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基金 > GDP作為生產指標有何局限

GDP作為生產指標有何局限

發布時間:2022-02-18 04:47:53

❶ 舉例說明國內生產總值指標衡量經濟發展狀況有哪些問題和局限性。

答案一:
1.GDP不能准確反映經濟增長的質量和結構。由於統計指標設置和統計方法等局限性,現行的統計,只是數據的收集和匯總,難以准確地反映出經濟增長的質量和結構情況。而判斷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僅要看經濟總量的增長,還必須看經濟結構的變化和協調。有一黑色幽默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轄區內出了特大交通事故,於是指揮搶救,醫療救護、公安消防、意外事故服務中心、汽車修理、法律訴訟、保險代理、新聞報道等各個方面都動起來了。由於所有這些都是正式的職業行為,都是有償服務,盡管參與救助的人都沒有因為參與救助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還有人付出了生命代價,蒙受巨大損失,但該轄區的GDP卻因為這一事件而增加了。這類GDP的增長,不僅沒有改善我們的社會生活質量,反而無端消耗了我們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財富和資源。
2.不能反映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如:人們砍伐森林、開發礦山製造產品,能為GDP增加做貢獻,但沒有扣除自然資源損失,而且將其中過度開採的資源和能源,特別是不可再生資源,計算在GDP總量之中,這就人為地誇大了經濟效益。據有關報道,2003年我國GDP佔世界總量的比重約為4%,但是消耗全世界7.4%的石油、31%的原煤、27%的鋼鐵、25%的氧化鋁、40%的水泥。這些足以說明GDP只反映了對經濟的貢獻率,而不能反映對環境資源的負面影響,也說明我國經濟增長長期處於高消耗、低效益狀態。
3.人均GDP不能准確地反映社會分配和社會公正,掩蓋了貧富差距。當前,我國GDP的增速以及財富的增速位居世界前列,但體現的是社會總體財富,表明社會財富多、增速快。表明錢越來直多,而並等於有錢的人越來越多。人均GDP不能准確反映社會分配和公正,掩蓋了貧富差距

答案二:

有學者認為有四種局限性:GDP指標本身的局限性;GDP總量的局限性;以GDP衡量的經濟增長速度的局限性;人均GDP的局限性。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將GDP的局限性或缺陷概括為:一是不能反映社會成本,二是不能反映經濟增長的方式和為此付出的代價,三是不能反映經濟增長的效率、效益和質量,四是不是反映社會財富的總積累,五是不能衡量社會分配和社會公正。
再次,GDP不能准確提供一國(或地區)福利狀況的全部真實信息,不能全面衡量一國(或地區)的全部財富,更無法完整反映人類發展狀況。在GDP總量的局限性中,人們關注較多的是「地下經濟」或「隱性經濟」,即未記錄的部分合法收入和全部非法收入。這部分經濟客觀存在,但未統計在GDP之中,造成整個經濟狀態的扭曲和統計數據的失真。隱性經濟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灰色經濟」,即權力資本化,以行賄、受賄、行政審批、非法拆遷為主要表現形式。「灰色經濟」部分近年來一直保持發展勢頭,是最難以估計的。

答案三:
GDP不能准確衡量經濟增長的方式和代價,特別是不能准確衡量社會成本尤其是資源和環境代價;GDP不能准確衡量經濟增長的效益、效率、質量和實際的國民財富情況;GDP不能准確衡量經濟增長與社會分配、社會公平的關系,也不能准確衡量人們的生活水準和幸福狀態。

❷ 解釋gdp,並說明這個指標有哪些缺陷

gdp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核算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綜合性統計指標,也是我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核心指標,它反映了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

缺陷:GDP確實有其局限性,盡管有結構、投入產出表、國際收支表、資金流量表等指標,但還是強調國民經濟總和的概念。如果區域經濟發展以GDP作為區域規劃的重要指導,會引起僅重視GDP數量的擴張,而忽視以結構為特徵的質量轉換。

(2)GDP作為生產指標有何局限擴展閱讀

中國的新發展理念是「五位一體」的,不唯GDP(國內生產總值)論英雄,這是對過往片面強調GDP的糾正,但中國發展仍處於初級階段,GDP指標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國提出的新發展理念是「五位一體」的,不唯GDP論英雄,這是對過往片面強調GDP的糾正。但中國發展處於初級階段,GDP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國家統計局相關負責人回應人民網網友提問時表示,GDP不能完全反映經濟增長的社會成本,其統計缺陷可使用其他綜合指標進行彌補。

❸ GDP的局限性在那裡

GDP也是一個有很大局限性的指標。隨著資源和環境問題的日益加重,GDP越來越暴露出它的缺陷:GDP核算只反映了經濟運行的過程與結果,未體現經濟活動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造成污染的代價,它僅能反映經濟活動中"貨幣化"的部分,體現經濟發展、繁榮的一面,而不反映對資源、環境的消極影響的一面;它將各種社會行為引發的財富都計入了GDP增長之中,而不考慮不好的社會行為對社會發展的惡劣影響。因此,僅就GDP來看,它容易過高地估計經濟規模和經濟增長,給人一種不全面的社會經濟圖像。特別是對依賴於開發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產資源和森林資源獲得重要收入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來說,這些缺陷尤為突出。主要表現在: 首先,未考慮自然資源消耗成本。經濟活動要開發利用自然資源,GDP只核算了經濟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開發成本,卻沒有計算自然資源本身的價值,即自然資源耗減成本,造成自然資源無價或低價,其結果高估了當期經濟生產活動新創造的價值。 其次,未考慮環境降級成本。經濟活動往往造成環境污染,引起環境質量的下降,亦稱環境降級成本。GDP核算一方面沒有扣減環境降級成本,即環境污染的代價,另一方面將環境保護支出作為生產活動來反映,從兩個方面增了GDP。結果是污染物排放越多,GDP越大;環境保護支出越多,GDP也越大。 另外,GDP是流量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年新增多少財富。資產是存量概念,指一共有多少財富。現行GDP統計對沒有效益的經濟活動也照算不誤,比如把這棟辦公樓炸掉再修一棟一模一樣的,GDP也會增加一塊。這是先減少存量再增加流量,不是完整意義的增加財富。這種情況現實中的確存在,因此還應建立一個資產指標,衡量財富的積累。在注重財富的積累方面,西方國家很值得我們借鑒。他們的GDP增長率不高,但是財富積累很快。中國的情況與西方國家正相反,GDP增長率很高,但是財富損失得也快,缺乏積累財富的觀念。這實際上是對經濟增長理解的偏差所致。高估的GDP將導致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和對環境的嚴重污染,導致自然資源與環境狀況惡化,人類的生存條件受到威脅,經濟發展不可持續。

❹ GDP作為經濟發展中心指標的作用與局限性

一是來自基礎理論方面,即認為在GDP核算過程中,只考慮了可以市場化交易的社會生產部分,而沒有包括非市場化交易的部分。例如,GDP的統計范圍沒有包括自我服務。在GDP的成本部分,只是較充分地反映了私人成本;沒有反映未進入市場交易的成本,例如,GDP核算過程中對於資源耗竭、生態退化、環境惡化等沒有進行充分考慮。由此,也有人提出了綠色GDP的概念,但在實際操作中尚未形成規范的指標體系。
二是來自於倫理學方面,即認為GDP沒有關注人類福祉的增長。例如,在經濟學中很有名的「交換母親」案例就反映了這一點。這個故事說的是,如果兩個母親各自在家裡照看孩子,則不會生產GDP;如果她們交換看孩子,每個母親向對方付費,則會增加GDP,但是,孩子卻會因為非母親照看而增加痛苦。
三是來自於統計學方面,即認為GDP在統計學方面是不夠完善的,例如,大量的地下經濟沒有被納入統計范圍,這使得GDP統計在市場完善的國家與市場不完善的國家會有不同的結果。而且,更重要的是,GDP作為一種流量指標,在統計學上不能取代存量指標,不能反映社會財富水平的增長。

❺ 對GDP這個宏觀經濟指標進行簡要評述(優缺點及改進)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按國家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常被公認為是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核算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綜合性統計指標,也是我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核心指標,它反映了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
國內生產總值(GDP)局限性:
1、由於GDP用市場價格來評價物品與勞務,它就沒有把幾乎所有在市場之外進行的活動的價值包括進來。特別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產的物品與勞務的價值。
2、GDP沒有包括環境質量。設想政府廢除了所有環境管制,那麼企業就可以不考慮他們所引起的污染而生產物品與勞務。在這種情況下,GDP會增加,但福利很可能會下降。空氣和水質量的惡化要大於更多生產所帶來的福利利益。
3、GDP也沒有涉及收入與分配。人均GDP告訴我們平均每個人的情況,但平均量的背後是個人收入的巨大差異。由此可見,就大多數情況,但不是對所有情況而言,GDP是衡量經濟福利的一個好指標。
4、GDP概念是源自於交換產生財富的原理。這個原理的基本條件是:一是交換必須自願,二是交換必須不妨礙第三人,三是交換必須在兩個清晰的產權主體之間真正發生。假定不符合這三個條件,那麼所得出的GDP數值的准確性恐怕就得大打折扣,或者說GDP的數據就會有瑕疵。如強制交易的GDP、妨礙他人的GDP、出口創造的GDP、投資產生的GDP 、消費帶來的GDP等等都會影響GDP的總有效積累。
應答時間:2021-04-0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❻ 用GDP作為經濟衡量標準的缺陷有哪些

不能完全反映經濟活動的總量;不能准確反映經濟活動的質量和效益;不能准確反映經濟結構;不能准確反映社會分配和民生改善和不能准確反映經濟增長對資源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1、GDP不能完全反映經濟活動的總量。

GDP統計的是有市場交換行為、能體現市場價值的經濟活動,不能反映家務勞動、公益活動等在日常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的非市場經濟活動;也不能覆蓋一些不易統計或難以計算價值的經濟活動。

2、GDP不能准確反映經濟活動的質量和效益。

一些政府主導的投資項目效率低下,有些甚至剛竣工就成了產能過剩項目,這些項目雖然計入GDP,但卻屬於無效投資,不會帶來社會財富和福利水平的增加。

3、GDP不能准確反映經濟結構。

如果單看GDP,據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估算,鴉片戰爭前的1820年,中國的GDP高居世界第一,佔全球比重達32.9%,而美國只佔1.8%,歐洲30多個國家加起來也只有24.9%。然而當時中國的GDP中絕大部分是農業,而西方國家通過工業革命大大提升了工業化水平及軍事實力。

1860年,英國的現代工業生產能力相當於全世界的40%—50%,人均工業化水平是中國的15倍。

4、GDP不能准確反映社會分配和民生改善。

全球GDP總量已超過70萬億美元,而英國慈善組織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目前世界上最富有的85人,掌握著全球將近一半的財富,相當於底層35億人財產相加的總和。

「GDP只能大致反映社會財富的蛋糕『有多大』,不能反映蛋糕『怎麼分』、人們『吃得好不好』」,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說。

5、GDP不能准確反映經濟增長對資源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砍伐樹木時,GDP在增加;排放廢氣時,GDP也在增加——GDP反映增長,卻不反映資源耗減和環境損失。

❼ 現行gdp指標有什麼不足之處

局限性如下:

(1)由於GDP用市場價格來評價物品與勞務,它就沒有把幾乎所有在市場之外進行的活動的價值包括進來。特別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產的物品與勞務的價值。

(2)GDP沒有包括環境質量。設想政府廢除了所有環境管制,那麼企業就可以不考慮他們所引起的污染而生產物品與勞務。在這種情下,GDP會增加,但福利很可能會下降。空氣和水質量的惡化要大於更多生產所帶來的福利利益。

(3)GDP也沒有涉及收入與分配。人均GDP告訴我們平均每個人的情況,但平均量的背後是個人經歷的巨大差異。由此可見,就大多數情況,但不是對所有情況而言,GDP是衡量經濟福利的一個好指標。

(4)GDP概念是源自於交換產生財富的原理。這個原理的基本條件是:一是交換必須自願,二是交換必須不妨礙第三
人,三是交換必須在兩個清晰的產權主體之間真正發生。假定不符合這三個條件,那麼所得出的GDP數值的准確性恐怕就得大打折扣,或者說GDP的數據就會有
瑕疵。如強制交易的GDP、妨礙他人的GDP、出口創造的GDP、投資產生的GDP 、消費帶來的GDP等等都會影響GDP的總有效積累。

❽ 簡述GDP指標的主要局限性

一、GDP在反映經濟增長方面的片面性

以GDP為核心指標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一種適應市場經濟運行的,以量化指標為特徵的制度安排,它體現了在核算期內,經濟總體中各機構單位、機構部門及其之間的經濟關系,如產出、投入、效益之間的生產關系,收入分配與再分配關系,消費與積累的關系,儲蓄、實物投資與資金融通的關系,資產、負債及凈值之間的存量及變動關系等。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一個完整描述經濟總體運行過程及結果的核算框架,GDP反映了經濟生產過程的最終成果,可支配收入反映了經濟分配與再分配過程的最終成果,儲蓄反映了經濟生活中收入與消費、積累的相互關系,資金餘缺反映了經濟儲蓄與資本形成之間的關系,期末資產凈值反映了在期初資產凈值基礎上國民經濟運行過程的最終累計成果。「GDP、可支配收入、儲蓄、資本形成、資產凈值」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最重要的指標體系,他們相輔相成、互為因果,形成了完整的反映國民經濟運行的指標鏈。

從現實分析,我國對國民經濟運行的度量,由於種種原因並未使用這一完整的指標鏈,而是在大多數情況下主要地使用了GDP指標作為衡量經濟活動的標准。

但是,單憑GDP增長並不足以說明經濟發展的有效程度,如果不結合資產存量的規模與結構及其變化,就會失去對增長成因的深入分析,也不利於我國在增長中財富的有效積累。例如,GDP的高速增長與積極的財政政策相關,投資的高增長拉動了GDP,而「外資」又是我國投資資金來源的主要渠道之一;但社會資產特別是金融資產使用效益下降的現實反映了投資的有效性和資產的有效性並不盡如人意。

1996—2000年的五年間,我國經濟比上年分別增長9.6%、8.8%、7.8%、7.1%、8.0%;資產凈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6.62%、24.10%、14.69%、8.42%、9.97%。其中固定資產分別比上年增長21.39%、25.71%、12.16%、10.20%、12.34%;金融資產分別比上年增長30.02%、8.22%、14.16%、10.74%、15.32%。由此看出,當前我國經濟的增長主要依託固定資產高投資和金融資產規模的高增長。這說明,一方面積極財政政策的拉動效應非常明顯,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了金融資本市場和負債經營(如利用內外資)方式;但同時也說明了,我國經濟增長主流趨勢還未脫離規模數量型擴張的增長模式。

從資產的結構看,以1996年為例,非金融資產、固定資產、金融資產、資產凈值分別占總資產的37.65%、28.07%、62.35%、37.12%,根據「資產=負債+凈值」的平衡關系,該年金融負債比重為62.88%,高出金融資產0.53個百分點,屬於資本凈流入年。同理,1997~2000年,金融負債比重分別為60.93%、60.15%、60.42%、61.61%,分別高出金融資產3.70、2.05、1.49、1.67個百分點,亦均屬於資本流入年。「外資」是我國這一時期的主要投資資金來源之一。

二、長期以來支持經濟高速增長的兩個主要因素國內投資和外資的利用效益不高

首先,投資的有效性和資產的有效性不高,浪費了大量的資金。這對貨幣資本相對不足的我國來講,應是政府給予充分考慮的問題。現實經濟領域中,3%的建築中介費、層層轉包的轉包費、去年一年72億的投資決策損失、部分進口設備的閑置或遺棄、某些新建廠房的報廢及重復建設造成的生產線能力30%的利用率,等等現象,均使得投資的有效性、資產的有效性遠小於1.其次,外資的利用效率下降。1995年,我國GDP與對外金融負債的比率為6.570,2000年則為2.047;1995~2000年對外金融負債(外資)年均增長3.3%,而「外資」使用效益年均下降2.3%.近年來,我國利用外資規模逐年擴大,但外資使用效益卻逐年下滑。

現實社會經濟生活中,政府宏觀調控以及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測度出現了「一花獨放、眾花凋零」的局面,既只單純的使用了GDP一個流量指標。但是,我們在得到單位GDP的同時,卻在佔用著越來越多的資產存量,即在耗費著越來越多的資金或資源。我國是個資金相對缺乏的國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吸引了巨大的國內、國外資金,僅2000年比1999年,我國的國內金融負債增加15.54%,國外金融負債增加16.25%,但金融資產使用效率卻下降了1.11%。

僅從經濟流量與經濟存量相結合方面,我們就不難看出,經濟領域的單純以GDP作為經濟增長或經濟發展的唯一尺度是片面的。重視經濟流量與經濟存量的有機結合,重視國民經濟運行全過程的數量關系測度,重視更全面、更長遠、更協調的宏觀經濟調控機制,即政府綜合決策機制的形成則是實現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偉大目標的必由之路和優先需要考慮的問題之一。

片面使用GDP這個流量指標,使人們忽視了資產存量或財富的積累。在我國遇到諸如洪水災害或SARS瘟疫帶來的損失時,人們大都採用了習慣的思維方式即「壞事能夠變為好事」,誤認為能夠在救治、恢復、重建中增加GDP.這種認識實際上體現了「災害減少財富存量不可怕,它可以有助於促進流量的再增加」的錯誤觀點。我認為,這根本不是正常、完整意義下的經濟增長。在注意財富的積累方面,經濟發展國家的經驗很值得我們借鑒,他們的GDP增長率不高,但是財富積累很快。和經濟發達國家不同,我國一些城市總是「喜新厭舊」,不斷的拆舊樓蓋新樓,馬路也是挖了填、填了挖,……。我國GDP增長率連年很高,但是財富損失的也快,資產積累、財富積累速度遠遠低於經濟增長速度。這與「GDP至上」有一定關系。

三、以GDP為核心指標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不適於可持續發展

即使國民經濟核算指標體系協調地應用起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經濟分析上的缺陷;但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上看,以GDP為核心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本身還有更深層的缺陷。在國際上,這一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受到強烈批評是近20多年的事。環境問題是這一批判運動的主要驅動力之一。

一些經濟學家指出,GDP不能全面地覆蓋經濟福利的內容,也不能充分反映當前和將來的福利變化。僅就反映當前福利來說,經濟學家就開出一個長長的「問題清單」:一是取向有偏差:GDP只限於對經濟中那些市場化、貨幣化了的部門之評價;二是外部不經濟性盲區:它只能較充分地反映私人成本,對反映社會成本則遠遠不夠;因無市場價格,像資源耗竭、生態退化帶來的損失也往往無法計入;三是一些決定經濟福利變化的因素被忽略了,如沒有定價的自然資本的流量和存量,以及沒有發生交換的自然資源價值等;四是一些「假冒偽劣」福利:某些「抵禦性」活動,如在環境污染情況下居民不得不採取的保護自身健康的措施,也被計入GDP,好像污染的環境使福利水平提高了;五是忽視環境資本的折耗,相對於人造資本(如機器)的折舊補償,這是一種明顯的「處理不對稱」。

由於事實上,GDP已經被大多數人當作對一個國家的發展和福利水平的度量,所以上述問題會帶來一系列有誤導性的後果。其中最重要的誤導在於資源的耗竭和環境的退化的代價沒有反映,這實際上鼓勵了對自然資本的浪費與破壞。正如經濟學家戴利所指出的,「GNP(國民生產總值)實際上是將收益(部分服務的價值)、成本(流量的價值)和存量變化(凈積累)這三者加總到一起,而發展經濟學分析最需要的是比較成本和收益,而不是它們的總和」。另一個誤導性的後果是淡化或貶低了那些與大多數人的幸福及與可持續發展最相關的一些內容,例如公共衛生和公共教育水平。

❾ GDP 作為衡量經濟福利的指標自身的局限性是什麼

僅就反映當前福利來說,經濟學家就開出一個長長的「問題清單」:一是取向有偏差:GDP只限於對經濟中那些市場化、貨幣化了的部門之評價;二是外部不經濟性盲區:它只能較充分地反映私人成本,對反映社會成本則遠遠不夠;因無市場價格,像資源耗竭、生態退化帶來的損失也往往無法計入;三是一些決定經濟福利變化的因素被忽略了,如沒有定價的自然資本的流量和存量,以及沒有發生交換的自然資源價值等;四是一些「假冒偽劣」福利:某些「抵禦性」活動,如在環境污染情況下居民不得不採取的保護自身健康的措施,也被計入GDP,好像污染的環境使福利水平提高了;五是忽視環境資本的折耗,相對於人造資本(如機器)的折舊補償,這是一種明顯的「處理不對稱」。
由於事實上,GDP已經被大多數人當作對一個國家的發展和福利水平的度量,所以上述問題會帶來一系列有誤導性的後果。其中最重要的誤導在於資源的耗竭和環境的退化的代價沒有反映,這實際上鼓勵了對自然資本的浪費與破壞。正如經濟學家戴利所指出的,「GNP(國民生產總值)實際上是將收益(部分服務的價值)、成本(流量的價值)和存量變化(凈積累)這三者加總到一起,而發展經濟學分析最需要的是比較成本和收益,而不是它們的總和」。另一個誤導性的後果是淡化或貶低了那些與大多數人的幸福及與可持續發展最相關的一些內容,例如公共衛生和公共教育水平。

閱讀全文

與GDP作為生產指標有何局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交易開拓者調用函數 瀏覽:785
新加坡幣對人民幣匯率2012年 瀏覽:370
上海啟贇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 瀏覽:158
華聖1交易時間 瀏覽:593
快錢金融公司怎麼樣 瀏覽:975
頤和集團欠巨額債務 瀏覽:390
金融公司員工工作規范 瀏覽:225
釣魚是什麼杠桿圖片 瀏覽:566
匯率下跌樓價 瀏覽:736
哪款貸款軟 瀏覽:500
佰仟貸款可以取出 瀏覽:66
迪拜金融公司 瀏覽:528
從貨幣層面考察的匯率決定理論 瀏覽:628
石葯集團聯想51 瀏覽:623
金融機構獲獎感言 瀏覽:909
小贏理財等額本息投資 瀏覽:722
上海證券通騙子 瀏覽:212
河北投融資大會 瀏覽:142
炭和煤的價格 瀏覽:616
淘寶傭金設置最低 瀏覽: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