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際貨幣基金是一個什麼組織他是干什麼的
國際貨幣基金,是政府間的國際金融組織。主要業務活動有:向一些成員提供貨款,在貨幣問題上促進國際合作,研究國際貨幣制度改革的有關問題,研究擴大基金組織的作用,提供技術援助和加強同其它國際機構的聯系。
其宗旨是作為一個常設機構在國際金融問題上進行協商與協作,促進國際貨幣合作;促進國際貿易的擴大和和平衡發展;促進和保持成員國的就業,生產資源的發展和實際收入的高水平;促進國際匯兌的穩定,在成員國之間保持有秩序的匯價安排,防止競爭性的貨幣貶值。
協助成員國在經常項目交易中建立多邊支付制定,消除妨成員國臨時提供普通資金,使其糾正國際收支的失調,而不採取危害本國或國際繁榮的措施,縮短成員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時間,減輕不平衡的程度。
(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外匯交易量擴展閱讀:
它是根據1944年7月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布雷頓森林召開聯合國和聯盟國家的國際貨幣金融會議上通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而建立起來的。於1945年12月27日正式成立,1947年3月1日開始辦理業務。同年11月15日成為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但在經營上有其獨立性。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設5個地區部門(非洲、亞洲、歐洲、中東、西半球)和12個職能部門(行政管理、中央銀行業務、匯兌和貿易關系、對外關系、財政事務、國際貨幣基金學院、法律事務、研究、秘書、司庫、統計、語言服務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際貨幣基金
2. 《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的主要內容包括哪些
主要內容包括:匯率安排 匯兌措施 資金支持 國際儲備
(1)《國際貨幣基金協定》(Agre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1944年7月22日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通過,於1945年12月27日生效。該協定共31條,曾於1969年和1976年12月兩次進行修改。根據該協定成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國際貨幣體系的主要支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947年同聯合國組織正式簽訂建立相互關系的協議,成為聯合國的專門機構,但其經營和組織原則仍保持很大的獨立性,不受聯合國的約束。它既是各國政府間的官方機構,又具有企業經營性質,通過資金借貸收取利息、手續費等,用作業務開支所得利潤為其收益。會員國的參加採取入股的方式,由董事會認定各國的認股份額,各會員國按所認股份出資,這個份額是確定各國取得貸款和投票權的依據。
(2)《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對貨幣基金及貨幣基金組織機構作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規定:1、宗旨。協定第1條從六個方面闡明基金的宗旨:通過國際貨幣合作和匯兌的穩定與自由化,謀求國際貿易的平衡發展。基金組織自成立以來一直是研究、協調和監督國際貨幣關系的世界性機構。2、職能與業務范圍。職能之一是通過業務活動執行協定條款和監督協定的執行情況,保證布雷頓森林會議建立的國際貨幣體系的順利運轉;職能之二是利用它審批貸款和監督對貸款使用情況的權力,對中、小國家的財政貨幣政策施加影響。基金組織的主要業務是發放中期貸款。3、組織體制。基金組織的最高權力機構是理事會,日常業務由執行董事會負責處理。
(3)根據《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創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於維持戰後二十多年貨幣匯率的基本穩定起了一定的保證作用,通過發放低利貸款幫助會員國克服暫時國際收支方面的困難,有利於擴大國際貿易和經濟發展。然而,從20世紀六十年以後,隨著國際貨幣危機加深,基金組織的弱點也暴露得日益明顯。在 1971年美元停止兌換黃金,使布雷頓森林會議建立的貨幣體系垮台,基金組織失去合法存在的基礎。為此,對該協定進行兩次修改,第一次是在1969年,修改的主要內容是設立特別提款權,包括對特別提款權的分配、價值單位、專設帳戶、業務使用、參與國的義務等規定。第二次是1976年12月,這次修改的主要內容是:1、改變匯率制度;2、降低黃金的國際貨幣作用;3、擴大特別提款權的作用。
3. 全球外匯儲備中,美元、歐元、人民幣佔比是多少呢
全球各國、地區的外匯儲備總量又上漲了!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布的信息,截止到2020年第四季度,全球外儲總量上漲至12.7萬億美元。其中,已分配的外儲總量為11.87萬億美元,未分配的外儲約為8298.5億美元。
第五名就是咱們國家的人民幣,約為2675.2億美元,約為全球外匯儲備總量的2.25%。與上一季度的2.14%相比,提升了0.11個百分點。整體來看,人民幣國際化地位與我國GDP、貿易在全球所佔的份額不匹配,有較大提升空間。
加拿大貨幣(加元)約為2457.7億美元,佔比2.07%,排在全球第六名;澳大利亞貨幣(澳元)約為2161.1億美元,佔比1.82%,在全球排第七名。瑞郎排第八,但總量只有207.4億美元,其他貨幣合計為3201.1億美元。本文由【南生】整理並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
4. 有沒有外匯成交量的技術指標
與我們一般的證券交易不同,外匯的現貨交易並不是集中在某一個交易所或者某一個固定的場地里進行的,它是全球4000多家銀行間的外匯的交易,並且24小時不間斷,因此,要有一權威機構進行成交量的完全統計,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況且各銀行的外匯交易量也是保密的)。所以外匯交易行情中是沒有成交量記錄的。
也許有許多人認為,沒有了成交量的分析,對做行情會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做慣了證券市場交易和行情分析的投資者,對此更是耿耿於懷,但是,因為這個市場幾乎有無限大的容量(針對一般投資者而言的確是如此),成交價格是一個龐大的市場交易的自由選擇,就算是一個國家的干預,也未必可以對市場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比如日元在2003年9月15日漲破115的頸線位,就是日本政府幹預市場失敗的最好案例。義大利前任總理、貨幣發行銀行前任總裁蘭貝托·迪尼也咬牙切齒地說:「不應允許(外匯)市場暗中破壞整個國家的經濟政策。」法國總統雅克·希拉克更是認為整個金融行業都是卑鄙的,他把過度投機的外匯交易員稱為「世界經濟的愛滋病毒」。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則宣稱索羅斯為不受歡迎的人。這些都說明了習慣操縱一切、呼風喚雨的政客們對外匯市場的無可奈何、氣急敗壞與惱羞成怒,呵呵!
大家都知道,我們在證券或者期貨交易中,可以通過成交量觀察市場主力的進出的蛛絲馬跡,從而對市場的走向進行預測和掌握,但是,在外匯市場這樣一個幾乎「無限大」的市場中,象日本這樣的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都落花流水,就算你富可敵國,也不過是滄海一粟,企圖操縱市場簡直就是螳臂當車。
外匯市場與證券或者期貨市場完全不同的是,由某些人操縱市場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而某種人為臆想的陰謀活動也是不存在的。國際金融市場上所出現的行情走勢,遵循的完全是一種在很大程度上為人們所認可的規則和邏輯,是各工業大國的政府咎由自取,是浮動匯率制度運行的必然結果。隨著競爭和壟斷的發展,狂熱膨脹的跨國公司和大銀行都把外匯的管制看作是絆腳石。它們以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神聖經濟學教義,從1973年取消各大工業國家貨幣之間的固定匯率,致使布雷頓森林體系破產,系統地摧毀原來用以控制和掌握貨幣與資本跨越國界流通的一切限制。現在它們像學習魔法的小徒弟一樣束手無策,無法駕馭和制服自己和師父用咒語呼喚出來的魔鬼——自由的外匯交易。但這個過程遠沒有結束,其他外匯管制的國家都承受到很大壓力,它們的跨國公司抱怨得不到利息優惠的外國資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歐洲共同體極力推動剩餘國家的匯率機制的改革,他們堅信,自由跨越邊境的經濟活動會擴大福利。長期以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放貸款時,總是要把這些貸款與附加條件聯系起來,即要求這個國家的貨幣成為可兌換貨幣,這個國家要對國際資本流通實行開放。經濟和金融開放的最終結果是外匯交易的極大發展和外匯交易員這個政治階層的興起。
既然如此,成交量分析的必要性就基本上不存在了,既然成交量主要是用於對市場主力運動的分析,而這樣的市場主力根本就無跡可尋,那麼,有沒有成交量的分析還那麼重要嗎?
5. 請問外匯交易什麼時候誕生的到了今年已經是2009年了
1967年, 一家芝加哥銀行拒絕向一位名為米爾頓. 富萊曼的大學教授提供英鎊貸款, 因為他意圖利用這筆資金來賣空英鎊. 富萊曼先生察覺到英鎊對美元的比價過高, 想先出售英鎊, 然後等英鎊下跌後, 再買回英鎊來償還銀行, 從而能夠迅速大撈一筆. 這家銀行拒絕提供貸款的依據,是二十年前成立的布雷頓森林協議.該協議固定了各國貨幣對美元的 匯率, 並將美元與黃金的比價設為35美元對一盎司黃金.
布雷頓森林協議簽定於1944年, 力圖透過阻止貨幣在國際間逃逸, 限制國際貨幣投機買賣, 從而促成國際貨幣的的穩定. 在此協議之前, 盛行於1876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金本位貨幣制度, 主導了國際經濟體系.在金本位制度下, 貨幣在黃金價格的支持下達到新的穩定階段, 也廢除了舊時代國王和統治者任意貶低幣值,引發通貨膨脹的積習.
可是金本位貨幣制度也不是十全十美.隨著一國經濟的增強, 它會從國外大量進口商品, 直到耗低支持本國貨幣所需的黃金儲備. 因此, 貨幣供給量減縮, 利率攀升, 經濟活動減緩而達到衰退的程度. 最終, 商品物價跌至谷底,吸引其它國家紛至沓來, 大量搶購該國商品, 而使該國重新注入黃金, 直到該國的貨幣供應量增加, 而壓低利率, 重新創造財富. 在整個金本位貨幣制度期間, 這種繁榮-衰退模式不斷反復,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打斷了貿易流通和黃金的自由流動.
在幾番風雨浩劫的戰爭後, 布雷頓森林協議應運而生.簽約國同意嘗試維持本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 以及必要時對黃金的相應比率. 各國禁止為獲取貿易利益而貶低本國幣值, 只允許在小於10%的幅度內貶值貨幣. 進入1950年代,國際貿易的規模日益擴大, 導致因戰後重建而產生的資金大規模轉移. 這使得布雷頓森林協議確立的外匯匯率失去穩定.
該協定最終於1971年廢止, 美元將不能再被兌換成黃金. 等到1973年, 各主要工業國的貨幣匯率更加自由浮動, 主要由外匯市場的貨幣供需而調控. 整個1970年代,隨著交易量, 交易速度及價格的波動日益增加, 比價天天浮動, 全新的金融工具逐漸問世,市場解除管制,貿易也日趨自由化.
在1980年代, 隨著計算機及相關技術的發展,跨國資本流通加速, 將亞, 歐, 美洲時區的市場連成一片. 外匯交易量從1980年代每天約7001.5兆美元的高量.
自由匯率浮動
在1971年和1972年又有兩次對美元的自由匯率浮動. 分別是史密森協定和歐洲聯合浮動計劃. 史密森協定是在布雷頓森林協議上的修改, 要求更寬余的浮動度. 歐洲聯合浮動計劃目標減小對美元的依賴. 在這兩次計劃失敗之後, 各國則被允許自由浮動匯率, 事實上, 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978年制訂為實施政策. 自由匯率浮動持續了幾年, 但是許多貨幣沒有真正的得到自由浮動..
歐洲市場
外匯交易蓬勃發展的主因之一, 是歐洲美元市場的迅速成長; 在歐洲美元市場中,美元被存入美國境外的銀行. 同樣的, 歐洲市場是指資產存放貨幣原主國之外的市場. 歐洲美元市場最初形成於1950年代, 當時俄羅斯將其石油收益(以美元計)存放在美國境外, 以避免美元存款被美國政府凍結的風險. 這就形成了脫離美國政府控制的巨大境外美元金庫.美國政府頒布法令, 開始限制將美元借貸給外國人. 由於歐洲市場的管制較少, 而且利潤更高, 因此特別具有吸引力. 從1980年代後期開始, 美國公司開始從境外市場籌措資金, 發現歐洲市場對於持有超額流動資金, 提供短期貸款以及進出口融資而言, 是一個有利的中心.
不管在當時還是今天, 倫敦都是最主要的境外市場. 在1980年代, 英國銀行為維系其在全球金融業的主導地位, 開始將美元做為英鎊的替代幣種進行放款, 從而成為歐洲美元市場的中心. 倫敦便利的地理位置(介於亞洲及美國市場之間運作),也有助於當地保持在歐洲市場的主導地位.
歐元的誕生
雖然歐洲共同體對外匯交易非常熟悉, 但是其他的國家對外匯交易並不了解. 歐洲共同體在1922年建立, 7年之後在1999年歐元誕生. 歐元是唯一在歐洲共同體國家內正式認可的統一貨幣. 它的誕生給久來的強硬貨幣帶來了威脅, 並給歐洲共同體帶來很大的穩定性.
6. 2010年世界貨幣基金組織年報中國際外匯儲備結構中美元、歐元、日元佔比
據德意志銀行研究所發表的研究報告,世界金融與經濟危機對全球外匯儲備結構影響有限,在2007年第二季度至2010年第一季度期間,全球外匯儲備結構變化不大。
其間,工業國家歐元儲備佔比增至25.15%,增幅為11.63%;其美元儲備佔比降至64.66%,降幅為4.55%;新興經濟體歐元儲備佔比增至29.51%,增長2.75%,其美元儲備佔比則降至58.04%,減少6.46%。同期,世界黃金儲備結構變化也不大,黃金儲備佔比僅增長了1.9%,在工業國家黃金儲備總量從7.124億盎司降至7.002億盎司的同時,新興經濟體黃金儲備總量從1.402億盎司增至1.701億盎司,增幅超過21.37%。 報告指出,歐洲債務危機也不會動搖歐元作為第二大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因為各國央行和國家基金與外匯交易商不同,前者是從長計議進行投資決策的。
7.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確定的匯率制度有哪幾種
1、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
2、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
3、浮動匯率制度
下面是詳細的!
匯率制度是指各國普遍採用的確定本國貨幣與其它貨幣匯率的體系。匯率制度在匯率的確定,匯率的變動等方面都有具體規定,因此,匯率制度對各國匯率的決定有重大影響。回顧和了解匯率制度,可以使我們對國際金融市場上匯率的波動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國際金融史上,一共出現了三種匯率制度,即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
1、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
1880-1914年的35年間,主要西方國家通行金本位制,即各國在流通中使用具有一定成色和重量的金幣作為貨幣,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及自由輸出入。在金本位體系下,兩國之間貨幣的匯率由它們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價(Gold Parity)來決定,例如一個英鎊的含金量為113.0015格林,而一個美元的含金量為23.22格林,則:
1英鎊=113.0015/23.22=4.8665美元
只要兩國貨幣的含金量不變,兩國貨幣的匯率就保持穩定。當然,這種固定匯率也要受外匯供求、國際收支的影響,但是匯率的波動僅限於黃金輸送點(Gold Point)。黃金輸送點是指匯價波動而引起黃金從一國輸出或輸入的界限。匯率波動的最高界限是鑄幣平價加運金費用,即黃金輸出點(Gold Export Point);匯率波動的最低界限是鑄幣平價減運金費用,即黃金輸入點(Gold Import Point)。
當一國國際收支發生逆差,外匯匯率上漲超過黃金輸出點,將引起黃金外流,貨幣流通量減少,通貨緊縮,物價下降,從而提高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輸出增加,輸入減少,導致國際收支恢復平衡;反之,當國際收支發生順差時,外匯匯率下跌低於黃金輸入點,將引起黃金流入,貨幣流通量增加,物價上漲,輸出減少,輸入增加,最後導致國際收支恢復平衡。由於黃金輸送點和物價的機能作用,把匯率波動限制在有限的范圍內,對匯率起到自動調節的作用,從而保持匯率的相對穩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35年間,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的匯率從未發生過升貶值波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國停止黃金輸出入,金本位體系即告解體。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各國貨幣基本上沒有遵守一個普遍的匯率規則,處於混亂的各行其是的狀態。金本位體系的35年是自由資本主義繁榮昌盛的「黃金時代」,固定匯率制保障了國際貿易和信貸的安全,方便生產成本的核算,避免了國際投資的匯率風險,推動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發展。但是,嚴格的固定匯率制使各國難以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執行有利的貨幣政策,經濟增長受到較大制約。
2、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也可以說是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1944年7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勝利的前夕,二戰中的45個同盟國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New Hampshire)的布雷頓森林(Bretton Woods)村召開了「聯合和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美國財長助理懷特提出的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從此開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國際貨幣合作機構(1945年12月成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又稱「世界銀行」),規定了各國必須遵守的匯率制度以及解決各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措施,從而確定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匯率制度,概括起來就是美元與黃金掛鉤,其它貨幣與美元掛鉤的「雙掛鉤」制度。具體內容是:美國公布美元的含金量,1美元的含金量為0.888671克,美元與黃金的兌換比例為1盎司黃金=35美元。其它貨幣按各自的含金量與美元掛鉤,確定其與美元的匯率。這就意味著其他國家貨幣都釘住美元,美元成了各國貨幣圍繞的中心。各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只能在平價上下各1%的限度內波動,1971年12月後調整為平價上下2.25%波動,超過這個限度,各國中央銀行有義務在外匯市場上進行干預,以保持匯率的穩定。只有在一國的國際收支發生「根本性不平衡」時,才允許貶值或升值。各會員國如需變更平價,必須事先通知基金組織,如果變動的幅度在舊平價的10%以下,基金組織應無異議;若超過10%,須取得基金組織同意後才能變更。如果在基金組織反對的情況下,會員國擅自變更貨幣平價,基金組織有權停止該會員國向基金組織借款的權利。
綜上所述,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實質上是一種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它兼有固定匯率與彈性匯率的特點,即在短期內匯率要保持穩定,這類似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匯率制;但它又允許在一國國際收支發生根本性不平衡時可以隨時調整,這類似彈性匯率。
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貶值和美元停兌黃金,布雷頓森林體系開始崩潰,盡管1971年12月十國集團達成了《史密森協議》,宣布美元貶值,由1盎司黃金等於35美元調整到38美元,匯兌平價的幅度由1%擴大到2.5%,但到1973年2月,美元第二次貶值,歐洲國家及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退出固定匯率制,固定匯率制徹底瓦解。
固定匯率制解體的原因主要是美元供求與黃金儲備之間的矛盾造成的。貨幣間的匯兌平價只是戰後初期世界經濟形勢的反映,美國依靠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黃金儲備,高估美元,低估黃金,而隨著日本和西歐經濟復甦和迅速發展,美國的霸權地位不斷下降,美元災加劇了黃金供求狀況的惡化,特別是美國為發展國內經濟及對付越南戰爭造成的國際收支逆差,又不斷增加貨幣發行,這使美元遠遠低於金平價,使黃金官價越來越成為買方一相情願的價格。加之國際市場上投機者抓住固定匯率制的瓦解趨勢推波助瀾,大肆借美元對黃金下賭注,進一步增加了美元的超額供應和對黃金的超額需求,最終美國黃金儲備面臨枯竭的危機,不得不放棄美元金本位,導致固定匯率制徹底崩潰。
3、浮動匯率制度
一般講,全球金融體系自1973年3月以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就不復存在,而被浮動匯率制度所代替。
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國家大都是世界主要工業國,如、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其他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仍然實行釘住的匯率制度,其貨幣大都釘住美元、日元、法國法郎等。
在實行浮動匯率制後,各國原規定的貨幣法定含金量或與其他國家訂立紙幣的黃金平價,就不起任何作用了,因此,國家匯率體系趨向復雜化、市場化。
在浮動匯率制下,各國不再規定匯率上下波動的幅度,中央銀行也不再承擔維持波動上下限的義務,各國匯率是根據外匯市場中的外匯供求狀況,自行浮動和調整的結果。同時,一國國際收支狀況所引起的外匯供求變化是影響匯率變化的主要因素--國際收支順差的國家,外匯供給增加,外國貨幣價格下跌、匯率下浮;國際收支逆差的國家,對外匯的需求增加,外國貨幣價格上漲、匯率上浮。匯率上下波動是外匯市場的正常現象,一國貨幣匯率上浮,就是貨幣升值,下浮就是貶值。
應該說,浮動匯率制是對固定匯率制的進步。隨著全球國際貨幣制度的不斷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1978年4月1日修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條文並正式生效,實行所謂「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由於新的匯率協議使各國在匯率制度的選擇上具有很強的自由度,所以現在各國實行的匯率制度多種多樣,有單獨浮動、釘住浮動、彈性浮動、聯合浮動等待。
(1).單獨浮動(Single Float)。指一國貨幣不與其它任何貨幣固定匯率,其匯率根據市場外匯供求關系來決定,目前,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在內的三十多個國家實行單獨浮動。
(2).釘住浮動(Pegged Float)。指一國貨幣與另一種貨幣保持固定匯率,隨後者的浮動而浮動。一般地,通貨不穩定的國家可以通過釘住一種穩定的貨幣來約束本國的通貨膨脹,提高貨幣信譽。當然,採用釘住浮動方式,也會使本國的經濟發展受制於被釘住國的經濟狀況,從而蒙受損失。目前全世界約有一百多多個國家或地區採用釘住浮動方式。
(3).彈性浮動(Elastic Float)。指一國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對釘住匯率在一定彈性范圍內可自由浮動,或按一整套經濟指標對匯率進行調整,從而避免釘住浮動匯率的缺陷,獲得外匯管理、貨幣政策方面更多的自主權。目前,巴西、智利、阿根廷、阿富汗、巴林等十幾個國家採用彈性浮動方式。
(4).聯合浮動(Joint Float)。指國家集團對成員國內部貨幣實行固定匯率,對集團外貨幣則實行聯合的浮動匯率。歐盟(歐共體)11國1979年成立了歐洲貨幣體系,設立了歐洲貨幣單位(ECU),各國貨幣與之掛鉤建立匯兌平價,並構成平價網,各國貨幣的波動必須保持在規定的幅度之內,一旦超過匯率波動預警線,有關各國要共同干預外匯市場。1991年歐盟簽定了《馬斯赫特里特條約》,制定了歐洲貨幣一體化的進程表,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啟動,歐洲貨幣一體化得以實現,歐盟這樣的區域性的貨幣集團已經出現。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過去美元在國際金融的一統天下,正在向多極化發展,國際貨幣體系將向各國匯率自由浮動、國際儲備多元化、金融自由化、國際化的趨勢發展
8. 我一直有個觀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什麼在人民幣納入sdr貨幣
人民幣基本滿足加入SDR 的兩個條件
IMF 對一國貨幣加入SDR 規定了兩個條件:一是該國出口貨物和服務總量位居所有成員國前列,二是貨幣應「可自由使用」。
中國13年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同時是世界第三大服務貿易國。WTO數據顯示14 年中國出口佔全球12.37%,高於美國的8.57%、德國的8%和日本的3.6%。所以人民幣早已滿足第一個條件。
對於第二個條件,目前IMF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界定,只是大致有兩方面標准:一是該國貨幣在國際交易支付中被廣泛使用;二是該國貨幣在主要金融市場交易中被廣泛使用。具體可通過該種貨幣在全球官方儲備、國際銀行業負債、國際債券市場和主要外匯市場交易量中的佔比等來考量
9. 特別提款權名詞解釋
特別提款權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根據會員國認繳的份額分配的,可用於償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債務、彌補會員國政府之間國際收支逆差的一種賬面資產。
特別提款權的價值目前由美元、歐元、人民幣、日元和英鎊組成的一籃子儲備貨幣決定。會員國在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可用它向基金組織指定的其他會員國換取外匯,以償付國際收支逆差或償還基金組織的貸款,還可與黃金、自由兌換貨幣一樣充當國際儲備。
因為它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有的普通提款權以外的一種補充,所以稱為特別提款權。最初發行時每一單位等於0.888克黃金,與當時的美元等值。發行特別提款權旨在補充黃金及可自由兌換貨幣以保持外匯市場的穩定。
2005年11月,IMF執行董事會明確,SDR籃子的組成貨幣必須滿足兩個標准:
一是貨幣籃子必須是IMF參加國或貨幣聯盟所發行的貨幣,該經濟體在籃子生效日前一年的前五年考察期內是全球四個最大的商品和服務貿易出口地之一;
二是該貨幣為《基金協定》第30條第f款規定的「自由使用貨幣」。
自由使用貨幣存在兩條認定要求:一是在國際交易中廣泛使用,包括該國在IMF參加國中出口所佔份額、以該貨幣計價的資產作為官方儲備資產的數量。
二是在主要外匯市場上廣泛交易,包括外匯交易量、是否存在遠期外匯市場、以該貨幣計值的外匯交易的買價差等指標。納入SDR籃子貨幣要求不少於70%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國投票支持。
10.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如何穩定匯率
國際貨幣基金對於外匯匯率採取平價制度,規定各會員國均須設定本國貨幣的平價。基金第4條規定:會員國的貨幣的平價,概用黃金1盎司(英兩)等於35美元表示。各國外匯買賣價格上下變動,不得超過平價的1%。1971年史密松寧協定成立後,此一現貨匯率的波動幅度,已擴大為平價上下2.25%的范圍,而決定「平價」的標准,也由黃金改為特別提款權。
至於經基金公布的平價,非經基金同意不得變更。但如果會員國的國際收支發生基本不均衡時,即可向基金提出調整平價的要求。若整幅度在平價的10%以內時,會員國得自行調整後,由基金予以追認。若超過10%以上時,則須先經基金同意才能調整。
此種平價制度就是「可調整的盯住匯率」。雖然與金匯兌本位制頗接近,但基金的平價,是基金與會員國所決定,而金匯兌本位制則由黃金含量比率所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