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連金州區農商銀行最近經營情況怎麼了
大連金州區農商銀行最近經營當然是比較不錯的
㈡ 如何有效的進行資產管理
不良資產處置行業市場格局再次引發關注 創新模式不斷出現
2018年末,不良貸款余額達到2.03萬億,不良資產市場的市場格局再次引發關注。不良資產的市場隨著經濟周期的波動更迭,資產管理公司(AMC)從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公司處收購不良資產,然後處置回收。對於銀行等機構或公司來說,可以加速不良資產處置,快速收回資金,投入到正常業務中;而對於AMC而言可以折價收購不良,處置資產回收資金後賺取一定價差。
在行業蛋糕變大的同時,不良資產處置模式也在不斷革新,如債務重組、市場化債轉股、產融結合基金、不良資產證券化、互聯網+不良資產處置等創新模式不斷出現,拓展了不良資產處置途徑。
不良資產處置市場規模創近年高位水平
不良貸款余額在2018年末達到2.03
萬億元,較3季度末有所下降,減少68億元,但依舊處於近年來高位水平。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83%,較上季末下降0.04個百分點。
從全年趨勢看,不良貸款率從年初開始連續三個季度攀升,到4季度有所下降。1季度不良貸款率為1.75%;2季度不良貸款率升至1.86%,在連續9個季度穩定在1.75%左右之後首次出現上升;3季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
0.01個百分點至1.87%;4 季度,隨著國家一系列防風險政策出台,不良率有明顯下降,為1.83%,仍處於近年高位。
商業銀行五級貸款方面,近兩年,正常類貸款佔比有小幅度提升,關注類貸款佔比則 一定程度的下降,不良類貸款佔比升高。2018
年四季度末,中國商業銀行正常類貸款余額105.02萬億元,關注類貸款余額3.46 萬億元,不良貸款余額2.03萬億元。
2011-2018年Q4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統計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普益標准研究員夏雨稱:「2019年,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部分企業經營困難較多、長期積累的風險隱患有所暴露的背景下,不良資產供給量有望增加。」
從不良資產供給角度看,夏雨認為,商業銀行三類貸款增速上,不良貸款增速開始抬頭,從2017年維持在12%附近,快速上漲到201·8年三季度的21.66%。未來不良資產包的形成或將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而保持較大的供給量。
從不良資產需求角度看,「4+2+N+銀行系」的不良資產市場格局基本確定,變數僅在「N」(民營未持牌資產管理機構)。隨著市場趨於飽和,夏雨預計,未來不良資產經營機構的數量將保持在較慢的增長水平。
不良資產處置手段多樣化發展
非持牌機構通過設立不良資產投資部門或投資基金與上游供給方、中游服務商緊密合作,在全國各地收購不良資產包開展不良資產業務,再通過靈活的手段處置不良資產,在整個不良資產市場中亦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作為一家民營AMC,匯銀金控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匯銀金控」)總經理馬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每家公司的「打法」和模式千差萬別。他向記者舉例稱,匯銀金控收了某農商行的不良資產包,其中包括一戶本金3300萬,逾期九年以上的債務,通過正常的司法手段如訴訟、查封已經沒有效果,債務人名下及關聯企業名下沒有可供執行的資產,法院作出了「終結本次執行」的裁定。
抵押物處置困難影響不良資產處置效果一直是影響不良資產處置的難題之一。但是匯銀金控不斷與債務人進行溝通,最終通過說服其調動(隱匿在)親屬名下的資產,簽訂還款協議,償還了本金。「這是用民營AMC比較靈活的角度去清收。」馬賽表示。
「有些不良資產是都能清回來,比如資產非常好,通過正常的查封、訴訟能收回;有的是誰去都回不來;比如說前面有30%誰去都能做到,後邊30%都做不到;我們是做中間那30%-40%,這是體現我們比別的機構更有優勢的地方。」馬賽認為。據其介紹,目前匯銀金控清收的無抵押貸款(本金)比例接近70%。
另外,在清收中,交易結構設計也尤為重要,馬賽舉例稱,匯銀金控曾經接手過債權本息共計2000萬的債權,法院查封了債務人的資產,法院拍賣、變賣均流拍後,准備以2650萬價格以物抵債。經分析判斷,匯銀金控預計該項資產市場可成交價不會超過2000萬,匯銀金控持有債權本息合計僅2000萬,還有其他的債權人在後,匯銀金控還需支付650萬現金,以及以物抵債繳納700萬左右的稅費。「也就是債權2000萬,我拿了一個2650萬賣不出去的實物資產,還要額外再支付大概1350萬,僅剩下650萬。」
最後匯銀金控團隊重新設計了交易結構方案,安排把資產抵債到一家第三方公司名下,完成操作風險的防範,然後由買受人承擔所有的債權和拍賣資產之間的價差650萬以及稅費,但是買受人首付只有350萬,尾款後續支付,最後以1750萬價格成交。
目前,非持牌AMC主處置平台目前已達200多家。夏雨認為,非持牌AMC的最大優勢在於市場化股權激勵。隨著業務發展,一些大型非持牌AMC逐步實現了跨區域經營,處置手段也愈發多樣化。
不良資產處置模式不斷創新
產公司可通過追償債務、租賃、轉讓、重組、資產置換、委託處置、債權轉股權、資產證券化等多種方式處置資產。
除了傳統的資產處置方式,不少市場人士認為未來,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應以投行的理念、工具、模式經營不良資產,通過債務重組、產融結合基金、市場化債轉股、不良資產證券化、「互聯網+」等創新方式積極參與運作,發現由於信息不對稱而暫時被低估價值的資產,並嫁接資本市場,提升其內在價值。例如,中國長城總裁、執行董事周禮耀曾表示:「面對新形勢,長城資產的不良資產處置模式,已經主要從政策性時期的『三打』模式實現了向商業化的『三血』模式轉變。」
周禮耀稱,所謂「三打」模式就是「打折、打包、打官司」。所謂「三血」模式,是指在長城資產商業化轉型後,為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要充分發揮對實體經濟的「輸血、換血、造血」作用。即:從政策性時期單純地收債「抽血」,到現在的先通過債務重組的方式「輸血」,幫助企業改善負債結構、降低杠桿率,走出困境,再通過追加投資、資產重組、債權轉股權等多元化的功能手段,幫助企業獲取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資產,實現對企業的「換血」;最後,讓企業恢復正常運營,在提升不良資產內涵價值的同時,助其恢復「造血」功能,實現轉型升級。
「過剩產能的市場化出清、『僵屍企業』的有效處置、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都需要通過資產重組、企業重組乃至行業重整,以化解存量資源中的供需錯配問題。」中國東方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鄧智毅認為。
目前,許多處置方式都在由傳統模式向投行化思維轉變。馬賽在采訪中也提到處置不良資產的兩個行業理論:冰棍理論和劈柴理論,所謂冰棍理論——「處置不良資產就像賣冰棍。冰棍在手裡時間長了,就融化了,不良資產也是如此。如果不能趕快處置,時間長了,就只剩下一根兒木棒了。」
劈柴理論則指的是傢具劈了當柴燒。
馬賽認為,投行化思維處置不良資產也是目前他們團隊正努力實現的目標。「最關鍵的是怎麼分辨資產,到底是冰棍,還是傢具,這是最主要的,這需要很多年的從業經驗和經歷的人來判斷,他還需要手上有相應的配套的資源、資金和技能能去幫助資產去提升它的價值。這個其實是我們非常想做的。」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不良資產處置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㈢ 四大amc對應哪家銀行
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對應接收中國建設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部分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對應接收中國工商銀行部分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對應接收中國農業銀行的不良資產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對應接收中國銀行不良資產。
【拓展資料】
一、什麼是不良資產?
不良資產其實是一個泛概念,它普遍指的是會計科目里的壞賬科目。包括但不限於銀行的不良資產,政府的不良資產,企業的不良資產等。金融企業是不良資產的源頭。
二、不良資產是怎麼產生的?
我們從銀行的角度來切入,理解不良資產是如何產生的。 銀行的不良資產也稱為不良債權,其中最主要的是不良貸款,是指借款人不能按期、按量歸還本息的貸款。現在的中國參考西方的風控機制,將資產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五級分類,其中將「正常」、「關注」歸為銀行的存量資產,將「次級」、「可疑」、「損失」三類歸為銀行的不良資產。 次級資產基本上是在逾期M3以上,即超過90天的。
三、不良資產的市場容量有多大?
不良資產存量市場
衡量不良資產的市場容量主要可以從四個維度來分析: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 AMC機構早年吸納的存量。因為銀行的不良往往附加擔保、抵押等增信條件,更容易處置,是現在市面上主要被認知,流動處置的不良資產。所以我們主要以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量看整個不良資產市場存量的數據級。
銀監會公布的銀行不良貸款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為1.58萬億,不良率為1.74%。縱觀近10年的不良資產世界,因為收08年4萬億的政策影響,11年的不良貸款余額是近10年中最低,達到接近4000億左右。
(截止2019年年底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和余額)
四、不良資產流通量市場
為什麼會有不良資產流動性的考慮,核心在於兩個方面:
1.銀行出於政策或者收益的考慮,並不一定會把當年全部的不良貸款處置掉。
2.銀行處置不良貸款的方式具備多樣化,比如:資產證券化,債轉股,平台公司等方式處置,所以不能簡單地把不良貸款約當做不良資產流動量來看。
從信達的年報上來看,2019年全年信達收購處置類資產原值2143億元,信達的市場佔有率接近40%,可以整個AMC市場全年收購處置量接近5357億元,2019年全年,銀行不良貸款率帶來的不良資產存量接近1.5萬億,當年從銀行流通到AMC的流通量大概佔全年不良資產余額的1/3。
㈣ 銀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2019年,面對日益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金融環境,我國金融業總體穩健運行,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規模穩步增長,盈利能力基本穩定,風險抵補能力持續增強,金融市場運行總體平穩,股票質押融資風險下降。
資產負債規模平穩增長
截至2019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282.51萬億元,同比增長8.01%,增速比2018年上升1.7個百分點;負債總額258.24萬億元,同比增長7.65%,增速比2018年上升1.37個百分點。
——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與行業授信策略分析報告》。
㈤ 銀行業今後的發展趨勢
一、成為項目財務顧問。
早期銀行主要是用儲戶的錢來放貸或投資,存款吸收規模決定了銀行所能投放的貸款規模。大資管時代到來後,銀行開始越來越多使用理財資金對接項目。未來隨著新型金融機構數量和類型不斷增多,銀行在吸收存款和銷售理財產品上很可能變得越來越沒有優勢。銀行能倚仗的,除了手中的客戶資源,還有豐富的項目審查和組織經驗。目前部分地方的PPP項目已暗合了這一趨勢:銀行資金與PPP項目之間存在期限配錯,不適合充當社會資本方,但這並不妨礙銀行以其他方式積極介入,如提供過橋貸款、設備租賃、現金管理、企業資產證券化等綜合金融服務,同時引入長期限的外部保險資金、養老金等參與項目。換言之,銀行在PPP項目中充當了政府的財務顧問。
㈥ 信用卡不良率統計口徑
2019年半年報公布時,我們曾在銀行個貸不良會爆發嗎?一文中指出,個別銀行的信用卡、消費貸不良貸款規模,出現50%甚至更高的飆升,共有7家銀行信用卡不良率上升。
信用卡不良是否會爆發?也是市場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
隨著平安銀行、招行兩大零售銀行相繼公布2019年報,也能一窺信用卡不良率的最新情況。從短期趨勢來看,恐怕不甚樂觀:在兩家銀行整體不良率下降的背景下,信用卡不良率均出現較大幅度上升。
其中,招行的信用卡貸款不良率較上年末上升0.24個百分點,平安銀行的信用卡應收賬款較上年末上升 0.34 個百分點(平安銀行稱受口徑調整影響較多)。
招行、平安銀行:信用卡不良率均上升
先來看今天公布年報的招行。
與招行零售貸款下降不同的是,平安銀行的個人貸款不良出現全線上升,包括房屋按揭、新一貸、汽車金融貸款、信用卡營收賬款在內,不良率都出現了上升。
這其中,尤為引人關注的是信用卡應收賬款和新一貸的不良率均上升了0.34個百分點。其中信用卡應收賬款不良率1.66%,較上年末上升0.34個百分點, 對此,平安銀行表示其中因為口徑調整導致不良率上升 0.33 個百分點(以此來看,平安的信用卡不良率上升不大)。
不過,2019年,平安銀行的信用卡不良貸款規模增加了14.2%。規模比招行的增加幅度要小一些。
對於不良率上升,平安銀行表示,2019 年,受到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復雜多變、 共債風險上升、汽車消費下滑等外部因素的影響,消費金融全行業風險整體上升,基於更審慎的風險管控原則,採用了更為嚴格的五級分類標准, 整體不良水平保持穩健可控。
在風險控制上,平安銀行表示,信用卡業務充分利用量化工具管控風險。一方面通過大數據平台和先進定量分析技術,改善新戶獲客結構與品質,嚴控外部共債風險;另一方面,通過推廣AI 智能催收,加大清收力度,探索「催收-訴訟-談判」聯動催收模式。
從兩家銀行的信用卡不良率變化來看,談爆發還為時尚早,信用卡不良的風險目前也處於可控狀態中。隨著樣本逐漸增加,趨勢可能會更明朗。
上升背後:信用卡貸款的一些隱憂
總體來看,銀行信用卡不良率上行的原因,一方面是共債風險傳導至銀行消費金融,信用卡市場增幅放緩。據國盛證券統計,2019年上半年信用卡+消費貸僅新增3500億元,不足去年的20%,分母增速放緩。
另一方面,與部分銀行近幾年的激進擴張有關。自從2018年中信用卡不良率開始暴露,目前尚未見頂回落。經濟壓力導致部分客戶的還款能力和還款意願降低。兩重因素疊加,致使信用卡業務風險有所上升。
2020年,上述風險疊加疫情影響,信用卡的資產質量可能受到更嚴峻的考驗。
3月17日,銀保監會首席風險官肖遠企表示,2月銀行業新增不良貸款主要集中在信用卡貸款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2020年2月末,個人消費類貸款環比減少5644億元,其中信用卡貸款環比減少4043億元。
肖遠企表示,個人減少消費,既有物流不暢等原因,也有可能是個人就業受到影響、失去收入來源等,預計這一現象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在疫情的影響下,包括銀行、消費金融公司、互聯網金融公司等在內的各類涉足消費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面臨的壓力顯著增加。
可以想見,分母(信用卡貸款余額)在減少,分子(信用卡不良余額)在增加,銀行業信用卡不良的壓力可想而知。
招行也在年報中表示,2020年,宏觀經濟金融形勢更加復雜多變,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資產質量管控將面臨挑戰。
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風險因素,是信用卡貸款回收難度加大。對此,聯合資信在最新報告中指出,疫情延緩了信用卡不良資產的回款進度。
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對部分行業、地區的回收金額影響突出,減少甚至切斷了受沖擊行業、地區內不良信用卡債務人的還款來源。
「局勢的惡化對於本就入不敷出的不良信用卡債務人無疑雪上加霜,無穩定收入、經營失敗和失業人群作為不良借款人中的大多數,在此時更是難以早日獲得新的收入來源。這會令不良信用卡債務的回收產生明顯延期,後續將隨疫情持續時間逐漸回歸原有的回收水平。」
另一方面,大多數銀行會將不良信用卡債務委外催收,疫情發生後催收公司延遲復工,遠程辦公的工作效率降低,導致二、三月份的回收水平大幅降低,之後受到影響的程度仍然由疫情持續時間的決定。
而疫情期間,部分銀行免收信用卡違約金,也使一些心存僥幸之人以此為借口繼續拖欠貸款,而此行為一方面較難被核實,另一方面在當前時期也無法繼續硬性催收。這也是當前信用卡資產質量面臨的重要調整。
信用卡科技創新是一大亮點
盡管有不良率上升等壓力,信用卡更大的亮點是科技與服務創新、跨行業合作等帶來的積極改變。
2019年,招行信用卡業務的一大特點是數字化獲客。以招商銀行App和掌上生活App為平台,探索和構建數字化獲客模型,通過聯名營銷、聯動營銷、場景營銷、品牌廣告營銷、自媒體粉絲營銷、MGM(客戶推薦客戶)社交營銷等方 式,打造新的獲客增長點。
截至報告期末,掌上生活App累計用戶數達9,126.43萬戶,信用卡數字化獲客佔比達64.32%。招行從信用卡第三方渠道(主要為微信、支付寶服務窗和官方QQ)獲取的粉絲量累計達1.39億。
二是積極探索拓展內容生態、品質電商、汽車生活等生活場景,重構與用戶的連接。截至2019年末,掌上生活App累計用戶數9126.43萬戶,其中非信用卡用戶佔比31.51%。掌上生活App日活躍用戶數峰值903.58萬戶,期末月活躍用戶數4664.34萬戶,客戶規模和活躍度持續領跑同業信用卡類App。
三是信用卡智能服務體系方面,持續以掌上生活App為主、第三方渠道為輔,進一步探索新興渠道的1+N服務生態布局。招行採用「端到端客戶旅程方法論」,重點對零售客戶首面經營旅程、MGM(客戶推薦客戶) 旅程、代發業務旅程和信用卡賬單分期旅程進行全流程體驗重塑,改進效果顯著。
截至2019年末,招行信用卡流通卡數9530萬張,較上年末增長13.04%;流通戶數6450萬戶, 較上年末增長11.16%。2019年實現信用卡交易額43486億元,同比增長14.62%;實現信用卡利息收入 539.99億元,同比增長17.44%;實現信用卡非利息收入259.89億元,同比增長25.42%。
從平安銀行的信用卡創新來看,一是持續豐富產品體系,深化跨界融合。2019年,聚焦生活娛樂、 商旅、車及車生態、商超等行業,重點挖掘行業內高戰略價值的合作企業。
二是積極拓展APP服務邊界,全方位提升客戶體驗。通過搭建「樂分享」平台,形成社交化、 場景化的獲客及營銷新模式,通過與優秀品牌進行合作,共同打造線上場景化消費生態,目前已有近40家優質品牌入駐口袋商城,有效帶動了用戶規模和活躍度提升。
依託科技賦能及大數據驅動,平安銀行2019年,通過「一鍵即享」流程辦理信用卡的客戶量超 400 萬戶。2019 年,信用卡新增發卡量 1430 萬張,就有近 90%通過 AI 自動審批;信用卡推出「一鍵辦卡、即享優惠」科技服務,實現場景化獲客和營銷,發卡時間由原來的2天縮短至最快2分鍾。
從信用卡客戶數據來看,2019 年末,平安銀行信用卡流通卡量突破 6000 萬張,總交易金額 3.3 萬億,同比增長 22.5%。
兩家銀行是零售與金融科技融合創新的代表性銀行,這是值得同業學習的地方。
當然,以上數據還只是信用卡行業的冰山一角。隨著更多銀行年報的公布,信用卡不良的趨勢也會更清晰,也將能看到更多信用卡的創新路徑,對此輕金融也將繼續保持跟蹤。
㈦ 不良貸款率的一般水平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警戒線是2%,也就是說等於或超過2%,就觸及到了警戒線。
根據預計,2019年商業銀行平均不良貸款率在1.9%以內,在部分領域仍舊存在較大的風險。不良貸款率如果能夠穩定或者下降,那麼對於商業銀行的盈利是非常有幫助的。
銀行要降低不良貸款率,主要是要加強自身的風控能力、審核力度等。
定義
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是評價金融機構信貸資產安全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不良貸款率高,可能無法收回的貸款占總貸款的比例越大;不良貸款率低,說明金融機構不能收回貸款占總貸款的比例越小。
不良貸款率計算公式如下:不良貸款率=(次級類貸款+可疑類貸款+損失類貸款)/各項貸款×100%。
=貸款撥備率/撥備覆蓋率×100%。
㈧ 工商銀行近三年財務分析2018-2020
城商行優等生上海銀行2018年至2020年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14%、1.16%、1.22%,連續3年上升,撥備覆蓋率分別為332.95%、337.15%、321.38%,連續3年呈下降趨勢。
本刊特約作者 劉鏈/文
4月24日,上海銀行發布2020年業績報告,根據年報,2020年,上海銀行實現營業收入507.46億元,同比增長1.90%;實現歸母凈利潤208.85億元,同比增長2.89%。
截至2020年末,上海銀行資產總額達到2.46萬億元,比2019年年末增長10.06%;存款總額達到1.3萬億元,比2019年年末增長9.37%;貸款總額達到1.10萬億元,比2019年年末增長12.92%。
2018年至2020年,上海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14%、1.16%、1.22%,連續3年上升,在資產質量方面的表現不容樂觀;與此同時,撥備覆蓋率分別為332.95%、337.15%、321.38%,連續3年呈下降趨勢。
業務增速方面的表現同樣差強人意,2018年至2020年,上海銀行的營收增速分別為32.49%、13.47%、1.90%,凈利增速分別為17.65%、12.55%、2.89%,下滑趨勢非常明顯。
這里有一點需要格外注意,那就是上海銀行2020年四季度的凈利潤同比增長48.11%至58.33億元。一般而言,銀行業第四季度的凈利潤要低於前三季度的均值,上海銀行2020年前三季度的凈利潤同比下降7.99%,也就是說,上海銀行在第四季度的凈利潤回補了前三個季度,使得2020年全年凈利潤止跌回升。要做到這一點實屬不易,看來上海銀行為了凈利潤增速為正也是「拼了」。
上海銀行於2016年在上交所登陸,上市後資產規模擴張迅速,在城商行中僅次於北京銀行。截至2020年年末,資產總額達到2.46萬億元,同比增長10.06%;負債總額為2.27萬億元,同比增長10.26%。值得注意的是,在資產負債規模增長的同時,上海銀行的資產質量卻面臨一定的風險。
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不良貸款余額達到134.01億元,同比增加21.48億元。回顧過去兩年的數據發現,截至2018年年末、2019年年末、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14%、1.16%、1.22%,已經連續3年呈上升趨勢,這足以說明其內部風險管控存在較大的問題和不足。此外,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撥備覆蓋率為321.38%,較上年末下降了15.77個百分點。
而在資本管理方面,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分別為9.34%、10.46%、12.86%。其中一級資本充足率已連降3年,2018年年末、2019年年末分別為11.22%、10.92%;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自上市以來就一直處於下滑的狀態,2016年至2020年,上海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1.13%、10.69%、9.83%、9.66%、9.34%。
面對資本充足水平的持續下滑,上海銀行資本融資提上日程。2021年1月25日,上海銀行公開發行人民幣200億元A股可轉換公司債券。上海銀行在公告中稱,所募集資金在扣除發行費用後,將用於支持該行未來業務發展,在可轉債轉股後按照相關監管要求用於補充本行核心一級資本。
綜合上述分析再來看上海銀行2020年年報,在營收同比僅微增1.90%的情況下,上海銀行還能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2.89%,確實需要下很大的工夫才能做到。盡管2020年年報最終將營收和凈利潤增速保持在正增長的區間,但毋庸置疑這樣的正增長已經岌岌可危,大不如前。財經網金融梳理發現,上海銀行2018年至2020年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增長率已連續3年下滑,足以表明其業績增長明顯乏力。未來如果沒有更好盈利能力和風控能力,業績增速轉負也並非不可能。
業績靠撥備釋放轉正
平安證券認為,上海銀行2020年實現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2.9%,利潤重回正增長,盈利增速從2020年前三季度的-8.0%一舉實現全年業績增速的回正,而且四季度單季實現利潤增速48.1%,利潤增速的大幅提升除了與營收增速的小幅提升有關外,更多應該歸因於撥備計提力度下降所帶來的盈利釋放。也就是說,撥備釋放成為上海銀行2020年業績正增長的最大彈性因素。
2020年,上海銀行實現營收同比增長1.90%,營收增速穩中有升,前三季度為-0.9%,四季度單季營收增速為10.8%。分結構來看,上海銀行2020年全年凈利息收入增速為14.6%,與前三季度18.5%的增速相比有所下降;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同比增長9.5%,與前三季度7.3%的增速相比略有提升。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由於上海銀行在2020年年報中調整了信用卡業務收入的核算口徑,將分期收入從手續費收入調整為利息收入,因此對收入結構產生一定的擾動,但並不影響營收的增速。
上海銀行2020年重分類後凈息差為1.82%,同比上行4BP,息差表現優於同業,平安證券認為息差逆勢提升主要歸因於負債端成本的優化,負債端成本的改善驅動息差逆勢走闊。
上海銀行2020年全年計息負債成本率為2.26%,同比下降25BP,驅動主要來自存款成本的有效管控和主動負債成本的下行。受益於結構性存款為代表的高成本存款的有效管理,公司存款付息成本同比下降4BP至2.15%;尤其在主動負債方面,上海銀行同業負債成本率同比下降67BP至2.18%,成功抓住了2020年利率下行的機會。
從資產端來看,上海銀行貸款收益率同比下行42BP至5.06%,與行業的整體趨勢相同。展望2021年,隨著經濟的逐步修復,銀行基本面維持穩定,對於銀行資產端定價彈性的提升相對有利,上海銀行整體息差表現有望保持平穩態勢。
再來看資產負債結構,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總資產同比增長10.1%,與前三季度11.7%的同比增速相比有所放緩,但信貸投放力度不減,資產結構繼續向貸款傾斜,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貸款總額同比增長12.9%,比前三季度11.3%的同比增速進一步提升。
在貸款投放結構方面,由於上海銀行在2020年下半年加大了對公投放的力度,且對公投放大於零售,對公新增投放526億元,零售新增投放251億元。從負債端看,2020年全年存款同比增長9.4%,與前三季度12.3%的增速相比確實有所放緩。
數據顯示,上海銀行2020年年末不良率為1.22%,環比持平。在不良生成方面,2020年四季度宏觀經濟持續改善,根據平安證券的測算,上海銀行四季度單季年化不良生成率環比下行35BP至1.35%,不良生成壓力有所改善。在前瞻性指標方面,截至2020年年末,上市銀行關注類貸款率為1.91%,比上半年末下行4BP。
在撥備方面,由於四季度撥備計提力度的邊際下降,2020年年末撥備覆蓋率為321%,環比下行6.69個百分點;撥貸比為3.92%,環比下行8BP,但從撥備覆蓋水平絕對值來看依然處於行業前列。上市銀行2020年全年撥備計提同比增長6.6%,前三季度為19.8%。這表明上市銀行不良生成壓力邊際緩釋,資產質量保持穩定。
平安證券非常看好上海銀行獨特的區位優勢,看好零售轉型穩步推進對上海銀行的積極影響。上海銀行深耕以上海為主的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等重點區域,區位優勢顯著,這些地區良好的信用環境為公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公司加快推進零售轉型,聚焦消費金融、財富管理、養老金融三大主線,持續加快零售業務布局,近三年實現核心客戶數和客戶AUM 的翻番,預計隨著疫情緩和、經濟修復、消費信貸需求回暖,上海銀行的盈利有望繼續迎來修復。
房地產不良貸款急劇惡化
通觀上海銀行2020年年報,值得注意的是其不良貸款及房地產不良貸款的變動。
年報顯示,截至2020年年底,上海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22%,比2019年上升了0.06個百分點。根據年報,上海銀行房地產行業不良貸款金額為37.47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39%,比2019年的0.1%增長了近23倍。實際上,在經過多年的快速增長之後,上海銀行個人消費貸款在2020年也開始踩剎車。截至2020年年末,貸款余額為1583.69億元,比2019年年末減少了166.9億元,降幅已超10%。
事實上,2020年,在「房住不炒」的主基調下,國內房地產業的經營環境和融資環境均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對銀行業而言也許也是一個「至暗時刻」。隨著上市銀行2020年年報的陸續披露,房地產業的真實情況逐漸浮出水面,銀行與房地產相關資產的真實情況也呈現「冰山一角」,具體表現為各家銀行房地產行業的不良貸款率普遍大增。
先來看國有銀行的數據——2020年,工商銀行房地產不良貸款金額為162.38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32%。這一比率比2019年1.71%的房地產不良貸款率增長了35.67%,而且遠高於工商銀行披露的2020年全年1.58%總體不良貸款率。
建設銀行2020年房地產不良貸款率也從0.94%增長到了1.31%,增加了39.36%;農業銀行則增長24.83%到1.81%;國有大行中增長幅度最大的當屬交通銀行,房地產不良貸款率2019年為0.33%,2020年增長到了1.35%,增長了4倍。
除了國有銀行外,股份制銀行中的中信銀行、民生銀行等2020年房地產不良貸款率的增長幅度也均超過了三位數,分別達到182%、146%。
不過,與上述銀行相比,日前公布年報的上海銀行在房地產貸款方面則更讓人瞠目。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的客戶貸款及墊款總額為10981億元,比2019年年末的9725億元同比增長12.9%,其中,投向房地產業的貸款余額為1567億元,同比微增1.5%,占總貸款比例為14.27%。
單從佔比來看,2019年年末,房地產業是上海銀行第一大貸款來源,而到2020年年末,這一貸款的佔比較2019年年末已下降了1.61個百分點,退居該行第二大貸款來源;而貸款佔比為16.14%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則升至第一位。
盡管房地產業的總貸款微增,佔比下降,基本符合行業趨勢,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上海銀行房地產業貸款的資產質量卻出現大幅惡化。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房地產業不良貸款余額為37.47億元,與2019年年末的1.54億元相比,增加了近36億元,增幅高達2333%;與此同時,房地產業不良貸款率也從2019年年末的0.1%上升到了2.39%,同比增長了22.9倍。
房地產不良貸款率一度暴增近23倍,不但遠超同的增速,也大幅超出市場預期。對此,上海銀行在年報中表示,受房地產調控政策持續加碼、收緊等影響,個別項目施工和租售進度未達預期,還款能力有所下降,導致房地產業不良貸款率有所波動。
實際上,自從將房子定位為「住而不炒」的政策方向以來,監管層對銀行房地產貸款的政策不斷收緊。尤其是在2020年,這一緊箍咒越發收緊,從房地產融資的「三道紅線」,到為銀行設定房地產貸款的具體比例,甚至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也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房地產是現階段中國金融風險方面最大的「灰犀牛」,要堅決抑制房地產泡沫。
就上海銀行而言,如果去掉房地產業務,上海銀行的總體資產質量也面臨一定的風險。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總的不良貸款余額達到134.01億元,同比增加21.48億元,增幅為19.09%。
同時,而且,如上所述,上海銀行不良貸款率的增加並不是僅僅體現在2020年這一年。事實上,最近三年的2018年年末、2019年年末、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14%、1.16%、1.22%,已經連續三年呈上升趨勢。此外,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撥備覆蓋率為321.38%,較上年末下降了15.77個百分點。不良率連續上行,撥備水平還在下降,上海銀行資產質量的壓力由此可見一斑。
更為關鍵的問題在於,房地產業的形勢不僅沒有好轉反而更為嚴峻。最近,部分熱點城市樓市持續升溫,引發新一輪房地產調控。上海、深圳、北京、廣州、杭州等城市相繼出台針對性調控政策,落實「房住不炒」的監管要求,打擊違規和套利行為。
對於銀行而言,房地產貸款投放除要落實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嚴格防止信用貸、消費貸、經營貸等信貸資金違規流入外,個別銀行的住房按揭貸款額度還接到了央行窗口指導。
「房地產信貸方面,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更加嚴格,住房按揭貸款額度受央行窗口指導,商業銀行需嚴格防止信用貸、消費貸、經營貸等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市,同時要嚴格審核首付款資金來源和償債能力審核、借款人資格審查和信用管理、風險排查等,房地產信貸合規風險和操作風險加大。」有銀行在2020年年度報告中坦言。
上海銀行在年報中表示,該行穩步發展住房按揭業務,貫徹落實國家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前提下,立足區位優勢,服務民生,引導住房按揭業務良性發展,支持對經營機構所在地一、二線城市居民自住和改善購房合理需求。
年報顯示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余額分別為1238.53億元,比2019年末增長31.14%,佔全部貸款的比例為12.22%。從按揭貸款的資產質量來看,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住房按揭貸款不良率為0.14%,較上年末下降0.02個百分點。
與按揭貸款質量相比,上海銀行對公房地產貸款資產質量令人堪憂。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對公房地產不良貸款余額為37.47億元,比2019年末增長23.3倍,不良率則提升至2.39%;房地產貸款余額佔全部貸款比例為14.27%。
根據上海銀行的解釋,受房地產調控政策持續加碼、收緊等影響,個別項目施工和租售進度未達預期,還款能力有所下降,導致房地產業不良貸款率有所波動。
上海銀行還表示,在「三道紅線」和「銀行業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政策下,房地產整體融資增速將受到限制,企業分化亦會有所加大。2021年,該行將嚴格實施房地產集中度管理要求,密切關注房地產企業「三道紅線」,聚焦「優質客戶」、「優質業務」,繼續優化結構,穩健經營,推進房地產業務平穩健康發展。
消費貸猛踩剎車波動大
除了房地產業務暴露出的風險讓令人擔憂之外,上海銀行優勢業務消費貸業績也似乎出現了問題。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的資產總額達到2.46萬億元,同比增長10.06%;負債總額為2.27萬億元,同比增長10.26%。早在2015年年末時,上海銀行個人消費貸的規模僅為120.77億元。到了2019年年末,這一數據已攀升至1750.59億元,5年時間增長了10倍有餘。
進入2020年,上海銀行的消費貸業務卻突然踩下剎車。數據顯示,早在2020年上半年年末時,上海銀行個人消費貸規模已下降至1610.96億元,相比2019年年末的1750.59億元減少了139.63億元,降幅為7.98%。
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的個人消費貸規模為1583.69億元,比2019年年末減少了166.9億元,降幅進一步擴大為9.5%;在總貸款中的佔比也從2019年年末的18%下降至14.42%,下降了3.58個百分點。
而且,從增速方面來看,早在2019年時,上海銀行的消費貸業務增長已現疲軟之勢。從2016年到2018年,上海銀行消費貸規模連續3年實現了翻倍增長,增速分別為129.09%、151.31%、127.39%。這一增速在2019年明顯放緩,已降至11.16%。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消費貸規模的增速已變成負值,余額出現下降。與此同時,該行消費貸的風險也逐漸顯露。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個人消費貸的不良貸款余額為29.66億元,比2019年年末增加了9.6億元,增幅達47.86%;個人消費貸的不良貸款率也從2019年年末的1.15%上升至1.87%,增幅高達62.6%。除此之外,同為零售業務的上海銀行信用卡業務的不良貸款率也從2019年年末的1.63%上升到2020年年末的1.74%,上升了6.75%。
上海銀行在年報中表示,從時序結構看,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催收能力受限,消費貸款逾期發生額增長,並在2020年第二季度生成不良,自下半年起,單月不良新增逐月下降,9月起不良貸款余額呈下降趨勢,已逐步趨於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自上海銀行消費貸規模從2016年連年猛增後,最近5年,其消費貸的不良率也是連年上升。2016年至2020年,上海銀行個人消費貸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0.35%、0.43%、0.52%、1.15%、1.87%,呈逐年上升趨勢。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部分銀行前幾年布局消費貸業務過於激進,如今規模膨脹後難逃不良率高企的懲罰,隨著去年疫情爆發,更是加劇了這一風險的曝露。盡管之後開始壓縮規模,但是由於規模基數過大,因此引發相關問題。
不過,總部同在上海的海通證券認為,上海銀行在2020年下半年零售風險逐步緩釋,資產結構優化調整,並且繼續保持較低的成本收入比。
根據海通證券的分析,上海銀行凈利息收入抵消其他非息收入的不利影響。上海銀行2020年全年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2.89%,營收同比增長1.90%。息差擴大、成本有效控制推動盈利增長,但其他非息收入下降32.29%有所拖累。這主要是由於2019年有一次性收入的高基數,2020年交易性金融資產在投資類中佔比壓縮,並且其中的同業理財、基金受市場利率下行影響。另一方面,成本收入比2020年全年為18.9%,同比下降1.1個百分點,在上市銀行中甚至低於國有大行。
2020年,上海銀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同比增長9.46%,零售業務發揮地緣優勢;其中,財富管理中間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1.48%。公司繼續發揮養老金融獨特優勢,養老金客戶綜合資產同比增速20.73%,並且還通過代發工資、社保卡換發為零售表內外負債引流。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零售整體AUM同比增長17.80%;下半年公司加大按揭貸款投放力度,按揭佔比較年中提高1.06個百分點,個貸佔比則回升0.31個百分點。
上海銀行2020年全年凈息差為1.82%,較2019年擴大4BP。2020年負債成本持續下行,上半年主要源於同業負債成本改善,下半年存款也開始改善,不僅定期存款成本下降,日均活期存款的佔比在全年也比上半年提高1.01個百分點。這使得上海銀行2020年全年負債成本比上半年下降6BP,全年同比下降25BP,對息差有明顯的正向貢獻。
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不良率為1.22%,環比持平;關注類貸款佔比為1.91%,環比提高12BP;逾期貸款率為1.60%,較年中下降54BP。消費類不良率全年經歷倒V型走勢,在下半年逐漸改善: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消費類貸款、信用卡貸款、個人貸款總不良率為1.87%、1.74%、1.12%,分別比年中下降2BP、10BP、11BP。對公不良率年末較年中上升9BP,主要是房地產不良率有所上升。
總體來看,上海銀行在2020年下半年零售風險逐步緩釋,資產結構優化調整,並且繼續保持較低的成本收入比。預計未來隨著零售風險的緩釋和不良的處置,尤其是下半年個貸改善趨勢能能夠延續,則上海銀行資產質量有望改善。
㈨ 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趨勢及對策分析
近年來,隨著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商業銀行不斷積極擁抱金融科技,推動數字化轉型,整體商業銀行經營穩健。在2020年,商業銀行重點關注風險能力,凈利潤5年來首次負增長,而綜合風險管理能力方面成效顯著。
整體經營良好,凈利潤首次下降
近年來,商業銀行不斷積極擁抱金融科技,推動數字化轉型,整體行業規模不斷擴大。2014-2019年,我國商業銀行總資產規模從130.8萬億元增長至232.34萬億元,持續平穩發展。
截至2020年末,中國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增長至265.79萬億元,與2019年同期相比增長14.40%,發展態勢良好。
——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與行業授信策略分析報告》
㈩ 五大行上半年減員近2.8萬人
截止2020年9月1日,A股36家上市公司中報已悉數披露完畢。2020年上半年,除郵儲銀行外,工、農、中、建、交等五家國有銀行員工人數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共減員近2.8萬人。
根據近期陸續披露的2020年半年報,截至2020年上半年末,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等6家國有銀行員工人數合計為181.4687萬人,較年初減少1.3萬人。
其中,郵儲銀行上半年員工人數增加1.47萬人,工、農、中、建、交等五行人數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五行總人數為162.56萬人,較年初減少近2.8萬人。其中,工行是減員人數最多,超過了1萬人,且該行上半年員工人數的下行百分比也為六行最高,達2.32%。
(10)2019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擴展閱讀
2019年9月3日六家大型商業銀行(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郵儲銀行)的半年報也悉數亮相。
整體來看,2019年上半年,六大行的業績均實現穩步增長,歸母凈利潤增速均在4%以上,其中郵儲銀行增速最高,達14.94%。同時,六家銀行資產質量持續保持較好水平,不良貸款率較去年末均有所下滑。
業績全增的背後,在去年末的基礎上,六大行上半年員工人數合計縮減近3.5萬人,已超2018年全年人員縮減之和。與此同時,對比2018年末,各家銀行的網點數量也紛紛「瘦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