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舉例分析說明交易成本與科斯定理之間的關系
摘要 一、什麼事交易成本
❷ 科斯定理中的交易成本為零是什麼意思
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由羅納德·科斯(Ronald
Coase)提出的一種觀點,認為在某些條件下,經濟的外部性或曰非效率可以通過當事人的談判而得到糾正,從而達到社會效益最大化。科斯本人從未將定理寫成文字,而其他人如果試圖將科斯定理寫成文字,則無法避免表達偏差。關於科斯定理,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只要財產權是明確的,並且交易成本為零或者很小,那麼,無論在開始時將財產權賦予誰,市場均衡的最終結果都是有效率的,實現資源配置的帕雷托最優。
❸ 商業倫理如何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分析的框架是基於社會行為實現的。渠道成員被假設為有限理性人,如果有機會,至少一部分的參與者有機會主義傾向(即有可能欺詐別的參與者)。不完全信息(或稱不對稱信息)會給有機會主義傾向的渠道成員提供進行欺詐的可乘之機。
一、商業倫理的有限理性降低企業交易風險
交易成本分析的框架是基於社會行為實現的。渠道成員被假設為有限理性人,如果有機會,至少一部分的參與者有機會主義傾向(即有可能欺詐別的參與者)。不完全信息(或稱不對稱信息)會給有機會主義傾向的渠道成員提供進行欺詐的可乘之機。由於信息不完全,渠道成員對未來情況及其變化就無法事先預期,使不確定性增加,為了應付偶發事件和可能遭受對方欺騙的不確定性,渠道成員就會出現機會主義行為,製造商為了防止這種機會主義行為給自己帶來損失,就必須對渠道成員的行為進行績效考核、對交易雙方履約行為進行有效監督。如果渠道過長,製造商很難對渠道成員的行為進行有效的監督,對方行為表現很難輕易得知,即使通過監控程序可以實施,則信息收集和處理費用也不可低估。必然使事後監督費用增加,繼而會增加交易成本。
二、商業倫理與交易成本定義
1、交易成本理論
羅納德·科斯(Ronald Coase)認為,營銷渠道的目的是和其他企業或個人進行交易時,將成本最小化,營銷渠道通過分擔談判功能、促進交易與信息共享,實現了廠商與外部組織實體間的相互依賴,有利於廠商從外部獲取資源,與渠道成員建立起“團隊合作”,極大地降低了廠商與終端消費者間彼此搜尋信息、時空距離及討價還價達成交易的成本。生產者通過將某些職能外包或由自己從事特定職能,簡化了企業間流程,加快了供應鏈響應市場的速度,從而避免一些或全部與必不可少的渠道職能相關的成本,有力降低了廠商在市場上的交易成本。這是建立營銷渠道的主要推動力。
其後,威廉姆斯等許多經濟學家對交易費用理論作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威廉姆斯把交易費用細分為事前的交易費用和事後的交易費用兩類,前者包括起草、談判、落實某種協議的成本,後者包括交易對方偏離契約規定發生的費用、當事人發現事先確定的價格有誤而需要作出調整所付出的費用、當事人為通過法律或政府解決他們之間的沖突所付出的費用、當事人為確保交易關系的長期、穩定、連續所付出的費用。
2、商業倫理研究的是商業活動中人與人的倫理關系及其規律,研究使商業和商業主體既充滿生機又有利於人類全面和諧發展的合理的商業倫理秩序,進而研究商業主體應該遵守的商業行為原則和規范、應當樹立的優良商業精神等商業道德問題。
頻道 !環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 商業倫理如何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 ]問題的解答,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❹ 羅納德·科斯有哪些貢獻
羅納德·哈里·科斯1910年12月29日出生於倫敦的威爾斯登。他的父親是一個有條理的人,對於兒子的出生都仔細地記錄在他的日記中。他的父親是郵局的一個電報員,他母親曾在郵局就業,但結婚後辭去工作,他的父母都在12歲離開學校。他們對學術方面沒有興趣,他們的興趣在運動。他母親打網球直到高齡。他父親年輕時玩足球、板球和網球,玩(草坪)滾木球直到去世。他是一名好球手,他代表當地參加一些比賽獲勝。他還為當地報紙及《滾木球新聞》寫滾木球的文章。
科斯也對運動感興趣,但主要興趣還是在學術方面。他是獨生子。小時候,他常一個人玩國際象棋,輪流扮演玩棋的兩方。他還從當地的公共圖書館借書閱讀。盡管這樣,但科斯說他從未感到孤獨。他母親教育他要誠實可靠,他說:「我努力遵循她的教導。」他母親心目中的英雄是鄂茨上校。
鄂茨上校和斯考特從南極回來,發現他的病妨礙別人,他就告訴他的夥伴們他去散步,在暴風雪中走出去,再無蹤跡。鄂茨上校的故事給科斯的影響很大,科斯因此而認識到「不應該讓別人討厭,不應該給人增添麻煩,而應為別人做點什麼……」
科斯11歲時被父親帶著去看過一次骨相,好像中國人的面相一樣。看相的結果為:「你有許多智慧,雖然你可能傾向於低估你的才能……你不會像一條有病的魚隨湖水沉下去……你享有很大精神而不是別人手裡的一個被動工具。雖然你看到對你有利時可以和其他人或為其他人工作,你更傾向於為你自己思想去工作。不過,決心稍大一些可能對你有利。需要更多希望、信任和專心——不適合商業生活中的侵略性競爭性方面。或許更加積極的雄心可能更有益。」看骨相的人建議科斯將來選擇的職業是:「科學和商業、銀行、會計,以及把園藝和養雞作為業余愛好。」科斯說,骨相師的評論並不是按照他的顱骨判定的,而主要根據科斯的行為得到的。所以,他的評論也不是很離譜。當然,他根本無法預料到,這個靦腆的小男孩有一天會是一項諾貝爾獎的接受者。
科斯是個有腿疾的男孩子,常需要在腿上附加鐵制的零件。所以他上的是地方委員會辦的殘疾人學校。11歲時,他錯過了地方中學的入學考試,12歲時才被允許參加中學獎學金考試。口試時有一個小插曲。他把莎士比亞的《第十二夜》中的一個人物稱為麥克伏里奧,引起一些笑聲。但這個失誤不是致命的,他被授予獎學金,進入契爾伯文法學校。那裡的教學很好,他得到扎實的教育。在地理課上他學到了魏根納的大陸漂移假說,還去聽皇家地理學會的講演,其中有一次討論關於地球轉動對河道的影響。1927年,他參加大學入學考試,順利通過,歷史和化學成績優異。
當時他傾向於得到一個歷史學位,但是由於他沒有學過拉丁文,所以他轉向化學,又由於數學的原因,他再次轉科,去學了商業方面的專業。後來他順利通過了進入倫敦大學所必須的中間考試,並於1929年10月進入倫敦經濟學院繼續商學士學位的學習。
在那裡,他遇到了對他有重要影響的老師。以前在南非開普敦大學任教授的阿諾德·普蘭特在1930年被任命為倫敦經濟學院商業教授。科斯去聽普蘭特的企業管理講演,並在考試前5個月開始參加普蘭特的討論班,普蘭特在討論班說的話,改變了科斯對經濟系統運轉的見解。普蘭特做的事是將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介紹給他。使他了解一個競爭經濟系統如何可以被定價系統協調。科斯說:「普蘭特不僅影響他的思想,還改變了他的一生。」在1931年科斯終於通過了商學士考試。他原本想研究工業法,如果這樣,他將成為一個律師。但是他在普蘭特的影響下,改變了初衷。而此時,倫敦大學授予科斯一筆歐奈斯特·卡賽爾爵士旅行獎學金,這使他走上了成為一位經濟學家的道路。
依靠卡賽爾旅行獎金,科斯在美國渡過了1931—1932學年。那時他研究美國工業的結構,目的在於發現工業為什麼以不同方式組織起來。他主要靠訪問工廠和企業進行這個項目的研究。他在經濟分析中引入了「交易費用」這一新概念,以及對為什麼有企業的一個解釋。這些思想成為1937年科斯發表的《企業的性質》文章的基礎。1935年以後,科斯在倫敦經濟學院教書,被指定講授公用事業經濟學。為此他開始對英國公用事業做了一系列歷史研究。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0年,科斯進政府做統計工作,先在森林委員會,然後在中央統計局,戰時內閣辦公室。1946年,回到倫敦經濟學院,負責教授主要經濟學課程——經濟學原理,並且繼續對公用事業特別是郵局和廣播事業的研究。科斯藉助於一筆洛克菲勒研究員經費在美國花費了9個月研究美國廣播業,他的書《美國廣播業:壟斷的研究》在1950年出版。1951年,科斯獲得倫敦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同年移居美國。
剛到美國,科斯就進了布法羅大學,在那裡他做了七年教授(1951—1958)。1959年,在行為科學高等中心工作一年之後,他加入弗吉尼亞大學經濟學系。科斯對聯邦通信委員會做了研究,它管制美國廣播業,包括配置無線電頻率譜。他寫了一篇文章,在1959年發表,討論這個委員會遵循的程序,並且提議如果頻率譜的利用由定價系統確定而給予出價最高的人將更好。這一點引起成功的投標人將得到什麼權利的疑問,科斯討論的是一個財產權系統的合理性研究。芝加哥大學的一些經濟學家們認為他的論點有一部分是錯的。於是他又寫了一篇文章《社會成本問題》,更詳細、更精確地闡明了自己的見解,1961年初發表了這篇文章。與他以前發表的《企業的性質》不同,它一經發表,即被廣泛援引和熱烈討論。它大概是全部現代經濟學文獻中被引用最多的文章了。
科斯自1964年以來,成為芝加哥大學教授和《法學與經濟學雜志》主編。現已退休,任該校榮譽經濟學教授和高級法學與經濟學研究員。科斯在1978年當選為美國文理研究院研究員,1979年,被授予「美國經濟學會傑出會員」稱號。目前,他在芝加哥大學法學院,作為法律與經濟學方面的一名高級研究員,在研究工作上仍然十分活躍。
科斯是繼布坎南之後,不用數學方法研究經濟學的得獎者,他是美國經濟學家中研究最具特色的一個。1994年5月,他在接受中國記者的采訪時,曾說,「我從未學習過經濟學類的課程,從沒有。那使得我的思維不受任何約束,十分自由。這是一個優勢。如我去接受經濟課程的訓練,就會學習一些技巧和思維方式,然後透過那些有色眼鏡去觀察這個世界。我幸好不曾有那種眼鏡。這是對我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不是誰對我產生什麼影響,而是一些偶然事件對我產生影響。」
按照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公告,科斯的主要學術貢獻在於,揭示了「交易價值」在經濟組織結構的產權和功能中的重要性。
科斯「因為對經濟的體制結構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榮獲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他的傑出貢獻是發現並闡明了交換成本和產權在經濟組織和制度結構中的重要性及其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科斯的代表作是兩篇著名的論文。其一是1937年發表的《企業的本質》一文,該文獨辟蹊徑地討論了產業企業存在的原因及其擴展規模的界限問題,科斯創造了「交易成本」(TransactionCosts)這一重要的范疇來予以解釋。所謂交易成本,即「利用價格機制的費用」或「利用市場的交換手段進行交易的費用」,包括提供交易條件(即度量、界定和保證產權)的費用、發現交易對象和交易價格的費用、討價還價的費用、訂立和執行合同的費用等。科斯認為,當市場交易成本高於企業內部的管理協調成本時,企業便產生了,企業的存在正是為了節約市場交易費用,即用費用較低的企業內交易代替費用較高的市場交易;當市場交易的邊際成本等於企業內部的管理協調的邊際成本時,就是企業規模擴張的界限。科斯另一篇著名論文是1960年發表的《社會成本問題》。該文重新研究了交易成本為零時合約行為的特徵,批評了庇古(ArthurC稰igou)關於「外部性」問題的補償原則(政府幹預),並論證了在產權明確的前提下,市場交易即使在出現社會成本(即外部性)的場合也同樣有效。科斯發現,一旦假定交易成本為零,而且對產權(指財產使用權,即運行和操作中的財產權利)界定是清晰的,那麼法律規范並不影響合約行為的結果,即最優化結果保持不變。換言之,只要交易成本為零,那麼無論產權歸誰,都可以通過市場自由交易達到資源的最佳配置。斯蒂格勒(198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將科斯的這一思想概括為「在完全競爭條件下,私人成本等於社會成本」,並命名為「科斯定理」。
科斯的主要著作包括:《企業的性質》(1937)、《邊際成本爭論》(1946)、《美國廣播業:壟斷研究》(1950)、《聯邦通訊委員會》(1959)、《社會成本問題》(1960)、《經濟學中的燈塔問題》(1975)、《企業、市場與法律》(1988)。
❺ 科斯定理的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論」所得出的效率結論就不同了。如有許多農民,那麼,同他們進行談判和履行協議的成本很高,當個別的農民堅持多佔利益時尤其如此,所以,權利最初分配的低效率可能會長期存在,盡管有達成一些私下協議的機會。另一方面,如果農民很少,鐵路部門同他們進行談判和履行協議的成本會很低,科斯定理預言,在這樣的,情況下,法定權利的均衡分配將是有效率的。
❻ 什麼是交易成本理論
交易成本理論是用比較制度分析方法研究經濟組織制度的理論。它是英國經濟學家羅納德·哈里·科斯(R·H·Coase)1937年在其重要論文「論企業的性質」中提出來的。它的基本思路是:圍繞交易費用節約這一中心,把交易作為分析單位,找出區分不同交易的特徵因素,然後分析什麼樣的交易應該用什麼樣的體制組織來協調。
科斯認為,交易成本是獲得准確市場信息所需要的費用,以及談判和經常性契約的費用。也就是說,交易成本由信息搜尋成本、談判成本、締約成本、監督履約情況的成本、可能發生的處理違約行為的成本所構成。
科斯在嘗試解釋企業何以存在時為經濟理論「發現」的就是這種反復發生的交易成本。他的結論是,通過建立一種無限期的、半永久性的層級性關系,或者說通過將資源結合起來形成像企業那樣的組織,可以減少在市場中轉包某些投入的成本。一種多少具有持久性的組織關系,如一個雇員與企業的關系,對企業來說,能節省每天去市場上招聘僱員的成本;對於雇員來說,能減少每天去市場應聘的成本和失業風險成本。這種「持久性的組織關系」就是制度,包括契約,也包括政策等。因此,依靠體制組織、契約以及其上的政策等制度,採納和利用標准化的度量衡,能降低交易成本的水平。
交易成本理論中的制度在經濟分析中的重要性,使許多經濟學者重構了制度經濟學,並把它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歷史學派」和美國制度主義理論家的那種注重對制度作描述性分析的研究區分開來,冠之以「新制度經濟學」(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但我們仍然習慣地稱之為制度經濟學或制度分析學派。制度經濟學研究經濟生活與制度之間的雙向關系,關心的是分析各種具有協調功能的規則和規則集等。制度經濟學家也普遍關注公共政策與制度之間的互動關系。公共政策意味著通過政治的和集體的手段系統地追求某些目標。公共政策不僅由政府主體(議會、政治家、行政官員)來實施,它還由有組織集團的代表,像工會、行業協會、消費者和福利方面的院外集團、官僚和某些個人來實施。這些集團的代表左右著集體行動。集體行動涉及兩個以上夥伴之間的協議,並往往涉及隱含於一共同體內千萬人當中的協議。這種「協議」就是規則,而制度被定義為由人制定的規則,那麼「這種協議」就是制度。它抑制著人際效中可能出現的任意行為和機會主義行為;它為一個共同體所共有並總是依靠某種懲罰而得以貫徹。由此可知,公共政策也是一種制度。同時,公共政策知識有助根據特定目標在現實世界中形成各種制度。經濟學家可以就如何才能在不同制度集的基礎上更有效率地追求特定目標提出政策建議。公共政策——在追求某些目標上對政治手段的系統應用——通常是在既定的制度約束中展開的,但它也可以靠努力改變制度的方式來實施。制度變革既可以通過明確的直接方式來實現,也可以表現為公共政策行動的一種副效應。
❼ 什麼是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又稱交易費用,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羅納德·科斯提出。他在《企業的性質》一文中認為交易成本是「通過價格機制組織生產的,最明顯的成本,就是所有發現相對價格的成本」、「市場上發生的每一筆交易的談判和簽約的費用」及利用價格機制存在的其他方面的成本
所謂交易成本就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人們自願交往、彼此合作達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也即人—人關系成本。它與一般的生產成本(人—自然界關系成本)是 對應概念。從本質上說,有人類交往互換活動,就會有交易成本,它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交易成本理論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Coase, R.H., 1937)所提出,交易成本理論的根本論點在於對企業的本質加以解釋。由於經濟體系中企業的專業分工與市場價格機制之運作,產生了專業分工的現象;但是使用市場的價格機能的成本相對偏高,而形成企業機制,它是人類追求經濟效率所形成的組織體。 由於交易成本泛指所有為促成交易發生而形成的成本,因此很難進行明確的界定與列舉,不同的交易往往就涉及不同種類的交易成本。
❽ 科斯的交易費用範式和社會成本問題是什麼,哈耶克的關於知識問題的討論是什麼高人指教
哈耶克認為經濟研究的主題還是這種「自然秩序」。其間,哈耶克用消費者主權
的概念來說明了市場經濟的完善性。同時,他又認為,協調問題是市場發展過程
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協調的失敗能使市場經濟達到更高程度的協調,而在實際
不協調問題上,哈耶克則表示,在不同時間各種活動的協調比在同一時期各種活
動的協調,困難更大。而且,他還把「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價格體系,理解
為通信網路。
在避免注入效應的貨幣政策和避免價格收縮的貨幣政策的選擇上。哈耶克心情始
終是矛盾的,為了防止政府出於政治利益,利用貨幣的發行來擾亂經濟,哈耶克
建議實現貨幣「非國家化」,即貨幣發行權歸競爭的私人所有。
哈耶克將經濟知識分為兩類:一是經濟學家們掌握的經濟理論知識,一是由社會
上所有個體所擁有的,具體時間和地點條件下的知識。
長期以來,凱恩斯的理論和政策都是哈耶克批評的目標。
哈耶克認為,判斷一個社會好壞的標准不是經濟福利,而是人的自由程度。哈耶
克特別反對把經濟福利作為理想社會的目標。他認為追求經濟福利的目標必然導
致國家干預經濟。
理想社會是通過法治實現的。理想社會要通過法治才能實現,要做到這一點,就
要實現思想解放,把人的思想從崇尚國家的現代蒙昧主義下解放出來,自覺地為
實現這種理想而奮斗。
科斯的交易費用是指在制度中理想的狀態是沒有費用的交易即科斯第一定律,但實際情況中不存在這種假設,任何一個社會設計的制度都存在交易費用,即交易成本,比如任何一種體制下設計的制度都需要付出稅收(日常生活中你需要公安機關的正常維護秩序,這筆費用來自於你的稅款)、談判(在設計的規則中達成交易,不同的規則對於達成交易的難易度不同)等等來達到目的。所以,科斯設計了第二定律即交易成本不為零假設。科斯本人是制度經濟學的代表人,他認為制度的更替總是由制度費用高的向制度費用底的轉變。
社會成本可以看成一種誠信機制,假如社會的誠信度高,那麼你在社會中達成目的所要付出的成本就底,反之,社會誠信毒底,就會使你在社會中各項活動的支付費用提高。
❾ 市場交易成本的介紹
市場交易成本,就是通過市場交易的方式來協調供需雙方的矛盾而發生的成本。這個概念從20世紀30年代科斯等人提出開始,經歷了60年代含義的擴張,70-80年代運用於經濟組織的分析和制度演化的分析,終於成為經濟學理論中的一個基本的概念。羅納德·哈里·科斯1937年發表的《企業的性質》一文中討論了產業企業存在的原因及其擴展規模的界限問題,科斯創造了「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1這一重要的范疇來予以解釋。所謂交易成本,即「利用價格機制的費用」或「利用市場的交換手段進行交易的費用」,包括提供價格的費用、討價還價的費用、訂立和執行合同的費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