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基金 > 金融深化的指標

金融深化的指標

發布時間:2022-06-04 19:44:24

① 關於股票各方面的知識。我急求一篇關於股票知識的作文。

市場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研究
股票市場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是經濟增長理論中的新領域。多數的實證分析證實股票市場發展促進了經濟增長。那麼,我國股票市場的建立和發展是否有利於我國經濟的增長呢?回歸分析表明:我國股票市場規模的擴大、交易率的提高增加了國有單位的固定資產投資,加快了企業的技術進步,推動了我國經濟更快的增長。因而,股票市場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有很強的正相關性。據此,我們可以認為股票市場發展是我國金融深化的重要環節,是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一股推動力量。

股票市場與經濟增長關系是經濟增長理論研究中的一個新課題。當經濟學家詳細探討了貿易與經濟增長、金融中介與經濟增長關系後,感到如何界定股票市場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其目的是要揭示未來股票市場的發展前景和經濟增長的潛力。對於股票市場尚未充分發展的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說,假如股票市場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那麼,促進股票市場的發展就是顯而易見的政策建議。

截至2000年3月初,我國股票市場的A股流通市值已達10609.4億元,在上海與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發行A股的公司達到了929家。股票市場的規模和流動性指標與發展中國家以及發達國家相比,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我國1993—1999年間A股流通市值與GDP的比率平均為0.052,46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1976—1993年間的平均比率為0.32。1993—1999年間我國A股的平均交易率(股票成交金額與GDP的比率)為0.275,1976—1993年間美國股市的平均交易率為0.29,英國為0.253,韓國為0.183,泰國為0.144。顯然,我國股票市場的發展與國民經濟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了。

怎樣研究和確定股票市場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呢?萊文和澤爾沃斯(Levine andZeros,1998)在總結阿切和喬萬諾維克(Atje and Jovanovie,1993)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再次證實了一個重要的假設:股票市場的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有很強的正相關關系。

本文運用萊文和澤爾沃斯(1998)提出的方法對1993—1999年期間我國股票市場發展和經濟增長關系進行實證研究,以檢驗我國股票市場的發展對經濟增長是否起到了促進作用。一、變數與數據的解釋

為了檢驗股票市場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關關系,我們需要確定以下幾個方面的指標。

(1)股票市場發展的指標。下述四個指標可以反映我國股票市場的發展水平。

第一個指標是資本化率,用Capitalization表示,等於每一季度A股流通市值與名義季度GDP的比率,我們用它來反映股市的發展狀況。之所以選擇流通市值而不是市價總值,是因為我們認為國家股和法人股並沒有上市流通,不具備股票市場應有的風險分散、信息收集等功能,只有社會公眾股才能代表我國股票市場的規模和發展水平。股票市場規模越大,募集資本和分散風險的能力越強。考慮到B股相對於A股規模較小,1999年底B股流通市值僅為A股流通市值的3.5%,將B股捨去不會影響計量模型的准確性。流通市值等於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股票A股流通市值之總和。1998年和1999年的季度流通市值數據來自《上海證券交易所統計月報》(1998.1—1999.12)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市場統計》(1998.1—1999.12);上交所1994年第三季度至1997年第四季度的流通市值和深交所1994年第一季度至1997年第四季度的流通市值來自《中國證券期貨統計年鑒》(1995—1998年);上交所1993年第一季度至1994年第二季度的流通市值和深交所1993年的季度流通市值無法從公開出版物上獲得現成數據,我們利用上市公司每季度末的流通股本和股票的收盤價計算而得。1992年第四季度至1999年第四季度的季度GDP數據來自《中國統計》(1992.11—2000.2)。

第二個指標是交易率,用Value表示,等於上交所和深交所每季A股總成交金額與季度名義GDP的比值。反映出以經濟總量為基礎的股市流動性。1998年第一季度至1999年第四季度的A股成交金額來自《上海證券交易所統計月報》(1998.1—1999.12)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市場統計》(1998.1—1999.12);1994年至1997年的A股成交金額來自《中國證券期貨統計年鑒》(1995—1998年);1993年的A股季度成交金額在公開出版物上難於找到現成的數據,我們依據《中國證券報》(1993.1—1993.12)和《證券市場周刊》(1993.1—1993.2)上的數據計算得出。

第三個指標是換手率,用Turnover表示,等於A股季度成交金額除以A股季度流通市值。高換手率意味著相對低的交易費用。第二和第三個指標均反映了股票市場的流動性(Liqridity)。

第四個指標是股票市場收益率波動,用Volatility表示,等於滬市A股指數的季度標准差。滬市A股指數來自《中國證券報》(1993.1—1999.12)。在我們研究的期限內,深市和滬市大盤的走勢基本一致,因此,我們只計算了滬市A股指數的標准差。因為上市公司的季度紅利分配數據無法精確得到,所以我們在計算股票收益率的波動時,只計算了資本利得的標准差。

(2)經濟增長指標。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我們使用三個經濟增長指標。

第一個指標是實際GDP季度環比增長率,用GY表示。我們以1993年第一季度為基期,計算各季的商品零售價格指數(RPI),基期RPI=100。用名義GDP除以當季的RPI就得到實際GDP季度環比增長率。在計算各季的商品零售價格指數時,採用商品零售價格的月度環比數據,其中1996年和1997年各月的數據來自《中國物價及城鎮居民家庭收支統計年鑒》(1996年、1997年),其它年份的商品零售價格月度環比數據散見於《價格理論與實踐》(1992.11—2000.1)、《中國統計》(1992.11—1996.2)、《宏觀經濟管理》(1994.8—1996.2)。需要指出的是,在Capi-talization、Valre以及下文中的Savings、Depth指標中,我們使用的均是名義GDP,這是因為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同時作用於這些指標的分子與分母,兩者相除在一定程度—亡抵銷了這種影響。

第二個指標是國有單位固定資產投資季度環比增長率,用GC表示。理由是:①無法獲得資本存量的季度折舊數據,所以不使用資本存量增長率指標;②無法獲得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整的季度數據,由於我國上市公司絕大多數屬於國有企業,股票市場的發展和國有企業的投資活動聯系較為密切,所以使用國有單位固定資產投資的數據。各季度國有單位固定資產投資的名義值同樣除以季度零售物價指數而化為實際值,然後再計算各季度的環比增長率。1993年第一季度至1999年第四季度的名義國有單位固定資產投資數據來自《中國統計》(1992.11—1994.5)和《宏觀經濟管理》(1994.8—2000.2)。

第三個指標是居民的銀行儲蓄率,用Savings表示,等於居民本季度末的儲蓄存款余額減去上季度末的儲蓄存款余額再除以該季度的名義GDP。1993年第一季度至1997年第四季度的居民儲蓄存款季度末余額來自《中國金融統計年鑒》(1995—1998年),1998年第一季度至1998,年第四季度的居民儲蓄存款季度末余額來自《宏觀經濟管理》(1998.5—2000.2)。

(3)傳統的金融深化指標。用Depth來表示,測定金融中介的規模,等於金融中介的流動負債(現金以及銀行與非銀行金融中介的活期和帶息流動負債)與當季GDP的比率,即M2/GDP。這里的M2是上季度末和本季度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存量的算術平均值。1993年第一季度至1997年第四季度的M2來自《中國金融年鑒》(1995—1998年),1998年第一季度至1999年第四季度的M2來自《宏觀經濟管理》(1998.5—2000,2)。因為1993年前後M2的統計口徑發生了變化,所以1993年第一季度的Depth指標中的M2更指1993年第一季度末的廣義貨幣供應量余額。在現實世界中,經濟增長受到許多因素內影響。為了檢驗股票市場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是否獨立於其它變數,有必要結合相定變數進行分析。金融中介與股票市場在優比資源配置中的功能有很多重疊之處,西方關於金融中介的理論表明金融中介同樣能夠降低信息獲取成本、促進對大企業的控制,以及提供風險分散和提高流動性的機制。但越來越多的理論和實證研究表明股票市場和金融中介在經濟體系中提供了不盡相同的功能。例如,股票市場在提供風險分散和提高流動性機制方面似乎有更大的優勢,而金融中介在降低信息獲取成本和對大企業控制方面似乎比股市做得更好。因此,我們把股票市場和金? 謚薪櫸旁諭

② 為什麼中國的M2/GDP指標高於美國

意味著:單位資金(M2)產生的GDP太少,說明整個社會資金效率低效.應該是有大量錢沒有進入實體.1. M2/GDP是常用的衡量金融深化的指標。即廣義貨幣(M2)與國...

③ 商業銀行為什麼要進行業務創新

有利於忽悠更多的人。

一、引言
銀行業務創新從本質上說屬於金融創新的范疇,但迄今為止對金融創新尚無統一的解釋,大多根據熊彼特的觀點衍生而來。熊彼特在他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對創新所下的定義是:創新是指新的生產函數的建立,也就是企業家對生產要素實行新的組合。它包括五種情形:(1)新產品的出現;(2)新生產方法或技術的採用;(3)新市場的開拓;(4)新原材料供應來源的發現;(5)新企業管理方法或組織形式的推行。由此大致可以推衍出金融創新的三個主要層次:金融業務創新、金融市場創新和金融制度創新。本文所要論述的銀行業務創新主要是指金融業務創新這一微觀層次,它包括金融工具和服務品種的創新,被視為金融創新的核心。
銀行業務創新能力在國外銀行業的管理體系中已成為其核心競爭能力的突出表現,而我國的銀行業由於長期處於計劃經濟的體制下,致使銀行活力不足,更談不上業務的創新發展。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銀行業逐步開始了商業化、企業化的進程。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以及對外開放的深化,業務創新可以說是一條銀行發展和壯大的必由之路。本文試從商業銀行如何在新的經濟條件下開展業務創新和更好地發揮銀行對經濟的推動作用角度進行闡述。
二、銀行業務創新的理論基礎
(一)宏觀基礎-金融深化論
美國經濟學家麥金農和愛德華•肖在《經濟發展中的貨幣與資本》、《金融深化與經濟發展兩部》著作中,系統地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論。
金融深化理論的核心觀點是:一國的金融體制與該國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相互刺激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在政府放棄對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的過分干預、讓市場機制特別是利率機制自由運行的前提下,一方面健全的金融體系和活躍的金融市場能充分有效地將社會閑置資金轉化為生產性投資,並通過市場機制引導資金流向高收益部門和地區,促進經濟發展;另一方面,經濟的不斷發展,通過國民收入的增加又會刺激金融的擴張,由此形成金融與經濟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這便是金融深化。
衡量金融深化的尺度主要有:第一,存量指標。比如金融資產的種類和存量,金融資產存量與收入之比,金融資產存量與有形財富(真實財富)存量之比等等。這些絕對指標或相對指標的上升就意味著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第二,流量指標。金融流量易於表現金融深化的特徵,例如,對國外儲蓄要求的降低,資本外流的減少,金融職能和金融機構的專業化,場外非法金融交易活動的減少,有組織的金融市場的發展等等。第三,金融資產的價格。這是金融深化與否最明顯的表現,即利率的升降,從而各種金融資產的價格能正確地反映金融市場上的資金供求關系,或者說,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以及各種利率結構的合理性。第四,匯率指標。官方匯率與黑市匯率差距的縮小程度即意味著金融深化的程度。
金融深化理論的主要政策主張有:(1)推進貨幣深化,即通過運用更多的貨幣政策工具,刺激實際貨幣需求的增加來實現貨幣深化。(2)推進金融體制深化。在貨幣深化的基礎上,改革金融體制的落後低效率狀況,打破銀行業間的壟斷,提高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並且消除人為因素對金融市場的分割和干預,讓各個金融機構在競爭中逐步發揮專業分工優勢。而且還應逐步增加各種金融資產的種類,擴展金融工具的期限結構。(3)在推進金融深化的同時要進行財稅改革和外貿改革,否則將會阻礙、破壞金融深化。
這些政策主張,其基本點是想通過利率自由化來促進金融業的發展,帶動經濟增長。
由此可見金融深化的過程是一個逐步消除金融抑制與放鬆金融管制的過程,這必將極大地促進創新的發展。金融深化表現為經濟貨幣化程度不斷提高、取消利率與匯率管制、允許多層次多類型金融機構並存競爭。隨著經濟貨幣化程度的提高,金融市場會得到發展,市場工具的創新有了發展空間,而利率、匯率管制的取消會導致金融市場價格的不確定性,加之金融體系競爭性的加強,形成了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業進行創新的內部和外部壓力,銀行業務創新勢在必行。
另一方面金融創新反過來會加深金融深化的程度。金融業務和市場的創新將直接提高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分配資金的效率,有效地促進儲蓄轉化為投資,使整個金融體制效率更高,最終促進金融相關系數的穩步提高。而這正是金融深化的目的。
這樣就形成了「金融深化---創新---再深化---再創新」的良性循環並且貫穿於整個金融業的發展過程。
我國過去在計劃經濟時期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金融抑制,如匯率、價格等的雙軌制、利率非自由化等。銀行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財政的附庸,沒有遵循市場規律。自我國開始市場化改革以來,價格已實現了主要由市場調節,匯率也取消了雙軌制,實現了經常項目下的自由兌換,利率杠桿作用也受到了人們的重視。 在《國務院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中國人民銀行制定存、貸款利率上下限,進一步理順存款利率、貸款利率和有價證券利率之間的關系;各類利率要反映期限、成本、風險的區別,保持合理利差;逐步形成以中央銀行利率為基礎的市場利率體系。」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央銀行利率為基準利率,同業拆借市場利率為基礎利率,資本市場利率圍繞貨幣市場利率變動的利率。由此可見,我國利率的市場化進程已經開始。在利率市場化即金融深化的過程中,必然要求作為經濟活動中介者的銀行進行業務創新,否則將無法適應新經濟形勢的要求,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這也正是我國商業銀行要進行業務創新的深層次原因與制度背景。
(二)微觀基礎-市場細分與目標營銷
現代戰略營銷的核心可以被描述為目標營銷(STP營銷)---即細分 (Segmenting)、 目標 (Targeting) 和定位 (Positioning),這種營銷戰略產生是因為顧客個性化的需求致使大規模營銷變得愈來愈困難,大規模市場正經歷著「細分華」。市場被分割成不同層次的目標細分市場,其特徵是:具有不同風格的群體在不同的分銷渠道中流通。面對特定的細分市場,目標營銷便應運而生,共有3個步驟:第一步是市場細分,即按照購買者所需要的個別產品或營銷組合,將一個市場分為若干不同的購買者群體的行為;第二步是目標市場的選定,即判斷和選擇要進入的一個或多個細分市場的行為;第三步是市場定位,即在目標市場顧客心中建立以產品特徵為核心的心理階梯的利益的行為。
我國金融市場正經歷著「細分化」,銀行必須轉變營銷觀念開展業務創新以適應目標營銷的要求。
首先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目標營銷正成為可能。以往在計劃經濟時期,國民收人的分配中以國家為主,個人只佔很少的部分。因此相對而言個人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也較少。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國民收入的分配開始向個人傾斜。個人所掌握的金融資產逐漸增多並且呈現出階層化。這樣就形成了人們對金融服務的多層次的需求,使得銀行針對細分市場開展目標營銷成為可能。
其次細分市場的確定,要求作為金融服務的提供者銀行不能僅憑一項業務去同時滿足多個不同偏好的市場的需求。例如利率水平較低的儲蓄可以滿足一般居民對所持金融資產保值的要求。但對於中高收人階層來說他們可能更關注金融資產的增值問題。這種情況的出現勢必要求銀行對其原有業務進行創新,以更好的滿足市場變化的需求。
如果說金融深化是銀行業務創新的制度背景,那麼目標營銷的出現則是銀行業務創新的現實基礎,為其創新指明了方向。
三、當前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必要性
(一)加快業務創新是銀行自身發展的迫切需求
商業銀行以「安全性、盈利性、流動性」為自身經營的原則,其中的「盈利性」
原則體現了商業銀行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以公平競爭的手段、合法的經營、誠信的聲譽、較少的投入來換取最佳的效益是商家的渴求目標。以確保自身的優勢為基礎,不斷的拓展經營領域是所有商業化企業的經營之道。隨著我國金融改革的深化,外資銀行、股份制銀行的蓬勃發展,同業間競爭不斷加劇。各家商業銀行在競爭中求生存和發展,競相以優惠條件吸收存款,造成成本不斷上升。與此同時,貸款業務發面由於客戶企業的經營不善,加之以銀行內部管理體系不完善,造成信貸資產質量下降,銀行效益下滑。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必須不斷開拓新的業務領域,不斷開發適合市場需求的金融產品,培植新的利潤增長點。
(二)加快業務創新是銀行適應經濟金融環境及市場需求的客觀要求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化,國民經濟的整體環境發展對商業銀行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求銀行不斷加快新產品的開發,加速資金在國民經濟中的融通,推動社會整體效益的改善;另一方面要求銀行在業務創新的同時注重風險的防範。二月四日,中國首部針對金融衍生產品的法規《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出台,此辦法為商業銀行的表外業務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法規條件,降低了政策風險。隨後,二月二十三日《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出台,對銀行開展業務的風險控制提出了新要求。

④ 金融深化程度的量化指標有哪些

銀行信貸/GDP

⑤ 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的概念是什麼

金融深化論的實質就是要進行金融改革,放棄政府對金融的過度干預,變金融領域的政府「管制」為「有效管理」,依靠市場機制的作用提高金融體系的運作效率,優化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消除價格扭曲、市場分割、結構單一的現象,形成正的儲蓄、投資、收入和結構優化的效應,建立起金融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金融抑制是指在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金融業遠未達到成熟,金融體系效率低下,因而不能有效地為經濟發展服務。
拓展資料:
金融深化是一國ZF放棄對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的過度干預,放鬆對利率和匯率的嚴格管制,使利率和匯率為反映資金供求和外匯供求對比變化的信號,從而有利於增加儲蓄和投資,促進經濟增長。此時金融業能夠有效地動員和配置社會資金促進經濟發展,而經濟的蓬勃發展加大了金融需求並刺激金融業發展時,金融和經濟發展就可以形成一種互相促進和互相推動的良性循環狀態,這種狀態可稱作金融深化。金融深化可通過儲蓄效應、投資效應、就業效應、收入分配效應,促使經濟發展。金融深化,就要放開利率管制,取消信貸配給制,實行金融的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也稱「金融深化」,是「金融抑制」的對稱。金融自由化理論主張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政府對金融的過度干預,放鬆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限制,增強國內的籌資功能以改變對外資的過度依賴,放鬆對利率和匯率的管制使之市場化,從而使利率能反映資金供求,匯率能反映外匯供求,促進國內儲蓄率的提高,最終達到抑制通貨膨脹,刺激經濟增長的目的。
金融深化論的實質就是要進行金融改革,放棄政府對金融的過度干預,變金融領域的政府「管制」為「有效管理」,依靠市場機制的作用提高金融體系的運作效率,優化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消除價格扭曲、市場分割、結構單一的現象,形成正的儲蓄、投資、收入和結構優化的效應,建立起金融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
金融抑制是指在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金融業遠未達到成熟,金融體系效率低下,因而不能有效地為經濟發展服務。

⑥ 怎麼理解金融深化

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政府放棄對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的過度干預,放鬆對利率和匯率的嚴格管制,使利率和匯率為反映資金供求和外匯供求對比變化的信號,從而有利於增加儲蓄和投資,促進經濟增長。

簡介:
此時金融業能夠有效地動員和配置社會資金促進經濟發展,而經濟的蓬勃發展加大了金融需求並刺激金融業發展時,金融和經濟發展就可以形成一種互相促進和互相推動的良性循環狀態,這種狀態可稱作金融深化。
金融深化可通過儲蓄效應、投資效應、就業效應、收入分配效應,促使經濟發展。金融深化,就要放開利率管制,取消信貸配給制,實行金融的自由化。
貨幣化程度和金融相關比率都可以衡量金融深化的情況,但貨幣化程度是最基本的衡量方法。

金融深化的原因:

1、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是指交易一方對交易的另一方的信息掌握的不充分而無法做出正確的決策。信息不對稱會降低市場的運作效率。
2、交易成本。有效的金融體系會降低金融中介的成本,提高資金配置的效率,最終會加快經濟的增長。

金融深化的表現:
1、專業生產和銷售信息的機構的建立。
2、各類金融中介的出現。
3、限制條款、抵押和資本凈值在金融交易中的作用加強。

金融深化的主要內容:
①確定一個合理的實際利率水平。考慮到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存在較高的通貨膨脹率,因此需要提高銀行存款利率的名義水平,使實際收益率為正,這樣才能增加公眾持有貨幣形式儲蓄的收益,從而增加對實際貨幣的需求。
②放鬆對匯率的管制,糾正高估本幣的現象,改固定匯率制為浮動匯率制,讓市場供求決定本幣匯率水平,通過本幣的適度貶值刺激本國出口,改善國際收支狀況。
③進行財政體制的改革,合理地規劃財政稅收,進而鼓勵儲蓄,減少不合理的財政補貼和配給,取消「信貸分配」中的特權。
④其他改革措施,包括放鬆對金融業務和金融機構的限制,發展多種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場等。

閱讀全文

與金融深化的指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期貨中盈虧平衡點 瀏覽:27
中美匯率影響因素 瀏覽:954
工行貴金屬定投特點 瀏覽:276
天元機電股票 瀏覽:302
湘財證券官網電話 瀏覽:349
假設總杠桿系數大於 瀏覽:418
成都國銀普惠金融服務外包有 瀏覽:432
天津銀行北京分行經營貸款 瀏覽:733
私募股權投資杠桿 瀏覽:403
抓最佳組合買點趨勢指標 瀏覽:702
河北銀行理財雙周本益贏 瀏覽:618
論述某公司的金融目標 瀏覽:884
曲靖正規貸款 瀏覽:350
河南中小企業融資案例 瀏覽:97
股票每次2萬 瀏覽:923
工商銀行理財產品論文 瀏覽:35
公司法證券法信託法 瀏覽:131
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資料庫 瀏覽:889
汽車金融公司服務口號 瀏覽:590
招商把傭金吞了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