會升高,銀行之間吸收存款的競爭加劇。
(4)貸款利率市場化擴展閱讀
從美國、日本相對成功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經驗以及阿根廷利率市場化改革失敗的教訓看,以下幾個方面值得中國在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借鑒:
⑴ 宏觀經濟形勢決定著改革的時機選擇。
⑵ 金融微觀基礎建設的程度制約著改革的實踐速度。先培育金融市場,健全金融機構後放開利率成功者居多,而無扎實市場基礎者貿然完全放鬆利率管制者多以失敗告終。
⑶ 建立有效的監督體系,以適宜的法律和規章來取代對利率和金融的直接干預。
在放開利率、金融自由化的過程中,必須建立一套適宜而謹慎的管理制度,制定高質量的監管標准,進行嚴格而有效的銀行監督,評估銀行風險。這對利率放開後的金融體系成功地發揮作用非常重要。
⑷ 利率市場化改革必須綜合考慮,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專家們的觀點,只有同時實現一國宏觀經濟穩定和銀行監管充分有效才可迅速實現利率自由化,否則需要有一個創造條件的過程。
❺ 中國利率市場化
2019年,是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中的重要一年。
當年8月17日,央行公告稱,自2019年8月20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於每月20日公布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LPR按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貸便利利率)加點的方式形成。其目的在於發揮好LPR對貸款利率的引導作用,促進貸款利率「兩軌合一軌」,提高利率傳導效率。
改革以來,LPR已進行了五次報價。12月20日,第五次LPR報價出爐:1年期品種報4.15%,相比改革前的舊LPR下降16BP;5年期以上品種報4.80%,相比8月份的報價下降5BP。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多家銀行了解到,在LPR報價下行後,商業銀行新增對公貸款利率也有所下行,實體經濟融資成本趨降。受調控因素影響,個人按揭貸款整體利率仍持平於改革前。
2019年11月,央行還通過下調MLF利率引導LPR下行。這是央行首次通過調控政策利率實現對貸款利率的調整,是央行貨幣政策傳導的重要一步。一些市場人士建議,應擴大MLF的使用規模和交易對手,以進一步增加政策利率向貸款利率的傳導。
12月28日,央行發布公告稱,將推動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原則上應於2020年8月31日前完成。市場人士預計,在存量貸款換錨完成後,貸款基準利率或將在2020年取消。
改革降低實體企業融資成本
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肇始於1996年,當時人民銀行放開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此舉被視為利率市場化的突破口。此後,利率市場化改革相繼在債券市場、信貸市場漸次推開。
多年來利率市場化改革持續推進,中國的貸款利率上、下限已經放開,但仍保留存貸款基準利率,存在貸款基準利率和市場利率並存的「利率雙軌」問題。銀行發放貸款時大多仍參照貸款基準利率定價,特別是個別銀行還設定隱性下限,對市場利率向實體經濟傳導形成了阻礙。
因此,2019年8月央行推進貸款利率市場化改革。改革後LPR參考MLF,貸款利率則錨定LPR。截至年底,LPR已進行五次報價,1年期LPR相比改革前的舊LPR下降16BP,其主要驅動因素為MLF利率下降、降准帶動銀行資金成本下降。
❻ 貸款利率市場化
利率市場化是指金融機構在貨幣市場經營融資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回市場供求來決定,包括利率決答定、利率傳導、利率結構和利率管理的市場化。實際上,它就是將利率的決策權交給金融機構,由金融機構自己根據資金狀況和對金融市場動向的判斷來自主調節利率水平,最終形成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基礎,以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利率體系和利率形成機制。
自2013年7月20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
自2015年5月11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決定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3倍調整為1.5倍。
自2015年8月26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放開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動上限,標志著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又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
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不再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
❼ 什麼是利率市場化
簡介
是指通過市場和價值規律機制,在某一時點上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利率運行內機制,它是價容值規律作用的結果。
利率市場化是指金融機構在貨幣市場經營融資的利率水平由市場供求來決定,它包括利率決定、利率傳導、利率結構和利率管理的市場化。實際上就是將利率的決策權交給金融機構,由金融機構自己根據資金狀況和對金融市場動向的判斷來自主調節利率水平,最終形成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基礎,以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結構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利率體系和利率形成機制。利率市場化一直是我國金融界長期關注的熱點問題.2000年以來廣受人們關注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終於邁出了第一步:經國務院批准,從2000年9月21日開始,改革我國外幣利率管理體制,首先是放開外幣貸款利率,由金融機構根據國際金融市場利率的變動情況以及資金成本、風險差異等因素,自行確定各種外幣貸款利率及其結息方式。
❽ 中國利率市場化達到什麼程度
日前有消息稱,將於今年11月份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在金融改革方面作出戰略性決策,其中包括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那麼,目前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進行到了一個什麼樣的程度?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關鍵是什麼?利率市場化後應有怎樣的貨幣政策取向?
利率市場化才起步
我國在利率市場化方面採取的是「小步走」策略,先是去年央行連續兩次進行了不對稱降息,在存款利率方面,一年期存款利率可以在央行公布的基準利率基礎上向上浮動10%,其餘期限的存款利率按基準利率執行。目前部分銀行對兩年及其以上的存款利率也可以在央行公布的基準利率基礎上向上浮動10%。
在貸款利率方面,去年在進行不對稱降息時,央行規定其下限不低於基準利率的70%。而今年7月20日,央行取消了貸款利率下限限制。這意味著貸款利率實現了部分市場化。「但還不是完全的市場化,因為貸款利率的上限還受到監管部門的管制。存貸款利率有所松動,帶來的效應是多方面的。
另外,還有兩大效應:一是一些議價能力強的優質客戶獲得了減少財務成本的機會,從而直接增加了盈利空間;二是存款利率向上浮動後提高了家庭儲蓄回報水平。目前不少銀行上浮了中長期存款利率,一般在10%左右。
形成機制先市場化
由於利率管制主要表現為壓低利率,央行可以通過直接制定各種利率水平,保證資金供給,保持旺盛的投資需求,這對於迅速恢復和發展經濟作用顯著,特別是在經濟處低熱潮期間更是如此。但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其弊端不斷顯現出來。
從消費角度看,因為低利率使居民有了錢不願意存銀行,而偏向於更多的即期消費,這從表面上看起來,有利於刺激消費,擴大內需,而事實上這樣的消費不是一種積極意義上的消費,而是一種消極意義上的消費,對社會財富的增長並不一定有好處。
從投資角度看,潛在的貸款人會傾向於從事收益低的直接投資,而那些能以低利率得到銀行資金的借款人會選擇資本密集型項目,而不是將錢存入銀行再由銀行貸出,這也不利於銀行信貸業務的發展,進而影響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作用的發揮。
目前銀行間市場利率似乎已經市場化,而實際上它並沒有市場化,一是因為這個利率的形成並不是在一個開發的環境下形成了,實際上只是商業銀行,再加上少數機構的博弈而形成的,這樣的利率並不一定真實反映了當時資金市場的供求關系。二是因為透明度不高。
真正的利率市場化必須具備兩大特徵:一是利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即以什麼樣的利率機制來決定利率水平;二是要以存款保險制度相配套。
政策取向也應改變
在談到利率形成機制市場化後的貨幣政策取向問題時,左小蕾說,目前我國的貨幣供應量是按照計劃經濟那一套模式來運作的,即當年的貨幣供應量在上一年貸款總量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幅度增加。
利率形成機制市場化後,在貨幣政策方面就不宜再以量化方式出現,而是通過利率來影響市場對資金的需求量。當然,我國的市場利率形成機制,既要參照國際市場的慣例,但更要根據我國的國情來決定,建議由央行發布一個指導性的,同時又是動態性的利率水平,供商業銀行參照。我們不能為了市場化而市場化,市場化只是手段,而目的則是優化資源、資本的配置,使資金對實體經濟產生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