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儲蓄貸款協會的資金來源有( )
資金來源於社員的股金和儲蓄存款。
舉個例子簡單點說就是先有一群人,比如說是10個,每人出資10萬美元,一共湊齊100萬美元作為股東權益,然後再吸收1900萬美元的存款,然後在此基礎上發放約2000萬美元的貸款。
儲蓄貸款協會是在美國政府支持和監管下專門從事儲蓄業務和住房抵押貸款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其產生的動機是為購房提供融資,貸款要以所購房屋為抵押。其形式有互助制和股份公司制。互助制意味著沒有發行在外的股份,存款者即為所有者。為了提高儲蓄貸款協會擴大資本金來源的能力,法律制定者立法促進互助制向股份公司制轉變。與銀行一樣,儲蓄貸款協會可以在聯邦或州注冊,必須遵守聯儲的存款准備金規定。
Ⅱ 金融機構對高風險客戶應採取什麼措施
金融機構應按照客戶的特點或者賬戶的屬性,並考慮地域、業務、行業、客戶是否為外國政要等因素,劃分風險等級,對風險等級較高客戶或者賬戶的審核應嚴於對風險等級較低客戶或者賬戶的審核,對本金融機構風險等級最高的客戶或者賬戶,至少每半年進行1次審核。
Ⅲ 儲蓄貸款協會的發展
第一家儲蓄信貸協會於1831年誕生在賓夕法尼亞州。但發展比較緩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70年代,美國住房市場需求日趨旺盛,給儲蓄信貸協會的發展帶來了一段黃金時期。到70年代末,美國儲蓄信貸協會的總資產已突破6000億美元,成為美國的金融巨頭之一。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國房地產價格大幅度下跌,房地產業客戶大量違約,因而形成大量銀行不良資產。主要從事房地產業的S&L則普遍陷入嚴重困境,其中相當部分喪失了支付能力,形成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規模最大的金融危機之一。
Ⅳ 利率市場化以後,利率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但具體有哪些因素呢
所謂利率市場化,是指利率的數量結構、期限結構和風險結構由交易主體自主決定,中央銀行調控基準利率來間接影響市場利率從而實現貨幣政策目標。利率作為貨幣資金和金融產品的價格,是整個金融市場上能動而活躍的因素。利率市場化改革是我國金融改革中的關鍵因素和中心環節,對我國金融機構的生存環境和管理模式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實踐證明,嚴格的利率管制,不利於金融部門的內部治理,不利於資產負債風險管理,也不利於金融創新,它導致整個金融業進入抑制性狀態,難以實施金融深化。所以,不斷推進利率市場化是我國的既定目標。
作為世界上經濟和金融業都十分發達的美國,對銀行機構利率管理與其他國家有所不同,是從自由到管制,再從管制到自由,而且利率市場化的實施比其他發達國家更顯得慎重,利率市場化後對美國經濟和金融制度、體制的影響也有其不同的特點,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目前正在積極而穩步地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結合我國的實際,借鑒和吸收發達國家利率市場化的實施戰略和經驗教訓,從美國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也許能有所啟示。
一、利率市場化進程
美國的利率市場化經歷了「自由——管制——自由」的利率市場化進程。20世紀60年代,美國通貨膨脹率提高,市場利率開始明顯上升,有時已經超過存款利率的上限。證券市場的不斷發展,金融國際化、投資多樣化,又導致銀行存款大量流向證券市場或轉移至貨幣市場,造成金融中介的中斷和「金融脫媒」現象的發生,且愈演愈烈,Q條例約束和分業經營的限制,使銀行處於一種不公平的競爭地位。各存款類機構都出現經營困難,一些儲蓄協會和貸款協會出現了經營危機,銀行信貸供給能力下降,全社會信貸供給量減少。此時,人們不得不考慮Q條例的存廢問題。
從70年代起,美國提出了解除利率管制的設想。1970年6月,根據美國經濟發展和資金供求的實際情況,美聯儲首先將10萬美元以上、3個月以內的短期定期存款利率市場化,後又將90天以上的大額存款利率的管制予以取消。同時,繼續提高存款利率的上限,以此來緩和利率管制帶來的矛盾。但是,這種放鬆利率管制的辦法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Q條例限制帶來的現實問題,短期資金仍然大量從銀行和其他存款機構流出,「金融脫媒」現象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現實要求政府和金融管理當局必須從法律上和制度上考慮利率的全面市場化。
1980年3月,美國政府制訂了《存款機構放鬆管制的貨幣控製法》,決定自1980年3月31日起,分6年逐步取消對定期存款利率的最高限,即取消Q條例。1982年頒布的《加恩-聖傑曼存款機構法》,詳細地制定了廢除和修正Q條例的步驟,為擴大銀行業資產負債經營能力,還列明了一些其他與利率市場化相關的改革。
1983年10月,「存款機構放鬆管制委員會」取消了31天以上的定期存款以及最小余額為2500美元以上的極短期存款利率上限。並於1986年1月,取消了所有存款形式對最小余額的要求,同時取消了支付性存款的利率限制。1986年4月,取消了存摺儲蓄賬戶的利率上限。對於貸款利率,除住宅貸款、汽車貸款等極少數例外,也一律不加限制。Q條例完全終結,利率市場化得以全面實現。
二、利率政策及市場化進程的特點
1、缺乏有效的金融監管和未能形成市場利率的形成機制,是30年代美國金融市場利率由自由轉為管制的主要原因。自由競爭型和沒有現代銀行監管制度是20世紀30年代前美國銀行的主要特徵。銀行存貸款利率幾乎不受任何干預,無序而盲目的競爭未受到一定的約束與監管,健康的市場利率形成機制也未能形成。惡性競爭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並對經濟金融產生巨大沖擊,才使政府採取實行存款保險制度、限制利率水平、分業經營、加強聯邦監管機構權力等措施來恢復金融秩序。
2、貨幣市場發展引起的不公平金融競爭和金融中介中斷,啟動了美國利率市場化的進程。Q條例實施,限制利率和低利率政策對美國經濟的增長和金融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Q條例的適用范圍擴大至儲蓄、貸款協會和互助儲蓄銀行後,受通脹率提高市場利率高於規定上限影響,存款機構吸收存款的能力下降。尤其是貨幣市場互助基金的面世,直接對銀行業的存款提出了挑戰。不平等的競爭引發了「金融脫媒」。為穩定存款,逃避管制,存款機構已經採取了各種手段提高實際存款利率,監管機構不得不考慮推進利率市場化。
3、利率市場化的實施經歷了漫長而又復雜的過程。與英、德、法等發達國家相比,美國的利率市場化起步晚、時間長、推進慢,從醞釀到實施,從實施到實現,先後用了約16年的時間。推進利率市場化的過程阻力較大,國會、聯邦儲備體系、儲蓄貸款協會,各州政府及存款者個人,都從自身利益角度去考慮可能帶來的影響,進行阻撓。盡管如此,美國政府表現了極大的耐心,循序漸進,最終實現了利率的全面市場化。
4、利率市場化對提高銀行機構的競爭力和促進經濟的增長發揮了積極作用。利率市場化營造了公平的競爭環境,提高了存款機構吸收存款的能力,繼而增加了競爭力。「金融脫媒」現象得到了明顯緩解,銀行支付和信貸供給能力迅速提高。
5、利率市場化使得眾多中小銀行倒閉。利率市場化以後,取消了利率上限,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實現了市場化,過去依靠限制競爭才能生存的中小銀行難以為繼。從1980年開始,眾多的小銀行開始倒閉。1987年至1991年,平均每年有200家小銀行倒閉。從1981年至1991年的10年間,美國因銀行問題所造成的損失達4000億美元。
三、改革的過程分析
1、各國的利率市場化是整個經濟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一個重要環節,必須進行金融自由化的改革以適應整個經濟變革的需要。利率市場化的推進是以提高銀行經營效率、加強金融業競爭和合理配置資金資源為目的的。利率市場化是經濟自由化的反映。
2、應該在建立了完備的市場經濟體系後,才可能推行利率市場化。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在推行利率市場化之前,均已經建立了完備的市場體系,實現了間接的金融宏觀調控,並且其他方面的金融管制已經放鬆。在完備的市場體系下的利率改革成為金融深化的一個方面,從而保持經濟的穩定發展,避免因利率放開而導致經濟的波動。
3、利率市場化的立法具有先在性。這一點在發達國家表現尤為突出,它們以利率法案為先導,在一個法定性文件的框架內來運作利率市場化改革。這是在立法指導下的利率市場化,如美國先後有三個金融銀行法規涉及放鬆利率管制問題,即《1973年金融機構法》、《1976年金融改革法案》、《1980年銀行法》。這反映了在法律的框架內處理利率市場化問題的做法,立法先行成為放鬆利率限制的一個顯著特點。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如韓國、阿根廷和我國台灣同樣也以利率法案來指導利率市場化改革。
4、利率市場化改革要有周密的步驟安排。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在漸進的利率改革過程中都應該按時間、分步驟地推進利率市場化。如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銀行法中分別提出,在五六年的時間內,分階段取消Q條款。
5、金融創新推動著利率的市場化。繞開管制的金融創新成為利率市場化的催化劑。為了規避利率管制,大額可轉讓存單(CD)等金融工具的出現,模糊了管制利率與自由利率的邊界,使得利率管制失效,從而有力地推動了利率的市場化。
6、利率市場化並非利率的完全自由放任,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之中及之後,金融監管始終存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的金融監管是利率穩定的安全閥。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並沒有放棄對利率的監管權,它們或者用中央銀行利率,或者用貨幣政策工具來調節市場利率,影響銀行利率,以保持利率處於穩定狀態。有些國家甚至在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對市場利率進行直接干預。
四、美國利率市場化對我國的啟示
1、利率市場化的推進是個長期的過程,漸進方式應該是較為確當的選擇。盡管美國有較完備的法律和金融制度、較強的經濟基礎,但是,實施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仍然是漫長而又十分復雜,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美國當時的金融制度是分業經營。由於不同金融機構的特點不同,其對利率變動的反應也不盡相同。推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與全能制銀行制度的德國相比要復雜許多,因為多元化的金融機構必然要對利率市場化產生多種不同的結果。對於當前我國的金融體制來說,分業經營的制度與美國有所相同,所不同的是,我國的法律和金融制度還不健全。因此,我國的現行金融制度現狀決定了推進利率市場化必須要選擇逐步放開利率的漸進方式,在加快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同時,適時推進利率市場化,切不可急功近利。
2、金融機構的公平競爭是利率市場化的充要條件。利率市場化的結果是要廢除原先通過行政手段確定利率,而由市場的利率形成機制來確定,所有的金融機構都是在同一種環境下開展業務競爭,沒有任何國家保護。現行我國的金融制度中,不平等的金融競爭仍然存在,金融業經營的市場化程度不高。如國有商業銀行的國家信用及壟斷地位、郵政儲蓄的「零風險」經營等等。這其中國有商業銀行競爭的絕對優勢是利率市場化的主要障礙之一,近幾年一些中小金融機構發生支付危機及關閉破產,更拉大了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力差距。不從深化改革和制度建設上解決不平等的金融競爭,利率市場化的實現就缺少必要的基礎。
3、中小金融機構對利率市場化承受能力是監管當局必須要認真考慮和解決的現實問題。如前所述,美國利率市場化後,由於取消了行政性的保護,使得直面市場的一大批中小金融機構因難以獨立經營而倒閉,儲蓄貸款協會陷入嚴重經營危機。雖然美國有存款保險制度可以暫時吸收中小金融機構倒閉的影響,但也不能完全消化倒閉帶來的全部影響和危害,大量的中小金融機構倒閉及經營危機,仍然對美國的經濟和金融業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和損害。由於近幾年來對城市信用社、信託投資公司的整頓關閉,我國中小金融機構現實最大問題是農村信用社的經營風險。一旦發生經營風險,其後果就不僅僅是一個金融機構的問題,而是事關國民經濟的基礎和農村穩定的大問題。
4、培育利率的市場形成機制是利率市場化的主要目標。美國的利率市場化經歷了從自由競爭到管制,再從管制到自由化的階段,但是,前後的自由競爭有著本質的區別。從利率方面來考察,最大的不同是後者已經形成了市場利率的形成機制,而前者是盲目的自由競爭;後者有健全的金融監管制度實施有效的監管,前者沒有必要的監管制度和對自由競爭的應有約束。我國推進利率市場化的過程,同時也是市場利率形成機制的培育過程。這其中,放開利率後,要防止出現大銀行利用其在金融市場的絕對壟斷地位而聯合控制市場利率,把市場利率形成機制演變為少數銀行的利率壟斷機制。那樣,利率市場化的結果就會背離初衷,形成更不平等的金融競爭機制。
5、謹慎選擇存款保險制度配合利率市場化。在美國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化解中小金融機構受沖擊帶來的影響和危害,存款保險制度發揮了重要作用。那麼,我國要盡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為實現利率市場化提供存款人的風險保障。近幾年來,我國對於實行關閉破產中小金融機構的個人存款,採取了大包大攬,必要時由中國人民銀行提供再貸款給予支持。利率市場化以後,一旦銀行發生支付危機,存款人的利益就可能得不到保障,從這點考慮,急需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但是,若實行了存款保險,就有可能為銀行道德風險的發生創造可能。農村信用社如實行存款保險,又可能引發存款人的反向選擇。由於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不完全,銀行體系不健全,銀行體制改革不到位,銀行監管還需要進一步深化,監管的相關法律法規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目前並不具備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必要的政治、法律、經濟、金融環境和客觀基礎。
Ⅳ 儲蓄貸款協會的簡介
儲蓄貸款協會(Savings and Loans Associations)
美國共有4700家儲蓄信貸協會,其中55%在聯邦政府注冊,45%在州政府注冊。在美國是十分重要的存款性金融機構。
Ⅵ 商業銀行,儲蓄和貸款協會,互助儲蓄銀行的區別
《貨幣銀行學》中關於金融中介機構-存款機構中主要介紹了其實是四類:
商業銀行,儲蓄和貸款協會,互助儲蓄銀行,和信用社。
他們之間的區別:
1、資產價值的規模差別很大。後兩者的規模之和都比不上商業銀行的一個零頭
2、組織結構和貸款對象不同。四者的所起作用的方式和最後結果是類似的,基本都是通過發行貸款來進行資金運作,區別:①商業銀行的利率自調;②儲蓄貸款協會的利率很長一段時間是受到國會的限制的,但後來因為長期貸款導致虧損,才放開的管制,此後與商業銀行的界限很模糊了;③互助儲蓄銀行的企業結構與前二者不同,「互助」是指合作性質,可以理解為存款人是銀行的股東,擁有銀行凈資產的一個份額;④信用社:存款人也是股東,但是其目的是圍繞某一社會集團所建立的(大學、某企業、政府機構等),有一種「自己人玩的游戲,不帶外人」的感覺,規模都比較小。
Ⅶ 融資機構有哪些
為取得融資擔保業務經營許可證的機構。
依據《融資擔保業務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第三條規定:融資擔保公司依法取得融資擔保業務經營許可證後,方可向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職責的部門申請辦理注冊登記。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監督管理部門結合監管工作實際,按照依法、公開、高效的原則,確定本轄區融資擔保業務經營許可證的管理方式。
融資擔保公司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的分支機構,由分支機構所在地監督管理部門頒發、換發、吊銷、注銷融資擔保業務經營許可證。融資擔保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第一位為省、自治區、直轄市名稱簡稱,其他編號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監管部門統一編制,並實行編號終身制。
(7)中國儲蓄貸款協會擴展閱讀:
融資擔保公司的相關要求規定:
1、融資擔保公司應當在收到監督管理部門有關文件、法律文書或人民法院宣告破產裁定書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將融資擔保業務經營許可證交回監督管理部門。逾期不交回的,由監督管理部門及時依法收繳。
2、吊銷、注銷融資擔保業務經營許可證,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在其網站或公開發行的報紙上進行公告,並在10個工作日內將相關信息推送至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職責的部門。
3、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加強融資擔保業務經營許可證的信息管理,建立完善的機構管理檔案系統,依法披露融資擔保業務經營許可證的有關信息。
Ⅷ 儲蓄貸款協會的關於其經營模式評論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一直為嚴重的銀行不良債權問題所困擾,進而陷入銀行破產、金融機構倒閉的風潮之中。在處理這些倒閉的金融機構過程中,各國根據其金融機構倒閉的不同原因、影響范圍及嚴重程度,採取了一系列綜合措施,形成了不同的處理模式。主要有: 美國、日本、法國、義大利、德國、瑞典、挪威等西方發達國家都曾採取這些模式。這些國家在處理破產金融機構的過程中,多以政府出面或授權建立專門的清理機構,接管破產單位,重組、出售其資產負債,並為清理過程提供融資和擔保。美國是這種模式的典範。如前所述,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後,美國主要從事房地產抵押貸款業務的儲蓄貸款協會出現大量的不良債權問題,從1980--1992年,先後有1 142家儲蓄貸款協會成員倒閉。為此,國會通過了《1989年金融機構改革、復興和實施法案》,該法案決定提供500億美元作為重組機構的損失准備基金(其中40%來自儲蓄貸款行業本身,60%來自儲蓄存款保險機構),並成立重組信託公司(RTC)和重組融資公司(RFC),專門負責組織融資和處理失去清償能力的S&L。從1989-1995年,經美國國會歷次批准籌集的損失准備基金達1 051億美元,實際提供給RTC的資金為913億美元,處理的儲蓄貸款協會會員共747家,處理的資產總值達4 030億美元。日本在處理不良債權和破產金融機構過程小,經歷了兩個階段,採用了兩種模式。1991~1996年為一階段,這一期間日本的不良債權問題逐步顯現化。1993年1月,日本162家民間金融機構共同出資,成立了共同債權收購公司(資本金79億日元),試圖依靠銀行自身的力量對不良債權進行處理。由於共同債權收購公司處理的多為回收希望不大的不良債權,加之缺乏政府的必要支持,其處理不良債權的實際效果並不理想。1996年以來,日本採用了政府和銀行聯合出資的方式,進入了處理不良債權的第二個階段。1996年7月.由中央銀行日本銀行和存款保險機構共同出資成立了住宅金融債權管理機構(資本金2 000億日元),主要負責對已破產的7家住宅金融專業公司的回收有望的債權進行處理;1996年9月,為處理住宅金融專業公司以外其他非銀行性質的金融合作組織的不良債權,日本銀行、民間金融機構與存款保險機構共同出資,在改組原東京共同銀行的基礎上成立了整理回收銀行(資本金1 600億日元);1997年12月,日本政府公布「穩定金融體系的緊急對策」,決定投入30萬億日元的公共資金(其中10萬億為政府國債,20萬億為政府擔保的借款),全面清理金融機構的不良債權,使整理回收銀行的功能和作用得到了進一步加強,被稱為是日本版的 RTC。從中可見,當金融機構的問題比較嚴重並出現惡化的趨勢時,政府的果斷干預至關重要,它可以使金融機構破產的系統性影響處在可控制的范圍之內,但前提是政府必須具有雄厚的財力,或能在短期內籌集到足夠的干預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