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基金 > sec內幕交易

sec內幕交易

發布時間:2022-02-15 06:20:54

Ⅰ 張志熔的內幕交易

中海油並購案中「精準」操作獲利700萬美元,張志熔旗下公司遭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指控。
根據SEC的文件顯示,一名中國富豪正被指控從中海油並購尼克森交易中通過內幕交易獲利。SEC指控香港Well Advantage公司和部分新加坡賬戶利用內部消息在紐約市場上獲利。其中Well Advantage的控制權指向國內熔盛重工董事會主席張志熔。
SEC稱,除了在並購交易披露前7個交易日內買入、沒有過往買入記錄之外,Well Advantage的擁有者同時也是一家與中海油有重大業務關系的香港公司的控制人。SEC指的就是張志熔和熔盛重工。SEC在文件中稱,Well Advantage是張志熔全資擁有的一家英屬維爾京公司。而熔盛重工與中海油有著戰略合作夥伴關系,這一聯系也為業界所熟知。

Ⅱ 汪靜的內幕交易

SEC在2010年初指控汪靜,在高通宣布增加派息和股票回購計劃前,購入了27.7739萬股高通股票。同年12月,在高通董事會向Atheros提出非公開收購要約數小時後,汪靜在香港買入了Atheros股票。
汪靜2014年7月認罪,承認參與了內幕交易以及與高通收購Atheros Communications交易有關的洗錢活動。他在內幕交易獲利中洗錢近25萬美元,並與其哥哥、股票經紀人串謀掩蓋罪行。
SEC稱,汪靜的哥哥汪兵目前正在被全球通緝。汪靜的股票經紀人殷敢為已經認罪,將在2014年9月15日宣判。
北京時間6月27日凌晨,美國司法部周五宣布,高通公司前執行副總裁兼全球商業運營部總裁汪靜因內幕交易、洗錢和妨礙司法等罪名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8個月,並處罰款50萬美元。
美國司法部稱,汪靜在認罪書中承認,他在英屬維爾京群島設立了一家名叫「UnicornGlobalEnterprises」的空殼公司,利用該公司的經紀賬戶進行了三次內幕交易。
2010年初,在高通公司宣布提高分紅和擴大股票回購規模之前,汪靜購買了價格約27.7萬美元的該公司股票。
2010年12月,當高通董事會批准對無線半導體開發商Atheros發起非公開收購要約之後數小時,汪靜購買了該公司的股票,之後汪靜指示他的股票經紀人賣出了Atheros的股票,價值約48.1萬美元。
在高通宣布創紀錄季度盈利的前一天,汪靜同樣指示其股票經紀人購買了高通公司的股票。

Ⅲ 求有關證券市場信息披露或內幕交易或監管方面的英語文章兩篇,字數1000就可以了.

Who's Watching Your Back in Stock Market?
Regulators are Supposed to Protect You
Who』s got your back on Wall Street? Who protects you from con games in the stock market and swindling stock brokers? A complicated regulatory structure is in place that watches out for indivial investors.

How well this system works is sometimes subject to debate; however, it works for the vast majority of investors. Although when we read about market specialist firms at th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paying $240 million plus in fines for trading their interests over ours, it is hard to see how the system is protecting us.

If you read about mutual firm executives, trading after the market closes for their own accounts (a big no-no) or a stockbroker trading an elderly person』s retirement account away, it makes you wonder where the watchdogs are.
Highly Regulated
Nevertheless, the securities instry is one of the most highly regulated business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U.S.Congress is at the top of the heap. It created most of the structure and it passes major laws that affect how the instry operates. It also authorizes budgets for 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and other agencies involved in regulatory ties.

The SEC is the top regulatory agency responsible for overseeing the securities instry. It registers new securities and handles all the filings that public companies must make, such as annual and quarterly reports.
The SEC
The SEC also oversees all of the stock exchanges and any organization connected with the selling of securities. It also has a strong anti-fraud unit that monitors advertising and marketing to make sure companies comply with strict rules concerning the sale of securities.

At the next level is the Financial Instry Regulatory Authority (FINRA). It was created in 2007 when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merged with the regulatory functions of th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This is an instry self-regulatory body that is responsible for policing the securities instry.

FINRA set standards for stockbrokers and other instry professionals and licenses them after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s.
No Toothless Dog
FINRA is not a toothless group. They have the ability to fine indivials and organizations for unethical behavior and can revoke licenses.

The organization is usually the place customers can take complaints of behavior they feel in unethical or illegal. FINRA also monitors trading activities of member firms to detect illegal trading patterns and other illegal activity.

The indivial exchanges also have sophisticated regulatory oversight functions within their own operations. These include monitoring trades and other steps to see that the customer gets a fair deal.
Indivial States
Indivial states also have securities divisions, although they are usually not as sophisticated as FINRA. Often they handle complaints and register securities that will be sold within the boundaries of the state, although this will vary from state to state.

The final step of protection is at the brokerage level. Each firm is required to keep certain records and perform certain checks and audits of the operation to make sure their brokers are operating within acceptable legal and ethical guidelines.
Conclusion
Does all of this regulation guarantee that you won』t get ripped off? No, but you can feel reasonably comfortable that if you use some common sense about who you do business with, you won』t get burned.

Insider dealing makes a comeback

Frustrated market watchdogs have managed only one successful prosecution in five years

There is growing concern that regulations to combat insider dealing are proving insufficient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The gap between the number of suspected cases identified by the London Stock Exchange and the number the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stry (DTI) ends up pursuing in the courts is widening.

There is growing concern that regulations to combat insider dealing are proving insufficient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The gap between the number of suspected cases identified by the London Stock Exchange and the number the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stry (DTI) ends up pursuing in the courts is widening.

The issue came under the spotlight last week when the Stock Exchange began examining two share purchases - a £20,000 investment by the editor of the Daily Mirror, Piers Morgan, and the acquisition of £23m of Marks & Spencer stock by the wife of retail entrepreneur Philip Green.

Mr Morgan bought shares in Alan Sugar's Viglen the day before the Mirror tipped the stock, but he has said he did not know the company would be featured. Christina Green made her purchases a few days before her husband indicated he would mount a bid for M&S, although she maintains she had Takeover Panel approval.

The issue goes deeper than these two high profile cases. Recent months have thrown up dozens of examples of share prices soaring ahead of the publication of market sensitive "good news". In these days of big deals and even bigger advisory teams, the list of potential insiders is huge - corporate financiers, public relations consultants, traders and key employees of companies are all routinely privy to lucrative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Insider dealing, once famously described as a "victimless crime" by Sir Martin Jacomb, then chairman of BZW, is nothing of the sort. The Stock Exchange has a team of 12 monitoring trading patterns and identifying suspected insider dealers, precisely because perfect markets operate only when both parties to a contract have access to the same information. If a buyer has privileged information suggesting that a share price will rise, the seller loses out on those future gains.

Proving insider dealing remains difficult and convictions have been few. From 1981, when a criminal offence of insider dealing was introced, to 1993 just 51 people were charged. Only 23 were convicted - most because they pleaded guilty.

The biggest fish caught was Geoffrey Collier, former head of securities at Morgan Grenfell, who in 1987 was fined £25,000 and given a 12-month suspended sentence after admitting using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to buy shares before a bid.

Since the offence was incorporated into the Criminal Justice Act from 1993, the number of prosecutions has collapsed. DTI investigations have led to just one successful prosecution in the past five years.

This has happened despite the Stock Exchange installing some of the most sophisticated technology. IMAS - Integrated Monitoring and Surveillance System - compares every trade against a model of normal trading for a given stock or sector, and immediately flags up anything out of the ordinary.

Stock Exchange insiders privately talk of their frustration. They are now mounting major investigations into more than 100 suspect trades a year, and referring between 30 and 40 to the DTI - double the number in the early Nineties. "There is a sense of frustration that it is so difficult and that the legislation just hasn't kept up with what is going on in the market," said a source.

"We are aware that, when issues like the Mirror come up, people will want to be sure that we can point to a good record, but we can't. We put the effort in and do the referrals, but don't see any come back."

Part of the problem has been the explosion in bulletin boards - internet sites where investors swap market tips and information. For instance, the Time Warner merger with AOL was trailed on a US bulletin board days before its announcement, as was the internet giant's deal with EMI. The date of an announcement on the Glaxo Wellcome/SmithKline Beecham merger was forecast two weeks in advance on the internet.

Bulletin boards began among US retail investors, and they have taken the UK by storm in the last six months. About 10,000 comments are posted every day.

Andrew Yates has set up his own company, called digitallook.com, to monitor these bulletin boards. He said they contain a small but growing amount of insider information among the dross. "If somebody knows something and has already traded on the back of it, they may decide to share it with others. That is the power and danger of bulletin boards," he said. "It is difficult to know who is posting this information, because they are all anonymous. But more and more City professionals, market makers and bankers are using the boards."

The 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 (FSA) is set to assume new powers that could help. It will have the ability to tackle market abuse or manipulation through civil cases, requiring a less onerous burden of proof.

These powers have been designed to plug other gaps in the rules, in particular the spreading false information to "ramp" a stock before selling it on. Ramping has become a serious concern in recent months as the suspicion grows that traders are using the anonymity of the Net bulletin boards to generate inflated share prices.

However, the Treasury believes that a broad definition of "market abuse" could embrace insider dealing, allowing the FSA to bring more insider dealers to justice than at present under the criminal legislation.

Ⅳ 通過向SEC告密獲酬的產業在中國究竟有多大

美國SEC宣布,將向一名舉報人支付1.14億美元的獎勵,打破了之前的天價獎勵紀錄,甚至是之前紀錄的兩倍多。SEC已經發布了三次天價獎勵,SEC就支付了總額約1.7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7億)的獎金,創下歷史紀錄。

在美國報告制度發展之初,它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國資本市場的薪酬報告制度也處於發展初期。市場應該給這個系統更多的耐心和信心。據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網站,證券期貨違法違規行為舉報工作暫行規定實施5年多以來,我國資本市場首次出現的有獎舉報。

Ⅳ 證券交易委員會 (SEC )是什麼意思啊

中國證監會為國務院直屬正部級事業單位,依照法律、法規和國務院授權,統一監督管理全國證券期貨市場,維護證券期貨市場秩序,保障其合法運行。
中國證監會設在北京,現設主席1名,副主席4名,紀委書記1名(副部級),主席助理3名;會機關內設21個職能部門,1個稽查總隊,3個中心;根據《證券法》第14條規定,中國證監會還設有股票發行審核委員會,委員由中國證監會專業人員和所聘請的會外有關專家擔任。中國證監會在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設立36個證券監管局,以及上海、深圳證券監管專員辦事處。
依據有關法律法規,中國證監會在對證券市場實施監督管理中履行下列職責:
(一)研究和擬訂證券期貨市場的方針政策、發展規劃;起草證券期貨市場的有關法律、法規,提出制定和修改的建議;制定有關證券期貨市場監管的規章、規則和辦法。
(二)垂直領導全國證券期貨監管機構,對證券期貨市場實行集中統一監管;管理有關證券公司的領導班子和領導成員。
(三)監管股票、可轉換債券、證券公司債券和國務院確定由證監會負責的債券及其他證券的發行、上市、交易、託管和結算;監管證券投資基金活動;批准企業債券的上市;監管上市國債和企業債券的交易活動。
(四)監管上市公司及其按法律法規必須履行有關義務的股東的證券市場行為。
(五)監管境內期貨合約的上市、交易和結算;按規定監管境內機構從事境外期貨業務。
(六)管理證券期貨交易所;按規定管理證券期貨交易所的高級管理人員;歸口管理證券業、期貨業協會。
(七)監管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證券登記結算公司、期貨結算機構、證券期貨投資咨詢機構、證券資信評級機構;審批基金託管機構的資格並監管其基金託管業務;制定有關機構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的管理辦法並組織實施;指導中國證券業、期貨業協會開展證券期貨從業人員資格管理工作。
(八)監管境內企業直接或間接到境外發行股票、上市以及在境外上市的公司到境外發行可轉換債券;監管境內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到境外設立證券、期貨機構;監管境外機構到境內設立證券、期貨機構、從事證券、期貨業務。
(九)監管證券期貨信息傳播活動,負責證券期貨市場的統計與信息資源管理。
(十)會同有關部門審批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及其成員從事證券期貨中介業務的資格,並監管律師事務所、律師及有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及其成員從事證券期貨相關業務的活動。
(十一)依法對證券期貨違法違規行為進行調查、處罰。
(十二)歸口管理證券期貨行業的對外交往和國際合作事務。
(十三)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Ⅵ 親們,幫我想一個國外的股市內幕交易的案例

1994年,IBM公司的一位女秘書在為上司復印材料時獲悉公司即將收購蓮花公司的內幕信息,回家後告訴其丈夫,然後其丈夫又告訴朋友,朋友又告訴朋友,一共有23人獲此內幕信息後從事股票交易而獲利。對此,SEC從1995年6月至1999年5月,歷經4年,通過層層傳訊近千名證人,深挖到6層之外的內幕交易者,終於查清了這樁內幕交易案。結果23人全部被SEC以內幕交易罪起訴,除3人被判無罪外,其餘都被判有罪,而且罰款罰到3人破產。

Ⅶ 急求,請各位大哥幫幫忙!!杜絕內幕交易證劵3000字,謝謝

所謂內幕交易,指的是因地位或職務上的便利而能掌握內幕信息的人(即內幕人員),直接或間接利用該信息進行證券買賣,獲取不正當的經濟利益,或泄露該信息,使他人非法獲利的行為。中國股市是一個新興的證券市場,市場結構和機制尚不完善,存在大量的內幕交易問題。2006-2007年,中國股市出現了新一輪大牛行情,伴隨著股指的連續攀升和股權分置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種以新手法操作的內幕交易和市場操縱行為不斷滋生。延邊公路、杭蕭鋼構、ST長控、ST金泰等象徵著巨大財富的名字以及「史上最牛散戶」劉芳的橫空出世,使得證券市場的內幕交易問題再次受到學者及政府監管部門的廣泛關注。
一、世界各國內幕交易監管概況
1、立法嚴而執法松
盡管從上世紀60年代起經濟學家們就對「內幕交易是否應該禁止」這一論題爭論不休,但是從世界各國和地區的立法實踐來看,由於內幕交易行為對市場公平投資秩序造成的破壞,對內幕交易進行限制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共識。如美國的1934年《證券交易法》、英國1993年的《公平交易法》、德國1994年的《內幕交易法》、日本《證券交易法》、澳大利亞2001年《公司法》、香港1990年《證券(內幕交易)條例》、台灣的《台灣證券交易法》及中國大陸的《證券法》等,均有禁止或限制內幕交易的明文規定(張宗新、楊懷傑,2006)。令人遺憾的是,從世界范圍來看,禁止內幕交易的立法措施並未對證券市場產生影響,真正能夠規范市場不法行為的,是監管機構的執法行動。
然而,相對於禁止內幕交易的立法,內幕交易的監管執法則要困難得多。即便是在被世界各國公認的禁止內幕交易最嚴格和最全面的美國,廣泛對內幕交易進行訴訟也是較晚的事情。美國1934年頒布的《證券交易法》明文禁止內幕交易,但在其證券監管體系建立後的近半個世紀里,該條款也幾乎是個擺設,從未認真執行過,1961年才出現了根據聯邦法律進行的第一起內幕交易訴訟。直到半個世紀以後的七十年代,由於當時美國企業收購兼並盛行,投機分子乘機利用企業並購內幕信息進行內幕交易的行為十分猖獗,嚴重地擾亂了證券市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才開始加強內幕交易監管。
為什麼制定了限制內幕交易的法律卻難以執行?原因歸結起來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證券監管機構缺乏執法的主觀願望。除了對內幕交易帶來的危害重視不夠之外,一些國家還認為嚴厲的執法會不利於證券市場的發展。如有學者(StampandWelsh,1996)指出:「總而言之,許多司法當局顯然是或者沒有興趣、或者沒有作好准備投入必要的資源以切實實施它們的反內幕交易立法。」許多國家或地區的證券監管當局仍然強調在投資者保護和商業自由之間的平衡。另一方面,內幕交易執法存在許多客觀上的困難。首先,內幕交易並非總是內幕人員自己所為,而往往以他們親戚朋友的名義進行;其次,內幕交易的手段非常復雜,內幕交易者往往對內幕交易的各種方法非常熟悉,也熟悉監管當局的監管技術,不斷創造出更新更復雜的交易方式,使監管者防不勝防;第三,內幕交易的認定和取證非常困難,這使得監管當局在資金、技術和人力上都面臨極大的挑戰。
2、加強執法成為共同趨勢
20世紀90年代以前,英美模式的證券市場治理模式並未成為世界性的潮流。但是,隨著證券市場全球一體化的發展以及日本證券市場治理模式陷入困境,重視中小投資者保護的英美模式逐漸成為各國仿效的對象。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從90年代初期開始,世界各國紛紛加強了保護投資者權益的立法,各國證券監管機構也開始把保護中小投資者權益作為監管工作的核心目標,內幕交易的執法活動由此得到了強化。
從內幕交易認定的舉證責任制度來看,世界各國也有意識地在逐步向美國模式靠攏。美國規則明確指出對內幕交易的認定,控方不需要證明被告的行事意圖,只要有內幕交易的事實,不管是誰,只要你直接或間接、有意或無意得到這個內幕信息(初級舉證責任在控方),都被假設為從事了內幕交易,被告必須提供所有證據來證明自己的清白(次級舉證責任在辯方)(高如星,王敏祥,2000)。一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證實內幕人員有從事內幕交易的事實,被控方除非提供有力證據證明自己的清白,否則就將遭到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民事訴訟或者通過司法部進行的刑事訴訟。顯然,這種「舉證責任倒置」的制度大大降低了監管部門的取證難度,因而更有利於內幕交易行為的認定。
二、中國內幕交易監管的法律框架及執法現狀
1、限制內幕交易的立法措施
我國禁止內幕交易的立法是隨著證券市場的不斷發展而逐步完善的,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個由《刑法》、《證券法》、《公司法》、行政法規和規章以及行業自律性規定組成的,相對完整的禁止內幕交易法律法規體系。
我國關於證券內幕交易的立法雛形是1990年1o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證券公司管理暫行辦法》第17條,後來有了《上海市證券交易管理辦法》第39條和42條,《深圳市股票發行與管理暫行辦法》第43條。1993年4月22日,國務院頒布了《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對內幕交易及其法律責任做出了初步規定。1993年9月22日,國務院證券委又頒布了《禁止證券欺詐行為暫行辦法》,進一步對內幕交易作了明確具體的規定。1997年10月生效的《刑法》納入了證券欺詐條款,第一次以基本法的形式規定證券內幕交易為刑事犯罪行為,並規定了其刑事責任,為打擊內幕交易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工具。1999年7月1日生效的《證券法》,對內幕交易的定義、內幕人員的界定、內幕信息的內容、以及內幕交易的類型都做出了詳細具體的規定。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和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刑法》、《證券法》和《公司法》中有關內幕交易的條款分別於1999年和2005年進行了適當修訂,充實了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保護中小投資者權益等內容,對諸多違法行為設定了追究民事、行政法律責任的條款。2007年,中國證監會又頒布了《上市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變動管理規則》及《限制證券買賣實施辦法》。同時,《證券市場內幕交易行為認定指引》與《證券市場操縱行為認定指引》也已開始在證監會內部試行並報最高法院研究,相信具體的司法解釋會在不久的將來出台。可見,我國對於內幕交易以及相關行為的立法正朝著查缺補漏並不斷細化的方向發展,相對於以往恪守大陸法系與國情的僵化處置,我國證券法律法規正向英美等海洋法系國家借鑒成功之處,兼收並蓄,最終目的是增加內幕交易者的違規成本,對其形成法律威懾。
2、內幕交易監管的執法現狀
雖然資本市場的發展起步較晚,但是與國外經驗相比,我國的內幕交易行為具有自己的特點,主要是內幕交易普遍、隱蔽性強、交易主體多樣且與其他違法行為相關聯(如虛假陳述、操縱市場等)。復雜的證券犯罪形態加上法律法規和制度建設的相對滯後,使得我國在執行法律打擊內幕交易的過程中一直面臨著發現難、查處難和監管成本高昂的困境。因此,與其它國家一樣,我國對內幕交易的監管同樣具有「立法嚴而執法松」的特點,發現效率和處罰力度均未能令廣大投資者滿意。
行政處罰方面,1994年的「襄樊信託內幕交易案」是中國證監會公開查處的第一起內幕交易案。截至2007年6月,在證監會查處的違規案件中出現「內幕交易」字樣或被證監會按照與內幕交易相關規定公開處罰的案例僅有37件。它們有的只涉及內幕交易,有的則是市場操縱與內幕交易共同存在,共涉及滬深兩市的36隻股票。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與實際發生的內幕交易相比,被查處的案例可稱得上是鳳毛麟角。
刑事制裁方面,雖然1999年的《刑法》就已經對內幕交易罪有了明確的規定,但是直到2003年3月10日,「深深房」原董事長葉環保才成為因犯內幕交易罪被追究刑責的第一人。而時至今日,內幕交易罪的判例也只有區區的兩例。除了上面提到的葉環保之外,另一個獲刑人為惡意重組「長江包裝」的泰港實業主要負責人劉邦成。
民事賠償方面,情況則較為復雜。由於1999年7月開始實行的《證券法》對內幕交易、操縱市場民事賠償的規定語焉不詳,但沒有明確禁止。而2000年10月最高法院頒布的《民事案件案由規定(試行)》中有證券內幕交易糾紛、操縱證券交易價格糾紛、虛假證券信息糾紛等。於是,2001年中,有一批億安科技操縱股價案、銀廣夏虛假陳述案的投資者向有關法院提起民事賠償訴訟請求。倉促之間,2001年9月21日,最高法院下發了《關於涉證券民事賠償案件暫不予受理的通知》(即《9.21通知》),稱因法院尚不具備受理及審理條件,要求各地法院暫不受理證券市場虛假陳述、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的民事賠償案件。2002年1月15日,最高法院頒布通知,宣布可以受理虛假陳述民事賠償訴訟,2003年1月9日,又頒布了更為詳盡的《關於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在此基礎上,5年多來,全國各地法院共受理了近30家上市公司的虛假陳述民事賠償案件,總標的約7-8個億,涉及股民近10000人。目前,80%以上的案件都已得到圓滿解決。但內幕交易、操縱市場民事賠償訴訟受理一直未解禁。
直至2007年5月底,全國民商審判工作會議上,最高法院副院長奚曉明對證券民事賠償案件做出了重要指示,強調2005年修訂後的《證券法》已明確規定了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的侵權民事責任,因此對於投資者對侵權行為人提起的民事訴訟,法院應當參照虛假陳述司法解釋前置程序的規定來確定案件的受理,並根據關於管轄的規定來確定案件的管轄。會後,奚曉明的講話作為最高法院文件下發到全國各級法院,這意味著塵封多年的內幕交易、操縱市場民事賠償終於解禁。
內幕交易、操縱市場民事賠償案件的成立,需以中國證監會、財政部及其他行政機關做出的行政處罰決定、法院認定有罪的刑事判決為訴訟前提,訴訟時效為行政處罰決定、刑事判決書做出之日起兩年內。因此,目前尚在訴訟時效內的案件有下述兩例:陳建良買賣天山股份內幕交易案(訴訟時效截止日:009年5月23日)以及世紀中天股價操縱案(訴訟時效截止日:2007年l0月l5日)。在案件發生期間內買入並賣出相關股票而權益受損的投資者可提起民事賠償訴訟。
由此可見,在內幕交易的民事賠償責任方面,我國在立法和執法兩個層面均存在較大欠缺。法律條文對於投資者因內幕交易造成的損失如何計算、內幕交易的時間應如何確定等關繫到投資者切身利益的問題未有明確規定,對於上市公司在內幕交易過程中是否應付連帶責任,會不會成為共同被告等問題也尚未提及,需要司法解釋做出相關規定。由於缺少相關司法解釋,受損失投資者的民事索賠權利實際上無法行使,這使得內幕交易受害者的維權之路顯得崎嶇而漫長。
三、加強內幕交易監管的政策建議
1、完善並落實民事賠償制度,加強內幕交易執法
內幕交易民事賠償制度的積極意義在於:可以對內幕交易的受害者給予充分的補償,有效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可以充分發揮司法機構對內幕交易的裁判功能,預防與遏止內幕交易行為的發生;可以通過民事責任的方式動員廣大投資者來參與對內幕交易的監控,更有效地加強對證券市場的監管。
目前,我國已經具備了內幕交易民事賠償的法律基礎,2005年修訂後的《證券法》對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的侵權民事責任做出了明確規定。隨著2007年5月底最高法院副院長奚曉明對證券民事賠償案件所做出的重要指示,塵封多年的內幕交易、操縱市場民事賠償訴訟受理問題也終於解禁。這些舉措標志著我國內幕交易民事賠償制度已經建立。但是,民事賠償在實際操作中還有許多問題,例如小股民集體訴訟制度的確立,內幕交易中受害人遭受損失如何計算等,還需要立法機關及時出台相應的司法解釋予以說明。
除了完善立法,我國在內幕交易執法力度方面也需要加強。眾所周知,法律的威懾力並不在於其條文字面上的嚴厲程度,而在於法律條文能否得到切實的執行。我國已經制定了較為完整和嚴厲的禁止內幕交易法律,但長期以來沒有能夠有效地實施,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內幕交易調查取證較難。為了強化針對內幕交易的執法力度,首先,應對我國有關證券監管的法律法規做出適當修改,授予中國證監會查處內幕交易更大的稽查及執法權力;其次,修訂銀行保密條例,保證證監會能獲得銀行賬目信息,方便對證券公司等潛在內幕交易主體的稽查調查;第三,借鑒國際經驗,採用「舉證責任在辯方」的制度,減輕證券執法的取證難度;第四,證券監管應該積極地利用司法手段,對違反法律的內幕交易給予嚴厲的法律制裁,追究內幕交易者的刑事責任。
2、改善證券市場基礎設施,完善交易制度
(1)建立內幕信息知情人員定期報告制度,預防內幕信息被利用。國內目前大部分的內幕交易和股價操縱都與上市公司的內幕知情人員有關。為此,有必要建立定期報告制度,規定對於上市公司內幕人員和證券公司、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等中介機構的內幕人員,以及持股數量達到5%以上的大股東,要嚴格要求其申報持股種類、數量及其變動情況,並及時地公開披露。
此外,掌管國企上市公司的國家各部委工作人員以及證監會監管機構的職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亟需法律規范的內幕人士,而對於這些人應該如何監管是一大難題。證監會2006年年底曾允許監管機構職員投資開放式基金,雖然採取了備案等方式,但無法避免其中的巨大利益沖突與道德風險,引發極大爭議,後有傳聞稱已被禁止。以此類推,國資委、財政部等部門的官員是否可以購買下屬公司的股票,是不允許購買還是應該更強調信息的公開透明,這些問題均需要制定相關制度做出明確的界定。
(2)改善證券市場的各種基礎設施,真正實現證券交易實名制。美國之所以能夠較為有效地查處內幕交易行為,與美國完善的市場基礎設施是分不開的。在美國,要利用他人賬戶或者假賬戶進行證券交易是很困難的。我國現行證券登記結算制度表面上也是實名制,但在我國現有居民身份證管理制度下,我國證券交易中普遍存在虛假賬戶交易的情況。因此,真正實現證券交易實名制是制止內幕交易的一個必要手段。為此,可以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革:第一,改變兩個交易所分別開戶的制度,使每個投資者只擁有單一股票賬戶;第二,嚴厲制裁利用他人賬戶從事交易的行為;第三,與其他部門合作,將投資者證券賬戶與其他經濟和社會活動的身份識別(如銀行賬戶、社會保險號碼等)結合起來,建立完整統一的個人信用制度,以此加大內幕交易者利用他人賬戶交易的成本,並方便證監會和其他投資者對內幕交易的識別。

Ⅷ 什麼是內幕交易行為

內幕交易行為是指,知悉證券交易內部信息的人員或非法獲取證券交易內部信息的人員在涉及證券的發行、交易或其他對證券交易價格有重大影響的信息未公開前,買入或賣出該證券內部人交易,或者泄露消息,建議他人買賣該證券的行為。

Ⅸ 李國寶的涉案

道瓊斯內幕交易案2007年曝光以來,李國寶一直堅稱清白,而春節後他卻宣布辭職,最直接導火索就是春節前夕的和解協議。
2008年2月5日,美國證監會(SEC)在20447號公告中稱,已經與涉嫌利用內幕消息在新聞集團收購道瓊斯案件中獲利的梁啟雄(香港萬眾電話創辦人)、王勤競(梁啟雄的女婿)以及李國寶達成和解協議。
根據安排,SEC將對梁啟雄處以1620萬美元的罰款(810萬美元是其利用內幕交易的獲益,另外810萬美元為罰款),對王勤競處罰8萬美元(其中4萬美元為其利用內幕交易的獲益,另外4萬美元為罰款);SEC認為,曾任新聞集團董事的李國寶向其好友梁啟雄透露了新聞集團即將收購道瓊斯公司的內幕消息,因此也對李國寶處罰810萬美元。
從SEC公布的材料來看,它並沒有找到李國寶向梁啟雄透露消息的證據,也沒有找到李國寶本人利用該內幕消息進行交易而獲利的證據。SEC只是聲稱,李國寶在獲知新聞集團要收購道瓊斯之後與梁啟雄一起坐飛機去上海,之後,出現了梁啟雄家人買賣道瓊斯公司股份的事件。SEC認為,李國寶「應該知悉」,其所透露的信息會被利用。
也就是說,SEC對李國寶的指控完全是基於「有罪推定」,這種做法與美國法律的「無罪推定」精神相違背,這也正是為什麼自從2007年5月份道瓊斯內幕交易案曝光之後,李國寶一再堅稱自己的清白,並決定與SEC抗辯到底。
但與SEC的突然和解,說明李國寶態度在半年內發生了逆轉,這在香港政經界掀起巨浪,外界開始普遍關注李國寶妥協的真正原因,他是否自認有罪?與SEC之間有何特別約定?
香港眾多法人團體及一些傳媒認為李國寶的和解意味著認罪。部分團體負責人高呼李國寶的誠信已受質疑,應辭去行政會議成員職務,並要求特首曾蔭權就事件表明立場,同時要求金管局跟進調查案件。
消息人士透露,正是媒體的這種解讀,令李國寶感覺到頗大的壓力,為避免事態影響到政府公信力,他才決意辭職——因為受制於美國方面的和解約定,他在和解後不能再向外界吐露整個和解的條款和內容,這使得他對於香港傳媒的「指控」根本無力抗辯。 李國寶雖然辭去行政會議成員一職,但事情可能還未結束,他在其他機構的職位也可能會受到影響。
港交所獨立董事、香港著名的股市評論員戴維·邁克爾·韋伯(David M. Webb)已經發文要求金管局應該繼續根據銀行業指引,確認李國寶是否是一家香港銀行合乎資格的主席及CEO人選。同時,他還兼任10家其他上市公司的獨立非執行董事,這些職位或許都將受到影響。
韋伯在早前給《第一財經日報》發來的評論中,很尖銳地指出,雖然李國寶並沒有承認或是否認罪行,但是如果他對自己有十足的信心,就應該戰斗到底,以證清白。而在當前情況下,李國寶應該辭職,否則會令政府的誠信受損。
不僅如此,一些黨派領袖也借機頻頻向曾蔭權施壓,認為行政會議是特首最高咨詢機構,如今其成員出現問題,曾蔭權需要對此事進行解釋,以釋除公眾對李國寶誠信問題的疑慮。
2月15日,在東亞銀行2007年年報記者會上,李國寶被媒體圍得水泄不通,大家要求他給出一個解釋。「根據我與SEC達成的和解協議,我不得就此發表任何評論,應該保持沉默。」李國寶拒絕了大家想要窺探「特別約定」的念頭。
對於選擇和解的原因,李國寶倒是回答得很乾脆。他表示,決定選擇和解,是兩難的決定,他個人其實可以選擇抗辯,但是有關司法程序可能會拖延七至十年,考慮到家人、銀行業務、社會公職等多項因素,他決定接受和解。
李國寶的緘默並不被外界認可,次日各大媒體均繼續大篇幅報道該事件,繼續認定其「有罪」。有感於各方壓力,李國寶向曾蔭權遞交了辭職信,要求辭去行政會議成員一職。他在當天所公布的個人聲明中稱,根據他與SEC的協議,必須就此事保持緘默,因此不能向公眾及傳媒提出的問題作任何回應及解釋,而這將「令行政長官及行政會議添上多一重無形壓力,對他們絕不公平,為顧全大局,經慎重考慮下,作出這個艱難而沉重的決定」。
曾蔭權對李國寶的處境及以大局為重的處理方法,表示理解,但仍希望他慎重考慮是否應該請辭。不過李國寶辭意堅定,並於傍晚向曾蔭權遞交了辭職信,曾蔭權最終尊重他的決定,接受請辭。
而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召集人梁振英對於李國寶請辭也深表惋惜。他說,李國寶一直熱心服務社會,在金融服務及教育方面貢獻良多。他與其他行政會議成員希望李國寶日後在其他崗位上繼續服務香港市民。另外,也有很多銀行界人士都支持李國寶繼續參選下屆立法會,李國寶稱,他會慎重考慮。

Ⅹ SEC是什麼機構的簡稱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英文縮寫SEC)是隸屬於美國聯邦政府一個獨立的金融管理機構,直接對國會負責,具有一定的立法和司法權。它對全國和各州的證券發行、證券交易所、證券商、投資公司等擁有根據法律行使管理和監督的權力。SEC的職能是:旨在監督一系列法規的執行,以維護證券發行者、投資者和交易者的正當權益。防止證券活動中的過度冒險、投機和欺詐活動,維護穩定的物價水平,配合聯邦儲備委員會以及其它金融監管機構,形成一個明確、靈活、有效的金融體系。

閱讀全文

與sec內幕交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黃金期貨團隊 瀏覽:289
類銀行金融機構 瀏覽:61
有利降低杠桿風險 瀏覽:965
金鷹股票自動交易騙人 瀏覽:55
上市公司收購估值 瀏覽:791
台灣外匯儲備世界第一 瀏覽:201
怎麼融資買個股 瀏覽:9
甘肅融資擔保公司監督管理條例 瀏覽:507
羅斯柴爾德怎樣控制黃金市場的 瀏覽:821
農行理財產品未到期提取會怎樣 瀏覽:146
原始股東與技術團隊博弈 瀏覽:50
肢體輔助上市公司 瀏覽:14
外匯平台套利被騙報警能追回來嗎 瀏覽:475
股票退市如何 瀏覽:686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年度報告 瀏覽:917
北京國信證券工資 瀏覽:159
丹麥元和美元匯率 瀏覽:981
大海看期的期貨博客 瀏覽:937
糧食期貨市場許可 瀏覽:780
赫美集團明天走勢 瀏覽: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