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基金 > 80年代石油價格

80年代石油價格

發布時間:2022-04-26 16:00:59

『壹』 下一輪油價是跌還是漲

下一輪油價隨著國際油價的全面下跌,國內成品油價格的預期下調幅度逐漸擴大,這可以從我國第4個工作日和第5個工作日的各項關鍵指標中看出。例如,原油變化率分別為- 1.19%和- 1.40%,預期下調幅度分別為45元/噸和60元/噸。特別是國際油價第五個工作日對應顯示輕微反彈,然而,國內成品油的下行區間預測繼續擴大,15元/噸與前一個工作日相比,滯留狀況被打破了,石油價格顯示一個向下的狀態。 此外,如果國內油價持續震盪和下跌的趨勢,下一輪的價格調整很有可能出現下跌,也就是說,很有可能完成今年以來的第四次油價下跌。大多數車主聽到這個消息都很高興,因為價格的上漲給他們的旅行開支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拓展資料
1.影響油價的因素是復雜的,如政治、經濟、庫存、氣候、技術等。這些因素一個接一個地變化,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主導因素。 供求因素。 作為一種商品,石油的價格從長遠來看取決於供求關系。20世紀80年代中期石油價格的急劇下跌可以說是70年代高油價政策的直接後果。高油價導致世界石油消費國普遍節約燃料。同時,它也刺激了非歐佩克國家的石油生產,增加了石油供應,使世界石油供大於求達到飽和,石油價格的下跌是不可避免的。2003年以來國際油價的上漲,本質上是由於世界石油需求的剛性增長和投資不足導致的石油過剩產能的歷史低位造成的。
2.政治經濟因素。 歷史上每一次油價劇烈波動的背後,我們都能看到政治和經濟因素的陰影。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和石油禁運的爆發引發了第一次石油危機。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導致伊朗石油產量大幅下降。「9.11」事件後,美國發動的反恐戰爭給中東地區帶來了動盪和石油供應的波動,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石油市場呈現出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石油消費國和石油公司相互制約的格局。這使得政治和經濟因素在油價波動中發揮重要作用。
3.期貨投機。 近年來,由於美元的持續疲軟和低迷的股票市場,美國投機資金的投資收益在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一直令人失望,再加上對能源和原材料的強勁需求推動全球經濟復甦,導致部分投機資金從股票市場、外匯市場等市場撤出,大量湧入期貨市場,炒作能源和原材料期貨。 石油股票。 雖然庫存不是決定價格的直接原因,但庫存是市場漲跌動力的直接體現。如果我們主動增加庫存,庫存就會變成需求。如果需求增加而市場供給不變,價格就會相應上漲;相反,如果我們主動減少庫存。

『貳』 1970-80年代油價高漲為何造成停滯性通貨膨脹為何2000年以後油價也高漲但造成成長性通貨膨脹

70-80年代中, 兩次石油危機。這一時期, 國際石油市場供需狀況開始發生逆轉, 石油價格不斷攀升升。一方面, 主要石油消費國消費量日益上升, 但由於國內儲量有限, 生產很難有較大突破, 從
而造成供不應求, 需要從國際石油市場上進口石油,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已逐步由石油凈出口國變為石油凈進口國另一方面, 由於中東主要石油生產國反對美國等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中東政策, 自1973年開始兩次對這些國家採取「 石油禁運」 政策,從而導致國際石油市場價格的兩次大幅度攀升。兒大石油市場的價格都比前一時期明顯提高。1973一1979年, 每桶石油價格都提高到10美元以上,1979一1985年進一步提高到接近或超過30美元的水平。
近年來美國等西方國家放寬了對能源產業的限制,採取了多項措施鼓勵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如對乙醇的大力利用和開發。近年來肌嘗冠妒攉德圭泉氦滬,美國燃料乙醇加速發展,美國乙醇汽油消費總量已超過汽油消費總量的20%,全美玉米產量有12%用於生產燃料乙醇。加上現有的完備的石油戰略體系使得西方國家對中東石油的依賴性不如以前。同時中東也接收到了以前的教訓,意識到了石油上漲會迫使主要消費國減少石油的出口。所以說這是雙方共贏的一個局面
我國從1993年成為石油進口國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進口量的不斷增長,越來越受到國際石油市場的波動和影響。盡管尚未有遭遇大規模的石油危機,但供需矛盾日益加劇下高漲的油價與石油緊缺依然對我國生產生活以及經濟發展造成了不少影響,具體體現為:
1.石油短缺對工業與經濟的影響重大
石油作為用途廣泛的重要工業和化工原料,其戰略價值和經濟價值對於國家
經濟發展異常重要。目前我國已進入重工業化階段,與20世紀90年代初相比,
經濟增長對能源和石油的依賴度明顯增加。2003年我國經濟增長的能源消費彈
性系數比1991年提高了接近2倍;2003年我國石油消費比重達到22.7%比1991
年高5.6個百分點;2003年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35%。嚴重石油供應短缺一旦發
生,將會對我國經濟和生產造成重大影響。
2.國際石油價格上漲導致國內生產成本上升並可能會形成通貨膨脹作為工業社會的基礎性燃料與原材料,石油構成了工業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石油價格的上漲伴隨著生產成本向消費成本的轉移,全社會物價水平就會提高,會加速通貨膨脹的形成。我國單位GDP的能耗本來就高於其他國家,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將使我國承受更大的通貨膨脹壓力。只考慮油價因素,石油價格從30美元漲至60美元,CPI將上漲1.8個百分點,如果考慮我國國內石油價格與國際原油價格調整的不同步,上一次石油價格上漲也需要消化,那麼,國內物價的上升或許會更多。
3.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將影響我國的國際收支平衡
在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逐漸提高的前提下,國際原油價格的持續上漲將打破
我國原有的貿易平衡。2004年,我國為石油價格上漲多支付了200億美元,而
當年的貿易順差總額為320億美元,如果不考慮為高價石油所支付的更多外匯。
2004年的貿易順差能夠達到520億美元2003年我國進口石油約9100萬噸。而
當年的平均油價每桶29.6美元,即使進口保持1億噸的水平,我國僅為高油價
支付需要200億美元。總之,在世界經濟條件不變的前提下,國際原油價格上漲
可能使我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
4.改變居民消費結構,抑制居民消費
石油價格越高,產品成本越大,價格也隨之提高,這將阻礙原有消費需求的擴大,新的消費需求熱點形成也將受阻。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汽車消費,油價升高使得居民購車的意願受到壓抑,許多人擔心買得起車,養不起車,因而選擇持幣觀望。高油價也會改變大眾的住房消費模式,但隨著油價的不斷上揚,房子和工作地點間的距離成為必須考慮的問題。旅遊業也因於油價持續上漲帶來航空、長途汽車等交通費用的上升而增加成本,進而影響到部分消費者的旅遊需求。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石油儲備的效益,不僅僅體現在對石油價格的平抑作用上,更應體現在對國民經濟和生產間接和潛在損失的彌補作用上。

『叄』 80年代的世界原油價格大概是多少

1972年原油價格大約為$3.00/桶,但是到了1974年, 原油價格上漲了四倍之多達到$12.00。 中東戰爭始於1973年10月5日敘利亞和埃及對以色列的襲擊。 美國和許多西方國家表達了對以色列的支持。因為這個原因, 一些阿拉伯出口國對那些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施了禁運。 阿拉伯國家削減了500萬桶/天的產量。 其中100桶由其他國家增加的產量所抵消。削減的400萬桶/ 天的產量一直延續到1974年3月,代表了世界產量的7%。 如果還有對石油價格控制權從美國轉移到OPEC的懷疑, 那麼在阿拉伯實施了石油禁運後便徹底消除了。 原油價格在短短六個月之間上漲了400%, 油價對石油供應的敏感程度是顯而易見的。 從1974年-1978年世界原油價格相對變動得比較平緩, 價格從$12.21上漲到$13.55/桶。 經過通漲調整的原油價格在這段時期保持穩定。 兩伊危機: 伊朗和伊拉克危機導致了1979- 1980新一輪的原油價格上漲。1978年11月- 1979年6月伊朗革命導致了了每天200萬- 250萬桶原油產量的減少。 1980年兩伊戰爭直接導致了伊拉克原油生產削減了270萬桶/ 天、伊朗減少了60萬桶/天。與這兩次事件相聯系, 原油價格從1978年的$14/桶上漲到1981年的$35/ 桶。 美國油價控制-失敗的政策? 如果不是因為美國在戰後的能源政策, 這一時期的油價上漲幅度可能會小很多。 美國對在國內生產的原油實施價格控制以期減輕1973- 1974期間油價上漲的沖擊。 一個顯然的結果是美國消費者對進口原油比對國內生產的原油多支付 48美分。而美國國內的生產商則減少了相應的收入。 政策達到目的了嗎?短期內由1973- 1974原油價格高漲所造成的衰退減輕了。然而, 它造成了其他影響。如果美國沒有實施價格控制, 那麼國內的勘探和生產會大幅度地提高。 並且原油高價將會抑制消費者的需求: 汽車將會提高單位油耗的英里數, 房子和商業建築會降低對用油的依靠, 工業生產將會提高它們的能源利用率。如果是這樣,在1979- 1980,美國會降低對原油進口的依賴, 由兩伊戰爭引起的原油供應的短缺對價格的影響也會大大減輕。 OPEC調控原油價格的失敗 OPEC很少能夠對價格實施有效控制。 經常出現某一OPEC成員國違反協議的情況, 而協議的基本要求是執行成員國的生產限額。1979-1980, 面對不斷高漲的原油價格, 沙烏地阿拉伯石油部長不斷對其他OPEC成員國提出警告, 高油價將抑制對原油的需求。他的警告被當成了耳邊風。 日益高漲的油價在消費者中導致了若干反應: 油絕緣裝置在新房子中的應用、舊式房子提高了對油的絕緣、 許多工業生產提高了能源利用率以及汽車提高了單位油耗的英里數。 這些因素加上全球經濟衰退對需求的影響導致了原油價格的下跌。 對OPEC不幸的是,衰退是暫時的,但是當石油價格降低, 沒有人匆忙地去移除房屋中的絕緣裝置、 沒有人去替換高利用率的裝備, 許多對原油價格上漲的應對措施都是永久性的。 1986年12月OPEC設置的$18/ 桶的目標價格馬上就在1987年1月被打破了。 油價繼續保持疲弱。隨著1990年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 油價曾出現上漲,但是在戰爭結束後,油價進入了穩定的下降期, 直到1994年以通漲調整的油價到達了自1973年以來的最低點 。 價格循環出現了,隨著美國經濟的強勁和亞太地區經濟的繁榮, 從1990-1997世界對原油的消費增長了620萬桶/天, 亞洲幾乎增長了30萬桶/天,從而推動了原油價格的恢復。 原油價格的上漲因為OPEC對亞洲金融危機所造成的沖擊的低估和 忽視而突然停止。1997年12月開始, OPEC逐漸把它們的限額從提高250萬桶/ 天到1998年1月1日的275萬桶/天。亞洲經濟出現停滯, 1998年亞太地區石油消費量自1982年以來首度出現下降。 低消費量和OPEC的高產量促使價格呈螺旋型回落。作為回應, 4月,OPEC削減了125萬桶/天的限額, 7月繼續削減了133.5萬桶/天。然而至1998年12月, 價格繼續回落。OPEC於1999年4月繼續削減171. 9萬桶/天的限額,才使得價格出現回升。 參考資料: http://www.esunny.com.cn/ admin/Article/htm/present/ 135009280/1026-26@2004-10-19. asp

『肆』 石油價格是如何形成機制的

國際原油價格體系 隨著世界原油市場的發展和演變,現在許多原油長期貿易合同均採用公式計演算法,即選用一種或幾種參照原油的價格為基礎,再加升貼水?現貨相當於期貨而言,升水就是期貨價格相對目前現貨價格來說低,市場預期普遍看好,貼水則反之。,其基本公式為:

其中參照價格並不是某種原油某個具體時間的具體成交價,而是與成交前後一段時間的現貨價格、期貨價格或某報價機構的報價相聯系而計算出來的價格。有些原油使用某個報價體系中對該種原油的報價,經公式處理後作為基準價;有些原油由於沒有報價等原因則要掛靠其他原油的報價。石油定價參照的油種叫基準油。不同貿易地區所選基準油不同。出口到歐洲或從歐洲出口,基本是選布倫特油(Brent);北美主要選西得克薩斯中質油(WTI);中東出口歐洲參照布倫特油,出口北美參照西得克薩斯中質油,出口遠東參照阿曼和迪拜原油;中東和亞太地區經常採用「基準油」和「價格指數」相結合定價,並都很重視升貼水。
(1)歐洲原油。
在歐洲,北海布倫特原油市場發展比較早而且比較完善。布倫特原油既有現貨市場,又有期貨市場。該地區市場發育比較成熟,布倫特原油已經成為該地區原油交易和向該地區出口原油的基準油。該地區主要包括:西北歐、北海、地中海、非洲以及部分中東國家(如葉門)等。其主要交易方式為英國國際石油交易所(Internationa1 Petro1eum Exchange,簡稱IPE)交易,價格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成交非常活躍,此外,其他衍生品在場外交易。布倫特原油現貨價格可分為兩種:即期布倫特現貨價(Dated Brent)和遠期布倫特現貨價(15 day Brent)。前者為指定時間范圍內指定船貨的價格;後者為指定交貨月份,但具體交易時間未確定的船貨價格,其具體交易時間需賣方至少提前15天通知買方。
(2)北美原油。
與歐洲原油市場一樣,美國和加拿大原油市場也已比較成熟。其主要交易方式為美國紐約商品交易所(New York Mercanti1e Exchange Inc,簡稱NYMEX)交易,價格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成交非常活躍,也有場外交易。在該地區交易或向該地區出口的部分原油定價主要參照美國西得克薩斯中質原油(West Texas Intermedium,WTI)。如厄瓜多出口美國東部和墨西哥灣的原油、沙烏地阿拉伯向美國出口的阿拉伯輕質油、阿拉伯中質油、阿拉伯重質油和貝里超輕油。
(3)中東原油。
中東地區原油主要出口北美、西歐和遠東地區。其定價中參照的基準原油一般取決於其原油的出口市場。中東產油國出口油定價方式分為兩類:一類是與其基準油掛鉤的定價方式;另一類是出口國自己公布價格指數,石油界稱為「官方銷售價格指數」(「官價」,OSP)。阿曼石油礦產部公布的原油價格指數為MPM,卡達國家石油公司公布的價格指數為QGPC(包括卡達陸上和海上原油價格),阿布扎比國家石油公司為ADNOC。這些價格指數每月公布一次,均為追溯性價格。QGPC和ADNOC價格指數基本參考MPM指數來確定。官價指數是1986年OPEC放棄固定價格之後才出現的。目前亞洲市場的許多石油現貨交易與OSP價格掛鉤。從OSP的定價機制可以看出,以上三種價格指數受所在國政府的影響較大,包括政府對市場趨勢的判斷和相應採取的對策。
(4)亞太原油。
在亞洲地區除普氏、阿格斯石油報價外,亞洲石油價格指數(APPI)、印尼原油價格指數(ICP)、OSP指數以及近兩年才發展起來的遠東石油價格指數(FEOP)對各國原油定價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原油長期銷售合同中定價方法主要分為兩類:一種以印尼某種原油的印尼原油價格指數或亞洲石油價格指數為基礎,加上或減去調整價;另一種以馬來西亞塔皮斯原油的亞洲石油價格指數為基礎,加上或減去調整價。如越南的白虎油,其計價公式為印尼米納斯原油和亞洲原油價格指數加上或減去調整價;澳大利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出口原油,其計價公式由以馬來西亞塔皮斯原油的亞洲石油價格指數為基礎;我國大慶出口原油的計價則以印尼米納斯原油和辛塔原油的印尼原油價格指數和亞洲石油價格指數的平均值為基礎;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出口原油既參考亞洲石油價格指數,也參考OSP價格指數。
國際成品油價格體系 相對來說,國際成品油市場的發展歷史較原油市場短,作價方式的國際化程度相對較低。目前國際上主要有三大成品油市場,即歐洲的荷蘭鹿特丹、美國的紐約以及亞洲的新加坡。各地區的成品油國際貿易都主要以該地區的市場價格為基準作價。此外,最近發展起來的日本東京市場對遠東市場的貿易也有一定的參考意義。隨著新加坡成品油現貨和期貨市場交易的日益活躍,遠東地區基本上所有國家成品油定價都主要參考新加坡成品油市場的價格。
4.石油現貨市場國際石油現貨貿易隨著世界石油工業的產生而產生,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石油現貨市場最初是為了解決石油公司煉廠產品同市場需要不完全相同的問題而產生的。這些石油公司不得不在市場上出售或購進一部分產品以求保持自己的產品平衡。這一時期的現貨市場價格是按合同價格(通常打一定的折扣或有一定的溢價)成交,對石油價格走勢不產生什麼影響。石油現貨貿易量也不大。據估計,第一次石油危機前,現貨貿易量大約只佔總交易量的5%。
20世紀80年代以後,石油市場結構和價格形成機制都發生了變化。市場結構日益多元化,市場供需參與者都增加了。石油價格較以前低迷而又多變。1986年和1998年西得克薩斯中質油的價格曾暴跌至每桶10美元以下,海灣戰爭期間又快速上漲。由於傳統的官價體系已不能反映發生石油沖擊後復雜多變的價格變動,更多的石油交易商從價格固定的長期合同轉向現貨市場交易。1985年,通過現貨市場進行的交易比例已增加到55%以上,具有規避風險作用的遠期市場也有很大發展。
世界石油現貨貿易市場的地方一般都擁有很大的煉油能力、庫存能力和吞吐能力。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現貨貿易市場有:歐洲的鹿特丹、美國的紐約和墨西哥灣海岸、中東的波斯灣、亞太地區的新加坡等。
西北歐市場 西北歐市場分布在ARA(Amsterdam—Rotterdam—Antwer,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安特衛普)地區,是歐洲兩個現貨市場中較大的一個(另一個是倫敦市場),主要為歐洲5個大國中的德國、英國、荷蘭、法國服務。這一地區集中了西歐重要的油港和大量的煉油廠,原油及油品主要來源於原蘇聯,來自原蘇聯的粗柴油供應占總供應量的50%,另外還有北海油田的原油和ARA地區獨立煉廠的油品。鹿特丹是西北歐市場的核心。
地中海市場 分布在義大利的地中海沿岸,供應來源是義大利沿海岸島嶼的獨立煉廠,另外還有一部分經黑海來自原蘇聯。地中海市場比較平穩,是這一地區重要的油品集散地。
加勒比海市場 該市場是一個較小的現貨市場,但它對美國與歐洲的供需平衡起到了很重要的調節作用。該市場的原油及油品主要流入美國市場,但如果歐美兩地差價大,該地區的油品及原油就會流入歐洲市場,特別是柴油和燃料油。
新加坡市場 這是發展最為迅速的一個市場。盡管只有十多年的時間,但它已成為南亞和東南亞的石油交易中心,主要供應來自阿拉伯海灣和當地新發展的煉廠所生產的油品。石腦油和燃料油在該市場佔有很大份額。
美國市場 美國是世界石油的消費大戶,盡管美國的石油產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三,但它每年仍然要進口大量的原油,於是在美國瀕臨墨西哥灣的休斯敦及大西洋的波特蘭港和紐約港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市場。

『伍』 有誰知道1980年到2000年的國際石油價格

國際石油價格漲落變化非常之大,從1945-1973年僅1~2.5美元/桶,到1979年的15美元左右最高漲到了1981年的2月的每桶39美元,1986年又降至13美元,90年海灣戰爭是油價上漲到30美元/桶左右,90年代後期有在十幾美元左右的水平上下徘徊,從1999年1月的每桶10美元左右上漲到了2000年11月的每桶近31美元,12月份價格有所回落。

『陸』 對石油價格的歷史與分析

石油價格的特徵與其他商品的價格非常相似,在供應短缺和過剩時,都會發生波動。石油價格循環可能延續幾年,它可能會因歐佩克與非歐佩克成員的石油供應與全球實際需求而發生改變。在整個20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里,美國石油工業通過規范化生產或價格控制,使得本國的石油價格始終處在嚴格的掌控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按照2007年通貨膨脹的美元價值,美國的井口油價平均為每桶24.98美元。在缺乏價格控制的狀態下,美國的石油價格緊隨世界油價,達到了27.00美元/桶。同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時間段內,綜合美國產石油與全球的原油價格,美國的石油價格為19.04美元/桶。這意味著在1947—2007年期間,只有大約一半的時間段內石油價格超過了19.04美元/桶。在2000年3月28日之前,歐佩克一直把石油價格調整在22~28美元/桶的區間,石油價格只是在中東戰爭或沖突時才超過24.00美元/桶。2005年,歐佩克由於限制了自己的剩餘生產能力而無力繼續操控自己的石油價格,也無力控制全球的油價波動,它再也無法回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將全球石油供給和油價玩弄於股掌之中的態勢了。對更長歷史時期的觀察結果更為相似,自1869年以來,按照2006年的美元價值,美國的石油價格在這段歷史時期內的平均價格為21.05美元/桶,而同期世界石油價格為21.66美元/桶。在這個時間段內,約50%的時間里美國和全球的石油價格都低於16.71美元/桶。如果將這漫長的歷史觀察作為一種指征,則石油工業的上游部分應該建立起自己的商業系統,以供獲利,這漫長歷史中的數據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數據表明:正常的石油價格遠低於當今的價格。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到石油禁運發生之前。從1948年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石油價格在2.50~3.00美元/桶之間波動,油價從1948年的2.50美元/桶漲到了1957年的3.00美元/桶。若以2006年的美元價值來看,就會得出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1948—1957年,石油價格波動的范圍為17~18美元/桶。顯然,20%的油價是由通貨膨脹而增加的。1958—1970年,石油價格穩定在每桶3.00美元的水準。但實際上,原油的價格從17美元/桶下降到了14美元/桶。在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因素時,對於國際石油生產者來說,1971年和1972年因為美元的疲軟而把原油價格的下降誇大了。

歐佩克於1960年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等5個發起國組織成立。在成立大會上,兩個與會代表研究了美國得克薩斯州鐵路委員會採用的限制生產來影響價格的方法。1971年底,另有6個國家加入了歐佩克:卡達、印度尼西亞、利比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爾及利亞和奈及利亞。歐佩克自成立以後,所有的成員都經歷了原油購買力持續下降的時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些石油出口國發現它們的石油需求量增加了,但是每桶原油的購買力卻下降了40%。1971年3月,供需持平了。當月,得克薩斯州鐵路委員會第一次按100%的比例進行了分配,這意味著得克薩斯州的生產者不再限制自己的石油生產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這意味著對石油價格的控制力已從美國(得克薩斯州、俄克拉荷馬州和路易斯安那州)轉移到了歐佩克手中。換句話說,美國已不再擁有剩餘生產能力,所以就喪失了對石油價格控制的工具。在歐佩克成立的短短兩年間,就出乎意料地遇到了戰爭,它窺見了自己影響石油價格的能力。

中東供油中斷1973年石油危機的原因:歐佩克主要阿拉伯石油生產國為回應西方國家支持以色列所實行的石油出口禁令。(贖罪日戰爭——阿拉伯世界實施石油禁運)。1972年,每桶原油的價格為3美元左右。至1974年底,油價就翻了4倍,達到每桶12美元。1973年10月5日,以色列遭到埃及和敘利亞的進攻,贖罪日戰爭贖罪日戰爭,又稱齋月戰爭,即眾所周知的在1973年10月6日爆發的阿拉伯與以色列之間的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同年10月26日戰爭結束,是埃及和敘利亞率領著幾個阿拉伯國家結盟與以色列的戰爭,是埃及和敘利亞在以色列人的假日——贖罪日開打的。埃及人和敘利亞人跨過了設在戈蘭高地和西奈半島的臨時停火線,那裡曾被以色列人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佔領。爆發。美國和許多西方國家表態支持以色列。這種支持的後果就是導致多個阿拉伯石油出口國實施了針對支持以色列的石油禁運。當時阿拉伯國家把自己每天的石油產量削減了500萬桶,與此同時,其他地區的產油國的石油產量增加了100萬桶/日。1974年3月間,全球石油產量凈減少了400萬桶/日,佔到了西方世界石油需求量的7.0%。在阿拉伯世界實施石油禁運時,世人還在懷疑掌控石油價格的能力是否能從美國人手中轉移到歐佩克手上。當石油價格在6個月內飆升40%時,價格對供給短缺的敏感性就更加突顯。從1974年到1978年,全球石油價格相對平穩,在每桶12.21~13.55美元之間波動。在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時,那一時段的全球油價應該處於一個適度下降的時期。

減少當前高油價的萬能措施

未來將會有許多間接的市場擁有者(401K計劃、共同基金,甚至個人存款也是一種常規的投資方式,這一點並沒有被銀行認識到),螺旋式下降經濟的間接影響本身就可使未來的石油貶值。20世紀80年代初期,黃金與白銀所經歷的影響因素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任何投機買賣市場上的情況都一樣,投資者的能力將會對所包含供給與需求比例的未來價格望而卻步。需求量可能下降,而供給量則可能增加,1998—1999年的情況就是如此。當時,亞洲的石油市場崩潰(需求量減少),而伊拉克增產12%(增加供給/過剩)。這一時期的石油價格低至8美元/桶。未來依然是不確定的,但已知的歐佩克與其他石油生產國目前已經顯露出相當多的過剩產能。

『柒』 1980年石油為什麼暴跌

油價下跌本質原因之一:供需失衡,供大於求。 首先,油價的下跌從本質上看,處於供大於求的現象。根據歐佩克的預期,2015年全球原油需求為每日2890萬桶,是2003年以來最低水平。

『捌』 20世紀80年代的油價大震盪

從1981年起,國際油價連續5年大幅下降。隨後,1986年又發生了席捲整個西方世界的「油價戰」,引起國際原油價格的暴跌。
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石油供應前景不明和油價的大幅上漲,都使西方石油工業的發展趨勢和基本結構發生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變化。西方主要國家能源消費的增速開始大大降低,從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進口的石油減少了。
進入80年代以後,隨著西方世界1980—1982年嚴重的周期性經濟危機的爆發,西方世界能源需求由增長遲緩變為負增長,其中石油需求量的下降幅度尤大。接著,整個西方石油工業,從上游的油氣資源勘探和開采,到下游的儲運、煉制和銷售,迅速陷入一場全面的和嚴重的生產能力過剩的危機之中。在國際市場上,石油由供不應求和被瘋狂搶購變為銷售困難,油價由暴漲轉為跌落,競爭激烈,生產大幅度下降。從1979年到1983年,世界市場日消費量減少590萬桶(1桶=0.16立方米),從5160萬桶降至4570萬桶,向OPEC提出的石油需求量比1979年降低了43%。
面對油價下跌和市場份額縮小,OPEC在1983年第67屆特別會議上,將原油的官價下調至每桶29美元,並決定「限產保價」。規定最高日產量1800萬桶(1979年最高日產3100萬桶),並規定每個成員國的限額。由於OPEC內部分歧較大,考慮到其他成員國減產的難度,而讓沙烏地阿拉伯承擔「浮動產油國」的角色。OPEC試圖通過「限產保價」來等待世界石油需求重新增加和油價回升,但此舉卻使其石油產量和市場份額不斷下降。到1985年,其日產量已降至1847萬桶,市場份額也從1979年的47.8%降至30.1%。
1985年12月,OPEC第76屆部長級會議正式宣布以「減價保產」爭奪市場份額來取代過去的「限產保價」政策,國際石油市場由此出現了大混亂,導致1986年的「油價戰」和油價暴跌。1985年12月9—12日的三天內,布倫特原油價格每桶下降5美元。到1986年1月20日,布倫特原油價格下降到每桶僅19.5美元,這是自1980年以來該油價首次跌破20美元。2月18日,倫敦現貨石油市場交易活動完全停止。3月4日,美國西得克薩斯中質原油價格跌到每桶11.98美元。7月23日,國際石油價格已跌破每桶10美元大關。同日布倫特原油價格下跌到每桶只有8.5美元。而7月30日,在地中海裝上油輪的沙烏地阿拉伯輕質油價格每桶只有6.8美元。油價由1985年11月的31.75美元/桶,降至1986年4月的10美元/桶,降幅達70%。至此,油價基本上跌至谷底。
此後,經過一系列的會議,到1986年10月,OPEC基本就產量問題達成協議,並提出恢復OPEC官價。就在第79屆部長級會議結束後的1986年10月29日晚,擔任沙烏地阿拉伯石油部長25年之久的風雲人物亞馬尼被宣布解職,他的解職也宣告了據稱是由他所發起的這場油價大戰落下了帷幕。
1986年12月10—20日,OPEC第80屆部長會議決定,從1987年1月1日起,OPEC的「參考價格」為每桶18美元;1987年上半年,不包括伊拉克在內的OPEC 12個成員國的石油產量限額為每天1580萬桶。會議改變了1985年「限價保產」的政策,又回到「限產保價」的老路上來,只不過其油價是每桶18美元,比一年前低了10美元。到此「價格戰」基本結束。
這次油價大震盪給石油生產國和石油消費國都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對其後的國際石油形勢帶來了重大的影響。此後,各西方主要石油公司紛紛提出了新的發展戰略,以適應新的市場形勢。新戰略的主要內容體現為以下幾方面:
(1)重新突出強調要堅持「一體化」體系。
盡管各西方主要石油公司在歷史上一直是「垂直一體化」的石油公司,但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曾一度不再多談這一問題,而且在80年代初還曾出現過要實行「非一體化」的說法。經過1986年油價暴跌之後,各公司又重新提出要堅持「一體化」,以確保公司的業務平衡和財務穩定。
(2)在油價低落和競爭加劇的形勢下,各大公司紛紛強調實施「最優原則」。
BP石油公司在1988年和1989年春就曾反復強調,它的「基本哲學」是「最優選擇」,即「把力量集中在我們擅長的事情上,進行投資使它變成更好」,「關閉或賣掉」不合這一「標準的業務」,決不「充當二流角色」。
(3)堅持把取得新的油氣資源放在壓倒一切的首要地位。
在低油價的條件下,仍大力進行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同時,強調對已有的油氣資源的開采補償率。
1986年和1988年油價大幅度下跌後,各西方主要石油公司的上游業務利潤也急劇下降,但各公司依然強調上游業務的重要性。1988年殼牌集團的石油投資達81億美元,其中用於上游部分的佔64%。埃克森公司1987年宣布「同其他石油公司一樣,找到新的合理價格的油氣供應已經成為一項壓倒一切的目標」。
(4)大力加強兼並和收購活動。
為了解決儲量緊急和勘探無重大突破並且費用日益困難的問題,兼並和收購也成為各西方主要石油公司取得新的油氣資源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其地位已不亞於甚至超過勘探所獲資源。

『玖』 原油歷史最低價格是多少

其實並不存在一個統一的國際的油價。全球很多地方都是產油區,而這些產油區出產的石油品質不盡相同,這就造成了這些石油的價格也有一定的差別,沒有一個統一的價格。

在1983年,NYMEX(紐約商業交易所)推出了輕質低硫原油期貨合約。這就是俗稱的WTI原油期貨。由於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同時NYMEX的WTI原油期貨又是最活躍的原油交易品種,後來逐漸一般就用WTI原油價格來說明「國際原油價格」。

從英為財情可以查到,WTI原油的歷史最低價格是9.75美元每桶,出現在1986年4月。

『拾』 下一輪油價調整是漲還是跌

下一輪油價調整會漲。

在上一輪油價調整結束後,國際原油便出現「4連漲」的開局,累積漲幅高達400元/噸。好在經過一周統計之後,在第4個工作日中斷了上漲的趨勢,但是今天油價累積漲幅仍然高達300元/噸的幅度。現距離新一輪油價調整還剩4天時間,按照目前的原油趨勢來看,油價小幅上漲的概率極大。

影響油價的因素

如政治、經濟、庫存、氣候、技術等。這些因素一個接一個地變化,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主導因素。 供求因素,作為一種商品,石油的價格從長遠來看取決於供求關系。20世紀80年代中期石油價格的急劇下跌可以說是70年代高油價政策的直接後果。

高油價導致世界石油消費國普遍節約燃料,同時,它也刺激了非歐佩克國家的石油生產,增加了石油供應,使世界石油供大於求達到飽和,石油價格的下跌是不可避免的。2003年以來國際油價的上漲,本質上是由於世界石油需求的剛性增長和投資不足導致的石油過剩產能的歷史低位造成的。

閱讀全文

與80年代石油價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融街投資管理公司地址 瀏覽:440
東方財富證券怎麼使用同花順交易 瀏覽:253
證券交易印花稅上調 瀏覽:485
西安鴻飛融資擔保有限公司 瀏覽:455
動能衰竭指標公式 瀏覽:674
北汽集團2013年研發6億 瀏覽:875
老鳳祥黃金價格合肥 瀏覽:596
長江交易寶 瀏覽:975
公司股東意見不一致可以注銷嗎 瀏覽:177
證券投資信託業務操作指引 瀏覽:329
公司賬戶購買短期理財交稅么 瀏覽:111
成都工投集團董事長 瀏覽:662
昌河股份 瀏覽:941
科大訊飛股票價格東方財富網 瀏覽:855
山東礦機股票 瀏覽:27
不公開定向融資 瀏覽:481
新日股份蓄電池 瀏覽:384
貨幣基金保險理財 瀏覽:550
快期期貨交易終端v3 瀏覽:202
富祥金融貸款有限公司 瀏覽: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