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土地集約經營程度的指標是什麼
馬克思對土地集約經營做了這樣界定:「在經濟學上,所謂耕作集約化,無非是指資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連的土地上。」因此,集約用地的實質就是把一定的生產資料和活勞動集中投入較少的土地,以提高單位面積收益的經營方式,是屬於經濟領域重點考慮的問題。
進一步分析當今社會較為關心的建設用地集約利用問題,我們研究過程中曾經將概念界定為:在合理利用的基礎上,通過增加對土地的投入,不斷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的一種開發經營模式,目的在於挖掘土地使用潛力,節約寶貴的土地資源。事實上,由於建設用地利用非常復雜,很難界定一個共識的建設用地合理利用標准。而建設用地對各類社會經濟活動的承載,決定了對其利用必然接受法律法規的約束,特別是受到有著法律效力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規劃以及相應的一系列技術標準的制約。因此,合理利用土地的問題可以轉化為土地利用是否合法、合規的問題,這也成為集約用地的前提條件。
怎樣促進集約用地?
集約用地需多管齊下,關鍵是統一認識、上下協力。
第一、理念先導、上下協力。通過廣泛的宣傳和引導,將集約用地的理念深入人心;依法辦事,加強對政府行為的監督和引導。
第二、突出重點、建規立制。科學合理地開展規劃工作;建立和完善城市、開發區等宏觀、中觀層次的集約用地評價機制;以工業建設用地為重點,建立投資強度、土地利用空間效率等指標的用地控制指標體系。
第三、因地制宜、市場驅動。按照市場化和土地資源緊缺程度的差異,分地區、試點性地開展非經營性用地的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工作。
Ⅱ 衡量土地集約利用的經濟效益指標,社會效益指標,生態效益指標分別有哪些
積率:項目用地范圍內總建築面積與項目總用地面積的比值。 計算公式: 容積率=總建築面積÷總用地面積 當建築物層高超過8米,在計算容積率時該層建築面積加倍計算。 容積率越低,居民的舒適度越高,反之則舒適度越低。 所謂「容積率」,是指一個小區的總建築面積與用地面積的比率。對於發展商來說,容積率決定地價成本在房屋中占的比例,而對於住戶來說,容積率直接涉及到居住的舒適度。綠化率也是如此。綠化率較高,容積率較低,建築密度一般也就較低,發展商可用於回收資金的面積就越少,而住戶就越舒服。這兩個比率決定了這個項目是從人的居住需求角度,還是從純粹賺錢的角度來設計一個社區。一個良好的居住小區,高層住宅容積率應不超過5,多層住宅應不超過3,綠化率應不低於30%。但由於受土地成本的限制,並不是所有項目都能做得到。 一、容積率的內涵及其特性 容積率是指在城市規劃區的某一宗地內,房屋的總建築面積與宗地面積的比值,分為實際容積率和規劃容積率兩種。通常所說的容積率是指規劃容積率,即宗地內規劃允許總建築面積與宗地面積的比值。容積率的大小反映了土地利用強度及其利用效益的高低,也反映了地價水平的差異。因此,容積率是城市區劃管理中所採用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是從微觀上影響地價最重要的因素。容積率具有如下特性: (一)容積率表達的是具體「宗地」內單位土地面積上允許的建築容量。宗地是地籍管理的基本單元,是地球表面一塊有確定邊界、有確定權屬的土地,其面積不包括公用的道路、公共綠地、大型市政及公共設施用地等。容積率只有在指「宗地」容積率的情況下,才能反映土地的具體利用強度,宗地間才具有可比性。 (二)容積率(R)、建築密度(C)與層數(H)之間有一定關系。建築密度是指在具體「宗地」內建築物基底面積與宗地面積之比。當宗地內各房屋的層數相同,且對單個房屋來說各層建築面積相等時,三者之間的關系可表示為:R=C·H,此種情況下,建築層數與容積率成正比例關系。 (三)容積率可以更加准確地衡量地價水平。人們購買土地使用權的目的是為了對土地進行開發,建設房屋。 房屋的單方開發成本=房屋單方造價+樓面地價+稅+費 樓面地價=宗地總價/宗地內允許總建築面積=土地單價/容積率 因此,樓面地價比單位地價更能准確地反映地價的高低。 (四)容積率存在客觀上的最合理值。在一般情況下,提高容積率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但建築容量的增大,會帶來建築環境的劣化,降低使用的舒適度。為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相協調,城市規劃中的容積率存在客觀上的最合理值。 二、容積率對地價的影響規律 影響地價的因素很多,雖然各因素影響地價的途徑各不相同,但其作用機制可抽象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影響土地收益來影響地價,二是通過影響土地供求關系影響地價。收益機制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土地供給的經濟剩餘量,市場供求關系使地價相對經濟剩餘量產生波動,決定了土地供給的經濟剩餘量的分配,使地價的變化趨於復雜化。容積率對地價的影響規律,同時受收益機制和市場供求關系的作用,總體說來,區位條件愈優越,地價水平愈高,供求矛盾愈突出,土地規劃控制愈嚴格,容積率對地價的影響程度愈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遵循「報酬遞增遞減規律」。在一定的技術經濟條件下,土地純收益會隨著土地投資的增加而出現由遞增到遞減的特點。作為城市建設用地,容積率對地價影響的報酬遞增遞減規律表現在:在建築密度一定時,容積率的增加,主要引起房屋層數的增多,隨房屋層數的增多,開始時由於基礎工程費及地基處理費的分攤,單方造價降低;當層數達到一定值時,就需要加固基礎、增加電梯、加強抗震等,單方造價由下降轉為上升,而單方售價則由於建築容量的增大造成的建築環境質量下降而呈遞減趨勢。當單方售價等於單方造價時,土地收益達到最大,土地價格也達到最高,此時的容積率為最經濟容積率。若繼續增大容積率會因單方售價低於單方造價而使土地投資收益開始下降,地價也隨之開始下降。如(圖一),MC為單方造價,MR為單方售價,某一容積率L時的地價是該容積率下的總收益(DCGF面積)減掉投資者資本、勞力的正常利潤,剩餘部分即為地價。當容積率等於M時,單方造價等於單方售價,土地開發的邊際收益為0,總收益(DCNF面積)達到最大,地價達到最高,M為最佳容積率。超過這個容積率,地價開始向反方向變化,隨容積率提高而下降。 (二)容積率對地價的作用程度與城市規模成正相關關系。首先,城市規模大,土地集約化利用程度高,地價總體水平高,樓面地價占房屋單方開發成本比例高,通過降低樓面地價來降低房屋單方開發成本效果明顯,而小城市土地集約化利用程度低,地價總體水平低,房屋開發單方成本主要受房屋單方造價影響,通過降低樓面地價降低房屋開發單方成本效果不明顯,而且房屋層數達到一定數值後若繼續增加層數會增加單方工程造價;另外,大城市有比較系統的城市規劃資料,土地開發受規劃控制比較嚴,而小城市規劃控制一般不嚴格,容積率的確定往往具有隨意性,許多地方沒有容積率這個指標限制,或有,但控制不嚴,而且有的地方政府為樹城市形象,往往鼓勵建築物向空中發展,愈高愈好,容積率在這些小城鎮缺乏實際操作意義。所以,城市規模愈大,容積率對地價的影響愈明顯,地價隨容積率的變化幅度愈大。 (三)容積率對同一城市不同區位地價的作用程度不同。城市中心區位條件優越,土地利用集約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需求量、土地稀缺程度、規劃控製程度均高於其它區域,特別是城市邊緣區,投資者的激烈競爭使地價隨容積率變化的幅度保持或接近土地收益機製作用下的地價隨容積率的變化規律;而在其他地區則隨著土地利用收益、土地需求量及其稀缺程度降低,容積率對地價的作用程度隨之下降。因此,容積率對地價的影響程度在同一城市表現為從中心向外圍逐漸減弱。 (四)容積率對不同類型用地地價的作用程度不同。商業用地對區位條件反應最敏感,只能布局在少量區位條件優越的沿路區域,土地稀缺程度、供求矛盾比住宅、工業用地突出,容易形成賣方市場,眾多用地者的競爭促使容積率增加產生的經濟剩餘主要以地價形式表現出來,歸土地所有者所有;住宅用地對區位條件反應的敏感程度比商業用途弱,但比工業用地強;工業用地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圍,不但受區位條件影響最不敏感,而且受工藝流程的制約,在很多情況下沒有容積率的限制。因此,在同一城市中,容積率對不同類型地價的影響程度由強到弱依次為商業、住宅、工業用地。
Ⅲ 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程度評價
8.2.5.1 評價指標的確定
根據《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規程(試行)》,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程度評價應從土地利用狀況、用地效益和管理績效3個方面開展。程度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目標、子目標和指標3個層次。指標體系見表8.5。
表8.5 石家莊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
注:1.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需考慮高新技術產業用地率(A22)、高新技術產業用地產出強度(B13)兩項指標,其他開發區不予考慮;
2.石家莊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2010年評價成果,評價指標不包括土地開發率;藁城、鹿泉、辛集3個經濟開發區為2009年評價成果,評價指標包括土地開發率。
8.2.5.2 權重的確定
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是在《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規程(試行)》的基礎上,在權重區間的范圍內,採用特爾菲法確定。經過設計意見征詢表、選擇專家並填寫咨詢表格、整理和反饋專家意見等步驟後,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
8.2.5.3 評價指標理想值的確定
理想值是對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的標准,其水平高低直接影響到現實利用水平下的土地集約利用程度評價。依照節約集約用地原則,在符合有關法律法規、國家和地方制定的技術指標、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等要求的前提下,用目標值法、發展趨勢估計法確定理想值參考值,通過專家咨詢法進一步明確某些特定的指標理想值,從而最終綜合確定評價指標理想值。石家莊市各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程度評價指標理想值數值和確定依據見表8.6。
表8.6 石家莊市各開發區評價指標理想值
8.2.5.4 標准化處理
評價指標標准化應採用理想值比例推演算法以指標實現度分值進行度量按公式81計算
石家莊市土地資源
式中:Sijk為i目標j子目標k指標的實現度分值;Xijk為i目標j子目標k指標的現狀值;Tijk為i目標j子目標k指標的理想值。
評價指標實現度分值應在0~100之間,當大於100時,該項指標的實現度分值記為100。
8.2.5.5 集約度綜合分值計算
(1)子目標分值計算。開發區土地利用集約度各子目標分值按照公式8.2計算
石家莊市土地資源
式中:Fij為i目標j子目標的土地利用集約度分值;Sijk為i目標j子目標k指標的實現度分值;wijk為i目標j子目標k指標相對j子目標的權重值;n為指標個數。
(2)目標分值計算。開發區土地利用集約度目標分值按照公式8.3計算。
石家莊市土地資源
式中:Fi為i目標的土地利用集約度分值;Fij為i目標j子目標的土地利用集約度分值;wij為i目標j子目標相對i目標的權重值;n為子目標個數。
(3)集約度綜合分值計算。開發區土地利用集約度綜合分值按照公式8.4計算。
石家莊市土地資源
式中:F為土地利用集約度綜合分值;Fi為i目標的集約度分值;wi為i目標相對總目標的權重值;n為目標個數。
根據上述方法,評價出石家莊各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程度,詳見表8.7~表8.10。
表8.7 石家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結果表
表8.8 藁城經濟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結果表
表8.9 鹿泉經濟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結果表
表8.10 辛集經濟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結果表
8.2.5.6 評價結果的確定
石家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土地集約度綜合分值為95.44,說明土地集約利用總體水平較高,特別是在用地結構狀況、管理績效兩個目標上表現出了較強的集約用地思想。而土地利用強度、產業用地投入產出效益集約度分值相對較低,這表明了石家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土地開發進度較快,建設力度較大,土地利用監管到位,而高新技術企業的投資強度還有待提高。
藁城經濟開發區、鹿泉經濟開發區、辛集經濟開發區土地集約度綜合分值分別為96.90、92.67、92.64,說明3個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總體水平也較高,特別是在土地開發程度、用地結構狀況、土地利用管理績效3個目標上表現出了較強的集約用地思想。而土地利用強度集約度分值相對較低,這表明了3個開發區土地開發進度較快,建設力度較大,土地利用監管到位,而企業的投資開發強度還有待提高。
Ⅳ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常用的指標有哪些
答:(1)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分析常用的指標①一級(二級)地類的比重=某一級(二級)地類總面積/土地(相應一級地類)總面積*100%②一級地類人均面積=某一級地類總面積/總人口數③某地貌類型區域內的一級地類比重=某地貌類型區內的某一級地類面積/該地貌類型區總面積*100%④各坡度級耕地的比重=某坡度級的耕地面積/耕地總面積*100%⑤各海拔高度范圍耕地的比重=某海拔范圍的耕地面積/耕地總面積*100%⑥各地類區位指數=某行政區域(鄉鎮、縣或地市)某地類面積占該行政區(鄉鎮、縣或地市)土地總面積的比重/上一級行政區域(縣、地市或省)該地類面積占上一級行政區與土地總面積的比重(2)土地資源動態變化分析常用的指標①各地類年均變化量=某一時段地類的面積變化量/該時段的年數②各地類人均面積的變化量=統計基期某地類的人均面積-統計末期某地類的人均面積③人均(戶均)城鎮用地面積變化量=統計基期人均(戶均)城鎮用地面積-統計末期人均(戶均)城鎮用地面積④人均(戶均)村莊用地面積變化量=統計基期人均(戶均)村莊用地面積-統計末期人均(戶均)村莊用地面積⑤交通密度變化量=統計基期交通密度-統計末期交通密度⑥森林覆蓋率變化量=統計基期森林覆蓋率-統計末期森林覆蓋率(3)土地開發利用程度分析常用的指標①土地墾殖率=耕地面積/土地總面積*100%②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積/土地總面積*100%③土地農業利用率=農業用地面積/土地總面積*100%(農業用地: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水產養殖用地)④土地建設利用率=建設用地面積/土地總面積*100%(建設用地:居民點、工礦、交通、水利設施用地等)⑤耕地復種指數=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耕地面積*100%⑥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積/水面總面積*100%⑦林地覆蓋率=林地面積/土地總面積*100%⑧建築密度=建築物基底面積/用地總面積*100%⑨建築容積率=建築總面積率/用地總面積⑩人均用地面積=用地總面積/人口總數(4)土地集約經營程度分析常用的指標①單位耕地農機總動力數=農機總動力數/耕地面積②有效灌溉面積比率=有效灌溉面積/耕地面積③單位耕地化肥施用量=化肥施用量/耕地面積(化肥施用量:分實物量、折純量兩種)④單位耕地用工量=用工量/耕地面積(用工量:可用勞動力數代替,其他農用地的計算方法相同)⑤單位土地資金集約度=土地總投資/土地總面積(可按各類用地計算)⑥土地利用投入產出率=土地產出總值/土地投入總值⑦單位用地產值率=土地產出價值/用地面積(可按各類用地計算)⑧單位產值佔地率=用地面積/土地產出價值(可按各類用地計算)⑨交通密度=交通線總長度/土地總面積⑩城市化水平=城鎮人口總數/人口總數*100%(5)土地質量與土地利用生態效益分析常用的主要指標有:①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鹽漬化)面積指數=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鹽漬化)面積/土地總面積②氮及有機質含量③土壤環境質量指數④水質質量指數⑤受災(難利用土地、中低產田)面積比率=受災面積(難利用土地面積、中低產田面積)/土地總面積(6)土地利用經濟效益分析常用的主要指標有:①單位播種面積(或收獲面積)產量(或產值)=作物總產量(產值)/作物總播種面積;(可分作物按產量或產值計算)。
Ⅳ 評價土地集約利用時常用哪些指標
閑置土地面積,單位面積投資強度,單位面積GDP
Ⅵ 土地利用中「集約度」是指什麼
土地經營集約度 生產過程中,單位面積土地上投放的資本和勞動的數量。集約度的高低與投入量的多少成正比。土地經營集約度可以分解成兩個相關聯的概念,即初級集約度和次級集約度。初級集約度指在土地產品的生產過程中,直接用於土地的資本或勞動的數量,土地產品包括作物、礦物、辦公樓、住宅空間和高速路等。次級集約度指特定地點加工土地產品過程中使用資本或勞動的數量,例如畜牧產品加工、礦石的冶煉、製造業、商業的經營乃至住宅的使用等。
土地經營集約度和集約方向取決於以下條件:①土地的自然條件。如土壤肥力、水源、地貌、氣候、植被、動物分布等。自然特徵較為優良的土地生產潛力大,集約度高。②土地位置。土地的位置尤其是相對於中心市場位置的遠近,直接影響到土地經營集約度。如城市土地,人口集中,從事工商業建設,建築物要向高空發展,是高度的集約性利用。又如城郊農地,交通方便,用於生產含水分高、易腐變質的蔬菜、花卉、蛋、奶產品,要求投入資金、勞力都多,集約度高,效益也高。③社會生產力水平。農業技術進步,需要增加投資,提高集約度。工業技術進步,以增加農業對自然界的控制、適應和改造能力,並在肥料、病蟲害防治、飼料等方面提供新產品,不但大量節約勞力,還將大量增產。又如從保護地栽培到設施園藝,置農業生產環境於人工控制之下,不但充分利用土地的培養力,還與工業一樣,充分利用土地的支持力和空間,達到高度的集約和較高的產量。農業生物技術的發展,由於對自然界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的重復利用,其經濟效益更高。④土地的交通條件。技術發展促使交通運輸發展,信息傳遞加快,則空間距離縮短,運輸費用下降,時間上速度更快,供需信息更靈,則農地利用位置差別愈小。在自然經濟條件下,農業生產的自給比重大,商品交換范圍狹小,交通影響不大;在商品率提高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交通對農業的集約度關系甚大。城市近郊農業生產成本低,農產品價格高,收益大,資金積累容易,有利於增加投入和提高集約度。而遠離城市的農業,運費高,產品保鮮困難,支出大,收益小,積累能力低,難以高度集約。⑤人地比例。人口壓力也是影響土地經營集約度的因素。人地比例不同,即使在一個國家內部,其資金或勞動力的集約度也會有不同層次的差別。⑥價格因素。產品價格的升降也影響土地經營集約度,產品價格上升會導致土地集約度升高。⑦土地利用與社會經濟體制。原始社會土地公有,可以自由利用土地,但經營十分粗放,土地生產率極低。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生產力有了進步,集約度和產量均有所提高。可是,大量土地被官府、貴族、地主佔有,勞動者與土地分離,難以合理利用土地。進入資本主義社會,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農業普遍採用機器,資本投入量增加,單位面積產量增長較快。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土地公有化以後,創造了集約經營的條件,但採用何種經營形式,沒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決定。⑧土地利用與經營者的個人條件。資金充足、經驗豐富的經營者會搞集約化生產,提高土地經營集約度;經營管理者對集約經營的態度也嚴重影響著土地經營集約度。
反映集約經營程度或水平的指標有:①單項指標。包括單位面積耕地或農業用地攤得的農具和機器的台數(或機械馬力數)、電費(或耗電量)、肥料費(或施用量)、種子費(或種子量)、農葯費(或農葯量)、牲畜頭數和人工費(或勞動量)等。②綜合指標。包括單位面積耕地或農用地攤得的佔用資金額、固定資產額、生產成本費、生產資料費等。反映集約經營經濟效果的指標有:單位面積耕地或農用地上所獲得的產量、產值、增加值和純收入,以及單位投資所獲得的產量、產值、增加值或純收入等
Ⅶ 土地集約利用有哪些數據
土地集約利用實質上是土地投入產出的關系,即以在土地上最少的投入獲得最高產出,其內涵擴展包括以下3層含義:1、土地地塊集約利用,它是指區域某一土地利用類型的地塊集約化利用。2、土地類型集約利用,它是指區域同一土地利用類型土地集約化利用。3、區域土地集約利用,主要是根據有限土地資源自然屬性(土地經濟、生態、適用性)和社會屬性(市場供求關系、城市發展需求、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對土地資源利用的優化配置。(1)1999~2004年四川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分值逐年攀升,城市土地集約水平不斷提高。四川省城市土地投入水平在2002年前,呈現下降趨勢,到2003年後開始緩慢上升。在2003年之前四川省土地利用程度逐年下降,到2004年才開始緩慢提高。在研究時段內四川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利用生態環境質量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2)根據分層聚類分析的結果,將四川省地級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分為4類。從總體上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較高的城市絕大部分分布在四川盆地二、三產業相對發達、城市基礎設施完善的地區,而一些以傳統農業為支柱產業的老城市的得分相對較低。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和全省各城市綜合實力基本吻合,與經濟發展水平大致呈正相關。1999~2004年間,四川省各城市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存在著明顯差異,但是在研究時段內這種差距呈逐漸減小的趨勢。
(3)在1999~2004年間,內江市、廣安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有明顯提高;廣元市、遂寧市、眉山市、巴中市、雅安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提高幅度不顯著;而成都市、攀枝花市、綿陽市、樂山市、南充市和達州市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有一定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自貢市、瀘州市、德陽市、宜賓市和資陽市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顯著降低。
(4)對土地集約利用影響因子的研究結果表明,土地投入水平對四川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影響最大,土地利用生態環境質量影響度最小。說明四川省各地級城市的土地集約利用主要通過對土地的投入來實現,經濟因素是影響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主要因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