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基金 > 核試驗前指標

核試驗前指標

發布時間:2022-02-15 23:39:33

A. 核試驗不是禁止了嗎為什麼我軍還需要培養核試驗技術幹部現在核試驗是如何進行

在國際法上核試驗並沒有禁止。
根據1968年7月1日簽署的核不擴散條約(全文叫《不擴散核武器國際公約》)。
其主要內容是:核國家保證不直接或間接地把核武器轉讓給非核國家,不援助非核國家製造核武器;非核國家保證不製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間接地接受其他國家的核武器轉讓,不尋求或接受製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別國提供這種援助;停止核軍備競賽,推動核裁軍;把和平核設施置於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國際保障之下,並在和平使用核能方面提供技術合作。

你注意到了嗎,這個條約其實很不公平,它禁止非核國家研製獲取核武器,但是不禁止有核國家繼續研製核武器,注意是不能繼續製造核武器,而不是不能繼續研製核武器。

而且條約有幾個原則很有意思:
1、一切締約國,不論是有核武器國家或無核武器國家,均能為和平目的而獲得和平應用核技術的利益,包括有核武器國家由於發展核爆炸裝置而可能得到的任何技術副產品——也就是說你可以打著民用核試驗的幌子進行核試驗。
2、所有締約國均有權參加盡可能充分的科學情報交換,以促進為和平目的而應用原子能的發展,並且單獨地或與其他國家合作,對促進這種發展作出貢獻——這反而會促進核技術的發展,說不定哪天就會運用到軍事領域。

至於你說的核試驗,條約這樣規定:
回顧到一九六三年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的各締約國在該條約序言中所表示的謀求達到永遠停止一切核武器爆炸試驗並為此目的繼續進行談判的決心。——但是你要注意,禁止的是大氣層(就是地表核試驗)、外層空間(低空軌道核試驗{洲際導彈核試驗})、以及水下核試驗,因為這些核試驗會造成嚴重的核污染,隨著大氣及海洋流動會破壞生態甚至危及人類。但是地下核試驗並不禁止。

而且我國培養核技術不一定非要進行核爆試驗啊,也可能是民用核試驗或者是進行核武器的維護工作。
核武器有部署中、准備部署狀態和非部署狀態三種情況,無論何種情況都需要大量維護人員進行維護,以美國民兵3洲際導彈為例,一枚搭載核彈頭的民兵3一年維護費大約在25000000(2500W,你別數有幾個0了……)美元左右,嚇人吧。美國平均每年要花掉2000-3000億美元的維護費,所以好多有核國家實在是造得起,養不起。

B. 結核試驗t―pos―t有一項指標高怎麼辦

懷疑是不是有結核

C. 有關前蘇聯核試驗

蘇聯核試驗造成人員死亡最多的一次

1956年9月10日,在蘇聯山米佩拉丁斯克核試驗場,數百名蘇聯士兵和軍官曾被置於一個駭人聽聞的核試驗之中。

在一次核戰爭演習中,一支由272名現役軍人組成的傘兵部隊,受命在一顆相當於3.8萬噸TNT當量的核彈爆炸之後,空降到爆炸的中心地區。這支部隊從直升機上跳傘,直接降落在被核彈烤焦的土地上,那裡的空氣中彌漫著死神的氣息。這些傘兵沒防護服,只穿著普通的軍服。給他們的命令上寫著:「抵禦敵軍攻擊,直到大部隊到達。」

參與演習的人受命簽署保密協議

當時,冷戰已全面啟動。這些蘇聯傘兵要證實自己對抗美國人的實力,哪怕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辭。這次演習的命令是這樣寫的:「檢驗核打擊之後戰術空降部隊的運用,目的是防禦死亡地帶,直到發動地面攻擊的前線部隊開始推進為止。」換句話說,是要用這支部隊做一個試驗,看看一支空降部隊能夠投放到距離核爆炸中心多遠的地方,花多長時間?更重要的是,軍隊高層希望知道,這支部隊在接受了致命的輻射之前,到底能夠堅持多久。負責實施演習的將軍們並不關心如何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士兵健康的損害,而是要評估真正發生核攻擊時,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

這些內幕,多年來都是最高機密。據作者、現任俄羅斯空降部隊情報部門負責人的亞歷山大·切爾德尼克獲得的資料,時任蘇聯炮兵總司令、上述軍事演習的主要負責人米洛特凡·伊萬諾維奇·涅傑林,在寫給當時的蘇聯國防部長朱可夫的報告中說:「根據演習中使用的原子彈導致的結果判斷,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御敵的關鍵因素,在於成功地實施壓制,因此要在核攻擊之後,為空降部隊的部署創造良好條件。依據核爆炸後地面上空200~300米處核輻射的水平,如果輻射劑量不超過5倫琴,在核爆炸後15~20分鍾內,就可以用直升機把部隊空降到距爆炸中心400~500米處的區域之內,即敵人的有生力量已經被大量消滅的區域。」

當時還無法准確測量傘兵要降落區域的輻射劑量,當然這些士兵也沒有攜帶輻射檢測器。專家認為,這支部隊中的一些人接受了至少有50倫琴的輻射。這個劑量相當於一個人在一年的時間內能夠忍受的輻射劑量。這支部隊中的大多數人無疑都死於輻射損傷。所有與這次演習有關的記錄資料都被視為機密文件,參與演習的人都受命簽署一份保密協議,在其後的25 年間不得透露有關信息。一些文件已經被銷毀了。

切爾德尼克多年來對傘兵部隊的歷史一直很感興趣。幾年前,他偶然得到一份文件。他說:「蘇聯第105空降師第 345團第2營的官兵們,在那天的演習中空降到了核爆炸的中心地帶。除了這些部隊之外,還有一個連的戰場工兵部隊、一個機槍排和一個防化班,也參與了空降行動。」

在演習的主要部分開始之前,當局對參演部隊進行了一些宣傳鼓動工作,使士兵們了解核戰爭。1956年8月24 日和9月2日分別引爆了一顆原子彈,8月30日還引爆了一顆氫彈。

隨後,在同年9月10日開始實施核爆炸和空降部隊協同演習。一架圖-16遠程轟炸機投放了一顆核彈,在距離地面270米的空中引爆。43分鍾後,空降部隊乘坐27架Mi-4型直升機,飛到距爆炸中心650米遠的地方降落。按照命令,士兵們在地面集結後,推進到距離爆炸中心僅十幾米遠的地方停下來待命。兩個小時後,他們接到撤退命令。

醫院病例記錄無從查找

參與此次演習的人沒有留下任何資料,只有前空降部隊軍官鮑里斯·科哈諾夫是惟一的例外。他在回憶這件事情時說:「凌晨4點拉響了戰斗警報,我們列隊檢查裝備和彈葯。直升機隨後就到了。此時我們聽到一聲劇烈的爆炸,震動從地面掃過。我沒有害怕,而是感到好奇。我們登上直升機,在空中,指揮官讓我們戴上防毒面具。黑暗中,我們降落到地面,我記得周圍像有一道灰塵的牆。利用閃光信號我們向預定方向前進,不久,來到了有一定可見度的地方。我們又前進了一段距離,到達防禦地點,然後用所有的武器開始射擊。負責演習的將軍們確認了我們的位置後下令撤退。隨後,我們被送到一個療養站接受檢查。過了幾天,指揮官來接見我們,說此次演習對檢驗軍隊保衛國家的能力至關重要。」

科哈諾夫的回憶是用鋼筆寫在兩頁學生筆記本紙上的。幾年前,他把它寄給了俄羅斯空降部隊司令。科哈諾夫此舉是為了得到一個他曾到過「死亡地帶」的正式證明,以便增加自己的退休金。但他沒有得到軍方的任何幫助,因為空降部隊司令手中也沒有任何有關資料。50年前被送到「核地獄」的士兵名單,如今也難以找到了。

俄羅斯國防部中心檔案室的發言人說,上述部隊自1945年成立以來,根本就沒有相關記錄。此外,當年負責運送傘兵的蘇聯空軍第129直升機團,也沒有相關記錄。

1956年7月28日由蘇聯空降兵部隊第105空降師發布的一份命令說:「部隊要為即將到來的演習做好准備。 」其中詳細列出了演習過程中可能要用到的各種裝備,但是沒有對付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裝備。防毒面具是士兵的標准配置。在另一份命令中可以看出,一些軍人得到了特殊的照顧。一些軍官獲得了價值不菲的禮物,一些士兵和軍官獲准歇了10天的假。14名軍人獲得提升,113名軍人獲得嘉獎。而他們在核試驗中,則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在山米佩拉丁斯克核試驗場進行的真人核試驗,是蘇聯進行的此類演習的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1954年9月14 日,蘇聯在奧倫堡區域首次進行此類演習。那次演習的代號是「雪球」,引爆了一顆被稱為「塔蒂亞娜」的相當於4萬TNT 當量的核彈。大約有4.5萬人的部隊、超過300架軍用飛機、600輛坦克、500門大炮參與演習。軍人們穿的內衣被告知是防核輻射的。演習之後,軍人和當地居民都沒有接受過身體檢查。當地醫院從1954年~1980年期間的病例記錄已無法獲得,懷疑是被有意銷毀了。

蘇聯的山米佩拉丁斯克核試驗場始建於1948年。1949年8月29日,蘇聯在那裡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那裡最後一次引爆原子彈是在1989年10月19日。在此期間,總共有456次地面、空中和地下核試驗在山米佩拉丁斯克核試驗場的區域內進行。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1991年8月29日正式宣布,該核試驗場關閉。

據史料記載,蘇聯並不是惟一用自己的士兵進行死亡試驗的國家。在上世紀50年代,世界各國的軍方和科學家都沒有正視核武器的危險性。美國進行過8次包括核彈爆炸的軍事演習,與這些演習的結果有關的文件依然屬於高度機密。

D. 朝鮮核試驗前與中國的絕密對話披露!

沒 他們這么說的
朝鮮 大哥 我要做核試驗了
中國 恩? 什麼時候
朝鮮 其實又有點害怕老美
中國 怕啥 他還欠我不少錢呢 我給你頂著
朝鮮 那好 那我開始整了
中國 好兄弟 你放心的整 整完了別忘了往日本丟兩顆給咱兩家報報仇
朝鮮 O了 你放心 老美你幫忙整明白了啊 那個啥六角會談多忽悠忽悠啊 給小弟多一點時間
中國 恩 放心吧
朝鮮 那好 那白白
中國 恩 白白

E. 求美國、前蘇聯核試驗的歷史

核武器的出現,是20世紀40年代前後科學技術重大發展的結果。1939年初,德國化學家O.哈恩和物理化學家F.斯特拉斯曼發表了鈾原子核裂變現象的論文。幾個星期內,許多國家的科學家驗證了這一發現,並進一步提出有可能創造這種裂變反應自持進行的條件,從而開辟了利用這一新能源為人類創造財富的廣闊前景。但是,同歷史上許多科學技術新發現一樣,核能的開發也被首先用於軍事目的,即製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彈,其進程受到當時社會與政治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從1939年起,由於法西斯德國擴大侵略戰爭,歐洲許多國家開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難。 同年9月初,丹麥物理學家N.H.D.玻爾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從理論上闡述了核裂變反應過程,並指出能引起這一反應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鈾235。 正當這一有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發表時,英、法兩國向德國宣戰。1940年夏,德軍佔領法國。法國物理學家J.-F.約里奧-居里領導的一部分科學家被迫移居國外。英國曾制訂計劃進行這一領域的研究,但由於戰爭影響,人力物力短缺,後來也只能採取與美國合作的辦法,派出以物理學家J.查德威克為首的科學家小組,赴美國參加由理論物理學家J.R.奧本海默領導的原子彈研製工作。

在美國,從歐洲遷來的匈牙利物理學家齊拉德·萊奧首先考慮到,一旦法西斯德國掌握原子彈技術可能帶來嚴重後果。經他和另幾位從歐洲移居美國的科學家奔走推動,於1939年8月由物理學家A.愛因斯坦寫信給美國第32屆總統F.D.羅斯福,建議研製原子彈,才引起美國政府的注意。但開始只撥給經費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襲擊珍珠港後,才擴大規模,到1942年8月發展成代號為「曼哈頓工程區」的龐大計劃,直接動用的人力約60萬人,投資20多億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製成 3顆原子彈,使美國成為第一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製造原子彈,既要解決武器研製中的一系列科學技術問題,還要能生產出必需的核裝料鈾235、鈈239。天然鈾中同位素鈾235的豐度僅0.72%,按原子彈設計要求必須提高到90%以上。當時美國經過多種途徑探索研究與比較後,採取了電磁分離、氣體擴散和熱擴散三種方法生產這種高濃鈾。供一顆「槍法」原子彈用的幾十千克高濃鈾,是靠電磁分離法生產的。建設電磁分離工廠的費用約3億美元(磁鐵的導電線圈是用從國庫借來的白銀製造的,其價值尚未計入)。鈈239要在反應堆內用中子輻照鈾238的方法製取。 供兩顆「內爆法」原子彈用的幾十千克鈈239,是用3座石墨慢化、水冷卻型天然鈾反應堆及與之配套的化學分離工廠生產的。以上事例可以說明當時的工程規模。由於美國的工業技術設施與建設未受到戰爭的直接威脅,又掌握了必需的資源,集中了一批國內外的科技人才,使它能夠較快地實現原子彈研製計劃。

德國的科學技術,當時本處於領先地位。1942年以前,德國在核技術領域的水平與美、英大致相當,但後來落伍了。美國的第一座試驗性石墨反應堆,在物理學家E.費密領導下,1942年12月建成並達到臨界;而德國採用的是重水反應堆,生產鈈239,到1945年初才建成一座不大的次臨界裝置。為生產高濃鈾,德國曾著重於高速離心機的研製,由於空襲和電力、物資缺乏等原因,進展很緩慢。其次,A.希特勒迫害科學家,以及有的科學家持不合作態度,是這方面工作進展不快的另一原因。更主要的是,德國法西斯頭目過分自信,認為戰爭可以很快結束,不需要花氣力去研製尚無必成把握的原子彈,先是不予支持,後來再抓已困難重重,研製工作終於失敗。

1945年5月德國投降後,美國有不少知道「曼哈頓工程區」內幕的人士,包括以物理學家J.弗蘭克為首的一大批從事這一工作的科學家,反對用原子彈轟炸日本城市。當時,日本侵略軍受到中國人民長期抗戰的有力打擊,實力大大削弱。美、英在太平洋地區的進攻,又幾乎全部摧毀日本海軍,海上封鎖使日本國內的物資供應極為匱泛。在日本失敗已成定局的情況下,美國仍於8月6日、9日先後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僅有的兩顆原子彈。

蘇聯在1941年6月遭受德軍入侵前,也進行過研製原子彈的工作。鈾原子核的自發裂變,是在這一時期內由蘇聯物理學家Г.Н.弗廖羅夫和Κ.А.佩特扎克發現的。衛國戰爭爆發後,研製工作被迫中斷,直到1943年初才在物理學家И.В.庫爾恰托夫的組織領導下逐漸恢復,並在戰後加速進行。1949年8月,蘇聯進行了原子彈試驗。1950年1月,美國總統H.S.杜魯門下令加速研製氫彈。1952年11月,美國進行了以液態氘為熱核燃料的氫彈原理試驗,但該實驗裝置非常笨重,不能用作武器。1953年8月,蘇聯進行了以固態氘化鋰6為熱核燃料的氫彈試驗,使氫彈的實用成為可能。 美國於1954年2月進行了類似的氫彈試驗。英國、法國先後在50和60年代也各自進行了原子彈與氫彈試驗。

中國在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基礎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即著手准備研製原子彈。1959年開始起步時,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 同年6月,蘇聯政府撕毀中蘇在1957年10月簽訂的關於國防新技術協定,隨後撤走專家,中國決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實現這一任務。中國首次試驗的原子彈取"596"為代號,就是以此激勵全國軍民大力協同做好這項工作。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彈試驗成功。經過兩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當量的氫彈原理試驗成功;半年之後,於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進行了百萬噸級的氫彈空投試驗。中國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這兩個發展階段的任務。

現狀和分類 美國對日本投下的兩顆原子彈,是以帶降落傘的核航彈形式,用飛機作為運載工具的。以後,隨著武器技術的發展,已形成多種核武器系統,包括彈道核導彈、 巡航核導彈、 防空核導彈、反導彈核導彈、反潛核火箭、深水核炸彈、核航彈、核炮彈、核地雷等。其中,配有多彈頭的彈道核導彈,以及各種發射方式的巡航核導彈,是美、蘇兩國裝備的主要核武器。

通常將核武器按其作戰使用的不同劃分為兩大類,即用於襲擊敵方戰略目標和防禦己方戰略要地的戰略核武器,和主要在戰場上用於打擊敵方戰鬥力量的戰術核武器。蘇聯還劃分有「戰役戰術核武器」。核武器的分類方法,與地理條件、社會政治因素有關,並不是十分嚴格的。自70年代末以後,美國官方文件很少使用「戰術核武器」,代替它的有「戰區核武器」、「非戰略核武器」等,並把中遠程、中程核導彈也劃歸這一類。

已生產並裝備部隊的核武器,按核戰斗部設計看,主要屬於原子彈和氫彈兩種類型。至於核武器的數量,並無准確的公布數字,有關研究機構的估計數字也不一致。按近幾年的資料綜合分析,到80年代中期,美、蘇兩國總計有核戰斗部50000枚左右,佔全世界總數的95%以上。其梯恩梯當量,總計為120億噸左右。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德國和日本投下的炸彈,總計約200萬噸梯恩梯,只相當於美國B-52型轟炸機攜載的2枚氫彈的當量。從這一粗略比較可以看出核武器庫貯量的龐大。美蘇兩國進攻性戰略核武器(包括洲際核導彈、潛艇發射的彈道核導彈、巡航核導彈和戰略轟炸機)在數量和當量上比較,美國在投射工具(陸基發射架、潛艇發射管、飛機)總數和梯恩梯當量總值上均少於蘇聯,但在核戰斗部總枚數上多於蘇聯。考慮到核爆炸對面目標的破壞效果同當量大小不是簡單的比例關系,另一種估算辦法是以一定的沖擊波超壓對應的破壞面積來度量核戰斗部的破壞能力,即取核戰斗部當量值(以百萬噸為計算單位)的2/3次方為其「等效百萬噸當量」值(也有按目標特性及其分布和核攻擊規模大小等不同情況,選用小於2/3的其他方次的),再按各種核戰斗部的枚數累計算出總值。按此法估算比較美、蘇兩國的戰略核武器破壞能力,由於當量小於百萬噸的核戰斗部枚數,美國多於蘇聯,兩國的差距並不很大。但自80年代以來,隨著蘇聯在分導式多彈頭導彈核武器上的發展,這一差距也在不斷擴大。而對點(硬)目標(見點目標)的破壞能力,則核武器投射精度起著更重要的作用,由於在這方面美國一直領先,仍處於優勢。

除美、蘇、英、法和中國已掌握核武器外,印度在1974年進行過一次核試驗。一般認為,掌握必要的核技術並具有一定工業基礎及經濟實力的國家,也完全有可能製造原子彈。

研製和試驗 除鈾235、鈈239等核材料的生產外,核戰斗部本身的研製,必須與整個核武器系統的研製程序協調一致。研製過程大致如下:從設想階段開始;經過關鍵技術課題和部件的預先研究或可行性研究,形成包括重量、尺寸、形式、威力、核材料、核試驗要求、研製工期、經費等內容的幾種設計方案;再經過論證比較和評價,選定設計方案,確定戰術技術指標;然後進行型號研究設計、各種模擬試驗;工藝試驗與試制,通過核試驗檢驗設計的合理性,最後達到設計定型、工藝定型與批准生產。進行這些工作,要有專門的科技隊伍,並配備必要的試驗場所,包括核試驗場。武器交付部隊後,研製和生產部門還要提供維護、修理、更換部件等服務工作,按反饋的信息進行必要的改進,並負責其退役處理或更新。

要做好核戰斗部的設計,必須深入了解其反應過程,弄清其必須具備的條件與各種物理參數,掌握其中多種因素的內在聯系與變化規律。為此,要進行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高溫高壓凝聚態物理、超音速流體力學、爆轟學、計算數學和材料科學等多學科的一系列科學技術問題的研究,而核戰斗部的研製實踐又會反過來帶動和促進這些學科的發展。在研製過程中,以下環節起著重要作用:①要用快速的、大容量電子計算機進行反應過程的理論研究計算,這種計算應盡可能接近實際情況,以便從多種設想或設計方案中找出最優方案,從而節省費用與減少核試驗次數。20世紀40年代以來,推動電子計算機技術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由於核武器研製的需要。②要按照方案或指標要求,反復進行多方面的模擬試驗,包括化學炸葯爆轟試驗,材料與強度試驗,環境條件試驗,控制、 點火與安全試驗等。 這些都是為達到核武器高度可靠和安全所必不可少的。③要進行必要的核試驗。無論是電子計算機上的大量計算,還是相應的模擬試驗,總不能達到百分之百地符合核武器方案的真實情況。特別是氫彈聚變反應所必需的高溫條件,還只能由裂變反應來提供(利用激光或粒子束的慣性約束技術來創造這種模擬試驗條件,直到80年代初仍處於研究階段)。因此,能否達到設計要求,還必須通過核裝置本身的爆炸試驗進行檢驗。當然,核試驗所起的作用並不限於此。正是由於核試驗在核武器研製中起著關鍵作用,美、蘇兩國為限制其他國家研製核武器,於1963年簽訂了一個並不禁止進行地下核試驗的《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1974年又簽訂了一個仍然適合它們需要的限制地下核試驗當量的條約。

發展趨勢 由於核武器投射工具准確性的提高,自60年代以來,核武器的發展,首先是核戰斗部的重量、尺寸大幅度減小但仍保持一定的威力,也就是比威力(威力與重量的比值)有了顯著提高。例如,美國在長崎投下的原子彈,重量約4.5噸,威力約2萬噸;70年代後期,裝備部隊的「三叉戟」Ⅰ潛地導彈,總重量約1.32噸,共8個分導式子彈頭,每個子彈頭威力為10萬噸,其比威力同長崎投下的原子彈相比,提高135倍左右。威力更大的熱核武器,比威力提高的幅度還更大些。但一般認為,這一方面的發展或許已接近客觀實際所容許的極限。自70年代以來,核武器系統的發展更著重於提高武器的生存能力和命中精度,如美國的「和平衛士/MX」 洲際導彈、「侏儒」小型洲際導彈、「三叉戟」Ⅱ潛地導彈,蘇聯的SS-24、SS-25洲際導彈,都在這些方面有較大的改進和提高。

其次,核戰斗部及其引爆控制安全保險分系統的可靠性,以及適應各種使用與作戰環境的能力,也有所改進和提高。美、蘇兩國還研製了適於戰場使用的各種核武器,如可變當量的核戰斗部,多種運載工具通用的核戰斗部,甚至設想研製當量只有幾噸的微型核武器。特別是在核戰爭環境中如何提高核武器的抗核加固能力,以防止敵方的破壞,更受到普遍重視。此外,由於核武器的大量生產和部署,其安全性也引起了有關各國的關注(見核武器安全)。

核武器的另一發展動向,是通過設計調整其性能,按照不同的需要,增強或削弱其中的某些殺傷破壞因素。「增強輻射武器」與「減少剩餘放射性武器」都屬於這一類。前一種將高能中子輻射所佔份額盡可能增大,使之成為主要殺傷破壞因素,通常稱之為中子彈;後一種將剩餘放射性減到最小,突出沖擊波、光輻射的作用,但這類武器仍屬於熱核武器范疇。至於60年代初曾引起廣泛議論的所謂「純聚變武器」,20多年來雖然做了不少研究工作,例如大功率激光引燃聚變反應的研究,80年代也仍在繼續進行,但還看不出製成這種武器的現實可能性。

核武器的實戰應用,雖仍限於它問世時的兩顆原子彈,但由於40年來核武器本身的發展,以及與它有關的多種投射或運載工具的發展與應用,特別是通過上千次核試驗所積累的知識,人們對其特有的殺傷破壞作用已有較深的認識(見核武器殺傷破壞效應),並探討實戰應用的可能方式。美、蘇兩國都制訂並多次修改了強調核武器重要作用的種種戰略。

有矛必有盾。在不斷改進和提高進攻性戰略核武器性能的同時,美、蘇兩國也一直在尋求能有效地防禦核襲擊的手段和技術。除提高核武器系統的抗核加固能力,採取廣泛構築地下室掩體和民防工程等以減少損失的措施外,對於更有效的偵察、跟蹤、識別、攔截對方核導彈的防禦技術開發研究工作也從未停止過。60年代,美、蘇兩國曾部署以核反核的反導彈系統。1972年 5月,美、蘇兩國簽訂了《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不久,美國停止「衛兵」反導彈系統的部署。1984年初,美國宣稱已制訂了一項包括核激發定向能武器、高能激光、中性粒子束、非核攔截彈、電磁炮等多層攔截手段的「戰略防禦倡議」。盡管對這種防禦系統的有效性還存在著爭議,但是可以肯定,美、蘇對核優勢的爭奪仍將持續下去。

由於核武器具有巨大的破壞力和獨特的作用,與其說它可能會改變未來全球性戰爭的進程,不如說它對現實國際政治斗爭已經和正在不斷地產生影響。70年代末,美國宣布研製成功中子彈,它最適於戰場使用,理應屬於戰術核武器范疇,但卻受到幾乎是世界范圍的強烈反對。從這一事例也可以看出,核武器所涉及的斗爭的復雜性。

中國政府在爆炸第一顆原子彈時即發表聲明:中國發展核武器,並不是由於相信核武器的萬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國發展核武器,是被迫而為的,是為了防禦,為了打破核大國的核壟斷、核訛詐,為了防止核戰爭,消滅核武器。此後,中國政府又多次鄭重宣布: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並就如何防止核戰爭問題一再提出了建議。中國的這些主張已逐漸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的贊同和支持。

五核國家核武力量對比
美國:1945年首次核試驗成功。核試驗次數超過1030次。擁有約1.2萬枚核彈頭。導彈射程達13035公里。

俄羅斯:1949年首次核試驗成功。核試驗次數超過715次。擁有約2.8萬枚核彈頭,其中約1.8萬枚將被拆除。導彈射程達10943公里。

英國:1952年首次核試驗成功。共進行45次核試驗。擁有約400枚核彈頭。導彈射程達5310公里。

法國:1960年首次核試驗成功。擁有約510枚核彈頭。導彈射程達5310公里。

中國:1964年首次核試驗成功。

F. 朝鮮核試驗 具體內容帶來後果你的看法

核試驗(nuclear test),為了軍事研究和科學研究目的在預定條件下進行的核爆炸裝置或核武器爆炸試驗。引爆核裝置,測量記錄核爆炸的各種信號,速報試驗的初步結果,收集爆炸產物樣品,回收試驗成果,探測放射性劑量分布等。如果地下核試驗發生泄漏,將會對中俄日周邊環境帶來惡劣影響。 政治上 國際將會更加大制裁力度 看法 現實目的 朝鮮是為了對內增加統治權威 獲取軍隊的支持 對外加大與美國談判的籌碼

G. 常用的判斷結核菌素試驗結果的最重要指標是

正確答案:C
解析:硬結直徑是判斷結核菌素試驗結果的最重要指標

H. 經檢查你的身體結核菌素試驗指標有異常是指什麼

可能是結核菌素試驗陽性。這種情況,說明感染過就結核菌,感染結核菌,有可能發展成結核病。所有,還因該進一步檢查。

I. 核武器的研製和試驗過程是怎樣的

除鈾235?鈈239等核材料的生產外,核戰斗部本身的研製,必須與整個核武器系統的研製程序協調一致?研製過程大致是:從設想階段開始;經過關鍵技術課題和部件的預先研究或可行性研究,形成包括重量?尺寸?形式?威力?核材料?核試驗要求?研製工期?經費等內容的幾種設計方案;再經過論證比較和評價,選定設計方案,確定戰術技術指標;然後進行型號研究設計?各種模擬試驗;工藝試驗與試制,通過核試驗檢驗設計的合理性,最後達到設計定型?工藝定型與批准生產?

進行這些工作,要有專門的科技隊伍,並配備必要的試驗場所,包括核試驗場?武器交付部隊後,研製和生產部門還要提供維護?修理?更換部件等服務工作,按反饋的信息進行必要的改進,並負責其退役處理或更新?

要做好核戰斗部的設計,必須深入了解其反應過程,弄清其必須具備的條件與各種物理參數,掌握其中多種因素的內在聯系與變化規律?

為此,要進行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高溫高壓凝聚態物理?超音速流體力學?爆轟學?計算數學和材料科學等多學科的一系列科學技術問題的研究,而核戰斗部的研製實踐又會反過來帶動和促進這些學科的發展?

在研製過程中,以下環節起著重要作用:要用快速的?大容量電子計算機進行反應過程的理論研究計算,這種計算應盡可能接近實際情況,以便從多種設想或設計方案中找出最優方案,從而節省費用與減少核試驗次數?20世紀40年代以來,推動電子計算機技術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由於核武器研製的需要?

要按照方案或指標要求,反復進行多方面的模擬試驗,包括化學炸葯爆轟試驗,材料與強度試驗,環境條件試驗,控制?點火與安全試驗等?這些都是為達到核武器高度可靠和安全所必不可少的?

要進行必要的核試驗?無論是電子計算機上的大量計算,還是相應的模擬試驗,總不能達到百分之百地符合核武器方案的真實情況?特別是氫彈聚變反應所必需的高溫條件,還只能由裂變反應來提供?

因此,能否達到設計要求,還必須通過核裝置本身的爆炸試驗進行檢驗?當然,核試驗所起的作用並不限於此?正是由於核試驗在核武器研製中起著關鍵作用,美?蘇兩國為限制其他國家研製核武器,於1963年簽訂了一個並不禁止進行地下核試驗的《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1974年又簽訂了一個仍然適合它們需要的限制地下核試驗當量的條約?

大氣層爆炸:即在裸露的大氣層環境下進行核爆試驗,這種爆炸破壞性最大(體現在對人的影響)?在沒有很好的躲避設施的環境下十幾平方公里內的人都會被造成嚴重創傷甚至死亡?

地下核爆:地下實驗一般屬於科學實驗,也有軍事專家認為,可以通過地下核爆,人為的給敵對國造成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不過這種破壞是很難控制的,因此並沒有得到很多軍事專家的認同?

水下核爆:主要是在大海里進行試驗?美國在50年代曾經進行過,爆炸後所有的船隻都沒能抗住核彈的巨大爆炸威力,當然,核爆試驗也給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其惡劣的損傷?

閱讀全文

與核試驗前指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黃金期貨團隊 瀏覽:289
類銀行金融機構 瀏覽:61
有利降低杠桿風險 瀏覽:965
金鷹股票自動交易騙人 瀏覽:55
上市公司收購估值 瀏覽:791
台灣外匯儲備世界第一 瀏覽:201
怎麼融資買個股 瀏覽:9
甘肅融資擔保公司監督管理條例 瀏覽:507
羅斯柴爾德怎樣控制黃金市場的 瀏覽:821
農行理財產品未到期提取會怎樣 瀏覽:146
原始股東與技術團隊博弈 瀏覽:50
肢體輔助上市公司 瀏覽:14
外匯平台套利被騙報警能追回來嗎 瀏覽:475
股票退市如何 瀏覽:686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年度報告 瀏覽:917
北京國信證券工資 瀏覽:159
丹麥元和美元匯率 瀏覽:981
大海看期的期貨博客 瀏覽:937
糧食期貨市場許可 瀏覽:780
赫美集團明天走勢 瀏覽: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