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清朝滅亡後,百萬八旗軍去哪了
說到清朝軍隊,不得不提他們的王牌軍隊“八旗軍” 。清朝在入關的時候,八旗子弟們那可都是少年英姿勃發啊,睥睨天下的架勢。不過,這都是短暫的,因為這繁榮和太平真的是能夠讓人變得面目不堪,在八旗子弟之中,很多士兵就變成了這個樣子。在到康乾時期的時候,雖然鼓吹的是盛世,但是實際的軍事力量已經沒那麼強悍了。
清朝滅亡後,部分軍隊轉化為近代軍人,稱為北洋系、地方軍閥或是革命黨軍人,剩下的基本都解散了。狹義的清軍指的是八旗兵,清朝滅亡前,已經找不出具有戰鬥力的清軍了。當時大清朝最主要的軍隊還是八旗兵和改編後的綠營軍,清朝滅亡後八旗軍就基本上解散了,很多成為地痞流氓,綠營軍隊也基本上被地方派系吸收。
❷ 清朝八旗問題! 等等!
內蒙古有個地名叫「正藍旗」
它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天堂草原錫林郭勒盟的最南端。
清康熙十四年,那裡被編入蒙八旗,因旗號為純藍色而得名正藍旗,系滿族八旗名之一。1950年由察哈爾左翼正藍旗改名為正藍旗。
這里的「旗」是一種行政單位。
而
北京香山以東 有地名叫「正藍旗」、「正白旗」、「紅旗村」
這些都 是清代雲梯部隊「香山健銳營」的駐地。
都是清軍八旗制度的遺跡。這些是當年旗人屯兵的地方。
是兵營所在地。是八旗營房。
========
八旗制度的早期特點是「兵民合一,出則為兵,入則為民。」
八旗制度從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清王朝覆滅共存在
296 年。
========
至於滿清貴族後人
如樓上所說
和大家一樣 在上學 上班 結婚生子 生老病死 繁衍生息 著
❸ 碾壓明朝軍隊的清朝八旗兵,是否具有發動西征,征服歐洲的潛力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每個時間段都有不一樣的戰役,每個戰役也都決定了以後國家的存亡;元朝西征的時候是因為他們不需要後勤補給游牧作戰模式,這個時候拼的是國家資源,那個時候元朝和滿清所處的情況不一樣,滿清國家性質和資源等等方面不適合遠征。滿清跟明朝開始交戰的時候,明軍一直在火器上對清軍取得了很大的優勢。
以清初的國力,經過幾十年的長期戰爭,更加支撐不起這種體量的軍事擴張。如果強行擴張,可以參考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歷史,最終使得自己內部四分五裂,同時統治也不會長久。所以,清朝很聰明地選擇了見好就收,致力於維護既得利益和對內統治,這種政策保證了它能繼續延續200多年。
❹ 八旗子弟才有資格入圍,還要能文能武,清朝選拔帶刀侍衛都有什麼條件
這年頭,爛大街的不僅僅是無腦的小說,還有霸佔整個熒屏的清宮劇。不管是乾隆還是雍正,不管是後宮還是前朝。經過廣大導演們不遺餘力地宣傳,我們普通老百姓對清朝的那些事兒幾乎都門清了。但是你有沒有注意到過這樣一群人,就是那些在劇中跑著龍套的帶刀侍衛,據說只有八旗子弟才有資格入圍,能文能武算是加分項,除此以外,還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才有資格被提拔成帶刀侍衛。
這樣挑選出來的帶刀侍衛,可謂是精英中的高富帥了。在皇帝面前混個眼熟,如果有立功的機會最好,即使一直沒有機會得到皇帝青眼,也沒有關系,時間一到被放任到地方為官,也要比那些寒窗苦讀的書生來得快一些。難怪這么多人家要拚命把孩子送到宮里做帶刀侍衛了!
❺ 康熙為何能戰勝強大的俄羅斯哥薩克騎兵當時八旗兵已廢了而綠營兵爛到骨子裡了(從後來和歐洲軍隊和太平
八旗沒入關之前強到僅次於戚家軍,天啟時期大明雖然主力盡失,但明朝打八旗也是五五開,到了崇禎時期軍備完全崩潰,八旗軍在這個時期拿明軍練兵,此消彼長之下軍事實力達到了頂點,入關之後滿清總人口太少,多爾袞擔心八旗兵損失過大,於是啟用明朝降兵,大量擴編漢八旗,然後滿八旗在後面當督軍和主力,漢八旗和蒙八旗沖鋒在前攻城略地,也就是說從1644年入關之後看,滿清的八旗部隊就很少參與戰鬥了,從出山海關打李自成到下攻略江南,基本上全是蒙八旗和漢八旗在打,入關之後滿八旗被中原的花花世界迅速腐化,很多次在對陣明朝和張獻忠部隊的時候已經顯示出疲軟,也就是說滿八旗的腐化不是在幾十年之後,而是入關之後立即就沒了戰鬥力,只能說明朝當時比滿清更爛。
到了康熙時期,南方的綠營已經完全淪為乞丐兵,北方的漢八旗戰鬥力可能還不如包衣強,而滿八旗早已成為了傳說中的「八旗子弟」過上了貴族生活,在第一次清軍與哥薩克殖民隊交手的時候,八旗和哥薩克互相試探,康熙還沒覺得八旗這么弱,關外東三省總共才不到1000人的部隊,外加上一些當地滿人壯丁,而且大多數還是披甲人,也就是滿清的奴隸部隊,等到哥薩克一路打到寧古塔的時候,滿清才覺得不對勁,500人的隊伍一路吊打數倍的清軍,哥薩克的損失不過十幾人,於是當時正在准備和准噶爾開戰的康熙又從關內調集了5000多人的八旗外加5000多各地漢八旗去關外戰斗,可還是打不過。
最後怎麼贏的?500人的哥薩克殖民隊建立了據點和棱堡,在與八旗對陣的時候死守棱堡,一萬多人竟然打不過,連棱堡的外圍防線都沒越過去,最後無奈只能困住據點,想依靠圍城困死殖民隊,結果八旗部隊早已腐化到了根了,經常能被外出尋找戰機的哥薩克排槍打的四散而逃,如果不是因為人多,八旗造潰散了,最後依靠調集前朝留下的大量火炮才把哥薩克打的崩潰。
這不是哥薩克很強,而是八旗太弱,從指揮系統到底層士兵都沒了進取之心,滿清在剛建國不到百年的時間里完成了軍隊的退化,如果以入關前的八旗戰鬥力,十倍兵力打哥薩克不說碾壓,至少仗不會打的這么難看。
至於八旗為何這么弱?差距不光是士兵的軍事素質,還有武器裝備,定鼎天下之後滿清把火炮和火槍都放到了倉庫里吃灰,主力部隊滿八旗依舊延續披重甲開長弓的傳統,對上了哥薩克的火繩槍排槍戰術,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戚繼光的紀效新書里有當時最強的練兵方法,宋應星的天工開物里記載有當時比較全面且沒有落後於世界的的火槍和火炮,可滿清把這些寶貴的知識當做垃圾一樣丟在一旁,天工開物在當時全世界印製了日文、法文、拉丁文,俄文,英文,西班牙文,德文各種版本,可就是沒有中文,氣不氣,全世界已經在各領域領先中國的西方各國拿到天工開物也當做寶貝一樣對待,由於書中記載之全面,技術也先進,以至於歐洲各國對清朝的實力形成了嚴重的誤判,因為但凡能達到書中所記載的科技的國家,實力都能稱之為列強了,可清朝沒有,不僅不用,還給禁了,中國的後人們最後在法國的博物館找到的這天工開物的拓印本,如果當時清朝能從紀效新書和天工開物中學到一半的東西,並運用在軍事上面,至於讓俄國像殺蒙昧土著一樣500人吊打10000人嗎
❻ 清朝的八旗具體管什麼的
最初作為八旗軍,是打仗的一種編制;清朝入關後,八旗駐防;
八旗初建時兵民合一,全民皆兵, 凡滿洲成員皆隸於滿洲八旗之下。旗的組織具有軍事、行政和生產等多方面職能。
入關前,八旗兵丁平時從事生產勞動,戰時荷戈從征,軍械糧草自備。
入關以後,建立了八旗常備兵制和兵餉制度,八旗兵從而成了職業兵。
清定都北京以後,絕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駐在北京附近,戍衛京師的八旗則按其方位駐守,稱駐京八旗,俗稱京旗,實即禁軍。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駐全國各重要城市和軍事要地,稱駐防八旗。
再後來,八旗就僅僅成為一種編制。戰鬥力經過和平年代退卻了;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創立,初建時設四旗:黃旗、白旗、紅旗、藍旗。1614年因「歸服益廣」將四旗改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並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統率滿、蒙、漢族軍隊。規定每300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一人,五牛錄為一甲喇(隊),設甲喇額真(參領)一人,五甲喇為一固山,設固山額真(都統、旗主)一人,副職一人,稱為左右梅勒額真(副都統)。
皇太極即為後為擴大兵源在滿八旗的基礎上有創建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其編制與滿八旗相同。滿、蒙、漢八旗共二十四旗構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體。滿清入關後八旗軍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駐防八旗。
❼ 通達信八旗兵儀表盤主圖指標公式下載後沒儀表盤
原因如下:1:你只下載了公式源碼,沒有下載相應的BMP圖片; 2:或者下載的圖片沒有保存到T002_signals文件夾;
❽ 八旗兵 主圖指標 大旗不倒 什麼意思
從古代開始軍旗是軍隊行軍方向、指揮機關所在地等等的代表,軍旗哪裡部隊的方向及靈魂就在哪裡.
現在軍旗被賦予更多精神內涵,旗幟不倒,部隊的精神就不倒,戰士就能堅持作戰,尤其是一些被賦予了特殊榮譽的部隊,更視旗幟比生命更珍貴,士氣更盛,敵人看到更加害怕.
戰斗中軍旗立於己方高處,便於被己方士兵看到,鼓舞己方士氣,對敵人也是震懾作用.
在戰斗中奪取軍旗不一定就能獲得戰斗的勝利,但是會非常影響敵人的士氣,甚至導致敵人潰散.旗幟被奪取是部隊的恥辱,考慮不好的影響,一般會裁撤該部隊.
現代戰爭中軍旗的作用已被削弱,因為戰爭模式從陣地攻防形式變成了遠程打擊,並且旗幟會暴漏部隊的兵種、強弱、本方部署等等情報.
❾ 什麼是標新建八旗 八旗成鐵騎
努爾哈赤所創建的八旗制度是一個全新的制度,是空前絕後的。
八旗建立於何時?八旗制度的建立有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
早期記載。據《清太祖實錄》記載:萬曆十二年(1584年),努爾哈赤「乃擢鄂爾果尼、羅科為牛錄額真,統轄三百人。諸臣皆頌上大度」。1584年已經建有八旗的牛錄了。這可能是關於八旗基層組織的最早的官方記載。
粗具規模。據《清太祖實錄》記載: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上以諸國徠服人眾,復編三百人為一牛錄,每牛錄設額真一。先是,我國凡出兵校獵,不計人之多寡,各隨族黨屯寨而行。獵時,每人各取一矢,凡十人,設長一,領之,各分隊伍,毋敢紊亂者。其長稱為牛錄額真。至是,遂以名官」。這里說明了牛錄額真一名的來歷。原來女真族在原始狩獵時,率領狩獵的十人之長稱為牛錄額真。牛錄,滿語是箭和大箭之意;額真,滿語是主之意。牛錄額真是大箭主,現在成了八旗基層組織的官名。所謂「復編三百人為一牛錄」,意思是說,努爾哈赤在1599年對軍隊進行了一次「復編」,即整編。按照八旗的組織原則把軍隊進行了一次大整編,使八旗制度在努爾哈赤的轄區粗具規模。
基本確定。據《清太祖實錄》記載: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上既削平諸國,每三百人設一牛錄額真,五牛錄設一甲喇額真,五甲喇設一固山額真,每固山額真設左右兩梅勒額真。初設有四旗,旗以純色為別,曰黃,曰紅,曰藍,曰白。至是添設四旗,參用其色鑲之,共為八旗。」另據乾隆《皇朝文獻通考》記載:「甲寅年定八旗之制,以初設四旗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增設四旗為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合為八旗,統率滿洲、蒙古、漢軍之眾。每三百人設牛錄額真一人,五牛錄設甲喇額真一人,五甲喇設固山額真一人,每固山設左右梅勒額真二人。滿洲牛錄三百有八,蒙古牛錄七十六,漢軍牛錄十六。」甲寅年是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
大體可以確定,1614年八旗制度基本確定下來了。
牛錄額真,後稱為牛錄章京,入關後稱為佐領。甲喇額真,後稱甲喇章京,入關後稱為參領。固山,滿語,是旗的意思;固山額真,即旗之主。
後稱固山章京,入關後稱為都統。梅勒額真,梅勒,滿語是兩側、副手之意。梅勒額真,即副旗主,後稱梅勒章京,入關後稱副都統。
滿洲八旗旗幟
固山漢譯為旗。固山是八旗制度的戶口和軍制的最大單位。每個固山都設有特定顏色的旗幟,以區別其他。原來的四旗,以黃、白、紅、藍四種顏色做旗幟,稱為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增添的四旗,將原來旗幟周圍鑲上一條邊,黃、白、藍三色旗幟鑲紅邊,紅色旗幟鑲白邊,稱為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不鑲紅邊的黃色旗幟稱為整黃旗,即整幅的黃旗,習稱正黃旗;鑲紅邊的黃色旗幟稱為鑲邊黃旗,習稱鑲黃旗,俗寫作廂黃旗。其他三色旗幟也是一樣。合起來稱為八旗。
第一,八旗是嚴密的軍事組織。八旗制首先是嚴密的軍事制度。
八旗第一位的職能是服務於嚴酷的戰爭。努爾哈赤在統一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等戰爭中建立並豐富了八旗制度。八旗制度在戰爭中接受了考驗,證明了它是一個可以信得過的成熟的制度。
八旗是等級分明的軍隊。八旗的最高統帥是天命汗努爾哈赤。努爾哈赤通過子侄領導八旗。八旗分為三級,實行三級管理。每三百人編一牛錄,設一牛錄額真。其下又設代子、章京、村撥什庫。五牛錄設一甲喇額真,實際上一甲喇額真不止五牛錄,有時多達十幾個牛錄。五個甲喇額真構成一固山額真。固山額真聽命於本旗的旗主貝勒。各個旗主貝勒、固山額真統一歸國汗指揮。等級分明、層層管轄,八旗軍隊成為一支勁旅。
八旗是能征慣戰的軍隊。《清太祖實錄》記載:
行軍時,地廣,則八旗並列,分八路;地狹,則八旗合一路而行。隊伍整肅,節制嚴明,軍士禁喧囂,行伍禁攙越。當兵刃相接時,被堅甲、執長矛大刀者,為前鋒;被輕甲、善射者,從後沖擊;俾精兵立他處,勿下馬,相機接應。每預籌方略,了如指掌,戰則必勝。
這里雖然有歌頌之嫌,但八旗軍隊能征慣戰是確實的。其中提到的八旗軍的三個兵種,即長甲軍、短甲軍和巴牙喇,後來演變成先鋒、驍騎和護軍。尤其是巴牙喇,又作擺牙喇,意為精兵或護軍。巴牙喇是由軍隊基層挑選的體格健壯、武藝高強的諸申擔任的。他們往往從事攻堅戰。在努爾哈赤征戰的事業中,巴牙喇功不可沒。
八旗是騎兵為主的軍隊。八旗的步兵眾多,但是以鐵騎出名。八旗鐵騎之所以所向披靡,是因為它的戰馬優良。八旗戰馬的優良則來源於它的飼養方法。八旗戰馬的飼養方法大大優於明朝和朝鮮的飼養方法。這在李民的《建州聞見錄》里記載甚詳:
胡中之養馬,罕有菽粟之喂。每以馳騁為事,俯身轉膝,惟意所適;暫有卸鞍之暇,則脫鞠而放之。欄內不蔽風雪寒暑,放牧於野,必一人驅十馬。養飼調習,不過如此。
而上下山坂、飢渴不困者,實由於順適畜性也。
我國之養馬異於是。寒冽則厚被之,雨雪則必避之,日夜羈縻,長在櫪下,馳騁不過三四百步。菽粟之秣,昏晝無闕,是以暫有飢渴,不堪馳步,少遇險仄,無不顛蹶。且不作騸,風逸踶嚙,不順鞭策,尤不合戰陣也。
李民對比地說出了後金和朝鮮飼養戰馬方法的不同。後金的飼養方法大大優於朝鮮的飼養方法。當然,也大大優於明朝的飼養方法。戰馬品質的優劣,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戰爭的勝負。後金戰馬耐飢渴,抗寒暑,力量大,速度快。這就保證了八旗鐵騎追得上,撤得下,機動靈活,運轉自如。速度是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八旗鐵騎把握了這個重要因素,決定了它攻如雷霆,捷如風雨,所至無敵。
八旗是紀律嚴明的軍隊。《清太祖實錄》記載:
克城破敵之後,察核將士戰功,必以實。有罪者,雖親不貰,必寘之法;有功者,雖仇不遺,必加之賞。用兵如神,將士各欲建功立名。每遇征伐,靡不歡欣效命。攻則爭先,戰則奮勇。威如雷霆,捷如風雨。所至無敵,丕烈昭焉。
每次戰役之後,要作戰後總結。有功必賞,有罪必罰。這已經形成一個制度。軍紀的嚴明確保了戰爭的勝利。
第二,八旗是有效的政權組織。八旗既有軍事職能,也有政權職能。八旗的固山、甲喇和牛錄,既是軍事組織,也是政權組織。固山額真、梅勒額真、甲喇額真和牛錄額真,既是軍事長官,也是行政長官。他們除了處理軍事問題外,還要處理行政事務。
八旗的政權組織大體包括管理職能、司法職能、財政職能和民事職能。
管理職能。八旗的管理職能是通過三級管理實現的。八旗的固山、甲喇和牛錄三級,各級的長官額真分別管理本級內的行政事務。
諸如傳達汗諭、貫徹法令、差委工役、管教部民等,各級額真都要認真去辦。後金的最高統治者是天命汗努爾哈赤,全國都要嚴格地貫徹努爾哈赤的「汗諭」。甲喇額真以上各官共呈誓文說:「汗所降諭旨及各項法令,定牢記不忘,且勤加宣諭。若置諸貝勒及大臣之命於腦後,玩忽職守,不辨良莠,為諸貝勒、大臣見責,我等甘受貶黜。」司法職能。初始,八旗的行政職能和司法職能是合一的,具有「平盜賊,止惡逆」的功能。每遇詞訟,先由審事大臣初審,再由五大臣復審。三由諸貝勒定議,最後由天命汗裁定。
八旗驍騎甲胄
財政職能。八旗具有徵收賦稅、分派工役的財政職能。八旗軍隊所需要的軍糧,就是採取分派屯墾的方法解決的。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重譯《滿文老檔》第三卷記載:「向國人征糧作貢賦,國人受苦,令一牛錄各出男丁十人,牛四頭,開始在空地種田。此後則不征糧作貢賦,國人不再困苦,糧食也多起來了,糧庫充實。」在這以前是沒有糧庫的。努爾哈赤採取新的政策,集中墾荒,集中儲糧,解決了棘手的糧食問題。
民事職能。八旗還具有民事職能,舉凡登記戶籍,查勘田地,分配財物,賞賜女妻,分給阿哈,蓋造房屋,收繳賦稅,辦理婚宴,處理喪事,清理衛生,管理廁所,送往迎來等。這些事均由牛錄額真及其下屬村領催等官員負責。
重譯《滿文老檔》,天命八年(1623年) 記載了牛錄額真和村領催應該管的五件事:
廢除七件事,更定為五件事。
清點新來的人口數。給田業、房屋、席、器、斧、釜、妻、阿哈、衣服等,蓋房,登記並分配倉庫的糧食。這是一件事。
哨探,台,槍炮,搜索,天花,問明去庄的子、女,逃人。這是一件事。
拘留逮捕的人,該殺的人派人殺死,高牆,獨木船,架橋,養牛,宰豬飼養牲畜。這是一件事。
送往,迎來,保管獲得的牲畜,收在橋上做生意的人的稅,清理街上的污物,管理廁所,埋葬死人,急報,設宴。
這是一件事。
甲胄、刀槍、弓箭、鞍轡、蓑衣、矢袋、弓袋、賬房、梯子、檐車、拖床、綿甲,一達旦十人帶去十五天的東西,調查乘馬,喂肥馬。這是一件事。
這里所說的五件事,除第三件是安全保衛和第五件是出兵打仗外,其餘的三件事都是有關民事職能范疇的具體事宜。
第三,八旗是嚴格的生產組織。
八旗的部民是兵民合一的。平時耕獵為民,戰時披甲為兵。在戰爭的間隙,八旗部民耕種田地,放牧馬匹,製造舟船,修理器具,蓋造房屋。例如,在征討東海虎爾哈部時,重譯《滿文老檔》記載:
「 (命令) 從每一牛錄挑選強壯的馬各六匹,把一千匹馬放在田禾中養肥。」,「 (命令) 從每牛錄派出製造獨木船的各三人。派六百人去兀爾簡河發源處密林中,造獨木舟二百艘。」總之,八旗是嚴密的軍事組織,是有效的強權組織,是嚴格的生產組織。八旗制度不僅是軍事制度,還是在軍事、政治、經濟、司法等方面的成熟的制度。隨著戰爭的不斷推進,努爾哈赤俘虜的人口越來越多。他把俘虜的人口都整個牛錄地編成八旗兵,八旗隊伍越來越大。八旗軍隊所向披靡、能征慣戰,終於同明朝正面交鋒,打敗了明朝。
努爾哈赤在建立八旗制度的同時,還關注著滿族文字的創造。
❿ 解密八旗兵指標怎麼用,八旗兵指標怎麼用資料,八旗兵
八旗棉甲是八旗兵穿的,布衣肯定是綠營兵穿的啦,另外清朝後期由於八旗兵和綠營兵都沒戰鬥力了,就有了地主團練武裝,也是穿布衣的,就是我們通常看電視劇里那些兵前面帶個「勇」字牌牌的那種。清軍入關沒多久,八旗軍就腐化了,康熙平三藩時基本是綠營兵在打,所以電視里清軍入關後就是這種形象。由於很多電視劇都是描寫清朝後期的,那時候,八旗兵和綠營兵都沒戰鬥力了,所以打仗全是地主團練武裝了,因此這種軍服能代表當時的清朝兵佣吧,所以拍電視使用這種軍服也反映了當時時代的一種印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