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基金 > 世界發展指標2016年

世界發展指標2016年

發布時間:2022-04-11 17:47:35

『壹』 中國人均收入排名世界第幾

一個中國,四個世界」就是指因發展不平衡而把我國劃分為四個地區(或四個世界)。第一世界是佔全國人口2.2%的深圳、上海、北京等地,這些地方已經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的水平;第二世界是上中等收入地區,如佔全國人口21.8%的廣東、浙江、江蘇、遼寧,就是上中等國家的收入水平;第三世界是下中等收入地區,如佔全國人口26.0%的河北、東北、華北、中部一些地區;第四世界是佔全國人口50%的中西部地區,它相當於世界的低收入地區。據世界銀行2002年世界發展指標資料庫顯示,按人均購買力評價(PPP)國際美金(現價)計算,1978年中國人均總國民收入為340美金,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13.6%。到1995年上升為2650美金,開始進入到下中等收入國家,到2000年上升為3920美金,在世界排名第24位,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53%。中國的人均收入與世界人均收入水平的相對差距由7.3倍縮小為1.9倍。中國還有一半人口仍處在低收入水平,仍屬於「第四世界」的國家。還需要花幾十年中國才能進入到所謂中等發達國家的收入水平。
根據聯合國計劃開發署《2002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統計,1999年上海、北京和天津人類發展指標已經高於0.8,已屬於高人類發展水平地區,在世界的排位分別為第32位、第33位和第48位,廣東、遼寧、浙江和江蘇已高於0.75,都在世界前70位;而中西部地區還在世界第100位之後。
按照世界銀行計算的實際購買力平價人均GDP國際美金計算,中國人均GDP在全世界206個國家和地區中排第127位,已屬於下中等收入水平。按世界銀行劃分的四類人均收入,即低收入組(2000年人均GDP國際美金值為1980美金)、下中等收入組(4600美金)、上中等收入組(9210美金)、高收入組(27770美金)的標准來看,目前中國人生活水平和質量總體上達到的小康水平,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
到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GDP)比2000年翻兩番,有可能超越法國、英國、德國,位列世界第三,這就意味著國內生產總值(GDP)必須從8.9萬多億增長到35萬億,按目前匯率折算,將超過4萬億美金,大體相當於目前日本的水平;這就意味著人均GDP必須從800美金發展到超過3000美金,大體相當於1973年的日本水平、1987年的韓國水平,接近目前中下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這就意味著從現在到2020年,我國GDP必須保持年均增長7.2%的速度。

『貳』 目前我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幾

轉貼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貿發會議)12日公布了2000年全球百名最大經濟體實力排行榜。在排名表中,美國、日本和德國位居前三名,中國內地排在第6位,中國台灣排名第16位,中國香港排名第26位。
這份綜合排行榜是對2000年全球國家和地區以及大型跨國公司的經濟實力所作的排名,其中國家和地區是以國內生產總值為基礎,而公司則是以增值價值為基礎進行排名的。有29家跨國公司名列其中,比1990年的24家增加了5家,這意味著跨國企業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日益增強。
上榜的29家跨國公司主要是石油和汽車企業,以石油產品為主體的埃克森-美孚公司以630億美元的經濟實力排在第45位,其他如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萊斯勒和殼牌等著名公司也都榜上有名。貿發會議當天發表新聞公報指出,全球100家最大的跨國企業近些年來的發展速度超過大部分國家或地區經濟體。
2006全球綜合國力 TOP15 排行:
數據資料截止2005年12月31日
排 名 國 名 經濟力 科技力 軍事力 資源力 社會發展 政府調控 外交力 年增長率 綜合國力
1 美國 3251 1718 2249 547 559 185 131 0.43% 8639
2 日本 2158 1111 806 226 416 169 100 0.26% 4986
3 法國 1588 994 814 201 419 184 119 0.31% 4319
4 英國 1602 856 830 217 400 171 112 0.75% 4188
5 德國 1762 854 623 191 419 184 107 0.48% 4139
6 中國 1321 312 508 483 245 133 116 2.98% 3119
7 俄羅斯 598 504 863 521 332 157 118 2.20% 3092
8 加拿大 836 227 176 532 423 174 99 1.92% 2467
9 義大利 743 252 227 228 397 161 97 1.97% 2106
10 澳大利亞 554 147 130 375 410 148 89 2.56% 1852
11 巴西 551 211 169 382 253 110 85 2.21% 1762
12 西班牙 621 157 114 209 364 124 85 2.08% 1674
13 印度 588 176 170 334 189 104 87 1.79% 1650
14 韓國 531 117 96 177 360 115 87 2.05% 1483
15 墨西哥 444 97 100 299 182 100 90 2.74% 1312
綜合國力分析:一、各大國經濟力、軍事力和外交力基本格局 → 二、主要大國綜合國力實測結果 → 三、中國的綜合國力 → 四、主要大國綜合國力展望 → 附:國力測算的過程簡介 (來源:2006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

綜合國力分析:

一、各大國經濟力、軍事力和外交力基本格局

為了全面了解全球力量格局和中國的綜合國力,這里選擇了世界主要經濟、國土面積和人口大國進行綜合國力比較。挑選的主要大國有: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日本、俄羅斯、印度、中國和韓國。

表1 2004年各大國GDP及基本國情

國家
美國
日本
德國
英國
法國
中國
加拿大
韓國
印度
俄羅斯

GDP

(十億美元)
11733.5
4667.8
2704.3
2120.9
2019
1649.4
994.1
679.9
631
588.7

人口

(百萬)
297.29
127.68
82.66
59.63
60.06
1299.88
31.91
48.2
1091
144.2

國土面積

(千平方公里)
9809
378
357
245
557
9600
9976
100
3166
17075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http://devdate.worldbank.org/dataonline/。
註:GDP以當年匯率折算為美元。

經濟力、軍事力和外交力是一國綜合國力的最顯著體現。從經濟力上看,美國遙遙領先,2004年,美國GDP為11.73萬億美元,佔到全球GDP的29.6%,其次是日本,其 GDP達 4.67萬億美元,繼後是德國、英國和法國,中國處於世界經濟總量的第六位,GDP為16494億美元,俄羅斯處於這些大國中的最後一位,其GDP只有58.87億美元。從GDP人均佔有量上看,美國仍然處於第一位,2004年,人均GDP達到近4萬美元,其次是日本,人均GDP為3.7萬美元,繼後是英國、法國、德國和加拿大,人均GDP都在 3萬美元以上,韓國人均GDP為 1.4萬美元,俄羅斯為4082.52 美元,而中國只有1268.89美元,排在倒數第二,僅高於印度(578.37美元)。

衡量一國的軍事力量比較困難,這里只是從軍費投入、核武器和常規武器幾方面力量入手進行綜合考慮。從各大國軍費投入上看,根據瑞典國際和平研究院(SIPRI)數據(見表2),2004年,美國軍費投入高達4555億美元,佔全球軍費投入的40%以上,其次是英國、法國和日本,軍費支出均超過400億美元,中國、俄羅斯和韓國軍費投入數相對較少,印度和加拿大的軍費支出排最後。從核力量上看,俄羅斯和美國處於絕對領先地位,俄羅斯裝配的核彈頭數目為7360枚,其中,戰略性的核彈頭有3980枚,非戰略性的有3380枚;美國裝配的核彈頭數有4896枚,其中,戰略性的有4216枚,非戰略性的有680枚,兩國的核力量在全球都具有毀滅性的能量。中國、法國和英國核力量也很強大,印度也有了自己的核武器。從常規武力上看,美、俄總體實力都很強大,法國、英國力量也很全面,日本的海軍力量非常強大,中國陸軍力量非常強大,德國的軍工非常發達。從武器出口看,俄羅斯、美國都是武器出口大國,各佔全球武器出口的32%和31%,法、德、英也有相當的武器出口。綜合各方面的力量可以認為,美國和俄羅斯屬於全球軍力的第一陣營,英國、法國和中國屬於第二陣營,德國和日本屬於第三陣營,印度、韓國和加拿大處於後面的位置。

表2-1 2004年各國軍費支出 單位:十億美元

國家
美國
英國
法國
日本
德國
中國
俄羅斯
韓國
印度
加拿大

軍費支出
455.3
47.4
46.2
42.4
33.9
35.6
19.7
15.5
15.1
10.6

占 GDP 比
3.88
2.23
2.29
0.91
1.25
2.16
3.35
2.28
2.39
1.07

資料來源: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YEARBOOK 2005 ARMAMENTS,DISARMAMEN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2005,SIPRI。其中,中國、俄羅斯數據為SIPRI估計。

表2-2 世界前五大武器出口國 單位:%

國家
俄羅斯
美國
法國
德國
英國

佔全球比重
0.32
0.31
0.08
0.06
0.05

資料來源:同表2-1。
表2-3 世界核力量:裝配核彈頭數 單位:枚

國家
美國
俄羅斯
英國
法國
中國
印度
巴基斯坦
以色列

裝配核彈頭數
4896
7360
185
348
400
30~40
30~50
200

資料來源:同表2-1。
說明:美國戰略性的核彈頭有4216枚,非戰略性的680枚;俄羅斯戰略性的核彈頭有3980枚,非戰略性的3380枚;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估計為部分裝配。

在外交力上,美國的強大表現在幾乎所有的外交領域,美國有一定的全球外交倡導力,表現在核不擴散、裁軍、反恐等事關全球安全的一系列活動中的倡議力,美國在聯合國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可以左右聯合國的一些決定,當聯合國的決定對其國家利益無益時,它甚至有不聽的能力。美國也有自己的許多盟國,是北約成員和八國集團成員。由於經濟和軍事實力強勁,美國對外經濟與軍事援助力都很強。盡管發動伊拉克戰爭使美國的聲譽受到了嚴重影響,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地位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如伊拉克戰爭結束後一年多來,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幾個關於伊拉克問題的決議基本體現了美國的意圖,聯合國也不得不承認它的佔領國地位。
聯合國安理會其他幾個常任理事國處於全球外交力的第二陣營。中國在外交倡議力上的力量目前正在提升,如對「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起倡導作用。中國雖然沒有盟國,但與許多國家建立了戰略夥伴關系,如中俄、中德、中英、中法、中印、中國和東盟、中國和加拿大、中國和墨西哥等等的戰略夥伴關系。作為在安理會中唯一的發展中國家,在發展中國傢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由於中國整體國力的限制,對外援助力量較差。法國的外交特點是獨立性強,有一定的外交倡議力,是北約成員國和八國集團成員,擁有非洲法語區外交依託體系,經濟與軍事外援力量都較大。俄羅斯能夠提出一些外交倡議,有能力和美國在核控制裁軍問題上進行談判,其戰略導彈可以和美國進行對抗,它具有豐富的外交經驗,外交預見性和整體性較好,但由於缺乏經濟實力,對外援助力差。俄羅斯資源非常豐富,使歐盟在能源上依賴俄羅斯,自然資源成為俄羅斯一塊重要的外交牌。英國外交具有一定的倡議力,是北約和八國集團成員,擁有英聯邦國家傳統勢力范圍,但外交上追隨美國,獨立性不強,其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使其具有一定的外援實力。
德國也是外交大國,由於正確對待歷史問題贏得了各國的理解和贊揚,名聲很好。作為戰敗國不能有核武器,軍事力比英國和法國弱,軍事援助力差。德國是北約和八國集團成員,不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歷史上也沒有自己的殖民地,所以外交上整體差於英法。但是,德國是歐盟的倡議國,是歐盟的火車頭,也具有一定的外交倡議力。與德國相比,日本經濟實力強,對外援助力強,在聯合國會費交的也多,使非洲國家對他有一定的期望,但其外交倡導力差,外交方針得不到周邊國家的理解,名聲不好。在處理歷史問題上,與中國和韓國等亞洲國家有沖突,周邊國家警惕它。在邊境問題上,在收復北方領土問題上與俄羅斯產生矛盾,與中國也有沖突。日本外交政策追隨美國,外交獨立性較差,並因為跟隨美國失去了許多朋友,所以總的來說,日本外交力排在德國後面。加拿大外交倡議不多,在國際舞台上一般是與世無爭的態度,與它國摩擦少,介入國際事務也不深,雖然是北約成員和八國集團成員,但在其中只是跟隨的地位,雖然加拿大與美國關系密切,但外交獨立性還是較強,不追隨美國太緊,對外援助力不大,歷史上沒有自己殖民地,屬於典型的「小康」國家。
亞洲新工業化國家韓國,總體上說國際影響力較小,外交倡議能力差,與美國是盟國的關系,人口少,經濟總量只有日本的15%,經濟、軍事援助力都有限。但韓國在亞洲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特別在東北亞地區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典型表現在朝核談判上,在「六方會談」中,韓國態度對美國採取和平談判的方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韓國是亞洲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和右翼勢力的先鋒,在日本高官參拜「靖國神社」和篡改歷史的「教科書」問題上,都率先奮起抗議,所以韓國在亞洲的影響力不可忽視。印度的外交力已經沒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銳氣,在第三世界的影響力不如中國。在周邊關繫上,印度由於缺少真誠合作的外交政策,在南亞次大陸擺出大國架勢,與巴基斯坦長期對抗,使周邊國家懼之,與中國在邊界問題上也有沖突,所以印度整體外交力較差。

二、主要大國綜合國力實測結果

經濟力、軍事力與外交力是一國綜合國力最顯著的體現,獲得或維持這些力量需要一定的國力資源,具體包括:科技力、人力資本、資本力、信息力和自然資源等。一國的政府調控力非常重要,其主要功能在於提供國力資源成長的環境,包括制度、激勵機制和法律環境等,綜合國力是所有這些力量的有機組合。本研究在具體測度各國的經濟力、外交力、軍事力和國力資源、政府調控力的基礎上,考慮了各類力量分配協調性,對主要大國進行了綜合國力實測。結果顯示:美國(91分)以幾乎所有項目的絕對優勢排在第一位,綜合國力遙遙領先其他國家;排在綜合國力第二陣營的有:英國(65分)、俄羅斯(63分)、法國(62分)、德國(62分)、中國(59分)、日本(58)和加拿大(57);韓國(53分)排在綜合國力較弱的地位,印度(50分)在十個大國中的綜合國力最弱。

(一) 國力超強國:美國

美國以幾乎所有項目的絕對優勢排在綜合國力的首位。從國力資源上看,無論是先天性的自然資源,還是在後天通過努力獲得的資源,美國都擁有絕對的優勢,總體排在第一的位置。美國科技力世界第一,從科技投入上看,美國在絕對量和相對量上的水平都很高,2003年,美國研究和開發投入(R&D支出)高達2845.84億美元見附表2至附表5,以下未註明資料出處的皆出自附表2至附表5。,為排在第二的日本的2.3倍,佔了全球R&D支出的40%,人均R&D支出為977.8美元,也領先於所有其他國家,美國R&D支出其佔GDP比重為2.59%,在發達國家中僅低於日本(3.12%),大大高於發展中國家的水平;以科學論文、專利代表的科學技術產出更是規模龐大,世界一流,2001年,美國的原創性的科學論文為20多萬篇,遠遠高於其他國家,是排在第二的日本的3.49倍。美國高技術產業出口量世界第一,2004年為160億美元,排在第一位,高技術產業出口佔全部製造業出口的31%。目前,美國在信息科學、原材料工業、航天業等許多行業都具有世界最一流的技術,不斷創新的科技給其經濟持續增長輸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人力資源是美國國力稱雄世界的最重要基礎,與其他發達國家不同,美國不僅有高素質人才,也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2004年,美國教育投資佔GDP的比重為6.2%,在大國中僅低於加拿大(8.1%),美國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6年,高等教育入學率達40%(2002年數)。美國重視人力資本的培養不僅體現在正規教育上,也體現在繼續教育上,在瑞士國際管理和發展研究院(IMD)2005年關於人力資本的專家調查中,美國在「員工培訓是否充分」項目上得6.59分,排在十大國中的第一位。美國的勞動力質量較高,在IMD的「教育是否滿足競爭經濟的需要」調查上,美國得分為5.74 ,僅低於加拿大(7.1分);在「管理者的企業家精神」和 「有技能的勞動力獲得情況」調查上,美國分別得為7.56分和7.34分,均排在第一的位置。

資本資源是經濟發展的資金基礎,美國在內資、外資和資本市場上都表現良好。由於美國金融體系的特點是直接投資占絕對優勢,所以股票市場非常有活力,2004年,美國的股票市場籌資額為142663億美元,比這里其他所有參評國的總和(103708億美元)還多,佔美國當年GDP的比重為129.65%,融資率僅低於英國(134.07%),高效率的股票市場不僅降低了企業的融資成本,擴大了投資規模,尤其有利於新興產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的中小企業的投資,對於提高科技創新和科技產業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美國外資規模也很大,2003年,在美國的外資存量達24355.4億美元,遙遙領先第二位的法國(7485.8億美元)。美國經濟實力世界第一,得益於經濟發展的豐碩成果,美國國內資金也很雄厚,2004年,美國國內總儲蓄水平為16978億美元,也是遙遙領先於其他大國。

美國依靠其對信息和通訊技術的領先成為當今的超級大國。無論從公路、鐵路密度和航空載客量這些基礎信息能力上看,還是從電話、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等信息基礎設施上看,美國的信息化水平都很高。2004年,美國的計算機普及率達到76.3%,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63.2%,在用計算機佔到全球的27%。我們的測度僅從信息設施的絕對佔有率上考慮,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2004~2005,WEF,2004.鑒於信息力對經濟創新的關鍵作用,在每年發布的《全球信息力報告》中,以網路整備度指數排名(Networked Readiness Index Ranking,NRI)NRI是從三方面進行評估國家信息實力,一是國家ICT建設環境,二是個人、企業和政府獲得ICT服務的情況,三是ICT服務的實際使用情況。評估國家信息和通訊技術(ICT)業對經濟創新發揮的相對作用。2003~2004年度,美國NRI排在全球第一位,2004~2005年度排在全球第五位,排在新加坡和北歐的小國之後,是這里十個大國中得分最高的,這反映美國ITC業對創新經濟相對支持程度之高。

美國政府調控力排在第二的水平,僅次於加拿大。美國政府公共產品的提供水平較高,2003年,美國公共健康支出佔GDP的14.6%,是十大國中最高的,公共教育支出佔GDP的6.2%,也屬較高的水平。美國政府在提供創新經濟增長的環境上表現出色,美國的各項產業包括高技術產業都是私人資本投資,政府不直接干預,只是通過制度、法規或機制等進行扶植或調控,美國高技術產業的成就直接體現了美國政府在這些方面的成績,所以美國在IMD關於「制度」、「企業立法」等專項調查中都得分很高。美國在IMD包含收入分配、社會歧視、男女差異、社會治安、社會凝聚力和公正性等方面內容的社會體系調查中,美國得分也較高。相對來說,在保證宏觀經濟良好運營的財政政策方面只是稍優,而在公共金融方面績效只是中等。在美國的整個國力系統中,各方面力量都很強大,結構非常均衡。

表3 綜合國力的各類指標及總體得分
技術力
人力資本
資本力
信息力
自然資源
軍事力
GDP
外交力
政府調控力
綜合國力

美國
97.42
73.38
99.59
87.06
79.34
91.85
100.00
98.64
76.11
90.69

英國
73.75
71.77
65.63
79.29
60.36
54.26
56.87
78.52
63.61
65.04

俄羅斯
56.33
67.05
52.44
56.77
89.84
84.79
50.00
87.46
52.14
63.03

法國
73.50
68.12
62.33
74.81
56.39
56.29
56.42
82.12
58.61
62.00

德國
77.35
66.46
59.71
80.02
53.66
54.03
59.49
72.25
59.93
61.93

中國
61.42
76.36
59.29
56.20
73.62
54.69
54.76
78.24
63.40
59.10

日本
86.31
71.93
66.13
81.15
50.78
52.34
68.30
66.57
54.79
57.84

加拿大
65.51
71.15
59.58
76.66
83.84
50.00
51.82
61.14
96.90
57.09

韓國
69.19
65.06
52.80
80.88
50.02
50.72
50.41
54.35
57.18
53.20

印度
50.00
65.09
50.59
51.40
61.80
51.13
50.19
50.42
53.59
50.43

資料來源:附表2、附表3、附表4、附表5。外交力得分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沈驥如教授評論獲得。

(二)國力次強國:英國、俄羅斯、法國、德國、日本和加拿大

英國綜合國力排在第二。國力系統中,國力資源排在第三位,該國在資本力、信息力、人力資本和技術力上有一定的優勢,在自然資源上水平一般。英國有較完善的資本市場,2003年,股市融資額達24124億美元,佔GDP的比重為134.07%,排在第一位;2004年,英國吸引外資總額為550億美元,比2003年增加2.59%,是參評國中引進外資速度第二高的國家;英國的信息高速公路發達,2003年,每平方公里公路密度為0.07公里,是這里密度最高的國家,每千人的行動電話用戶為911.7,排在第一的水平。2004年,其計算機普及率為59.5%,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54.92 %。雖然英國勞動力數量資源有限,但受教育水平較高,人力資本總體排在第四位,英國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高達22年(2002年數),排在第一的水平。在自然資源方面英國在國土資源和人均可耕地面積上都很小,但能源供給有一定的優勢,其能源生產占其需要量比率為113.8%,僅次於加拿大和俄羅斯。英國政府調控力排在第三位,在公共產品提供能力上不及加拿大、美國、法國和德國,在提供經濟增長環境的政府績效上,英國政府在總體上較好,企業立法健全,社會系統和諧,得分僅次於加拿大和美國,制度框架的質量僅次於加拿大、美國和德國,而公共金融和財政政策的表現只是平平。英國經濟力、外交力、軍事力都比較強大,國力系統中各個方面的力量比較均衡。

俄羅斯綜合國力排在第三,但各種力量極不均衡。國力資源排在倒數第二位,僅好於印度。國力資源中只有自然資源處於一定的優勢,而在技術力、人力資本、資本資源和信息力上都處於相當的劣勢。俄羅斯的技術投入水平很低,2004年,其R&D支出只有57.68億美元,佔GDP比重為1.28%,都只高於印度。俄羅斯科技產出較低,勞動生產率為人均8098美元。在人力資源上,俄羅斯勞動力的質量應該水總體水平還是比較高的,文盲率只有1%,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3年(2002年數),高等教育入學率達29%,但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還是較低。在勞動力數量上,俄羅斯與中國、印度和美國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整體排名只處於第七位。俄羅斯資本能力僅高於印度,股市融資能力差,2004年,其股市融資額只有2308億美元,佔GDP比重只有15.16%,引進外資總量和國內儲蓄規模與其他國家相比都處於非常低的水平。俄羅斯的信息力只高於印度和中國,在公路、鐵路和航空這些基本基礎設施上排在各大國的最低水平。在信息基礎設施上,俄羅斯僅高於中國和印度,2004年,其計算機普及率為13.2%,網際網路普及率為14.73%。但是,俄羅斯有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國土面積和人均耕地面積都很大,能源產量高,其能源生產占其需要量比率為167.4%,處於第一的水平,現在石油已成為俄羅重要的戰略資源,一張重要的外交牌。俄羅斯政府調控力排在最末水平,在公共產品的提供水平上排在中等,其公共衛生和公共教育支出佔GDP的比重分別為3.6%和6.2%,而在提供經濟增長環境的政府績效上,俄羅斯排在最差的位置,主要由於俄羅斯在給企業創造增加值的過程中提供的制度環境、法律環境和社會基礎都非常差,但俄羅斯近期在公共金融上的管理非常有成效,積極財政政策也經濟發展提供了較好的宏觀環境。在俄羅斯整個國力系統中,軍事力和外交力非常強大,政府調控力、經濟力和國力資源都非常弱小,國力結構非常不均衡。

法國的綜合國力排在第四。其國力資源排在第六位,科技力和人力資本一般,資本力、信息力較強,而自然資源相對比較落後。法國在技術上整體處於發達國家中較落後的水平,勞動生產率為人均67777美元,是發達國家中水平最低的。盡管是歐洲大國,但在2004年,法國的勞動力數量只有2.72千萬人,比德國和英國都少,在大國中僅高於加拿大和韓國,勞動力受教育水平在歐洲也只是一般,高等教育水平入學率達36%,人均受教育年限為15年(2001年數)。法國資本力排在第四位,2003年引進外資存量總量是歐洲國家中最高的,達7485.8億美元,整體排在第二,僅低於美國。法國信息力水平一般,基本基礎設施很完備,法國的公路網、鐵路網都較密集,平均每平方公里分別為1.62公里和0.05公里,屬於世界較高的水平,但在信息基礎設施上的排位較低,法國僅高於俄羅斯、中國和印度。2004年,法國計算機普及率為48.7 %,網際網路普及率為43.14%,比其他發達國家水平都低。法國自然資源相對落後,其能源生產占其需要量比率為50.6 %。在政府調控力上,法國排在第六。法國政府政府公共產品提供能力很強,2003年,其全部公共支出佔GDP比重達到53.4%,是所有大國中最高的,但法國的政府績效排在倒數第二位,僅好於俄羅斯,相對其經濟發展的需要,法國的制度和法律系統都較落後,財政政策不能對促進經濟增長起到積極作用,公共金融不發達。法國的整體國力中,軍事力、外交力相對其經濟力較強,經濟力相對其政府調控力和國力資源較強,國力結構不甚均衡。

德國的綜合國力排在第五位。國力系統中,國力資源排在第五位,其中,技術力和信息力較強,人力資本和資本力一般,自然資源上相對較差。德國技術水平整體較高,排在美日之後,處於第三。2003年,德國R&D支出為602940億美元,人均R&D支出為547.3美元,僅低於美國和日本,2000~2002年,德國居民在國外獲得的專利數目平均為115223項,高於日本,是美國的71%。德國有優秀的知識保護環境,在IMD2005年關於「知識產權保護系統」調查中,德國得了8分,排在第一。德國在人力資本數量上與其他歐洲國家相比還算豐富的,平均受教育水平為年16年(2002年數),整體上屬於中等偏下的水平。德國的資本市場很不發達,2003年,股市融資達10790億美元,只佔到GDP的44.87%,是大國中水平最低的。在資本資源由於引進外資的水平較高和較高的國內儲蓄水平整體上排在中等偏上的水平。德國信息力排在第四位,2004年,德國的計算機普及率為56.2%,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50.8%。德國自然資源排在倒數第三位,國土資源、人均可耕地面積上都較小,其能源生產占其需要量的比重只有38.9%。德國的政府調控力排在第五位,政府公共產品支出水平較高,政府績效排在第六位,在支持經濟創新的環境在社會體繫上排名很高,其他方面都是中等的水平。德國經濟力全球第三,外交、軍事和政府調控力都較強,國力結構非常均衡。

日本的綜合國力排在第六位。日本國力資源很強,僅次於美國,除自然資源外在所有項目上都排在較高的位置。日本科技力排在第二,2004年,日本R&D支出為1241.13億美元,僅次於美國,R&D支出佔GDP比重為3.12%,排在第一位。日本的原創性科學論文在數量上雖只次於美國,但比英國和德國沒有壓倒性優勢,但日本在專利佔有水平上,甚至與美國不相上下,2002年,授予國內居民專利數目為110053,是美國的1.27倍,本國居民獲得的國外專利數為106184,為美國的65%。2004年,日本高技術產業出口總額為世界第三,高技術產業出口佔全部製造業出口的24%。日本勞動力數量比美國外的所有發達國家都高,受教育水平良好,高等教育入學率達50%,全部人力資本排?/ca>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9579405.html?fr=qrl3

『叄』 列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

包含經濟、社會、環境和制度四個方面16項指標。

1、在經濟主題方面,有人均GDP、非農產業就業比重、恩格爾系數、城鄉居民收人4項指標;

2、在社會主題方面,有基尼系數、社會基本保險覆蓋率、平均受教育年限、出生時預期壽命、文教體衛增加值比重、犯罪率、日均消費性支出小於5元的人口比重7項指標;

3、在環境主題方面,有能源利用效率、使用經改善水源人口比重、環境污染綜合指數3項指標;

4、在制度主題方面,有廉政建設、政府管理能力2項指標。

(3)世界發展指標2016年擴展閱讀

內容來源

1、十八大報告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與「建成」一字之差,但意義深遠。

「小康社會」是由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深入,其內涵和意義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在20世紀末基本實現「小康」的情況下,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十九大報告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指出,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

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

習近平提出,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安排。

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到那時,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

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習近平強調,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我們要堅忍不拔、鍥而不舍,奮力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壯麗篇章。

『肆』 2016年,全球電子政務發展指數排名第一的是哪個國家

英國
2016年全球電子政務排名中,前10名中歐洲國家占據6席。其中英國以EGDI值0.9193居於全球第一名,澳大利亞以微弱差距居於第二名(EGDI值為0.9143),韓國、新加坡、芬蘭等國家也居於前列。

『伍』 世界上的貧困人口有多少

你好! 貧困,是全球范圍內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發展中國家有,發達國家同樣也有,只不過是嚴重程度、分布密度不一樣罷了。有報道稱,在過去的50年中,世界財富增加了7倍,但世界范圍內的貧困問題也日益惡化。 據有關國際組織統計,在最近5年裡,全世界貧困人口從10億增加到了13億,有10多億人缺乏安全飲水等基本生活條件,每天有7.5億人挨餓。 目前,發展中國家貧困人口約占其人口的1/3以上,其中90%以上的貧困人口集中在南亞、撒哈拉以南非洲、中美洲、巴西和中國。 世界貧困人口一半生活在南亞地區。雖然發達國家佔世界貧困人口的比例很小,但其貧困人口也出現了上升趨勢,美國和西歐國家目前已有15%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僅歐盟成員國就有5200萬窮人、300萬無家可歸者。如今金融海嘯席捲全球,世界范圍內的失業人數劇增,貧困人口的規模恐怕是有增無減。

『陸』 全球歷年gnp數據2001-2005

告訴你幾個權威的經濟資料庫自己去查吧,這叫授人以魚不若授人以漁.以後你再用到時就不必懸賞問了.
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經濟統計資料庫與相關報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http://www.imf.org/ )的World Economic Outlook Reports(世界經濟觀察報告---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weorepts.htm )每年發表兩次,詳述世界經濟發展狀況和未來趨勢,數據詳實資料豐富,報告中全部數據以資料庫形式與其鏈接,按年度進入報告正文,點擊The WEO Database 可以方便地查找某一年度、某一國家、某一方面的具體數據。也可以從報告目錄頁左側的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s(世界經濟觀察資料庫)直接進入資料庫按國家(Search by:Country or Country Groups)或按具體項目(Search by:WEO Aggregates)查找。 通過頁面上方的Country info欄目,按字母順序,或在搜索框輸入國家名稱檢索,可以進入有關國家的相關頁面,查看該國詳細的數據和資料。

2、 WDS database( http://www-wds.worldbank.org/ )
WDS(World Development Sources)database是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報告資料庫---世界銀行的年度報告提供了全球幾乎所有國家或地區有關增長和發展的最新數據和統計資料,該資料庫可以檢索和瀏覽14,000多份文件,可以分別按國家、文件類型(分析與咨詢、研究報告、項目文件等)和部門(農業、經濟政策、環境保護、金融、石油與天然氣等)進行一般檢索和包括文件語言限定的高級綜合檢索。主頁上方的「Countries」、「Data」等欄目,均鏈接至世界銀行網站主頁( http://www.worldbank.org/ )的相關內容,可以按國家和數據種類等進一步查找。如按數據類型(Data & Statistics > Data by Topic)查找,分為26個主題,每個主題頁面都有WDI(世界發展指標資料庫)和Useful sites on this topic(有助於了解該主題的網頁)、Useful links(有用的鏈接)或World Bank sites with data on this topic(載有該主題數據的世行網頁)等相關鏈接,可以據此擴大檢索范圍,找到更多的相關數據和資料。

3、UNSD database( http://unstats.un.org/unsd/databases.htm )
聯合國統計司(UNSD)資料庫。其中Commodity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商品貿易統計資料庫)為1962年以來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已積累近700百萬條記錄;Monthly Bulletin of Statistics Online (MBS Online)(在線統計月報)包括了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狀況每月統計數據,可以按各種經濟指標(Data dictionary)和按國家/地區(Countries & areas)等進行查詢;United Nations Common Database (UNCDB)(聯合國公用資料庫)是一個對全部文件元數據採用一種共同的格式實現不同來源信息一體化開發的非專門用戶使用的在線瀏覽與查詢系統,提供從30個專用數據源中選取的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連續性數據。

4、Asia-Pacific database( http://www.unescap.org/stat/data/apif/index.asp )
聯合國亞太經濟與社會委員會(UNESCAP)的亞洲與太平洋沿岸國家資料庫,可以分別按國家(Order by country)和各種指標數據(Order by indicator)查詢,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國內儲蓄、個人消費、外債、消費品物價指數、消費者食品物價指數、政府財政收入與各種支出,以及人口、教育、就業等等社會和經濟指標數據詳盡齊全,其中文版(Chinese Version)對漢語用戶尤其便利。該網站的其它欄目,如Publications、Programmes等可以提供某一國家更為全面的數據和資料。

5、Statistical Data Locators( http://www.ntu.e.sg/lib/stat/statdata.htm )
南洋理工大學圖書館(The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Library)製作的全球統計數據檢索工具,按洲分國別提供查詢入口和書目、主題檢索指南,各國之下詳列相關鏈接,政府官方網站和專業網站盡在其中,堪稱精良、便捷的查詢平台

6、Statistical Resources on the Web( http://www.lib.umich.e/govdocs/stats.html )
美國密歇根州大學圖書館的專門揭示和利用網路統計資源的網站。分類詳盡,鏈接資源權威,是查找統計資料的指南和入門工具。

對於如農業、工業、交通運輸、貿易、就業等某一經濟領域的更為具體、詳細的數據與資料,可在上述檢索的基礎上,利用5--6進一步查找相應的專業數據。

如果你要看國內統計的數據(只要你相信):
華通數據中心世界經濟資料庫:http://data.acmr.com.cn/member/world/

『柒』 小康社會的標准和指標應有哪些

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及其目標確定的原則,建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包括經濟、社會、環境和制度四個方面的16項指標,經濟方面4項指標,社會方面7項指標,環境方面3項指標,制度方面2項指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現代化建設第三個戰略階段中具有決定意義的發展階段。其目標的確定,必須符合最新的發展理念,符合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體現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階段性要求,借鑒國際經驗,以及體現綜合性、簡潔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鑒此,我們建議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包括經濟、社會、環境和制度四個方面共16項指標。在經濟主題方面,有4項指標;在社會主題方面,有7項指標;在環境主題方面,有3項指標;在制度主題方面,有2項指標。

經濟主題

第一項指標:人均GDP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反映的是一定區域內的經濟發展水平。根據黨的「十六大」報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到2020年,使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實現這一目標,GDP必須保持年均7.2%的速度。根據改革以來的歷史經驗以及對經濟增長的有關預測,這一目標是可能實現的。1980-2000年,GDP年均增長9.7%。考慮到增長條件的變化,未來20年,GDP增長速度可能達不到這樣的水平。但是,保持GDP年均增長7.2%左右是完全有可能的。綜合考慮,我們建議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人均GDP目標設定為25000元。按照匯率法計算,這一水平相當於現在的3000美元左右。考慮到通貨膨脹和美元幣值變動等因素,2020年,人均GDP可能在4000到5000美元之間。

第二項指標:非農產業就業比重

隨著經濟的發展,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是一條普遍的規律。1980-2000年,勞動力向非農轉移年均0.94個百分點。如果未來20年勞動力仍以這一速度向非農轉移,那麼,2020年非農產業就業的勞動力應達到70%左右。但是,從近年來的趨勢來看,對於勞動力的非農轉移似乎不能做如此樂觀的預期。

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勞動力非農轉移速度較快的時期有兩個:一個是鄉鎮企業大發展時期(大致為1982-1988年)。這個時期,廣大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到勞動密集程度高、對勞動者技能要求比較低的鄉鎮企業中就業。第二個時期是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發表之後的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大致為1992-1996年)。這個時期,沿海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空前繁榮,廣大中西部地區的農村勞動力流向沿海地區從事各種低技術的勞動。1998年之後,非農產業就業比重基本上保持在50%的水平上。這說明,近年來經濟增長對於勞動力轉移的拉動沒有結構偏向性,或者說,非農產業就業的增長不快於農業就業的增長。主要原因是:第一,經濟增長較前一階段有所放慢;第二,產業結構整體升級導致對於低技術勞動需求增長的減緩。在未來20年的發展中,如果這種增長方式不改變,那麼,非農產業就業比重的提高將面臨極大困難。當然,應該注意到,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走廣泛參與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將有力地促進非農產業就業比重的提高。根據國際經驗,在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左右時,非農就業比重可以達到60%左右。1890年,美國的人均GDP3396美元(1990年國際美元),非農就業比重達到62.7%。1870年,英國的人均GDP3263美元,非農就業比重達到67.2%。

綜上,我們估計,2020年,我國非農產業就業比重可望達到60%以上。

第三項指標:恩格爾系數

恩格爾系數是反映居民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及質量的重要指標,它等於居民用於食物消費的支出與總消費支出之比。一般來說,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其恩格爾系數越小。根據國際經驗,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時,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均在30%上下。 為了更准確地反映居民生活狀態的變化情況,考慮到統計數據的可獲得性,我們建議用城市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農村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以及最低收入1/5人口消費的恩格爾系數作為描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生活目標的重要指標。

——城鄉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1980-2000年,城市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由56.9%下降到39.4%,年均下降0.9個百分點左右;農村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由61.8%下降到49.1%,年均下降0.6個百分點左右。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均將繼續下降。根據國際經驗,我們估計,2020年,我國城市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可以將到30%以下,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可以降到40%以下。

——最低收入1/5人口消費的恩格爾系數。保證最低收入人口的生活達到小康水平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為此,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中,除了有反映全體居民生活狀況的指標外,還應有反映最低收入居民生活狀況的指標。關注最低收入1/5人口的生活狀況,是國際上通行的研究社會公平狀態的做法。鑒此,本指標體系選擇最低收入1/5人口消費的恩格爾系數作為反映小康社會建設全面性的重要指標。2002年,城鎮居民最低收入1/5人口消費的恩格爾系數已降到50%以下(為46.0%)。我們認為,到2020年時,全部人口中最低收入1/5人口消費的恩格爾系數至少應降到50%。

第四項指標:城鄉居民收入

居民收入增長主要決定於經濟增長。1980-2000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5.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6.4%,分別低於GDP年均增長速度4.0和3.5個百分點。事實上,在過去的20多年中,人均收入翻兩番所需要的時間不僅長於GDP翻兩番的時間,而且也長於人均GDP翻兩番的時間。1997年,我國的人均GDP比1980年翻了兩番。同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980年的3.0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只有1980年的3.5倍。在未來的20年中,GDP年均增長速度將慢於前20年。如果居民收入增長與GDP增長之間的關系維持不變,那麼,居民收入增長將更加緩慢。考慮到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新的發展思想和「五個統籌」的發展要求將得到貫徹落實,居民收入增長率與GDP增長率之間的差別有望縮小;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相對差距也有望縮小。可以估計,在2020年GDP翻兩番之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將是2000年的3倍左右,按2000年不變價計算,為2000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將是2000年的3.5倍,按按2000年不變價計算,為8000元;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由2000年的2.8:1下降到2.5:1左右。

社會主題

第五項指標:基尼系數

基尼系數測定收入分配差異程度的指標。基尼系數的取值在0和1之間,取值為0時,表示收入分配絕對平均;取值為l時,表示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根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中國:促進公平的經濟增長》——提供的數據,1999年,我國的基尼系數為0.437。目前,多數學者認為,我國的基尼系數已在0.45以上,收入分配不甚合理。根據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我國將加大對於收入分配的調節力度。可以預計,在未來20年中,我國的基尼系數將呈下降之勢,2020年,有可能下降到0.4以下。

第六項指標:社會基本保險覆蓋率

社會保障是一種社會穩定機制,是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基本生存需要的手段,是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的有效工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為全體國民提供基本的社會保障,包括基本的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險。2020年,社會基本保險覆蓋率應達到100%。

第七項指標:平均受教育年限

提高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為了從總體上綜合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受教育情況和人口素質,我們認為,選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作為衡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教育發展水平的指標比較合適。

國際上一般選用15歲和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作為判斷國民受教育水平的依據。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01人類發展報告》的資料,2000年,我國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6.4年。同年,世界高收入國家為10年,美國為12.1年。 我國一般選用6歲和6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作為判斷國民受教育水平的依據。根據最新的人口普查資料,2000年,我國6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62年。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我國將全面實現9年義務教育,一些比較發達的地區可能實現更高水平的義務教育,同時,其他各種形式的教育也將得到較快發展,2020年,我國6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應達到10年。

第八項指標:出生時預期壽命

預期壽命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指標,既能反映社會、經濟的進步狀況和醫療水平的發展狀況,也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人們的營養狀況和生活質量的改善情況。根據世界銀行《2003年世界發展報告》,2000年低收入國家的出生時預期壽命為59歲,中等收入國家為69歲,中低收入國家為64歲,高收入國家為78歲,我國為71.4歲。我國的預期壽命顯著地高於同等發展水平的發展中國家。估計,2020年我國的預期壽命可達到75歲。

第九項指標:文教體衛增加值比重

文化產業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是影響社會經濟運行方式和條件的重要因素。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將不斷上升。文化產業覆蓋眾多不同的行業。目前,國際上,對於文化產業的內涵和外延還沒有明確的一致的界定。根據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國聯合建立的北美產業分類方法(NAICS),大致地說,文化產業包括娛樂業與電子傳媒業、印刷業與出版業、旅行與旅遊業。在我國的統計體系中,還不存在對於這類產業的系統統計。因此,我們選用文教體衛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作為反映文化產業的代行指標。2000年,我國文教體衛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6%,文化產業比較落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於文化產業重要性認識的提高,我國的文化產業將得到較快的發展。據估算,至2020年,我國文教體衛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可達到10%。

第十項指標:犯罪率

為居民提供安全的生活環境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國際上,一般選用「暴力犯罪率」作為反映居民生活安全環境的逆指標。這里,我們選擇刑事犯罪率作為反映居民生活安全環境的指標。2000年我國平均萬人中公安機關立案的刑事案件29起,2020年應降至15起/萬人以下。

第十一項指標:日均消費性支出小於5元的人口比重

日均消費支出小於1美元(購買力平價值)的人口比重是國際上通用的反映貧困狀況和公平狀況的重要指標。目前,我國缺乏類似的統計,但有關於城鄉人口的貧困標准,可以根據這些標准設計這一指標。現階段,我國城市居民家庭貧困線為2310元/人,農村居民家庭貧困線為627元/人;城市最低救助標准應為每人每日6.3元,農村最低救助標准應為每人每日1.7元。這些標準是保證貧困人口基本生存需要的最低標准。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我們認為,2020年,城鄉貧困人口日均消費支出均不應低於按目前價格計算的5元。因此,我們設定,2020年我國日均消費支出小於5元的人口比重應降到0。

環境主題

第十二項指標: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是經濟增長的動力,能源消耗的總量及其結構直接影響著環境質量。為了反映經濟增長對於能源的依賴程度,以及經濟增長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我們選擇能源利用效率作為環境主題方面的重要指標。國際上一般選用千克油當量的產出(購買力平價值)作為反映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標。由於對於購買力平價方法存在爭議,還由於我國統計年鑒上只存在標准煤的數字,我們在世界銀行《2001年世界發展指標》提供的有關資料的基礎上,根據匯率法的換算結果,以及油當量和煤當量的換算關系,估算了相關國家的能源利用效率:1998年,我國千克煤當量的產出是0.65美元,世界平均水平是2.32美元,低收入國家0.58美元,中等收入國家1.45美元,上中等收入國家1.82美元,日本是5.87美元,美國是2.66美元。2000年,我國千克煤當量的產出是6.8元(相當於0.82美元),比1998年有所提高,但是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新型工業化戰略的實施,我國的能源利用效率將進一步提高。2020年,按2000年的價格計算,我國千克煤當量的產出可達到20元(相當於2.4美元),與目前世界的平均水平相當。

第十三項指標:使用經改善水源人口比重

能夠使用上經過改善的水源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國際上,用能夠使用經過改善的水源的人口比重(為簡化起見,此處稱安全衛生水普及率)作為評價居民用水狀況的指標。根據世界銀行《2001年世界發展指標》,2000年我國安全衛生水普及率為75%,世界平均水平為81%,上中等收入國家(人均GNI大於3000美元小於9400美元)為87%,高收入國家為100%。根據國際經驗,2020年,城鄉居民的安全衛生水普及率可達到90%左右。但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至2020年,我國城鄉居民的安全衛生水普及率應達到100%。這一水平雖然高於目前上中等國家的水

『捌』 城市化率多少是發達

城市化率(也叫城鎮化率)是城市化的度量指標,一般採用人口統計學指標,即城鎮人口占總人口(包括農業與非農業)的比重。根據聯合國的估測,世界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將達到86%,我國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將達到71.2%。

中心城區、縣(市、區)及建制鎮,凡列入城鎮建設規劃且城區建設已延伸到鄉鎮、居委會及村委會並已實現水、電、路「三通」的,都納入市鎮人口計算,這樣能客觀反映城市化進程。

2000年,我國的城市化率為36%。

2003年,中國城市人口總量為世界的17%,居世界第1位。從比率指標來看,中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在《世界發展指標2005》統計的151個國家中居第107位;中國第二、三產業就業量在《國際統計年鑒2005》統計的32個國家中居最後一位。綜合比較,中國城市人口呈現雙重性:中國城市人口總量居第1位,城市人口比率指標居第70位。

2017年美國城市化率是82.06%;2017年英國城市化率是83.14%;2017年法國城市化率為80.18%;2017年德國城市化率是77.26%;2017年日本城市化率是91.54%;2017年中國城市化率是57.96%。

『玖』 國家統計局: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歷年統計數據(1949 - 2015)

國家統計局: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歷年統計數據(1949 - 2015) 年份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 2015年 56.10 2014年 54.77 2013年 53.73 2012年 52.57 2011年 51.27 2010年 47.50 2009年 46.59 2008年 45.68 2007年 44.94 2006年 43.90 2005年 42.99 2004年 41.76 2003年 40.53 2002年 39.09 2001年 37.66 2000年 36.22 1999年 30.89 1998年 30.40 1997年 29.92 1996年 29.37 1995年 29.04 1994年 28.62 1993年 28.14 1992年 27.63 1991年 26.37 1990年 26.41 1989年 26.21 1988年 25.81 1987年 25.32 1986年 24.52 1985年 23.71 1984年 23.01 1983年 21.62 1982年 21.13 1981年 20.16 1980年 19.39 1979年 19.99 1978年 17.92 1977年 17.55 1976年 17.44 1975年 17.34 1974年 17.16 1973年 17.20 1972年 17.13 1971年 17.26 1970年 17.38 1969年 17.50 1968年 17.62 1967年 17.74 1966年 17.86 1965年 17.98 1964年 18.37 1963年 16.84 1962年 17.331961年 19.29 1960年 19.75 1959年 18.411958年 16.25 1957年 15.39 1956年 14.62 1955年 13.48 1954年 13.69 1953年 13.31 1952年 12.46 1951年 11.78 1950年 11.18 1949年 10.64
拓展資料
1,城市化率是城市化的度量指標,一般採用人口統計學指標,即城鎮人口占總人口(包括農業與非農業)的比重。根據聯合國的估測,世界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將達到86%,我國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將達到71.2%。
2,2000年,我國的城市化率為36%。2003年,中國城市人口總量為世界的17%,居世界第1位。從比率指標來看,中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在《世界發展指標2005》統計的151個國家中居第107位;中國第二、三產業就業量在《國際統計年鑒2005》統計的32個國家中居最後一位。綜合比較,中國城市人口呈現雙重性:中國城市人口總量居第1位,城市人口比率指標居第70位。
3,2006年全國城市人口57706萬,佔全國總人口比重為43.9%,城市化水平比2002年提高4.8個百分點,年均提高1.2個百分點。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這三個城市的城市化率已經達到100%。
4,根據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准時點進行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我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市的人口為665575306人,佔49.6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74149546人,佔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市人口增加207137093人,鄉村人口減少133237289人,城市人口比重上升13.46個百分點。

『拾』 請問中國人均年GDP是多少美元世界人均年GDP是多少美元

2005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1703美元。 2006年是2017.6美元 07資料來源: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資料庫。

閱讀全文

與世界發展指標2016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提請召開股東大會文件範文 瀏覽:88
企業中國人民銀行外匯備案 瀏覽:905
杠桿最大力臂 瀏覽:763
總統大選貴金屬 瀏覽:220
中小企業融資成本高的對策 瀏覽:637
期貨投機度計算 瀏覽:649
西安注冊金融類公司 瀏覽:985
南京期貨交易所 瀏覽:373
pg外匯集團公司 瀏覽:977
甘谷縣金融機構存款余額 瀏覽:250
金融機構疫情期間 瀏覽:970
1月23日日元對人民幣匯率 瀏覽:48
股票澳優奶粉 瀏覽:567
立信理財為什麼收益那麼高 瀏覽:576
瀏陽市中小企業融資擔保 瀏覽:639
基金跟理財產品哪個銀行好申請 瀏覽:358
支付第三方傭金 瀏覽:212
預算股票 瀏覽:118
利率期貨如何獲利 瀏覽:263
黃金什麼時候會大漲 瀏覽: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