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基金 > 狼煙四起指標

狼煙四起指標

發布時間:2022-06-03 08:37:45

① 結合三鹿問題奶粉含三聚氰胺事件說明建立健全現代市場體系,規范市場秩序的內容和必要性

最近我國出現三鹿幼兒奶粉致兒童死亡事件,事件出在著名企業和免檢產品,影響惡劣,教訓沉痛。一是政府要從制度和管理兩個方面進行反思;二是反映企業職業道德的缺失,要將職業道德作為立企之本;三是說明我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缺乏足夠地認識,有進一步加強認識的必要。 前不久,我國發生了三鹿幼兒奶粉致兒童死亡事件,媒體曝光之後,引起全國震撼,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廢止了質量免撿制度,國家質量總局局長引咎辭職,撤換和處理了相關領導人和責任人,一些人受到刑事追究,並對全國所有奶粉包括成人奶粉、液體奶等進行全面安全檢查,對有問題的奶製品進行回收和處理,對兒童身體全部進行免費檢查,對檢查出有問題的兒童進行及時治療,要求有問題奶粉的廠家進行整改,採取措施,以防今後發生類似問題。同時,也要求對所有食品進行一次安全大檢查,要求保證食品安全。這一切措施都表明了政府對人民的關懷和愛護。奶粉有問題的企業,也都處理事件帶來的問題,並進行整改,對死亡兒童家屬進行安撫,患病兒童經過治療絕大部分可以康復,事件處理很快就會過去。但是,奶粉事件給社會以及人們心理造成的陰影短期內不會消除,在人們的心理留下不少的疑問。要通過這一事件認真總結,吸取教訓,不能就事論事,治標不治本,如果僅僅就事件處理事件,以後還會出現什麼××奶粉事件,亦或是××食品安全問題。 一、政府要從制度和管理兩個方面進行反思 奶粉事件如果發生在資質差、不太有名的中小企業,也許影響沒有這么大,在一個市場還不規范的社會大變革時期,出現一些問題是不能完全避免的,相對而言是人們比較容易理解的。這次三鹿奶粉事件其所以讓人們震驚,是因為涉及的一些企業是名牌企業,產品是國家免檢產品,這是人們難以接受的。三鹿奶粉事件暴露以後,國家質檢部門對所有奶粉進行檢查,發現有奶粉問題的多系人們認為完全可以信賴、絕對安全的名牌企業和免檢產品,於是人們的安全心理大廈立即倒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這種信任危機不僅只是奶粉產品和企業,而是整個奶製品以至整個食品安全,不僅只是對企業的信任危機,而且產生對政府的信任危機。當前,我國已經進入獨生子女時代,子女成了家庭的心肝寶貝,父母為子女著想,不惜血本選擇名優奶粉,名牌企業的免檢產品成為他們的首選,而這類產品出了問題,這對他們的心理傷害是短期內修復不了的。即使企業作出承諾,即使政府加大監督力度,即使質檢部門和醫療部門作出檢驗,人們並不完全相信,仍然持懷疑態度。 造成三鹿奶粉事件的原因在企業,政府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從政府講,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制度失誤,二是管理缺失。制度失誤反映在政府在制定免檢制度時缺乏科學的論證。起碼有兩點沒有考慮到,一點是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中存在一些消極方面,一些企業和個人為了追求利潤,鑽政策和制度的空子,作出損害國家和人民的事情,免檢制度正是讓這些企業和個人有空子可鑽;另一點是企業的質量保證只能證明過去和現在,不可能用一個制度確保今後的質量,免檢產品及其企業的確定是從企業的資質、產品的各項質量指標、以及企業產品過去的信譽等等方面嚴格考核而確定的,這一點一般不會存在問題,問題在於,由這種確定推斷出產品和企業的今後,為其質量作保證,在現階段是不科學的。不考慮我國國情,盲目照辦國外發達國家的某些制度,就有可能出錯。管理缺失反映在對免檢產品及其企業放棄監管,認為這些企業是免檢產品的信得過企業,這是認識上的偏差。 在一個生產力不發達、科學技術水平不高、生產方式和生產條件還不足以承擔快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裡,要求得快速發展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出現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問題在所難免,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的辦法,不是放慢速度,而是堅持發展,在發展中求得解決,政府在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中起領導作用,因此,政府一方面從政府行為包括決策、工作、工作態度、工作作風方面,首先將自身工作做好,另一方面,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從政策、制度、法制、道德等方面加強執政能力,領導和組織全社會共同努力,積極解決矛盾和問題,避免和防止因人為因素而造成的矛盾和問題,特別是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對人民高度負責,決不允許以損害人民生命財產為代價求發展,對於出現此類問題採取果斷措施,毫不手軟,使那些拿人民生命財產當兒戲的企業和個人得到懲罰,使他們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作出傷天害理的事情。要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防止將小問題拖成大問題。四川汶川大地震使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嚴重的損害,震驚中外,但是這是天災,是人阻擋不了的,在政府的領導和關懷下,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震救災,人民感謝政府,增加了人民對政府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三鹿奶粉事件所造成的人員傷亡和損失,根本不能與汶川大地震相比,卻對人們帶來如此大的傷害,這主要是由於其受害的是兒童,是人們的心靈

② 投資銀行在此次危機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它未來的發展路徑是什麼

美國,還有歐洲的經濟危機由爭議最終還是變得無可爭議。

此次金融危機從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開始,到兩房事件、7000億美元的美國金融救援計劃,再到澳大利亞、歐、亞、拉美,及眾多亞洲國家紛紛向金融機構注資,最後到欲召開全球金融峰會尋找對策,充分顯現了危機的全球性。今天,我們有充分的理由預期,它將成為美國經濟史和世界經濟史的一個劃時代事件。

此次危機破產、倒閉或出現巨額虧損的許多金融機構,直到昨天還被我們視作「基業長青」的楷模。

全球如此大面積、大規模、深度陷入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不是幾個人雲亦雲的原因就能解釋通的,我們必須從社會發展角度,以批判的眼光,審視、剖析、檢討自身的思想觀念和行為。

此次金融經濟危機的導火索是次級按揭,但成因是多方面的。金融業本來是實體經濟的中介,今天卻成為了虛擬經濟的中介。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託公司、投行等互為中介,互相放大風險,利用金融工具和產品的高杠桿比率,成倍製造貨幣、資產、資本泡沫。這些問題的產生原因,近則是金融業產品設計問題,中則是混業經營問題,遠則是金融發展觀和價值觀念問題,甚至是人類的生存哲學問題。

當代主流金融觀和經濟發展觀導致了金融危機的發生。以金錢為目標的經濟和金融發展觀不矯正,全球性的金融、經濟危機還會出現,其破壞力將會更大。

混業經營、做大做強是問題的開始

混業經營(又稱「綜合化經營」),是導致金融業無限擴張和壟斷性金融集團產生的一個重要條件。

金融機構一開始都為分業經營,日本和美國分別在20世紀80年代、90年代開始混業經營。混業經營的初始理論和動機是增加盈利渠道,分散單一業務產生的經營風險。然而,結果並未導致金融機構整體效益的增加,更未導致社會財富的增加。混業經營下,金融機構的投資沖動更加強烈,機構內部的股權關系變得非常復雜,一個集團旗下的母公司和子公司,子公司和子公司之間單向持股或互相持股,各項業務的風險不僅不能實現對沖,反而會使風險互相轉移,產生疊加和放大。專業分工的消失,金融風險不論對金融公司,還是對於監管當局,或是對於整個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都變得更加不可控。

中國在經濟上一直都向美國看齊,美國金融業混業經營後,中國相關理論和依據開始出現,一進入21世紀,即打開了混業經營的大門。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後,中國的金融機構不僅沒有絲毫的警惕和猶豫,反而將危機形勢視作擴張的良機,許多機構已經實施,或正在實施,或計劃實施雄偉的混業收購和兼並計劃。

另一方面,「做大、做強」的發展目標,是導致金融乃至社會經濟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

為什麼呢,根本的一點是金融企業,尤其銀行是負債經營,要無限擴張,就要不斷增加負債規模,此後又要無限增加資產規模,資產規模到一定程度,受資本金比例的限制,又要用各種行外或社會融資方式補充資本(由於急於擴張、快速擴張,銀行幾乎從來不採用自我補充資本金這一穩健的形式),如此循環無盡,這對社會貸款增量、證券市場的態勢、社會經濟的走勢產生了一波波影響。由於銀行上述行為的動機是使自己做大做強,所以社會效益如何並不是他們所關心的。

在資本金比例上,中國的銀行奉行的是最低標准,即以8%的底線運作,歐美和亞洲的一些銀行,底線則在12%左右。僅此一點,風險就大了很多。

銀行的擴張在市場爭奪方面表現突出。如近年國內銀行在個貸,尤其是個人住房按揭的市場競爭,已達到血染江河的慘境。對於推銷個人住房按揭產品,銀行的指標經過層層分解後是逐級放大的,有的分支機構甚至提出了「要不惜一切手段」搞定房地產中介和開發商;一些銀行把對客戶經理的培訓計劃用猛獸來命名;在住房按揭的政策執行上,部分銀行變通規避監管機構的相關政策,如零首付、轉按揭等。

做大做強方面,在中國,幾乎沒有一家商業銀行願意做地區性的銀行,一個誕生在省轄市的商業銀行,都提出要跨省設立分支機構,都有成為全國性商業銀行的宏偉目標。而在美國,區域或地區性的商業銀行有近8000多家,它們樂於為本鄉本土服務。
銀行的做大做強也導致了經濟泡沫、通貨膨脹,以及隨後的經濟衰退,導致了經濟的非自然、非需求波動。

以房地產泡沫為例,老百姓的存款通過銀行,化作地產商的開發資金,然後,很多老百姓卻透支幾乎一代人光景的未來收入買一所房子,銀行支付給存款人的價格又是負利率,這個金融運作的殘酷游戲,大部分存款人是不知真相的。按《理財周報》2008年4月的一文統計,滬深兩市105家上市地產公司的平均資本負債率55.7%,其中最高的達89.1%,也就是100塊錢資產中有89塊錢是從銀行借來的。

商業銀行的房地產開發貸款和個人按揭貸款在自營貸款總額的佔比,即使在風險意識比較強的銀行,也接近30%,如果算上以房產作為抵押物的其他貸款,其涉及房地產的貸款要接近50%。

在社會學領域,對大多數事物來說,真理原本很清楚。而許多事物的真理之所以變得撲朔迷離,是因為真理變成了各方利益集團的政治訴求或經濟訴求。大量的真理一旦失去了本質,即演變為政治力量和經濟力量的代名詞,社會危機就會出現。

高管巨額薪酬是問題的動力

目前,對於金融機構高管的巨額薪酬制度,人們多是從社會財富分配的巨大差距角度來進行抨擊。在美國,金融機構如證券交易所、投行和綜合性銀行,年薪過億美元的高管並非鳳毛麟角,幾千萬美元的也比比皆是。21世紀以來,全球化目標在中國金融機構高管的薪酬領域進展迅速,許多金融機構高管的薪酬近幾年達到了一年一倍增或雙倍增。

金融機構高管自己給自己定薪酬的理由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全球化,拿自己和美國的某家機構類比;另一個辦法是通過引進境外高管拉升自己的工資。金融機構內部的薪酬差距一般達200倍左右,如果計算獲得的補貼(可報銷費用)更高。從上市公司年報和其它方面披露的數據看,整個金融行業,以最高的6000多萬和最低的5萬相比,就是超過1000倍的差別。

討論金融界高管的薪酬,並非為了討論社會財富的分配,或者不是簡單地討論這個問題。這里要說的是,金融業高管的巨額薪酬導致了金融機構的無限擴張,導致了金融危機的出現,經濟秩序紊亂,以致社會動盪。因為,金融機構高管的薪酬一般與所在機構的規模、總資產和利潤總額掛鉤,這是一個基礎因素。要高薪嗎?必須擴大規模,增加利潤。薪酬還要再高嗎?必須再擴大規模,增加利潤,如此往復,沒有止境。怎樣擴大規模呢?增加網點,擴大客戶群,增加存款;怎樣增加利潤呢?多放貸款,多做中間業務。以上是銀行的情況。保險業是增加險種,多賣保單;證券公司則是擴大客戶群,提高客戶的證券成交量,多保薦企業上市等等。

金融機構互相拼規模,拼產品(即「創新」)、拼利潤,年度利潤可增長200%以上,而實體經濟的增長僅僅幾個百分點,這種情況正常嗎?由於當代金融機構掌握著國家、社會法人和自然人的貨幣財富,即控制著社會上大部分流動性,如此瘋狂追逐利潤,無疑會造成經濟的強力膨脹和隨後的泡沫崩潰。

然而,發生金融風險對已有巨額資本的金融界高管來講,幾乎沒有損失,當年的薪酬甚至都不會減。從更高的政治層面分析,超大型金融集團或企業集團,尤其是壟斷型、主導型的巨型跨國集團是可以影響並左右一個國家的政治甚至全球政治的。

曾任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獲2001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斯蒂格利茨說:全球性金融危機與金融業高管的巨額獎金有一定關聯,因為獎金刺激了高風險行為。這就像出錢讓他們賭博,如果一切順利,他們攜巨額紅利走人;而當事情變糟,就像現在那樣,他們不用共同承擔損失。即便他們失去了飯碗,他們仍能帶著一大筆錢走人。給獎金封頂的做法無助於解決這一問題,關鍵是要建立獎金與長期業績掛鉤的機制。

他開出的葯方是:金融高管們的獎金應先由第三方託管10年,如果第二年、第三年,或第四年出現業績虧損,獎金也將相應削減。

金融衍生品是問題產生的工具

金融擴張和財富斂取需要渠道和工具,各色衍生工具和產品由此產生。20世紀80年代中期,從發展期權和期貨開始,到90年代初期摩根大通設計出CDS(信用違約掉期),華爾街產出了層出不窮的復雜金融衍生品。其結果是,大部分產品開始和金融的初衷背道而馳,一是想方設法從投資者兜里掏錢,二是金融各行業互為利用,互相交易,互相攫取傭金和利息,使金融業狼煙四起,社會經濟隨之動盪。金融衍生品已成為金融機構掠奪社會財富的有效工具和手段,次貸危機僅僅是其中的一個典型案例。

比如,被我國金融專家視為重要創新的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ABS),設計者稱其是為了分散銀行風險。銀行的意圖是將信貸資產的收益和風險一並轉移到社會。我們把銀行的動機和對社會經濟實體產生的影響放在一邊不論,先看銀行實現轉移風險的成功一跳後干什麼?銀行賣出信貸資產後所得獲得的資金肯定大於自身所付成本(既然是有利於銀行自身的產品創新,虧本肯定是不幹的),這筆錢還是繼續放貸。此時,銀行等於將一件物品賣了3次:第一次發放貸款給企業是首賣,貸款利息就是價格;第二次是賣給社會;第三次,在獲得資金後還是賣給企業。至此,社會的信貸總量已增加一倍多,商品價格由此推高,資產泡沫、資本泡沫隨之產生。

歷史告訴我們,與科學、醫學、工業、藝術產品的創新根本不同,金融產品的創新一開始就是為了自身贏得更多的利潤而設計,衍生產品的設計尤其突出。這一差別不是道德問題,而是職業屬性或職業本質使然。現在,連推崇並以金融衍生產品為生的金融家,都開始認識其罪惡的本質,對沖基金Seabreeze Partners Management主席Doug Kass稱美國金融市場過分杠桿化是這場金融災難的原因。他說,每1美元股本杠桿比率高過30美元,只要資產值回落4%,便可令股本消失。

復雜的金融衍生產品,加上復雜的交易程序,形成復雜的虛擬資產,貝爾斯登在被摩根大通收購時,甚至算不清值多少錢,因為它的資產負債表極其復雜,該用哪些尺度去給它估值?當事雙方誰也說不清。由此可見,金融機構的資本會計核算本身就存在風險,金融產品和金融交易的游戲性顯現得非常清楚。

這次金融危機中,為什麼這么多老牌銀行在有資本充足率約束和存款保險制度的情況下仍會頃刻轟然崩塌?原因就是在資產證券化及金融產品高杠桿化的情況下,金融最基礎的支撐——誠信和信譽——遭到無端踐踏;資本充足率等各種約束均名存實亡,會計核算失靈、失真;已經國際化的金融機構由於混業經營,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在國際金融市場高速傳導、擴散,流動性變得高度脆弱。整個金融體系變得不堪一擊,因為它不像傳統存貸業務,有實體經濟需求和支撐。

有關金融衍生工具和衍生產品的交易量,以及名義本金的統計,由於大都是表外業務,相互之間具有復雜的關聯關系和不透明性,統計非常復雜和困難,國際上並沒有一個權威的機構可以進行完整、准確的統計。

有不完全統計顯示,全球衍生金融工具市場交易總額,1999年為100萬億美元,2007年近677萬億美元,其中場內交易量80萬億美元,場外交易量596萬億美元。Fitch統計,2006年僅信用類衍生市場就達到了50萬億美元的規模,其中2003年至2006年增長了15倍。CDS市值為62萬億美元,在2008年前的7年中,增加了100倍。

有資料統計,僅貝爾斯登經手的衍生產品場外交易就有100萬億美元,在被JP摩根大通接管前自身還有90000億美元。AIG涉及的CDS金額也高達4460億美元。

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18日,全球被蒸發的財富約4.6萬億美元。也就是說,金融衍生產品,全球經濟在4.6萬億美元的區間玩了個蹦極,其對自然人、企業和社會的破壞作用無論怎麼計算都不過分。

今天,金融創新產品大部分都是衍生產品,並且大部分是N次衍生產品,它們能夠不斷變換組合。如,CDS不僅包裝信貸資產,還包裝五花八門的各種金融產品。只有很少的金融工具、金融產品的設計人和使用人(不是利用這些產品和工具的投資人)才知道它們的風險所在,眾多的金融從業人員,也是不明就裡。原因就是其「技術」含量高,「程序」復雜,被認為是少數精英的行為。

2008年5月,沃倫·巴菲特在伯克希爾(Berkshire Hathaway)公司股東大會上這樣評價CDO:弄懂CDO的一個證券,需要讀75萬字的報告。銀行發明的這種以按揭貸款為基礎的證券組合的金融衍生產品簡直是瘋狂的。

日本《經濟學人》稱,「這是一個尾巴指揮腦袋的年代,尾巴指的是金融經濟,腦袋指的是實體經濟。全球存款加上包括股票和債券等虛擬資產已經達到實物資產(名義GDP)的3.2倍,而在經濟全球化之前,前者只有後者的1.7倍。」

層出不窮、花樣繁多的金融衍生產品告訴我們,現在是一個思想過剩的年代,思想過剩對金融業尤其可怕。

以一家中等規模的商業銀行為例,其公司業務的產品多達150種。在零售業務和私人銀行業務方面,產品更是不計其數,有一家銀行僅其中的受託理財業務,就有800多個產品。這都是思想過剩,精力過剩的表現。在金融領域,一定要警惕思想過剩產生的危機。

金融業食利特徵導致的金融產業的無限擴大,近年連美國金融界的高層人士也憂心忡忡,尤其對投資銀行過度發展,經濟和金融專業的高才生紛紛投身投行業感到擔憂。一個社會,那麼多的人不從事實體經濟,不進行科學、文化和藝術創造,而蜂擁在所謂的投行、基金等投資領域,又不是實業投資,而是虛擬投資,玩「資本運作」游戲,天天想著用虛擬的產品在虛擬市場攫取社會財富,金融災難和經濟災難的怎麼不會將臨?

金融業的過度「發展」,金融觀念不矯正,金融擴張不停止,多次衍生工具不廢除,終將牽引社會經濟進入死胡同。如果不加干預,未來的世界很可能將按照跨國金融壟斷資本的目標發展,這結果十分可怕。對此,政治家、社會學家甚至經濟學家都還沒有足夠的認識。

對於此次金融危機的原因,格林斯潘、保爾森、伯南克、中國金融界的高級官員,及許多經濟學家都發表過類似言論——說得最多的是監管不力、金融創新過度。

我們必須從社會發展角度審視當代的金融業。雖然金融業近十年來引入了風險控制和內部控制的觀念、手段和方法,但遠不足以抵消其發展觀念和發展方向錯誤所帶來的災難,同時對於其樹立正確的發展觀,確立正確的發展方向也絲毫沒有幫助。因此,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機、經濟危機並不是像有些學者所講的,是一場周期性危機,是一次小概率事件,而是當代金融業發展的必然。

端正金融業的發展思想和觀念,規範金融業的行為,像經濟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一樣,金融風險的控制也需要全球化。為此,我們必須首先從思想觀念和宏觀方面尋求出路,即要樹立正確的人類發展觀和經濟社會發展觀。經濟發展速度、國民經濟總量、人均國民收入等,並不是准確評價人類發展狀態、方向的正確概念和指標。發展不是擴張、壟斷和控制的代名詞。發展和存在的關系要有機統一,科學和諧型發展、環境友好型發展、社會友好型發展、和平共處型發展、互利互惠型發展、幸福存在型發展,才是人類正確的社會觀。發展不是人類生存哲學的首要命題和根本命題,和諧的存在才是人類生存哲學的根本命題。

在行動上,要逐步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各國可根據國情對超級壟斷型金融機構概念和尺度進行界定,要制定法律,限制其無限擴張,遏制壟斷型、主導型的超級金融集團出現。由於金融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可以就限制金融壟斷專門立法。

二是聯合國在防範全球金融風險方面應擔負最高的國際責任,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要對防範全球金融風險進行國際立法,不允許有跨國型壟斷金融集團出現。制定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國共同遵守的金融規則。各國,首先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大國的金融業及金融機構要端正金融觀,矯正畸形發展思想,不輸出金融風險。

三是IMF的職能要重新定位,要擔負對各國金融行為的監管和全球金融風險的防範職能和金融爭端的裁決職能,有對成員國違法金融行為的控制手段和有效的懲罰手段。

(作者為國內某商業銀行總行高級經濟師,原文22000字,有刪減)

個人觀點是:投資銀行過分忽略了系統性風險(幾乎每個投行的數理模型都是以不考慮系統性風險為假設前提),從而過度地去金融創新,放大了風險,並在一個房市契機下不約而同地暴露了風險。說道發展路徑,也許上面的文章有點引導性的啟示,但是現在的情況下,誰能預料它會怎麼發展下去,個人還是相信投行還會慢慢發展的,畢竟它的初衷是服務於實業的,只是後來變得脫離了。現在的狀況應該知道吧,美國基本上已經不存在什麼投行業務了,第3,4,5的投行該倒的倒,該被商業銀行收購的收購,第1,2的投行向商業銀行業務轉型~~~

③ 人民幣升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其實這要從影響匯率的因素考慮了,所謂的RMB升值其實就是匯率在變動。
影響匯率的主要因素
所有外匯交易均涉及一種貨幣兌換另一種貨幣,在任一時候,實際的匯率將主要由相應貨幣的供給與需求決定。記住對於某種貨幣的需求意味著另一種貨幣的供給,同樣,當你提供某種貨幣時也意味著對於另一種貨幣的需求。有如下因素影響貨幣的供給與需求,從而對匯率產生影響。
一、貨幣政策
當央行認為對於外匯市場的干預是有效的且干預結果將與政府的貨幣政策一致時,央行在外匯市場的參與將影響匯率。央行的參與通常是通過買入或賣出本幣以將本幣穩定在一個被認為是真實和理想的水平。市場的其他參與者對於政府貨幣政策對於匯率影響的判斷以及對於將來政策的預期同樣會對匯率產生影響。
二、政治形勢
如果全球形勢趨於緊張,則會導致外匯市場的不穩定,一些貨幣的非正常流入或流出將發生,最後可能的結果是匯率的大幅波動。政治形勢的穩定與否關系著貨幣的穩定與否,通常意義上,一國的政治形勢越穩定,則該國的貨幣越穩定。
政治因素對匯率的影響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實例加以說明。1987年底,由於美元的持續貶值,為了維持美元匯率的基本穩定,1987年12月23日西方七國財長和中央銀行總裁發表聯合聲明,並於1988年1月4日開始在外匯市場實施大規模的聯合干預行動,大量拋售日元和德國馬克,購進美元,從而使美元匯率回升,維持了美元匯率德基本穩定。例二,如果你關注歐元,你一定注意到了在科索沃戰爭期間,連續三個月,歐元兌美元的匯率累計下跌了10%,原因之一便是科索沃戰局對歐元形成下浮壓力。
三、國際收支狀況
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將導致其本幣匯率的波動。國際收支是一國居民的一切對外經濟、金融關系的總結。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反映著該國在國際上的經濟地位,也影響著該國的宏觀與微觀經濟的運行。國際收支狀況的影響歸根結底是外匯的供求關系對匯率的影響。
由某項經濟交易(如出口)或資本交易(如外國人對本國的投資)引起了外匯的收入。由於外匯通常不能自由在本國市場上流通,所以需要把外幣兌換成本國貨幣才能投入國內流通。這就形成了外匯市場上的外匯供給。而由於某項經濟交易(如進口)或資本交易(到國外投資)則引起了外匯支出。因要以本國貨幣兌換成外幣方能滿足各自的經濟需要,在外匯市場上便產生了對外匯的需要。
把這些交易綜合起來,全部記入國際收支統計表中,便構成了一國的外匯收支狀況。如果外匯收入大於支出,則外匯的供應量增大;如果外匯支出大於收入,則對外匯的需求量增大。外匯供應量增大,在需求不變的情況下,直接促使外匯的價格下降,本幣的價值就相應的上升;當外匯需求量增大時,在供給不變的情況下,直接促使外匯的價格上漲,本幣的價值就相應的下跌。
四、利率
當一國的主導利率相對於另一國的利率上升或下降時,為追求更高的資金回報,低利率的貨幣將被賣出,而高利率的貨幣將被買入。由於相對高利率貨幣的需求增加,故該貨幣對其他貨幣將升值。
讓我們來看一個例子以解釋利率如何影響匯率的:假設有兩國A和B,兩國都不實行外匯管制,資金可在兩國間自由流動。作為A國貨幣政策的一部分,該國利率被上調了1%。同時B國的利率水平不變。市場上存在著數額龐大的短期游資,這部分游資總在國與國之間流動以尋找最優惠的利率。當其他條件不變而A國的主導利率上調,巨額的短期游資就會流入A國以追求更高的利率。當游資從B國流出時,巨額的B國貨幣將被賣出以兌換A國貨幣。這樣對於A國貨幣的需求上升,其結果是A國貨幣相對B國貨幣走強。
以上例子是對於兩國間的情況,實際上,在市場國際化的今天,它同樣實用於全球范圍。多年來,資金的自由流動和外匯管制的消除是大勢所趨。這種趨勢為國際短期游資(有時稱為「熱錢」)的自由流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需要指出的是,只有當投資者認為匯率的變動不會抵消高利率帶來的回報後,才會將資金調往高利率的區域或國家。
五、市場判斷
外匯市場並不總是遵循某一合乎邏輯的變動模式。難以明了的因素,諸如個人感覺、判斷、以及對於各種全球政治、經濟事件的分析、理解均對匯率產生影響。市場上的操作人員必須正確理解所公布的各種報道或數據,如外匯收支數據、通脹指標、經濟增長率等。
但實際上,在上述報道或數據向市場公開以前,市場上已經會存在一種對於報道或數據所反映的實質的預期或判斷。這種預期或判斷將先於報道或數據公開前反映在價格中。一旦出現真實的報道或數據與人們的預期或判斷大相徑庭,就會導致匯率的大幅波動。僅能正確理解各種經濟指標和數據對於一個外匯交易員是不夠的。他必須明了市場究竟會對未公布的指標和數據作出何種預期和判斷。
六、投機行為
市場主要操作者的投機行為同樣是影響匯率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外匯市場上直接與國際貿易相關聯的交易相對來說所佔比例是不高的。大多數交易從實質上講是投機行為,這種投機行為將導致不同貨幣的流動,從而對匯率產生影響。當人們分析了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後得出某種貨幣匯率將上漲,競相搶購,遂把該幣上漲變為現實。反之,當人們預期某貨幣將下跌,就會競相拋售,從而使匯率下滑。
例如,二戰後一段時間,由於美國的政治穩定,經濟運行良好,通貨膨脹率低,而經濟增長在60年代初達年均5%,當時世界各國都願以美元作為支付手段,儲存財富,使美元匯率持續上漲。但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於越南戰爭、水門事件、嚴重的通貨膨脹及稅收負擔加重、貿易赤字、經濟增長率的下降,使美元的價值大幅下跌。
對照影響因素在看看中國情況,你就了解了,如果你還想了解一些關於外匯的知識,我們可以進一步交流一下。

④ 股市要跌到什麼時候啊還有戲漲嗎

等吧! 目前對股市除了失望還是失望!!! 但是對與目前的A股自己也應該合理的清楚的看清,對於股票這一個周期性的行業來說上漲和下跌都是非常正常的。中國資本市場還在發展!!!光明依然還在,你說今年是被套了,那明年後年隨也說不清楚,是永遠被套嗎?那是不可能的!! 現在就在於選擇股票的好壞,各股普跌是個換股的好時機,因為有很多好股票被錯殺。 選擇優質公司:中國石油.中信證券.中國平安.國電電力.上海機場等等 也許你不在了它都在你說會永遠解不了套嗎?是不可能吧!所以人人看空的時候我大膽入場,人人入場的時候我逐步退出!!!記住這句話,永遠錯不了!!
採納哦

⑤ 經濟學前沿動態與經濟熱點分析

《經濟學動態》,1997年第七期,並收入於光遠編《中國經濟學向何處去》,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

以現代經濟學的規范研究中國的現實經濟問題
---中國經濟學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陳宗勝 徐剛 劉書祥

摘要:中國的經濟學過去所以不能成為一門科學,不能融入國際經濟學界, 也不能恰當
地指導中國改革與發展的實踐, 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充分利用現代經濟學中已經形成
的規范,來研究中國活生生的現實。 現代經濟學的研究規范包括這樣一些內容:首先
是針對實踐從現實中提出問題;其次是以假定條件限定所研究經濟現象的范圍; 第三
是建立說明經濟現象關系的理論模型;第四是從模型推導出理論假說; 第五是進行統
計事實檢驗;第六是得出明確的結論;最後提出政策建議,完成改造世界的任務。 以
這樣的思路研究中國的現實問題,可能是中國經濟學發展的方向。

回顧和檢視中國經濟學研究的歷程,不難發現,很長一段時間以來, 中國經濟學
所以沒有真正成為一門科學(而只是政府政策的詮釋), 沒有能夠融入國際經濟學界
的主流(不能得到國外同行的認可), 也沒有能夠恰當地解釋和指導中國的經濟發展
與改革進程(理論脫離實踐),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在我們看來,最主要的是:
沒有充分利用國際經濟學界長期形成的現代經濟學規范, 來研究中國經濟發展與改革
中實際發生的活生生的現實。所謂現代經濟學規范,包括研究思路、方法、 語言和技
巧等方面的方法論範式; 所謂活生生的現實指的是實際發生並不斷重復的經濟現象,
即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實踐, 而不是「概念演繹」那種形而上學的哲學思辨。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成為顯學,經濟科學研究取得了驕人的成就, 總結過去的
經驗,這些成就基本上都是通過現代經濟學的規范來研究改革與發展的實踐而取得的。
中國經濟學的未來將向何處去?我們認為, 沿著這一思路繼續推進應該是唯一正確的
途徑。

一、現代經濟學的研究規范

現代經濟學的基本研究思路和方法規范大體包括以下幾個主要環節:I-提出問題;
II-建立模型;III-統計檢驗;IV-得出結論。或者可進一步具體細分為這樣幾個子
環節:1、提出問題;2、前提假設;3、建立模型;4、導出假說;5、進行檢驗;6、
得出結論;7、對策建議。下面分別論述之。

(一)、提出問題
任何科學研究都是從問題開始的。經濟學問題的提出大致有兩種情況:1、 對於
開創性研究,問題來自一些實際發生並不斷重復的經濟現象, 但是尚無人對此進行研
究。於是,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有規律的經濟事實便成為研究的起點。2、 對於繼承性
研究,雖然前人曾有過討論,但是,或者由於被新的經驗事實所證偽, 或者由於內部
的邏輯存在矛盾,需要進一步探討,於是研究的起點是對前人的研究提出疑問, 繼而
構建新的理論。不難推論,這兩種情況本質上是一致的。 繼承性研究不過是開創性研
究的繼續和深化。二者都是試圖對現實中的實際問題提出合理的解釋, 而不是從本本
到本本,從概念到概念。以這種方式提出的理論本身就來自於實際, 因而根本就提不
出所謂理論聯系實際的問題(為什麼我們過去總提「理論聯系實際」, 關鍵是那些理
論不是來自於實際,至少不是來自於中國的實際)。一般地說, 能較常人更早更敏銳
地注意到某些經濟現象,並且恰當地、往往是具有導向性地提出問題, 是經濟學大家
的品質。這正是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思路的第一個環節---提出問題--- 的重要性所在。
這樣的例子在西方現代經濟學中不勝枚舉。
其實在中國也不乏這樣優秀的學者, 只是由於我們長期忽視了現代經濟學的另一
規范---知識產權與文獻檢索制度,致使這些優秀學者被大量的模仿者或抄襲者所淹沒
了。毫無疑問,一個適當的經濟學問題的提出,無論是開創性研究,還是繼承性研究,
都需要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對於繼承性研究, 只有詳細考察了前人的理論並
且承認之,才能從中獲得研究的問題,否則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復; 對於開創性研究,
雖然尚未有人涉及,但是,一方面,只有檢索了相當的文獻才能得出這一結論, 另一
方面,即使前人尚未涉及該領域,但是相關的領域或相關的研究思路卻是值得借鑒的。
然而,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學界不尊重知識產權,也不太注重文獻檢索工作, 使得我
們的研究中的剽竊抄襲現象屢禁不止,低水平重復的狀況也未得到根本的好轉。 翻翻
許多學者的著作,許多人都在同一時期「首次」討論同一問題,且論點論據相似, 就
頗能說明一些問題。
當然,問題的提出可以有不同的側重點,比如側重實證的問題, 或側重規范分析
的問題等等。我們主張,中國的經濟學理論研究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 就是要多關心
中國改革與發展中發生的現實問題。 這是由研究對象的國度性所決定的(見本文的第
二部分)。

⑥ 關於狼的諺語和故事

狼三則
有屠人貨肉歸,日已暮,欻一狼來,瞰擔上肉,似甚垂涎,隨屠尾行數里。屠懼,示之以 刃,少卻;及走,又從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懸諸樹而早取之。遂鉤肉,翹足掛樹間,示 以空擔。狼乃止。屠歸。昧爽往取肉,遙望樹上懸巨物,似人縊死狀,大駭。逡巡近視,則死狼也。仰首細審,見狼口中含肉,鉤刺狼齶,如魚吞餌。時狼皮價昂,直十餘金,屠小裕焉。緣木求魚,狼則罹之,是可笑也!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剩骨。途遇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又 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而兩狼並驅如故。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 麥場,場主以薪積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待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轉視 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露其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方 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一屠暮行,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遺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無計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極力吹移 時,覺狼不甚動,方縛以帶。出視,則狼脹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張不得合。遂負之以歸。非 屠,烏能作此謀也!三事皆出於屠;則屠人之殘,殺狼亦可用也。

⑦ 初三論文範文,焚燒的危害

我們大家都知道焚燒秸稈害處多,但是,有些農民伯伯不聽勸阻,依舊我行我素,繼續焚燒秸稈——這是百害而無一利的事,何不讓秸稈回家呢?
聽村裡人說,如果焚燒秸稈被人舉報,舉報的人有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的獎金。而焚燒秸稈的人和家人的名字,則會出現在縣里或鎮里的「通告」上面呢!那可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啦!
焚燒秸稈對我們沒有任何好處,只有嚴重的危害。危害一:在焚燒秸稈時會產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會破壞大氣層,污染空氣環境,危害人體健康;尤其對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的刺激較大。危害二:可能會引發交通事故。那是因為焚燒秸稈形成的煙霧,造成空氣能見度非常低,可見范圍小。容易造成兩車相撞,飛機導航失控墜毀。危害三:容易引發火災,威脅他人的生命財產安全。焚燒秸稈極易引燃周圍易燃物,特別是在村莊附近,一旦發生火災,後果將不堪設想。危害四:破壞土壤結構,造成耕地質量下降。焚燒秸稈能使地面溫度急劇升高,直接燒死、燙死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影響農作物對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影響農作物對土壤養分的充分吸收。直接干擾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從而減少收益。有些農民伯伯認為焚燒後的秸稈灰是富含鉀肥的草木灰肥料,適合中性和酸性的土壤。那你們就會大錯特錯了。危害五:焚燒秸稈所形成的滾滾濃煙,片片焦土,對一個地區的環境形象是最大的破壞……
一天我放學回家,看見路邊有幾畝的秸稈全都被點著了,濃煙四起,嗆得我直咳嗽。火借風勢,風助火威,竟把附近一塊棉田裡的棉枝點燃了,綻放的花兒、雪白的棉絮,就這樣化為灰燼。幸虧聞訊趕來的村民齊心協力,才保住了其它的棉田,沒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我卻在幫著喊人救火的時候摔了一跤,回到家裡,揭開衣服一看,胳膊被擦破,膝蓋青了一塊。我告訴了媽媽發生的事。「你沒事吧?」媽媽無奈地告訴我,昨天也是因為有焚燒秸稈,電瓶車和摩托車相撞了,現在人還在醫院呢……
田裡的秸稈可以拉到收儲站去賣,用賣來的錢買幾件新衣服或買點心吃,不是很好嗎?再也不要焚燒秸稈了,不然,隨時隨地都可能會橫禍。
農民伯伯不要再執迷不悟了,有可能下次出事的就是您或您的家人。以自己帶頭禁燒秸稈的實際行動,為子女樹立一個好的榜樣,為家鄉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保護自然環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禁燒秸稈是每位村民應盡的義務。希望你們積極配合禁燒秸稈的這項活動。我們要做到: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禁燒秸稈,從我做起。
請聽我一句勸吧!焚燒秸稈對我們百害而無一利,為了我們共同的地球,請讓秸稈回家吧!

閱讀全文

與狼煙四起指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5年山西上市公司資產凈利率 瀏覽:74
金融機構責任追究原則 瀏覽:711
期貨中盈虧平衡點 瀏覽:27
中美匯率影響因素 瀏覽:954
工行貴金屬定投特點 瀏覽:276
天元機電股票 瀏覽:302
湘財證券官網電話 瀏覽:349
假設總杠桿系數大於 瀏覽:418
成都國銀普惠金融服務外包有 瀏覽:432
天津銀行北京分行經營貸款 瀏覽:733
私募股權投資杠桿 瀏覽:403
抓最佳組合買點趨勢指標 瀏覽:702
河北銀行理財雙周本益贏 瀏覽:618
論述某公司的金融目標 瀏覽:884
曲靖正規貸款 瀏覽:350
河南中小企業融資案例 瀏覽:97
股票每次2萬 瀏覽:923
工商銀行理財產品論文 瀏覽:35
公司法證券法信託法 瀏覽:131
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資料庫 瀏覽: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