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載人航天事業上,中國取得了那些成功(要全面)比如:( )年( )月( )日( 誰)駕駛 (什麼船 )
前身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一家公司,詳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航天事業起始於1956年。中國發展航太事業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太空,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維護國家權益,增強綜合國力。中國發展航太事業貫徹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即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目錄
基本介紹
空間技術人造地球衛星
運載火箭
航天器發射場
航天測控
載人航天
空間應用衛星遙感
衛星通信
衛星導航定位
空間科學
簡史
意義基本介紹
空間技術 人造地球衛星
運載火箭
航天器發射場
航天測控
載人航天
空間應用 衛星遙感
衛星通信
衛星導航定位
空間科學
簡史
意義
展開 編輯本段基本介紹
主管單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航天發射架
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 主辦單位:航天信息中心 編 輯:《中國航天》編輯部 中國刊號:CN11-3630/V 介紹中國航天科技的取得的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和中國航天發展的廣闊前景。 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年創建以來,怎樣經歷了艱苦創業、配套發展、改革振興和走向世界等幾個重要時期,才達到相當規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體系;建立了能發射各類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航天器發射中心和由國內各地面站、遠程跟蹤測量船組成的測控網;建立了多種衛星應用系統,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間科學研究系統,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質好、技術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隊伍。 中國航天事業是在基礎工業比較薄弱、科技水平相對落後和特殊的國情、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中國獨立自主地進行航天活動,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里,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和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國在衛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溫燃料火箭技術、捆綁火箭技術以及靜止軌道衛星發射與測控等許多重要技術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遙感衛星研製及其應用、通信衛星研製及其應用、載人飛船試驗以及空間微重力實驗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編輯本段空間技術
人造地球衛星
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 中國航天
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國共研製並發射了47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飛行成功率達90%以上。目前,中國已初步形成了四個衛星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和「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也即將形成。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衛星回收成功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中國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國際水平。近幾年來,中國研製並發射的6顆通信、地球資源和氣象衛星投入使用後,工作穩定,性能良好,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運載火箭
中國獨立自主地研製了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適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5100千克,基本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自1985年中國政府正式宣布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以來,已將27顆外國製造的衛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實施了63次發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21次發射成功。
航天器發射場
中國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航天器發射場,並圓滿完成了 中國航天
各種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和各類人造衛星、試驗飛船的發射任務。中國航天器發射場既可完成國內發射任務,又具有完成為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和開展其他國際航天合作的能力。
航天測控
中國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測控網,包括陸地測控站和海上測控船,圓滿完成了從近地軌道衛星到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從衛星到試驗飛船的航天測控任務。中國航天測控網已具備國際聯網共享測控資源的能力,測控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載人航天
中國於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飛船航天工程,研製了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開展了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工程研究,選拔了預備航天員,研製了一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試驗裝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志著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
編輯本段空間應用
中國重視研製各種應用衛星和開發衛星應用技術,在衛星 中國航天
遙感、衛星通信、衛星導航定位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中國研製和發射的衛星中,遙感衛星和通信衛星約佔71%,這些衛星已廣泛應用於經濟、科技、文化和國防建設的各個領域,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國家有關部門還積極利用國外各種應用衛星開展應用技術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應用效果。
衛星遙感
中國從 中國航天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開始利用國內外遙感衛星,開展衛星遙感應用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工作,在氣象、地礦、測繪、農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設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目前,國家遙感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和中國遙感衛星地面接收站等機構,以及國務院有關部委、部分省市和中國科學院的衛星遙感應用研究機構已經建立起來。這些專業機構利用國內外遙感衛星開展了氣象預報、國土普查、作物估產、森林調查、災害監測、環境保護、海洋預報、城市規劃和地圖測繪等多方面、多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特別是衛星氣象地面應用系統的業務化運行,極大地提高了對災害性天氣預報的准確性,使國家和人民群眾的經濟損失有了明顯的減少。
衛星通信
中國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利用國內外通信衛星,發展衛星通信技術,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通信、廣播和教育事業的發展需求。在衛星固定通信業務方面,全國建有數 中國航天
十座大中型衛星通信地球站,聯結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衛星通信話路達2.7萬多條。中國已建成國內衛星公眾通信網,國內衛星通信話路達7萬多條,初步解決了邊遠地區的通信問題。甚小口徑終端(VSAT)通信業務近幾年發展較快,已有國內甚小口徑終端通信業務經營單 中國航天
位30個,服務小站用戶15000個,其中雙向小站用戶超過6300個;同時建立了金融、氣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電力、衛生和新聞等幾十個部門的80多個專用通信網,甚小口徑終端上萬個。在衛星電視廣播業務方面,中國已建成覆蓋全球的衛星電視廣播系統和覆蓋全國的衛星電視教育系統。中國從1985年開始利用衛星傳送廣播電視節目,目前已形成了佔用33個通信衛星轉發器的衛星傳輸覆蓋網,負責傳送中央、地方電視節目和教育電視節目共計47套,以及中央32路對內、對外廣播節目和近40套地方廣播節目。衛星教育電視廣播開播十多年來,有3000多萬人接受了大、中專教育與培訓。近年來,中國建成了衛星直播試驗平台,通過數字壓縮方式將中央和地方的衛星電視節目傳送到無線廣播電視覆蓋不到的廣大農村地區,使中國廣播電視的覆蓋率有了很大提高。中國現有衛星電視廣播接收站約18.9萬座。在衛星直播試驗平台上,還建立了中國教育衛星寬頻多媒體傳輸網路,面向全國開展遠程教育和信息技術的綜合服務。
衛星導航定位
中國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開始利用國外導航衛星,開展衛星導航定位應用技術開發工作,並在大地測量、船舶導航、飛機導航、地震監測、地質防災監測、森林防火滅火和城市交通管理等許多行業得到了廣泛應用。中國在1992年加入了國際低軌道搜索和營救衛星組織(COSPAS-SARSAT),以後還建立了中國任務控制中心,大大提高了船舶、飛機和車輛遇險報警服務能力。
編輯本段空間科學
中國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開始利用探空火箭、探空氣球開展 中國航天
了高層大氣探測。在七十年代初期開始利用「實踐」系列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開展了一系列空間探測和研究,獲得 中國航天
了很多寶貴的環境探測資料。近年來,開展了空間天氣預報的研究工作及相應的國際合作。從八十年代末開始利用返回型遙感衛星進行了多種空間科學實驗,在晶體和蛋白質生長、細胞培養、作物育種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中國空間科學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創新成果,在空間物理學、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等領域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對外開放的國家級實驗室,建立了空間有效載荷應用中心,具有支持進行空間科學實驗的基本能力。近年來,利用「實踐」系列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對近地空間環境中的帶電粒子及其效應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探測,並首次完成了微重力流體物理兩層流體空間實驗,實現了空間實驗的遙操作。
編輯本段簡史
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見「東方紅」1號),是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5個能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截至 1984年底,共發射了16顆人造地球衛星。 發展進程 1956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主持制定中國12年科學發展規劃,把噴氣推進和火箭技術列為國家的重點發展項目。在國務院副總理聶榮臻的領導下,於1956年 10月8日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根據1957年中蘇兩國政府簽訂的新技術 中國航天
協定,1960年前,蘇聯曾對中國建立火箭導彈研究、試驗機構和仿製蘇制導彈提供援助。之後,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即開始獨立研製各類導彈和火箭。 1958年8月,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根據同年5月毛澤東主席的提議把發射人造衛星列入科學發展規劃。中國科學院成立了「中國科學院 581組」和上海機電設計院,以開展空間物理研究和探空火箭研製工作。此後,中國科學院成立星際航行委員會,開展了航天技術的規劃工作和學術活動,著手建設空間環境模擬試驗室,研究人造衛星跟蹤測量技術。 1965年1月,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在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基礎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機械工業部,統一管理火箭導彈的研究、設計、試制、生產和基本建設。1965年8月,中共中央批准《關於發展我國人造衛星工 中國航天
作的規劃方案建議》,決定由中國科學院、第七機械工業部、第四機械工業部分別負責衛星本體、運載火箭和地面觀測、跟蹤、遙控系統的研製 中國航天
工作。同年12月,中國科學院成立衛星設計院,開始進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方案設計和各系統的研製。1968年2月20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把分散在各部門的衛星研究、設計、試制、試驗機構統一組織起來,加速了各類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1970年5月,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劃歸第七機械工業部領導。1982年5月,第七機械工業部改名為航天工業部。與此同時,航天器發射場、航天測控中心和觀測台、站陸續建成和完善,形成了完整的航天工程體系。 1970年中國研製成功第一枚運載火箭和發射自己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後,開始發射小型科學衛星。1975年研製成功兩種大推力運載火箭,並開始發射返回型遙感衛星(又稱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衛星)。1981年 9月20日成功地用一枚火箭發射三顆空間物理探測衛星。1984年4月,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的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 探空火箭和運載火箭 中國先後發射三種探空火箭:①單級液體火箭,有效載荷重10公斤,飛行高度70公里;②兩級探空火箭,第一級是固體火箭,第二級是液體 中國航天
火箭,直徑460毫米,有效載荷重60~150公斤,飛行高度60~200公里;③兩級固體火箭,總重量330公斤,有效載荷重30公斤,飛行高度70公里(見「和平」號探空火箭、T-7探空火箭)。 中國充分利用彈道導彈的研究成果和技術基礎,成功地研製與使用了4種運載火箭:①「長征」1號三級火箭,第一、二級採用液體火箭發動機,第三級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可將約300公斤的人造衛星送入近 中國航天
地軌道;②「風暴」1 號兩級液體火箭,可將約1200公斤的人造衛星送入近地軌道;③「長征」2號兩級液體火箭,可將約2000公斤的人造衛星送入近地軌道;④「長征」3 號三級液體火箭,用於發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或近地軌道的大型航天器(見「長征」號運載火箭)。 人造地球衛星 中國成功研製、發射的人造衛星主要有三種類型:科學和技術試驗衛星、返回型遙感衛星、通信衛星。先後共發射16顆。 發射設備和地面測控設備 中國航天器發射場具有發射不同類型衛星的發射設施,並設有光測、遙測、雷達等跟蹤測量設備。衛星地面觀測網的控制中心和若乾地面台、站,配備有中國研製的計算機以及遙測、遙控、跟蹤、數據傳輸和通信設備,遠洋跟蹤測量船配備有對地球靜止衛星入軌段測軌、測速等設備。 成果和應用 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為空間科學研究提供了先 中國航天
進的技術手段,在宇宙線、地磁場、電離層、大氣密度、太陽X射線、 粒子輻射、紅外輻射等探測方面獲得了寶貴的數據。中國發射的衛星為土地資源普查、地質水文調查、礦藏勘察、地震預報、林業監測、鐵路和港口建設、環境監測、大地和海洋帶測繪等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1984年 4月發射並進入地球靜止衛星軌道的試驗通信衛星,已用於通信、廣播、電視傳輸,對改善中國邊遠地區的通信狀況發揮了作用。中國的衛星通信地球站先後同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合作,利用「交響樂」號衛星、「天狼星」號衛星進行了通信試驗。中國研製的衛星雲圖接收設備接收了美國和日本氣象衛星發播的氣象雲圖,對改善氣象預報和開展大氣科學研究提供了資料。此外,某些單項航天技術已逐步推廣應用於其他工業部門。近期內,中國航天技術將以發展應用衛星為主,由試驗階段進入實用和商品化階段。
編輯本段意義
中國發展載人航天事業的意義 (2003-10-15) 自從前蘇聯在1957年將人類帶入航天時代,隨後的四十年間,人們目睹了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首先實現人類的太空夢,美國的阿波羅工程六次拜訪月宮的壯舉,人類一次次地實現著幾千年來的飛天之夢。載人航天技術使得我們的活動空間從陸地、海洋拓展到了大氣層外的宇宙空間,我們終於可以親自看到孕育人類的地球是怎樣一個美麗的藍色寶石。一項項的成就和輝煌曾經讓我們擁有太多的振奮和憧憬,而一次次的失敗和犧牲又讓我們承受了怎樣的痛苦和傷悲。高昂的代價讓人們充分認識到了載人航天事業的艱巨性、復雜性和冒險性,但是對於太空的嚮往和執著使我們從未停止過邁向宇宙的步伐,而這皆因為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對於國家、民族乃至全人類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中國同樣願意為人類這一共同的主題貢獻我們的一份力量。 集中來說,在中國發展載人航天事業的意義有如下幾個方面: 1.載人航天事業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復雜的系統工程之一,它的發展取決於整個科技水平的發展。同時,它也影響這整個現代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同時對於現代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從而可促進和推動整個科學技術的發展。一個國家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可以反映出這個國家的整體科學技術和高科技產業水平,如系統工程、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系統、推進能力、環控生保技術、通信、遙感以及測試技術等諸多方面。它也能體現這個國家近代力學、天文學、地球科學和空間科學的發展水平。沒有航天醫學工程的研究與發展,要想把人送進太空並安全、健康而有效地生活和工作是不可能的。美國赫赫有名的"阿波羅"計劃從1961年開始實施至1972年結束,共花費240億美元,先後完成6次登月飛行,把12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面。它不僅實現了美國趕超蘇聯的政治目的,同時也帶動了美國科學技術特別是推進、制導、結構材料、電子學和管理科學的發展。在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今天,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能在極大程度上實現中國科技力量的跨越式發展。 2.發展載人航天是當今各國綜合國力的直接體現。各發達國家都在發展戰略上都將增強綜合國力作為首要目標,其核心就是高科技的發展,而載人航天技術就是其主要內容之一。一個國家如果能將自己的宇航員送入太空,不僅僅是國力的體現,而且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增前民眾的自豪感,提高民族精神,增強凝聚力。特別是現在的「神州飛船」計劃一旦獲得成功,將如同60年代的「兩彈一星」工程一樣,引起全世界的注視,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 3.毫無疑問,在地球資源日漸枯竭的未來,對太空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就日漸重要。而載人航天技術顯然在其中佔有重要地位。現在已知浩瀚的太空是擁有豐富資源的巨大寶庫,載人航天事業就是通向這個寶庫的橋梁。「太空工廠」可以幾乎像是在變魔術一般,在微重力、真空和無對流的條件下,製造出地球上難以形成的合金材料和其它的相關產品,可以想像如果說前三次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財富,那麼這次由太空技術引發的「新工業革命」最終將改變整個人類社會的現有模式,「Made In Space」的字樣將充滿整個市場的各個角落。中國要想在未來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離不開開發太空資源的基礎——載人航天技術。 除了以上幾點,載人航天事業的從分發展將標志著人類的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的開始。以往只有在科幻電影中才能見到的鏡頭,將一步步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實現。人類轉移到其他星球上居住和生活將不再是幻想,完全可以開發出更加美好的生活空間,來解決現在生活空間越來越擁擠的現狀,特別對於中國。到了那個時候,人類又將面臨著更多新的考驗和抉擇。 專家指出:載人航天能大大提高中國的國際威望 據國際在線報道,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研究員龐之浩先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的載人航天飛行一旦獲得成功,將意味著中國的航天技術有了突破性的進展,能夠大大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威望。 「如果說航天技術是科學殿堂里的皇冠,那麼,載人航天就是這頂皇冠上最大和最明亮的寶石。」龐之浩認為,航天技術的水平和成就,是一個國家經濟、科技綜合實力的反映。載人航天又是航天技術向更高階段的發展,發展載人航天需要更先進的技術水平,發達的工業基礎和雄厚的經濟實力。 據介紹,經過40多年獨立自主的研究和發展,中國的航天科技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衛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溫燃料火箭技術、捆綁火箭技術以及靜止軌道衛星發射與測控等許多重要技術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遙感衛星研製及其應用、通信衛星研製及其應用、載人飛船試驗以及空間微重力實驗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但是,報道指出,由於經濟基礎和工業基礎相對比較薄弱,中國的許多航天高科技產品還無法和美國、俄羅斯這兩個航天強國相比。特別是,相對於衛星技術和火箭技術,中國的載人航天技術還比較落後。龐之浩指出,載人航天技術對中國現代科技多個領域提出了新的需求,將大大推動通訊、遙感、運載火箭、計算機方面的發展,從而增強中國在商用衛星發射市場上的競爭力;同時,加快新型生物材料的加工和製造,促進治療癌症和農業科技等方面的研究。 而從長遠來看,地球面臨著資源問題和人口問題,建立空間站以開發太空資源已是一種必然趨勢。報道說,按照中國的航天發展計劃,中國已將建立空間站和進行月球探測做為今後幾年航天事業發展的目標。
② 我國航天事業的成就
半個世紀以來,中國航天事業在歷屆當和國家最高領導層親切關懷下,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在各部門的通力配合下,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研製探空火箭到具備研製發射各種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能力,航天技術從一片空白到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不僅為國防和國民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跨出國門,走向世界。2000年11月,中國政府發表了《中國的航天》白皮書,首次以政府文告向外宣布中國航天的成就和未來發展,明確中國空間活動由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空間科學三部分組成。2006年10月,我國政府再次發布了《2006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指明了中國航天未來發展方向和相關政策。中國航天已成為我國綜合國力的體現,繁榮富強的象徵,興旺發達的縮影。
1970年4月24日,我國用自行研製的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送往太空,動聽的《東方紅》樂曲傳遍全球,無數中國人奔走相告,歡呼雀躍。這是一個偉大的日子,從此,中國的火箭和衛星一次次成功,令人矚目,也使中國成為真正的航天大國。
我國研製的12種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基本上滿足了發射不同用途衛星的要求。迄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91次騰空,將我國自行研製的70餘顆空間飛行器送入預定軌道,成功發射了28顆外國製造的衛星。獨立研製成功了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和「北斗」導航定位衛星系列,海洋衛星系列即將形成,構建環境與災害監測小衛星星座計劃正在加緊實施。在發展系列衛星的同時,國家支持發展衛星公用平台,已形成了東方紅三號衛星平台、東方紅四號大型靜止軌道衛星平台、CAST968和CAST2000 小衛星公用平台等。地球靜止軌道大型衛星公用平台的首發星即將發射,標志我國空間技術發展達到了又一個里程碑,並已簽署兩個整星出口合同,躋身國際通信衛星製造競爭市場。
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列入國家計劃。經過廣大科技人員和工人的頑強拼搏,集智攻關,2003年10月發射並回收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取得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開展載人航天的國家。2005年1月開始實施的繞月探測工程,將開始中國航天向深空探測的第一步。
空間科學實驗與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中國與歐洲空間局合作實施了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首次實現了世界上對地球空間的六點同步聯合探測,獲得了重要的探測數據。開展了空間生命科學、微重力科學和航天育種等領域的多項實驗研究,取得了重要的實驗和觀測成果。在空間碎片的觀測、減緩和預報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航天科技已廣泛應用於經濟、科技、社會和國防建設的各個領域,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衛星遙感已在氣象、地礦、測繪、農林、土地、水利、海洋、環保、減災、交通、區域和城市規劃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在國土資源調查、生態保護、西氣東輸、南水北調、三峽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衛星廣播電視業務的開展與應用,提高了全國廣播電視,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廣播電視的有效覆蓋范圍和覆蓋質量,衛星通信在「村村通電話」工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衛星遠程教育寬頻網和衛星遠程醫療網初具規模;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廣泛應用於交通運輸、基礎測繪、工程勘測、資源調查、地震監測、氣象探測、海洋勘測等領域。航天技術的廣泛應用,促進了生產手段更新和傳統產業的改造,提高了人民群眾生活質量,也帶動了相關技術領域的發展。
50年來,我國幾代航天工作者自覺地把個人理想與祖國需要緊密結合在一起,將發展航天事業作為崇高使命,創造了不朽的業績。在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孕育形成的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和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不懈奮斗的精神力量,為中華民族增添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新的歷史階段,中國航天面臨新的形勢、新的任務和新的挑戰,中國航天前景燦爛、任重道遠。國家將實施載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工程、新一代運載火箭等,中國航天作為科技事業的龍頭,必將再攀高峰,續寫中國航天發展新篇章。為帶動科技發展,支撐國民經濟建設和建設和諧社會做出新的貢獻。
一、衛星技術及衛星應用
近50年來,我國各類人造衛星和載人飛船廣泛應用於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防建設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為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發揮重要作用。
1.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拉開了中國航天活動的序幕。自此,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能自行研製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東方紅一號衛星在跟蹤測軌技術、信號傳送方式和熱控制技術等方面優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的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重量相當於四個國家第一顆衛星之和。
1971年3月,中國成功發射了實踐一號科學技術試驗衛星,衛星在太空正常運行8年多,遠遠超過要求的壽命,這在20世紀60年代國外研製的衛星中是少有的。至今,中國共發射成功了10顆科學技術試驗類衛星,包括1981年9月用1枚運載火箭同時發射的實踐二號、實踐二號甲、實踐二號乙3顆科學試驗衛星,1994年2月成功發射的實踐四號衛星,1999年5月和2004年9月成功發射的實踐五號和實踐六號小衛星, 2003年12月和2004年7月先後發射成功的探測一號和探測二號小衛星,這些衛星在空間環境探測、空間科學試驗以及新技術試驗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2.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在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初戰告捷後,中國又攻克了變軌、再入大氣層、防熱和回收等技術難關,於1975年11月26日成功發射並回收了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成為繼美國、蘇聯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至今,中國已成功發射了5種不同類型的近地軌道共計22 顆返回式衛星,成功回收了21顆,衛星在軌工作時間由最初的3天增加到27天。特別指出的是,在2005年8月29日,我國成功實現了在同一天、同時組織第21顆返回式衛星回收和第22顆返回式衛星的發射任務,此舉表明我國返回式衛星研製技術進一步成熟,組織管理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我國利用返回式衛星,在資源調查、地圖測繪、 地質調查、鐵路選線和考古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同時,利用返回式衛星平台,為國內外用戶進行了100多項微重力和空間環境條件下的材料、生命科學實驗,以及農作物種子搭載試驗等,均取得可喜成果。
3.通信廣播衛星系列。1984年4月8日,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發射成功,成為世界上第5個獨立研製和發射靜止軌道衛星的國家,開辟了中國衛星通信事業的新時代。到目前為止,中國通信廣播衛星系列共包括4種不同類型的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即: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甲實用通信衛星、東方紅三號通信廣播衛星、東方紅四號大型通信衛星公用平台。
從1988年至1990年,中國成功發射了3顆東方紅二號甲實用通信廣播衛星,這些衛星採用了新的設計方案,衛星轉發器由2個增加到4個,使電視轉播能力由2個頻道增加到4個,電話傳輸能力由1000路增加到3000路,設計壽命由3年增加到4年半。這些衛星為國內多家用戶提供通信、廣播和數據傳輸等業務,使中國衛星通信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997年5月,中國又成功發射了東方紅三號通信廣播衛星。該星比東方紅二號甲衛星有了新的技術躍進,採用三軸穩定方式,裝有24個C頻段轉發器,衛星設計工作壽命8年。東方紅三號通信廣播衛星已納入中國衛星通信業務系統,主要用於電話、數據傳輸、VSAT網和電視傳輸等,能同時轉播6路彩色電視和8000門雙工電話。該星的發射成功和投入使用,極大地緩解了國內通信衛星市場轉發器短缺的矛盾,僅公眾通信一項,每年就可以節省數千萬美元。
為適應國內外通信衛星市場快速發展的需要,振興中國的通信衛星民族產業,「九五」期間,中國開始了東方紅四號大型靜止軌道通信廣播衛星公用平台的研製開發工作。該平台在設計思想上,堅持通用性、繼承性、擴展性和先進性的原則,平台的性能與目前國際上同類衛星先進平台水平相當,適用於大容量通信廣播衛星,大型直播衛星,移動通信、,遠程教育和醫療等公益衛星,以及中繼衛星等地球靜止軌道衛星通信任務。以該平台為基礎的鑫諾二號衛星已經研製完成,計劃2006年底前發射升空。靈活便捷的運作方式和優越的性能價格比,使東方紅四號大平台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能力。目前,中國已與奈及利亞、委內瑞拉等國家簽署了研製大容量、長壽命通信衛星的合同,這些合同的簽署,標志著中國衛星整星出口將實現零的突破。目前,以東方紅四號大平台為基礎的奈及利亞通信衛星和委內瑞拉通信衛星正在研製之中。
4.氣象衛星系列。1988年9月,中國成功發射了風雲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試驗衛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研製發射極軌氣象衛星的國家。1990年 9月和1999年 5月,中國再次成功發射了風雲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試驗衛星和經過改進的風雲一號氣象應用衛星。後者於2000年8月被世界氣象衛星組織列入世界業務型極軌氣象衛星行列,成為中國首顆列入世界氣象業務應用衛星系列的衛星。
1997年6月,以東方紅二號甲衛星平台為基礎研製的風雲二號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105度的赤道上空。這一成就使中國成為繼美國、日本、歐洲航天局和俄羅斯之後世界上第五個能自行研製發射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
至今,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發射了3顆,風雲二號衛星氣象衛星發射了3顆。前2顆風雲一號衛星裝有5通道的可見光和紅外掃描輻射計,第3顆風雲一號衛星探測通道數增加到10個,增加了對雲層、陸地和海洋的多光譜探測能力。風雲二號衛星裝有3通道的可見光、紅外和水汽掃描輻射計,拍攝的雲圖資料填補了中國西部、西亞和印度洋上的大范圍觀測空白,該星還具有很強的數據收集和轉發功能。經過空間運行測試表明,風雲一號和風雲二號衛星的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20世紀90年代初的國際水平。這些氣象衛星的業務化應用在中國天氣預報和氣象研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地減少了沙塵暴、台風等災害天氣造成的損失,成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關心的熱點。
5.地球資源衛星系列。1999年10月,中國和巴西聯合研製的第一顆數字傳輸對地遙感衛星——資源一號01星發射成功。星上裝有5譜段CCD 相機、4 譜段紅外多光譜掃描儀、2譜段寬視場成像儀等。繼資源一號衛星發射成功後,2003年10月,我國又與巴西合作研製發射成功了資源一號02星。這兩顆衛星的研製和發射成功,填補了我國資源衛星的空白,衛星數據廣泛應用於農業、林業、水利、礦產、能源、測繪和環保等眾多部門,取得了顯著的應用成果,被譽為「 南南合作」的典範。
2000 年9月,中國自行研製的中國資源二號01星發射成功,此後,又分別發射成功02星和03星,其解析度比資源一號系列衛星更高,而且形成了三星聯網,表明我國衛星研製技術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在資源系列衛星發射成功的同時,2002年5月,中國發射成功了第一顆海洋水色水溫監測衛星——海洋一號衛星;2006年4月,又發射成功了中國首顆微波遙感衛星——遙感衛星一號等。這些遙感衛星的主要技術指標均達到20世紀90年代的國際水平。目前,中國已經建成了中國科學院遙感衛星地面接收站、衛星氣象應用中心、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和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我國的衛星遙感應用已經涵蓋了氣象、海洋、陸地三大領域。遙感技術在許多業務運行系統中已經成為重要的技術支撐。
6.導航衛星系列。2000年10月和12月,兩顆北斗一號導航衛星相繼定點於東經140度和東經80度赤道上空;2003年5月25日,北斗一號導航系統的第三顆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初步形成了第一個區域性衛星導航系統。這項成就表明,中國成為繼美國和蘇聯之後世界上第三個能自行研製發射導航衛星的國家。
二、運載火箭
幾十年來,通過幾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單星發射到多星發射,從發射衛星到發射載人飛船的過程,具備了發射低、中、高不同軌道、不同類型衛星的能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並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上占據了一席之地,成為中國為數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產品。截止到2006年9月,已實施了91次發射,成功地將國內70餘顆大中小型衛星送入太空,其中包括6艘無人飛船;將28顆外國製造的衛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三、探月工程
2004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我國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繞月探測工程正式立項,進入工程研製階段,計劃2007年實施我國第一次月球探測衛星的發射任務。經過多年論證,我國繞月探測工程的科學目標可概括為: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
四、載人航天
從1992年開始,經過七年的論證、攻關、研製和試驗,中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於1999年11月20日發射升空,飛船在軌正常運行一天後,安全著陸於內蒙古預定區域,中國載人航天首次無人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2000年至2003年,在先後經過神舟二號、神舟三號和神舟四號共三次無人飛行試驗的考驗後,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於2003年10 月15日成功發射,在軌運行1天後,於2003年10月16日安全著陸。航天員楊利偉健康地走出返回艙,標志著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了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2005年10月17日凌晨,隨著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自主從神舟六號返回艙中健康出艙,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實現了多人多天、航天員直接參與空間科學實驗活動的新跨越。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六號,神舟飛船的功能和性能越來越完善,質量越來越可靠。
神舟一號飛船著重考核了整個載人航天工程總體設計方案的可行性,特別是飛船系統的艙段分離技術、調姿制動技術、升力控制技術、防熱技術、回收著陸技術等5大關鍵技術的可靠性。飛船採用了最小的配置,僅上了確保飛船成功返回、准確著陸的8個分系統,飛船的軌道艙沒有進行留軌試驗。
神舟二號飛船作為我國第一艘按載人飛行要求而採用全系統配置的正樣無人飛船,其在完善了第一艘「神舟」號飛船在艙內溫控、系統配合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基礎上,重點考核了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應急救生兩個分系統的功能,進一步檢驗了飛船系統與其他系統的協調性。同時,軌道艙進行了長達半年之久的留軌試驗。
神舟三號飛船優化性能,增加了載人有關設備,航天員安全措施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神舟四號飛船完善了應急救生系統功能,優化艙內載人環境,增加了航天員手動控制系統,增強了整船偏航機動能力。同時,設計人員還改善了艙內載人環境,充分考慮了航天員座椅使用、出艙進艙、操作是否方便舒適等因素,全面通過醫學和工效學評價標準的考核,為航天員創造出了一個安全舒適的工作與生活環境。
在神舟四號飛船的基礎上,技術人員對神舟五號航天員乘坐的座椅的安全性和舒適性作了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同時設置了多種安全救生模式和百餘種故障對策方案,確保了航天員的安全。
神舟六號飛船實現了2人5天航天飛行,為適應多人多天航天飛行的需要,神舟六號飛船進行了重大配置調整,並對可靠性、安全性和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等進行了多項改進,航天員首次進入軌道艙並參與有效載荷的造作操作,標志著我國真正有人參與的航天活動的開始。
③ VSAT衛星通信系統的VSAT系統工程實施
VSAT系統在衛星通信乃至整個通信領域中是一個非常活躍的通信分支,它經歷了初始階段、成熟階段,現已進入到發展階段。
VSAT系統屬於無線通信,所用的頻率資源是國家資源,無線通信由國家無線電管理部門專門管理,VSAT工程實施過程中,必須符合無線電管理規定。國家無線電頻譜管理中心頒發了「設置無線電台(站)申請使用指南」文本,對設立VSAT系統的申請使用作了具體的規定。VSAT系統的設計者、運行者務必熟悉該文本中的相關規定。對於商業經營性的VSAT系統,除向國家無線電管理部門申請VSAT網路使用權外,還需向信息產業部相關部門申請VSAT經營性網路運行許可證。 「設置無線電台(站)申請使用指南」附件四要求:技術設計文件應由無線電管理機構認可的有相應的技術水平和組網經驗,並有良好信譽的設計單位編制,設計單位對其編制的設計文件質量全面負責。
設計文件的主要內容應包括:
① 概況描述:台網建設的必要性、社會和經濟效益、規模容量、業務種類、網路結構和網路組成、近遠期規劃。
② 台(站)址選址方案、推薦台(站)址的條件和數據、台(站)址電磁環境調查、測試數據和分析結論、有關部門同意設台(站)的意見。
③ 主要無線設備選型與配置、設備主要參數、天線和饋線選擇、主要電特性和物理數據(如尺寸、掛高方向特性、損耗等)、天線布置。
④ 傳輸設計和質量指標或服務范圍估算。
⑤ 電磁環境測試分析報告、干擾協調計算報告、多址方式、復用性質;天線仰角圖、協調區圖、與干擾微波站間剖面圖、極化分配、EIRP、G/T、衛星軌道經度和空間段的參數等。
以上的規定中,協調區圖的計算及繪制較為復雜,其方法可根據國際無線電規則附錄28計算繪制。原則上,VSAT主站必須作協調區圖計算及繪制,並與協調區內的同頻微波站進行協調。VSAT端站視其具體情況決定是否需作協調區圖計算及繪制,目前大多數不作協調區圖。與干擾微波站之間剖面圖,一般在協調區內具體協調時考慮,並需得到當地無線電管理部門幫助(提供數據,幫助協調)。 VSAT系統的工程實施准備工作,除根據「設置無線電台(站)申請使用指南」要求編制好相關的技術文件外,需辦好VSAT網路的申請手續。VSAT網路由建設單位向國家無線電管理部門申請,並由該部門批准。VSAT站由建站單位向當地無線電管理部門申請,並由該部門批准。
站址勘察及電磁環境測試,是一個VSAT站在建站前必須進行的一項准備工作。電磁環境測試是一項專業技術性很強的工作,一般需要委託經無線電管理部門認可、有資質的單位進行,並提出測試報告。有資質的測試單位會根據無線電管理部門的嚴格要求進行測試。
在建站前需考察環境的軌道弧空間、建築重量承受能力、電源情況、接地系統等。選定的站址需得到相關的建築部門、物業管理部門認可。
根據總體設計,了解設備供貨情況。由於VSAT的設備沒有統一的規范,各供應商家的設備均自成系統,各廠商提供的設備互不兼用,故需對設備進行深入的研究,要考慮設備現有性能、擴容能力、廠商的售後服務能力等等。
了解在軌衛星提供衛星轉發器的可能性。衛星轉發器資源是有限資源,提前了解現有衛星轉發器狀況是十分重要的,衛星轉發器資源有無是VSAT系統能否建成的關鍵問題,所以工程准備階段,一定要做好此項工作。
VSAT建設的前期准備工作涉及的面很廣,一般需在有經驗的VSAT網路設計單位配合下進行。 VSAT系統工程實施過程中,除環境要求,電源條件及接地要求等通信設施建設過程必須滿足的一般條件外,VSAT系統還將有一些強制特性必須達到要求。強制特性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國家無線電管理部門頒發的必須遵守的規定;二是衛星運行部門對用戶的技術要求;三是國際電聯對無線通信的規則要求。在VSAT系統建設運行中主要有下述幾項:
(1)城市內建設VSAT系統的限制
國家無線電管理委員會[1995]4號文件「建設衛星通信網和設置使用地球站的暫行規定」指出:大、中型發射地球站不應在城市市區內設置,亦不應在高層建築物頂端設置。在城市市區內設置使用地球站,其天線直徑一般不超過4.5m,實際發射功率一般不超過20W。
衛星運行部門對天線的特性提出嚴格的指標要求,主要是天線旁瓣特性、極化隔離度、射頻的頻譜特性等。這些特性指標,均為強制性特性指標。地球站入網運行前均需對相關的強制性特性指標作入網特性驗證測試,只有在滿足要求的條件下,才允許使用衛星,即可入網運行。入網驗證測試中關於天線旁瓣特性的要求,不管入哪一個衛星網,均必須符合ITU-R580-3建議:
發射:29-25log(dBi) 1°≤ ≤48°
接收:32-25log(dBi) 1°≤ ≤48°
-10dBi ≥48°
式中:θ為天線的偏軸方向和天線工作指向的夾角。
各衛星運行部門還會提出對極化干擾及頻譜特性的指標要求。
(2)地球站天線架設
地球站天線架設是建立地球站的主要工程,技術要求高,應該根據天線廠商提供的曲面數據精密地調整曲面,以能滿足旁瓣特性要求,並要求能通過入網特性驗證測試。天線投入工作時需根據下列公式,計算天線的指向(方位角、仰角),同時也可估算極化偏移角:
式中:EL為仰角(度);AZ為方位角(度);Фe為地球站所在位置經度(度);s為衛星軌道位置經度(度);=地球站所在位置緯度;Re=地球半徑=6 378km;Ro=衛星高度(典型值=35 786km);ξ為極化偏離角(僅適用於線極化天線)。
計算時AZ,衛星在地球站以東取「–」,衛星在地球站以西取「+」。
在天線指向衛星時,若用磁羅盤確定指向,需在建築群上設置天線,一般應該先調整仰角。此時不會因建築物內的金屬構件擾亂磁力線,而影響羅盤指向讀數。調整仰角後,可仔細移動方位角尋找衛星。
極化角ξ是以微波信號的電場水平或垂直定義水平極化或垂直極化。對於衛星發射的微信號,衛星轉發的微波信號電場分量垂直於衛星軌道平面和平行於衛星軌道平面,分別定義為垂直極化和水平極化。若計算結果,ξ是正值,地球站天線發射極化角面向衛星逆時針偏移,反之則負。接收極化角與發射極化角為正交(90°)關系,並注意垂直極化以垂直軸線(0°)為起點偏移,水平極化以水平軸線(90°)為起點偏移。
(3)設置VSAT站的防雷接地問題
設置VSAT站的防雷接地問題,目前有關的討論很多,由於VSAT一般架設在樓頂等高處,近年來,受雷擊的情況時有發生,引起廣泛的注意。VSAT站本身是一個小型設施,對於十幾至幾十層的高樓樓頂,要求專設一套避雷接地系統,實施困難非常大,投資也過高。但還是需要十分重視避雷問題。如果沒有條件設置專用避雷系統,至少要使天線接地,接地引線直接(獨立)接至接近地面的接地點上,進入三合一地網,而不採用直接接在原建築物避雷帶上。若樓層過高,又不允許直接沿牆體敷設接地引線時,天線接地引線需接到最靠近接地引線處。其次,在電纜或波導進機房的「窗口」外側,重新作復接地,以免雷擊進入機房。
VSAT站的防雷接地還需進行深入研究,以找出確定可行的VSAT站防雷接地系統。
④ 中國的航天世界的航天 專家解答 謝謝(高分哦)
關於實力的問題……首先,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的國家,特徵之一便是「能夠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沒錯,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一如青藏鐵路和奧運金牌~~~
其他,日本、歐洲等國家國土面積較小,要擁有很好的著陸場的話選址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困難,而且他們跟美國等的合作關系非常好,可以藉助他國技術也無妨~~~歸根結底,送宇航員上天並不是最重要的,而且下一步的太空資助研究成果才是最有人也是最具威脅性的~~~(笑)
至於印度……野心很大,其他的……宏觀調控什麼的~~~不方便評價了~~~(笑)
謝謝!
⑤ 中國第二顆人造衛星是什麼時間發射的
東方紅一號(DFH-1)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在甘肅酒泉東風靶場一舉成功,由此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並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衛星採用自旋穩定方式。電子樂音發生器是全星的核心部分,它通過20MHz短波發射系統反復向地面播送「東方紅」樂曲的前八小節。
東方紅二號(DFH-2)
共3顆
於1984年4月8日首次發射成功。共研製和發射3顆東方紅二號衛星,從1970年開始研製到每三顆星發射,經歷了近16年。「東方紅二號」的發射成功,開始了用我國自己的通信衛星進行衛星通信的歷史。
東方紅二號甲(DFH-2A)
共4顆
東方紅二號甲是東方紅二號衛星的改型星,其預研工作開始開1980年。 〈 第一顆東方紅二號甲衛星於1988年3月7日發射成功,不久相繼成功發射了第二顆和第三顆星,它們分別定點於東徑87.5°、110.5°、98°;第四顆星由於運載火箭第三級故障而未能進入預定軌道。 幾年來,3顆衛星工作情況良好,達到了設計使用指標,在我國電視傳輸、衛星通信及對外廣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東方紅三號(DFH-3)
共4顆
東方紅三號衛星是中國新一代通信衛星,主要用於電視傳輸、電話、電報、傳真、廣播和數據傳輸等業務。
星上有24路C頻段轉發器,其中6路為中功率轉發器;其它18路為低功率轉發器。服務區域包括:中國大陸、海南、台灣及近海島嶼。中功率通道的EIRP≥37dbW,低功率通道的EIRP≥33.5dbW。在地影期間,全部轉發器工作。衛星壽命末期輸出功率≥1700W:衛星允許的有效載荷質量達170kg。衛星工作於地球靜止軌道,位置保持精度,東西和南北均為±0.1°;天線指向誤差為:俯仰和滾動均為±0.15°,偏航為±O.5°。衛星工作壽命8年,壽命末期單星可☆度為0.66。衛星可與多種運載火箭相介面(ZC-3A、ARIANE-4等),衛星平台採用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的公用平台(基本型),可作為中型的多種應用目的。東方紅三號衛星具有國際同類衛星(中型容量)的先進水平,其主要技術特點為:先進的衛星公用平台設計概念和模塊化、艙段化總體構型設計技術,衛星分為推進艙、服務艙、通信艙,使平台能適應不同有效載荷的需要;中心承力筒加壁板的結構形式,以及碳纖維復合材料輕型結構;大質量液體晃動和柔性部件影響的全三軸姿態軌道控制方案;先進的雙組元統一推進系統;一次展開式太陽電池陣與鎘鎳蓄電池聯合供電及雙獨立調節母線方案;有效載荷的頻率復用、波束成形技術;高熱耗散和熱流密度的熱控設計;國際C頻段統一載波測控體制;控加專檢設備的先進自動化測試系統;整星級EMC試驗和不帶工質的環境試驗技術。東方紅三號衛星於1997年5月12日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並准確進入傾角28.4°,周期10小時39分,近地點為207km,遠地點為36194km的大橢圓轉移軌道。按預定飛行程序,在地面測控系統的測控管理下,衛星先後完成進入OBC太陽搜索模式;南北太陽電池陣展開;通信天線的展開;遠地點變軌發動機經過第三次點火變軌,衛星進入准靜止軌道,並完成定點捕獲;5月20日16時衛星成功的定點於東經125°赤道上空。
衛星定點後由中國通信廣播衛星公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共同對衛星有效載荷和衛星平台進行了在軌測試,整星狀態良好,工作正常;並對衛星進行了在軌管理,進行了南北位置保持、東西位置保持等監測;先後有5路轉發器開通工作進行試運行,進行了全國甲級足球聯賽和八運會賽場的電視實況轉播以及報紙版面的數字傳輸業務。運轉情況表明其話音清楚、圖像清晰、傳輸質量良好。 東方紅三號衛星由中國通信廣播衛星公司經營,已於1998年初正式開始商業服務,主要用於電話、傳真、數據傳輸、VSAT網、電視等業務,服務對象遍布全國各地。為中國人民的生活、經濟活動、文化教育、外交活動、政治活動等各方面提供重要的服務,有著顯著的社會效益,對推進中國的信息化進程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國的東方紅三號衛星以其良好的技術性能和質量、性能價格比和服務是用戶的最佳選擇。
⑥ 我國空間技術的發展取得了哪些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衛星技術的一系列重大成就
1965年8月,中國開始實施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計劃,經過5年的努力,成功地發射了「東方紅一號」衛星,衛星的重量、跟蹤手段、信號形式、星體溫控等超過其他國家第一顆衛星的水平。「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發射成功,標志著「兩彈一星」國家重大高科技工程的圓滿完成。
「兩彈一星」工程的偉大成就,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徵。鄧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如果60年代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實施「兩彈一星」工程,使中國的國防實力有了質的飛躍,而且廣泛帶動了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促進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20世紀70至80年代中期,中國衛星技術實現一系列重大突破,應用衛星技術取得多項重大成就。1971年3月,第一顆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實踐一號」發射成功,衛星在軌正常運行8年多,遠遠超過設計要求,這在當時國外衛星中是少有的。1975年11月26日,首次發射了返回式遙感衛星,在空間正常運行三天後成功返回地面,使中國成為繼美、蘇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美國和前蘇聯的返回式衛星經過多次失敗才獲得回收成功,中國返回式衛星首次飛行試驗就回收成功,並獲得有價值的遙感資料,這是一項重大成就。1984年4月,成功發射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並准確定點東經125度赤道上空,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靜止軌道衛星的國家。首次發射的試驗通信衛星就具有實用性,正常工作超過設計要求達三年多,創造了世界通信衛星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紀錄。
20世紀80年代後期至21世紀初,中國衛星技術又實現了一系列重大突破,連續取得多項新成就。1988年9月,第一顆極軌試驗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三個自主研製和發射極軌氣象衛星的國家。1997年5月,中等容量通信衛星「東方紅三號」發射成功,並定點於東經125度赤道上空,衛星主要性能指標達到同期國際上同類衛星的先進水平。該衛星的研製成功和投入業務應用,標志著中國在通信衛星領域跨上了一個新台階。1997年6月,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氣象衛星「風雲二號」發射成功,完成了各項試驗任務。1999年10月,發射成功第一顆地球資源衛星「資源一號」,即以中國為主、與巴西聯合研製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衛星正常工作達3年零10個月,超過2年的設計壽命要求,而且首次發射即提供了有效應用。這標志著中國傳輸型遙感衛星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空間遙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進入21世紀,中國的衛星研製取得了31次飛行試驗的成功,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創新成果。2000年10月和12月,兩顆「北斗一號」導航試驗衛星分別發射升空並正常在軌運行,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自主研製和發射導航衛星的國家,「北斗一號」也是世界上首次建立的雙星導航定位系統。2002年5月,第一顆海洋衛星「海洋一號」發射升空,結束了中國沒有海洋衛星的歷史。2003年12月和2004年7月,分別發射了與歐洲空間局合作研製的「探測一號」和「探測二號」衛星,成功地實施了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實現了中國空間探測技術的跨越式發展。2007年5月,中國基於東方紅四號平台成功地研製並發射了「奈及利亞通信衛星一號」,完成了在軌交付,實現了中國整星出口零的突破。「奈及利亞通信衛星一號」設計壽命15年,輸出功率達萬瓦級,其綜合能力是「東方紅三號」衛星的20倍以上,衛星整體性能達到國際同類通信衛星的先進水平,衛星的研製成功標志著中國通信衛星技術實現了新的大跨越。
目前,中國已形成返回式遙感衛星、「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風雲」氣象衛星、「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資源」地球資源衛星和「北斗」導航定位衛星等6個衛星系列,海洋衛星系列也即將形成。各類衛星的整體水平明顯提高,達到20世紀90年代國際水平。此外,近五年來中國與國外聯合研製或獨立研製了多顆微小衛星,在微小衛星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
載人航天技術的重大跨越
載人航天是世界高新科技中最具挑戰性的領域之一,載人航天工程是當代世界高新科技發展水平的集中展示,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1992年中國啟動的載人航天工程,是繼「兩彈一星」之後的又一國家重大高科技工程,也是中國航天事業創立以來規模最龐大、系統最復雜、技術難度大、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最高的航天工程。1999年11月,「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發射並回收成功,中國載人航天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之後又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3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為實現載人飛行奠定了堅實基礎。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把中國首位航天員成功地送入太空並安全返回,實現中華民族千年飛天的夢想,在中國航天發展史上樹立了又一座里程碑。2005年10月,「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實現了「兩人五天」的載人航天飛行,首次進行了有人參與的空間試驗活動,中國在載人航天領域取得又一個重大成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歷史性突破和連續成功,是中國航天事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勝利。
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天宮一號發射升空。它的主要任務是作為空間交會對接目標,完成交會對接試驗;保障航天員在軌駐留期間的工作和生活;並初步建立能夠短期載人、長期無人獨立可靠運行的空間試驗平台。中國神舟八號飛船在2011年11月1日升空後,已在11月3日凌晨與神舟八號成功進行第一次對接。組合飛行12天之後,2011年11月14日20時,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第二次交會對接成功。
中國載人航天一期工程的核心部分是研製「神舟」載人飛船。中國研製載人飛船起步較晚,始終堅持高起點、瞄準高目標,攻克了一批國際宇航界公認的技術難題,採用了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新技術,一步跨越美俄40年歷程,研製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載人飛船。「神舟」號載人飛船整體水平達到或優於國際上第三代即最新一代載人飛船的水平,並具有自身特色。它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三艙構成,可容納3名航天員,返回艙直徑達2.5米,是目前世界上可利用空間最大的飛船。返回艙返回後,同國外廢棄軌道艙的作法不同,軌道艙可留在軌道上數個月,繼續進行空間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中國載人飛船的研製工作,實現了高起點、高效益和跨越式發展。
深空探測技術的歷史性突破
深空探測是中國航天活動繼發射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之後的第三大領域。2004年中國啟動了月球探測工程,該工程是新時期啟動的16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工程之一。月球探測工程分三個階段實施,即一、二、三期工程,分別為繞月探測;月球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察;月面采樣返回。中國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的核心部分是研製「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實現地月轉移和環月飛行,對月球進行環繞探測。「嫦娥一號」是中國第一個月球探測器,雖然研製工作比國外起步較晚,但是堅持高起點,瞄準當今國際深空探測技術前沿。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在充分繼承成熟技術的基礎上,重點攻克了探月軌道設計、制導導航與控制、遠距離測控與通信、衛星熱控和有效載荷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嫦娥一號」衛星的技術水平達到了當今世界同類月球探測器的先進水平。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的圓滿成功,實現了中國深空探測技術的重大突破,標志著中國空間技術發展取得又一歷史性跨越。
⑦ 電信員工年終總結
給你找了篇範文,有你工作的內容可以抄一下,呵呵。
2006年某電信運行維護部門貫徹維護就是服務、維護就是經營的理念;將維護工作面向市場,貼近用戶,用網路的實力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深化改革創新,維護管理和設備運行質量有了進一步提高。
一、2006年全區主要維護指標完成情況和通信能力
1、光纜維護指標完成情況:
全區光纜一級干線發生全阻障礙3次,障礙歷時446分鍾,光纖可用率99.97%,同比提高0.09%;二級干線光纜發生全阻障礙4次、障礙歷時898分鍾,系統障礙1次、障礙歷時400分鍾,光纜暢通率99.994%,同比提高0.0015%。
本地網光纜全年共發生全阻障礙7次、障礙歷時1574分鍾、暢通率99.999%,與去年同比(8次,2857分鍾、暢通率99.997%)暢通率提高0.002%。
一級干線衛星電路暢通率達到99.94%;
干線微波未發生阻斷;
本地網微波阻斷時間0.84分鍾/每月每百業務波道公里,在指標要求之內。
2、本地網線路指標完成情況:
本地網市話線路合格率:86%
用戶障礙申告率:1.26%,同比降低0.10%。
百門障礙歷時:391.17分鍾,同比降低25.83分鍾。
修復及時率:99.06%。
3、服務指標:
端到端電路開通及時率為100%,端到端電路故障修復及時率為100%,端到端電路故障申告率為4.45%;互聯網網路時延及丟包達標率98.06%、0.194%;傳輸電路可用率99.967%。
4、主要通信能力:
......
二、2006年完成的主要運行維護工作任務
(一)確保網路安全暢通
2006年全區光纜干線在西部開發造成的光纜線路沿線公路施工、基礎建設力度逐年加大的情況下,堅持落實「三盯」制度,通過建立《干線光纜維護動態周報制度》、加強gps光纜巡檢系統的管理和監控中心各項制度和流程的建立實施等,對通信故障的預見、故障搶修時間的壓縮和響應速度都有所提高,一、二級干線障礙次數均比去年有大幅度下降:次數減少50%,歷時減少68%。全力做好帶電割接,今年一級干線光纜線路帶電割接13次、二級干線光纜線路帶電割接26次、無人站帶電割接8次,共佔全部割接的93.75%,帶電割接中斷電路總時長571分鍾。全疆共計整治一、二級光纜線路12次,22個中繼段,通過一系列施工確保了線路的基礎質量和傳輸質量,在線路安全預防方面達到了顯著的效果。
2006年5-6月在全疆各本地網開展了一次防癱瘓、防阻斷交換設備維護工作專項檢查,落實維護規程執行情況;檢查設備運行狀態。各級運維部門自查工作層層落實,對存在的安全隱患及時整改,檢查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根據上半年設備故障統計,2006年8月召開全區機房環境治理電視電話會議,9月下旬組織進行了全區機房環境檢查。各本地網對機房多年積累的環境問題進行了比較徹底地清理,改善了設備運行環境,取得了預期效果。
進行了全區三線交越和搭掛的摸查整治工作,全區三線交越共計87446處、搭掛共計3133處、搭掛長度1019.3公里,區公司統一組織購買「三線」交越保護套管38萬米,費用228萬元。
(二)做好市場支撐、落實業務響應工作:
今年重點落實大客戶資料調查和電路保障工作。建立了全區集團大客戶故障一站受理體系;整理出大客戶電路資料1479家,並著手細化、完善;制定了大客戶資料動態管理流程,在全區運維信息發布系統中開辟業務響應專欄,每月定期將中元公司、建行等大客戶故障明細表發布在網上;建立了各地州市分公司針對本地故障現象進行詳細的故障原因分析制度。針對部分金融大客戶電路開放在同一個155m的情況,完成了這些電路在省內干線層面上優化調整。
重視端到端業務響應時效。年初我區端到端電路故障修復及時率僅達75%,運維部對此進行了跟蹤調查,協調相關部門,核實中元公司電路資料,將相關地州市分公司的7*24小時工位電話報至大客戶網管中心,使故障直接派發到基層維護人員,制定調度流程,制定出相應的應急方案,對障礙進行全程跟蹤,形成障礙處理閉環管理。
使我區的「電路故障修復及時率」指標在後續幾個月內達到了100%。
積極壓縮大客戶障礙次數。我區6—7月份出現大客戶電路障礙次數偏高現象,其中某本地網障礙次數占總數的50%,運維部重點對烏市電信分公司每月故障原因進行分析,分清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指導分公司針對可控因素採取有效措施,使後續幾個月本地網障礙有所減少。
做好對市場前端的支撐,協助區公司市場部與某額爾齊斯河流域開發工程建設管理局500水庫管理處簽定烏市水管處至500水庫管理處的光纖(一對)租用協議,並緊急協調建設了准東電信局-500水庫管理處的11.3公里光纜線路。配合大客戶部門進行軍區、兵團通信情況調查和合作協議談判。
(三)做好專業化維護工作
一、新組建了數據技術支援中心,完成了寬頻數據支撐系統整合、工商局聯網、全疆vpdn等項目;組織實施省ip骨幹網路由雙備份、中繼提速、整合等網優工作;進行全疆專業組巡,對大客戶部門進行技術支撐。通過實時流量監控系統,發現並解決和田、阿勒泰等地州因為蠕蟲病毒導致的ip網路速度不穩定的問題。成立了互聯網安全中心,實現區內從省公司到本地網上下連動的網路安全保障流程;自行二次研發完成互聯網全疆流量監控系統、ip網路質量監控系統,實現了實時監控,減少了本地網手工測試工作量;建立了模擬機房,可通過internet為地州維護人員提供設備操作訓練環境。機房現有各種設備四十多台,基本可滿足現場和遠程培訓需要。
整合區網管中心,將原來由區公司負責的某二樞紐網管中心移交到了某市分公司,建立多專業集中化綜合網管。
phs支援中心進入了全面參與網路組巡、優化和工程建設的時期,全員深入南北疆累計達到853人(次)。對全疆15個地州市的phs網路進行了組巡,每周定期對網管數據進行分析、上報。對喀什、和田、巴州、阿克蘇4地州的縣局進行前期的網路規劃,並先後赴五家渠等15個縣局進行開局工作。
建立了的phs模擬機房,通過在模擬機房給設備加電、修改參數、開局等工作提高了維護水平和工作效率。
交換技術支援中心今年共計受理故障申告150件,其中赴現場解決69件。通過本地網集中監控終端對各地州市的s12設備進行軟體數據檢查並解決發現的問題。負責處理了全疆《pcdm管線錄入系統》、《本地網集中監控系統》、《本地網網管系統》和《全疆資源管理系統(非管線部分)》的安裝、維護、升級、調優工作。承擔了某本地電話網集中監控管理系統等八項工程的建設單位。同時在工作中穿插或專門組織了部分現場培訓,使地州分公司維護力量不斷加強。
傳輸設備技術支援中心完成全區技術現場支援99次,調撥備用機盤200餘塊、返修249塊;參與了奎屯樞紐樓、克拉瑪依機房整治、庫爾勒機房搬遷等割接工作;參加全疆二級干線45個無人站傳輸設備輔助通道測試,配合廠家完成了華為、nec、時鍾同步網設備的組巡。
此外,完成了全疆20跳本地網微波設備的更新、vsat數據擴容和全疆23座本地網微波鐵塔的更換工作。
成立各專業虛擬維護專家組,開展了專業有獎論文活動。
(四)運維專項重點工作
1、網路優化
在省內傳輸干線層面上,為提高重要大客戶電路安全可靠性,進行了240×2m出租電路的調整。截止目前,重要出租用戶電路均已調整到具有自愈環保護功能的dwdm系統上。
配合省內pdh設備退網工作實施,將開放在pdh系統上的電路進行了調整。配合省內數據網優化方案實施,進行了數據155m、2.5g電路的開放及調整工作。在中秋、十一等節日期間,臨時增開省級、省內交換電路100×2m疏緩了節日期間通話量驟增現象。
數據專業實施了省ip骨幹網路由雙備份。在吐魯番、克州、和田、塔城、博樂、阿勒泰新增第二條中繼,至此,全疆每個出口路由器均具備兩條路由。組織協調ip骨幹網中繼的提速,在三月份新增兩條155m出疆中繼,使得中繼總和達到900m,在11月份,將出疆中繼提升到2.5g,另900m作備份中繼。組織實施ip骨幹網整合,將ip網路由三層網路轉變為兩層網路。
交換專業從2006年9月開始,(更多精彩文章來自「秘書不求人」)針對準直聯信令網相連接的網元上實施了七號信令準直聯網負荷分擔工作,改變了原七號信令準直聯網負荷分擔不均的現象。
全疆七號信令監測系統建成運行,監測了所用互聯互通信令鏈路,為互聯互通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依據。完成了dc1長途交換機、hstp交換機版本升至chb12、17908業務由原專用平台割接至省內智能平台。配合建設部完成了交換網三期網改、全疆六個地州市分公司某關口局及省內第二套智能平台等建設項目的立項、技術方案確定及招標等工作。
2、通信機房安全整治
通信機房安全整治的主要工作是機房內三線分離、門窗封堵、機房布局調整等內容,從今年3月份開始分批實施。為保證在運行設備機房大規模施工安全,項目小組積極組織做好前期准備工作,先易後難;嚴格防塵措施、嚴審設計方案、嚴把電源割接,對機房整體環境進行了徹底整治。目前第一批整治的通信樞紐樓機房中,奎屯分公司已完成全部機房整治工作驗收,昌吉、克拉瑪依、伊犁工程量已完成大半。第二批喀什已通過設計會審,吐魯番、阿克蘇正在設計查勘階段,年底可基本完成全部工作量。區公司於11月在奎屯分公司召開了通信機房整治現場會,在全區全面推廣。整治後,實現了三線分離,消除了安全隱患,對機房的布局進行了調整,為機房無人職守、實施綜合化集中維護打下了基礎。
3、本地網線路整治
在對2006年整治工作進行安排時,堅持早計劃、早部署,並注意加強過程管理。下發了《關於2006年全區本地網線路整治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等有關文件。組織召開了有實業公司主要負責人參加的整治工作培訓班。認真作好2006年本地網線路整治設計預算審核工作,共審核十六個地州市232項預算、下達整治費用8300萬,7月到10月與區實業公司共同組織對全區16個本地網線路進行了檢查,並對2006年下半年批復的整治工程進行了驗收,針對每個本地網檢查情況下發了檢查通報。
為配合adsl等數據業務開放,針對全疆主幹電纜保氣率長期不能達標的現狀,全區統一增換充氣機229套。在整個安裝過程中進行全程跟蹤,保證了設備安裝和運行良好。
為了保持整治效果、避免前整後亂。要求各分公司按季度上報維護作業計劃,按月分別上報維護量統計與維護質量統計,我部對作業計劃落實情況進行不定期檢查。
通過兩年的整治,線路質量得到了提升,各項維護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百門障礙率較去年同期減少0.24%;障礙修復及時率較去年同期提高0.20%,電纜保氣率86.1%,較去年同期提高15.83%;資料准確率97.01%,較去年同期提高11.45%。
4、dwdm機盤清潔除銹
針對全區dwdm系統設備機盤生銹、故障率偏高的問題,經過與設備供貨方nec公司多次艱苦談判,決定從今年4月開始進行設備機盤清潔除銹工作。此項工作由傳輸設備維護中心擔任,施工現場大部分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無人站房。施工人員在艱苦的環境里克服各種困難,加班加點,歷時5個多月,完成了25個局站、250塊在用機盤、108塊備用機盤和28個在用子框的清潔、除銹、防腐處理工作。同時對全疆78個光纜無人站房進行了標准化整治,在南疆片區安裝站房防沙門29個,對40個站房通風口做了防塵過濾處理,對17個站房地面進行了硬化。機房環境達到優良,無人站設備故障率由70%下降到55%。
5、本地網綜合化集中維護工作
根據集團公司統一部署,區公司成立了本地網綜合化集中維護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辦公室。結合我區實際,制定了《某電信公司本地網綜合化集中維護工作指導意見》和《本地網綜合化集中維護工作實施方案指導意見》。結合bpr流程重組,對各本地網的組織架構及實施方案進行了審核批復,統一制定了五大類十個專業的業務和障礙受理流程和網路監控中心障礙受理流程,採取輪崗等多種形式開展了多專業交叉培訓,各分公司已完成工作項目驗收自查。目前,11個本地網已完成各專業物理平台集中、9個單位完成數據專業納入、6個本地網完成組織機構調整、8個本地網實施了一點受理與閉環管理、2個本地網完成流程修訂並開始執行、14個本地網開展了人員培訓。今年全區將努力爭取達到集團a級驗收標准。
6、本地網網路資源集中管理
今年的清查工作由省會城市向全區各本地網逐漸擴大。區公司年初統一下發了2006年本地網網路資源工作指導意見、動態管理和考核實施細則,組織了兩次全區工作檢查。各本地網對城區和縣城的主配線管線、光纜資源進行了全面清查。管線資源清查投入約2500萬元、非管線資源系統投入近1000萬元。目前,十六個本地網全部完成主城區管線清查,數據入庫率達到100%,從清查進度上基本達到了、集團公司要求。各地配線清查已達到60%、25%的錄入工作量。各本地網完成了本地網資源管理系統軟硬體安裝調測任務,全部完成物理數據清查,部分本地網進行了邏輯關聯數據錄入。城區管線資源的清查入庫意味著資源管理工作起步階段最為艱巨的攻堅戰已接近尾聲,前期准備工作即將完成。資源數據將從相對靜態的清查整理進入動態管理的新階段。同時本地網網路資源管理核心隊伍初步形成,各級管理人員對資源集中管理的認識不斷深化。
初步啟動了清查數據的動態管理工作。各分公司針對實際情況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某、伊犁、哈密、昌吉等分公司通過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從施工源頭抓起,建立和落實了有效的動態管理體系,使清查數據的准確率得到了保證。
7、isup改造及規范網間主叫號碼傳送
在2006年完成了所有dc1平面及省內dc1至dc2,省內dc2之間長途電路的isup改造工作的基礎上,2006年在全網組織實施了第二階段的isup改造工作,使全網最終達到統一採用isup信令方式,提升網路對isdn及其補充業務的支撐能力。
今年,規范網間主叫號碼傳送工作正式在全網實施。共涉及16個本地網78個縣業局的近200個端局,實施難度相對較大。目前工作已進入收尾階段,年底將全面完成。
(五)深化運維管理工作
1、網路分析
為了進一步提高網路運行分析工作的時效性、縱向深入性及橫向聯合性,我部定期召開網路分析會,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做好全疆網路分析工作指導意見》,對全疆各分公司的網路運行分析工作統一做出基本要求,逐步在各本地網推行從日到周到月的網路運行分析制度,並下發了部分分析模板。各地州市分公司在此基礎上,結合各本地網的實際情況進行了細化和落實。使全疆的網路運行分析工作逐步向支撐市場經營決策,提高網路服務質量,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的發展目標邁進。
2、網路運行生產調度
網路運行維護生產調度制度自2006年3月開始實施,各單位每周定期上報網路運行周報,區公司運維部各專業主管通過周報對各單位提出的問題及時反饋和協調解決。運維部每月召開由各技術支援中心、網管中心和區大客戶部門共同參加的網路質量分析生產調度會議。出版網路運行簡報十期,共收集31周、393份周報。網路生產調度工作在節假日重要通信保障、應急預案修訂落實、網路安全、通信障礙傳報等方面進行了協調布置,絕大多數網路運行質量問題得到及時解決或反饋,為保證全網運行質量,建立應變機制,形成上下溝通的閉環管理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此外,在運維考核的管理上,變結果考核為過程式控制制。加強了維護管理工作的時效性,保證各項指標完成良好。
3、維護成本管控:
根據集團公司的要求,對維修費管理做了積極地探索,首先明確了各部門的職責,制定了修理費管理辦法,落實管理制度。區公司指導各分公司運維部在全面預算管理的基礎上,按照專業定額制定年度維修費預算。每月度、季度匯總上報包括維護和財務兩個部門的維修費支出情況,。分專業統計後,對各專業所需的修理費有了一個初步分析數據,為今後進一步做好維修費定額測算打下了基礎。由於此項工作今年剛開始實施,各分公司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其中伊犁分公司運維部能夠認真按照區公司的要求,對發生的每一筆維修費進行登記,月底與財務部進行核對,對不符之處進行了解,較好地做到了對維修費的管理。
在日常維護中注重合理使用維護費,節約維護成本。今年根據新業務開放和軍區光纜建設情況,租用了喀什-塔什庫爾干南疆軍區光纜上開通的5個2m電路,並將其中一個2m倍增為8個2m.停用了喀什-塔什庫爾乾的衛星電路及necvsat衛星電路,一年節約轉發器租費159.38萬元。
加強閑置設備管理。成立了閑置設備調配中心,並初步展開工作,將各地州分公司的閑置設備集中調撥管理。今年對奎屯、阿克蘇分公司進行了調查清理,為各分公司和技術支援中心調撥傳輸、交換、數據、電源閑置設備25套,價值近千萬元。
(六)應急通信工作
支撐大網、保障通信。2006年2月為喀什地區伽師—巴楚地震災區提供應急通信保障,某電信公司得到了自治區領導和各新聞媒體的一致好評,,被評為自治區抗震救災先進單位,受到集團公司通報表彰。
在完成好應急通信保障、大網支撐的同時,堅持「平戰結合」的原則,積極進行市場開拓。某機動通信局先後為克拉瑪依石油鑽井公司等單位進行了大量的數據、語音、圖像的演示工作,用戶反響強烈,簽訂了出租60套vsat小站地協議或合同。現已出租48套vsat小站設備、光纜1條,全年可收入70萬元。通過努力,vsat市場的開拓必將為某電信創造出了一個新的利潤增長點。
完成了對某黨政專用電信局的剝離工作。
三、2006年運維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網路安全還存在薄弱環節。由於我區出疆網路不夠完善,目前基本無備用信道,一旦光纜干線或設備發生障礙,則由於不能及時完成自動倒換和人工調度工作而造成指標無法完成。面對出疆干線故障造成的申告次數驟增情況,對故障的應變可控性較弱。
全疆網上發生多起通信障礙,暴露出機房維護及安全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其中機房漏水造成交換機板件燒毀、癱瘓故障2次;由於施工操作不慎致使全局癱瘓或系統阻斷2次;強電入侵造成設備燒毀2次;由於設備故障和維護人員操作失誤、維護水平原因造成事故多次。很多故障是維護部門管理上的問題,是可以通過加強維護力度得以提前發現和避免發生的。
全網發生多起通信障礙,暴露出機房維護及安全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其中機房漏水造成交換機板件燒毀、癱瘓故障2次;由於施工操作不慎致使全局癱瘓或系統阻斷2次;強電入侵造成設備燒毀2次;由於設備故障和維護人員操作失誤、維護水平原因造成事故多次。很多故障是維護部門管理上的問題,是可以通過加強維護力度得以提前發現和避免發生的。
(二)端到端電路故障申告率仍偏高,接近集團的5%指標,有幾個月已超出指標范圍。主要問題在於本地網的管理,特別是用戶接入部分的維護影響了對客戶的服務質量。
(三)本地網綜合化集中維護工作,數據專業沒有全部納入運維部門,不能實現各專業集中;受機房搬遷影響,物理平台集中也無法全部在年內完成。動力設備的集中監控率較低,沒有達到集團要求。
(四)年來運維部門的維護人員調動頻繁,由於人員缺乏,已呈現影響日常維護工作正常開展的跡象。有的分公司參加過培訓的人員全部調離,維護隊伍人員素質降低,甚至不具備基本的上崗條件,局數據不會製作,簡單的日常技術操作無法進行,維護工作停留在表面,很難深入細致。
(五)機房環境雖然進行了一次突擊整治,但僅僅依靠幾次集中整治是不能能徹底解決問題的。由於機房環境導致設備故障頻繁的問題還不容忽視。要落實維護規程,把機房環境維護等基礎管理工作進一步規范化、標准化。
⑧ 視頻會議系統的體系架構是怎麼樣的具體比如H.323協議是用於MCU和個MG終端的通訊協議么
從視頻會議技術發展的歷史來看,目前 視頻會議系統的建立可以依據ITU-T的兩大框架建議H.320和H.323來進行,從而形成兩種不同的建設方案。H.320是ITU-T較早期的視頻會議標准,該標准完全建立在一系列視頻會議專有的技術和標准之上,而H.323標准建立在通用的、開放的計算機網路通信技術基礎之上,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自從1996年 ITU-T批准該標准以來,視頻會議的技術和市場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廠家競相投入H.323新產品的開發,越來越多的用戶採用H.323技術和產品構造他們自己的視頻會議系統。
一、視頻會議技術體制
1.H.320標准
H.320標准於1990年制訂,是視頻會議的早期建議之一,主要針對窄帶ISDN網。由於窄帶ISDN網是一種基於電路交換的網路,所以 H.320標准主要滿足和適應電路交換的特性,因而H.320標準的視頻會議被廣泛用於VSAT、DDN、ISDN等電路交換網路。電路交換的特點是面向連接、傳輸速率和時延穩定、時延小、誤碼率低,因此視頻會議的質量容易得到保證。但它的缺點是連接固定,除ISDN網上是可以進行拔號外,其它網路的應用都必須進行點對點的永久連接,帶寬利用率較低,開放性很差,設置聯接也不方便。從1993年開始,在我國引進建設的視頻會議網,絕大部分都採用H.320 標准視頻會議,並建立在VSAT、DDN、E1專線、ISDN等網路上,極大地限制了視頻業務的進一步拓展。
2.H.323標准
H.323標准涵蓋了音頻、視頻及數據在以IP包為基礎的網路(LAN、EXTRANET和Internet)上的通信,建立H.323標準是為了允許不同廠商的多媒體產品和應用能夠互操作。對於范圍廣泛的基於IP網路的多媒體通信應用來說,H.323標準是非常重要的構件。另外,該標准也允許通過ISDN和POTS與基於PPP的網路直接相連。
1996年,ITU批准了H.323規范。該標准范圍廣,涵蓋了各種獨立設備、個人計算機技術以及點對點和點對多點視頻會議。該標准解決了視頻會議中呼叫與會話控制、多媒體與帶寬管理等許多問題。
二、網路結構
1.基於H.320標準的單MCU星型組網和兩級MCU組網(主從)
單MCU星型組網是指採用一個MCU設備與多個會議電視終端組成星型網路結構。當會議電視終端多於一個MCU所提供的埠數時,單個MCU就無法連接所有會議電視終端。此時要通過級聯MCU的方式來實現網路的擴容來增加網路容量,構成主從結構。每個從MCU都與主MCU構成固定連接,因此網路的穩定性很差。從拓撲結構上來看,這種單星型結構會因主MCU的問題導致全網的不穩定。原則上MCU的級聯可以不受限制,但網路在達到3級時就不能滿足會議最小時延、同步的要求,因此在應用中一般只採用單MCU星型組網和兩級MCU組網(主從)兩種。
用戶層的接入一般採用E1專線方式或ISDN2B+D的接入方式連接。兩種方式各有優缺點,專線能保證良好的穩定性和圖像質量,但網路利用率低;ISDN受線路影響較大,但接入靈活方便。
H.320會議電視系統對網路帶寬要求較嚴。例如當一次會議有10個會場參加時,若每個會場都能相互看到,就需要10×11/2=55條通道。因此,當網路終端達到一定數目時,網間控制和電路調配會出現困難,故此方式不適合較大規模的會議。
2.基於H.323標準的系統優勢
H.323會議電視系統的MCU組網與H.320的不同在於,H.323中MCU只是邏輯意義上的網狀網結構,它們之間沒有固定連接。在轉接會議時呈現樹型結構,但此時轉接的MCU並不佔用埠資源。按H.323第二版建議,大體上可分為GK組網和MCU組網兩種。
GK是H.323系統的一個組件,其功能是向H.323節點提供呼叫控制服務。本區域內的所有H.323節點必須在本域內的網守上登記注冊,GK提供的基本服務有:地址翻譯、帶寬管理、許可控制、區域管理。多個GK組網可形成網狀網結構或主從結構。網狀網結構中每個GK地位平等,分別管理所連接MCU的地址解析、區域管理等功能。主從結構GK組網由一個頂級GK和多個域GK構成樹型結構,便於對網路進行升級擴容。頂級GK負責域GK的解析,域GK負責所連接的MCU解析、區域管理等,但此方式集中管理,穩定性較差。
H.323會議電視系統的帶寬配置分為本域內的帶寬需求和各大區之間的帶寬要求。對一個區域來說,若一個MCU的最大用戶數目是100個 384kbit/s的終端同時接入,按此時IP網路的實際利用率80%計算,每一個MCU的接入帶寬至少應為100×384/0.8=48Mbit/s。對不同區域來說,可以通過MCU之間進行級連來節省帶寬,據運營商的經驗數據,平均每個域內會議人數最少是三個人,按平均最少的開會人數來計算,大約能節省三分之二的帶寬,因此區域間的最小帶寬為16Mbit/s。
三、H.320與H.323會議組織流程
在H.320會議電視系統中,由於MCU與MCU之間、終端與MCU是靜態固定連接。因此,主MCU把從MCU視為終端來對待,各終端逐個與所連接的MCU建立呼叫,並按順序加入會議。
在H.323會議電視系統中,由於MCU與MCU之間、終端與MCU不是靜態固定連接的,因此會議組織流程較復雜,存在終端和MCU之間相互選擇的問題。在召開一個會議時,終端仍首先被接入所連接的本域MCU,其他域終端可加入到此MCU上參加會議或此終端溢出到鄰近MCU上參加會議。在選擇路由上,若參會終端比較分散,則可選擇任意一參會終端方所在地的MCU作為召集方,其他終端匯接到此MCU。對於會議中邀請和加入其他終端時,若會議使用中的MCU埠數已滿,則終端會被指向鄰近的MCU,建立連接。對於參會終端不歸屬於一個GK的連接,應不跨GK域使用MCU,將參會終端接入本域的 MCU。H.323會議電視系統三種會議組織流程形式分別為點對點會議、多點會議以及跨區域之間的視頻會議。
四、網路質量保證技術
H.320會議電視系統對承載網路需要有時鍾同步和保證傳輸指標的要求。時鍾同步可採用內部時鍾或外部時鍾兩種方式來滿足MCU三級時鍾要求。國內傳輸指標是根據ITU-TN.86建議,ITU-TN.90建議所規定信道性能極限值:國內/國際會議電視電路以2048kbit/s速率傳輸時,比特誤碼率(BER)應小於10,無誤碼秒(EFS)應大於92%。
H.323會議電視系統是IP分組網路來傳輸的,因此IP網路傳輸H.323會議電視系統的指標主要應包括丟包、延時、抖動、誤碼率等指標。語音的最大時延0.25s,最大時延抖動應小於10ms,可接受的誤碼率小於10-1;活動圖像的最大時延0.25s,最大時延抖動應小於10ms,可接受的誤碼率小於10-2,
1.H.323會議電視系統在實際應用中的QoS保障
(1)使用IP專網或VPN技術連接所有服務網元件組成的網元專網,保證MCU和MCU之間、MCU和網守之間、網守和網守之間通信。
(2)可以通過H.323代理伺服器對H.323數據進行封裝,提供QoS機制。使用定向路由將H.323數據路由到有QoS保證機制的專網。H.323代理伺服器有兩個首要子系統:網守和網關代理子系統。
網關代理子系統:提供H.323流量控制、帶寬控制、QoS機制、通向外部網路的可靠通訊聯接等。
網守代理子系統:提供用戶授權、呼叫詳細記錄、區域網出口帶寬管理和會議數量管理、H.323呼叫路由、地址目錄。
定向路由:對於QoS來說,管理員配置一個單獨的網路,與公網分離開來。H.323代理伺服器通過ASR(特殊應用路由)來充分利用獨立網路的優勢。
(3)網守雙注冊表映射
由於終端被隱藏在H.323代理伺服器之後,甚至防火牆之後,並通過H.323代理伺服器注冊到GK子系統上,故終端在被呼叫時,該終端不能被 H.323代理伺服器之外的終端直接呼通,必須通過H.323代理伺服器轉發。如果在某一H.323代理伺服器之後有多個終端,在H.323代理伺服器上就產生了一個轉發給誰的問題,這是一個地址解析的問題。
這里針對穿過防火牆來處理H.323的傳輸有兩種解決方案。
防火牆支持H.323協議(例如CheckPoint4.1或以上):我們可將H.323代理伺服器放到防火牆之後。
防火牆不能支持H.323的動態訪問協議:在防火牆內可以使用代理伺服器來提供簡單的訪問控制方案。因為只有H.323代理伺服器是節點伺服器,這個節點與防火牆外的設備相互影響,所以它很容易在防火牆上建立訪問控制列表來通過H.323代理伺服器。如果防火牆不能支持H.323的動態訪問協議,我們可把H.323代理伺服器和防火牆並列擺放。
通過一個H.323代理伺服器間接發送信號有三方面的原因:可以解決伺服器的安全機制;可以代表H.323終端來承接QoS發信號;可以完成特殊應用的路由任務來改善H.323傳輸質量。
2.利用VPN-MPLS實現流量控制及QoS保證
虛擬專用網(VPNs)建立在公網或共享網路上,可用以區分網路流量。服務提供商可以應用MPLS建立全新的VPN,具備MPLS能力的VPN 是無連接的IP網路,同時具備與幀中繼及多級別IP業務的保密性,使得MPLS的VPN的運營更有效,服務提供商可以提供更廉價的可管理的IP業務。建立在第三層的基於MPLS 的VPN是構築於對等模式的,與傳統的VPN相比在本質上具備更好的擴展性且更利於建設及管理。另外,許多增值業務,例如視頻應用及數據寄存、網路商務、話音業務等都可以通過某一專門的MPLS VPN 方便地部署實施,其原因正是服務提供商的傳輸網可以將每一個VPN識別為一個安全的無連接IP網路。
五、H.320與H.323系統的互通
H.320協議是基於窄帶ISDN網路的多媒體通訊標准,是基於電路交換的網路;H.323協議是基於分組交換的網路的多媒體通信標准。兩者都是基於網路的多媒體通信標准,所採用的音頻和視頻的壓縮演算法是一樣的,通過以上H.320協議和H.323協議會議電視標準的對比可知,通過 Gateway(網關)就可以實現這兩種不同協議之間的轉換。
1.兩種會議系統之間的互通
(1)H.320終端和H.323終端點對點互通;
(2)H.320終端加入H.323上MCU的會議;
(3)H.323終端加入H.320上MCU的會議;
(4)H.320上MCU的會議和H.323上MCU的會議進行級連。
2.網路管理的互通
H.320視頻會議系統基本上沒有真正意義的網路管理,只是對終端、MCU有遠端撥號控制功能,可以遠程用數據機遠端撥號配置和維護終端,實現召開和預定會議、掌握會議控制權等功能。
H.323視頻會議系統的網路管理能力比H.320視頻會議系統要強的多,H.323視頻會議系統的網管是基於TCP/IP協議中的SNMP(簡單網路管理協議),包括對終端、MCU的管理、配置和維護都可以通過SNMP來實現。
針對以上情況,提出了全網互通的方式採取分布式結構進行集中管理的方式。在涉及到區域之間時,可以通過網關互連,通過一個定製的專用伺服器通過 IP與H.320的MCU相連,通過IP對網路中的MCU進行管理,包括預定會議、召開分組會議等功能,實現網管中心對MCU的控制,從而對整個網路實現集中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