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影響價格決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價值決定價格。價值是價格的決定因素。商品的價值量越大,商品價格越高。例如汽車的價格高,自行車價格低。價格不管怎樣變化,總會圍繞著價值的軸。
2、供求影響價格。當供給大於需求時,商品價格下跌;當供給小於需求時,商品價格上漲
3、國家政策影響價格。即國家通過宏觀調控的行政手段強行規定價格。當商品價格過高時,考慮到消費者的承受能力,政府會採取最高限價,例如葯品價格。最高限價一般低於均衡價格。如圖,P0是均衡價格,P2為最高限價。
4、消費心理影響商品價格。當消費者受攀比和從眾心理影響時,商品的需求量會大幅增加,這是銷售者可以成績提價。房價的炒作便是這樣。受求實心理影響,則商品不容易賣高價錢。
5、地域條件、天氣、生產條件等等也是影響價格的因素。例如,各種節日前,雞蛋的價格會上漲;節後又趨於正常。
(1)價格決策的定義擴展閱讀:
價值的變動是價格變動的內在的、支配性的因素,是價格形成的基礎。但是,由於商品的價格既是由商品本身的價值決定的,也是由貨幣本身的價值決定的,因而商品價格的變動不一定反映商品價值的變動,例如,在商品價值不變時,貨幣價值的變動就會引起商品價格的變動。
同樣,商品價值的變動也並不一定就會引起商品價格的變動,例如,在商品價值和貨幣價值按同一方向發生相同比例變動時,商品價值的變動並不引起商品價格的變動。因此,商品的價格雖然是表現價值的,但是,仍然存在著商品價格和商品價值不相一致的情況。
在簡單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價格隨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動,直接圍繞它的價值上下波動;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條件下,由於部門之間的競爭和利潤的平均化,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商品價格隨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動,圍繞生產價格上下波動。因此,價格矛盾地同時由供給與需求以及商品本身的價值決定。
㈡ 定價策略名詞解釋
定價策略,市場營銷組合中一個十分關鍵的組成部分。價格通常是影響交易成敗的重要因素,同時又是市場營銷組合中最難以確定的因素。企業定價的目標是促進銷售,獲取利潤。這要求企業既要考慮成本的補償,又要考慮消費者對價格的接受能力,從而使定價策略具有買賣雙方雙向決策的特徵。此外,價格還是市場營銷組合中最靈活的因素,它可以對市場作出靈敏的反映。寡頭壟斷市場,指行業中企業為數甚少,而且企業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競爭關系的市場,該市場中具有少數幾家企業生產經營,如汽車製造業、電信業,它們中的每一家企業對整個市場的價格和產量都有控制能力,任何一家企業都必須根據市場中其他企業的價格策略來形成自己的決策,如今年中國汽車市場各企業相互影響,紛紛降價,但企業在選擇定價策略的時候,必須考慮到自己的價格決策對競爭對手的連鎖反應,價格戰往往會造成兩敗俱傷的結果,因而該類企業的產品價格在經過相互作用達到均衡後,應在一段期間內保持相對穩定,而從產品的性能、質量、宣傳、服務等方面展開非價格競爭。
㈢ 價格決定de定義
就是影響價格形成並最終決定均衡價格的機制和過程
㈣ 價格決策是什麼
在企業的營銷工作中,定價是項重要、困難而又充滿風險的工作。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產品能否迅速進入市場,影響著產品和企業的社會形象,是構成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價格還影響著企業的銷售收入和利潤。
價格決策是指企業根據自身條件和市場條件,對產品定價方案的選擇、優化的過程。價格決策是任何一個企業經營決策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價格決策的正確與否對企業經營決策的成敗起著重要作用。
價格決策是營銷策略的一環,在公司確定營銷策略的同時,價格已同時確定。例如公司為了擴大市場佔有率,提高客流量,一般要採用低價策略來配合;若為了提高毛利,則可能採取高價策略,故價格策略並非單獨存在,它受公司營銷策略的影響。
企業的價格決策是最高級別的經營決策,是高風險決策,必須慎之又慎。
在商業營銷活動中,價格是個令人敏感、異常活躍的因素,不論賣者還是買者都特別關注其變化。從買者角度看,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購買心理和購買習慣,有人追求物美價廉,有人卻認為「便宜沒好貨」。盡管如此,商家只要認准行情,順其自然,巧設技藝,擇優定價,就會在競爭激烈的市場大戰中獲勝。
1、定價目標。企業的目標主要有:
(1)維持生存。
(2)當期利潤最大化。
(3)市場佔有率最大化。
(4)產品質量最優化。
2、產品成本。
3、市場需求。
4、競爭者的產品和價格。
㈤ 價格決定理論的主要內容
(一)均衡價格理論和邊際效用理論
在現代經濟學中,價格理論是最為基礎的理論,其簡要表述是:供求決定價格,價格反映供求。生產者與消費者根據價格進行決策從而影響供求,進而影響價格,然後生產者和消費者又根據新的價格做出新的決策,如此循環最終可以形成某一價格,在這一價格下生產者要想生產的數量剛好等於消費者想要購買的數量,稱這一價格為均衡價格。這一理論解釋了均衡價格的形成。
但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價格,卻往往不等於均衡價格,甚至可以說極少有可能現實價格正好等於均衡價格。對此,現代經濟學給出了另外一個理論,來解釋具體價格是如何在交易中形成的,即邊際效用理論。首先,價格並不是某種商品的貨幣衡量,貨幣只是交易的媒介。市場上的買者與賣者都是以貨幣為媒介進行商品交易,價格實際上是兩種商品的交易比率。
可以用一個事例來說明邊際效用理論是如何解釋價格在交易中的形成。為了簡便起見,先研究兩人兩物的交換情況,分析之前先做兩個假設:一是假定兩個人都知道自己的偏好;二是交易不會發生交易成本。設想張三和李四兩個人共有10袋糧食和6件衣服,其中張三有7袋糧食和1件衣服,李四有其餘的3袋糧食和5件衣服。一種可能情況是張三由於佔有較多的糧食和較少的衣服,在他的主觀評價中,糧食對衣服的邊際替代率(即減少一袋糧食的邊際收益比上增加一件衣服的邊際收益)很低;李四則相反,由於它擁有較多的衣服和較少的糧食,所以糧食對衣服的邊際替代率較高。假定張三那裡糧食對衣服的邊際替代率為1/2,也就是說它願意用1袋糧食交換1/2件衣服,李四對糧食的邊際替代率為3,願意用3件衣服換1袋糧食。上面兩人兩物的世界中,由於張三對衣服的相對評價較高,李四對糧食的評價較高,於是提供了通過交換來增進各自利益的可能性。這時,張三隻要用一袋糧食交換多於半件衣服,他就會感到增加了自身的利益,李四隻要能夠用少於3件的衣服換的一袋糧食,也會感到自身利益的增加。因此,只要在一袋糧食交換多於半件衣服但少於3件衣服的相對比價區間成交,他們都會得到增加的收益。比如說以1袋糧食交換1件衣服即1:1比價成交,張三和李四都會感到利益增加。因為,張三得到了他評價更高的衣服,李四獲得了他評價較高的糧食。如果張三和李四衣服和糧食的邊際替代率不等,他們還將繼續交易直到相等為止,如果相等,衣服對糧食的比價就是1:1。一般而言,只要兩個交易者邊際替代率不同就會存在交易的可能,只有在邊際替代率相等的時候交易才結束。現實生活中的更為復雜的情況與兩人兩物的交易模型本質上是相同的。現代經濟學以邊際效用理論解釋具體價格的形成,而具體價格又始終圍繞著均衡價格並趨於均衡價格。[1]
這時,我們注意到了一個關鍵的詞語——「效用」。經濟學把消費者從商品和勞務消費中得到的滿足水平稱作效用。效用在本質上是人們對消費所帶來的收益的主觀體驗和評價,也就是說邊際效用是一種主觀意識。而價格是兩種商品的交易比例,是客觀存在。邊際效用決定價格,即主觀意識決定了客觀存在,這明顯與我們初中就學過的唯物主義哲學相矛盾。因為唯物主義哲學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決定意識。我們應該怎樣來解釋這個問題呢?
首先,在現代經濟學中,供求關系決定均衡價格與邊際效用決定價格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消費者消費商品和勞務固然是為了得到某種滿足,生產者進行生產也是因為他預計產品賣出去後得到的貨幣可以消費其他的商品和勞務得到滿足,所以市場上的生產者與消費者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在用自己所擁有的某種商品與其他商品進行交易,只不過生產者多了一個貨幣媒介而已。由於均衡價格只不過是大量交易者根據自身的邊際效用進行交易的結果,所以供求關系與邊際效用對價格的決定實質上是一致的。
(二)長期自然價格理論
既然價格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那麼供求關系是由什麼決定的,隱藏在供求關系之後的因素是什麼呢?為什麼供求曲線與需求曲線要是這個形狀、在這個位置,而不是別的形狀、在別的位置?為什麼供求曲線與需求曲線要在這個點相交?作為一個信奉唯物主義哲學理論的人,要解釋這些問題就不能從效用這種主觀評價的東西上著手,必須找到一種客觀存在的東西來解釋價格的決定問題。在現代經濟學中,一般來說交易都是自願的,每個人都想付出盡可能少的成本來獲取盡可能多的收益,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強迫其他人進行交易,無論交易的雙方是買者還是賣者都不願意吃虧。換句話說,交易雙方都只能進行等價交易,即交易雙方都存在著某種相等的客觀要素。那麼這一客觀要素是什麼呢?
我們注意到,在現代經濟學中,還有一個價格決定理論,叫做長期自然價格理論。它是假設在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上,在長期中企業能夠自由的進出市場來討論價格的決定情況的。我們假設每一企業都得到了生產一種商品的同樣技術,並進入了購買生產投入的同一市場。因此,所有的企業和所有的潛在企業都有相同的成本曲線,它們所確定的產量都會使邊際成本等於價格,以求得最大利潤。進入與退出這種類型的市場的決定取決於現有企業的所有者和可以開辦新企業的企業家所面臨的激勵。如果有新的企業進入這個市場,這種進入將擴大企業的數量,那麼商品的供給量就會增加,並使價格下降,利潤減少;相反,如果市場上的企業出現虧損,那麼一些原有的企業就會退出市場,他們的退出將減少企業的數量,減少商品的供給量,並使價格上升利潤增加。這種企業不斷進入和退出的最終結果,將會使仍然留在市場中的企業必定得到零經濟利潤(但是要注意,零經濟利潤不是零會計利潤)。我們可以把企業的利潤寫為:利潤=(價格-平均總成本)×產量,這一公式表明,當且僅當商品的價格等於生產那種商品的平均總成本,一個正在經營的企業才有零利潤。如果價格高於平均總成本,利潤是正的,就會鼓勵新企業的進入;如果價格小於平均總成本,利潤是負的,這就會鼓勵原有的企業退出,只有當價格與平均總成本相等時,進入與退出的過程才結束,這就是長期自然價格理論又叫做生產成本理論。它表明,在長期的完全競爭市場上,價格應該是與其生產成本一致的。[2]
(三)如何解釋生產成本與價格的偏離問題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觀察到許多商品的價格即使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會偏離其生產成本。例如,整個80年代,在美國《商業周刊》的售價卻始終沒有改變,而生產成本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3]。這是為什麼?實際上大多數企業並不是每天都在改變他們的產品價格,相反,企業往往宣布價格並使價格在幾周、幾個月內甚至幾年內保持不變。一項研究發現,典型的美國企業一般一年改變一次自己的產品價格,當然《商業周刊》改變價格的周期更長。科斯認為商品在市場交易中會發生成本,曼昆根據交易成本理論,將這一現象解釋為菜單成本的存在。企業不經常改變價格是因為改變價格是有菜單成本的,菜單成本包括印刷新清單和目錄的成本、把這些新價格表和目錄送給中間商的成本、為新價格作成本的廣告、決定新價格的成本甚至包括處理顧客對價格怨言的成本等。正是因為交易成本的存在,才使得價格偏離其生產成本。但交易成本與生產成本都是成本,因此,可以認為決定價格的就是商品的成本,包括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成本就是隱藏於供求關系中背後的決定價格的客觀要素,也是交易雙方進行交易時雙方要求商品等價的原因。
㈥ 什麼是定價策略
定價策略是市場營銷組合中一個十分關鍵的組成部分。價格通常是影響交易成敗的重要因素,同時又是市場營銷組合中最難以確定的因素。
企業定價的目標是促進銷售,獲取利潤。這要求企業既要考慮成本的補償,又要考慮消費者對價格的接受能力,從而使定價策略具有買賣雙方雙向決策的特徵。此外,價格還是市場營銷組合中最靈活的因素,它可以對市場作出靈敏的反映。
價格策略的確定一定要以科學規律的研究為依據,以實踐經驗判斷為手段,在維護生產者和消費者雙方經濟利益的前提下,以消費者可以接受的水平為基準,根據市場變化情況,靈活反應,客觀買賣雙方共同決策。
(6)價格決策的定義擴展閱讀
以產品單位成本為基本依據,再加上預期利潤來確定價格的成本導向定價法,是中外企業最常用、最基本的定價方法。成本導向定價法又衍生出了總成本加成定價法、目標收益定價法、邊際成本定價法、盈虧平衡定價法等幾種具體的定價方法。
1、總成本加成定價法。在這種定價方法下,把所有為生產某種產品而發生的耗費均計入成本的范圍,計算單位產品的變動成本,合理分攤相應的固定成本,再按一定的目標利潤率來決定價格。
2、目標收益定價法。目標收益定價法又稱投資收益率定價法,是根據企業的投資總額、預期銷量和投資回收期等因素來確定價格。
3、邊際成本定價法。邊際成本是指每增加或減少單位產品所引起的總成本變化量。由於邊際成本與變動成本比較接近,而變動成本的計算更容易一些,所以在定價實務中多用變動成本替代邊際成本,而將邊際成本定價法稱為變動成本定價法。
4、盈虧平衡定價法。在銷量既定的條件下,企業產品的價格必須達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做到盈虧平衡、收支相抵。既定的銷量就稱為盈虧平衡點,這種制定價格的方法就稱為盈虧平衡定價法。科學地預測銷量和已知固定成本、變動成本是盈虧平衡定價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