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外貿的逆差、順差和外匯有什麼關系謝謝
綜觀中國外匯儲備增長的原因,既有經濟層面的,但更多的是制度方面的原因。從經濟運行層面來說,外貿需求仍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國對外貿易保持較快增長,因此貿易項目的順差仍將繼續。WTO過渡期的結束、服務項目的開放、外資並購的加速等因素使我國成為外商直接投資的一個重要基地,而外商直接投資的大量進入使資本與金融項目保持順差。中國國際收支仍將保持「雙順差」的局面,因此中國的外匯儲備仍將維持高增長。外匯儲備高增長的困境促使我們必須探討出路。外匯儲備高速增長的出路是一方面在既定的國際金融體系內提高對外匯儲備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尋求某些制度上的創新,破解外匯高儲備之兩難。
❷ 中美貿易的歷史來看,有順差也有逆差嗎
中美貿易到目前為止,總體上一直是中國對美國的順差,具體到個別行業有個別行業的情況。
順差和逆差並不絕對是孰好孰壞,要從國際環境、商品種類成分等等因素結合來看。
順差太大和逆差太大都不利於國家長遠的發展。一國的對外貿易應追求長期的進出口基本平衡,而不是長期的貿易順差。
貿易順差的優勢
1、貿易順差促進經濟增長。
首先,經常項目貿易順差刺激經濟增長。
一是經常項目貿易順差刺激國內總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經常項目貿易順差主要源於凈出口的增加,是中國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迅速增加的結果,凈出口增加使得國內總需求擴張,國內總需求擴張促進了國民經濟增長。
二是凈出口的乘數效應擴大了經濟增長的規模。
經常項目貿易順差主要是凈出口增加的結果。凈出口的增加具有外貿乘數效應,在外貿乘數的作用下,經濟增長的規模數倍於凈出口額,大於經常項目貿易順差額。
其次,資本項目貿易順差直接推動經濟增長。
一是資本項目貿易順差直接增加總需求,推動經濟增長。資本項目貿易順差源於資本凈流入的增加,大部分是外商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增加的結果。
資本凈流入增加了國內的總需求中的投資需求,投資需求的增加直接推動國民經濟增長。
二是外商直接投資的乘數效應擴大了經濟增長的規模。在外商直接投資乘數的作用下,經濟增長的規模數倍於外商直接投資額,大於資本項目貿易順差額。
2、貿易順差增加了外匯儲備,增強了綜合國力,有利於維護國際信譽,提高對外融資能力和引進外資能力。
1994年以來,除1998年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資本項目有逆差外,中國的國際收支一直保持貿易順差。伴隨著貿易順差的增加,外匯儲備也在快速增長,外匯儲備2003年底已超過4010億美元。
外匯儲備的增加,一是提升了綜合國力,使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中處於較為有利的地位。
二是表明中國有良好的國際償債能力,在國際市場進行融資時,能夠較為容易地以較低成本取得各類貸款。
三是對中國進行直接投資的外商,對其利潤匯回該國有安全感,這些外商願意更積極注入資本,有利於中國引進外資。
3、貿易順差有利於經濟總量平衡。
經濟總量平衡不僅與儲蓄投資有關,還與外貿有關。
當財政有赤字時,在儲蓄完全轉化為投資的情況下,需要通過增加進口彌補財政赤字,以保持經濟總量供求平衡,那樣,容易出現財政赤字和外貿赤字並存的雙赤字現象。
當財政有赤字時,在儲蓄沒有完全轉化為投資的情況下,需要減少進口或增加出口(即增加凈出口)來彌補財政赤字,以保證經濟總量供求平衡。
中國的現實是儲蓄沒有完全轉化為投資,從1998年以來,連年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財政赤字逐年遞增,因而貿易順差的增加,特別是凈出口增加部分地彌補了財政赤字。
以貿易順差彌補財政赤字,不但有利於國民經濟總量平衡,而且避免了雙赤字現象。
4、貿易順差加強了中國抗擊經濟全球化風險的能力,有助於國家經濟安全。
連年的貿易順差使得中國外匯儲備增加,使得中國成為國際上的債權國。
因而,中國不僅有足夠的外匯滿足對外經濟貿易的需要,而且增加了中國對外清償能力、保證對外支付,還有利於應對國際金融風險,提高了國家抵抗各種經濟風險的能力。
5、貿易順差有利於人民幣匯率穩定和實施較為寬松的宏觀調控政策。
一是貿易順差使得國家有充足的外匯干預外匯市場,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
二是國家有充足的外匯調節國際收支,執行主動的對外經貿政策。
三是貿易順差增強了積極財政政策的效應。
由於中國各級地方政府都努力地招商引資,因此,中國資本流動性實際上比較大。在資本流動性實際比較高的情況下,貿易順差加強了積極財政政策刺激總需求的效應,促進了國民經濟較快發展。
貿易順差的弊端
1、貿易順差弱化了貨幣政策效應,降低了社會資源利用效率。
外匯流入隨著貿易順差的增加而增多,在固定匯率和外匯結售匯制度下,中央銀行要以人民幣購買外匯,貨幣的投放隨著外匯流入的增多而遞增。
隨著大量的人民幣被動地投入到流通領域,中央銀行的基礎貨幣賬戶更加受制於外匯的流入,不但削弱了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效應,還導致物價水平上升。
貿易順差與國內居民儲蓄相結合,導致社會資源利用效率低下。
貿易順差引起的大量外匯儲備高達4000多億美元,同時,國內居民儲蓄高達11萬億人民幣,兩者相加約有14多萬億人民幣。
這14多萬億人民幣沒有形成有效投資,是經濟社會中的閑置資金,與這些閑置資金相對應的是生產資料和人力資源的閑置,社會資源利用效率低下。
因而,中國出現了經濟增長和失業增加並存的現象。
2、貿易順差提高了外匯儲備成本,增加了資金流出。
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進行外匯操作總是有風險的,最明顯的是匯率風險。中國實行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每當美元貶值和美國國內出現通貨膨脹,中國外匯儲備都隨之貶值,造成外匯儲備的損失。
貿易順差越大,需要到國際金融市場上運營的外匯越多,國家外匯儲備的成本越高。
貿易順差增加了資金流出。在結售匯制度下,由於流入的外國資金都要轉換成外匯儲備,外匯儲備主要是儲備美元、歐元的債券。
貿易順差越多,外匯儲備越多,外國債券越多,資金流出也越多。
這兩方面形成了內在的矛盾:貿易順差引導外資流入,出口越多和外國直接投資越多,資金流入越多;貿易順差導致外匯儲備增加,外匯儲備越多,資金流出越多。
3、貿易順差導致經濟對外依存度過高,民族經濟發展空間狹窄,出口結構難以調整。
4、貿易順差影響了國內金融業利率市場化進程。
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貿易順差意味著國內貨幣供給增加。
自2003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正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為了防範通貨膨脹對經濟的消極影響,中央銀行不得不維持現行的存款管制利率和貸款浮動利率,從而推遲了利率市場化的進程。
貿易逆差的利弊
轉變觀念:從順差到平衡
必須轉變追求貿易順差的傳統觀念,應該努力追求外貿平衡。
傳統貿易觀念認為出口為了創匯,順差是好事,逆差是壞事。這一觀念長期主導著我國的貿易政策和實踐。
據統計,截至2010年2月底,自1993年以後,我國再沒出現過年度貿易逆差,自2004年4月份以後,我國沒出現過月度貿易逆差。
其實,一國的對外貿易應追求長期的進出口基本平衡,而不是長期的貿易順差。
長期出超未必有利於我國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長期的貿易順差所帶來的並非都是好處。
首先,貿易順差將帶來越來越多的貿易爭端;
其次,貿易順差雖然增加了外匯儲備,但從資源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看,是資源未被充分利用;
第三,持續高額順差導致人民幣升值預期,進而又導致資本凈流入增加,資本凈流入增加又進一步導致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第四,巨額的經常項目的順差,會轉化為貨幣大量投放的壓力,成為通貨膨脹率上升的重要因素。
適當入超未必有弊於我國
相反,貿易逆差的結果也並非都是壞處。
第一,適當逆差有利於緩解短期貿易糾紛,有助於貿易長期穩定增長;
第二,逆差實際上等於投資購買生產性的設備,只要投資項目選擇得當,既可補充國內一些短缺的原材料,還能很快提高生產能力、增加就業以及增加經濟總量;
第三,逆差能減少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減緩資本凈流入的速度;
第四,短期的貿易逆差有助於緩解我國通貨膨脹的壓力,加大我國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
從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踐來看,經濟增長快的年份,都是逆差或者順差較小的年份。
因此,在對外貿易問題上,應當徹底轉變觀念,放棄以出口創匯、追求順差為目標的傳統觀念和做法,確立以國際收支平衡為目標的政策。
❸ 中國外匯儲備對中國經濟對利與弊
總的來說 中國人口太多 在解決就業和溫飽的前提上看 肯定是利大於弊的
利:外匯儲備不斷增加 我國貿易順差也持續增加 從而增強了我國抵抗金融海嘯的能力 也大大地增強了我過在國際上的經濟實力 可以大量購買海外資產 購買先進的國外設備和技術 在增強我國實力的同時又為我們的貿易國循環了消費
弊:持續的貿易順差是的貿易國之間產生強烈的貿易摩擦 拿美國為例 美國出現了多年的貿易逆差 本國貨幣每年呈現流出之勢 從而大量減少了購買本國商品的需求 內需降低 貨幣貶值 促使美國要求我們中國人民幣升值 用外匯儲備購買該國的債券和其他資產 這樣就可以緩解美國資金外流 也在此同時促進了美國的消費和就業 而我國則會出現順差減少 逐漸有時會出現逆差現象 我們也正好進入一個經濟轉型周期 從而以內需消費為主
❹ 貿易順差逆差/外匯儲備什麼關系喲
貿易順差逆差與外匯儲備的關系:貿易順差,標示出口額大於進口額,外貿是用美元進行結算的,收到的美元外匯更多,因此外匯儲備更大,反之,貿易逆差,收到的外匯少,還會支付本國原有外匯儲備,外匯儲備減少。
所謂貿易順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國出口貿易總額大於進口貿易總額,又稱
「
出超
」.表示該國當年對外貿易處於有利地位。貿易順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國在特定年份對外貿易活動狀況。與此同時,大量外匯盈餘通常會致使一國市場上本幣投放量隨之增長,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貨膨脹壓力,不利於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❺ 外匯儲備如何彌補外匯流入和外匯就出導致的逆差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比如A國生產商品便宜賣給B國,從某種程度上說,是B國「剝削」了A國。可是,為何各國都競相壓低本國匯率,已使得出口到國外的商品更具競爭力呢(便宜)?
這里用到在《從貨幣、金融危機談開去》中舉到的一個例子:
假如A行業生產了產品1000億元,這1000億產品能獲得50億元的利潤(利潤率5%),但是國內只能消費800億。假如不能出口,那麼A行業就「生產過剩」價值200億的產品。A將不得不通過降價來刺激消費,「走量」,但這時消費量可能只能提高10%,一番慘烈廝殺,A行業虧損可能還不止150億元。
而在可出口的條件下,這一情況就迎刃而解了。200億元銷往國外,美元結算,再換匯回人民幣。這一過程中,換匯使得國內的人民幣增加了200億元,同時也增加了等值的外匯儲備。
同樣的,無數筆交易疊加,得出了整體的國際收支是順差,還是逆差。
長期外貿順差,其實是向外輸出了「生產過剩」,而同時又增加了本國的貨幣供應量,以及外匯儲備。
可是,這種方式可以一直持續下去么?最終的結果會怎樣?
結局很可能是債務國破產,不得不採用惡性通脹來償還債務;而債權國收不回的資金,也變成廢紙,一番金融動盪難免。
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變成債權國,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已經是世界最大的債權國。如今美國反身已經變成了世界最大的債務國。而日本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由於長期的貿易順差,逐漸變成世界最大的債權國,經過一場貨幣戰爭(匯率之戰),卻面臨「失去的二十年」。
如今,中國也一舉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今後的路該怎麼走,會否重蹈日本的覆轍?
來看看美國和日本發展經歷的不同:
美國變為世界最大債權國,主要是受惠於兩次世界大戰。由於當時歐洲物資短缺,只能從美國進口東西。而美國通過這短期間出口的物資及軍火,換回歐洲國家的黃金。由此美國的黃金儲備曾一度達到全球儲量的70%。後來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更確立了美元掛鉤黃金的金本位制,奠定了美元的霸主地位。後來美國的貿易逆差,導致美國的黃金儲量一度下降到全世界的40%左右,不得不宣布停止美元與黃金的自由兌換。
這一次的金本位制脫鉤後,各國採取以美元為主的一攬子貨幣作為外匯儲備。日本很不幸運,在後期無法自由將外匯儲備兌換回黃金,而只能大量持有美元。在廣場協議以後,日元被迫升值,也即意味著這些外匯儲備相對貶值。
另外,美國在變成債權國後,擴大了其對全世界的投資。使其資本輸出觸及到世界各地。其實現在說美國是最大的債務國,只是因為大量的美元及美國國債在他國手裡,但並沒有算上這些外流資本的投資增值部分。如果兩相抵消,結果如何尚未可分。
日本在成為最大債權國之後,也加大了對外國的投資,但由於時間太短,加上那時匯率之戰導致本國資本價格高漲,這一點對於對沖巨額外匯儲備並未起到太大作用。反而被境外流入的熱錢賺一把走了,白幹了二十年。
目前中國也握有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有說控制了別人的,也又說被別人綁架的,不管怎樣,路總要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