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基金 > 延壽縣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核心指標摘要

延壽縣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核心指標摘要

發布時間:2022-09-24 10:38:00

⑴ 「十二五」經濟政策具體內容是什麼

十二五計劃,也就是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起止時間為2011-2015年。 規劃編制工作大體包括前期調研、編制起草、論證銜接、審批發布四個階段。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區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領域、本地區的規劃統一匯總到國務院,編制全國的「十二五」規劃,已經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上通過建議稿,而後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國兩會上審議通過付諸實施。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1)「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時期是我國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國內外環境的復雜變化和重大風險挑戰,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實施正確而有力的宏觀調控,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使國家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我們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巨大沖擊,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良好態勢,並為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我們戰勝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勝利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經過五年努力奮斗,我國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譜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創造的精神財富影響深遠。 (2)「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內外環境。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世情、國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徵。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我們要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科學把握發展規律,主動適應環境變化,有效化解各種矛盾,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出現新變化,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國際環境總體上有利於我國和平發展。同時,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全球需求結構出現明顯變化,圍繞市場、資源、人才、技術、標准等的競爭更加激烈,氣候變化以及能源資源安全、糧食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我們必須堅持以更廣闊的視野,冷靜觀察,沉著應對,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經濟分工中的新定位,積極創造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從國內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人均國民收入穩步增加,經濟結構轉型加快,市場需求潛力巨大,資金供給充裕,科技和教育整體水平提升,勞動力素質改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體制活力顯著增強,政府宏觀調控和應對復雜局面能力明顯提高,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我們完全有條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再上新台階。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主要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仍然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社會矛盾明顯增多,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較多。我們必須科學判斷和准確把握發展趨勢,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加快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情。 (3)制定「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制定「十二五」規劃,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是時代的要求,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我國是擁有十三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更加註重以人為本,更加註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註重統籌兼顧,更加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性新特徵。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基本要求是: ——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統籌城鄉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區域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壯大創新人才隊伍,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節約能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堅定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改革,加快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與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共同分享發展機遇。 (4)「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十二五」規劃要具有戰略性、前瞻性、指導性,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重大部署緊密銜接,與到二0二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緊密銜接。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就業持續增加,國際收支趨向基本平衡,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居民消費率上升,服務業比重和城鎮化水平提高,城鄉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增強。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貧困人口顯著減少,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 ——社會建設明顯加強。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穩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社會管理制度趨於完善,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財稅金融、要素價格、壟斷行業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明顯進展,政府職能加快轉變,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互利共贏開放格局進一步形成。 經過全國人民共同努力奮斗,要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抵禦風險能力顯著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 二、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戰略,必須充分挖掘我國內需的巨大潛力,著力破解制約擴大內需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 (5)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是「十二五」時期的重要任務。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提高宏觀調控的科學性和預見性,防範各類潛在風險,避免經濟大的起落。把短期調控政策和長期發展政策有機結合起來,加強各項政策協調配合,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6)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進一步釋放城鄉居民消費潛力,逐步使我國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大力發展服務業和中小企業,增加就業創業機會。要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著力提高城鄉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強居民消費能力。要增加政府支出用於改善民生和社會事業比重,擴大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費預期。要加強市場流通體系建設,發展新型消費業態,拓展新興服務消費,完善鼓勵消費的政策,改善消費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積極促進消費結構升級。要合理引導消費行為,發展節能環保型消費品,倡導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文明、節約、綠色、低碳消費模式。 (7)調整優化投資結構。發揮投資對擴大內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資合理增長,優化投資結構,完善投資體制機制,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有效拉動經濟增長。「十二五」前期要確保國家擴大內需的重點在建和續建項目順利完成並發揮效益。發揮產業政策作用,引導投資進一步向民生和社會事業、農業農村、科技創新、生態環保、資源節約等領域傾斜。堅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引導投資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區。嚴格執行投資項目用地、節能、環保、安全等准入標准,有效遏制盲目擴張和重復建設。促進投資消費良性互動,把擴大投資和增加就業、改善民生有機結合起來,創造最終需求。明確界定政府投資范圍,加強和規范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管理,防範投資風險。規范國有企業投資行為,注重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鼓勵擴大民間投資,放寬市場准入,支持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領域。 三、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力度,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8)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目標,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加大糧食主產區投入和利益補償。嚴格保護耕地,加快農村土地整理復墾,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准農田。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健全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發展現代種業,加快農業機械化。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促進園藝產品、畜產品、水產品規模種養,加快發展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流通業,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准化、規模化、集約化。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發展節水農業。推廣清潔環保生產方式,治理農業面源污染。 (9)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按照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要求,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以水利為重點,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設和管護機制,推進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區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設,完善農村小微型水利設施,全面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繼續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氣建設,繼續改造農村危房,實施農村清潔工程,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和均衡發展水平,推進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免費進程。加強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建設。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提高保障標准。深入推進開發式扶貧,逐步提高扶貧標准,加大扶貧投入,加快解決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貧困問題,有序開展移民扶貧,實現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 (10)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和創收能力,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鼓勵農民優化種養結構、提高效益,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和價格形成機制,健全農業補貼等支持保護制度,增加農民生產經營收入。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在產區布局,發展農村非農產業,壯大縣域經濟,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 (11)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在依法自願有償和加強服務基礎上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加快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業經營組織化程度。完善城鄉平等的要素交換關系,促進土地增值收益和農村存款主要用於農業農村。按照節約用地、保障農民權益的要求推進征地制度改革,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和宅基地管理機制。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鼓勵有條件的地區以縣為單位建立社區銀行,發展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和小額信貸,健全農業保險制度,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集體林權和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認真總結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經驗,積極探索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新途徑。 四、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根據科技進步新趨勢,發揮我國產業在全球經濟中的比較優勢,發展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12)改造提升製造業。製造業發展重點是優化結構,改善品種質量,增強產業配套能力,淘汰落後產能。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調整優化原材料工業,改造提升消費品工業,促進製造業由大變強。完善依託國家重點工程發展重大技術裝備政策,提高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元器件研發和系統集成水平。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增強新產品開發能力和品牌創建能力。合理引導企業兼並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發展擁有國際知名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大中型企業,提升小企業專業化分工協作水平,促進企業組織結構優化。 (13)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科學判斷未來市場需求變化和技術發展趨勢,加強政策支持和規劃引導,強化核心關鍵技術研發,突破重點領域,積極有序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加快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切實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發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引領支撐作用,實施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加強財稅金融政策支持,推動高技術產業做強做大。 (14)加快發展服務業。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建立公平、規范、透明的市場准入標准,探索適合新型服務業態發展的市場管理辦法,調整稅費和土地、水、電等要素價格政策,營造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積極發展旅遊業。拓展服務業新領域,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推進規模化、品牌化、網路化經營。推動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 (15)加強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建設。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加快新能源開發,推進傳統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積極發展水電,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加強電網建設,發展智能電網,完善油氣管網,擴大油氣戰略儲備。按照適度超前原則,統籌各種運輸方式發展,構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綜合運輸體系。推進國家運輸通道建設,基本建成國家快速鐵路網和高速公路網,發展高速鐵路,加強省際通道和國省干線公路建設,積極發展水運,完善港口和機場布局,改革空域管理體制。 (16)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發展和提升軟體產業。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加強重要信息系統建設,強化地理、人口、金融、稅收、統計等基礎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實現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三網融合」,構建寬頻、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推進物聯網研發應用。以信息共享、互聯互通為重點,大力推進國家電子政務網路建設,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務和管理能力。確保基礎信息網路和重要信息系統安全。 (17)發展海洋經濟。堅持陸海統籌,制定和實施海洋發展戰略,提高海洋開發、控制、綜合管理能力。科學規劃海洋經濟發展,發展海洋油氣、運輸、漁業等產業,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加強漁港建設,保護海島、海岸帶和海洋生態環境。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維護我國海洋權益。 五、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 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構築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逐步實現不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科學制定城鎮化發展規劃,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 (18)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堅持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優先位置,給予特殊政策支持,發揮資源優勢和生態安全屏障作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支持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區發展力度,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發揮產業和科技基礎較強的優勢,完善現代產業體系,促進資源枯竭地區轉型發展。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發揮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改善投資環境,壯大優勢產業,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強化交通運輸樞紐地位。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發揮對全國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在更高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和自主創新中走在全國前列。加強和完善跨區域合作機制,消除市場壁壘,促進要素流動,引導產業有序轉移。實行地區互助政策,開展多種形式對口支援。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扶持力度。更好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中先行先試的重要作用。加快沿邊地區開發開放,加強國際通道、邊境城市和口岸建設,深入實施興邊富民行動。 (19)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按照全國經濟合理布局的要求,規范開發秩序,控制開發強度,形成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對人口密集、開發強度偏高、資源環境負荷過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區要優化開發。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集聚人口和經濟條件較好的城市化地區要重點開發。對影響全局生態安全的重點生態功能區要限制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對依法設立的各級各類自然文化資源保護區和其他需要特殊保護的區域要禁止開發。基本形成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法律法規、政策和規劃體系,完善績效考核辦法和利益補償機制,引導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推進發展。 (20)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帶小的原則,遵循城市發展客觀規律,以大城市為依託,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科學規劃城市群內各城市功能定位和產業布局,緩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區壓力,強化中小城市產業功能,增強小城鎮公共服務和居住功能,推進大中小城市交通、通信、供電、供排水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和網路化發展。 (21)加強城鎮化管理。要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大城市要加強和改進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根據實際放寬外來人口落戶條件。注重在制度上解決好農民工權益保護問題。合理確定城市開發邊界,提高建成區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積過度擴張。城市規劃和建設要注重以人為本、節地節能、生態環保、安全實用、突出特色、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強化規劃約束力,加強城市公用設施建設,預防和治理「城市病」。 加強土地、財稅、金融政策調節,加快住房信息系統建設,完善符合國情的住房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合理引導住房需求。強化各級政府職責,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加快棚戶區改造,發展公共租賃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給。加強市場監管,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抑制投機需求,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

⑵ 「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有哪些

二、關於「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根據黨的十七大作出的戰略部署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建議》明確提出了制定「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這就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建議》的一個鮮明的特點,是明確提出「十二五」規劃的主題是科學發展。把科學發展作為主題,第一次在五年規劃中明確提出來,成為全黨的意志,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特點出發,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這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豐富和發展,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建議》提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就是要把科學發展觀貫穿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主要考慮:一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扭住發展不放鬆。我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發展仍然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才能從根本上把握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要求。二是要牢牢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仍然是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出現新變化,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國際環境總體上有利於我國和平發展。從國內看,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市場需求潛力巨大,資金供給充裕,勞動力素質改善,體制活力顯著增強,政府宏觀調控能力明顯提高,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我們完全有條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再上新台階。這就要求我們珍惜機遇、抓住機遇、用好機遇,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三是要更加註重以人為本。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我們必須堅持從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保障人民各項權益,加快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四是要更加註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是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矛盾和問題的迫切需要。只有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才能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總之,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是時代的要求,關繫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

要推動科學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這是制定「十二五」規劃的主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中,中央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作出了全面部署。「十二五」時期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關鍵是要把這些重要戰略部署落實到位。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相當突出,主要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社會矛盾明顯增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刻不容緩。《建議》提出制定「十二五」規劃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體現,完全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性特徵,必將推動「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台階,開創科學發展的新局面。還要看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作出艱苦不懈的努力。為此,《建議》提出了「五個堅持」的基本要求:即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這「五個堅持」,指明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點,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促進的,我們一定要全面深刻理解,認真貫徹落實,切實做到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

在綜合考慮未來國際國內發展趨勢和條件的基礎上,《建議》提出了「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包括經濟發展、結構調整、居民收入、社會建設和改革開放五個方面。《建議》提出今後五年我國發展的目標,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長短結合,把「十二五」規劃的各項目標任務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重大階段性目標緊密銜接,與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緊密銜接。二是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更加明確了調整經濟結構和保障改善民生方面的目標。這就使科學發展的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更加突出,並有了具體的考核標准和抓手。《建議》提出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充分體現了戰略性、前瞻性、指導性的要求,既為編制「十二五」規劃提供依據,也留下空間。「十二五」規劃將根據《建議》確定的目標,提出包括少數約束性指標在內的具體指標,提交全國人大審議。

⑶ 十二五規劃的總體要求是什麼

、「十二五」規劃的總體要求
1、指導思想
全縣「十二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遵循國家和省、市「十二五」時期發展的總要求,繼續實施「工業化牽動,產業化開發,民營化推進,城鎮化引帶,市場化運作」的發展戰略,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加速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放大產業發展優勢,打造項目建設強勢,走以科技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走以優質農產品資源為依託的產業化之路,走以大項目牽動為主導的工業立縣之路,走以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民生改善為目標的協調發展之路,努力建設以做大做強龍頭企業為主導的玉米、畜牧、果菜、生態產業強縣,打造「新型能源產業新興城,農副產品集散新興城」,率先建成全市「現代農業產業化示範區」,為建設繁榮富強青岡而努力奮斗。
「四縣、兩城、一區」是對「十二五」時期全縣總體發展目標的基本定位。玉米產業強縣,即增強玉米產出能力,提高玉米產出質量,壯大玉米加工企業集群,延伸玉米加工鏈條,叫響玉米產品品牌,提升玉米經濟效益,加速推進玉米工業城建設。畜牧產業強縣,即養殖標准高,產出總量大,產業鏈條長,產品質量好,競爭能力強,經濟效益高,盡快實現畜牧業占農業總產值「半壁江山」的目標。果菜產業強縣,即以高效園區建設為載體,形成大規模,打造大品牌,佔有大市場,獲得高效益,以此強力帶動廣大農民的收入登上新台階。生態產業強縣,即綠色覆蓋達標,生態環境改善,林木總量擴大,加工鏈條延長,產品效益提高,切實做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文章。新型能源產業新興城,即以風能產業、太陽能產業、生物質能源產業、循環產業為重點,形成一批新型能源產業集群。農副產品集散新興城,即依託區位優勢、交通優勢、園區優勢、資源優勢、政策優勢,打造濱北節點城市農副產品集散中心。現代農業產業化示範區,即以全市「農區工業化示範區、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建設為指導,全力推進項目農業、設施農業、科技農業、生態農業、高產高效農業「五型農業」發展,調整農村生產關系,優化生產要素組合,堅持走好機械化、集約化發展之路,實施綜合開發建設產業基地,把握集團化方向發展產業龍頭,依託質量品牌壯大產品市場,在全市率先建成「現代農業產業化示範區」。
2、發展原則
——堅持科學發展。認真貫徹落實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切實把握廣大群眾的願望,切實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充分體現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確保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堅持加快發展。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在確保發展質量和發展效益的前提下,力求更快的發展速度,實現優化結構與加速發展有機統一。
——堅持協調發展。把統籌兼顧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方法,促進基礎產業資金投入與改善民生資金投入相協調,促進當前發展效益與長遠戰略意義相協調,促進經濟加快發展與社會和諧進步相協調,努力實現各個領域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相互銜接。
——堅持創新發展。推動解放思想與創新實踐的緊密融合,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體制機制,穩妥推進各項改革,推進發展模式創新和科技進步創新。
——堅持可持續發展。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注重生態保護和資源節約,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和環保產業,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堅持共享發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註重社會建設,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公平正義,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3、發展目標
——經濟發展指標:
(1)總量指標。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以上,第一產業年均增長9%,第二產業年均增長22%,第三產業年均增長17%,三次產業比為35.7:42.9:21.4。
(2)分項指標。
①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35%;
②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5%;
③全口徑財政收入和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5%以上;
④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年均增長25%左右;
⑤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1%,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0%;糧食總產量每年穩定在30億斤以上。
——社會事業發展指標:
①科技進步因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1.7%;
②農村中小學寄宿辦學達到100%;
③法定傳染病甲乙類發病率控制在300/10萬以內。
——民生發展指標:
①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2%;
②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5%;
③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
④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達到100%。
⑤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100%;
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0%以上;
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100%;
⑧新農保參保率達到95%以上。
——可持續發展指標:
①單位GDP能耗下降15%;
②化學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年排放量分別控制在2330噸和780噸以內;
③森林覆蓋率達到19%;
④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
——城鄉建設指標:
①城鎮化率達到35%以上;
②保障性住房完成50000平方米。
——民主政治建設指標:
依法行政水平進一步提高,基層民主不斷擴大,比較完備的地方性政策、法規體系基本形成,社會秩序良好,民主更加健全。
——社會穩定指標:
人均犯罪率控制在萬分之四以內,人均發案率控制在萬分之十六以內,交通事故、火災事故、生產事故、信訪案件總量明顯下降,不發生在省、市有重大影響的重特大交通事故、火災事故、生產事故和群體性事件。
經過五年努力,把我縣建設成為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工業主體地位基本確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的縣份,成為群眾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的縣份,成為生態環境良好、宜居宜業的縣份,成為群眾享有充分民主權利、具有較高文明素質的縣份,成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和諧穩定的縣份。(編輯:高志剛)

⑷ 十二五的主要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2011-2015年)規劃綱要,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主要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是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動綱領,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 「十二五」規劃綱要全文共62章5萬余字,另有5個圖片和22個專欄,分為轉變方式、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強農惠農、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轉型升級、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營造環境、推動服務業大發展,優化格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鎮化健康發展,綠色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創新驅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標本兼治、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傳承創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改革攻堅、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互利共贏、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發展民主、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深化合作、建設中華民族共同家園,軍民融合、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強化實施、實現宏偉發展藍圖等16篇。
目錄第一篇轉變方式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第一章發展環境 第二章指導思想 第三章主要目標 第四章政策導向 第二篇強農惠農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第五章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第六章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第七章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第八章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 第三篇轉型升級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第九章改造提升製造業 第十章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第十一章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 第十二章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十四章推進海洋經濟發展 第四篇營造環境推動服務業大發展 第十五章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第十六章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 第十七章營造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環境 第五篇優化格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鎮化健康發展 第十八章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第十九章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 第二十章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 第六篇綠色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第二十一章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第二十二章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第二十四章加大環境保護力度 第二十五章促進生態保護和修復 第二十六章加強水利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第七篇創新驅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 第二十七章增強科技創新能力 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發展 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第三十一章實施就業優先戰略 第三十二章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 第三十三章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九篇標本兼治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第三十七章創新社會管理體制 第三十八章強化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 第三十九章加強社會組織建設 第四十章完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 第四十一章加強公共安全體系建設 第十篇傳承創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 第四十三章推進文化創新 第四十四章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第十一篇改革攻堅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四十五章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 第四十六章推進行政體制改革 第四十七章加快財稅體制改革 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第四十九章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 第十二篇互利共贏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第五十章完善區域開放格局 第五十一章優化對外貿易結構 第五十二章統籌「引進來」與「走出去」 第五十三章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 第十三篇發展民主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第五十四章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第五十五章全面推進法制建設 第五十六章加強反腐倡廉建設 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設中華民族共同家園 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 第五十八章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大業 第十五篇軍民融合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 第五十九章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 第六十章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 第十六篇強化實施實現宏偉發展藍圖 第六十一章完善規劃實施和評估機制 第六十二章加強規劃協調管理

⑸ 十二五規劃的核心任務是什麼

(一)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擴大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是我國的一項長期戰略方針。

(二)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十二五」期間,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和主要內容,是適應國際需求結構調整和國內消費升級新變化,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益和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重點。

(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

(五)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們的基本國策。

⑹ 十二五規劃經濟建設的主要目標是什麼

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經濟平穩發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社會建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抵禦風險能力顯著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

⑺ 「十二五」規劃24項指標

十二五規劃24個指標點題式的概括評說 「十二五」期間將設24項主要指標,包括12個預期性指標和12個約束性指標,助力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些指標主要集中在經濟結構、科技教育、資源環境、改善民生等方面。
權威人士稱,「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有七大目標,包括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科技教育水平明顯提升、資源結構環境保護成效顯著、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社會建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等。
圍繞這七大目標,「十二五」期間將提出24項指標,包括12個預期性指標和12個約束性指標。如提高居民消費率2至3個百分點,有望成為重要指標之一。
這些指標大多數與轉變發展方式相關,尤其是一些約束性指標,集中在能源資源、生態環境、改善民生等領域,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十一五」規劃曾提出了22項主要指標,其中包括8項約束性指標以及14項預期性指標。8項約束性指標全部完成,14項預期性指標中,除「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服務業就業比重」、「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外,基本完成。
從過去五年的情況來看,我國在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淘汰落後產能、發展服務業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一位業內人士認為,一些「考核」經濟的軟性指標及約束性指標要更多考慮經濟結構調整。 除了一系列指標外,收入分配改革也是「十二五」的重點。他說,「十二五」期間我們將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其中個人所得稅,到「十二五」中後期要全面建設綜合和分類個人所得稅。

⑻ 「十二五」規劃的目標任務是什麼

「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
按照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重大部署緊密銜接、與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緊密銜接的要求,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城鎮新增就業45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國際收支趨向基本平衡,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居民消費率上升。農業基礎進一步鞏固,工業結構繼續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取得突破,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提高4個百分點。城鎮化率提高4個百分點,城鄉區域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
——科技教育水平明顯提升。九年義務教育質量顯著提高,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3%,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87%。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2%,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提高到3.3件。
——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成效顯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億畝。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1.4%。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16%,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別減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別減少10%。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積量增加6億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全國總人口控制在13.9億人以內。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達到74.5歲。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年均增長7%以上。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現制度全覆蓋,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到3.57億人,城鄉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提高3個百分點。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3600萬套。貧困人口顯著減少。
——社會建設明顯加強。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文化事業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社會管理制度趨於完善,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財稅金融、要素價格、壟斷行業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明顯進展,政府職能加快轉變,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互利共贏開放格局進一步形成。

閱讀全文

與延壽縣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核心指標摘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東莞證券怎樣查股票 瀏覽:644
白銀期貨上市對企業有負面影響嗎 瀏覽:893
人民幣外匯知乎 瀏覽:732
富春通信股票股吧 瀏覽:519
股票紅腸 瀏覽:959
華軒集團破產 瀏覽:887
也多佳價格 瀏覽:321
期貨年終工作總結 瀏覽:640
私募基金理財招聘 瀏覽:257
杠桿定律教學視頻 瀏覽:277
在外匯平台注冊帳號 瀏覽:672
外匯中的非農 瀏覽:42
期貨跳空怎麼操作 瀏覽:425
大連友誼集團股票行情 瀏覽:595
小愛查一下實時匯率港幣 瀏覽:167
360股份怎麼買 瀏覽:728
如何在銀行買理財 瀏覽:136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688
金牛化工股票行情查詢 瀏覽:991
焦煤期貨交割替代品肥煤 瀏覽: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