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基金 > 交易費用理論不足

交易費用理論不足

發布時間:2022-05-10 04:22:28

⑴ 交易費用理論的學術論點

羅納德·科斯指出:市場和企業都是兩種不同的組織勞動分工的方式(即兩種不同的「交易」方式),企業產生的原因是企業組織勞動分工的交易費用低於市場組織勞動分工的費用。一方面,企業作為一種交易形式,可以把若干個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和產品的所有者組成一個單位參加市場交易,從而減少了交易者的數目和交易中摩擦,因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在企業之內,市場交易被取消,伴隨著市場交易的復雜結構被企業家所替代,企業家指揮生產,因此,企業替代了市場。由此可見,無論是企業內部交易,還是市場交易,都存在著不同的交易費用;而企業替代市場,是因為通過企業交易而形成的交易費用比通過市場交易而形成的 交易費用低。

⑵ 交易費用存在原因

運用交易費用理論對供應鏈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和討論。首先,對供應鏈理論和交易費用理論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接著,對運用交易費用理論對供應鏈的概念、特徵以及存在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最後,運用交易費用理論對供應鏈的邊界進行了討論。

⑶ 有關交易費用理論中的一個小問題

交易費用就是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交易所必需的費用。包括時間、金錢、搜尋成本等等。
交易的英文原文 transaction 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交互活動。人類社會的存在就是通過人與人之間打交道實現的。在分工和專業化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中,一個人生活中所必需的產品和服務,絕大多數都要通過同別人打交道(即交易)獲得,所以也可以說、交易費用是社會賴以運行的費用。只不過在不同的經濟制度下,人們的交易方式不同,所耗費的資源數量也不同。
在古典經濟學中,是沒有交易費用的地位的,他們認為交易是在一瞬間完成的,也沒有多餘的損耗。
直到科斯的交易費用理論的出現。該理論認為,企業和市場是兩種可以相互替代的資源配置機制,由於存在有限理性、機會主義、不確定性與小數目條件使得市場交易費用高昂,為節約交易費用,企業作為代替市場的新型交易形式應運而生。交易費用決定了企業的存在,企業採取不同的組織方式最終目的也是為了節約交易費用。

以上是基本知識,對於你這句話,我覺得可以用這樣的例子來理解。假設你是一個生產鞋子的,可是你得買衣服穿,於是,你就想找一個生產衣服的人去買。可是,你發現,這是不容易的,因為你不知道誰做的衣服好(你對衣服的質量顯然沒有賣的人了解得多),你不知道你應該給那個人多少錢,你不知道他會不會是騙子,你甚至不能知道這衣服是新的還是舊的,這些都是你的交易成本啊,也就是你要搜尋信息,找這個人,做質量評估、價格評估,還要冒被騙的風險。
所以,各種適應不同需求的市場就出現了,小商品市場、大商場、專賣店,你大概知道裡面的商品是什麼質量、什麼價格,服務態度、信譽保證等等。
因為他們有不同的制度安排,比如有的是保質保修有的沒有,這就使得他們把不同的特點的商品區分開來了。而你也就知道,你應該去哪裡找你想要的衣服了。

其實我也是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我覺得是交易費用的存在是一個客觀事實,人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從而設計出了總總制度來,一定程度的減少這種交易費用,市場就是其中的一種方法。另一種,就是科斯指出的,企業。

⑷ 交易費用理論和新產權理論的異同點

區別:

交易費用理論認為,企業和市場是兩種可以相互替代的資源配置機制,由於存在有限理性、機會主義、不確定性與小數目條件使得市場交易費用高昂,為節約交易費用,企業作為代替市場的新型交易形式應運而生。

產權理論認為,私有企業的產權人享有剩餘利潤佔有權,產權人有較強的激勵動機去不斷提高企業的效益。所以在利潤激勵上,私有企業比傳統的國營企業強。

以下是交易費用理論的相關介紹:

交易費用理論是整個現代產權理論大廈的基礎。1937年,著名經濟學家羅納德·科斯在《企業的性質》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費用」的思想,1969年阿羅第一個使用「交易費用」這個術語,威廉姆森系統研究了交易費用理論。

該理論認為,企業和市場是兩種可以相互替代的資源配置機制,由於存在有限理性、機會主義、不確定性與小數目條件使得市場交易費用高昂,為節約交易費用,企業作為代替市場的新型交易形式應運而生。交易費用決定了企業的存在,企業採取不同的組織方式最終目的也是為了節約交易費用。

以上資料參考網路——交易費用理論

⑸ 交易費用理論和新產權理論的區別

交易費用理論和新產權理論的區別:

交易費用理論是企業和市場是兩種可以相互替代的資源配置機制,由於存在有限理性、機會主義、不確定性與小數目條件使得市場交易費用高昂,為節約交易費用,企業作為代替市場的新型交易形式應運而生。

新產權理論是私有企業的產權人享有剩餘利潤佔有權,產權人有較強的激勵動機去不斷提高企業的效益。所以在利潤激勵上,私有企業比傳統的國營企業強。

交易費用經濟學包含的基本結論:

(1)市場和企業雖可相互替代,卻是不相同的交易機制。因而企業可以取代市場實現交易。

(2)企業取代市場實現交易有可能減少交易的費用。

(3)市場交易費用的存在決定了企業的存在。

(4)企業「內化」市場交易的同時產生額外的管理費用。當管理費用的增加與市場交易費用節省的數量相當時,企業的邊界趨於平衡(不再增長擴大)。

(5)現代交易費用理論認為交易費用的存在及企業節省交易費用的努力是資本主義企業結構演變的動力。

⑹ 交易費用理論

交易費用
交易成本 (又稱為交易費用) 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指完成一筆交易時,交易雙方在買賣前後所產生的各種與此交易相關的成本。

交易費用的思想由科斯在1937年,《企業的性質》一文中首次提出,而後成為新制度經濟學的最基本的概念。科斯認為,交易費用應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產權的費用;發現交易對象和交易價格的費用;討價還價、訂立合同的費用;督促契約條款嚴格履行的費用。

學術界一般認可交易費用可分為廣義交易費用和狹義交易費用兩種。廣義交易費用包括一切非魯濱遜經濟中出現的費用,即為了沖破一切阻礙,達成交易所需要的有形及無形的成本。狹義交易費用是指市場交易費用,即外生交易費用。包括:搜索費用,談判費用以及履約費用。

楊小凱等經濟學家創立的新興古典主義經濟學區分了兩種不同類型的交易費用:外生交易費用和內生交易費用。外生交易費用在交易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發生,是客觀存在的實體費用;內生交易費用則包含了道德風險,逆向選擇,機會主義等,是需要以概率和期望值來度量的潛在損失可能性。

按照大多數學者認同的觀點,交易費用是使用市場機制時發生的「制度費用」。例如,諾思認為,正的交易成本的存在使經濟過程產生摩擦,它是影響經濟績效的關鍵因素。張五常也持類似觀點,他認為,好的經濟制度可以有效降低協調成本,即節省交易費用;不好的經濟制度則會提高社會的協調成本,即增加交易費用。

以國際貿易為例,列舉如下:

搜尋成本 (Searching Cost):包括尋找最適交易對象的成本及尋找交易標的物的成本。
協議成本 (Negotiating Cost):指交易雙方為消除歧見,所進行談判與協商的成本。
訂約成本 (Contracting Cost):當雙方達成共識而進行交易時,簽訂契約所投入的成本。
監督成本 (Monitoring Cost):指契約簽訂後,監督對方是否依約執行的成本。
違約成本 (Enforcement Cost):指契約簽訂後,當交易一方違約時,另一方為激勵契約之履行所花費的成本。

交易成本理論
搜尋成本:依產品的屬性而有不同的資訊搜尋成本。(Degeratu et al. (2000))
談判成本:網路可降低交易中的談判成本。(O'Connor and O'Keefe (1997))
監督成本:網路的互動性可降低資訊的不對稱; 網路降低監督成本。(Papows et al. (1999) ;Dutta, Kwan and Segev (1998))
契約訂定成本:網際網路可減少締約過程中不必要的成本;網路具降低締約成本。(Tapscott (1997);Dutta et al. (1998))
交易成本的衡量:消費者的交易過程分七個階段:搜尋、比較、測試、協商、付款、遞送、售後服務。(Liang and Huang (1998) )
參考七個階段之交易成本 (Liang and Huang (1998)) ,並參照消費者決策過程劃分為三階段,而各階段所發生之交易成本分別為:
購買評估階段:包括搜尋成本、比較成本、測試成本。
購買行為階段:包括訂購及付款成本。
購後行為階段:包括傳送成本。

張五常的看法
根據中國經濟學家張五常的看法,這個概念叫做交易費用。

定義
任何不會在一人經濟 (猶如魯賓遜漂流記的狀況) 內出現的機會成本。由於一人經濟內不可能構成社會,所以也沒有制度和經濟組織。張氏亦認為,交易費用就是制度費用 (Institutional cost) 。
任何不牽涉直接生產的機會成本。但它並不一定牽涉到實質的交易。
如果交易費用等於零,就沒有市場和企業。而產權的選擇將會是不確定,因為用任何種類的產權,也可以在毫無成本下達到交易。

例子
在一人世界內不可能有偷竊的行為。所以在社會中,任何防止偷竊所帶來的機會成本都是交易費用。(如安裝門鎖、閉路電視等)
在一人世界內不需要律師,所以在社會內,訓練律師、聘請律師的費用都是交易費用。

⑺ 交易費用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什麼

交易費用
交易成本 (又稱為交易費用) 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指完成一筆交易時,交易雙方在買賣前後所產生的各種與此交易相關的成本。

交易費用的思想由科斯在1937年,《企業的性質》一文中首次提出,而後成為新制度經濟學的最基本的概念。科斯認為,交易費用應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產權的費用;發現交易對象和交易價格的費用;討價還價、訂立合同的費用;督促契約條款嚴格履行的費用。

學術界一般認可交易費用可分為廣義交易費用和狹義交易費用兩種。廣義交易費用包括一切非魯濱遜經濟中出現的費用,即為了沖破一切阻礙,達成交易所需要的有形及無形的成本。狹義交易費用是指市場交易費用,即外生交易費用。包括:搜索費用,談判費用以及履約費用。

楊小凱等經濟學家創立的新興古典主義經濟學區分了兩種不同類型的交易費用:外生交易費用和內生交易費用。外生交易費用在交易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發生,是客觀存在的實體費用;內生交易費用則包含了道德風險,逆向選擇,機會主義等,是需要以概率和期望值來度量的潛在損失可能性。

按照大多數學者認同的觀點,交易費用是使用市場機制時發生的「制度費用」。例如,諾思認為,正的交易成本的存在使經濟過程產生摩擦,它是影響經濟績效的關鍵因素。張五常也持類似觀點,他認為,好的經濟制度可以有效降低協調成本,即節省交易費用;不好的經濟制度則會提高社會的協調成本,即增加交易費用。

以國際貿易為例,列舉如下:

搜尋成本 (Searching Cost):包括尋找最適交易對象的成本及尋找交易標的物的成本。
協議成本 (Negotiating Cost):指交易雙方為消除歧見,所進行談判與協商的成本。
訂約成本 (Contracting Cost):當雙方達成共識而進行交易時,簽訂契約所投入的成本。
監督成本 (Monitoring Cost):指契約簽訂後,監督對方是否依約執行的成本。
違約成本 (Enforcement Cost):指契約簽訂後,當交易一方違約時,另一方為激勵契約之履行所花費的成本。

交易成本理論
搜尋成本:依產品的屬性而有不同的資訊搜尋成本。(Degeratu et al. (2000))
談判成本:網路可降低交易中的談判成本。(O'Connor and O'Keefe (1997))
監督成本:網路的互動性可降低資訊的不對稱; 網路降低監督成本。(Papows et al. (1999) ;Dutta, Kwan and Segev (1998))
契約訂定成本:網際網路可減少締約過程中不必要的成本;網路具降低締約成本。(Tapscott (1997);Dutta et al. (1998))
交易成本的衡量:消費者的交易過程分七個階段:搜尋、比較、測試、協商、付款、遞送、售後服務。(Liang and Huang (1998) )
參考七個階段之交易成本 (Liang and Huang (1998)) ,並參照消費者決策過程劃分為三階段,而各階段所發生之交易成本分別為:
購買評估階段:包括搜尋成本、比較成本、測試成本。
購買行為階段:包括訂購及付款成本。
購後行為階段:包括傳送成本。

張五常的看法
根據中國經濟學家張五常的看法,這個概念叫做交易費用。

定義
任何不會在一人經濟 (猶如魯賓遜漂流記的狀況) 內出現的機會成本。由於一人經濟內不可能構成社會,所以也沒有制度和經濟組織。張氏亦認為,交易費用就是制度費用 (Institutional cost) 。
任何不牽涉直接生產的機會成本。但它並不一定牽涉到實質的交易。
如果交易費用等於零,就沒有市場和企業。而產權的選擇將會是不確定,因為用任何種類的產權,也可以在毫無成本下達到交易。

例子
在一人世界內不可能有偷竊的行為。所以在社會中,任何防止偷竊所帶來的機會成本都是交易費用。(如安裝門鎖、閉路電視等)
在一人世界內不需要律師,所以在社會內,訓練律師、聘請律師的費用都是交易費用。

⑻ 交易費用理論的基本觀點

10多年前的中國對「交易費用」是相當生疏的。1987年威廉姆森第一次來華講授「transaction costs」,有人將其譯為「運費」。再 有,1991年科斯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新華社發稿時的解說為「他發現了財產權和商業經營管理成本如何影響經濟」,其中所謂的「商業經營管理成本」顯然指交易費用,是對英文「transaction costs」的誤譯。當時,交易費用經濟學在中國的光景是何其的慘淡。

如今,交易費用經濟學在中國已經成為繼新古典經濟學以後的「濟世」之顯學。中國正在經歷一個體制變遷的時代,人們發現用交易費用經濟學的有關理論和方法來描述、解釋中國改革,很具有說服力。而這是「零交易費用」的新古典經濟學所不及的。

正統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中,沒有交易費用的位置。科斯於1937年發表的原創性論文《企業的本質》,告訴了我們,人與人之間打交道並不是免費的,而是有成本的,即「交易費用」。交易費用的提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配置的,而交易費用理論表明交易活動也是稀缺的。市場的不確定性導致交易是冒風險的,因此說交易活動是有代價的,從而有了如何配置交易活動的問題。至此,資源配置問題成為經濟效率問題。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須提高經濟效率,否則舊的制度將會被新的制度所取代。這樣,制度分析真正納入到經濟分析當中來。

在科斯的基礎上,威廉姆森對交易費用經濟學的推廣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經濟學界譽之為「集大成者」。他將交易費用細化,使其成為一個可以證偽的概念。

《契約和組織案例研究》主編斯科特·E·馬斯騰教授的名氣沒有前面兩位那樣如雷貫耳。不過其在交易費用經濟學領域堪稱「名聲顯赫」。馬斯騰教授曾經與威廉姆森一起主編《交易費用經濟學》,並且在頂尖經濟學雜志發表多篇有關契約、縱向一體化和反壟斷的文章。他既是本書的編者,也是入選論文的作者。這本契約和組織的案例集正是對威廉姆森的交易費用理論進行實證檢驗的經典之作。全書共收錄了13個案例,都是出自頂級經濟學和法學期刊的文章。

這本書對我最有啟發的觀點是:契約的簽訂,可以彌補單純君子協議的不足;同時,契約的不足,導致了縱向一體化的產生。具體地講,根據交易費用理論,當交易涉及重大的關系專用性投資(relationship specific investment)時,依賴於反復討價還價的交易關系就沒有吸引力了。一旦投資在績效預期中沉沒(sunk),那麼事後敲竹杠(holp)和機會主義的動機就會產生。如果交易機制無法削弱當事人按照這些動機行事的能力,那麼,一個社會成本最小化的交易真正付諸實施時對個人來說卻可能是缺乏吸引力的。而為未來的一組交易規定好交易條款和條件的長期合同,在事前就提供了防止事後出現履約問題的辦法。通俗地講,此種交易雙方都將有高昂的前期投資:當甲方已經投入巨資後,乙方藉此耍賴或勒索,甲方面臨著「輸不起、撤不起」的窘境;反之亦然。因此,為了交易的完成,雙方採取折衷的方案,摒棄交易發生後的反復磋商,事先就規定好未來的交易條款,簽訂長期契約。但長期契約並不能夠完全阻止敲竹杠問題的產生。事實上,契約實際上很有可能製造而不是解決敲竹杠問題。

費希爾車體公司為通用公司生產汽車車體,需要對專門適合通用公司的兩項產品進行巨額的專用性投資,由此,就產生了顯著的敲竹杠問題。這是因為費希爾公司進行投資後,通用公司就可以減少購買量,甚至以終止合同為借口,威脅費希爾公司下調價格,從而在投資中榨取准租金。為了限制通用公司在這方面威脅費希爾公司的機會主義行為,並鼓勵費希爾公司進行專用性投資,通用公司於1919年與費希爾公司簽訂了一項長期排他性交易契約,規定通用公司在十年之內必須從費希爾公司購買所有產品。

盡管十年期排他性交易的契約可以保護費希爾公司,使其免受勒索的威脅。但是,這樣卻產生通用公司被勒索的潛在可能。這是因為,根據契約,通用公司不能向別的企業購買產品,這樣,費希爾公司就可以通過漲價或降質,從中獲利。在契約中,為了保護通用公司免遭反向的潛在勒索,雙方詳細制定了一個定價公式,規定在十年之內購買價格只能維持在競爭水平上。

雙方簽訂的長期契約對彼此都有明確保護的條款,但是由於,不能把所有未來可能出現的因素都在契約中加以規定,因此敲竹杠發生的可能性仍然存在。現實情況正是如此,專用產品的需求量急劇增長,費希爾公司發現利用交貨時間或質量特徵,這些契約當中的諸多不完全條款,對通用公司實施短期敲詐,可以獲取更高的回報,即使放棄未來新的銷售量也值得。

反反復復地利用市場機制來解決敲竹杠問題,帶來了巨大的交易費用。最終導致了「縱向一體化」的發生。通用公司最終兼並了費希爾公司。

類似的情況,在中國市場屢見不鮮,僅以目前形勢良好的煤電交易市場為例。以前,電力企業可以用比較低的價格購買煤炭,盈利能力遠遠高於煤炭企業。兩類企業之間的力量不均衡,煤炭企業市場面臨著電力企業的敲詐。在煤炭價格飛漲的情況,煤炭企業開始處於強勢地位;電力企業的發電成本劇增,受到煤炭供給和價格的制約非常大。雙方之間激烈的博弈可以從最近幾年全國煤炭訂貨會的僵局看出。電力企業為了應付劇增的發電成本,以及與煤炭企業協商的交易費用,開始與煤炭企業進行合作投資或者兼並。「煤電聯營」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了。本書所選擇的案例,無疑對探索中國經濟的各項制度安排大有裨益。在中國當前交易費用遠高於其他國家,經濟制度存在著這樣或者那樣問題的背景下,尤為迫切。

⑼ 何為交易費用,運用交易費用理論如何理解企業的本質及企業邊界的確定

交易費用理論
%d%a交易費用理論(transaction
cost
theory)
,交易費用理論是整個現代產權理論大廈的基礎。1937年,著名經濟學家羅納德·科斯(ronald·cosas)在《企業的性質》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費用理論,該理論認為,企業和市場是兩種可以相互替代的資源配置機制,由於存在有限理性、機會主義、不確定性與小數目條件使得市場交易費用高昂,為節約交易費用,企業作為代替市場的新型交易形式應運而生。交易費用決定了企業的存在,企業採取不同的組織方式最終目的也是為了節約交易費用。

⑽ 交易費用理論的假設結論

交易費用經濟學認為:有限理性、機會主義、不確定性、小數目條件使得市場交易費用高昂,為了節省這種交易費用,代替市場的新的交易形式應運而生,這就是企業,而企業的不同組織結構也是為了交易費用節省的必然結果。 交易費用經濟學包含以下幾點基本結論:
(1)市場和企業雖可相互替代,卻是不相同的交易機制。因而企業可以取代市場實現交易。
(2)企業取代市場實現交易有可能減少交易的費用。
(3)市場交易費用的存在決定了企業的存在。
(4)企業「內化」市場交易的同時產生額外的管理費用。當管理費用的增加與市場交易費用節省的數量相當時,企業的邊界趨於平衡(不再增長擴大)。
(5)現代交易費用理論認為交易費用的存在及企業節省交易費用的努力是資本主義企業結構演變的唯一動力。 交易費用理論仔細區分了市場交易和企業內部交易。市場交易雙方利益並不一致,但交易雙方地位平等。企業內部交易一般是通過長期合約規定(如企業主和雇員),交易雙方利益比較一致,但地位並不平等。市場交易導致機會主義,但在企業內部,機會主義對誰都沒有好處。

閱讀全文

與交易費用理論不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泰安市基金融資擔保 瀏覽:647
信託周刊第126期下載 瀏覽:627
外匯zigzag怎麼設置 瀏覽:518
基金渠道和銀行理財經理選哪個好 瀏覽:894
庄影指標公式 瀏覽:930
股市先知指標公式 瀏覽:438
監管層再融資溝通紀要 瀏覽:561
百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瀏覽:90
理財小白適不適合買基金 瀏覽:703
理財公司跑路能搬東西嗎 瀏覽:183
江西贛州鎢礦集團 瀏覽:153
醫院融資租賃規模 瀏覽:598
外幣賬戶利息收入做賬匯率 瀏覽:584
2016年20萬台幣換多少人民幣匯率 瀏覽:274
風力發電廠融資難 瀏覽:168
海爾消費金融公司電話 瀏覽:330
通達信指標中如何表示虛線 瀏覽:509
添加指標遠航版本 瀏覽:591
美期貨開盤收盤時間 瀏覽:611
銀行買的低風險理財產品 瀏覽: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