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貨幣的交易需求的含義
交易性貨幣需求是指社會各部門在既定的收入或財富范圍內能夠而且願意以貨幣形式持有的數量。在理解交易性貨幣需求概念時我們還要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1、交易性貨幣需求是一個存量的概念。它考察的是在特定時點和空間范圍內社會各部門在其擁有的全部資產中願意以貨幣形式持有的數量或份額。
2、交易性貨幣需求是一種能力與願望的統一。只有同時滿足兩個基本條件才能形成交易性貨幣需求:一是有能力獲得或持有貨幣,二是必須願意以貨幣形式保有其資產。
3、現實中的交易性貨幣需求包括對現金和存款貨幣的需求。
4、人們對貨幣的需求既包括對貨幣執行交換媒介的交易性貨幣需求,也包括了對執行價值貯藏手段職能的貨幣 需求。
Ⅱ 名詞解釋 貨幣交易需求
1.貨幣需求,是個人、企業、各種機構願以貨幣形式持有其擁有的部分或全部財產的那種需要。所有個人、企業、機構的貨幣需求,可視為全社會的貨幣需求。貨幣需求的實質,是以貨幣形態存在的潛在的或正在實現的購買力。
2.匯票是出票人簽發的,委託付款人見票即付或者在指定日期無條件支付確定的金額給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據。
3.馬克思在論述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時,揭示了貨幣流通量規律。決定商品流通中的貨幣量的因素是:第一,待實現的商品價格總額,它又取決於投入流通過程中的待購商品總量和商品價格水平,貨幣流通量與之成正比。第二,同一貨幣流通次數,即同一單位貨幣流通的平均速度,貨幣流通量與之成反比。因此,貨幣流通量決定於待實現的全部商品價格總額和貨幣流通速度之比,這就是貨幣流通量規律。用公式表示就是:
一定時間內流通中所需貨幣量=待實現商品價格總額/同一單位貨幣平均流通速度
上面的公式只是就貨幣單純執行流通手段職能而言。實際上,貨幣在一定時期內還會執行支付手段職能。例如,用於還債、支付工資、納稅等,以及隨著信用關系的發展而產生的商品的賒購賒銷和彼此抵消債務的業務,等等。由於這些因素的作用,貨幣流通量規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這時的貨幣流通量規律的公式是:
上面的公式表示的是金銀等貴金屬充當貨幣材料時的貨幣流通量規律。當紙幣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時,有其特殊的流通規律。因為紙幣並不就是貨幣,而是貨幣的代表和象徵;紙幣本身並沒有價值,但它代表著貨幣的價值,是價值的符號。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作為法定流通手段的貨幣符號或價值符號。馬克思說,紙幣流通的特殊規律只能從紙幣是金代表這種關系中產生。「這一規律簡單說來就是:紙幣的發行限於它象徵地代表的金(或銀)的實際流通的數量。」(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147頁,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4.
金融市場,是指貨幣的借貸、各種票據和有價證券的買賣等融資活動的場所。金融市場可以是有固定場所進行的各種融資活動, 也可以是沒有固定場所,由參加交易者利用電訊手段進行聯系洽談而完成融資交易。只要在一定區域進行票據和各種證券的買賣行為或過程都應視為金融市場的業務活動。金融市場的參加者是資金供求雙方,具體來說有個人、企業、金融機構、經紀人、證券公司以及政府機構等。他們之間的交易都採用書面契約形式的金融工具進行。金融市場的交易對象是單一貨幣形態的資金商品,其價格表現為利息。這里的利息不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而是資金商品「創造」利潤能力的分割形式或資金使用權轉移的代價,其高低通過利息率來表現。由於信用期長短不同,安全性不同,形成不同利息率。在同等條件下,利息率的高低,取決於資金供求的變化。金融市場按業務活動期限劃分,可分為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按成交後是否立即交割,可分為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按證券是否新發行,可分為證券發行市場和證券流通市場;按地域范圍劃分,可分為地方性、國內性、國際性金融市場;按市場職能劃分,可分為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
Ⅲ 交易性貨幣需求的影響因素
1、收入
收入與交易性貨幣需求總量呈同方向變動。在經濟貨幣化的過程中,交易性貨幣需求有增加的趨勢。
2、價格
價格和交易性貨幣需求尤其是交易性交易性貨幣需求之間是同方向變動的關系。
3、利率
利率變動與交易性貨幣需求量之間的關系是 反方向的。
4、貨幣流通速度
貨幣流通速度與貨幣總需求是反向變動的關系,並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條件下,二者之間的變化存在固定的比率。
5、金融資產的收益率
更多的影響交易性貨幣需求的結構。
6、企業與個人對利率與價格的預期
對利潤的預期同貨幣呈同方向變化,對通貨膨脹的預期同貨幣 需求呈反方向變化。
7、其他因素
信用的發展狀況,金融機構技術手段的先進和服務質量的優劣,國家的政治形勢對交易性貨幣需求的影響等。
Ⅳ 貨幣需求的計算公式
1、交易方程式(Equation Of Exchange)
即 MV=PT,它認為,流通中的貨幣數量對物價具有決定性作用,而全社會一定時期一定物價水平下的總交易量與所需要的名義貨幣量之間也存在著一個比例關系1/V。
2、劍橋方程式(Equation Of Cambridge)
即M = KPY,這一理論認為貨幣需求是一種資產選擇行為,它與人們的財富或名義收入之間保持一定的比率,並假設整個經濟中的貨幣供求會自動趨於均衡。
(4)交易清算貨幣需求擴展閱讀:
研究方法
1、宏觀層面
從宏觀把握經濟社會對貨幣總量的需求,即一定時期社會對貨幣的需要量及其決定因素。這里,人們注重三個原則:第一是客觀性原則,即需要量由社會經濟過程客觀地決定;第二是商品流通原則,即貨幣量主要由流通中商品量決定;
第三是貨幣媒介原則,即所需貨幣主要為了媒介商品,貨幣過多或不足將直接影響價格水平。在英國劍橋學派提出現金余額說之前,學者們大多持上述觀點。
2、微觀層面
從微觀把握持幣者對貨幣的需求。這種觀點源於劍橋學派的A.馬歇爾和A.C.庇古等人。他們強調持幣者的主觀動機,著重從人的利益與行為方式上來解釋貨幣需求。
這種觀點認為貨幣在經濟生活中主要不是一種媒介物而是一種資產,人們之所以願意持有貨幣,是因為這種資產較其他任何資產有更高的流動性,能滿足人們在資產持有上的一些特殊動機,建立起對未來的某種安全感。
Ⅳ 交易性貨幣需求的含義
交易性貨幣需求是指社會各部門在既定的收入或財富范圍內能夠而且願意以貨幣形式持有的數量。在理解交易性貨幣需求概念時我們還要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1、交易性貨幣需求是一個存量的概念。它考察的是在特定時點和空間范圍內社會各部門在其擁有的全部資產中願意以貨幣形式持有的數量或份額。
2、交易性貨幣需求是一種能力與願望的統一。只有同時滿足兩個基本條件才能形成交易性貨幣需求:一是有能力獲得或持有貨幣,二是必須願意以貨幣形式保有其資產。
3、現實中的交易性貨幣需求包括對現金和存款貨幣的需求。
4、人們對貨幣的需求既包括對貨幣執行交換媒介的交易性貨幣需求,也包括了對執行價值貯藏手段職能的貨幣 需求。
Ⅵ 貨幣的交易需求和投機需求分別由什麼因素決定
對於交易性需求:凱思斯認為它與待交易的商品和勞務有關,若用國民收入(Y)表示這個量,則貨幣的交易性需求是國民收入的函數,表示為L1=L1(Y)。而且,收入越多,交易性需求越多,因此,該函數是收人的遞增函數。
對於投機性需求:凱恩斯認為它主要與貨幣市場的利率(i)有關,而且利率越低,投機性貨幣需求越多,因此,投機性貨幣需求是利率的遞減函數,表示為L2=L2(i)
Ⅶ 貨幣交易需求曲線與LM曲線移動的問題
貨幣市場均衡條件是:(貨幣需求)L=(貨幣供給)M。
L=L1(r)+L2(y)=M
即貨幣需求由投機需求L1(是利率r的函數)和交易需求L2(是收入y的函數)構成L1(r)是減函數。
L1=M-L2 是減函數,L2(y)是增函數。
最後得到L1(r)+L2(y)=M的y和r之間是增函數。
因此在r不變時,能夠得到一個L1,M-L1就得到一個L2,如果L2上移,則相對應的y比以前增加了,由於增函數,r和y代表的LM曲線就會上移。
(7)交易清算貨幣需求擴展閱讀:
is曲線左側,經濟過熱,商品市場有超額需求,可以這樣想,曲線上的點是均衡的,現在在左側,較之均衡狀態,y更小,儲蓄s更少,r更低,投資i更多,故有超額需求;同理反之,is曲線右側,經濟蕭條,商品市場有超額供給。
lm曲線上方,較之均衡狀態,r更高,l2減少,y更少,l1減少,貨幣有超額供給,故有通脹壓力;同理反之,lm曲線下方,貨幣有超額需求,有通縮壓力。四個區域按相對兩條曲線的位置分好,就分析出來了。
Ⅷ 交易性貨幣需求增加,交易性貨幣需求曲線為什麼向左移動
托賓從資產選擇理論出發,認為如果人們為追求利潤的最大化,那麼交易性貨幣需求也必然受到利率的影響,所以當利率由原來的均衡水平增加時,原有的組合將隨之發生變動。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利率上升將使資產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這導致債券的平均持有量的增加,這一過程直至邊際成本增加到與邊際收益相等寸為止,交易需求曲線就會向左移動至新均衡點。
Ⅸ 為什麼央行的支付清算系統日益得到重視對經濟生活有何重要意義
央行的支付清算系統日益得到重視是因為使得跨行的業務可以實時處理啊,對經濟生活重要意義:使生活更加便捷,銀行處理效率更高。
支付清算活動起源:支付需求本身並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隨著人類社會出現經濟活動的交易後才產生的,並且隨著商品社會的發展而建立和完善。在以物易物的社會中,交換雙方是以物品的相互轉移實現物品所有權性質的交換,其間並不存在任何支付行為和需求,只有當貨幣這種一般等價物作為交易媒介出現時,才有了支付的需求和活動。
參與支付活動的各方採用某種方式清償交易時產生的債權債務關系的過程稱為支付活動。要完成支付活動需至少有以下要素:債權債務關系、參與主體、市場行為、支付方式、債務清償。也即參與主體間由於其各自的市場行為而產生了債權債務關系,而支付活動即指在市場環境下採用支付活動對這種關系進行清償和完結。而債權債務關系是指在經濟活動中參與主體間形成的能用貨幣價值進行度量的一方具有索償權、另一方具有償還義務的法定(需要法律支撐)經濟關系。在商品交易活動中,該債權債務關系具體表現為:在交易活動中,商品所屬權發生轉移後,持有所買商品的消費者存在向商家償還等值貨幣價值的義務,即債務,而商家則具有了獲得等值價值貨幣的權利,即債權。
中國是由央行(中國人民銀行)主導社會資金支付清算活動,目前基本維持「清算-結算」二級制的體系(具體如何形成下文會介紹),銀行與銀行之間構成清算關系,銀行內部以及銀行與商戶、消費者之間構成結算關系,清算完成銀行間債權債務關系清償,結算完成銀行、商戶與消費者之間債權債務關系清償。清算更為底層,是支付體系的基礎,個人等經濟主體不會參與其中,一般由央行主導並提供服務。結算則由銀行、非金融支付公司向客戶提供服務,也即暴露在外的支付業務。在整個支付清結算過程均以賬戶間資金劃撥方式完成債權債務關系清償,不同的是,清算過程是以各銀行在央行開設的備付金賬戶為基礎(提供流動性),而結算過程則是以消費者、商戶在銀行開設的結算賬戶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