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達芬奇密碼計算公式是什麼
公式為:A0=0,A1=1,An=A(n-1)+A(n-2)(n>=2,n∈N*)
⑵ 達芬奇密碼賣價是多少
我買的是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也是這個價錢28元(正版)
上回買了本三合一的(達芬奇密碼,數字城堡,天使與魔鬼),才10塊,不過是A貨,除了沒插圖,字小點,根本沒錯字,哈哈,算是賺了
⑶ 達芬奇密碼游戲規則是什麼
一、游戲流程:
1. 在你的回合中,你任意抓一張牌,放在一邊,確保只有你看到。
2. 你指出任何其他玩家的一張牌,然後「猜」出它的數字,比如「黑5」,「白6」等等。對手必須根據實際情況,答復你「對」或者「錯」。
a. 如果你猜對,則對手把這張牌在原來的位置攤開,讓大家都看到,可以重復步驟2,也可以選擇不猜,然後把剛才抓到的那張牌按前面的數字大小規則放回到你的牌隊列中。每輪至少猜一次。
b. 如果你猜錯,你要把你剛摸到的牌攤開,然後面朝上按前面的數字大小規則放回到你的牌隊列中。
3. 換下一個玩家。
二、勝利條件:
如果你是唯一一個還有立牌的玩家,你贏了!
(3)達芬奇密碼買賣指標擴展閱讀:
1、你不應該用紙和筆來輔助游戲,要用你自己的大腦。
2、建議玩家間不要討論自己的策略和推理。
3、每次猜的時間不要超過1 分鍾。超過一分鍾後,他人可以對其進行20 秒倒計時。如果還沒有行動,則直接算猜錯。
4、指向別人的牌時要清晰明確,因為別人不會問「你指的是這塊嗎?」。
5、如果牌的擺放次序有誤,則要直接攤開有誤的牌,作為懲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達芬奇密碼(桌游)
⑷ 《達芬奇密碼》中有哪幾種解密方法
這里的解謎比較簡單,數字升序排列即可發現規則。
文字謎題
啊,嚴酷的魔王(O,Draconian devil)
噢,瘸腿的聖徒 (Oh,Lame Saint)
解謎方式為易位構詞游戲,將文中「O,Draconian devil」逐字拆開為單個字母(o,d,r,a,c,o,n,i,a,n,d,e,v,i,l)。重新排列後獲得的有意義的詞或句為「LeonardodaVinci」。「Oh,Lame Saint」也逐字拆開後重排獲得有意義的詞或句為「TheMonaLisa」。
易位構詞謎題是在國外比較流行的單句或多句一組的謎題,需要將每一句進行字母重排獲得有意義的新詞句,得到最終的謎底。例如:「earth = heart」「Semolina ~ is no meal.」「Roll in the hay = Thrill a honey」。其實達芬奇密碼中的謎題有很多,如拱心石藏密筒的密碼轉輪,關於P.S.與索菲的關系等。
(4)達芬奇密碼買賣指標擴展閱讀:
《達·芬奇密碼》是美國作家丹·布朗創作的長篇小說,2003年3月18日由蘭登書屋出版,此書是布朗2000年小說《天使與魔鬼》(Angels and Demons)的續篇。
該作並以750萬本的成績打破美國小說銷售的記錄。小說集合了偵探,驚悚和陰謀論等多種風格,並激起了大眾對某些宗教理論的普遍興趣。 蘭登書屋於2004年將此書再版為「特製插圖版」。新版本包含了超過160幅包括文字說明的圖片。
⑸ <達芬奇密碼> 的銷售數據
《達芬奇密碼》的原著賣出了4500萬本,如此雄厚的潛在觀眾群只有《魔戒》堪比.
時間截止到2006年5月
⑹ 達芬奇密碼
沒有什麼破譯規律,純粹是將這些字元重新編序組合,忽然地,就發現了跟某人某事有關聯……:
13-3-2-21-1-1-8-5
這是斐波那契數列,正確的排序為1-1-2-3-5-8-13-21,即下文的銀行帳號
O,Draconia Devil!
中文譯為"啊,嚴酷的魔王!"
正確的順序為Leonardo da Vinci 就是達芬奇的英文名
Oh,Lame Saint!
中文譯為"哦,瘸腿的聖徒!"
正確順序為THE MONA LISA,即<蒙娜麗莎>
⑺ <達芬奇密碼>的銷售之謎
可能聽說過丹·布朗著的暢銷書《達芬奇密碼》及其改編的電影。此書已經銷售了數千萬冊,而其改編的電影票房收入則達到了7.57億美元以上,成2007年7月整個票房收入排名第22位的電影。
布朗的《達芬奇密碼》在解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達芬奇的名畫《最後的晚餐》時,說耶穌與信徒瑪麗·瑪格德琳結婚並育有一子,他們的後代延續至今。這引起基督世界的震驚,也將讓這幅名畫增添了許多未解之謎。
此書還調用了2個其它的流行說法,但都被藝術史家打了折扣。此書提到在《最後的晚餐》中,是瑪麗·瑪格德琳而不是信徒約翰坐在耶穌的右邊,而且還有一隻無形的手握著一把刀。多年來,業余理論家和藝術史家一直在想《最後的晚餐》是否蘊含有隱藏的肖像。最新的推測如此令人激動地出來了結果,以至於幾家以達芬奇為重點的網站流量勢不可擋,幾近癱瘓。
信息技術專家斯拉維薩·派西對達芬奇的肖像畫情有獨鍾,通過在原作上覆蓋一層有鏡面效果的半透明油漆,產生了一種令人好奇的視覺效果:在餐桌的兩頭出現了二位酷似聖堂武士的肖像,且還有一人抱著一個嬰兒,站在耶穌的左邊。
派西還指出在耶穌前面還出現了先前沒有看到過的葡萄酒酒杯。派西表示《最後的晚餐》可能是首場聖餐的描述,當時耶穌把麵包和葡萄酒分給他的信徒,以代表他的身體和血液。派西沒有表明他認出的這個嬰兒是誰,但許多業余學者表示這是耶穌與信徒瑪麗·瑪格德琳的孩子。
對於這些表面隱藏著的肖像的意思,派西沒有任何注釋,雖然他認為這是達芬奇喜愛數學的結果。眾所周知,達芬奇還擅長從左到右和從右到左的書寫方式,即所謂的「倒寫」。派西的推測可能與達芬奇習慣倒寫有關,而這些推測卻引發了一些問題,一位達芬奇學者表示,原作已經隨著年代的久遠已經老化了,不再逼真和鮮嫩,大不如達芬奇首次展示它的模樣了。
派西合成的《最後的晚餐》被歪曲和弄模糊了,而原作現有的老化狀況讓問題更加嚴重化。盡管如此,派西的合成畫像是展現了一些東西和人物。在我們剖析有關《最後的晚餐》的一些推測之前,先來調查一下此畫的歷史和主題。
達芬奇是在1494年至1498年完成此畫的創作。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址――聖瑪麗亞感恩教堂和多明各會修道院里的一幅壁畫。此畫描繪了有名的聖經場景――最後的晚餐,當時在耶穌被釘上十字架前不久,他與他的信徒們共進晚餐,因為他預知有一個信徒會出賣他。《最後的晚餐》確實展現了耶穌發表聲明時的一幕。
⑻ 達芬奇密碼計算公式
斐波那契數列
⑼ 達芬奇密碼的幾個問題
也許雷想獨自掌握聖杯的驚天秘密吧。雷提彬是研究聖杯的專家,他研究了一生當然會想得到真正的聖杯。另外雷提彬痛恨梵蒂岡,羅馬,那些天主教組織,也痛恨他認為因為估計索菲亞安全而背叛了聖杯的館長,所以才設局借刀殺人。他希望聖杯秘密公布於世,這應該也是他渴望得到聖杯的原因之一。(如果他不獨吞聖杯,蘭登和索菲亞未必會同意他揭開秘密)
說雷提彬騙了蘭登,可以是因為他隱瞞了自己設局得到聖杯的事情(蘭登和索菲亞會到雷的庄園也是雷一手設計的)
說雷沒騙蘭登,可以是因為雷在整個過程中隨時都可以殺掉蘭登和索菲亞,但他沒有這樣做。之所以沒有,是因為雷發現「盒子」上的密碼過於復雜,可能需要蘭登和索菲亞的協助才能打開。(見於三人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對話)。個人認為雷還是騙了蘭登,他之所以沒有立即搶走盒子,只是因為他很難自己破譯上面的密碼。
⑽ 求達芬奇密碼細致解析
解析達芬奇
一、「繪畫是一種科學」
「這是世界美術史上最美的一隻右手;這副臉龐,只要見過一次,就永遠離不開我們的記憶。」——《蒙娜麗莎》。「這是人類繪畫的極品,這幅畫的巨大成功緻使以後的畫家沒人敢再涉足這個題材。」——《最後的晚餐》。「這是畫家62歲時的自畫像,寥寥數筆,就為後人留下了素描藝術史上的典範之作。」——《達芬奇自畫像》。
在同時代的人看來,達芬奇就像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魔術師,有萬能天才的美譽。在現代人眼中,令人驚異的是,他僅用十二幅完整的作品就奠定了最偉大的畫家的地位。
人們一般認為,藝術不是科學。但是按照達芬奇的界定,藝術,尤其繪畫,不但是一種科學,甚至是「所有科學之後」。
達芬奇既能發現事物表面迷人的美感,又不喪失物理學者與解剖學者的視角。他同時具有科學家的觀察力與藝術家的表現力,是藝術史上第一位對人體和動物的比例做過系統研究的藝術家。他研究解剖長達40年之久,還親自解剖了三十幾具各種年齡的屍體。他不但熟悉人體外部的比例,而且了解人體的內部構造,因此筆下人物的比例、結構、動態都十分准確,無懈可擊。這幅著名的人體解剖素描把完美的人體造型包含在一個圓形和正方形中,被認為是最成功的設想。
達芬奇對幾何比例與構圖十分著迷。《蒙娜麗莎》除了那永恆的神秘微笑外,還創造性地解決了半身肖像的構圖問題。三個多世紀以來,西方那些卓越的半身像無一不受這幅畫的影響。他還豐富和發展了前人的金字塔型構圖,《岩間聖母》中群像以聖母的頭部為頂點,形成的等腰三角形,如金字塔般穩定而和諧。與其他作品一樣,《最後的晚餐》以幾何圖形為基礎設計畫面,體現出數學的對稱美。有人評價這幅畫是科學與藝術成了婚,而哲學又在這種完美的結合上留下了親吻。
達芬奇最大的藝術貢獻是運用明暗法使平的畫面呈現出空間感和立體感。在文藝復興初期,畫家一般都用線條來表現透視,單線平塗,色彩較單調。而達芬奇研究光影學,首創明暗漸進法,用光線和陰影的技巧來描繪人物、景緻,使之呈現逼真的立體感。一直到印象派出現的幾百年內,無人能夠逾越達芬奇建立的三度空間繪畫體系。由他首創的明暗法使這一時期的繪畫為之一變,藝術史家普遍認為它是繪畫藝術的一個轉折點。他的藝術成就直接影響了後來的米開朗其羅、拉斐爾等藝術大師。從《最後的晚餐》起,西方繪畫才真正進入了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
達芬奇還進一步歸納整理了解剖、透視、明暗和構圖等零碎的技法知識,並從科學的角度進行審視。在他的《論繪畫》手稿中,最初是想記錄下對物理世界客觀描述,但不久就轉而注意到透視、比例、幾何與光學,之後是解剖學與機械學,最後則是探索宇宙本身的機械功能問題。《論繪畫》是後人從達芬奇十八本筆記中抽取出來編撰而成的,有人稱它是整個藝術史上最珍貴的文獻。
盡管有的時候,對科學的興趣濃厚到使他不願提筆作畫,但繪畫畢竟是他最初的事業。達芬奇就像研究別的學問一樣,努力把繪畫當成一種科學,終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中。在同時代的人看來,達·芬奇就像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魔術師,有萬能天才的美譽。在現代人眼中,令人驚異的是,他僅用十二幅完整的作品就奠定了最偉大的畫家的地位。
盡管有的時候,對科學的興趣濃厚到使他不願提筆作畫,但繪畫畢竟是他最初的事業。達芬奇就像研究別的學問一樣,努力把繪畫當成一種科學,終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中。
二、「寧願在探索中失敗」
他已經畫出了一幅足以同《最後的晚餐》相媲美的巨型壁畫,但最後關頭卻因為一個低級錯誤毀於一旦。
他盼望著像鳥兒一樣扇動起飛翔的翅膀,但片刻間就摔碎了飛行的夢想。他要雕塑世界上最大的前蹄騰空的銅馬雕像,但由於澆鑄方面的困難兩年後不得不將其改成步行的姿勢。
被恩格斯稱為文藝復興時期「巨人中的巨人」的達芬奇,在人類知識的諸多領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同時伴隨著他的,也有鮮為人知的辛酸、磨難與失敗。但是,他寧肯在探索中失敗,也不願無所用心,安然享樂生活。他一生都在實踐著這種人生哲學。
在繪制可以與《最後的晚餐》相媲美的巨型壁畫《安加利之戰》時,他親手研製新型顏料和外層塗油。壁畫已經氣勢磅礴、栩栩如生地站在牆上,但牆上的塗料卻遲遲不幹,他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試驗自己配製的外層塗油,於是讓助手抬來兩個大火盆放在壁畫下烘烤,結果油料被烤化了。他用兩個火盆把八個月的辛勞毀於一旦。
在壁畫變成五顏六色的小溪淌下來後不久,他又滿不在乎地開始了飛行試驗。51歲的達芬奇就像一個狂熱的少年,把自製的巨鳥搬到山頂。年輕的學徒抓住巨鳥的木架向山下飛去,可沒多遠就跌落下來。這個飛行器是靠手臂與雙腿的肌肉來駕駛的,不過他忽略了人體自身所無法克服的重量問題:鳥類用於飛行的肌肉要佔全身重量的二分之一,而人卻僅有五分之一。但是,如果對他飛行探索的失敗過於苛求,就等於在責備用風箏引來閃電的富蘭克林為什麼沒能發明電燈。當時,教會思想主宰著世人的一切觀念。比如幾乎所有人都相信地球是平的,而接近赤道的海洋一定熱得像燒開的水。
他曾被任命為宮廷建築師,雕塑世界上最大的騎士青銅雕像,設計中馬的前蹄要騰空躍起。他用蠟像模型試驗了無數次,工棚地上堆起十幾厘米厚的殘肢碎片。最困難的是,必須將重達10噸的金屬溶液快速注入鑄模中,同時還要考慮到不均勻的冷卻問題。當時的技術條件顯然無法支持這種設想。兩年的期限到了,他無法使馬站立起來,最後只好改成步行的姿勢。在他死後100年,西班牙人繼續嘗試這一技法,才建立起一座馬上騎士的紀念碑。
異想天開的靈感能讓他抓住別人抓不住的東西,可他又常常半途而廢。也許是為了追逐永遠在飛的思想,他不得不時常停下手頭的工作。當時羊毛紡織業在義大利很發達,而紡織作坊里最容易磨損的是織布針。他在筆記本上畫滿了各種磨針的機器,經過反復比較,終於確定了最理想的一種。但是他隨即產生了織布機的設想,於是又沉浸在織布機和滾珠軸承機的發明設計中。遺憾的是,這些設計圖只是躺在了草稿紙上,最終沒有變成機器,而他又轉向了其它研究。
達芬奇的大多數著作和手稿都沒有發表,直到他逝世後多年才被人們發現。科學史學家丹皮爾這樣評論道:「如果他當初發表他的著作的話,科學本來一定會一下就跳到一百年以後的局面的。」
曠世奇才達芬奇為後人留下了充滿智慧的財富。他那具有先知灼見的才華和永不滿足的探索精神,在幾個世紀之後看來,仍然令人嘆為觀止。
三、「阻礙我的只是時間不夠」
他懷有神靈般漫無邊際的夢想,卻只擁有凡人的生命和力量;他設想過千百個計劃,但只完成了少數幾個;他最大的抱負是發現一切、研究一切、創造一切,然而只有那些線條、色彩組成的藝術為他帶來永恆的贊譽。
達芬奇的生命是一條沒有走完的道路,路上灑滿了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頁。他說:「我不曾被貪欲或懶散所阻撓,阻撓我的只是時間不夠。」他想做工程師、軍事家、音樂家、數學家、哲學家、建築師,但世人認為他只是一名畫出了永恆微笑的畫家。
達芬奇曾以軍事工程師、建築師、畫家、雕刻家和音樂師的身份為米蘭公爵工作了十七年之久。他當時是最受歡迎的宮廷司儀官,負責組織宮廷節日慶典,獨自擔當了相當於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的總導演、主持人、編劇、作曲、服裝設計師和舞美設計師等多種角色。
從留給後人的十二幅繪畫作品和七千多頁手稿、設計圖可見,達芬奇對科學的興趣要比對繪畫大得多。他在科學研究上的成就決不亞於他的藝術成就。
在天文學方面,他觀察天體,曾作出「太陽是不動的」結論,早在哥白尼之前就否定了地球中心說,並幻想過如何去利用太陽能。他認為月亮本身並不發光,只能反射太陽的光輝。
在物理學方面,他發現了液體壓力,提出了連通器設想,還發展了杠桿原理,推導出作用力與臂長的關系。他關於物體慣性的描述後來為伽利略的實驗所證明。他還否定了製造「永動機」的可能性。
達芬奇對解剖學和生理學十分著迷。他研究解剖最初是為了讓藝術造型更加准確,後來卻發展成了一個獨立的科學研究領域。他在解剖學上的最大貢獻是創造了一套圖解,這種樣式至今仍被廣泛應用著。他最先採用蠟來表現人腦的內部結構,是設想採用玻璃和陶瓷製作心臟和眼睛的第一人,他甚至繪制過嬰兒在母體中的發育圖。達芬奇研究過心臟和血液循環系統,發現心臟有四個腔,並畫出了心臟瓣膜,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幅有關動脈硬化的解剖圖。
達芬奇的研究和發明還涉及到軍事和機械領域,他設計了飛行機械、直升機、降落傘、機槍、坦克、潛水艇、雙層船殼戰艦、起重機、紡車、機床、沖床、自行車等等。他在數學和水利工程領域等方面也作出過重大貢獻。
達芬奇還是一位傑出的思想家。他堅信科學,常常流露出對宗教的懷疑和厭倦。他曾寫道:真理只有一個,它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學之中。他提出以自然造化為師,鼓勵人們向大自然學習。他認為認識起源於實踐,知識的獲得是依靠直接的觀察和經驗。他的實驗工作方法經伽利略從實踐上加以發展,後來由英國哲學家培根從理論上予以總結,成為近代自然科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為伽利略、開普勒、牛頓等人的發明創造開辟了道路。
藝術史家曾評論說:只有一個達芬奇走在時代之前,他是包羅萬象、精湛無比的天才,永不滿足的孤獨的探險家;他的思索的觸角遠遠超越了他的時代,有的竟然能夠和我們的時代會合。
後人對達芬奇研究想法的實踐
之所以說是對達芬奇「研究想法」的實踐,是因為在其所處的年代,達芬奇的研究只能體停留在「想法」階段,沒辦法前進到「成果」階段。但他的一些想法已被現代人成功的實現了。
一、達芬奇「設計」降落傘 英一男子成功仿製
南非報章28日報道,一名英國男子使用按照15世紀發明家達芬奇設計草圖製造的降落傘,在空中下降2120米的高度,證明這款金字塔形的降落裝置運作良好。降落傘在空中緩慢飄落,直至900米高度,他割斷與降落傘的聯系,用現代降落傘完成著陸的動作。他表示,雖然使用15世紀發明家設計的降落裝置可以安全降落,但他無法*作它來准確選擇著陸點。
達芬奇1485年設計的降落傘草圖,過去從未有人照此做出實物,因為專家懷疑它的可行性。降落傘由油布、繩索和6根1米長的木棍組成,重量達到180公斤。
二、挪威建成達芬奇設計的橋
10月31日,在北歐的寒風細雨中,挪威王後和500多名各界來賓為一座造型獨特的大橋剪綵。直升機在人們頭頂盤旋,起重機緩緩掀起了足有4。8萬平方英尺的白布,一座100米長、8米高的木橋展現在大家面前,三個淺色的木拱如同三隻被射手用力向後拉的硬弓,牢牢地支撐著橋身。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座橋的設計者竟是500年前的達芬奇。也正因如此,橋被命名為「蒙娜麗莎」。
1502年,達芬奇為土耳其橫跨兩大洲的伊斯坦布爾市繪制了一幅美妙絕倫的拱形橋設計草圖。該橋長346米,橫跨博斯普魯斯海峽,如果能建成,它將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長的橋。但土耳其蘇丹卻拒絕建造此橋,他認為該工程難度太大、造價太高。於是,這座橋在圖紙上呆了500年。
1995年,挪威藝術家韋比約恩·桑德因一次偶然的機遇見到了這張設計草圖。他回憶說:「我第一次見到她,就被她精美的造型征服了。她是功能與審美的完美結合。」桑德通過種種努力,終於使挪威公路管理局相信,達芬奇設計該橋的原理完全成立,這座橋是可以被造出來的。經過一翻考察,建橋地點被確定為挪威首都奧斯陸以南30多公里的奧斯,正好毗鄰從斯德哥爾摩到奧斯陸的歐洲18號公路。
目前落成的這座步行橋,共耗資136萬美元,除扶手使用了不銹鋼之外,完全採用木料建造。其實,達芬奇當年的設計是用石頭作材料,但是挪威人覺得石頭太貴了,所以將建橋的材料改為木料。
據悉,這是達芬奇的建築設計首次被付諸實施,這個設計在美學和設計學上都是經典的範例。桑德自豪地說:「5個世紀前,人們認為這座橋不可能建起來,但我們把它建起來了。我們成功地證明了達芬奇設計該橋的原理是可行的。」桑德說他還有一個夢想,「我們要在全世界推廣這種橋,讓每個大陸都架起『蒙娜麗沙橋\』」。
其實達芬奇的想法被現代人實現的遠不止以上兩個,還有很多,譬如前面提到的飛機、直升飛機、潛艇、紡車、自行車等。這些設想加在一起充分反映了達芬奇的思想超越了他所處的時代,似乎時代局限性對他的思想不起作用一樣。我覺得這一點才是達芬奇最值得人們回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