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正常商品的替代效應與價格為什麼成反方向變動
要想理解這個首先你應該明確什麼是替代效應,什麼是收入效應,替代效應是指由一種商品價格變動,而引起相對價格變動,從而導致消費者在效用水平不變下對商品的需求量改變,所以替代效應是一種需求量的變化。所以無論是對於正常品,劣等品還是吉芬品而言,價格下降相應的需求量是增加的,所以是反向變動。
而收入效應是指由於一種商品價格變動引起消費者實際收入變動,從而導致需求量的變動,可見收入效應也是一種需求量的變動,那麼對於正常品而言,價格下降實際收入就會增加,需求量也會增加,所以價格與收入效應成反向變動,而對於劣等品和吉芬品而言,價格下降,實際收入增加,卻會導致減少對其的購買,即需求量下降,所以說收入效應與價格成同向變動。
至於總效應和價格變動方向的關系就要比較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對需求量的影響大小了。
㈡ 需求量同價格反向變化的原因
收入效應同替代效應同時發揮作用。
商品的需求量隨著商品自身價格的變化而變化。由於要滿足同一種需求可以有多種商品供選擇,在其他商品價格不變的前提下如果某種商品的價格下降了,消費者就會購買更多的這種商品以代替其他商品,因而這種商品的需求量將增加。反之, 這種商品的需求量將減少。在經濟學中,商品價格的變化對需求量的這種影響稱作替代效應
消費者的收入在一定的時期內是既定的,當某種商品價格上升的時候,消費者將感覺到實際收入下降而減少購買這種商品,因而這種商品的需求量將減少。反之,這種商品的需求量將增加。在經濟學中,商品價格的變化對需求量的這種影響稱作收入效應。消費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存在,使一種商品的需求量與自身的價格呈反方向變化
需求量和價格之所以呈反方向變化,是因為:根據市場的特點,商品價格上升,購買人數下降,需求量下降;反之,商品價格下跌,購買人數會增加,需求量會上升;因此,需求量和價格是呈反方向變化的。
需求量是指消費者在一定時期,在一定的價格水平下,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某種商品的數量,指有效的需求。
需求變動不同於需求量變動。需求的變動是指由該商品價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引起的變動,比如消費習慣、工資變動等等,在圖上表現為需求曲線發生位移;需求量的變動是指由該商品的價格變動所引起的變動,表現為一條需求曲線上不同點之間的關系。
需求量是有效的需求,因而它還取決於消費者的收入。當消費者的收入逐漸提高時,他將改變所購商品的結構。這樣,一些商品的需求量會增加得快些,一些商品的需求量會增加得慢些,而一些商品的需求量將會減少。
㈢ 西方經濟學 價格機制如何調節經濟
論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與宏觀調控
內容摘要:
就資源配置而言,市場機制下極具活力的自由競爭,加快了優化資源配置的步伐,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的效率,使市場經濟煥發著其他資源配置方式所不可比擬的光彩與生命力。然而,也正是由於優勝劣汰的殘酷和趨利避害的「經濟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動機,使市場機制具有本身無法克服的自發性和盲目性,經濟運行難免出現大的波動,客觀上要求政府必須在一定限度內掌握必要的經濟資源和參與必要的經濟活動來克服市場失靈,並通過宏觀經濟政策保證經濟平穩運行。
關鍵詞:
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 宏觀調控
內容:
一、價值規律 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只要商品經濟存在,價值規律就必然發生作用。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客觀要求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要以價值為基礎進行等量交換。可見,價值規律既是價值決定的規律,又是價值實現的規律。也可以說,它既是調節商品生產的規律,又是調節商品交換的規律。
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價值規律對社會經濟具有以下作用:
1、價值規律自發的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各生產部門之間按比例分配,即配置社會資源。
2、價值規律自發的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進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3、價值規律會引起和促進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造成優勝劣汰的結果。
總之,價值規律的作用,就是競爭機制和價格機制的作用,歸結為一點是資源優化配置和提高經濟效益。這是通過價格與供求相互制約的關系、通過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生產者要提高勞動生產率,使自己的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實現的。
二、宏觀調控 是指政府為實現宏觀(總量)平衡,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協調增長,而對貨幣收支總量、財政收支總量、外匯收支總量和主要物資供求的調節與控制。由此擴展開來,通常把政府為彌補市場失靈採取的其他措施也納入宏觀調控的范疇。
政府的宏觀調控主要表現為國家利用經濟政策,經濟法規、計劃指導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對市場經濟的有效動作發揮調控作用。
關於宏觀調控問題,我覺得大家在理解上有一些偏差,包括有一個議題「後宏觀調控」的理論。其實,不存在前宏觀調控和後宏觀調控的說法,都不是一個時代,為什麼呢?因為宏觀調控在國外專門有宏觀經濟管理經濟學,它和市場機制是配套的。過去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認為計劃就是宏觀管理。認為外國不存在這方面的問題,其實情況不是這樣的。
1985年有一個會議,我們請了一批外國經濟學家,外國經濟學家談到市場經濟的時候,法國的經濟學家叫阿爾百克,他說法國就是有宏觀管理的市場經濟。我們78年開始改革, 85年才認識到西方的市場經濟特別是西方的現代市場經濟是有宏觀管理的市場經濟。當我們提出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們的宏觀管理和市場機制是什麼關系?很多人又糊塗了,認為搞市場經濟用不著宏觀管理,這是錯誤的。它要克服市場的波動性和盲目性,他們是質同的關系。剛才企業家講了宏觀調控、宏觀管理管的什麼?
很多人講市場經濟但不講市場經濟運行模式是什麼。我們要建立國家調控市場,市場調控企業,這是我們在理論上的創新。這是一半,因為它還有一個逆向調節,如果企業發生了變化,影響到市場信號,然後影響到國家,國家在進一步進行宏觀調控政策,所以他們是一個互動的行為,這樣兩個方面講就全了。
宏觀調控是一個不斷的變化的完整過程
如果說企業發生變化市場發生信號,引起國家在進一步進行宏觀調控。這是一個不斷往復的過程,所以說宏觀調控是一個無限的過程。所以哪來的後宏觀調控,哪來的前宏觀調控,他自始至終與市場經濟共存,所以對當前政策的理解了就找到了方向,就看到了前途,要看到未來。要想看到未來必須在理論上武裝自己,什麼叫宏觀調控、什麼叫市場機制、什麼叫市場經濟運行方式,把這個幾個掌握了,就能掌握未來。所以說企業如果不參與這個環節,就會導致信息不足,這就會使有些方面花費的時間長一些,如果及時的反映及時的調整,這個效果會更快一些,所以它是互動的行為。所以企業要參與進來。
宏觀調控是一個不斷的變化的過程,那麼我們國家的宏觀調控,它不僅僅是房地產,房地產是一個方面,和我們聯系的一個是我們國家800種商品,或者900種商品有相當一部分是供大於求,解決這個供大於求外貿,現在我們加入世貿以後,紡織品設限,出口更多困難,外貿達到70%,這樣的情況,通過設限影響產品的出口,能源我們40%進口,那麼現在石油價格漲到70美元一桶,影響了國內經濟的發展,我們大量的產品供大於求,就要考慮擴大內需。
增加內需的能力
第二個政策,要擴大內需,要靠我們居民的消費能力,把我們的產品把它消費,把它轉換成價值,房地產業是新經濟增長點的重要的內容,他對拉動內需起到重要的作用。
宏觀調控就要通過增加內需的能力,來使市場經濟生產的商品、產品消費掉,形成供給和需求的平衡,建成市場經濟內在的增長機制,調控要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房地產只是一個方面,你要形成內在增長機制,企業、市場的消費主體和國家政策要連動。有一個政策的實現性,通過實現企業把信息反饋給市場,市場再反饋給宏觀部門。企業的參與對宏觀調控的正確性起著一定的作用。宏觀調控是一個大的方面,它要不斷的調整和完善,使經濟供給和需求平衡。
關於區域經濟的發展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區域經濟的發展,區域經濟的發展西部要大開發,東北部要振興,東部要崛起要率先實現現代化,這個區域的發展對房地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商機,房地產業可在區域協調發展中大有作為。還有一點,很多人沒有談到,就是走出去,我們建築業要走出去,我們在建築業在國際上要有一個很好的影響,在阿爾及利亞地震中,我們上海建築公司建的醫院在別的國家建設的建築都有倒塌或斷裂等等現象出現的時候,我們的醫院紋絲不動。所以阿爾及利亞給了我們一個非常好的評價。我們房地產業怎麼樣和走出去相結合,這是房地產業的新經濟增長點,房地產業應該說五中全會給它提供了寬闊的發展方向,落實十一五規劃我們房地產業就大有作為,大有發展。
房地產問題:
2006年,上海樓市將從供需兩方面進行調控。23日,在上海市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舉行的新聞通氣會上,上海市房地局副局長龐元表示,今年將圍繞保持房地產市場穩定,加強和改善對供應和需求的雙向調控。
龐元表示,今年上海將繼續貫徹「以居住為主、以市民消費為主、以普通商品房為主」和「鼓勵消費、規范投資、抑制投機」的調控原則。
在供應方面,根據開發商的資金情況,上海市房地局將加強預售管理,積極引導開發商分批有序均衡地上市。
同時,將通過加大土地供應調控力度,合理控制配套商品房的上市節奏,進一步控制新建商品住房的上市供應總量和節奏。
在需求方面,繼續落實各項措施,並積極引導市場預期和信心,進一步鼓勵市民正常的自住性消費。
住宅建設方面,著力加強住宅發展的前瞻性研究,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探索節能省地型住宅建設標准,進一步提高住宅的工程質量和配套質量,降低住宅的資源能源消耗。
去年全年上海總共建成「四高」優秀小區85個;加大了「平改坡」綜合改造的力度,共竣工項目60個,面積386萬平方米,受益居民6萬多戶;完成舊住房綜合整治1550萬平方米;加大了廉租住房工作的力度,享受廉租住房政策的家庭已由上年底的1.35萬戶增加到1.8萬戶。
此外,上海計劃2006年完成舊住房綜合改造900萬平方米,其中包括列入市政府實事工程的「平改坡」綜合改造40個小區,400萬平方米。
總結:
由於社會供求受市場機制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運行會出現周期性波動是客觀存在,必須通過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來加以調整,熨平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波動。有市場機制,就要有宏觀調控,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共同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本質內容。宏觀調控將貫穿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宏觀調控不存在何時結束的問題。但是宏觀調控的方向、重點和力度,應當而且必須根據不同時期經濟運行情況而有所調整。我們自始至終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同時要根據不斷變化的經濟運行情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兩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從以上對宏觀調控多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國家是通過對影響價值和價格的諸多因素,即使用價值量、紙幣發行量和勞動生產率水平進行調節,來間接調控作為國民經濟綜合反映的價格的。這些方法都是從價值規律的要求出發的。就市場調節來說,也體現了價值規律的要求和作用。所以,價格問題實質上是承認不承認價值規律的問題;遵守和運用價值規律是處理好價格的關鍵。這個科學結論已為我國實踐所證明。
㈣ 用替代效應和需求效應解釋需求量與價格呈反方向變動的原因
什麼是替代效應?比如說兩種商品x,y,x的價格下降了,那麼y就相對更便宜了,對x的替代性就更大了,所以說替代效應和價格變動呈反向變動。收入效應呢,就是說x商品降價了,那麼相對的,你的收入就增加,畢竟東西更便宜了,你能買得了。這時對商品的需求就變了。但是對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需求。比如說,你窮的時候,收入增加了一點,那麼對土豆的需求了,所以需求變動與價格變動呈反向;等到有錢時,你就不再青睞土豆了,而是牛肉了,這時候土豆的需求反而下降了,這時候收入效應與價格正向變動。一般來說,正常品的收入效應是相反的,所以說正常品的總效應是反向變動。不知道有沒有幫到你
㈤ 需求定律:價格與需求成反向變動。但是反過來,需求增加,為什麼價格會增加呢
需求定律的意思是,當一個物品的價格上升的時候,願意買該物品的人少了,對該物品的需求就會下降。這裡面的因果關系是,價格的變化帶來需求的變化。這里指的是在同一條需求曲線上的變化。
當需求增加的時候,為什麼價格上升?是因為當需求增加的時候,也就是需求曲線向右移動,導致了最後的均衡數量和均衡價格都有所增加。這里指的不是再同一條需求曲線上的變化。
所以兩者不矛盾。
這里不方便畫圖哈,如果還有問題請追問。
㈥ 中國如何處理物價變動的影響
(一)科學運用宏觀調控工具,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無論是西方市場經濟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調控經濟都用「兩
只手」:一隻是看不見的手,指的是市場機制,通過市場對資源進行基礎性配置;一隻是看得見的手,指的是政府宏觀調控,主要是彌補市場調節的不足或失靈。政府宏觀調控的主要工具,一個是財政政策,一個是貨幣政策,採取的主要手段是稅率、匯率和利率,即通常所說的「三大法寶」。當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裡,國家計劃也是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這三者之中,國家計劃提供宏觀調控目標和總體要求,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具體實施執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輔相成,但也有不同的分工。對宏觀經濟來講,貨幣政策更多的是管總量,財政政策更多的是管結構。在宏觀調控中,這兩個政策應該密切相關,並且調控的力度、調控的方向要大體一致,才能形成合力,取得調控成效。但具體採取什麼樣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根據宏觀經濟運行態勢,相機抉擇。
宏觀經濟運行千姿百態,但概括起來講,也就是三種類型。
一種類型是社會總供給大於社會總需求,經濟學上的術語叫「通貨緊縮」,即需求不足,供給大於需求,表現為物價總水平下降。應對通貨緊縮局面,應該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和擴張性貨幣政策。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我國出現的情況,可以說是通貨緊縮,所以在1998年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是有中國特色的名字,實質上就是擴張性財政政策。
第二種類型是社會總供給小於社會總需求,經濟學上的術語叫「通貨膨脹」,即總供給比總需求小,供不應求,表現為物價上漲。我國歷史上出現過多次通貨膨脹,最近的一次是1993年到1996年這段時期。這種情況下,應該採取緊縮的財政政策和緊縮的貨幣政策,要控制赤字、減少發債、壓縮政府開支、控制貨幣總投放量等。
第三種類型就是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基本平衡,但在結構上有矛盾,冷熱並存,發展不均衡。我國從2003年下半年到現在基本上處於這么一種狀況,但具體來講,有些產品供大於求,有些產品供小於求。應對這種局面採取什麼樣的宏觀調控政策?200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定,2005年繼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同時調整財政政策取向,由擴張性的積極財政政策轉向穩健財政政策,也就是經濟學意義上的中性財政政策。穩健財政政策的實質是在總量上不做太大的動作,但在結構上有保有壓,加強薄弱環節,壓縮過熱行業的投資。有人認為宏觀調控就是緊縮,就是要控制發展速度,這是一種片面的看法。其實,宏觀調控針對的是經濟運行中不健康、不穩定的因素。這些問題,市場解決不了,必須用政府宏觀調控這一隻看得見的手加以解決,包括調節總供給和總需求的不平衡,調整經濟結構,調整投資與消費關系,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最後達到比較穩定、持續、協調的發展。因此,無論是擴張的宏觀調控政策、緊縮的宏觀調控政策,還是穩健(中性)的宏觀調控政策,只要採取的宏觀調控政策符合宏觀經濟環境,有利於消除經濟運行中的不穩定因素,都是積極和協調的,都是有利於促進經濟發展的。
(二)近十年來財政宏觀調控簡要回顧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經濟發展就是有高有低,波浪式前進,在不平衡中求得平衡的。但是,嚴格地講,在1993年以前,我國基本上屬於計劃經濟,政府宏觀調控主要是靠計劃實現綜合平衡,大多採取行政性措施。真正運用經濟辦法進行宏觀調控,運用財政「三大法寶」來進行宏觀調控,是在1993年我國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後。
1.1993~1996年的財政宏觀調控 1993年到1996年,我國宏觀調控的著力點是控制通貨膨脹。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四個「熱」:房地產熱,開發區熱,集資熱,股票熱;二是四個「緊張」:交通運輸緊張,能源緊張,原材料緊張,資金緊張;三是一個「亂」:經濟秩序混亂,特別是金融秩序混亂。為了確保經濟的健康發展,1993年6月24日,中央下發了6號文件,決定通過實行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當時出現的經濟過熱現象進行治理整頓,文件中,財政政策是重頭戲。
為貫徹落實中央的這一文件精神,財政部門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具體包括:一是通過適當壓縮財政開支逐步減少財政赤字,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社會集團購買力,採取有效措施促進增加有效供給,縮小社會供求總量的差額;二是通過稅制改革,調整稅種結構和稅率,嚴格控制稅收減免,清理到期的稅收優惠政策,進一步規范分配秩序;三是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提高中央財政收入佔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增強中央財政的宏觀調控能力;四是整頓財經秩序,健全規章制度,強化財稅監管,加大執法力度,大力打擊逃稅騙稅和設「小金庫」等違法違紀行為,加強對預算外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五是支持匯率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完善出口退稅制度,促進外貿出口增長。在貨幣政策的配合下,1996年國民經濟成功實現了「軟著陸」,既有效地抑制了通貨膨脹,擠壓了過熱經濟的泡沫成分,又保持了經濟的快速增長,1996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9.6%,物價指數比上年增長6.1%,形成了「高增長,低通漲」的良好局面。對此,國際上的評價是非常高的,說中國避免了一次經濟災難。
2.1998~2003年的財政宏觀調控 1993~1996年的宏觀調控剛剛完成,經濟形勢就發生了變化,亞洲金融危機波及我國,出現了供大於求、需求不足的問題,經濟增長明顯受到需求不足的制約。當時的提法叫出現了「通貨緊縮的趨勢」,實際上就是通貨緊縮。1997年以前,我國經濟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通貨膨脹,沒有治理通貨緊縮的經驗。在國際上,也是治理通貨膨脹的經驗比較多,一般都是採取「關水龍頭」的做法,包括控制銀行貨幣投放量、提高利率、控制財政支出等。治理通貨緊縮,最關鍵的是擴大需求。為此,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決策,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實質上就是擴張的財政政策,主要是通過發行長期建設國債、增加財政赤字、擴大政府支出,特別是增加投資性支出等來擴大需求,拉動經濟增長,主要措施包括:
一是發行長期建設國債,帶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998~2004年累計發行了9100億元的長期建設國債,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關系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同時帶動了社會投資特別是民間資本的跟進。
二是調整稅收政策,刺激需求增長。對涉及投資、消費及進出口的稅收政策及時作了相應的調整,分別實行了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技術改造項目國產設備投資按40%的比例抵免企業所得稅、對國家鼓勵發展的外商投資項目和國內投資項目的進口設備在規定的范圍內免徵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停徵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恢復徵收居民儲蓄存款利息個人所得稅、分三年將金融保險企業營業稅稅率由8%降至5%,以及多次提高出口貨物增值稅退稅率等政策措施。
三是調整收入分配政策,改善居民消費心理預期。連續四次調整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建立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制度,實施機關事業單位年終獎金制度。同時,增加社會保障投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四是規范收費制度,減輕社會負擔,推動擴大消費。1998年以來,取消行政事業收費項目1805項,共減輕社會負擔1417億元;農村稅費改革不斷深化,農民負擔明顯減輕。五是支持國民經濟戰略性調整,促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產業結構優化。在穩健的貨幣政策的配合下,積極的財政政策基本完成了預期的宏觀調控目標: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調整了經濟結構,促進了企業技術改造,提高了居民的收入,但最大的功勞還是拉動了經濟增長,國債投資每年拉動GDP增長1.5~2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拉動1.8個百分點,從而避免了我國經濟的大起大落。期間,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基本上保持在7%~9%之間,又一次實現了「軟著陸」。
3.兩次財政宏觀調控的啟示在這兩次財政宏觀調控的成功實踐中,我們至少可以得到兩點啟示。
第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既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又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兩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財政政策也包括貨幣政策,是黨中央、國務院實施宏觀調控的重要政策工具和經濟手段,其主要作用在於消除經濟周期中的不健康、不穩定因素,彌補市場的不足,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較快發展。正確地運用財政政策,不僅是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必然選擇,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需要。實踐證明,無論是擴張的財政政策,還是緊縮的財政政策,或是穩健(中性)的財政政策,只要運用得當,符合宏觀經濟發展需要,有利於消除經濟運行中不穩定、不健康的因素,都是積極的、可持續的、有效的。
第二,財政宏觀調控的靈魂或關鍵是審時度勢、相機抉擇。財政政策必須隨著環境與對象的變化而適時適度地調整。要對具體經濟情況作具體分析,並根據不同的時機,做出正確的抉擇。宏觀調控政策能不能發揮作用,關鍵在其是否基於對宏觀經濟形勢正確、科學的判斷之上。具體來說,要判斷得早,動手得早,決策得早,這樣作用也大,效果也明顯,成本也低。換言之,是否採取擴張、緊縮或是穩健(中性)的財政政策,必須根據宏觀經濟運行態勢和特定的宏觀調控目標決定。經濟太熱了,財政宏觀調控政策就要著眼於給經濟降溫;經濟冷了,財政宏觀調控政策就要著眼於給經濟升溫;經濟冷熱差不多的時候,財政宏觀調控政策就要著眼於解決結構不平衡問題。
二、實行穩健財政政策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經濟形勢發展變化和宏觀調控客觀需要作出的重大決策
(一)實行穩健財政政策是宏觀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從2003年開始,我國的宏觀經濟運行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2003年一季度GDP增長速度達9.9%,全年為9.1%。2004年一季度GDP增長速度為9.8%,二季度為9.6%,三季度為9.1%,四季度為9.5%,全年為9.5%。同時,從2003年開始,物價也走出通貨緊縮的陰影,由負增長變成正增長。2004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3.9%。這些數據說明,我國經濟走出了通貨緊縮的陰影,經濟增長進入新一輪周期的上升階段,呈現出加速發展的態勢。但另一方面,又存在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等問題。一是有些行業如鋼鐵、冶金、房地產、建材等發展太快,出現了局部過熱;二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還有能源、交通、農業、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等許多薄弱環節亟待加強。黨中央、國務院很敏銳地看到了宏觀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從2003年起,及時採取了一系列的宏觀調控政策,初步消除了經濟發展中的不穩定、不健康因素,避免了經濟出現大的波動。但一些深層次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主要是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的機制尚不完善、固定資產投資反彈壓力大、能源和運輸瓶頸約束依然突出等。在這種宏觀經濟形勢下,黨中央、國務院決定進一步採取措施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在繼續實行穩健貨幣政策的同時,2005年開始調整財政政策取向,由擴張性的積極財政政策轉向穩健財政政策。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對宏觀經濟發展形勢的科學判斷和准確把握,是貫徹科學調控觀和加強財政宏觀調控的重要表現。
(二)2004年財政部門貫徹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決策的情況 2004年以來,財政部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主動服務大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的宏觀調控政策,突出從加強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這個薄弱環節和控制部分行業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兩個方面,促進加強宏觀調控,取得了明顯成效。
1.採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支農政策措施,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近幾年來,我國在農業結構調整等方面取得很大成績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一是耕地面積和糧食播種面積大量減少;二是糧食產量連年下降。由於糧食供求緊張,糧價就上來了。糧價一上來,所有和糧食有關的副食品價格也就漲起來了。為此,中央在2003年就確定了從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入手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方針。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2004年以來,財政部門採取了多項支農措施,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概括起來講,主要就是「兩減免三補貼」。
「兩減免」的主要內容:一是穩步推進減免農業稅改革試點工作;二是取消除煙葉外的農業特產稅。「三補貼」的主要內容:一是全面推開糧食直補工作;二是對13個糧食主產省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品種實施良種補貼;三是認真落實穩定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財稅優惠政策。2004年,中央財政落實「兩減免三補貼」政策共安排補助支出313.2億元。與此同時,中央財政還積極採取以下支農政策措施:一是主動配合調增用於農業的國債項目資金,2004年安排380億元;二是為緩解因糧食等基本食品價格上漲對社保對象生活帶來的影響,從2004年下半年起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准增支22.5億元,追加城市低保補助資金10億元;三是新增農業綜合開發資金主要用於糧食主產區,並將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63.16億元資金由有償使用全部改為無償投入;四是認真落實教育、衛生、文化新增支出主要用於農村的政策;五是取消、免徵、降低了十幾項涉農行政事業性收費;六是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200多萬人,其中有80%左右的人實現就業。
上述政策措施,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發展,大大調動了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使糧食生產出現了轉機,確保了中央從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入手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戰略的順利實施,為調控整個經濟奠定了良好基礎。由於政策好、天幫忙、人努力,2004年糧食總產量實現了歷史性的恢復,增加了775億斤,差不多達到了9400億斤。由於糧價上漲等因素,2004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6.8%,是1997年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增幅比2003年提高2.5個百分點。有關部門、專家學者和廣大農民也認為,2004年是一個時期以來支農政策最實、力度最大、落實最快、效果最好的一年,是農民增產最多、增收最多、發展最好的一年。
2.適當調整財政投資的方向、力度和進度,有效減緩投資增長過快勢頭 2004年初,黨中央、國務院未雨綢繆,果斷科學決策,中央預算安排國債項目資金1100億元,比上年減少了300億元。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根據經濟發展形勢和中央宏觀調控的要求,一方面,為體現「五個統籌」的精神,財政部門主動配合調整國債項目資金的使用方向,有保有壓,重點保證重大在建項目、農林水利、教科文衛、能源、縣鄉公路等方面的需要,對其他投資項目宜緩則緩,特別是對部分過快增長行業投資項目暫緩下達資金預算。在此基礎上,切實加強國債項目資金預算管理,把好審核關,並嚴格按工程進度撥款。全年結轉國債項目資金456.92億元。另外,適時調整房地產行業的有關減免稅政策,並通過調整土地出讓收益支出結構、將部分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等措施,在加大支持農業的同時控制城市擴建速度。這些措施,為有效實施宏觀調控,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3.積極推進出口退稅機制改革,促進外貿發展 2004年,按照「新賬不欠,老賬要還,完善機制,共同負擔,推動改革,促進發展」的改革原則,各級財政會同有關部門密切跟蹤出口退稅機制改革情況,足額安排出口退稅資金,積極組織協調,及時完善相關辦法,確保了改革的順利實施。除及時辦理當年出口退(免)稅2187.74億元、確保正常需要和「新賬不欠」外,還通過使用超收收入,利用由於實行國庫集中支付改革而增加的中央庫款余額,全部清償了歷年欠企業和地方的出口退稅。這項改革的成功推進,提高了國家信譽,維護了政府形象;有效緩解了出口企業和地方財政資金緊張狀況,降低了出口企業的財務成本,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和發展能力,推動了出口大幅增長,全年增長35.4%;促進了財政收入體制的完善,提高了地方政府參與出口退稅管理的積極性。
三、穩健財政政策的主要內容
穩健財政政策不僅是財政政策名稱和赤字規模的調整變化,更是財政政策性質和導向的根本轉化,具有新穎的、豐富的、深刻的科學內涵。
隨著財政政策由「積極」向「穩健」的轉變,財政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中的職能作用將發揮得更加積極。穩健(中性)財政政策的主要內容概括起來,就是四句話,十六個字:控制赤字、推進改革、調整結構、增收節支。(一)控制赤字就是適當減少中央財政赤字,但又不明顯縮小,松緊適度,重在傳遞調控導向信號,既防止通貨膨脹苗頭的繼續擴大,又防止通貨緊縮趨勢的重新出現,體現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鞏固和發展宏觀調控成果的要求。具體來說,就是中央財政赤字在今年3000億元的基礎上,保持穩定或逐步縮小,隨著經濟發展和GDP的不斷增長,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會不斷下降(2003年實際為2.7%;2004年預算為2.5%,今年預算為2%)。這樣做既便於保持一定的財政赤字規模,集中必要資源,有效支持發展是執政興國第一要務戰略的實施,又便於保持一定的調控力度,促進經濟「軟著陸」,體現財政收支的增量平衡取向,體現按照財政可持續發展要求積極防範和化解財政及經濟風險取向。
為了大家了解和理解「控制赤字」的內涵實質,在這里我強調兩個問題:
1.關於財政風險問題衡量財政風險主要看兩個指標,一個是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一個是國債余額佔GDP的比重。近些年我國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沒有超過3%,去年降到2.5%,今年及以後還可以更低。與西方主要國家比,我們的比重是低的,美國超過了3%,法國、德國都在3%以上。2004年我國國債余額佔GDP的比重是21.7%,國際上通行的指標是不超過60%。但實際上,我國的隱性債務不少:一是前幾年銀行改革,剝離了不少不良資產,同時發行了特別國債增加銀行資本金;二是出口退稅歷史欠賬、糧食企業掛賬;三是縣鄉政府債務;四是社保基金缺口;等等。如果把這些都算上,我國的債務余額佔GDP的比重就不是21.7%了。所以我們必須未雨綢繆,防患未然,重視和防範財政風險。
2.關於赤字削減問題根據當前及今後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勢,我國的赤字規模還得保持基本穩定。一是政策需要保持相對的連續性,國債項目的投資建設有個周期,在建、未完工程尚需後續投入。據國家發改委提供的數字,2004年底,在建的國債項目資金總規模達到了8500億。如果現在停下來,都變成半拉子工程了,損失太大。二是這幾年國債投資每年拉動GDP增長1.5~2個百分點,如果把國債投資馬上停下來,會對經濟造成較大負面沖擊。三是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支持中部地區崛起等需要增加投資。四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和完善各項經濟社會改革需要改革成本,需要政府拿錢支持。五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需要強大的物質基礎,需要政府增加支出,加強和提高公共服務,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六是國際國內形勢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如國家安全因素、恐怖主義因素、石油因素,等等。因此,維持一定的赤字規模,保持一定的調控能力,有利於主動地應對國際國內各種復雜的形勢。綜上所述,現在還不能一下子把赤字削減了。實施穩健(中性)的財政政策,不是說馬上就削減赤字,而只是一個導向,逐步往這個方向走。這種在傳遞松緊適度政策信號的同時求得漸趨中性的做法,不僅符合中國國情,而且也是歐盟等國家在由擴張性財政政策轉向中性財政政策時的經驗選擇。
(二)推進改革就是轉變主要依靠國債項目資金拉動經濟增長的方式,按照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的原則,在繼續安排部分國債項目投資,整合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保證一定中央財政投資規模的基礎上,適當調減國債項目資金規模,騰出更多財力,用於支持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為市場主體和經濟發展創造一個良好、公平和相對寬松的財稅環境,建立有利於經濟自主增長和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體現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
當前重點要推進以下四項財稅改革:
1.將生產型增值稅調整為消費型增值稅生產型增值稅相當於對投資還要征一道稅。1994年進行稅制改革時,我國處於通貨膨脹的狀態之中,這樣設計符合當時經濟和財政發展實際,有利於控制投資。但對治理通貨緊縮而言就是逆向調節了,會影響企業投資和技術改造的積極性,不利於促進經濟發展。同時,這種稅制也不符合國際潮流。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國和印尼兩個國家還在實行生產型增值稅。為了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拉動內需,提高經濟自主增長能力,必須根據國內國際形勢的新變化將生產型增值稅改為消費型增值稅。當然,現在有些人對將生產型增值稅改成消費型增值稅有兩點擔心。一是擔心財政能不能承受減收的壓力。從某種意義上講,實行消費型增值稅就是給企業減稅,按照現在的規模,財政一年要少收1500億元左右。但我認為,從發展經濟大局角度來考慮,財政可以也應該承受。財政寧願現在緊一點,也要讓市場主體企業富起來,增強他們做蛋糕的積極性,從而增強財政將來分蛋糕的可能性。實施消費型增值稅後,必然會增強企業進行技術改造的積極性和能力。同時,也等於給了企業1500億元資金,正好與現在的國債規模相當。這1500億元對經濟發展和企業競爭力提高等的促進作用是非常大的。雖然財政現在可能少收1500億元,但三五年後企業交給國家的絕不是1500億元,可能是3000億元、5000億元。二是擔心影響宏觀調控,不利於控制投資。我認為不會。一方面,我們採取了投資過熱行業暫不納入試點范圍和實行增量抵扣等辦法;另一方面,企業投資是要進行成本收益核算的,也就是說,會很慎重,會考慮風險。從東北老工業基地進行的增值稅轉型試點情況看,效果已初步顯現。我們希望通過試點後加以完善,盡快地把這項改革在全國范圍內推開。
2.加快推進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兩法合並准備工作現在我國對內、外資企業分別實行不同的所得稅制,雖然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名義稅率相同,但由於外資企業比內資企業享受更多的稅收優惠,外資企業比內資企業實際稅負低10個百分點左右。也就是說,內資企業實際上享受的是不公平待遇,是捆著膀子與外資企業競爭。在改革開放初期,這樣做雖有失公允,但有利於吸引外資和擴大開放,是必要的。目前,我國改革開放已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特別是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市場更加開放,內資企業稅收負擔比外資企業高,既不利於平等競爭,也不符合世貿組織規則要求,必須盡快完善新的企業所得稅法草案,把兩套企業所得稅制合並起來,在適當調整稅率的同時,實行統一的稅收制度和稅收政策。在此基礎上,依法加強稅收征管,使名義稅率和實際稅負盡量接近,以利於改善投資環境,促進公平競爭。我們相信,中國是一個穩定、欣欣向榮和充滿發展潛力的國家,政治穩定、社會穩定,市場機制和法制建設不斷完善,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不會影響外資企業到中國投資的積極性。
3.繼續推進農業稅改革本屆政府宣布五年內取消農業稅,2004年已經走了一大步,今年、明年怎麼辦,大家都很關心。今年,在全國大范圍大幅度減免農業稅: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一律實行免徵農業稅;2004年農業稅稅率降低1個百分點的省份再降低4個百分點,2004年農業稅稅率降低3個百分點的省份再降低2個百分點;在全國范圍內免徵牧業稅。到目前為止,已經明確免徵農業稅的省份新增加19個,加上去年已經免徵和基本免徵農業稅的8個省份,2005年可提前實現免徵農業稅的省份將達到27個,涉及農業人口約7億人。其餘的河北、山東、廣西、雲南4省(區)2005年有217個縣也將免徵農業稅。2006年起全國將全部取消農業稅,並由中央財政按規定給予轉移支付補助。這樣一來,五年的目標三年就完成了。在推進農業稅改革的同時,要積極研究推進配套改革,鞏固和發展取消農業稅的成果,主要包括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否則,取消的農業稅就可能又會以別的什麼形式重新出現,「黃宗羲定律」就很難突破。如果鄉鎮機構改革不能取得進展,特別是財政供養人員不能減少或者不能控制住,農民負擔可能馬上就會反彈。如果不能確保農村義務教育正常經費需要,農村義務教育很可能又成為亂收費的口子。
4.進一步完善出口退稅機制改革出口退稅機制改革政策實施一年多來,運行平穩,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同時也存在出口產品征稅與退稅不匹配等問題,口岸城市及部分東部地區的財政壓力較大。我們將根據2005年一季度出口退稅執行情況,在進一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按照既有利於東部地區保持較快發展勢頭,又合理調節地區之間財力分配,促進協調發展;既保證出口退稅具有穩定的資金來源,又解決出口退稅負擔不均衡問題;既適當集中財力,又有利於外貿與經濟正常發展的總體思路,在保持分稅制財政體制基本穩定的情況下,於上半年內制訂並報批出台完善出口退稅負擔機制的辦法和措施,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的財政分配關系。
(三)調整結構就是在對總量不做大的調整和壓縮的基礎上,進一步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公共財政的要求,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和國債項目資金投向結構,區別對待、有保有壓、有促有控,對與經濟過熱有關的、直接用於一般競爭性領域等的「越位」投入,要退出來、壓下來;對屬於公共財政范疇的,涉及到財政「缺位或不到位」的,如需要加強的農業、就業和社會保障、環境和生態建設、公共衛生、教育、科技等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不僅要保,還要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力度,體現提高財政資
㈦ 什麼是價格同向變動和反向變動
舉個例子說吧,銷售價格增加,銷售量下降,這就是銷售量與銷售價格反向變動。
㈧ 價格變化同生產者供給的產量呈反方向變動
價格變化同生產者供給的產量呈反方向變動
這句話是不明確的
沒有指出是產品價格還是生產要素價格
這兩個價格變化的影響是不同的
一個同向一個反向
㈨ 需求量與價格之間呈反向變化
價格的雙重效應可分解為: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替代效應是指在消費者實際收入不變時,商品價格的變動引發商品相對價格的變化,進而導致對該商品需求量的改變;收入效應則是指,純粹由於消費者實際收入的變動而引起的對商品需求量的改變。對於正常商品X和Y而言,當PX提高時,Y商品價格相對便宜,替代效應使X數量減少,Y數量增多;而收入效應使X、Y數量同時減少。因此綜合起來反映為,PX提高,QX降低;反之,PX下降,QX提高,即需求量與價格之間呈反向變化
㈩ 需求量和價格之所以呈反方向變化,是因為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同時發生作用的結
選3以上兩種效用同時發生作用。
替代效應作用,價格高了造成需求可以通過其他替代品來滿足,從而需求量減少。
替代效應是指在消費者實際收入不變時,商品價格的變動引發商品相對價格的變化,進而導致對該商品需求量的改變;收入效應則是指,純粹由於消費者實際收入的變動而引起的對商品需求量的改變。
對於正常商品X和Y而言,當PX提高時,Y商品價格相對便宜,替代效應使X數量減少,Y數量增多;而收入效應使X、Y數量同時減少。因此綜合起來反映為,PX提高,QX降低;反之,PX下降,QX提高,即需求量與價格之間呈反向變化。
(10)價格變動的逆向調節擴展閱讀:
在商品價格變化時,在實際收入不變的條件下,商品需求量的變化。 圖-1描述了當其他商品(用y表示)價格不變,x商品降價(預算線斜率改變)後的總效應、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當替代效應大於收入效應時提高工資率會使勞動供給量增加,供給曲線上各點切線的斜率為正,向右上方延伸,當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時,提高工資率反而會使勞動供給減少,所以勞動的供給曲線向後彎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