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波蘭經濟關系
波蘭是前蘇聯、東歐國家「劇變」中的帶頭羊,也是劇變後迄今為止經濟發展狀況最好的一個國家,同時,也是劇變後政局最為「波動」的一國。1989—1999年十年間波蘭先後換了8屆政府,街頭遊行與罷工猶如家常便飯。許多轉軌國家只是在劇變前後公眾政治熱情高漲,以後不久便冷了下來。而波蘭的「民主游戲」一直很熱鬧,同時卻並未影響經濟的快速復甦與增長。比所謂「休克療法」更體現了「波蘭特色」。因此,在轉軌國家中,波蘭堪稱為「民主私有化」、「工會統治下走向資本主義」的典型。如果說捷克私有化初期模式的特點是「全民持股」,匈牙利是外資持股,俄羅斯及若干獨聯體國家是官僚-寡頭主導的內部人持股的話,那麼波蘭的特色就是「工人民主」色彩濃厚的內部人持股,或者說是典型的雇員股份制。但是,正如捷克、匈牙利、俄羅斯後來都有變化一樣,波蘭的體制因其內在的矛盾與悖論性也經歷了不斷的調整。總的說來,經歷十餘年的過渡之後,這些模式之間的差異正在縮小,顯示出「殊途同歸」的態勢。
然而,「同歸」並不能抹殺「殊途」的意義。1993年,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四國在維謝格拉德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從而形成了「維謝格拉德集團」。這四國地理位置相近,在二戰後斯大林體制中形成「東歐」這一地緣政治概念前,傳統上它們都屬於「中歐」國家,與東正教斯拉夫的東歐諸國及文化傳統復雜的東南歐巴爾干諸國存在文化-歷史差異。現實中,這幾個國家又是轉軌諸國中民主憲政最為健全、經濟發展也最為迅速的一批,號稱「第一方陣」國家。於是,如今人們又傾向於忽略這四國之間的差異,把這幾個民主政治與市場經濟協調發展的國家歸納為「維謝格拉德模式」國家。波蘭則是維謝格拉德諸國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國。
波蘭經濟轉軌的初始條件
波蘭國土面積31.27萬平方公里,人口(1996年底)3864萬,國民總產值946.13億美元,均居前蘇聯以外的中東歐轉軌國家之首,在整個前東歐「陣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劇變前,波蘭經濟發展在前東歐地區屬於中上水平,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次於民主德國和捷克斯洛伐克,與匈牙利不相上下,而高於包括前蘇聯在內的其餘「陣營」國家。
在政治上,波蘭在東歐具有特殊的歷史背景:一方面它是前蘇聯的西鄰,歷來被後者視為它面向歐洲的屏障,對蘇聯來說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價值。另一方面,波蘭作為中世紀的中歐大國,長期與俄羅斯處於敵對狀態。17世紀初期以前,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對俄處於攻勢,曾經進軍莫斯科並扶植傀儡政權。彼得大帝以後,俄轉強而波勢衰,俄國轉而西侵,在一百多年裡與日耳曼列強連續四次瓜分波蘭,發生了「卡廷慘案」等歷史事件,使波俄兩國人民間形成長達數百年的民族仇恨。在整個劇變前時代,多數波蘭人一直認為前體制是蘇聯人強加於他們的,甚至在波蘭左派和正統共產黨人中這種觀念也根深蒂固。原波共政治局委員A. 蘭普[1]曾在原波蘭戰前舊政府中坐牢10年,後來被前蘇聯收留並於1943年在前蘇聯逝世。作為斯大林清洗波共政治局委員後的唯一倖存者,其應當說是親蘇的了。但他卻留有著名的「蘭普臨終遺言」:「如果靠蘇聯紅軍的刺刀在波蘭建立社會主義,那麼社會主義事業在波蘭將被推遲幾代人的時間。」
正是由於蘇(俄)波關系的特殊敏感性,前蘇聯對波蘭有較為寬容的一面。如,1956年東歐變革之風雖起於波蘭,匈牙利人只是表示了對波蘭人的聲援,但前蘇聯軍隊堅決鎮壓匈牙利,而對波蘭卻採取了妥協政策,允許1956年上台的波蘭領導人在一定范圍內走自己的路。在事關陣營基本利益的問題上,前蘇聯對波蘭的控制又十分強硬,為此不斷與波蘭人發生沖突。80年代初,勃列日涅夫政權甚至一度考慮出兵佔領波蘭。當時的波蘭政府趕緊主動實行軍管,鎮壓反對派,才使前蘇聯住了手。波蘭政府因此留下為虎作倀的罵名,成為它後來在「蘇東劇變」中首先倒台的原因。在劇變前的40多年歷史中,波蘭形成五年一小事,十年一大變的周期性動盪局面,[2]最終成為導致陣營解體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1989年的圓桌會議協議及其後的「半自由」大選產生了「團結工會政府」。1990年1月1日,波蘭第一屆團派政府開始實行所謂的「巴爾采羅維奇綱領」,在東歐率先進行以根本變革制度為目標的系統性的經濟轉軌工作。
作為轉軌起點的前波蘭有如下特點:
1. 經濟水平雖屬中上,但產業結構較落後。波蘭雖然早已完成工業化,但直至20世紀80年代,仍有近30%左右的勞動力務農,農業中有役畜(馬)100萬匹,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國。波蘭農業的優勢主要是「進口飼料出口肉」的畜牧業。第二產業中,采礦-冶金業所佔比重很大,是傳統重工業時代波蘭的驕傲。但在「後工業」、「信息化」和新技術革命時代,它卻成了「夕陽產業」的代表。夕陽產業比重大是波蘭轉軌中面臨的一大難題。著名的西里西亞工業區是與德國的魯爾、英國的中英格蘭—南威爾士齊名的歐洲三大礦冶工業與重工業城市密集帶,也是東歐最大的采礦-冶金綜合型傳統重化工業區。波蘭是世界第四大產煤國,與煤有關的冶金、電力、化工、礦冶機械等產業具有突出的地位。而這些產業均為大型國有托拉斯,集中程度高,轉軌困難,再加上市場有限、污染嚴重、高新技術含量低,屬於「夕陽產業」。因此,波蘭除體制轉軌外,還面臨著嚴重的技術改造與產業重組等結構性問題。
2. 在東歐國家中,波蘭與捷克屬於「前共產黨時代」就具有民主傳統與左派傳統的國家。與捷克不同的是,波蘭在中世紀就實行「貴族民主」性質的自由選王制,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復國以來,波蘭一直實行共和制,除了19世紀亡國期間受俄德奧三個宗主國王朝的專制統治外,自由民主的歷史傳統比捷克更悠久。在文化傳統上,法國對波蘭的影響甚至大於俄德奧三個宗主國,無論宗教還是民主理念,波蘭均類似法國,二戰前一直有「斯拉夫人的法蘭西」之稱。
在兩次大戰期間,捷克的民主憲政發達,而波蘭卻出現了相當專制的「薩納奇政體」。兩國的「左派傳統」也很不相同:波蘭社會黨是薩納奇體制的建立者,而捷克社會民主派一直奉行民主憲政。不過,雖然薩納奇政體在「自由傳統」悠久的波蘭人看來已是很專制的,在更大范圍看其實還算溫和。當時流亡的波蘭共產黨人受到斯大林「大肅反」的鎮壓,全體政治局委員幾乎都在前蘇聯死於非命,只有在波蘭國內薩納奇體制下坐牢的蘭普一人活了下來。事實上,劇變前的波蘭舊體制也比其它東歐國家溫和,斯大林去世前波黨雖也搞內部清洗,但沒有像其它東歐國家那樣大批殺人。斯大林去世後東歐出現「非斯大林化」。這一潮流在匈牙利、捷克、東德都被鎮壓,只有波蘭的哥穆爾卡成功了,並開始了「波蘭特色的社會主義」。
換言之,波蘭歷史上實行民主的時間更長,即便是非民主時期的專制,也較為溫和。在轉軌中這樣的傳統使「經濟民主」比其它轉軌國家更為活躍。不僅在公共資產處理過程即「私有化」過程中,公眾參與程度高,而且在已經私有化的企業中,工會、雇員持股、社會保障責任等「歐洲式的」社會民主色彩也相當濃郁。這自然給轉軌過程帶來許多特色。
3. 由於前述原因,劇變前前蘇聯允許波蘭的經濟政策有一定的靈活性。因此,波蘭是東歐最早開始實踐所謂「市場社會主義」的兩國(另一國是南斯拉夫)之一。波蘭的經濟學界一直是東歐市場社會主義理論的大本營。二戰前,波蘭左派思想界就在世界上首先提出了「市場社會主義」的設想。當時旅美的波蘭經濟學家奧斯卡?蘭格、卡列茨基等都以此成名,並在20世紀20-30年代西方的「社會主義論戰」中卓有建樹。戰後社會主義時期,蘭格等人回國,又培養了W?布魯斯等一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學家,主張實行模擬市場、有限計劃等經濟改革政策。雖然在斯大林模式下這種「離經叛道」的理論時而受到壓制,但自哥穆爾卡的「波蘭特色社會主義」搞起來後,總的來說,仍是東歐國家(南斯拉夫除外)中對「市場社會主義」寬容度最大的。80年代體制內改革氣候形成後,「市場社會主義」更逐漸成為波蘭劇變前經濟思想的主流,並對波蘭經濟產生實際的影響。
在這種條件下,波蘭在1956年後就中止了集體化以後一直沒有再搞公有制農業,與南斯拉夫並列成為僅有的兩個保留了「小農」(家庭農場)制度的東歐國家。波蘭的工業經濟也很早就在奧斯卡?蘭格、卡列茨基和布魯斯等人倡導下進行放權讓利的試驗。波蘭經濟的外向程度也相當高,尤其是在20世紀70年代的蓋萊克統治時代,波蘭實行大舉借債、大進(口)大出(口),追求高速度、高積累、高福利的路線,使整個經濟體系不僅參與「社會主義國際分工」,而且與西方經濟的聯系也相當密切。
但是,波蘭體制內「市場社會主義」的效果並不好。由於市場機制與計劃機制的內在沖突,這種沖突又因波蘭經濟的高重化工結構而顯得特別嚴重,也由於前蘇聯的干預和國內政治的不穩定,波蘭體制內經濟改革並未取得過像南斯拉夫、匈牙利那種一定歷史時期內顯現的所謂「奇跡」。劇變前的波蘭經濟處於市場秩序與計劃秩序都較為鬆弛與紊亂的狀態。其中,計劃秩序的相對鬆弛對於後來的轉軌是一個有利條件,但是體制內市場化改革的不成功,又給後來的市場化轉軌留下了陰影。
4. 劇變前的波蘭經濟雖然長期不景氣,但為了求得穩定,尤其為了在外來「強加」的體制下增加其統治合法性,民眾的社會福利水平卻相對較高,特別是在農業領域。一方面,劇變前的波蘭實行家庭農場制度,農業受到舊體制的束縛較實行集體化的其它東歐國家為輕;另一方面,基於意識形態的考慮和國家整體經濟實力的允許,政府在70年代就為農民建立了發達的社會保障。1972年全國農民實行公費醫療,1978年全國農民實行退休制,同時還建立了國家財政支持的農業產前產後服務系統(即所謂「農業圈」制度)。為了爭奪對農民的影響力,教會方面也與政府展開「支農競爭」。1983年教會建立了20億美元的農民援助基金,向農民提供各種生產、生活保障。
一般而言,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是一個兩種意義上的「自由化」過程,即一方面擺脫了舊體制的束縛,而取得自由,另一方面也失去了舊體制提供的保護,而「遭受」自由。前者是機會,後者是代價。對於束縛功能強大,而保護功能弱小的體制而言,擺脫它的過程是一個純粹獲益,而很少支付代價的過程(我國的農村改革即為典型)。而在束縛功能與保護功能同樣強大的體制中,擺脫束縛得到的發展機會和失去保護而付出的代價———風險和不確定性,都同樣明顯,如多數東歐國家的工業體制改革。而在那些束縛少保護多的體制中,脫離它的過程則少有擺脫束縛之利,失去保護的代價卻很明顯。波蘭農民正處於這種狀態。在這一點上,波蘭農民與中國農民對改革的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國的農民是推動中國改革、創造「中國奇跡」的主力軍,而波蘭農民在轉軌過程中則表現得比城裡人更保守。波蘭恰恰又是農民力量比較強大的國家,農民人口占總人數的1/4左右,而且組織程度高。劇變時,波蘭農民黨脫離舊體制下的統一戰線與團結工會結盟,加速了政治劇變的過程。但在此後的經濟轉軌中,農民黨卻成了最為「保守」的力量。它不僅轉而與左派結盟,反對實行激進改革的團派政府,甚至比左派(「前共產黨人」組成的社會民主黨)在經濟問題上更為「守舊」,特別傾向於經濟保護主義。
5. 波蘭劇變的主力是獨立工會運動。團結工會所代表的產業工人組織程度高,作為工會運動又天然具有強大的工聯主義傾向。劇變前,工會自治是顛覆舊體制的主要力量,但到了經濟轉軌時期,工會力量的強大卻使得轉軌中的博弈過程變得極為復雜。「工會嚇跑投資者」是波蘭轉型期的突出現象。波蘭許多大企業的私有化方案往往反復多次,都不為工會所接受,使產權改革過程極為艱難。劇變後的五屆團派政府在理論上奉行自由主義經濟政策,但由於其政治基礎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工會的支持,至少是認可,因而活動能力有限。由於工會勢力的強大,波蘭在企業產權改革中不能不顧及企業內部職工的利益,捷克式的「全民分配」與匈牙利式的「面向外資的大拍賣」均難以實現。可以說,在「工會掌權」的條件下走向培育「資產階級」的市場經濟,是波蘭轉軌的最突出的特點,也是一系列的「轉軌悖論」在波蘭表現得特別突出的根本原因
巴爾采羅維奇綱領及其效果
1990年1月1日,波蘭開始全面實施以財政部長巴爾采羅維奇命名的一攬子激進改革綱領。在此後的四年間,波蘭政局動盪,團派政府四次更迭,但巴爾采羅維奇在四屆政府中連任財政部長或其它經濟主管職務,對這一時期的經濟轉軌負有責任。當然波蘭此時採取激進轉軌戰略也並不是哪一個人個性因素作用的結果,而在很大程度上與當時的經濟形勢和社會情緒有關。
1988—1989年間,波蘭經濟已經發生紊亂,商品極度匱乏,通貨膨脹劇烈,國內總產值下降,外債高達490億美元,[4]國家幾乎喪失支付能力。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以財政貨幣雙緊縮來治理通貨膨脹是穩定經濟的第一項措施。就常規而言,通貨膨脹時實行財政緊縮,通貨緊縮時實行財政擴張,這是一種正常的技術反應,在一般條件下也難有別的選擇。但是東歐的轉型期通貨膨脹與常規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過熱型通貨膨脹的生成機制大異,緊縮政策的實施重點也有所不同。財政緊縮的結果導致投資下降,企業資金短缺,需求萎縮,整個經濟出現滑坡。1990—1991年波蘭經濟分別負增長11.6%和11.7%,[5]私人消費分別下降15.3%和9%,固定資產投資分別下降10.6%和4.4%.在放開物價之後,1990年的物價猛烈上漲585.8%,第二年回落為70.3%,波蘭經濟處於「休克」狀態。
波蘭的這種「休克療法」無論近期還是遠期效果都具有多面性,而且充滿了禍福相依的戲劇性場景,出乎意料的樂觀與始料不及的悲觀交替出現,殊堪玩味。
首先出乎意料,便是「休克」不久便出現的迅速而短暫的「舒適」,然而「舒適」不久,便陷入一個相當長的「虛脫」狀態。前者為「休克」的反對者始料不及,後者卻給「休克」的贊成者潑了一瓢冷水。
1990年新年伊始,巴爾采羅維奇「穩定綱領」出台,社會雖然經過一陣「陣痛」,但幾乎是從「綱領」實行的那一刻起就感到了「療效」:通貨膨脹率逐月大幅度下降,從上一年的月平均167%很快下降到當年8月的不足2%,以至報刊上開始歡呼通貨膨脹這個惡魔已被「一舉消滅」。的確,如果這一趨勢持續下去,那麼「休克療法」要達到的頭號目的就可以說達到了。
與此同時,經濟平衡的其它指標也迅速改善。企業產量雖降但效益上升,財政狀況大為好轉。國家財政從1989年高達政府支出近1/5的巨額赤字,一變而為「休克」後半年內盈餘達到了國內生產總值的約3%!另一方面,盡管經濟總量縮減,出口卻大為增長。尤其是,可換取硬通貨的出口在「休克」後頭一年裡驟增至35%.在進口消費品充斥市場的情況下,外貿收支居然從上年的逆差一變而為創紀錄的40億美元順差。外匯儲備也從幾乎枯竭變為有了可觀的40億美元。與此同時,信譽掃地的茲羅提一下堅挺起來,成了東歐有史以來第一種「百分之百自由兌換」貨幣,外匯黑市自動消失,百姓從搶購美元一變而為拋售美元換取茲羅提。僅頭7個月內,社會上的25億美元游資回歸國庫。商品短缺、排隊與票證完全消失,自戰後以來波蘭首次出現了買方市場……凡此種種,都引起了一陣陣歡呼,似乎「休克」時期很快就要過去了。
然而這種「舒適」倏忽而逝。當年秋季,宏觀經濟開始再度失衡。通貨膨脹從9月起又趨上升,使全年平均月通脹率又達到兩位數;國家財政再度告急,1990年上半年的盈餘到年底便基本耗盡,1991年又出現了31萬億茲羅提的赤字,到1992年更升為69.3萬億茲羅提;外貿也從1990年的順差40億美元惡化為1991年的逆差13億美元;茲羅提匯價在穩定了一年半後又不斷貶值;人們又開始拋售茲羅提……然而,在短暫「舒適」時作為代價付出的生產下降、失業增加等等,並沒有逆變回去的跡象。波蘭的輿論又充滿了沮喪的氣氛,直到1992年下半年才見好轉。
類似情況並非波蘭特有,在中東歐其它幾個實行緊縮的國家也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在俄羅斯,1992年1月蓋達爾方案實施後,一度出現了物價「一步到位」後穩定下來的趨勢。2月間,甚至在全俄1/3的地區出現價格「緩慢下降」的局面,同時國家財政在幾個月內實現了無赤字預算,而劇烈貶值中的盧布也一度堅挺起來,甚至在2—3月間大幅度升值,從230盧布兌換1美元最高曾升到70盧布~85盧布就可兌換1美元,輿論稱之為俄羅斯經濟生活中「最出乎人們意料的重大事件」。一時,似乎俄國經濟從「休克」中蘇醒有望了。然而好景不長,到下半年情況急劇惡化,物價再度暴漲,通貨膨脹率扶搖直上,到1993年1月終於達到月率50%以上的「惡性」程度。盧布匯率也從1992年6月下旬起再度下跌,而且呈加速趨勢。
前南斯拉夫的「馬爾科維奇方案」的命運也很典型。1990年初這個「休克」方案實施後不久就被一些人稱為「奇跡」:三個月之內原先高達四位數年率的惡性通貨膨脹就幾乎被完全消除。第納爾一度在國內可以自由兌換,而且匯率穩定。公民與企業的外匯資金流入國庫,出口增加,國家財政與外貿收支改善,外債也一度下降。但是,不久情況便再度逆轉,加上國內政治危機,終於使該方案在實施半年之後便難以為繼。南斯拉夫聯邦也在「馬爾科維奇方案」失敗的同時分崩離析了。
保加利亞1991年2月起開始「休克」,4—6月通貨膨脹率開始降低,1992年通脹率由上年的450%下降到80%.外匯儲備由0.5億美元增至12億美元,列弗的匯價也趨穩定。但是國家財政未能改善,1992年赤字比上年更高,1993年通貨膨脹再度回升。
「休克療法」在穩定(不是發展,也不是改造)經濟方面幾乎產生了立竿見影的「療效」,體現了經濟邏輯的力量。但是這些「療效」的不能持久表明,只有「休克」是不夠的。事實表明,除了消滅短缺之外,「休克療法」的其它療效都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逆轉,而如果長期僅以緊縮造成的需求萎縮(按東歐流行的術語叫「需求屏障」)為基礎,「短缺的消滅」本身也會逐漸成為一種需要治療的病症———這就是我們深知其味的「疲軟」症。
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如上所述,從操作意義上說「休克療法」本身無所謂姓「資」姓「社」。它只是以嚴厲的緊縮來糾正經濟中的破壞性失衡,以求穩定經濟。由於它是針對以前造成失衡的邏輯原因對症下葯的,因此它的「療效」具有邏輯保證(就是說,只要實行,必有療效。當然,如果只是想要實行而卻不能落實,或遇到副作用便淺嘗輒止,那就不能保證療效了)。但同樣具有邏輯的是,「休克療法」可以創造平衡(就是說它可以一次性的糾正失衡),卻不能維持平衡。要把平衡維持下去,就得有「手」———或者是「看得見的手」(行政性的計劃機制),或者是「看不見的手」(市場機制)。如果兩「手」皆無,平衡即使建立起來也難維持。俄羅斯、中東歐各國的上述療效逆轉現象———有人稱之為「第二度陣痛」,雖然各有其具體原因(波蘭1991年的困境很大程度上與經互會解體這一外部因素有關,而俄羅斯經濟失衡加劇則部分地應歸因於「休克」措施未完全落實),但從根本上說,共同原因就在於「休克療法」作為一種緊縮政策只能穩定經濟而不能改造經濟,因此它本身不能維持平衡。從這點上來說,東歐既不同於80年代的拉美諸國,也不同於1990年前後的中國。前者原有市場機制,「休克」創造的平衡可以用「看不見的手」維持之;後者原有計劃機制,「休克」(中國稱之為「緊縮」)創造的平衡可以用「看得見的手」維持之,而東歐就有點「兩處茫茫皆不見」的味道了。
更有甚者,「穩定」與「改造」、放開物價與私有化,雖然從長遠來說是互為條件、相輔相成的,但在短期內,某些「穩定」措施以及這些措施實行的次序卻對「改造」不利。例如有人指出,波蘭團結工會政府本應一上台就緊縮銀根,不要等到數月之後「穩定綱領」出台時才與物價改革一起上。但他們沒有這樣做。結果在新政府上台後企業仍然得到大筆低利貸款,並以低於市場的官價購入大量進口原材料及半成品,致使1989年(「休克」前一年)國營企業在生產下降2.5%的同時,原材料及半成品庫存卻猛增20.9%.「休克」開始後,這些低價投入轉化為價格開放後的高價產出品,使國營企業在「休克」之初利潤率猛增,盡管銷售額與生產力利用率均下降,「效益」卻大為提高。這種虛假的「效益」使企業感受不到壓力,沒有利用「舒適」期趕快改革,結果加大了改造的代價,使「二度陣痛」時間拖長,烈度增加。
然而弱小的「非國營」部門卻因資金薄弱又不能享受官價,沒有這種囤積居奇的能力,在緊縮時期直接受到高利率、高稅收與市場疲軟的壓力,處境困難。尤其是個體農民,在「外援」食品湧入和國內需求疲軟的雙重影響下叫苦不迭,以至於在1991年發生了呼籲外援的示威。
總之,從理論上說,宏觀緊縮對所有經濟成分都構成同樣的壓力。但由於種種原因,實際上至少在初期,非國有經濟受到的壓力往往比國有經濟更大。於是我們又看到一個不可思議的現象:在「非共產黨政府」上台後的波蘭,國有企業反而「舒適」起來,而私營者卻在苦苦掙扎!這種狀況的近期影響自然是私有化受阻,而中期影響則是私營經濟在壓力下增強了適應性,國營企業則在「舒適」中得過且過,以至到「二度陣痛」來臨時措手不及,跌入劇烈衰退的深淵。中短期影響的綜合結果,便是拉開了從緊縮到私有化的時間差,使「逆序演變」更為典型。
總而言之,由於種種原因,原先設想為穩定與改造並行的東歐經濟變革,在實行中大都變成了先穩定、後改造的兩步模式。
波蘭式的私有化
在通貨財政雙緊縮、價格全面放開的同時,波蘭政府開始實行雄心勃勃的私有化計劃。但是,價格可以即時放開,緊縮可以實行,私有化卻不是說「化」就能化得了的。巴爾采羅維奇綱領中的私有化計劃實際上一直到8年以後,即第二次右派政府執政時期才接近達到。波蘭私有化進程緩慢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首先,波蘭劇變產生於群眾運動,而群眾運動當時恰恰是沖著前體制下的腐敗和化公為私而來的。在波蘭最後兩屆統一工人黨政府時期,當局為了遏制工會勢力,全面強化經理權力,試圖在此基礎上把企業推向市場,結果導致許多經理弄權自肥,國有資產嚴重流失,出現所謂「自發私有化」的勢頭。新政府上台後,採取的第一個措施就是凍結並清查這種「自發私有化」。這種清算方式自然也推後了其它私有化程序的實施。正如有些國外學者所指出的:「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第一屆波蘭非共產黨政府執政期間,國營企業私有化進程不是加快了,而是放慢了,關鍵的一點是,新出現的(工會)政治家在政治上以及道德上都不能接受『自發』私有化和經理擁有企業處置權,這種現象必須停止。」[6]自發私有化即被遏制,而合法私有化則涉及非常復雜的利益關系調整。在民主制下,它勢必要在社會上和議會內發生反復的討價還價,才能形成立法框架。
在劇變之初,波蘭政府就擬定了中東歐最早的全民以證券方式平分部分國有資產的「大眾私有化」計劃。但是,這種方案與波蘭工會運動「職工是工廠主人」的觀念相悖,在團結工會議員佔多數的議會中,這個法案始終未能通過。第二屆團派政府即別萊茨基政府時期該法案被議會正式否決。有趣的是,到團結工會政府下台左派「重新」上台後,類似的法案才在民主左派黨政府主持下通過。但那時已是劇變五年之後,私有化大勢已成,通過分配投資券建立「平等起點」的捷克式功能已經無從發揮了。
其次,即使私有化的立法框架獲得通過,在其具體實施的每一個案例中也必須與利益有關各方及其工會進行反復磋商。原克拉科夫地區的列寧冶金聯合企業,劇變後改名叫森吉米拉冶金股份公司。它的第一個私有化方案是原國家工業主管部與一家加拿大公司談判擬定的,當時即被該企業的三大工會所拒絕。後來由政府主管部門、三大工會代表、企業技術管理部門與外國專家四方組成的委員會經過反復協商,才於1994年通過私有化方案,1996年才完成其第一階段的轉製程序。此時距波蘭劇變已經七年。森吉米拉案例一直被認為是波蘭大企業協商私有化進展順利的典型。在其它案例中,連續四五個私有化方案都被工會拒絕而流產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團結工會的發源地、瓦文薩原來工作過的格旦斯克造船廠。該廠連續五個私有化方案均未獲工會通過。最後因拖延轉制,企業財政狀況不斷惡化,到了團結工會下台左派政府重新上台後,終因資不抵債而被破產清理。
全民平分國有資產既未通過,在私人資本十分弱小的情況下,也不可能通過購買方式置換國有產權。波蘭人的民族主義,尤其是波蘭企業中強大的工會力量又使外資望而卻步。這樣,波蘭的私有化就只能依賴於下列幾種形式:
1. 小私有化。對小店鋪、小企業進行拍賣。由於其資本量小容易購買,這項工作在團派政府時期即已順利完成,使波蘭出現了私營小企業與個體工商戶活躍的局面。但這種小規模的私有化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有限。
2.「靚女先嫁型」私有化。在那些贏利狀況好的優質資產中,內部職工本身就有較強的私有化動機,外部的購買者也願意為此出資。在波蘭當時的條件下,這種私有化通常以所謂民主的內部人私有化方式進行,即由企業內部職工以平等持股的方式
② 平衡計分卡的四個維度包含哪些指標,越詳細越好。
平衡記分卡的設計包括四個方面:財務角度、顧客角度、內部經營流程、學習和成長。
這幾個角度分別代表企業三個主要的利益相關者:股東、顧客、員工每個角度的重要性取決於角度的本身和指標的選擇是否與公司戰略相一致。
1、財務層面
財務業績指標可以顯示企業的戰略及其實施和執行是否對改善企業盈利做出貢獻。財務目標通常與獲利能力有關,其衡量指標有營業收入、資本報酬率、經濟增加值等,也可能是銷售額的迅速提高或創造現金流量。
2、客戶層面
在平衡記分卡的客戶層面,管理者確立了其業務單位將競爭的客戶和市場,以及業務單位在這些目標客戶和市場中的衡量指標。
客戶層面指標通常包括客戶滿意度、客戶保持率、客戶獲得率、客戶盈利率,以及在目標市場中所佔的份額。客戶層面使業務單位的管理者能夠闡明客戶和市場戰略,從而創造出出色的財務回報。
3、內部經營流程層面
在這一層面上,管理者要確認組織擅長的關鍵的內部流程,這些流程幫助業務單位提供價值主張,以吸引和留住目標細分市場的客戶,並滿足股東對卓越財務回報的期望。
4、學習與成長層面
它確立了企業要創造長期的成長和改善就必須建立的基礎框架,確立了未來成功的關鍵因素。平衡記分卡的前三個層面一般會揭示企業的實際能力與實現突破性業績所必需的能力之間的差距,為了彌補這個差距.
企業必須投資於員工技術的再造、組織程序和日常工作的理順,這些都是平衡記分卡學習與成長層面追求的目標。如員工滿意度、員工保持率、員工培訓和技能等,以及這些指標的驅動因素。
(2)四方平衡指標擴展閱讀:
平衡計分卡作用:
1、平衡計分卡的出現,使得傳統的績效管理從人員考核和評估的工具轉變成為戰略實施的工具。
2、平衡計分卡的出現,使得領導者擁有了全面的統籌戰略、人員、流程和執行四個關鍵因素的管理工具。
3、平衡計分卡的出現,使得領導者擁有了可以平衡長期和短期、內部和外部,確保持續發展的管理工具。
4、平衡計分卡被譽為近75年來世界上最重要的管理工具和方法。
管理工具運用誤區:
1、企業對管理思想或工具本身並沒有理解透徹,只是機械的照搬工具或者片面的理解、運用。
2、企業的高層管理者沒有給予足夠高度的重視,沒有決心和推動!導致變革不能順利推進。
3、企業系統內的各個組織部門思想、步調不一致,內耗過大,導致管理工具建設進度緩慢或建成後本來的作用沒有發揮出來。
4、企業內部的執行層甚至全員沒有很好的學習管理工具並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創新運用。
5、企業高層對工具本身的期望過高,沒有做好企業長期推進的准備,形成讓戰略成為持續性流程。
③ 股票走四方形態是什麼意思
股票的走四方k線形態是指股價連續四天高、低、高交替走,一天可能出現一根長影線、一根長影線、或者一根斷k線。使用走四方k線形態一般要調整一些時間,有很多人認為走四方不是一種洗盤方式,另外走四方戰法要慎用,萬一使用不當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也可以跟著別人進行操作,走四方戰法的使用位置不一樣,含義也會不一樣。
一、走四方是什麼
走四方是拼湊而成的耐人尋味的k線組合:股價忽高忽低,忽上忽下,左弓右弓,四面出擊,故名。走四方走線的實體長度與上下影線基本一致,在窄幅股價平台上均衡性較好。成交量萎縮不僅說明浮動基金已基本清倉,也暴露出主力刻意為之的痕跡。走四方屬於上升途中的平衡k線組合。這種格局表明,在某個階段,長邊和短邊力量相等,k線振幅變窄,實體長度大致相同,成交量呈現遞減趨勢,說明股價無法沖出窄幅區域。在分析四個方向時,必須注意交易量。由於交易量的發展趨勢不同,許多類似的形式有著根本的不同。用四個方向,要參考均線系統的整體走勢,尤其是13號線給出的提示。走來走去是一個不錯的買入點,但畢竟屬於微觀局部形態,所以在使用的時候要仔細分析位置和均線系統的大趨勢。如果四面八方的行進出現在均線系統的連續上行通道上,則可靠性高,否則會大大降低。
二、走四方的由來
走四方是因為股價忽高忽低,忽上忽下,左右開弓,四面出擊。「走來走去」作為一種洗盤方式已經被市場上的一些主要力量所採用。具有時間短、幅度小、見效快的特點,但只會讓不了解真相的投資者痛苦。由以上可知,走四方K線是比較好用的,但是走四方K線不是清盤的方式,要注意使用方法。
三,投資者在識別「走四方」形態的條件有:
1、 一般出現在股價上漲的初期,股價可能剛脫離底部,多方暫作歇息,所以通過走四方形態洗盤。
2、 「陰線走四方」就是連續四根陰線,「陽線走四方」就是連續四根陽線,相同點是成交量會遞減呈極度萎縮的走勢。
3、 KDJ指標黃金交叉,最好結合55日均線使用,若股價開始向上拐頭,並站上13日均線或34日均線上,效果更佳。即「走」後有量,則「四方」成立。
④ 什麼是資金平衡
資金來源和資金佔用可以了解企業的資金運用,來源等是否符合國家的有關法令、政策,並做為考核,分析企業經營狀況的主要依據。
拓展資料:
企業資金平衡分析,主要包括企業結構性資金的平衡分析、企業生產經營過程資金的平衡分析和企業支付資金的平衡分析三部分。其中任何一部分資金的失衡,都會使企業正常營運發生障礙並陷入困境。
1、企業結構性資金的平衡分析
企業結構性資金佔用時間長、數量大,極難變現,因而這部分資金佔用必須有穩定的資金來源保證,即企業的結構性負債是企業結構性資產的主要資金來源。企業的結構性負債不僅要保證企業長期資金佔用,而且還應向企業提供一定的生產經營資金。此即為企業的結構性資金平衡。企業結構性資金平衡主要採用營運資本指標和固定比率指標來判斷。
營運資本是企業結構性負債保證結構性資產佔用資金之後的余額。即:營運資本=結構性負債-結構性資產。又由於總資產與總負債的恆等性,故:營運資本=流動資產-流動負債。即企業用流動資產償還短期負債後的余額即為營運資本。
營運資本越多,企業償債能力就越強。但營運資本只是一個絕對數,應用時受企業規模等因素的限制,較適合企業不同時期的比較。營運資本減少主要有兩種可能:一是結構性資產投資增加;二是結構性負債籌資減少。
固定比率是固定資產與股東權益之比,反映企業股東權益對固定資產投資的保障程度。即:固定比率=固定資產總額/股東權益總額。
2、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的資金平衡分析
企業生產經營過程資金供給和需求情況是否平衡主要通過營運資金需求反映。營運資金需求是指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資金佔用(流動資產的部分項目)與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資金來源(流動負債的部分項目)之差額。具體計算公式為:
營運資金需求=存貨+預付購貨款+應收帳款+待攤費用-預收貨款-應付帳款-應付稅金-預提費用
3、短期資金平衡分析
企業短期資金平衡情況可通過現金支付能力具體反映。現金支付能力是營運資本與營運資金需求的差額。因此企業的現金支付能力與企業的營運資本和營運資金需求的增減變化直接相關,是企業資金平衡的「晴雨表」。
現金支付能力直接體現在企業(合並)現金流量表中。現金流量表中的現金流量凈額是以收付實現制為核算原則,計量企業在報告期內實現的現金制利潤,反映了企業自身創造現金的能力。利潤表中的凈利潤是按權責發生制計算的應計制利潤,即帳面利潤。帳面凈利再高, 若沒有相應的現金流入,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也是相當不利的。
⑤ 2012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艱苦邊遠地區津貼標准
教育部,人事部和財政部關於印發在邊遠地區的津貼完美的硬
中國外交部發[2006] 61號文下發文件:>
BR />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
完美的,由國務院批准,這是非常困難的邊遠地區津貼制度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邊遠地區津貼制度,充分體現了關心和照顧困難,幹部職工的政治局,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偏遠地區,改進的硬體支持,它是難以在偏遠地區的幹部和工人增加一個公平的工資將起到重要的地區工資差距的調節作用。總體而言,各地區,各部門高度重視,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和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補貼類型和內執行的標准必須嚴格執行國家的邊遠地區中的規定,不得擅自擴大范圍和提高的類別或標准,以確保順利實施這項工作,各相關部門,人事部,教育部財務及邊遠地區津貼制度實施難度,教育部加強指導,監督和檢查,各級人事,財政部門的監督和檢查本行政區域內的實施。
完美的硬在偏遠地區津貼制度實施方案中的
國務院關於改革公務員工資制度「(國發[2006] 22號)的發展,執行計劃。
一個完美的努力在邊遠地區津貼制度的原則
(一)科學評估。相當困難的,根據問題的程度和類型的偏遠地區,努力建立評價指標體系,遠程津貼評估。合理調整
(B)。考慮到目前的政策性因素的范圍和類型</
需求之間的經濟區(三)動態調整的工資差距,及時調整的范圍和類型的調整和社會發展之間的平衡財務狀況,區域嗎?調整的標准評價體系的基礎上,定期評估津貼的范圍和類型的監督。
(四)努力加強在偏遠地區的管理和不斷進步的管理給予更科學的制度規范的主要內容
理想的努力津貼,系統
BR / (一)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在偏遠地區。 在
群島的自然和地理環境的
馬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文化和自然特徵,機關內的兩個縣,機構的努力,員工工資的基礎上的發展環境指標:
1海拔海拔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主要反映
2地基系數,主要反映土壤資源的生產和生活條件,考慮不同土壤類型和土壤荒漠化和喀斯特地貌因素的差異。 3主要體現了國家對水資源,水資源的適用性,考慮的因素,如濕度,降水和排水系統密度的影響的程度。
4表面持久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主要反映了地形的影響。
生活情緒指數主要反映氣候適宜,同時考慮到高,低溫度,風速,太陽輻射強度和規模的其他因素。 ...... / A>
人文和社會發展指標:
1遠程指數主要反映了一定程度的遠程式控制制,交通和通訊等需要考慮的因素。 基本
2人類發展指數,主要體現在公共服務領域,如衛生,教育,文化,財政收入。
上述指標,其結果的因素,考慮到評估的縣級行政區域是難??以量化評估的范圍,遙控器,在偏遠地區執行難確定津貼的范圍和類型的基礎的
BR />(b)確定的范圍和類型。
馬津貼范圍和類別的努力在偏遠地區的縣級行政區劃,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定量評價的綜合影響的結果政策因素和工作人員,以確定的總體平衡當局的現有機構的基礎上,退休人員的努力在偏遠地區的偏遠地區津貼津貼。四類硬碟驅動器調整為六大類,從低到高類,第二類,三,四,五,六(省執行上的困難,在邊遠地區津貼范圍和類別的附件列表)。 BR />
(三)調整津貼標准
難以適應標準的GRANT在偏遠地區:一類區70,在各地區人均每月130元包月230元,400元,人均,人均面積?有兩種類型的680元,1000元,人均面積?六種類型,三,四,五,平均位置(位置),它是適當拉開差距。類的65元和一個月的時間130元,在第二階段,五種類型的面積從640元到120元和240元,215-380元三個月,四個方面的每月370-680元至1050元一6月,區? 950-1400元不等(見附件II,III)。
(d)建立動態調整機制。
馬馬各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發展五年評估,從今年1月1日實施調整,調整范圍和類別。
/馬馬國的經濟發展和區域之間的工資差距,調節器,以及努力的偏差因素是難以確定的補貼偏遠地區的財政承受能力,合理調控硬碟驅動器是一個邊遠地區津貼標準的驅動器。
困難的邊遠地區津貼范圍,建議由教育部,財政部,國務院人事部門批準的類別和標準的調整,相關政策的實施...... />
馬
(一)個月後的調整是難以評估的結果需要進行調整,在邊遠地區津貼范圍和類別,包括了一系列新的變化,偏遠地區,一類新發現的標准調整范圍內實施補貼,停止艱苦條件津貼。
(B)的縣(市,區),其中包括了財政部的行政區劃變動的部內,部人事和人員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直屬中央政府)的評估,以確定退休
(三)努力在邊遠地區津貼的實施。
7月1日,未來退休的工作人員在我單位所在縣(市,區),努力提高退休人員的退休人員退休人員的退休費用的比例6月30日,在邊遠地區津貼的發放標准,增加地方稅收,服務津貼標準的服務津貼,退休人員地方稅收標準的85%增長成本的最終金額。
國辦發[2001] 14號「在邊遠地區津貼的規定,離退休人員費用和單位實施例中的困難,仍然是困難的,縣(市,區)范圍內的在偏遠地區津貼從2006年5月1計算津貼范圍根據分類調整補貼標准和規定的離退休人員費用
離退休人員的單位個縣(市,區)調整的力度在偏遠地區的硬邊遠地區津貼或搬遷不屬於范圍的艱苦條件津貼標準的實施,從下個月開始執行偏遠地區停止執行,退休職工的成本越來越高;變化,根據標准類別類津貼的調整後計算的縣(市區)為單位的離退休人員費用。
<BR /(四)努力在邊遠地區津貼的縣(市,區)或移動實施轉移的人員從硬碟轉移到縣(市區)縣(市,區),轉個月的津貼標准;困難在偏遠地區,邊遠地區津貼的縣(市,區)不同的類別,很難從本月起暫停執行的邊遠地區津貼
單位派遣員工所付出的努力在邊遠地區津貼為6個月或以上的縣(市,區),縣(市,區)的實施在偏遠地區的補貼標準的可執行/>
(e)在中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直屬中央政府),市(地,州,盟)津貼執行困難補助標准單位人員在偏遠地區的縣(市,區)的偏遠地區的縣(市,區)為單位。
(F)不同的實施工作縣(市,區),其中包括批準的保留區分類系統的努力在偏遠地區,原國家工資補貼,臨時補貼,生活津貼的高原地區,成本的實施計劃停止實施之日起實施地區津貼。/>
資金來源
執行艱苦邊遠地區,中央承擔必要的財政資源,以政府補貼
在
馬馬5,負責組織
區域組織在邊遠地區津貼,省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的艱苦努力,中央有關部門在執行(自治區,市直屬中央政府),執行
偏遠地區,單位,部人事財政部,協調相關部門(單位)的組織和實施。 BR />
本實施例中,自2006年7月1日,由財政部負責解釋
馬元,計劃的實施,有關規定不符合本實施方案,實施
附件:黑龍江省,艱苦邊遠地區津貼范圍和類別名單;BR /> <BR /附件:標准在偏遠地區的政府特殊津貼人員的辛勤工作表;
配件:硬碟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在邊遠地區津貼標准表。<BR /
附件
>
黑龍江省偏遠地區的困難津貼范圍和類別列表
(共104個縣,市,區)
(32)
BR />哈爾濱市,尚志市,五常市,依蘭縣,方正縣,賓巴仁花木蘭,通河延壽...... / a>
齊齊哈爾市龍江,根據安,扶余縣
BR />大慶市肇州縣肇源縣,林甸縣
宜春
/>市鐵力佳木斯市,富錦市,樺南縣,樺川縣湯原縣BR />
雙鴨山市,友誼縣
七河市勃利
/>牡丹江市,海林市,寧安市,林口縣
BR />王夔縣,黑龍江省安達,綏化市北林區海倫市,青岡縣,慶安綏棱縣
BR />類型(67)
建華區,齊齊哈爾市鐵鋒區龍砂,昂昂溪區,福拉貳級區,碾子山,梅里斯達斡爾族訥河,甘南,克山
BR />縣克東縣拜泉縣
>
>黑河市愛輝北安市五大連池市嫩江縣
,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
BR />伊春市伊春區,南岔區,友好區,西林區,美溪區屯門區金山翠巒區,五營區,烏馬河區,湯旺河區,新青區
/帶嶺區,上甘嶺區嘉蔭縣,烏伊嶺區紅星BR /
鶴崗市南山區興北京市朝陽區工人和農民,南山區,興安區,東山區,蘿北縣補貼
佳木斯市,同江市,撫遠縣
BR />雙鴨山市尖山區嶺東雞西區,茄子河區
,四方台區,寶山區,集賢,寶清,饒河
七山台河市桃新興??嗎?市雞冠區,恆山區,梨遞到了城子河區,馬山,虎林,密山冀東
牡丹江市穆棱市綏芬河市,東寧縣
綏化市蘭溪市明水
三區(5)
黑河市遜克孫吳.... .. /
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塔河縣,漠河縣
難以在偏遠地區的附件兩個
政府工作人員津貼標准表/> </單位:元/月。
>
標准工作
/ A>
(工業級)
區BR />
II型地區
四區三種類型
五個區域
130
240
廳局級
/ A>
200 / A>
110 / A>
380
680
/ A> BR /> 1050
BR /> 1400
縣
90
170
BR /> 300
> 530
850
1200 BR /> BR />鄉...... / A>
更高級的技術人員
75
140 / A>
245
>
430
720
>
1050
>
/ A>
65
120
215
370
640
950 BR />
附件 BR /> BR /政府工作人員被困在邊遠地區津貼標准表
單位:元/月
標准BR />
崗位等級
BR /> </ A級景區
</
區
/ 4區,3
> BR />
五類
6型區域
一個或兩個管理崗位,專業技術
/ a>
130
240 BR />
2至4專業和技術職位管理職位
110
200
BR />
1050
380
/ A>
680
1400
技術職務655專業5至6個管理職位
90 BR />
/> 170
/ A>
300
530
> 1200
850
專業技術職務,以17-8各級管理人員,技術工人
/ A> 245 140
75
430
/ A> 1050
720
>
管理崗位,從9日至10日,11個專業和技術職位在三到五年內到5月13日,工人和普通工人的工作
65
120
215
BR />
370 BR / >>
640 /> >
950
⑥ 平衡計分卡的四個維度包含哪些指標
平衡記分卡的四個維度:財務面、客戶面、內部營運面、學習與成長面。
一、財務面
財務性指標是一般企業常用於績效評估的傳統指標。財務性績效指標可顯示出企業的戰略及其實施和執行是否正在為最終經營結果(如利潤)的改善作出貢獻。但是,不是所有的長期策略都能很快產生短期的財務盈利。非財務性績效指標(如質量、生產時間、生產率和新產品等)的改善和提高是實現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的本身。財務面指標衡量的主要內容:收入的增長、收入的結構、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率、資產的利用和投資戰略等。
二、客戶面
平衡記分卡要求企業將使命和策略詮釋為具體的與客戶相關的目標和要點。企業應以目標顧客和目標市場為導向,應當專注於是否滿足核心顧客需求,而不是企圖滿足所有客戶的偏好。客戶最關心的不外於五個方面:時間,質量,性能,服務和成本。企業必須為這五個方面樹立清晰的目標,然後將這些目標細化為具體的指標。客戶面指標衡量的主要內容:市場份額、老客戶挽留率、新客戶獲得率、顧客滿意度、從客戶處獲得的利潤率。
三、內部營運面
建立平衡記分卡的順序,通常是在先制定財務和客戶方面的目標與指標後,才制定企業內部流程面的目標與指標,這個順序使企業能夠抓住重點,專心衡量那些與股東和客戶目標息息相關的流程。內部運營績效考核應以對客戶滿意度和實現財務目標影響最大的業務流程為核心。內部運營指標既包括短期的現有業務的改善,又涉及長遠的產品和服務的革新。內部運營面指標涉及企業的改良/創新過程、經營過程和售後服務過程。
四、學習與成長面
學習與成長的目標為其他三個方面的宏大目標提供了基礎架構,是驅使上述記分卡三個方面獲得卓越成果的動力。面對激烈的全球競爭,企業今天的技術和能力已無法確保其實現未來的業務目標。削減對企業學習和成長能力的投資雖然能在短期內增加財務收入,但由此造成的不利影響將在未來對企業帶來沉重打擊。學習和成長面指標涉及員工的能力、信息系統的能力與激勵、授權與相互配合。
⑦ 英文翻譯,速求
從以上結果和討論,但可以肯定的是,
納米晶鈦酸鋇粉體四方直接
從熱液結晶微波方法,運用
快速反應,為先導的氯鹽,及KOH作為
mineralizer提供有利條件,合成
在四方BT階段。Rietveld精化提供的
偉大的協議,確定指標參數四方
鈦酸鋇納米粒子的結構,少量
摘要對碳酸鹽岩類,果斷地不會提供給另一位
結果。用x射線衍射分析一致的粉末,
拉曼光譜和光譜tetragonally XANES確認的
表明一項非正式八面體形成樣品
結構存在的羥基和Ba2 +
空缺。yellow-shift PL排放的印證
輕微的增加的鈦pre-edge XANES「A」
一個更大的混亂,表明分光光度法在八面體
BT160樣品的比BT10樣品。因此,
不可否認的是一個真正HTMW技術方法對低
溫度和短時間內就能在比較與以上
提到的方法。因此,我們傾向於相信
這是主要的原因存在的發光現象
鈦酸鋇納米粒子排放。
問題補充部分
另一個有趣的特點是,所有使用的分析
顯示的形成技術,使得材料。
拉曼光譜顯示可能存在的哦
格組。保持電荷平衡,有些鋇
在一個次要的陽離子隔離phase.58因此,在碳酸鹽岩
我們的學習、發光性質之間並沒有什麼關系
與一個非常無序結構和TiO6含有TiO5
在一些群聚,喜歡用我們的group.59提交論文
相反,這種特性可以與格歪曲了的事實
在TiO6等八面體,傾斜造成的光臨
哦-團體和Ba2的+空缺。這兩類現象
共同行動是中介形式形成的原因
州內的帶隙,並且,結果,對於
發光性能的水晶鈦酸鋇
樣品。
⑧ 平衡計分卡的指標體系是什麼
平衡計分卡的指標體系包括五種,具體如下:
1、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的平衡,企業考核的一般是財務指標,而對非財務指標(客戶、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的考核很少,即使有對非財務指標的考核,也只是定性的說明,缺乏量化的考核,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
2、企業的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的平衡。平衡計分卡是一套戰略執行的管理系統,如果以系統的觀點來看平衡計分卡的實施過程,則戰略是輸入,財務是輸出。
3、結果性指標與動因性指標之間的平衡。平衡計分卡以有效完成戰略為動因,以可衡量的指標為目標管理的結果,尋求結果性指標與動因性指標之間的平衡。
4、企業組織內部群體與外部群體的平衡。平衡計分卡中,股東與客戶為外部群體,員工和內部業務流程是內部群體,平衡計分卡可以發揮在有效執行戰略的過程中平衡這些群體間利益的重要性。
5、領先指標與滯後指標之間的平衡。財務、客戶、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這四個方麵包含了領先指標和滯後指標。財務指標就是一個滯後指標,它只能反映公司上一年度發生的情況,不能告訴企業如何改善業績和可持續發展。而對於後三項領先指標的關注,使企業達到了領先指標和滯後指標之間的平衡。
⑨ 土地佔補平衡指標是什麼
土地佔補平衡指標是由國土資源局、財政局依據當年復墾協議面積及調劑價格,計算市級及各區應負擔的耕地「占補平衡」費用的標准。
耕地佔補平衡制度的基本要求
(1)任何建設佔用耕地必須履行開墾耕地的義務;
(2)開墾耕地的責任者是佔用耕地的單位;
城市建設區用地統一徵收後供地,承擔造地義務的為市縣人民政府,造地費用可以打入建設用地成本,但責任必須由縣市人民政府承擔;
城市建設用地區外的建設項目用地,承擔開墾耕地義務的是建設單位,縣市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門負責監督驗收;
村莊集鎮建設佔用耕地,承擔開墾義務的是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委員會,縣市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負責監督驗收。
(3)開墾耕地資金必須落實;
(4)開墾耕地地塊應當落實;
(5)沒有條件開墾,或者開墾出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建設單位可以按照有關規定繳納耕地開墾費,由地方政府土地管理部門履行造地義務。
嚴格執行耕地佔補平衡各項制度,堅決實行先補後占,沒有完成耕地補充的一律不予報批土地,建立健全耕地佔補平衡台帳,做到了管理規范,數據齊全。
切實關注民生,認真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強化監管,節約土地資源,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實現土地佔補平衡。 這是土地佔補平衡的基本准則。
⑩ 動平衡的正常值是多少
動平衡的正常值是5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