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俄羅斯石油資源與世界關系
當今世界,俄羅斯是石油天然氣儲量、生產、出口和過境的能源大國,自普京擔任總統後,俄羅斯就把能源出口作為一項重要的國家發展戰略,俄石油即開始大量進入國際能源市場,對國際能源格局產生了一定影響。所謂國際能源格局,就是指在國際舞台上能夠起主導作用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在一定時期內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結構、態勢。俄經濟迅速發展,得益於國際石油供求緊張,油價不斷飆升。當前,「梅普組合」正積極利用對俄相對有利的國際經濟形勢,想盡辦法使俄羅斯在石油供求關系、運輸體系、定價機制和天然氣貿易
等方面對國際能源格局施加影響,藉此提高俄在國際經濟政治大格局中的地位。
國際能源格局的基本狀況
能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目前人類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一次性能源,其中石油占能源消費的40%。世界石油版圖經歷了從「墨西哥灣時代」到「波斯灣時代」的變換。從1859年在賓夕法尼亞打出第一口油井到20世紀中期,世界石油版圖被稱為「墨西哥灣時代」。這個時期美國和委內瑞拉是石油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美國在「墨西哥灣時代」對石油的控制,促進和鞏固了美國在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中的霸主地位。1948年以後,美國開始從中東地區進口石油,成為石油凈進口國,標志著世界能源中心從美國轉移到了中東,世界能源版圖的波斯灣時代開始了。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前,世界石油市場基本處於消費國主導時期,石油的產量和價格由西方國家的石油大公司操縱;1960年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成立,標志著國際石油公司和石油產出國政府之間的關系開始發生變化,西方大公司對石油的控制權力被弱化。20世紀70年代,接連發生了兩次石油危機,石油出口國和進口國之間進行了激烈的較量,最終,產油國和消費國的力量趨於平衡。
伊拉克戰爭爆發後,中東產油地區的地緣政治形勢越
來越嚴峻,而世界經濟對石油的需求大幅增加。為了保障石油安全,無論是石油生產國還是消費國都紛紛制定了能源多元化戰略,因而使國際能源格局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第一,美國和歐佩克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地位仍然舉足輕重。美國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家。由於美國對石油的強大需求再加上美國自己繁榮的生產,使得美國對石油市場和世界石油政治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其他力量所能達到的地步。美國對石油市場的影響一方面體現在需求量和生產能力方面,另一方面反映在石油——美元定價機制上,以美元作為國際石油交易的計價貨幣,確定了美元作為交
易媒介的壟斷地位,這不僅鞏固了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霸權地位,而目影響了世界經濟和各國財富的流向。歐佩克國家擁有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的60%和供應量的40%。由於世界經濟對石油嚴重依賴,因此,作為石油終端供應商,歐佩克在世界石油供應方面佔有主導地位,但是由於政治、軍事、經濟等原因,它們不得不與霸權國家達成妥協,實現所謂的「相互依賴」。
第二,俄羅斯、裏海、非洲等非歐佩克國家和地區在石油市場中的地位上升。俄羅斯是歐佩克之外石油含量是豐富和生產、出口能力最強
的國家。裏海蘊藏著豐富的能源資源。據有關方面統計,裏海的石油儲量約在1100億桶到2400億桶之間,約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18%。蘇聯解體後,裏海的石油成為獨立於俄羅斯之外的能源資源,並成為西方石油消費國追逐的對象非洲石油蘊藏豐富,不僅油質好、成本低、易運輸,而且遠離動亂中心,相對安全因此,西方各大石油公司視非洲為「尚待開發的處女地」,競相投人巨資進行勘探開發。非歐佩克國家和地區石油相繼進人國際石油市場,強烈吸引了石油消費國的目光,對歐佩克絕對供應國地位造成了一定沖擊。
第三,能源消費增長中心向亞太地區轉移。近年來,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經濟發展漸進快車道,對石油的需求大幅度增長,推動世界能源消費增長中心發生了轉移。亞洲近20年來石油消費量增長了一倍,石油需求量由佔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的10%上升到25%,成為與北美、歐洲石油消費量基本相當的重要地區,是影響國際能源格局變化的新生力量。
俄羅斯能源優勢得天獨厚
俄羅斯是當今世界能源最豐富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與其他能源資源豐富的國家相比,俄羅斯能源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第一,俄羅斯能源儲量豐富。石油和天然氣都是化石能源,具有稀缺不可再生且分布不均的特點。世界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從北非的馬格裡布到波斯灣,從波斯灣到裏海,再到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巨大「石油心臟地帶」。俄羅斯在「石油心臟地帶」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俄羅斯的油氣資源分布非常廣泛,從烏拉爾山以東到太平洋沿岸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有諸多儲量可觀的油氣田。按照石油探明儲量排名,俄羅斯石油儲量為70—100億噸,佔世界石油總探明儲量的8%—13%、俄羅斯的天然氣儲量十分豐富,居世界第一,在世界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中.俄羅斯佔32.6%,按探明儲量計,其供給時間約為90年,按預測儲量計則供給時間可為100年。
第二,俄羅斯擁有極強的油氣生產和出口能力。承接了蘇聯時期的生產體系,俄羅斯的石油生產能力極強。根據俄能源工業總調度局的數據統計,2006年俄石油產墩4.8億噸,2007年出產石油4.9億噸。俄羅斯石油一半用做出口,2006年出口2.5億噸,2007年出口2.53億噸,佔世界石油貿易的12%,是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輸出國。考慮到歐佩克內部成員之間矛盾不斷、中東地緣政治環境惡化以及石油消費國紛紛謀求石油進口渠道多元化等因素,俄羅斯能源對國向消旨源供求市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三,俄羅斯的地理位置優越。能源安全的主要挑戰並不僅僅是獲得足夠的石油,而且還包括如何把石油從地下弄出來然後運送到需要人的手裡。由於富產石油的中東地區與石油消費國大多遠隔重洋,因此,從中東地區向外運輸石油基本都走海路,並且有相當數量的油輪需要經過由伊朗控制的霍爾術茲海峽和險象環生的馬六甲海峽,這無疑增添了石油安全的危險程度。俄羅斯雄踞歐亞大陸,具有貫通四方而很少受到地理條件約束的優越地緣環境,與石油消費增長最快的亞洲和石油消費量最多的歐洲都有陸路接壤,因此,俄羅斯能源出口可以採用最經濟、最安全的陸路管道運輸,以此降低能源運輸的風險和成本。
第四,俄羅斯有發達的能源輸出管道系統。目前,俄羅斯已有三條通向歐洲的石油管道和一條橫跨波羅的海海底直達德國的「北方溪流」天然氣輸送管道;2008年初俄又與保加利亞和寒爾維亞簽訂了准備修建「南線」天然氣管道的協議;通往亞太市場的「泰納線」一期也在按計劃建設中。同時,俄羅斯還控制著蘇聯時期遺留下來的遍布各獨聯體國家的天然氣和石油配送渠道,這些管道為俄擴大能源出口,影響能源進口國和過境國的政治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第五,俄政府控制著石油和天然氣公司的大部分生產和出口。在俄獨立後掀起的私有化浪潮中,控制著俄90%的天然氣開采和運輸體系的俄氣公司非常「榮幸」地始終掌握在國家手中。普京執政後,俄政府通過各種手段又將已經私有化了的石油公司重新掌控在政府手中。由政府控制的油氣公司雖然市場化程度較低,但卻有利於使這些公司的生產和出口計劃符合國家的政治需要,成為俄推行能源外交戰略,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工具。
俄羅斯能源對國際能源格局的影響
由於歷史的原因,前蘇聯並沒有參與國際能源市場基本體系的創建,因此,盡管俄羅斯是能源生產和出口大國,但它不是國際能源機構、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員,因而,
在發揮對國際石油市場的影響力方面受到極大限制。隨著石油和天然氣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不斷提高,能源在國際關系中的力量日益凸顯。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能源威力,俄羅斯調整了國家能源戰略,積極擴大能源出口,使俄羅斯對國際能源格局的影響越來越大,國際能源領域原有的力量平衡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冷戰時期,蘇聯的石油主要用於滿足國內需求和出口「經互會」成員國及部分西歐國家,對全球能源市場的影響不大。蘇聯解體後,能源出口成為俄羅斯政府財政和外匯收人的主要來源,其石油開始大量進入國際能源市場,並逐漸成為國際能源市場上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目前,除了歐洲仍然是俄羅斯能源最大的用戶外,中國、印度、美國、日本以及韓國都非常看好俄能源,以減少對中東地區能源的依賴,提高能源進口的安全系數。隨著俄羅斯石油出口渠道逐漸拓寬,俄羅斯在國際石油市場上將不斷蠶食歐佩克國家的份額,在平衡世界石油市場格局、維護市場穩定上的作用將越來越大,從而使國際石油供求格局逐漸改變。
由於地理條件優越,俄羅斯的能源出口大多採用成本低、安全系數高的陸路管道運輸。俄羅斯政府一直都非常重視能源出口管道建設,已初步形成「扇」形油氣管道戰略:俄羅斯已有的和正在修建的以及將要修建的油氣管道構成「扇」形油氣管道戰略中的扇骨;油氣管道覆蓋的地區形成扇面;由國家牢牢控制的能源企業是俄羅斯手中的扇柄。俄手中的能源工具,就像鐵扇公主手中的芭蕉扇,可以伸縮自如,只要輕輕擺動,就能產生威力無窮的效用,並因此使國際石油運輸格局發生微妙變化。
另一個影響國際石油格局的因素是石油價格。石油價格看起來平淡無奇,卻是實實在在決定著國際資金和政治影響的流向和速度。因此,西方石油消費大國和主要產油國都非常關注全球油價的波動,並積極參與全球市場的石油定價。作為石油出口大國的俄羅斯當然也不甘人後。目前,俄烏拉爾牌原油已佔國際原油市場份額的12%,成為了能夠影響國際能源供求關系的一支重要力量。此外,俄羅斯還積極籌劃開設了以盧布作為計價和結算工具的俄羅斯石油交易所,以徹底扭轉俄羅斯石油沒有自己的定價權的被動局面。
俄羅斯大力推進由盧布主導的石油定價機制目的非常明確:第一,挑戰國際市場現行的石油定價體系,打破石油價格機制由歐佩克和西方國家壟斷的局面;第二,利用油品交易使用盧布結算的機會,提升盧布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地位。近年來,美元持續貶值,已給石油出口國和消費
國造成了巨大損失,引發了部分歐佩克成員國對用美元定價的石油交易體系的不滿,提出改用其他貨幣進行石油貿易結算。這使俄羅斯在國際石油市場挑戰美元主導地位的計劃有了實現的希望。
隨著全球石油探明儲量增幅逐漸降低,以及環境壓力日益增大,世界各國開始關注其他的能源資源天然氣因具有分布更廣、更清潔的優點,有可能逐漸替代石油成為未來最主要的能源。在天然氣領域,俄羅斯的地位與沙特在石油領域的地位一樣舉足輕重。目前國際上尚未形成像石油歐佩克的天然氣組織,天然氣的定價機制還未形成,因此,俄羅斯容易在遠未成熟的國際天然氣市場上擁有更
多的發言權,發揮重要作用。為了能夠充當國際天然氣市場的「領導者」,俄羅斯對創建國際天然氣聯盟態度積極。早在2002年,普京就提出,由俄羅斯和中亞國家成立一個「歐亞天然氣同盟」,旨在協調天然氣生產國的政策和價格。此後,關於俄羅斯和其他天然氣生產國成立同盟組織的傳聞從未停止顯而易見,成立一個由俄羅斯主導的天然氣國際組織,對俄影響國際能源市場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
總之,俄羅斯能源擔負著推動俄羅斯經濟增長、參與世界貿易體系和維護地緣政治影響以及改善國際政治環境等多重責任,因此導致其能源出口規模不斷擴大,內容不斷豐富,從而對世界能源市場產生了巨大影響,促使世界能源格局不斷發生變化。
⑵ 機構預測國際油價6月或升至130美元,國內油價是否會因此上漲
國際油價如果上漲到130美元的話,國內的油價肯定會有所上漲。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絕大多數的石油都是進口而來,因為我國的石油開采量遠遠滿足不了我們的人口使用。就連最基本的汽油雖然在我國的化工產品當中占據的比例是非常少的。但是也沒有辦法滿足,所以如果國際油價出現波動繼續上漲的話,國內油價也會隨之上漲。
歐佩克石油組織認為如果石油禁運協議達成的話,在6月份的時候,全球的石油價格可能會達到130美元。而俄羅斯為了能夠應對這樣的狀況,將會繼續減少自己的產量,他們表示在6月份的時候,俄羅斯的出口量將會減少為220萬桶每一天。但與此同時,他們也認為市場需求旺盛,自己能夠熬到解封的那一天。
⑶ 5月北美原油期貨總交易額2500萬美元國內投資者確損失幾百億
銀行的原油交易都是紙原油,也就是與國際原油價格掛鉤的金融衍生品。銀行不去國際商品交易市場直接購買原油期貨,因此也不能交割實物原油。
相當於是銀行為投資者開設的對賭盤,由投資者進場對賭。銀行只靠設置在國際油價之上的買賣點差穩定的獲取利潤。舉個例子,比如一個人買多1000桶,一個人買空1000桶,且這兩個人交易點位一致,那麼對於銀行來說,這兩筆交易就對沖了,銀行賺了兩筆手續費。
現實的情況是多空交易不可能完全對等,那麼銀行會通過買入其它關聯的金融衍生品來對沖多出來的多單或空單,來控制風險,保證銀行的利潤。
所以說銀行投資損失幾百億,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⑷ 中國石油進口量與國際石油市場價格變化趨勢分析
石油和天然氣市場是一個最典型的全球化市場。雖然V.I.Vysotskii和A.N.Dmitrievskii樂觀地估計,目前全球可開採油氣資源為5547×108t石油和634.3×1012m3天然氣[42]。但是,因為油氣資源的稀缺性、資源稟賦的不均衡性,以及賣方市場的特殊性,致使石油和天然氣產品被國家壟斷,其銷售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因此使得世界油氣市場的價格受控於這些國家或其組織。那麼,價格變化規律也不例外。而油氣價格的波動將會給石油進口的成本管理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導致經濟風險增加。
另外,石油價格與國家經濟發展密不可分。據IMF公布的數據顯示,原油價格每上升10%,全球的GDP會減少0.10%~0.15%[47]。2005年原油國際價格較2004年上漲42.1%,世界經濟因此減緩了0.8%[48]。因此,說明油價的波動將影響到國家的經濟發展,以及戰略油氣儲備的價值。另一個值得重點關注的是世界石油市場的價格變化趨勢,這將關繫到中國石油進口的經濟安全性。
1.國際石油市場價格變化分析
近30年來,世界油氣市場的價格變化波動很大且總體呈上升趨勢。從1980年以來,國際石油市場的交易價格總體呈現不斷上升趨勢的同時,還具有明顯的其他特徵。
一是不同地方的石油交易價格差別較大的同時又具有地域代表性。就BP公司2010年的世界能源報告中公布的數據來看,4個具有代表性的世界石油交易價格,即迪拜(Du)、布倫特(Brendt)、福卡斯(Nigerian Forcados)和西德克薩斯(West Texas Intermdiate,W T I)。它們分別代表著中東、歐洲、非洲和美洲地區的石油交易價格。基本呈現前者的石油交易價格最低,西德克薩斯價位較高的規律。但是,2005年以後福卡斯取代了高油價地位,2011年和2012年西德克薩斯取代了低價位地位(圖6-3)。這與該地區的石油需求狀況和油質水平掛鉤,2007年後受美國金融危機影響,世界各地石油交易價格差從7.09美元/桶(2008年)降到1.96美元/桶(2009年)。同時,也應該看到美國的頁岩氣的開發利用,這個石油資源替代品對其價格的影響非常明顯。
續表
數據來源:中國國土資源年鑒2001-2009;中國海關統計年鑒2009-2013;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註:平均進價由進口量與金額計算而得。
圖6-6 中國進口原油平均價格與國際油價比較(數據來源:中國國土資源年鑒2001-2009,中國海關統計年鑒2009-2013,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中國石油進口量增加時國際油價就上升,當然這本身也符合市場經濟規律。這個現象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是,只要中國石油進口需求加大,國際市場就會提價;另一個方面也可以認為中國的石油需求對國際油價已經有了影響的力量。前者對於中國發展經濟,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地位等都為威脅因素,後者則說明已有了影響市場的機會。所以應該想辦法採取措施,抓住該機會,以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國際名聲的提高。
⑸ 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兩次石油價格飛漲曾引起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經濟停滯和危機但為什麼近年的石油價格
70-80年代中, 兩次石油危機。這一時期, 國際石油市場供需狀況開始發生逆轉, 石油價格不斷攀升升。一方面, 主要石油消費國消費量日益上升, 但由於國內儲量有限, 生產很難有較大突破, 從
而造成供不應求, 需要從國際石油市場上進口石油,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已逐步由石油凈出口國變為石油凈進口國另一方面, 由於中東主要石油生產國反對美國等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中東政策, 自1973年開始兩次對這些國家採取「 石油禁運」 政策,從而導致國際石油市場價格的兩次大幅度攀升。兒大石油市場的價格都比前一時期明顯提高。1973一1979年, 每桶石油價格都提高到10美元以上,1979一1985年進一步提高到接近或超過30美元的水平。
近年來美國等西方國家放寬了對能源產業的限制,採取了多項措施鼓勵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如對乙醇的大力利用和開發。近年來,美國燃料乙醇加速發展,美國乙醇汽油消費總量已超過汽油消費總量的20%,全美玉米產量有12%用於生產燃料乙醇。加上現有的完備的石油戰略體系使得西方國家對中東石油的依賴性不如以前。同時中東也接收到了以前的教訓,意識到了石油上漲會迫使主要消費國減少石油的出口。所以說這是雙方共贏的一個局面
我國從1993年成為石油進口國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進口量的不斷增長,越來越受到國際石油市場的波動和影響。盡管尚未有遭遇大規模的石油危機,但供需矛盾日益加劇下高漲的油價與石油緊缺依然對我國生產生活以及經濟發展造成了不少影響,具體體現為:
1.石油短缺對工業與經濟的影響重大
石油作為用途廣泛的重要工業和化工原料,其戰略價值和經濟價值對於國家
經濟發展異常重要。目前我國已進入重工業化階段,與20世紀90年代初相比,
經濟增長對能源和石油的依賴度明顯增加。2003年我國經濟增長的能源消費彈
性系數比1991年提高了接近2倍;2003年我國石油消費比重達到22.7%比1991
年高5.6個百分點;2003年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35%。嚴重石油供應短缺一旦發
生,將會對我國經濟和生產造成重大影響。
2.國際石油價格上漲導致國內生產成本上升並可能會形成通貨膨脹作為工業社會的基礎性燃料與原材料,石油構成了工業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石油價格的上漲伴隨著生產成本向消費成本的轉移,全社會物價水平就會提高,會加速通貨膨脹的形成。我國單位GDP的能耗本來就高於其他國家,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將使我國承受更大的通貨膨脹壓力。只考慮油價因素,石油價格從30美元漲至60美元,CPI將上漲1.8個百分點,如果考慮我國國內石油價格與國際原油價格調整的不同步,上一次石油價格上漲也需要消化,那麼,國內物價的上升或許會更多。
3.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將影響我國的國際收支平衡
在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逐漸提高的前提下,國際原油價格的持續上漲將打破
我國原有的貿易平衡。2004年,我國為石油價格上漲多支付了200億美元,而
當年的貿易順差總額為320億美元,如果不考慮為高價石油所支付的更多外匯。
2004年的貿易順差能夠達到520億美元2003年我國進口石油約9100萬噸。而
當年的平均油價每桶29.6美元,即使進口保持1億噸的水平,我國僅為高油價
支付需要200億美元。總之,在世界經濟條件不變的前提下,國際原油價格上漲
可能使我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
4.改變居民消費結構,抑制居民消費
石油價格越高,產品成本越大,價格也隨之提高,這將阻礙原有消費需求的擴大,新的消費需求熱點形成也將受阻。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汽車消費,油價升高使得居民購車的意願受到壓抑,許多人擔心買得起車,養不起車,因而選擇持幣觀望。高油價也會改變大眾的住房消費模式,但隨著油價的不斷上揚,房子和工作地點間的距離成為必須考慮的問題。旅遊業也因於油價持續上漲帶來航空、長途汽車等交通費用的上升而增加成本,進而影響到部分消費者的旅遊需求。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石油儲備的效益,不僅僅體現在對石油價格的平抑作用上,更應體現在對國民經濟和生產間接和潛在損失的彌補作用上。
⑹ 全球每天的原油期貨量是多少
每天的交易量都是不同的,具體的交易量是可以看到的。
原油期貨回是最答重要的石油期貨品種,由期貨交易所統一制定,以原油為標的的標准化合約。世界上重要的原油期貨合約有4個: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的輕質低硫原油,即「西德克薩斯中質油」期貨合約、高硫原油期貨合約,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IPE)的布倫特原油期貨合約,新加坡交易所(SGX)的迪拜酸性原油期貨合約。
⑺ 國際石油市場價格變化趨勢特點
近30年來,世界油氣市場的價格變現波動很大,且總體呈上升趨勢。從1980年以來,國際石油市場的交易價格總體呈現不斷上升趨勢的同時,還呈現了三大特點:
一是不同地方的石油交易價格差別較大的同時又具有地域代表性。就BP公司2010年的世界能源報告中公布的數據來看,4個具有代表性的世界石油交易價格:迪拜(Du)、布倫特(Brendt)、福卡斯(Nigerian Forcados)和西德克薩斯(West Texas Intermdiate,WTI)的差別較大。前者的石油交易價格最低,而西德克薩斯基本處於最高價位,2005年以後被福卡斯的高油價取代(圖2-1)。迪拜、布倫特、福卡斯和西德克薩斯的油價分別代表著中東、歐洲、非洲和美洲地區的石油交易價格。所以與該地區的石油需求狀況和油質水平掛鉤,則2007年後受美國金融危機影響世界各地石油交易價格差從7.09美元/桶(2008年)降到1.96美元/桶(2009年)。
圖2-1 1980-2010年世界石油交易價格變化趨勢圖(數據來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二是不同地域的石油交易價格差在不斷地加大,同時顯示價格差與價格水平有一定關系。1980年到1989年間平均價格差為2.10美元/桶、1990年到1999年為3.09美元/桶,而到了2000年至2009年間就上升為4.91美元/桶。利用1980年至2011年間迪拜、布倫特、福卡斯和西德克薩斯的石油交易價格數據可以計算出每一年的石油交易價格極差值(圖2-2),其也顯示世界石油價格地區差別不斷加大的趨勢,尤其是21世紀以來更加明顯。
三是世界石油價格雖然在2008年中達到過有史以來創紀錄的油價147美元/桶,隨之繼續上升。到2012年年平均價格達到了114.21美元/桶,而2008年年平均價格為101.43美元/桶。因為雖然2007年以後至今歐洲和美國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發展呈現負增長,能源消費隨之下降,但是經濟發展從西方轉向了東方,中國和印度的經濟發展不容置疑在該時期對整個世界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由此也帶來了對石油需求量的提高,石油使用量的增長也就從西方轉向亞洲,世界對石油的總需求量增長還是基本沒變,致使石油價格在該時期下降程度超出估計。
圖2-2 1980-2012年間世界石油交易價格差變化趨勢圖
⑻ 國際原油每日成交額大概是多少
紐約商業交易所原油期貨交易和CFD交易一個標准手都是1000桶,紐約商業交易所的原油期貨小型合約是500桶。CFD交易最小交易單位為是0.1手也就是100桶。
紐交所保證金比例一般是1:20左右,交易以標准手佔用的保證金是5000美元左右,小型就是2500美元;CFD交易保證金一般是1:100左右,交易以標准手佔用的保證金是1000美元,0.1手只要100美元,入門較低,但是CFD交易不能交割實物。
⑼ 國際石油交易量為什麼是用桶來計算
應該是國際慣例吧, 不只是中國。
⑽ 世界石油供需現狀與趨勢
目前,世界石油消費量為40億t左右,主要集中在北美、亞太和歐洲地區,石油消費量較多的6個國家依次為美國、日本、中國、德國、俄羅斯、韓國,其消費量佔全球總量的一半,且每個國家的石油消費量均超過了1億t,佔4%以上。
目前,世界石油貿易量達到20多億t。世界石油出口量最大的地區分別為中東、北美、前蘇聯、西非和中南美。世界石油進口量最大的地區分別為亞太、北美和西歐,各佔1/3左右。進口量最大的國家分別為美國、日本和中國。目前,中國主要自中東、亞太和西非地區進口石油。預計未來10年間世界石油流向仍將保持目前的態勢。
石油是關系國家經濟、政治命脈的重要戰略資源,石油安全關繫到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據經合組織估計,每桶石油價格上升1 0美元,經合組織成員國的通貨膨脹就上升半個百分點,經濟增長降低1/4個百分點。目前,世界能源商貿90%來自石油,許多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或停滯不前都與石油供應及價格波動直接相關。石油運輸量大,運輸過程防火安全要求很高,且國際局勢緊張時,石油運輸線往往會成為軍事攻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