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基金 > 交易結構失衡

交易結構失衡

發布時間:2022-04-20 12:45:13

1. 為什麼儲蓄和投資結構會失衡

首先是金融業內部結構失衡。最突出的表現是高度依賴間接融資體系,直接融資比重過低。今年以來,社會融資總規模中貸款及承兌票據佔80%,只有不足20%來自股票和債券融資。從社會融資存量看,2011年底銀行貸款余額佔54%,企業股票市值和債券余額僅佔到26%,這一比例不僅遠低於直接融資為主導的美國和英國,分別為73%和62%,也低於間接融資佔主導的德國和日本,分別為39%和44%。從居民個人金融投資的角度看,銀行存款占總額的64%,股票、債券、基金等投資比例不到14%,而美國的居民金融資產中,股票、基金和投資於資本市場的養老金合在一起,達到了近70%的比例。
其次,在資本市場內部,也存在著結構失衡。一是債券市場發展嚴重滯後,2011年底股票市值約為公司債余額的4.5倍,而大部分成熟市場中,公司債的規模往往大於股票市場。二是股權融資市場層次單一,美國有紐交所、納斯達克、場外報價市場和粉單市場、灰色市場等幾個層次,大致呈金字塔狀。而我國市場的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和代辦轉讓系統正好呈現「倒金字塔」形。三是期貨及衍生品發展不足。成熟市場的期貨、期權、掉期等衍生工具品種十分豐富,交易規模很大,與經濟發展的關聯度很高,而我們的衍生品市場發展還很不夠。四是投資者結構很不合理。A股市場的專業投資機構持有市值的15.6%,而發達市場這一比例大致為70%。更為不合理的是交易結構,A股市場個人投資者持有市值佔比26%,但卻完成了85%的交易。
第三,面向實體經濟的金融服務存在結構性失衡。在以商業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中,大企業、政府相關企業佔有的金融資源優勢比較明顯,中小微企業和創新企業獲得的服務非常有限。
直接金融具有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天然優勢
發展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產業、完善民生保障,都需要利用好資本市場這一平台
我國經濟中目前最尖銳的問題是小型微型企業融資難。我們固然應該挖掘銀行的一切潛力,而且也要積極推動民間信貸的規范發展。但小型微型企業往往需要的是本金,或者是時間稍長一點的債務融資,這種服務只能由基礎的直接融資來提供。

2. 交易結構的介紹

交易結構(Deal Structure)是買賣雙方以合同條款的形式所確定的、協調與實現交易雙方最終利益關系的一系列安排。

3. 金融風險都包括哪些類型

一、結構失衡使風險集中

由於我國資本市場、中小金融機構發展滯後,國有銀行在資金配置上長期處於絕對支配地位。一方面,居民除了將錢存入銀行外,缺乏其他有效投資渠道,加之教育、醫療和社保等改革帶來的謹慎性預期,使得邊際儲蓄率不斷提高,居民儲蓄率居高不下。

二、金融與財政風險放大

在漸進改革過程中,財政與金融之間風險隔離機制一直沒有建立。一方面,金融風險向財政轉移。由於缺乏制度性規范,央行資金運用存在明顯的財政化傾向,巨額再貸款難以收回。另一方面,財政風險轉化為金融風險。

三、非正規金融龐大成隱患

多年來,中小企業從正規金融渠道籌集發展資金十分困難,被迫尋求非正規金融渠道。中國非正規金融的規模據估計已接近正規金融的1/3。

四、機制轉化中的風險突出

銀行業風險集中,資產質量總體堪憂。我國銀行業競爭不足,公司治理薄弱,業務創新能力差,財務風險普遍存在。其次,證券業隱含巨大金融風險。證券公司收入結構不合理,資產質量不高,流動性明顯不足,累積風險嚴重,一批證券公司已處於嚴重資不抵債局面。

五、資本管制有效性弱化

資本項目管制有效性嚴重弱化導致大規模的不正常資本流動。第一,假外資的尋租性流入。自2001年以來,資本凈流入迅猛增長。

六、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損失

人民幣匯率機制的缺陷導致中國傳統的開放模式和開放政策呈現出不可持續的發展困境,並進一步引發諸多突出問題。

(3)交易結構失衡擴展閱讀:

金融風險的基本特徵有以下幾個:

(1)不確定性:影響金融風險的因素難以事前完全把握。

(2)相關性:金融機構所經營的商品—貨幣的特殊性決定了金融機構同經濟和社會是緊密相關的。

(3)高杠桿性:金融企業負債率偏高,財務杠桿大,導致負外部性大,另外金融工具創新,衍生金融工具等也伴隨高度金融風險。

(4)傳染性:金融機構承擔著中介機構的職能,割裂了原始借貸的對應關系。處於這一中介網路的任何一方出現風險,都有可能對其他方面產生影響,甚至發生行業的、區域的金融風險,導致金融危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融風險

4. 如何設計資產證券化交易結構

第一部步,明確資產證券化的對象。
資產可以是PPP項目公司的收益權、項目融資方的債權、項目承包商對項目公司的債權,也可以是社會資本方對項目公司的股權等。其中項目收益權是PPP項目資產證券化中最主要的基礎資產類型。
第二步要明確交易主體
資產證券化模型中最重要的三個主角是「原始權益人」、「證券通道」及「投資者」。原始權益人是將自身資產轉移給證券通道,且憑借資產轉移獲得交易對價的主體;證券通道是指通過交易持有資產的實體,它作為通道或橋梁連接著原始權益人和投資者兩方,原始權益人和投資者均與證券通道直接交易,但兩者之間不存在直接交易關系;投資者是透過證券形式享有資產收益的一方。例如在張大爺煎餅攤的故事裡,原始權益人是張大爺,證券通道是隔壁老王的保證書,投資者是鄉親鄰里,基礎資產就是張大爺煎餅攤未來5個月的收益權;交易主體之間的關系如下圖:(回顧張大爺煎餅攤的故事請戳這里)
第三步要選擇證券通道
所謂證券通道是指我們對資產進行證券化所使用的工具,目前在我國開展資產證券化主要有這么四種工具:一是中國證券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主管的資產支持專項計劃,二是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主管的資產支持票據,三是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管的項目資產支持計劃,四是中國人民銀行與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主管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由於信貸資產證券化主要適用於轉讓信貸資產的金融機構,因此,PPP項目資產證券化實質上只有前三種途徑。

5. 為什麼說復制交易結構比積累資源更有效

摘要 我們討論了關於交易核心的問題,依靠什麼賺錢,下面不管我們依靠什麼賺錢,是短是長是投機還是投資等等,總之我們默認人人手持武器了。那麼手持武器就可以進入戰場獵殺金錢了嗎?還遠遠不夠。

6. 請問「交易結構」指的是什麼

交易結構(Deal Structure)是買賣雙方以合同條款的形式所確定的、協調與實現交易雙方最終利益關系的一系列安排。

7. 我想問一下國際收支平衡表 國內國際平衡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呢

國際收支平衡表所列的全部項目中,除了誤差與遺漏項目之外,其餘所有的項目都代表著實際的交易,涉及到外匯的收支,關繫到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平衡與否,也關繫到一國國際收支的平衡與否。因此,在考察一國的國際收支是否平衡時,必須考察除誤差與遺漏項目之外的其餘所有項目所代表的交易活動的總結果。
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上的各個項目可以劃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自主性交易(Autonomous Transactions),或稱事前交易(EX—Ante Transactions),它是經濟實體或個人出自某種經濟動機和目的如追求利潤、資產保值、逃稅避稅、逃避管制或投機等而獨立自主地進行的交易活動。自主性交易具有自發性,因而交易的結果出現平衡是偶然的,出現不平衡是必然的。當出現不平衡時,會使外匯市場出現供求不平衡和匯率的波動,從而會帶來一系列的經濟影響。一國貨幣當局如不願接受這樣的結果,就要運用另一種交易來彌補自主性交易不平衡所造成的外匯供求缺口。另一種交易就是調節性交易(Accommodating Transactions)。它是指中央銀行和貨幣當局出於調節國際收支差額、維護國際收支平衡、維持貨幣匯率穩定的目的而進行的各種交易。它是在自主性交易收支不平衡之後進行的彌補性交易(Compensatory Transactions),因而亦稱為事後交易(Ex—Post Transactions)。通常將經常賬戶和資本金融賬戶的各個項目歸屬於自主性交易,而儲備與相關項目則歸屬於調節性交易。
從理論上說,一國國際收支的自主性交易所產生的借方金額和貸方金額相等或基本相等,就表明該國的國際收支平衡或基本平衡;如果自主性交易所產生的借方金額與貸方金額不相等,就表明該國的國際收支不平衡或失衡。
應該說,絕對的國際收支平衡是沒有的,一般地說,收略大於支,產生的儲備額為該國年進口額的25%.不同的國家有所不同,發展中國家國際收支平衡能力較弱,應對緊急的國際經濟變化能力較弱,要求的盈餘額高一些. 1.國際收支分為狹義的國際收支和廣義的國際收支。
狹義的國際收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常為1年)內對外收入和支出的總額。
廣義的國際收支不僅包括外匯收支,還包括一定時期的經濟交易。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國際收支的定義為:國際收支是一種統計報表,系統的記載了在一定時期內經濟主體與世界其他地方的交易。大部分交易在居民與非居民之間進行。
(1)國際收支是一個流量概念。
(2)所反映的內容是經濟交易,包括:商品和勞務的買賣、物物交換、金融資產之間的交換、無償的單向商品和勞務的轉移、無償的單向金融資產的轉移。
(3)記載的經濟交易是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發生的。
[編輯本段]
國際收支平衡表
國際收支平衡表是指根據經濟分析的需要,將國際收支按照復式記賬原理和特定賬戶分類編制出來的一種統計報表。它集中反映了一國國際收支的結構和總體狀況。
編制國際收支平衡表時,需要對各個項目進行歸類,分成若干個賬戶,並按照需要進行排列,即所謂的賬戶分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出版的《國際收支手冊》(第五版)提供了國際收支平衡表的賬戶分類標准,即分為經常賬戶,資本和金融賬戶兩大帳戶,各國可以根據本國具體情況對其進行必要的調整。
1、經常賬戶
經常賬戶記錄實際資源的流動,包括貨物和服務、收益、經常轉移等三項。
1)貨物和服務。貨物是指通過海關的進出口貨物,以海關的進出口統計資料為基礎,載貨物所有權發生變化是被記錄下來,進出口均採用離岸價格(FOB)計價。服務包括運輸、旅遊、通訊、建築、保險、金融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專有權使用費和特許費、各種商業服務、個人文化娛樂服務以及政府服務。
2)收益。收益包括職工報酬和投資收益兩類。職工報酬是指本國居民在國外工作(一年以內)而得到並匯回的收入以及支付外籍員工(一年以內)的工資福利。投資收益包括直接投資項下的利潤利息收支和再投資收益、證券投資收益(股息、利息等)和其他投資收益(利息)。
3)經常轉移。經常轉移主要包括僑匯、無償捐贈和賠償等項目,包括實物和資金形式。
2、資本和金融賬戶
資本和金融賬戶記錄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包括資本賬戶和金融賬戶。
1)資本賬戶。資本賬戶包括資本轉移和非生產、非金融資產交易。資本轉移主要包括固定資產轉移、債務減免、移民轉移和投資捐贈等。非生產、非金融資產交易是指不是生產出來的有形資產(土地和地下資源)和有形資產(專利、版權、商標和經銷權等)的所有權轉移。
2)金融賬戶。金融賬戶記錄的是一經濟體對外資產負債變更的交易,包括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其他投資和儲備資產等四類。(1)直接投資。直接投資是投資者尋求獲取在本國以外經營企業的有效發言權為目的的投資。(2)證券投資。證券投資包括股本證券和債務證券兩大類證券投資形式。債務證券又可以細分為中長期債券、貨幣市場工具和其他衍生金融工具。(3)其他投資。其他投資是指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外的所有金融交易,分為貿易信貸、貸款、貨幣和存款、其他資產負債思想。(4)儲備資產。儲備資產是指中央銀行等貨幣當局擁有的對外資產,包括貨幣黃金、外匯、特別提款權和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
此外,國際收支平衡表還設置了凈誤差和遺漏一項。凈誤差和遺漏是基於會計上的需要,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中借貸雙方出現不平衡時,設置的用以抵銷統計偏差的項目。
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是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收支手冊》(第五版)基礎上編織而成的,主要不同是將儲備資產單獨列項,因此該表包括經常賬戶、資本和金融賬戶、儲備資產、凈誤差和遺漏等四大項。
[編輯本段]
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分析
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分析
1、國際收支分析方法與內容:
(1)分析國際收支平衡表上所記載的逐個項目和內容,尤其是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內容。
(2)分析國際收支平衡表上各項目的差額及它們與總差額的關系
(3)從靜態到動態連續分析幾個時期的國際收支平衡表
(4)分析比較幾個不同國家的國際收支平衡表
2、意義:國際收支是經濟分析的主要工具,一國的國際收支記錄了他與世界各國的經濟金融往來的全部情況,反映了該國的對外經濟特點及變動對國際金融的影響。因此,認真全面的對國際收支平衡表進行分析,對了解國內外經濟狀況,制定相應的措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
[編輯本段]
國際收支與宏觀經濟
(一)國際收支與國民帳戶
(二)要素收入同宏觀經濟帳戶的關系
(三)國際收支同國內貨幣流通的關系
[編輯本段]
國際收支的調節
一、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判別
判斷國際收支是否平衡,通常的做法是將國際收支平衡表記錄的國際經濟交易,按照交易主體和交易目的的不同劃分為自主性交易和調節性交易。按交易主體和交易動機來識別國際收支是否平衡,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思維方式和基本框架,在理論上是正確的,但在實踐中卻存在著一定的技術性困難。實踐中,國際收支是否平衡的觀察,通常是在自主性交易和調節性交易對比的基本框架下,具體對國際收支的幾個主要差額進行比較分析。
二、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與調節的必要性
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有:周期性失衡;結構性失衡;收入性失衡及貨幣性失衡。
國際收支失衡調節的必要性在於:持續的巨額國際收支逆差,會耗費大量的國際儲備,導致國內通貨緊縮和生產下降;會削弱該國貨幣和國家信用的國際地位;如果逆差主要是由資本流出引起的,則會造成本國的資金短缺,利率上升,從而使該國消費和生產下降;如果逆差主要是由進口大於出口引起的,則會導致本國開工不足,失業增加,國民收入下降。持續的巨額國際收支順差,會導致本幣匯率上升,抑制出口,削弱本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會使國際儲備大量增加,國內貨幣供應量增加,引發通貨膨脹;如果順差主要是由出口大於進口引起的,會減少國內生產資源,影響本國經濟發展;容易造成與主要貿易夥伴國之間的摩擦,不利於國際經濟關系的正常發展。
(一)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分類
國際收支不平衡是絕對的、經常的,而平衡則是相對的偶然的。
1.周期性不平衡,由於國際間各國所處的階段不同而造成的不平衡。經濟周期一般包括四個階段,危機---蕭條---復甦---繁榮。當一國處於繁榮階段,而貿易夥伴國處於衰退階段,易造成本國的貿易收支赤字。
2.結構性不平衡,由於國際市場對本國的出口和進口的需求條件發生變化,本國貿易結構無法進行調整所導致的國際收支不平衡。
3.貨幣性不平衡,由於一國的價格水平、成本、匯率、利率等貨幣性因素而造成的國際收支不平衡。
4.收入性不平衡,由於一國國民收入相對快速增長,導致進口增長超過出口增長而引起的國際收支失衡。
(二)關於國際收支的調節理論
主要集中於一國國際收支的決定因素和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的適當政策。
1.彈性論
又稱為彈性分析法,其代表人物為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該理論研究收入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匯率變動對一國國際收支調整的影響,不考慮國際資本的流動,將商品和勞務收支作為國際收支。
其基本原理:匯率變動通過國內外商品之間本國生產的貿易品和非貿易品之間的相對價格變動,來影響一國的供給和需求,從而影響國際收支。
該理論假定:出口商品和進口商品的供給彈性無限大。貨幣貶值後,本國出口數量隨出口的增加而增加-出口本幣價格不變,出口收入升;而本國進口數量隨進口需求減少而減少,進口的本幣價格上升,進口的本幣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該理論認為,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彈性與進口商品的需求彈性之和大於1,貿易收支條件才能改善,這是貶值取得成功的條件即馬歇爾-勒納條件。該理論假定進出口商品的供給彈性無限大是不符和實際的,實際經濟生活中,匯率變化後進出口的實際變化還取決於供給對價格的反映程度。
長期內馬歇爾-勒納條件成立,而短期內,貶值後的一段時期內,貶值前簽定的合同需要執行,生產的調整也要一定的時間,人們的預期進一步貶值而加速訂貨。經過一定時間的調整後,貿易收支條件才能改善。
2.吸收論
其代表人物為亞德歷·亞歷山大,該理論以凱恩斯宏觀經濟理論中的國民收入方程式為基礎著重考察總收入與總支出對國際收支的影響。開放經濟條件下,國民收入帳戶可表示為
國民收入(y)=消費(c)+投資(i)+(出口(x)-進口(m)),
可變換為:
X-M=Y-(C+I)
設 X-M=B B表示國際收支差額
A=C+I A表示國內總支出
B=Y-A
當國民收入大於總吸收時,國際收支為逆差;反之,國際收支為順差。吸收論的國際收支調節政策,主要基於改變總收入和總吸收的政策,即支出轉換政策和支出增減政策。出現逆差時,表明總需求超過總供給,即總吸收超過總收入,應採取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減少對貿易商品的需;但同時也會降低對非貿易商品的需求和總收入,必須運用支出轉換政策消除緊縮性政策的不利影響。
3.貨幣論
其創始者為英國的哈里·約翰遜及他的學生。該理論建立在貨幣學說的基礎上,從貨幣的角度來考察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貨幣論的假定有:
(1)在充分就業的條件下,一國的實際貨幣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穩當函數。
(2)從長期看,貨幣需求函數是穩定的,貨幣供給變動不影響實物產量。
(3)貿易商品的價格水平是由世界市場決定的。從長期看,一國的價格水平是和利率水平接近於世界市場物價水平。
貨幣論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幾個貨幣需求供給方程式:
Md=Pf(y,i)`
Md表示貨幣需求,P國內價格水平,f表示函數關系,i是利率,y表示國民收入。
Ms=D+R
Ms表示貨幣供給,D指國內通過銀行體系的貸款,R是通過國際收支獲得贏余儲備。該式表明;國內貨幣供給受兩個機制的影響,一個是國內信貸,一個是國際收支順差。若貨幣供給等於貨幣需求,則有
Ms=Md
Md=D+R
這個方程式包含的基本原理:國際收支是一種貨幣現象,即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或逆差是由國內貨幣需求與貨幣供給決定之間的均衡狀況決定的;國內收支順差表明國內貨幣需求大於貨幣供給,過度的貨幣需求由國際儲備來滿足;國內收支逆差,表明國內貨幣供給大於貨幣需求;國際收支問題反映的是實際貨幣余額對名義貨幣供應量的調整過程。當國內名義貨幣供應量與實際經濟變數所反映的實際貨幣余額需求想一致時,國際收支處於平衡狀態。貨幣論的政策主張有:
a.可以通過貨幣政策來解決國際收支不平衡。
b.貨幣政策主要指貨幣供給政策,擴張性貨幣政策可以減小順差,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可以減小逆差。
c.為平衡國際收支而採取的貶值、進口限制、關稅等貿易和金融政策,只有提高貨幣需求尤其是國內價格水平時,才能改善國際收支。但若伴隨國內通貨膨脹,則國際收支不一定改善。
4.結構論
其代表人物為保爾·史蒂芬等。該理論認為,國際收支逆差,尤其是長期的國際收支逆差,可以是長期的過度需求引起的,也可以是長期性的供給不足引起的。引起長期逆差的結構性因素有:經濟結構老化、經濟結構單一、經濟結構落後。
結構論認為調節政策應主要放在改善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面,以增加出口商品和進口替代品的數量和品種供給。其主要手段有增加投資,改善資源的流動性,使勞動力和生產要素勝利地從傳統部門流向新興行業。
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的措施
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當出現赤字時,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1.外匯緩沖政策,指一國利用官方儲備的變動或臨時向外籌措資金來抵消超額外匯供給或需求,這種方法可以融通一次性或季節性的國際收支赤字。該政策受到儲備規模的影響,只適於規模較小的短期的國際收支赤字。
2.財政貨幣政策,出現赤字時,可以採取緊縮性的財政政策。該政策可以降低商品和勞務的支出,從而降低進口;調整國內商品與國外商品的價格比,促進出口;提高國內利率,改善資本帳戶的狀況。其局限性:改善國際收支往往以犧牲國內經濟為代價。
3.匯率政策,利用匯率變動消除國際收支赤字,主要取決於以下條件:
(1)進出口需求彈性之和是否符合馬歇爾--勒納條件。
(2)本國是否有剩餘的生產能力可以利用,以便增加出口商品的生產能力。
(3)貶值帶來的本國貿易商品和非貿易商品的相對價格優勢能否維持一段時間,匯率貶值引起的通貨膨脹能否為社會接受。
(4)直接管制,包括外匯管制和貿易政策管制,管制是否引起貿易夥伴國的報復。

8. 哪些是我國資產證券化的主要產品種類

1、根據基礎資產分類。根據證券化的基礎資產不同,可以將資產證券化分為不動產證券化、應收賬款證券化、信貸資產證券化、未來收益證券化(如高速公路收費)、債券組合證券化等類別。

2、根據資產證券化的地域分類。根據資產證券化發起人、發行人和投資者所屬地域不同,可將資產證券化分為境內資產證券化和離岸資產證券化。

國內融資方通過在國外的特殊目的機構(Special Purpose Vehicles,SPV)或結構化投資機構(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s,SIVs)在國際市場上以資產證券化的方式向國外投資者融資稱為離岸資產證券化;融資方通過境內SPV在境內市場融資則稱為境內資產證券化。

3、根據證券化產品的屬性分類。根據證券化產品的金融屬性不同,可以分為股權型證券化、債券型證券化和混合型證券化。



(8)交易結構失衡擴展閱讀:

資產證券化的特點

1、利用金融資產證券化可提高金融機構資本充足率。

2、增加資產流動性,改善銀行資產與負債結構失衡。

3、利用金融資產證券化來降低銀行固定利率資產的利率風險。

4、銀行可利用金融資產證券化來降低籌資成本。

5、銀行利用金融資產證券化可使貸款人資金成本下降。

6、金融資產證券化的產品收益良好且穩定。



9. 我國國際收支平衡狀況及其變化軌跡

國際收支平衡表所列的全部項目中,除了誤差與遺漏項目之外,其餘所有的項目都代表著實際的交易,涉及到外匯的收支,關繫到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平衡與否,也關繫到一國國際收支的平衡與否。因此,在考察一國的國際收支是否平衡時,必須考察除誤差與遺漏項目之外的其餘所有項目所代表的交易活動的總結果。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上的各個項目可以劃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自主性交易(AutonomousTransactions),或稱事前交易(EX—AnteTransactions),它是經濟實體或個人出自某種經濟動機和目的如追求利潤、資產保值、逃稅避稅、逃避管制或投機等而獨立自主地進行的交易活動。自主性交易具有自發性,因而交易的結果出現平衡是偶然的,出現不平衡是必然的。當出現不平衡時,會使外匯市場出現供求不平衡和匯率的波動,從而會帶來一系列的經濟影響。一國貨幣當局如不願接受這樣的結果,就要運用另一種交易來彌補自主性交易不平衡所造成的外匯供求缺口。另一種交易就是調節性交易(AccommodatingTransactions)。它是指中央銀行和貨幣當局出於調節國際收支差額、維護國際收支平衡、維持貨幣匯率穩定的目的而進行的各種交易。它是在自主性交易收支不平衡之後進行的彌補性交易(CompensatoryTransactions),因而亦稱為事後交易(Ex—PostTransactions)。通常將經常賬戶和資本金融賬戶的各個項目歸屬於自主性交易,而儲備與相關項目則歸屬於調節性交易。從理論上說,一國國際收支的自主性交易所產生的借方金額和貸方金額相等或基本相等,就表明該國的國際收支平衡或基本平衡;如果自主性交易所產生的借方金額與貸方金額不相等,就表明該國的國際收支不平衡或失衡。應該說,絕對的國際收支平衡是沒有的,一般地說,收略大於支,產生的儲備額為該國年進口額的25%.不同的國家有所不同,發展中國家國際收支平衡能力較弱,應對緊急的國際經濟變化能力較弱,要求的盈餘額高一些.1.國際收支分為狹義的國際收支和廣義的國際收支。狹義的國際收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常為1年)內對外收入和支出的總額。廣義的國際收支不僅包括外匯收支,還包括一定時期的經濟交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國際收支的定義為:國際收支是一種統計報表,系統的記載了在一定時期內經濟主體與世界其他地方的交易。大部分交易在居民與非居民之間進行。(1)國際收支是一個流量概念。(2)所反映的內容是經濟交易,包括:商品和勞務的買賣、物物交換、金融資產之間的交換、無償的單向商品和勞務的轉移、無償的單向金融資產的轉移。(3)記載的經濟交易是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發生的。[編輯本段]國際收支平衡表國際收支平衡表是指根據經濟分析的需要,將國際收支按照復式記賬原理和特定賬戶分類編制出來的一種統計報表。它集中反映了一國國際收支的結構和總體狀況。編制國際收支平衡表時,需要對各個項目進行歸類,分成若干個賬戶,並按照需要進行排列,即所謂的賬戶分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出版的《國際收支手冊》(第五版)提供了國際收支平衡表的賬戶分類標准,即分為經常賬戶,資本和金融賬戶兩大帳戶,各國可以根據本國具體情況對其進行必要的調整。1、經常賬戶經常賬戶記錄實際資源的流動,包括貨物和服務、收益、經常轉移等三項。1)貨物和服務。貨物是指通過海關的進出口貨物,以海關的進出口統計資料為基礎,載貨物所有權發生變化是被記錄下來,進出口均採用離岸價格(FOB)計價。服務包括運輸、旅遊、通訊、建築、保險、金融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專有權使用費和特許費、各種商業服務、個人文化娛樂服務以及政府服務。2)收益。收益包括職工報酬和投資收益兩類。職工報酬是指本國居民在國外工作(一年以內)而得到並匯回的收入以及支付外籍員工(一年以內)的工資福利。投資收益包括直接投資項下的利潤利息收支和再投資收益、證券投資收益(股息、利息等)和其他投資收益(利息)。3)經常轉移。經常轉移主要包括僑匯、無償捐贈和賠償等項目,包括實物和資金形式。2、資本和金融賬戶資本和金融賬戶記錄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包括資本賬戶和金融賬戶。1)資本賬戶。資本賬戶包括資本轉移和非生產、非金融資產交易。資本轉移主要包括固定資產轉移、債務減免、移民轉移和投資捐贈等。非生產、非金融資產交易是指不是生產出來的有形資產(土地和地下資源)和有形資產(專利、版權、商標和經銷權等)的所有權轉移。2)金融賬戶。金融賬戶記錄的是一經濟體對外資產負債變更的交易,包括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其他投資和儲備資產等四類。(1)直接投資。直接投資是投資者尋求獲取在本國以外經營企業的有效發言權為目的的投資。(2)證券投資。證券投資包括股本證券和債務證券兩大類證券投資形式。債務證券又可以細分為中長期債券、貨幣市場工具和其他衍生金融工具。(3)其他投資。其他投資是指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外的所有金融交易,分為貿易信貸、貸款、貨幣和存款、其他資產負債思想。(4)儲備資產。儲備資產是指中央銀行等貨幣當局擁有的對外資產,包括貨幣黃金、外匯、特別提款權和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此外,國際收支平衡表還設置了凈誤差和遺漏一項。凈誤差和遺漏是基於會計上的需要,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中借貸雙方出現不平衡時,設置的用以抵銷統計偏差的項目。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是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收支手冊》(第五版)基礎上編織而成的,主要不同是將儲備資產單獨列項,因此該表包括經常賬戶、資本和金融賬戶、儲備資產、凈誤差和遺漏等四大項。[編輯本段]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分析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分析1、國際收支分析方法與內容:(1)分析國際收支平衡表上所記載的逐個項目和內容,尤其是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內容。(2)分析國際收支平衡表上各項目的差額及它們與總差額的關系(3)從靜態到動態連續分析幾個時期的國際收支平衡表(4)分析比較幾個不同國家的國際收支平衡表2、意義:國際收支是經濟分析的主要工具,一國的國際收支記錄了他與世界各國的經濟金融往來的全部情況,反映了該國的對外經濟特點及變動對國際金融的影響。因此,認真全面的對國際收支平衡表進行分析,對了解國內外經濟狀況,制定相應的措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編輯本段]國際收支與宏觀經濟(一)國際收支與國民帳戶(二)要素收入同宏觀經濟帳戶的關系(三)國際收支同國內貨幣流通的關系[編輯本段]國際收支的調節一、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判別判斷國際收支是否平衡,通常的做法是將國際收支平衡表記錄的國際經濟交易,按照交易主體和交易目的的不同劃分為自主性交易和調節性交易。按交易主體和交易動機來識別國際收支是否平衡,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思維方式和基本框架,在理論上是正確的,但在實踐中卻存在著一定的技術性困難。實踐中,國際收支是否平衡的觀察,通常是在自主性交易和調節性交易對比的基本框架下,具體對國際收支的幾個主要差額進行比較分析。二、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與調節的必要性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有:周期性失衡;結構性失衡;收入性失衡及貨幣性失衡。國際收支失衡調節的必要性在於:持續的巨額國際收支逆差,會耗費大量的國際儲備,導致國內通貨緊縮和生產下降;會削弱該國貨幣和國家信用的國際地位;如果逆差主要是由資本流出引起的,則會造成本國的資金短缺,利率上升,從而使該國消費和生產下降;如果逆差主要是由進口大於出口引起的,則會導致本國開工不足,失業增加,國民收入下降。持續的巨額國際收支順差,會導致本幣匯率上升,抑制出口,削弱本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會使國際儲備大量增加,國內貨幣供應量增加,引發通貨膨脹;如果順差主要是由出口大於進口引起的,會減少國內生產資源,影響本國經濟發展;容易造成與主要貿易夥伴國之間的摩擦,不利於國際經濟關系的正常發展。(一)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分類國際收支不平衡是絕對的、經常的,而平衡則是相對的偶然的。1.周期性不平衡,由於國際間各國所處的階段不同而造成的不平衡。經濟周期一般包括四個階段,危機---蕭條---復甦---繁榮。當一國處於繁榮階段,而貿易夥伴國處於衰退階段,易造成本國的貿易收支赤字。2.結構性不平衡,由於國際市場對本國的出口和進口的需求條件發生變化,本國貿易結構無法進行調整所導致的國際收支不平衡。3.貨幣性不平衡,由於一國的價格水平、成本、匯率、利率等貨幣性因素而造成的國際收支不平衡。4.收入性不平衡,由於一國國民收入相對快速增長,導致進口增長超過出口增長而引起的國際收支失衡。(二)關於國際收支的調節理論主要集中於一國國際收支的決定因素和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的適當政策。1.彈性論又稱為彈性分析法,其代表人物為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該理論研究收入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匯率變動對一國國際收支調整的影響,不考慮國際資本的流動,將商品和勞務收支作為國際收支。其基本原理:匯率變動通過國內外商品之間本國生產的貿易品和非貿易品之間的相對價格變動,來影響一國的供給和需求,從而影響國際收支。該理論假定:出口商品和進口商品的供給彈性無限大。貨幣貶值後,本國出口數量隨出口的增加而增加-出口本幣價格不變,出口收入升;而本國進口數量隨進口需求減少而減少,進口的本幣價格上升,進口的本幣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該理論認為,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彈性與進口商品的需求彈性之和大於1,貿易收支條件才能改善,這是貶值取得成功的條件即馬歇爾-勒納條件。該理論假定進出口商品的供給彈性無限大是不符和實際的,實際經濟生活中,匯率變化後進出口的實際變化還取決於供給對價格的反映程度。長期內馬歇爾-勒納條件成立,而短期內,貶值後的一段時期內,貶值前簽定的合同需要執行,生產的調整也要一定的時間,人們的預期進一步貶值而加速訂貨。經過一定時間的調整後,貿易收支條件才能改善。2.吸收論其代表人物為亞德歷·亞歷山大,該理論以凱恩斯宏觀經濟理論中的國民收入方程式為基礎著重考察總收入與總支出對國際收支的影響。開放經濟條件下,國民收入帳戶可表示為國民收入(y)=消費(c)+投資(i)+(出口(x)-進口(m)),可變換為:X-M=Y-(C+I)設X-M=BB表示國際收支差額A=C+IA表示國內總支出B=Y-A當國民收入大於總吸收時,國際收支為逆差;反之,國際收支為順差。吸收論的國際收支調節政策,主要基於改變總收入和總吸收的政策,即支出轉換政策和支出增減政策。出現逆差時,表明總需求超過總供給,即總吸收超過總收入,應採取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減少對貿易商品的需;但同時也會降低對非貿易商品的需求和總收入,必須運用支出轉換政策消除緊縮性政策的不利影響。3.貨幣論其創始者為英國的哈里·約翰遜及他的學生。該理論建立在貨幣學說的基礎上,從貨幣的角度來考察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原因。貨幣論的假定有:(1)在充分就業的條件下,一國的實際貨幣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穩當函數。(2)從長期看,貨幣需求函數是穩定的,貨幣供給變動不影響實物產量。(3)貿易商品的價格水平是由世界市場決定的。從長期看,一國的價格水平是和利率水平接近於世界市場物價水平。貨幣論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幾個貨幣需求供給方程式:Md=Pf(y,i)`Md表示貨幣需求,P國內價格水平,f表示函數關系,i是利率,y表示國民收入。Ms=D+RMs表示貨幣供給,D指國內通過銀行體系的貸款,R是通過國際收支獲得贏余儲備。該式表明;國內貨幣供給受兩個機制的影響,一個是國內信貸,一個是國際收支順差。若貨幣供給等於貨幣需求,則有Ms=MdMd=D+R這個方程式包含的基本原理:國際收支是一種貨幣現象,即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或逆差是由國內貨幣需求與貨幣供給決定之間的均衡狀況決定的;國內收支順差表明國內貨幣需求大於貨幣供給,過度的貨幣需求由國際儲備來滿足;國內收支逆差,表明國內貨幣供給大於貨幣需求;國際收支問題反映的是實際貨幣余額對名義貨幣供應量的調整過程。當國內名義貨幣供應量與實際經濟變數所反映的實際貨幣余額需求想一致時,國際收支處於平衡狀態。貨幣論的政策主張有:a.可以通過貨幣政策來解決國際收支不平衡。b.貨幣政策主要指貨幣供給政策,擴張性貨幣政策可以減小順差,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可以減小逆差。c.為平衡國際收支而採取的貶值、進口限制、關稅等貿易和金融政策,只有提高貨幣需求尤其是國內價格水平時,才能改善國際收支。但若伴隨國內通貨膨脹,則國際收支不一定改善。4.結構論其代表人物為保爾·史蒂芬等。該理論認為,國際收支逆差,尤其是長期的國際收支逆差,可以是長期的過度需求引起的,也可以是長期性的供給不足引起的。引起長期逆差的結構性因素有:經濟結構老化、經濟結構單一、經濟結構落後。結構論認為調節政策應主要放在改善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面,以增加出口商品和進口替代品的數量和品種供給。其主要手段有增加投資,改善資源的流動性,使勞動力和生產要素勝利地從傳統部門流向新興行業。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的措施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當出現赤字時,可以採取以下措施:1.外匯緩沖政策,指一國利用官方儲備的變動或臨時向外籌措資金來抵消超額外匯供給或需求,這種方法可以融通一次性或季節性的國際收支赤字。該政策受到儲備規模的影響,只適於規模較小的短期的國際收支赤字。2.財政貨幣政策,出現赤字時,可以採取緊縮性的財政政策。該政策可以降低商品和勞務的支出,從而降低進口;調整國內商品與國外商品的價格比,促進出口;提高國內利率,改善資本帳戶的狀況。其局限性:改善國際收支往往以犧牲國內經濟為代價。3.匯率政策,利用匯率變動消除國際收支赤字,主要取決於以下條件:(1)進出口需求彈性之和是否符合馬歇爾--勒納條件。(2)本國是否有剩餘的生產能力可以利用,以便增加出口商品的生產能力。(3)貶值帶來的本國貿易商品和非貿易商品的相對價格優勢能否維持一段時間,匯率貶值引起的通貨膨脹能否為社會接受。(4)直接管制,包括外匯管制和貿易政策管制,管制是否引起貿易夥伴國的報復。

閱讀全文

與交易結構失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證券清算交收流程 瀏覽:580
政府融資平台化解 瀏覽:618
印幣對美金匯率 瀏覽:355
上海期貨交易所福利待遇 瀏覽:818
弘宇股份股票吧 瀏覽:598
國債期貨基礎知識及股指期貨實戰思路培訓 瀏覽:521
金融機構法律 瀏覽:27
京東金融發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官網 瀏覽:226
股市杠桿和房貸杠桿 瀏覽:616
天津恆隆廣場的金融公司 瀏覽:732
外匯主要用於 瀏覽:964
投資理財課程收獲 瀏覽:543
特斯拉歷次融資 瀏覽:642
非銀行金融機構匯總 瀏覽:98
正規微期貨聚寶盆 瀏覽:942
金山谷指標公式 瀏覽:727
廣東盈海貴金屬交易軟體下載 瀏覽:791
融資合同常見擔保方式 瀏覽:445
廣發證券楊子江 瀏覽:94
親人之間出借股票賬戶 瀏覽: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