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貨幣政策的操作目標和中介目標分別是
操作目標:
(1)准備金:中央銀行可以通過調整法定準備金率直接影響准備金的變動,進而影響中介目標;再貼現率的變動通過告示效應影響市場利率,同時通過再貼現貸款的變化影響商業銀行的借入儲備;央行還通過債券的買賣影響商業銀行的非借入儲備,進而影響中介目標。
(2)基礎貨幣:基礎貨幣由准備金和流通中的現金組成。作為操作指標,綜合考慮兩個貨幣創造基礎因素的基礎貨幣比准備金更為有利,尤其是在現金流通比例較高的不發達金融市場中。
中介目標:
(1)貨幣供應量:中央銀行對貨幣供應量的控制並不是絕對的,貨幣供給的外生性/內生性問題也使得中央銀行在選擇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目標的時候有了更多顧慮——當貨幣乘數不可控時,貨幣供應量的可控性將大大降低。
(2)利率:利率與總產出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因此中央銀行能夠通過控制利率來影響投資和儲蓄,進而影響經濟總量;其次,中央銀行幾乎能夠立即從市場中獲得准確的利率數據;最後,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在債券市場上進行買賣來改變債券的供求,對利率施加控制。
中央銀行通過操作目標調節中介目標,進而影響到最終目標,最終目標有以下四個
(1)物價穩定:物價水平的持續上漲會造成經濟中的不確定性,從而使得消費者、企業和政府的決策更加困難,同時也使得資源跨期分配的難度增大。各國中央銀行均把物價穩定作為主要的貨幣政策目標。
(2)充分就業:較高的失業率會導致社會經濟資源的閑置,同時會造成人們生活的困難,增加社會和政治危機出現的可能性。因此,各國政府一般都將充分就業作為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
(3)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既可以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商品和勞務總量的增加,也可以指一國生產商品和勞務能力的增長。相比而言,後者更加強調增長的長期性和動態效應。
(4)國際收支平衡:國際收支是指一國與他國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各項經濟交易的貨幣價值總和。保持國際收支的平衡對於經濟安全和增長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為無論國際收支是逆差還是順差,都會給一國經濟帶來不利的影響。
B. 什麼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中介指標
貨幣政策中介指標,處於最終目標和操作指標之間,是中央銀行通過貨幣政策操作和傳導後能夠以一定的精確度達到的政策變數;通常有市場利率、貨幣供應量,在一定條件下,信貸量和匯率也可充當中介指標。
英譯:Intermediate target of monetary policy 大多數國家都選擇利率、貨幣供應量、基礎貨幣、超額准備金等金融變數為中介指標。其中,利率、貨幣供應量屬於貨幣政策遠期中介指標,基礎貨幣、超額准備金屬於貨幣政策近期中介指標。 貨幣政策中介指標和操作指標的區別: ⑴ 貨幣政策操作指標是中央銀行通過貨幣政策工具操作能夠有效准確實現的政策變數,如准備金、基礎貨幣、中央銀行利率、同業拆借市場利率、回購協議市場利率、票據市場貼現率等。操作指標有兩個特點:一是直接性,既可以通過政策工具的運用直接引起這些指標的變化;二是靈敏性,政策工具可以准確的作用於操作指標,使其達到目標區。 ⑵ 貨幣政策中介指標處於最終目標和操作指標之間,是中央銀行通過貨幣政策操作和傳導後能夠以一定的精確度達到的政策變數,如市場利率、貨幣供應量、信貸規模和匯率。中介指標的選取要符合三個標准: ① 可測性,中央銀行能夠迅速獲得這些指標准確的資料數據,並進行相應的分析判斷; ② 可控性,這些指標能在足夠短的時間內受貨幣政策的影響,並按政策設定的方向和力度發生變化; ③ 相關性,該指標與貨幣政策最終目標又極為密切的關系,控制祝這些指標就能基本實現政策目標。 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指標的優缺點 (1)貨幣供給量作為中介指標的優點:貨幣供給量的變動能直接影響經濟活動;中央銀行對貨幣供給量的控制能力較強;與貨幣政策意圖聯系緊密;不易將政策性效果與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 (2)貨幣供給量作為中介指標的缺點:中央銀行對貨幣供給量的控制能力並不是絕對的;中央銀行對貨幣供給量的控制存在著一定的時滯。
C. 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和中間目標的區別
沒有區別,中介目標又稱為中間目標。
相關介紹:
中介目標是介於貨幣政策工具和貨幣政策最終目標變數之間的變數指標。從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到最終目標的達到,必須經過許多中間環節。
中央銀行實際上不可能通過貨幣政策的實施而直接達到其最終的目標,而只能通過觀測和控制它所能控制的一些具體的指標來影響實際的經濟活動,從而間接地達到其最終目標。
(3)中央銀行宏觀金融調控的中介指標是擴展閱讀
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選擇主要是依據一國經濟金融條件和貨幣政策操作對經濟活動的最終影響確定的。由於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具有特殊的傳導機制和調控作用,可為貨幣政策的實施提供數量化的依據,因此,准確地選擇貨幣政策中介目標,是實現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重要環節。
20 世紀 70~80 年代,貨幣政策最終目標以穩定通貨為主,中介目標是貨幣供應量;進入 20 世紀 90 年代以後,某些西方國家實行以反通脹為唯一目標的貨幣政策,放棄了以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目標的監控方法,貨幣政策目標就是盯住要控制的通貨膨脹。
D. 常用的貨幣政策中介目標有哪些我國的是什麼
選擇目標的標准中央銀行在實施貨幣政策中所運用的政策工具無法直接作用於最終目標,此間需要有一些中間環節來完成政策傳導的任務。因此,中央銀行在其工具和最終目標之間,插進了兩組金融變數,一組叫做中間目標,一組叫做操作目標。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和操作目標又稱營運目標。它們是一些較短期的、數量化的金融指標,作為政策工具與最終目標之間的中介或橋梁,在貨幣政策的傳導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使中央銀行對宏觀經濟的調控更具彈性,操作目標是接近中央銀行政策工具的金融變數,它直接受政策工具的影響,其特點是中央銀行容易對它進行控制,但它與最終目標的因果關系不大穩定。中間目標是距離政策工具較遠但接近於最終目標的金融變數,其特點是中央銀行不容易對它進行掠制,但它與最終目標的因果關系比較穩定。建立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和操作目標,總的來說,是為了及時測定和控制貨幣政策的實施程度,使之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以保證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實現。 貨幣政策中介目標是連接貨幣政策最終目標與政策工具操作的中介環節,也是實施貨幣政策的關鍵步驟。中介目標必須具備三個特點。 1.可測性。指中央銀行能夠迅速獲得中介目標相關指標變化狀況和准確的數據資料,並能夠對這些數據進行有效分析和作出相應判斷。顯然,如果沒有中介目標,中央銀行直接去收集和判斷最終目標數據如價格上漲率和經濟增長率是十分困難的,短期內如一周或一旬是不可能有這些數據的。 2.可控性。指中央銀行通過各種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能對中介目標變數進行有效地控制,能在較短時間內(如1—3 個月)控制中介目標變數的變動狀況及其變動趨勢。 3.相關性。指中央銀行所選擇的中介目標,必須與貨幣政策最終目標有密切的相關性,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對中介目標進行調控,能夠促使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實現。 常用的中介目標 可以作為中介目標的金融指標主要有:長期利率、貨幣供應量和貸款量。 (一)長期利率西方傳統的貨幣政策均以利率為中介目標。利率能夠作為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是因為:(1)利率不但能夠反映貨幣與信用的供給狀態,而且能夠表現供給與需求的相對變化。利率水平趨高被認為是銀根緊縮,利率水平趨低則被認為是銀根鬆弛。(2)利率屬於中央銀行影響可及的范圍,中央銀行能夠運用政策工具設法提高或降低利率。(3)利率資料易於獲得並能夠經常匯集。(二)貨幣供應量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現代貨幣數量論者認為宜以貨幣供應量或其變動率為主要中介目標。他們的主要理由是:(1)貨幣供應量的變動能直接影響經濟活動。(2)貨幣供應量及其增減變動能夠為中央銀行所直接控制。(3)與貨幣政策聯系最為直接。貨幣供應量增加,表示貨幣政策鬆弛,反之則表示貨幣政策緊縮。(4)貨幣供應量作為指標不易將政策性效果與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因而具有準確性的優點。 但以貨幣供應量為指標也有幾個問題需要考慮,一是中央銀行對貨幣供應量的控制能力。貨幣供應量的變動主要取決於基礎貨幣的改變,但還要受其它種種非政策性因素的影響,如現金漏損率、商業銀行超額准備比率、定期存款比率等,非中央銀行所能完全控制。二是貨幣供應量傳導的時滯問題。中央銀行通過變動准備金以期達到一定的貨幣量變動率,但此間卻存在著較長的時滯。三是貨幣供應量與最終目標的關系。對此有些學者尚持懷疑態度。但從衡量的結果來看,貨幣供應量仍不失為一個性能較為良好的指標。 (三)貸款量以貸款量作為中間目標,其優點是: (1)與最終目標有密切相關性。流通中現金與存款貨幣均由貸款引起,中央銀行控制了貸款規模,也就控制了貨幣供應量。 (2)准確性較強,作為內生變數,貸款規模與需求有正值相關;作為政策變數,貸款規模與需求也是正值相關。 (3)數據容易獲得,因而也具有可測性。 以貸款量作為中間目標在具體實施中各國情況也有差異。政府對貸款控制較嚴的國家,通過頒布一系列關於商業銀行貸款的政策及種種限制,自然便於中央銀行控制貸款規模。反之則不然。以貸款量的指標,各國採用的計量口徑也不一致,有的用貸款余額,有的則用貸款增量。
E. 什麼叫貨幣政策的中介指標如何選定中介指標為什麼近年來有些國家直接採用「通貨膨脹目標制」
貨幣政策中介指標,英譯:Intermediate target of monetary policy,處於最終目標和操作指標之間,是中央銀行通過貨幣政策操作和傳導後能夠以一定的精確度達到的政策變數;通常有市場利率、貨幣供應量,在一定條件下,信貸量和匯率也可充當中介指標。
大多數國家都選擇利率、貨幣供應量、基礎貨幣、超額准備金等金融變數為中介指標。其中,利率、貨幣供應量屬於貨幣政策遠期中介指標,基礎貨幣、超額准備金屬於貨幣政策近期中介指標。
與利率、貨幣供應量、匯率等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相比,採用通貨嘭脹目標制的優越性是顯而易見的:
1、通貨膨脹目標制克服了傳統貨幣政策框架下單純盯住某種經濟、金融變數的弊端,實現了規則性和靈活性的高度統一。通貨膨脹目標制是建立在一定的規則之上的,貨幣當局一旦公布了通貨膨脹目標,中央銀行就要在政策連貫性方面做出承諾,維持實際通貨膨脹率和日標通貨膨 通貨膨脹目標制脹率的基本一致;與此同時,中央銀行有權自主決定使用何種貨幣政策工具來實現通貨膨脹目標,並且這個目標是一個區間值,當發生無法預見的經濟危機的時候,通貨膨脹率允許超出這個區間范圍。這樣,通貨膨脹目標制就實現了規則性和靈活性的高度統一。
2、通貨膨脹目標制提高了貨幣政策的透明度。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國家的中央銀行不但預先公布明確的通貨膨脹目標或目標區間,而且還定期向政府和公眾解釋當前的通貨膨脹狀況和應對措施。這樣,中央銀行、政府和公眾之間就形成了一個開放、透明的溝通機制與監督機制。通過與公眾的交流,一方面有利於增強公眾對貨幣政策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公眾評估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實績。
3、通貨膨脹目標制有助於經濟的穩定。盯住匯率的貨幣制度往往為了實現外部均衡而放棄內部均衡。而直接盯住通貨膨脹目標的貨幣制度是以國內經濟均衡作為首要目標的貨幣政策制度。它可以直接緩和經濟的波動,有利於經濟的穩定。
F. 中央銀行如何運用貨幣政策工具達到宏觀調控的經濟目的
貨幣政策的實質是國家對貨幣的供應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情況而採取「緊」、「松」或「適度」等不同的政策趨向。
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來調節市場利率,通過市場利率的變化來影響民間的資本投資,影響總需求來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各種方針措施。調節總需求的貨幣政策的四大工具為法定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和貼現政策、基準利率。
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來調節可操作目標,繼而中介目標發生連鎖變化,最後通過各種渠道實現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實現,該過程被稱為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6)中央銀行宏觀金融調控的中介指標是擴展閱讀:
隨著經濟形勢的動態發展,為了適應當時的宏觀經濟與金融發展需求,自 1984 年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為央行)成立以來,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演進大致歷經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 1984-1993 年,以人民幣信貸規模和現金發行量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
第二階段為 1994-1997 年,央行逐漸弱化人民幣信貸規模這一指標,轉而提升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目標指標目標判定的核心指標。
第三階段是 1998 年至今,以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並將信貸規模作為經常性的監測指標。
G. 貨幣銀行學論述題:貨幣政策中介指標的選擇及各自的優點
1.利率指標 優點:(1)可測性強 中央銀行在任何時候都能觀察到市場利率的水平和結構,幾乎可以得到市場利率的數據,且對市場利率的計量也相當准確。(2)可控性強 央行可以直接再貼現率,通過公開市場業務或者再貼現政策,可以影響市場利率的走勢,讓市場利率沿著預定的軌道發展 (3)相關性強 央行通過控制市場利率來影響經濟中的投資和儲蓄,從而達到對總產出的控制目的
2.貨幣供給量 (1)可測性 M1和M2都反映在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因此對貨幣供應量的統計和分析都比較方便 (2)可控性 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調整法定準備金率,改變貼現率等手段,可以影響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進而影響貨幣供應量,進而貨幣的發行權和向流通中注入新貨幣的權利全由央行掌握,央行便能有效控制M1,M2的供應量(3)相關性 貨幣供應量與經濟活動如總產出,就業水平,物價水平之間摟著密切的關系,相關性強
3.基礎貨幣 (1)從可測性上來看,基礎貨幣變現為央行的負債,央行直接從負債表上可以計算出負債總額,相對而言,救出貨幣的計算要比貨幣供應量和利率的計算來得容易 (2)可控性 基礎貨幣是由央行直接控制的貨幣,貨幣發行權掌握在央行手中,是可以直 接控制的 (3)相關性 根據貨幣乘數理論,貨幣供應量是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的乘積,基礎貨幣與貨幣供應量明顯呈正相關關系,基礎貨幣影響貨幣供應量變化,進而影響貨幣政策目標的實現,因此相關性極強
H. 簡評貨幣政策的中介指標。
貨幣政策中介目標是連接貨幣政策最終目標與政策工具操作的中介環節,也是實施貨幣政策的關鍵步驟。中介目標必須具備三個特點。
1.可測性。指中央銀行能夠迅速獲得中介目標相關指標變化狀況和准確的數據資料,並能夠對這些數據進行有效分析和作出相應判斷。顯然,如果沒有中介目標,中央銀行直接去收集和判斷最終目標數據如價格上漲率和經濟增長率是十分困難的,短期內如一周或一旬是不可能有這些數據的。
2.可控性。指中央銀行通過各種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能對中介目標變數進行有效地控制,能在較短時間內(如1—3 個月)控制中介目標變數的變動狀況及其變動趨勢。
3.相關性。指中央銀行所選擇的中介目標,必須與貨幣政策最終目標有密切的相關性,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對中介目標進行調控,能夠促使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實現。
常用的中介目標
可以作為中介目標的金融指標主要有:長期利率、貨幣供應量和貸款量。
(一)長期利率
西方傳統的貨幣政策均以利率為中介目標。利率能夠作為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是因為:(1)利率不但能夠反映貨幣與信用的供給狀態,而且能夠表現供給與需求的相對變化。利率水平趨高被認為是銀根緊縮,利率水平趨低則被認為是銀根鬆弛。(2)利率屬於中央銀行影響可及的范圍,中央銀行能夠運用政策工具設法提高或降低利率。(3)利率資料易於獲得並能夠經常匯集。
(二)貨幣供應量
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現代貨幣數量論者認為宜以貨幣供應量或其變動率為主要中介目標。他們的主要理由是:(1)貨幣供應量的變動能直接影響經濟活動。(2)貨幣供應量及其增減變動能夠為中央銀行所直接控制。(3)與貨幣政策聯系最為直接。貨幣供應量增加,表示貨幣政策鬆弛,反之則表示貨幣政策緊縮。(4)貨幣供應量作為指標不易將政策性效果與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因而具有準確性的優點。
但以貨幣供應量為指標也有幾個問題需要考慮,一是中央銀行對貨幣供應量的控制能力。貨幣供應量的變動主要取決於基礎貨幣的改變,但還要受其它種種非政策性因素的影響,如現金漏損率、商業銀行超額准備比率、定期存款比率等,非中央銀行所能完全控制。二是貨幣供應量傳導的時滯問題。中央銀行通過變動准備金以期達到一定的貨幣量變動率,但此間卻存在著較長的時滯。三是貨幣供應量與最終目標的關系。對此有些學者尚持懷疑態度。但從衡量的結果來看,貨幣供應量仍不失為一個性能較為良好的指標。
(三)貸款量
以貸款量作為中間目標,其優點是:
(1)與最終目標有密切相關性。流通中現金與存款貨幣均由貸款引起,中央銀行控制了貸款規模,也就控制了貨幣供應量。
(2)准確性較強,作為內生變數,貸款規模與需求有正值相關;作為政策變數,貸款規模與需求也是正值相關。
(3)數據容易獲得,因而也具有可測性。
以貸款量作為中間目標在具體實施中各國情況也有差異。政府對貸款控制較嚴的國家,通過頒布一系列關於商業銀行貸款的政策及種種限制,自然便於中央銀行控制貸款規模。反之則不然。以貸款量的指標,各國採用的計量口徑也不一致,有的用貸款余額,有的則用貸款增量。凱恩斯主義與貨幣主義在貨幣政策主張上的差異
凱恩斯主義與貨幣主義由於在假設和觀點不同,並且在貨幣政策主張上存在差異。貨幣主義的政策主張是:反對凱恩斯的財政政策;反對「斟酌使用」(根據情況變化而制定和執行)的貨幣政策;主張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盡力避免國家干預。例如宣布一個長期不變的貨幣增長率。
(1) 關於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爭論。
凱恩斯主義重視財政政策。他們從兩個方面論述貨幣政策無效:一方面是流動性陷阱,另一方面是投資利率彈性。而貨幣主義認為凱恩斯主義的財政政策是無效的。尤其是在沒有相應的貨幣政策的配合下,而且由於政府支出可能對私人投資產生「擠出」效應,更降低了整個經濟的增長能力。
(2) 關於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和中介目標的選擇的爭論。
凱恩斯主義:M→I→I→Y,通過I傳導,因此凱恩斯主義以利率作為傳導中介目標。
貨幣主義:M→Y,貨幣政策不需要通過I傳導。因此貨幣主義以貨幣供應量作為傳導中介目標。
(3) 凱恩斯主義採取相機抉擇,貨幣主義採取單一抉擇。
凱恩斯主義採取相機抉擇,即政府進行需求管理時根據市場情況和各項調節措施的特點,機動靈活地採取一種或幾種措施,使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互搭配。而貨幣主義採取單一貨幣規則,認為抑制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即排除利息率、信貸流量、自由准備金等因素,而以一定的貨幣存量作為惟一支配因素的貨幣政策,公開宣布長期採用一個固定不變的貨幣供應增長率,並且只要貨幣供應量增長率同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相適應,通貨膨脹就會被抑制。
I. 為什麼弗里德曼認為貨幣政策的最佳中介指標應該是貨幣供應量
:(1)貨幣供應量在經濟生活中具有極端重要性; (2)中央銀行作為管理和調控貨幣的機構,其貨幣...
J. 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中間目標和最終目標
中間目標的選擇是貨幣政策的重要內容,各國為了更好的達到貨幣政策的終極目標,往往根據各自的國情和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而選擇不同的中間目標,以下將具體分析中間目及其應用,以此說明我國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選擇。
一、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重要性及選擇標准
(一)貨幣政策的重要性
幣政策的中間目標,又稱貨幣政策的中間變數,它是中央銀行為了實現貨幣政策最終目標,而設置的可供觀察和調整的指標,也稱中介目標。其作用具體有以下三點:
1.貨幣當局提供反映短期經濟變化和金融趨勢的量化參照系數。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宏觀經濟的總目標,具有空間上的復雜性和時間上延滯性。中間目標的設立,正是為彌補這種貨幣政策最終觀察不足的缺陷。
2.為宏觀金融調控創造條件。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介入貨幣政策的傳遞作用過程,可以使宏觀調控富於彈性和層次性,從而避免經濟動盪。
3.為貨幣政策工具與最終目標保持協調提供一個階段性的調整標准。可見,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選擇,直接關繫到貨幣政策最終目標能否實現的問題。
(二)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選擇標准
正因為上述原因,各國貨幣管理當局對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制定都非常關注。但是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及其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對中間目標的選擇也不盡相同,但其選擇中間目標的標准都大致一樣,即大致遵循「三性」標准:1.相關性,即中間目標必須同貨幣政策終極目標高度相關,要具有類似於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那種函數關系;2.可觀測性,即作為中間目標的變數必須能准確和迅速地進行量的測度;3.可控性,即中間目標的具體變數應便於貨幣管理當局運用政策工具有效地駕馭和控制。
二、理論上可供選擇的中間目標以及西方國家的實踐
(一)以匯率為中間目標的貨幣政策安排
以匯率為中間目標歷史悠久,如金本位下本幣與黃金掛鉤的形式,近期安排則如將本幣盯住低通脹的大國或採取爬行盯住。
以匯率為中間目標的貨幣政策安排的優勢在於:1.使國際貿易商品的價格水平固定,從而避免通脹;2.可將本國的通脹預期盯住目標國的通脹率;3.為實施貨幣政策提供了自動法則,有助於緩解時間不連續問題。當本幣有貶值傾向時,實行緊貨幣政策;當本幣有升值貨幣時,實行松貨幣政策;4.匯率中間目標簡單、明確,易於被公眾理解。
英、法兩國就曾成功地將其貨幣盯住德國馬克。1987年剛實行盯住匯率時,法國通脹率為3%,1992年則降至2%,1996年更降至低於2%;英國的通脹率1992年也由10%降至3%。但以匯率為中間目標的貨幣政策安排,也存在許多問題:1.當資本市場開放時,固定匯率使盯住國喪失貨幣政策獨立性。由於利率的傳導,目標國的經濟波動將傳至盯住國;2.外匯市場信號失靈。盯住國對貶值的擔心導致過度擴張,尤其在新興市場國家央行政策缺乏透明度和責任約束的情況下,過度擴張的政策無信號表現;3.本幣易受投機資金沖擊。
(二)貨幣供應量
許多大國沒有合適的目標國,因而不便實行匯率中間目標安排,而以行貨幣供應量為中間目標,這種安排有如下優勢:1.央行根據國內經濟狀況調整貨幣政策,制定合適的通脹目標,不必為維持匯率而以國內經濟波動為代價;2.央行政策的信息較透明,貨幣供應量數字定期公布且時滯較短,這些政策信號固定了通賬預期,有助於抑制通脹;3.立即對央行的貨幣政策效果進行計量,抑制政策制定者的時間不連續行為。
但以上優點都取決於貨幣政策目標與貨幣供應量之間穩定的聯系。一旦這種聯系發生了變化,時間不連續問題就會產生,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難以通過對貨幣供應量的控制達到。德國、瑞士是採取這一安排的典型國家。
(三)通貨膨脹率
紐西蘭於1990年、加拿大於1991年、英國於1992年、瑞典和芬蘭於1993年、奧地利和西班牙於1994年實施了這一政策安排。這一安排包括以下要素:對中期通脹目標的公開;將物價穩定作為貨幣政策的長期首要任務,並保證通脹目標的實現;完全信息戰略,不再局限於追求貨幣供應增長等單一中間目標;通過向公眾和市場提供貨幣政策制定者的計劃和目標信息,提高貨幣政策的透明度;提高央行完成通脹目標的責任約束。
這一安排的優點在於:1.與匯率目標安排相比,它既類似於貨幣供應量目標,使貨幣政策能對國內經濟波動做出政策回應,又具有與貨幣供應量目標相比的優勢,央行可使用各種信息而非一個變數來決定最優貨幣政策;2.易於被公眾理解的優點,具有較高透明度;3.強化了央行的責任約束,從而降低了央行為擴大產出和就業而實行過度擴張政策造成的時間不連續問題的可能性。
通脹率目標安排的表現相當好,採取這一安排的國家同時降低了通脹率和通脹預期。而且,通脹率一旦下降,就不易隨經濟周期的擴張而反彈。但這一安排同樣存在問題:1.與匯率和貨幣供應量目標安排相比,不易由貨幣當局控制;2.由於貨幣政策的時滯,控制通脹效果的顯現也有一個較高時滯,因此通脹率目標安排不能對公眾和市場提供一個貨幣政策狀況的即時信號;3.通脹率目標安排對實際經濟的影響不明確。
(四)不明確的中間目標
美國目前實的貨幣政策安排沒有明確的中間目標。美聯儲對在長期內控制通脹表現出一種高度的關注,同時在監督未來通脹信號時採取前瞻性行為,定期實施先發制人的貨幣政策,壓制通脹的威脅。
盡管美國的貨幣政策安排取得了成功,但仍有一些缺陷可能導致未來的效力喪失。第一,缺乏透明度。對聯儲動向的猜測造成了金融市場不必要的波動和製造商以及公眾對未來通脹率和產出預期的不確定性。而且,政策制定的不透明使聯儲難以向國會和公眾負責,因缺乏評價其表現的標准。而且央行易產生時間不連續問題,可能犧牲長期目標而換取短期目標的實現。第二,缺乏明確的中間目標,而且中間目標的缺乏造成了出現供給波動時通脹預期更易高啟,從而難以保持貨幣政策的中期效果。第三,對偏好、技巧和掌管央行的個人信譽的過度依賴。以上三個缺點最終將會使美國放棄這種貨幣政策中間目標。
三、我國目前的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及其選擇原因
(一)我國貨幣政策中間目標
1993年底,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的金融改革規劃明確提出,中國的貨幣政策將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但實際上直到1994年我國才真正將貨幣供應量作為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在1994年以前貸款規模是我國貨幣政策的重要中間目標。
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貨幣供應量,主要包括M1和M2,其中M1是指流通中的現金與可用於轉賬支付的活期存款之和,這是在商品、勞務、有價證券等交易中的媒介,也是支付工資、租金、利息等的手段,是社會公眾手中流動性最強的金融資產,M2是M1與准貨幣之和,其中准貨幣是儲蓄存款及定期存款等流動性較低的存款的總和。嚴格地說,M1是處於流通中的貨幣量,而不是全部貨幣存量,M2才是貨幣存量的總體。
目前我國運用的調控工具主要有四種:1.信貸計劃。主要由存款計劃,貸款計劃和現金發放或回籠計劃三部分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以指令性指標下達給各金融機構的貸款計劃。中央銀行通過控制金融機構的貸款規模來控制貨幣供應量。現階段信貸計劃仍是我國中央銀。行調控宏觀經濟的主要手段;2.存款准備金制度。存款准備金制度的建立使中央銀行可以根據經濟發展狀況調整存款准備率,從而影響金融機構的信用創造;3.再貼現制度。金融機構在資金不足時,可向人民銀行辦理再貼現,再貼現率的變化也將影響貨幣供應量;4.利率政策。
在我國,中央銀行調節利率有兩種方式:一是由中央銀行直接干預決定各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二是中央銀行規定利率浮動的幅度和范圍,然後通過對各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來影響市場利率,調節供給與需求。
(二)我國選擇貨幣供應量作為中間目標的原因
近年來西方國家如英國、芬蘭、瑞典、紐西蘭、加拿大等國的中央銀行迫於金融自由化、金融創新和大量的國際外匯交易使其貨幣供應量與本國經濟活動的聯系淡化,以至於對貨幣政策中間目標喪失信心,不得不逐步放棄中間目標,轉向依據最終目標如物價上漲指數或總需求水平,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通貨膨脹目標的優點不僅在於其可測性和相關性非常出色,便於公眾理解和形成穩定合理的預期,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而且貨幣當局可以保留在工具運用上的靈活性,從而更有效地實現經濟增長這一最終意義上的貨幣政策目標。其他國家則仍依靠中間目標,其金融變數的指數主要從以下五個項目中選擇:(1)利率;(2)匯率;(3)股權收益率;(4)貨幣供應量;(5)國內信用增加額。
我國政府仍然堅持以貨幣供應量為中間目標,與上述國家不同的是,我國的貨幣供應量與本國經濟活動之間的聯系仍然很緊密。對於中國來說,(1)中國的金融業正處於推進規范化的進程中,各種管理和監督不斷加強,而不是在推進自由化,金融創新受到限制和制約;(3)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還剛剛起步,能夠替代貨幣的金融工具少;(4)人民幣不是可兌換貨幣,所以不會成為外匯交易的重要對象。
在中國,由於金融業的規范化及其對金融創新的限制,貨幣的金融替代工具少,人民幣較長時間內仍不會成為外匯交易的重要對象,所以,預計以貨幣供應量為中間目標的貨幣政策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仍將保持不變。
四、結 語
貨幣供應量目標有效的前提是其與最終目標即通脹之間穩定的相關關系。在中國,由於金融業的規范化及其對金融創新的限制,貨幣金融替代工具少以及人民幣較長時間內仍不會成為外匯交易的重要對象,所以,預計以貨幣供應量為中間目標的貨幣政策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仍將保持不變。但是經濟發展是動態的,上述條件最終會被一一打破,為了防範金融風險,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我國必須隨時准備調整中間目標的內容。對此西方國家的實踐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經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