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武官的職稱按將軍是怎麼分的
各朝不同,以清為例:正一品領侍衛大臣
從一品提督
正二品總兵、副都統
從二品副將
正三品參將、一等侍衛
從三品游擊、一等護衛
正四品都司、二等侍衛
從四品二等護衛
正五品守備、三等侍衛
從五品四等侍衛、三等護衛
正六品藍領侍衛
從六品千總
正七品把總
正八品外委千總
正九品饢�炎?
淺談清朝武官制度
武官補服上之圖案為猛獸,如獅子,老虎�6�4;
其晉升順序如下:
把總千總守備游擊都司參將副將總兵提督
全國各省有多少武官缺是固定的,
各營兵丁駐地也是固定的
平時武官升遷按資歷功過由兵部統一管理
但是總兵,提督之任命由軍機處報請皇帝圈選任命�6�4;
提督為一省之武官最高階
通常一省一個提督,但也有一省兩個,如福建有陸路提督及水師提督�6�4;
台中霧峰林家之林文察就曾任福建陸路提督,並陣亡於任上�6�4;
替清朝打下台灣的施琅就曾任福建水師提督
武官升遷在戰時就是靠軍功
有了軍功當然以陞官並補實缺為最實在,但在大征伐或平洪楊之後
常常有了軍功升了官卻無缺可補,那就成了″記名總兵實缺參將″,
″xx鎮總兵加提督銜″等有名無實的榮典,好處只在頂戴及補子可
用所加銜級來穿戴,例如左宗棠身旁的親兵在平洪楊和西征後,
很多已因軍功保到加總兵或提督銜,但仍留在左宗棠身旁擔任隨從及
傳令職務,所以左宗棠一出巡,身旁盡是紅頂輝煌的將官,可惜
多隻是有名無實缺的加銜提督罷了!
還有一種因軍功而得的"世職」,所謂世職是指可以讓子嗣承襲的爵位,
包括五等爵—公,侯,伯,子,男,雲騎尉,輕車都尉,騎都尉等�6�4;�6�4;
此外還有"賞穿黃馬掛″,"賞戴雙眼花翎″,"賜巴魯圖勇號″等榮典�6�4;
這些榮典也可因犯錯而撤消繳還�6�4;
以上所談為綠營之制度,另外旗人也有一套武官升遷制度,但八旗以武功得天下,
武官到了一定位階也可轉任文職,而親貴一出仕便常是方面大員,欽差大臣,
因此並無定製
宰相 我國封建社會主管政事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意為君主的最高幕僚、百官的首長。
丞相 官名。長期以來丞相常用作宰相的通稱,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太尉 官名。秦時的太尉為全國最高的軍事長官。漢初與丞相、御史大夫合稱三公,東漢又與司徒、司空並為三公。後代沿置,但一般為加官而無實權,至明代廢。
御史大夫 官名。秦朝時始設,其位相當於副丞相。
侍郎 官名。漢武帝時始置的郎官,是常侍皇帝左右的近臣。
郎中 官名。始設於秦,在官闈中掌皇帝宿衛。自隋代,為各司的主官,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部員。
卿 古代高級官員或爵位的稱謂。
三閭大夫 官名。戰國時楚國的三閭大夫,以掌王族中勢力最大的昭、屈、景三姓子弟的教育事。
將軍 官名。春秋時,諸侯以卿統率軍隊,始有將軍的稱呼。後用於都督軍事的武官。
大將軍 官名。戰國時始置,漢代沿置,掌統征戰,是將軍最高稱號。
太師 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以太師、太傅、太保為加官,僅示榮寵而無實職。太師還是輔導太子的官,稱太子太師。
太傅 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名同太師。西漢時把輔導太子的官稱為太子太傅。
司馬 官名。西周時始設。春秋、戰國時沿用,掌管軍政和軍賦。漢代司馬為兵部尚書的別稱。隋、唐以後,司馬地位有所削減。
巡撫 官名。始置於明太祖朱元璋,職能同於中央官員,巡撫地方的「欽差大臣」。
總督 是管轄一省或數省軍政的地方最高長官。
都督 漢末始設。三國時都督為率兵打仗的將帥,魏晉以後,都督成了駐地的刺史,成了轄區的軍政總首長。
提督 清朝官居要職。一種為提督學政,又稱學政、學台,掌科舉大權;一種為提督軍務總兵官,負責一個省的軍務。
欽差大臣 明代由皇帝親自派遣臨時出外,辦理重大事件的官員,稱欽差大臣。
節度使 官名,武將統兵出戰稱總管,無事時鎮守邊地則稱大都督。唐代,節度使權力不斷增大,形成所謂「藩鎮割據」。
少保 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 書 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上卿 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參知政事 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
軍機大臣 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
樞密使 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
左徒 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
太尉 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
大夫 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太史 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
侍 中 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出師表》提到的郭攸之、費諱即是侍中。
郎中 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如《荊軻刺秦王》:「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此指宮廷侍衛。《張衡傳》:「公車特徵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車騎門戶的官名。
參軍 「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
都尉 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
經略使 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
刺 史 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
太守 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
校尉 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
提轄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
知府 即「太守」,又稱「知州」。
縣令 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
里正 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
三省六部 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合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僕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三省六部」制出現以後,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
(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指南錄>後序》中的「於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
(2)除。拜官授職,如「於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後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擢。提陞官職,如《戰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為易於區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後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後調復原職叫遷復。
(5)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岳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中的「謫」就是貶官。
(6)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7)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於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⑵ 軍銜中的麥穗代表什麼
屬於將官:上將、中將、少將。
1、陸軍上將軍銜主要標識為,松枝綠色肩章底版上,綴有金色枝葉和三顆金色星徽。
2、海軍上將軍銜主要標識為,深藏青色肩章底版上,綴有金色枝葉和三顆金色星徽。
3、空軍上將軍銜主要標識為,深藍灰色肩章底版上,綴有金色枝葉和三顆金色星徽。
4、陸軍中將軍銜主要標識為,松枝綠色肩章底版上,綴有金色枝葉和兩顆金色星徽。
5、海軍中將軍銜主要標識為,深藏青色肩章底版上,綴有金色枝葉和兩顆金色星徽。
6、空軍中將軍銜主要標識為,深藍灰色肩章底版上,綴有金色枝葉和兩顆金色星徽。
7、陸軍少將軍銜主要標識為,松枝綠色肩章底版上,綴有金色枝葉和一顆金色星徽。
8、海軍少將軍銜主要標識為,深藏青色肩章底版上,綴有金色枝葉和一顆金色星徽。
9、空軍少將軍銜主要標識為,深藍灰色肩章底版上,綴有金色枝葉和一顆金色星徽。
(2)將軍指標副圖擴展閱讀
將官
1、上將,上將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現行軍銜制中最高軍銜,軍銜條例規定,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央軍委委員、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主任等一律授予上將軍銜,上將還是正戰區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正戰區職包括軍委聯合參謀部副參謀長,軍委政治工作部副主任,軍委後勤保障部部長、政委,軍委裝備發展部部長、政委,戰區司令員、政委等。
2、陸軍上將為陸軍正戰區職軍官的主要軍銜,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現行軍銜制中陸軍最高軍銜,一般只授予陸軍司令員、陸軍政治委員,海軍上將為海軍正戰區職軍官的主要軍銜,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現行軍銜制中海軍最高軍銜,一般只授予海軍司令員、海軍政治委員。
3、空軍上將為空軍正戰區職軍官的主要軍銜,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現行軍銜制中空軍最高軍銜,空軍上將軍銜一般只授予空軍司令員、空軍政治委員,武警上將為武警正戰區職警官的主要警銜,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現行軍銜制中武警部隊最高警銜,武警上將一般授予武警部隊司令員、武警部隊政治委員。
4、中將,陸軍中將是副戰區職軍官的主要軍銜,副戰區職包括軍委後勤保障部副部長、副政委,戰區副司令員、副政委及其他副戰區職軍官,此外,陸軍中將還是正戰區職和正軍職軍官的輔助軍銜,海軍中將為海軍副戰區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海軍正戰區職軍官和正軍職軍官的輔助軍銜,即資歷較淺的海軍正戰區職軍官和資深的海軍正軍職軍官,也可被授予海軍中將軍銜。
5、空軍中將為空軍副戰區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空軍正戰區職和正軍職軍官的輔助軍銜,即資歷較淺的空軍正戰區職軍官和資深的空軍正軍職軍官,也可被授予空軍中將軍銜,武警中將是副戰區職警官的主要警銜。武警中將還是武警正戰區職警官和正軍職警官的輔助警銜。
6、少將,陸軍少將為陸軍正軍職和副軍職軍官的主要軍銜,其中正軍職包括集團軍軍長、政委,省軍區和軍級警備區司令員、政委及其他正軍職軍官,副軍職包括集團軍副軍長、副政委、省軍區副司令員、副政委及其他副軍職軍官,此外,陸軍少將還是副戰區職和正師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7、海軍少將為海軍正軍職、副軍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海軍少將還是海軍副戰區職和正師職軍官的輔助軍銜,即資歷較淺的海軍副戰區職軍官及資深的海軍正師職軍官,也可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空軍少將為空軍正軍職、副軍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空軍副戰區職和正師職軍官的輔助軍銜,即資歷較淺的空軍副戰區職軍官和資深的空軍正師職軍官,也可被授予空軍少將軍銜。
8、武警少將為正軍職警官和副軍職警官的主要警銜,武警少將還是武警副戰區職警官和正師職警官的輔助警銜。
⑶ 誰說的從奴隸到將軍這句話
從奴隸到將軍
1989年11月,中共中央軍委確認了毛澤東、朱德等33位軍事家,羅炳輝名列其中。
1897年,羅炳輝出生於雲南滇東北的彝良。家境的貧寒,羅炳輝只讀過兩年私塾便被迫輟學。而社會的不公,造就了羅炳輝倔強的性格。而改變羅炳輝的命運的,還是11歲那年發生的事。那年,一個鄉村惡霸從他家門口走過,恰巧被他向外潑的臟水弄濕了衣服,惡霸乘機刁難,少年羅炳輝上前論理,惡霸不由分說,揪住羅炳輝父子大打出手,從此,羅家便與鄉村惡霸結下了仇。次年,一名惡霸又以莫須有的罪名敲詐羅家,羅炳輝氣 不過,一紙訴狀將惡霸告上法庭。然而,那是一個有理無處說的年代,縣衙一紙判令,判羅家敗訴,血氣方剛的羅炳輝想要伸理,向惡霸討回公道,於是,他萌發了當兵的念頭。
就這樣,他以驚人的毅力,用12天時間,徒步數百公里走到省會昆明,尋求發展。在昆明的那段日子,他先後做過木匠、伙夫、馬夫,一次偶然的機遇,羅炳輝終於在當時的雲南王唐繼堯部當了兵,實現了他多年來的從軍報仇的願望。由於他吃苦耐勞,不久就被提升為三等中土。
1920年,羅炳輝當上了唐繼堯的隨行軍士。次年,滇軍軍長顧品珍發表通電,逼靖國軍總司令唐繼堯下野,已身為副官的羅炳輝,跟隨唐繼堯來到了香港。此時的羅炳輝對軍閥割據,塗炭百姓的軍人生涯早已厭惡,他開始接受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影響。於是,他留下一封信,悄悄離開了香港。第二年參加了朱培德的討逆軍,前往廣州參加討伐陳炯明的戰斗。北伐戰爭中,已身為營長的羅炳輝,總是沖鋒在前,愛兵如子,深得官兵的擁護。
1927年,可以說是羅炳輝人生最重要的轉折點。這年3月,他參加在南昌舉行的被國民黨殺害的贛州總工會領導人成贊堅的追悼會上,聽到了曾為滇軍高級將領,現已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朱德的講話,羅炳輝第一次聽到"工農革命"這個新名詞,他多年郁悶的心胸一下子豁然開朗。朱德語重心長的對他講,工農兵要聯合起來,才能打倒軍閥、土豪劣紳。只有革命成功了,大家才有工做,有田種,有飯吃,中國才有希望。這時的羅炳輝才真正看到了光明和前途。
1929年4月,羅炳輝任江西吉安縣靖衛大隊大隊長。中共中央派滇籍中共黨員趙醒吾到吉安對他做教育爭取工作。
隨後的日子,羅炳輝開始利用靖衛大隊長的特殊身份,在"剿匪"中暗中幫助共產黨人。十多年的血雨腥風,使他得出這樣的結論:只有中國共產黨才是有希望的黨,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幫助中國廣大的窮苦百姓脫離苦海,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將中國引向和平與富強。1929年7月,羅炳輝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個為尋求真理而走遍天涯的農民兒子,走上了革命的征途,實現了由三民主義者到共產主義者的偉大轉變。
1929年秋,遵照黨的指示,羅炳輝指揮了以吉安為中心的贛西數縣武裝起義,隨後被任命為中國工農紅軍江西獨立第五團團長。之後,他同紅軍將士-道打下萬安,又在富田地區,殲滅前來圍剿的國民黨唐雲山部,轉戰湘贛,指揮戰斗數百次,對贛西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擴大立了大功。由於羅炳輝卓越的指揮才能,1930年的長汀會議後,被任命為紅十二軍的代理軍長、軍長,後又被任命為紅九軍團軍團長。
1933年,蔣介石調集50萬大軍對新生蘇區紅軍進行了第五次"圍剿"。連續幾個月的封鎖,使中央蘇區和紅軍吃不上鹽,兵工廠沒有黑色火葯,面臨彈盡糧絕的危險境地。這時,紅軍在尤溪繳獲了4000箱炸葯和食鹽。軍委急令羅炳輝率領紅九軍團一部火速將這批物資搶運回蘇區,羅炳輝臨危受命,親自挑擔上路,途中遇上敵軍就打,敵軍一敗,挑上擔子就走,半個月的時間,紅軍將士每人挑著六七十斤重的擔子,走了300多公里山路,終於將軍需物資安全運回蘇區。
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羅炳輝率紅九軍團突出重圍,搶渡湘江,在毛澤東的指揮下,進入西南地區。當時的《雲南民國日報》上刊登消息,提高所謂捉拿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主要領導人的"賞格",對羅煩輝的"賞格"由原來在江西中央蘇區的三萬元,猛增到"生擒者八萬元,獻首級者獎五萬元"。
1935年,羅炳輝率領紅九軍團渡過金沙江,從西昌進入涼山彝區,由此徹底擺脫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實現了北上抗日的戰賂意圖。在彝區,羅炳輝認真執行黨的民族政策,與彝族同胞交朋友,取得了彝族兄弟的信任,彝族兄弟抬來羊肉、牛肉和酒,送給紅軍,在彝區,彝族同胞連稱"紅軍瓦瓦古" (意思是紅軍萬歲)。 沿途有不少彝族同胞積極參加紅軍,就這樣,在彝族同胞的帶領下,羅炳輝率領的紅九軍團順利地通過了涼山彝族地區,與中央紅軍主力勝利會師。
抗日戰爭爆發後,羅炳輝告別延安,奔赴華中抗日前線。1938年,羅炳輝被任命為皖南新四軍第一支隊副司令員,與司令員陳毅並肩戰斗,打擊日寇。
1939年5月,隨葉挺北渡長江。7月,任新四軍第五支隊司令員,江北指揮部副指揮。皖南事變後,為了打擊日軍對根據地的掃盪,羅炳輝根據多年游擊戰的經驗,制定了伏擊與運動游擊為特色的包括伏擊、糾纏、阻擊、擾亂、殲滅等內容的所謂"梅花樁戰術"。這一戰術的特點是:一方面,部隊宿營時按三角形的駐地部署,以分散敵人的火力,減少我方傷亡,還可對敵實施反包圍。另一方面,一旦敵人進入梅花樁式陣地,則可從多個側面極大地殺傷敵人。1941年4月,日偽軍掃盪儀征,羅炳輝在儀征以北12公里按梅花樁式設伏。15日拂曉,敵人進入設伏圈,羅炳輝指揮部隊,不到30分鍾解決戰斗。以後,擁有重型裝備的700多人的日軍又在金牛山再 次嘗到了梅花樁式戰法的苦頭。此次戰斗,新四軍以劣勢裝備斃傷日偽軍500多人,繳獲了大批武器彈葯,創造了梅花樁戰法以少勝多的成功範例。
然而,多年艱苦的戰斗環境,使羅炳輝患上了嚴重的高血壓病。當抗戰勝利的消息傳遍全中國的時候,羅炳輝卻因高血壓而處於昏迷狀態。直到第二天神志清醒時,人們才把這一喜訊告訴了他。當聽到毛澤東發表的《對日寇的最後一戰》時,病魔纏身的羅煩輝再一次振奮了。他堅決要求重返前線,參加受降工作。於是,羅炳輝抱病,坐著擔架繼續向前進發。
1946年4月,羅炳輝任山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兼新四軍第二副軍長。
1946年6月9日,在羅炳輝的指揮下,我軍向盤踞棗庄的敵軍發起進攻,全殲敵軍,解放了棗庄。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在1946年的6月21日,羅炳輝卻因腦溢血而猝然長逝。棗庄戰役由此成為這位將軍32年軍旅生涯的最後一仗。
"戎馬三十載,將軍滇之雄。"陳毅軍長親筆揮豪,痛悼與自己出生人死的戰友,總司令朱德也為這位當年從雲南走出來的戰友題詞:革命到底死而後已,精神不死萬古長存。
的確,羅炳輝將軍用自己的生命,實現了他對黨的最後誓言:"我受黨長期的培養和愛護,這次重上前線為黨為人民捐軀,也是完全值得的……我畢生沒有打過敗仗,在我犧牲前,我還要再打一次勝戰,作為我對黨的最後一次獻禮。
⑷ 副將、參將、總兵大小
總兵最大,然後到副將,最小是參將。
1、總兵,明初,鎮守邊區的統兵官有總兵和副總兵,無定員。總兵官本為差遣的名稱,無品級,遇有戰事,總兵佩將印出戰,結束繳還,後漸成常駐武官。
2、副將,清沿明制之副總兵而改稱副將,秩從二品,位次於總兵。統理一協軍務,又稱協鎮,別稱協台。總督、駐防將軍、河道總督及漕運總督下亦設副將,掌總理營務、催護糧艘等事,是為中軍副將下轄的兵力稱為「一協」。
3、參將,明代鎮守邊區的統兵官,無定員,位次於總兵、副總兵,分守各路。明清漕運官設置參將,協同督催糧運。清代河道官的江南河標、河營都設置參將,掌管調遣河工、守汛防險等事務。清代京師巡捕五營,各設參將防守巡邏。
(4)將軍指標副圖擴展閱讀:
明代總兵在洪武二年開始設立(1369年)十月,以後在四年(1371年)、七年(1374年)、二十年(1387年)都有總兵被任命。建文二年(1400年),命李景隆為平燕將軍,充總兵官。明成祖即位,命何福佩征虜將軍印,充總兵官。洪熙元年(1425年)二月,始頒將軍印在諸邊將,其中有總兵4人,參將4人。但鎮守薊鎮的總兵不得稱將軍掛印。
總兵官成為鎮守地方的最高軍事長官後,改變了練兵將領不指揮作戰,指揮作戰的將領不管練兵的問題,有利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形成事權專一的局面,但也存在著總兵稱霸一方、擁兵自重的可能。
⑸ 請高手寫一個十天內出現將軍柱的通達信選股公式
你先把將軍柱指標源碼提供出來才能編寫
⑹ 同是美國上將的麥克阿瑟和艾森豪威爾,到底誰的成就更大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來認識一下美國的麥克阿瑟將軍和艾森豪威爾將軍,首先這兩位將軍都憑借在第2次世界大戰中卓越的指揮才能被人們所熟知,此外兩人均畢業於美國的西點軍校,兩人在軍事方面的表現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往往人們都這樣,兩個同樣咖位的人放在一起,就偏要爭個誰高誰低,那麼艾森豪威爾和麥克阿瑟兩位將軍,究竟誰更勝一籌呢?讓我們來簡單分析一下。
⑺ 那些在股市中的常勝將軍都是怎麼選股的
我不是題主口中的常勝將軍,我只是一個在股市裡略有收益的普通股民,就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在出現底部信號之前,走勢平緩,處於橫盤整理狀態,積蓄放量,有人會納悶為什麼沒有股票代碼,在這里申明,平台規定不能薦股,被舉報會被封號
有意要此指標和個股的,可以看看玄陽解盤——公眾自媒體平台!
⑻ 宋朝武將的品級和名稱
宋代武官沒有正一品,所以從從一品開始,分別是:
1、從一品:驃騎大將軍。
2、正二品:輔國大將軍。
3、從二品:鎮軍大將軍。
4、正三品上:冠軍大將軍、懷化大將軍。
5、正三品下:懷化將軍。
6、從三品上:雲麾將軍、歸德大將軍。
7、從三品下:歸德將軍。
8、正四品上:忠武將軍。
9、正四品下:壯武將軍、懷化中郎將。
10、從四品上:宣威將軍。
11、從四品下:明威將軍、歸德中郎將。
12、正五品上:定遠將軍。
13、正五品下:寧遠將軍、懷化郎將。
14、從五品上:游騎將軍。
15、從五品下:游擊將軍、歸德郎將。
16、正六品上:昭武校尉。
17、正六品下:昭武副尉、懷化司階。
18、從六品上:振威校尉。
19、從六品下:振威副尉、歸德司階。
20、正七品上:致果校尉。
21、正七品下:致果副尉、懷化中侯。
22、從七品上:翊麾校尉。
23、從七品下:翊麾副尉、歸德中侯。
24、正八品上:宣節校尉。
25、正八品下:宣節副尉、懷化司戈。
26、從八品上:禦侮校尉。
27、從八品下:禦侮副尉、歸德司戈。
28、正九品上:仁勇校尉。
29、正九品下:仁勇副尉、懷化執戟長上。
30、從九品上:陪戎校尉。
31、從九品下:陪戎副尉、歸德執戟長上。
(8)將軍指標副圖擴展閱讀:
宋朝的中央官制三省制
1、門下省
門下省:又稱「左省」。其長官名義上是門下侍中,但很少委任過,實際上有名無職。副長官是門下侍郎,另外又委派一名給事中任「判門下省事」真正掌管本省的職權。
其屬官有左散騎常侍、左諫議大夫、左司諫、左正言以及給事中等。門下省的職權是主管皇帝寶璽、大朝會設位版、贊拜、拜表、宣黃、外官和流外官考課、年滿齋郎轉補以及各司附奏署名等事。
2、中書省
中書省:又稱「右省」。其長官名為中書令,實際上也有名無職。副長官為中書侍郎。又另委派一名中書舍人任「判中書省事」,真正掌管本省職權。其屬官有右散騎常侍,中書舍人、右諫議大夫、起居舍人、右司諫、右正言等。
中書省的職權是主管郊祀、皇帝冊文、州縣官考課、齋郎等年滿復奏、文官改賜章服、僧道給賜紫衣師號、舉人出身及寺觀名額等事。神宗改革官制後,中書省則專司取旨出令
但自中書侍郎成為尚書右僕射(宰相)的兼職或副宰相的專職後,便不再和中書省本身的職事相關了。
3、尚書省
尚書省:又稱「都省」。其長官名義上是尚書令,還有左右僕射、左右丞等,但尚書令從不委任。實際上另外委派諸司三品以上者或學士一員任「權判尚書都省事」。
尚書省的職權是總轄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和司封、司勛、考功、度支等二十四司,並主管議定官員謚號、祠祭、受誓戒、在京文武官封贈、注甲發付選人、二十四司人吏遷補等事。
尚書省所轄六部二十四司,分屬左司和右司,左司掌管吏部(下轄司封、司勛、考功)、戶部(下轄度支、金部、倉部)、禮部(下轄祠部、主客、膳部);右司掌管兵部(下轄職方、駕部、庫部)、邢部(下轄都官、比部、司門)、工部(下轄屯田、虞部、水部)。
⑼ 古代武將官職的等級是如何劃分的
唐朝武將官職等級:
1、無品級:兵馬大元帥、兵馬副元帥
2、從一品:驃騎大將軍
3、二品:輔國大將軍、鎮軍大將軍
4、三品:冠軍大將軍、懷化大將軍、懷化將軍、雲麾將軍、歸德大將軍、歸德將軍
5、四品:忠武將軍、壯武將軍、懷化中朗將、宣威將軍、明威將軍、歸德中朗將
6、五品:定遠將軍、寧遠將軍、懷化朗將、游騎將軍、游擊將軍、歸德朗將
7、六品:昭武校尉、昭武副尉、懷化司階、振威校尉、振威副尉、歸德司階
8、七品:致果校尉、致果副尉、懷化中侯、翊麾校尉、翊麾副尉、歸德中侯
9、八品:宣節校尉、宣節副尉、懷化司戈、禦侮校尉、禦侮副尉、歸德司戈
10、九品:仁勇校尉、仁勇副尉、懷化執戟長上、陪戎校尉、陪戎副尉、歸德執戟長上
兵馬大元帥和兵馬副元帥為臨時軍銜只在戰爭時期授予,無品級,是出征軍隊主帥,征征結束立即收回恢復原軍銜 。
(9)將軍指標副圖擴展閱讀
武官發展歷史:
唐代設有元帥、副元帥等戰時最高統帥,宋有兵馬大元帥,元有都元帥、元帥。
春秋時晉國以卿為將軍,戰國時始為武官名,漢代將軍名號頗多,魏晉南北朝更繁,隋唐以後歷代皆設有將軍官名。
春秋時晉國上中下三軍皆設尉,秦漢時太尉、大尉、中尉地位頗高,以後帶尉字的官員地位逐漸下降。唐代折沖府以300人為團,團設校尉。明清時的衛士和八九品階官稱校尉,清代七品官中有正尉、副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