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外匯儲備金下調為零是利好嗎
是利好!外匯儲備金(美元是大頭)的下調為零,說明各具有外匯業務的商業銀行的利貸增加而抬升外幣的外溢(美元等外幣的貸出業務)。這個辦法比我們直接在國際市場上拋售美元太有才了。因為拋售美元,不管利率是高是低其實際效果都是有意無意地增加人民幣在我們國內市場上的流通量而易誘發物價的通脹,而」下調為零」的這個辦法就沒有」美國通過美元輸出通脹」的這種效果。這對我們市場的物價穩定一一讓老百姓扣袋裡的錢「不長毛」(值錢)起著致關重要的作用。這當然是重大利好!
外匯儲備下調為零,這在當前顯然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使美元作為世界貨幣和全球各國央行的主要儲備資產,美國去年上半年的外匯儲備仍有1238.83億美元,位居世界第十二。當然美國的外匯儲備資產配置主要以黃金為主,占其外匯儲備量的73.5%(約為8133.5噸)。
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10月7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9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426億美元,較8月末下降220億美元,降幅為0.7%。其中,所持有的美國國債就逾萬億美元以上(是僅次於日本的美國第二大「債主」)。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近日持續上升,中國資產相比美國資產配置的吸引力增大,但這並不意味著人民幣會取代美元的全球金融地位(至少在短期內不可能實現)。客觀地說,國際市場上對人民幣的需求還是要低於我們對美元的需求量,畢竟我們正在想法子加大人民幣的國際支付份額,尤其是石油等大宗商品的計價仍以美元為主。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今年上半年發布的數據顯示,其成員國2019年的外匯儲備總額為11.8萬億美元,其中美元的份額高達61%,遠超排第二的歐元的20.5%。而人民幣的儲備資產配置比例僅為1.27%。順便說一下,美元在國際支付上的份額為44.1%(截止2020年一季度末),排第二的歐元30.8%,其他均未超過5%。
總的來說,外匯儲備下降至零不現實,即使是縮小美元資產配置的比例,但也一定會同時增加對黃金儲備量的購入(這方麵包括美國、俄羅斯、德國、法國及義大利等均是如此)。除非有一天,我們的本幣取代美元,成為全球各國央行的主要儲備資產。
友友的提問誤導性非常強。外匯儲備金下調為零是沒有發生的事情。最近人民幣匯率升值太猛了。9月15日,央行全面下降各主要外匯存款利率,結果,人民幣來個0.65%左右一個反抽,又延續升值,10月9日暴漲400點。這種情況下,外匯儲備金下調為零不太可能。
友友指的是不是這件事情——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20年10月12日起,將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准備金率從20%下調為0。
這只是人民銀行的一項宏觀調控政策,不是第一次這樣調控,也不是最後一次。您可以理解為窗口指導。大家看圖。
調控的原因是:人民銀行表示,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以市場供求為基礎雙向浮動,彈性增強,市場預期平穩,跨境資本流動有序,外匯市場運行保持穩定,市場供求平衡。為此,
我們在把字眼摳出來:
人民幣匯率以市場供求為基礎……
1、市場預期平穩——平穩
2、跨境資本流動有序——有序可控
3、外匯市場運行保持穩定——穩定
4、市場供求平衡——平衡
我們把字眼摳出來: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准備金。大家聽我這樣說:「風險准備金是防範遠期升貼水帶來的匯差損失的。」
大家要注意:不是結售匯,是售匯!而且是遠期售匯,一般企業對沖風險時需要遠期售匯。也就是說遠期售匯主要是針對企業。對企業來講是利好。
這次,央行又再重磅出手,外匯風險准備金率從20%下調為0,目的還是在降低機構購匯成本,鼓勵企業與個人購匯積極性,減少人民幣升值壓力,減輕央行對沖外匯進入被動印壓力。
隨著人民幣升值,有實質性外匯需求的企業乘機鎖匯可能是明智的選擇。
1.給全世界一個信號,不差錢!不差美元!(實際情況不清楚,畢竟這個不是自己印的 ,不能完全控制)
2.讓更多的外匯流動起來,儲備金調為0,錢去哪裡了?一種可能是實際的需求大了,不得不動用,一種是鼓勵企業和個人往外花錢!現在全世界鬧瘟疫,個人 旅遊 消費估計難提升,鼓勵錢去投資境外的可能性比較大,比如投資境外科研機構等等,反正是准備擼起袖子大幹一場,至於成敗再說吧,反正可以參考第一條
3.最可怕的就是,國家需要外匯填窟窿 ;比如國企大型對外投資的失敗。等等,這些信息有心的人可以通過境內外資料自己查。
4.多看看世界經濟新聞,還有牽涉到國際投資的大型企業,應該可以找到痕跡,然後想辦法湊上去,撈一把
不是「外匯儲備金下調為0」,准確的說是「外匯風險准備金率下調為0」, 再准確的說是將「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准備金率」從之前的20%下調到0。
10月12日起,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准備金率從20%下調為0本是風平浪靜的周末,央行一個官網消息如雷一般炸裂。
今早,央視《朝聞天下》欄目同步報道了央行發布外匯風險准備金率從20%下調為0的消息, 消息稱,央行決定從10月12日起,將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准備金率從20%下調為0。
外匯風險准備金率下調為0,央行釋放什麼信號?要弄明白央行為什麼將外匯風險准備金率下調為0,就需要弄明白何為外匯風險准備金。
何為外匯風險准備金? 對於外匯風險准備金准確而復雜的定義我們就不說了, 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可以將外匯風險准備金理解為存款准備金 ,存款准備金率即銀行吸收一定數量的存款則必須按照一定的比例繳納給央行作為「風險保證金」,比如每吸收1000萬存款則需繳給央行5萬。「存款准備金率」在央行的指導下可以升高或者降低,當市場上的流動資金過少,投資和消費受到資金限制的時候,央行就會「將准」,將更多的資金引流到市場中去,充裕市場流資,為經濟發展、投資、實體經濟、消費等注入「血液」;同理,市場資金過於充裕時,央行就會升高存款准備金率,限制過度的投資和消費,對經濟「降溫」。
同樣的道理,「外匯風險准備金」也是同樣的道理,但是它是與「人民幣匯率貶值預期」掛鉤 ,即當人民幣匯率貶值預期較強時,央行則調升外匯風險准備金,表達的政策意圖是不希望人民幣進一步貶值,防止人民幣被做空的風險;而當人民幣升值預期較為強烈時,央行則調低外匯風險准備金,表達的政策意圖是不希望人民幣繼續升值。
顯然,此次央行將外匯風險准備金率從20%下調為0,表達的政策意圖正是不希望人民幣繼續升值,這是央行釋放的最基本的信號。
(此前幾次外匯儲備金率調整)
外匯儲備金下調為零是利好嗎?上文我們已經說了,央行下調外匯儲備金率是為了抑制人民幣的升值勢頭,所以到底是利好還是利空,關鍵還要分行業來看, 人民幣的升值和貶值的作用是雙向的,對部分行業有利,而對部分行業有利空作用。
首先,降低外匯儲備金率,抑制人民幣升值,利好的一面是能刺激出口、促進就業,盡快恢復疫情後經濟的快速復甦。 但是,實際上當下國外受疫情影響和經濟衰退的影響,外需疲軟,實際上想通過抑制人民幣升值來擴大出口的目的是難以達到的,或者說十分有限。
再者,抑制人民幣升值不利於擴大內需,因為人民幣「更值錢」了,居民更捨不得消費了;而且,抑制人民幣升值的同時會抑制國際「熱錢」流向中國,這對於吸引國際投資是十分不利的。
實際上央行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繼續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雙向波動,是中美貨幣博弈的結果, 最受益的還是企業,特別是進行出口貿易,對美元有大量需求的企業,對於這部分企業來說絕對是利好的。
逐步你會發現不再以美元為錨,而是以央企和國企的資產為錨,這實際上是非常 健康 真實的,我們已經有獨立生存的能力。絕不接受外部的通脹來襲。
這就是前面所講的,為什麼央企國企要做大做強做精的原因。看出早有防敵之策。
對股市基本沒有影響,對外匯也許會有些影響
1.央行在10月10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將遠期外匯售匯業務的風險准備金率由20%直接調到0。一般存款准備金率是0.25一調,但這個外匯的風險准備金率一下子就調了20個點。這說明了這玩意對市場本就沒啥大影響。
2.2018年的時候央行也調過外匯風險准備金率,只不過是從0調高到了20%。
3.這次調整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民幣不要再升值了。沒錯,就是這個原因。大家要知道人民幣升值不一定就是好事,尤其是短期內快速升值,就像今年的情況一樣。因為,人民幣升值是絕對對出口企業不利的,這個問題不用爭辯,基本邏輯問題,並且央行在這次調整的解釋里明確提到了「升值給一些出口部門帶來傷害」。因為是官方文件,所以措辭還算柔和。實際上就是一些出口企業因為短期內匯率變化損失慘重,甚至影響生存。
4.調整後會影響到遠期外匯售匯業務,但也是間接影響罷了,真要傳導到匯率市場可能還要時間。因為政策的本質是買遠期外匯的手續費降一點,而不是拋售人民幣買美元這樣的直接干預外匯市場。
5.股市消息多,但不是所有 財經 信息都會影響股票市場。當然,硬要杠說怎麼可能沒有任何一丁點影響呢?那我也沒話可說,這個世界本就充滿聯系,可能某個大基金經理生病請假一天沒去上班的消息也會影響股市。
利空,這么為了壓制人民幣升值。
所有的儲備金調整為0,都算利好,沒有壓制強制……世界大同。
央行這一舉獵的主要目的就是抑制人民幣升值太大!
人民幣升值,就意味著外幣貶值!或者說就應該降低貶值幅度!
人民幣升值對出口企業和留學人員有利!有利於各國儲備人民幣!
人民幣貶值對進口企業和外國來華留學的人員有利!
B. 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外貿的影響
摘要:當前,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經濟實力的日益增強,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面臨嚴峻的升值壓力,人民幣升值必然對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在了解人民幣升值的背景、原因及過程的基礎上,重點從正反兩方面分析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進而探尋針對人民幣升值的應對策略及措施,以促進我國對外貿易健康、有序地發展。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對外貿易;貿易結構
一、人民幣升值概述
(一)人民幣升值的背景及原因
自2003年以來,中國經濟已連續五年維持10%以上的高增長,如此強勁的經濟發展態勢,這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見的。尤其中國巨額貿易順差的持續擴大,外匯儲備的不斷增長,使中國遭到了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強烈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巨大壓力。
可以說,人民幣匯率自1994年以來已近10年沒有進行調整,而這10年中國經濟和國力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權威的國際機構和貿易夥伴一直就認為人民幣存在不同程度的價值低估。同時,按照國際經濟學的理論,外匯節余過多本身就表明外幣定價過高,本幣定價過低,本幣有升值壓力。
從2001年以來,世界各主要貨幣包括東南亞國家的貨幣對美元都大幅度升值,只有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一直沒有調整,即人民幣實際上也跟隨美元對其他貨幣大幅度貶值。對美國來說,通過美元貶值,既能減輕其外債負擔,每次美元大幅貶值都能使美國債務減少1/3,又能刺激其產品的出口,還能轉嫁其各種經濟危機,成為其對其他國家進行剝削的主要形式。然而,中國實行的「盯住美元匯率」政策,使美元貶值的積極效用沒能全面發揮,只是「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企業的出口競爭力,刺激了中國產品的出口」。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統計數據,2006中美貿易順差達到1 442.6億美元,2007年中美貿易順差1 633.2億美元,中美巨額貿易順差屢創新高,使世界頭號強國美國深深感到了中國經濟的增長所帶來的巨大壓力。於是,美國便以中國工人搶去了美國工人的飯碗,巨額貿易順差造成其損失為理由,對中國進行經濟「敲詐」,妄圖使人民幣升值。實際上造成美國外貿逆差劇增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復雜,不在於中國的人民幣匯率政策本身,比如中國的勞動力價格優勢,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推動以及跨國公司對中國市場的垂涎等等,還有美國產業結構調整、對外直接投資擴大、個人消費支出的增長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例如,美國的公司把廠開到中國,再向美國輸出成品,表面上是美國吃了虧,但實際上真正賺走大部分利潤的還是美國的公司。不難看出,人民幣匯率之爭的根本目的,就是美國希望通過人民幣升值,阻礙中國商品大規模進入美國。
我們知道,人民幣匯率問題不僅是單純的經濟問題,更是復雜的國際政治問題。一些西方國家更是附和美國頻頻呼籲人民幣升值,當然他們的目的不盡相同,有的是出於嫉妒,有的是為了轉移國內對當局的指責,有的則是為了爭取國內製造業的選票。他們認為人民幣匯率過低,提出應將人民幣匯率確定在1美元兌4.2元人民幣左右的水平;中國外匯儲備過高,中國加入WTO以來,並沒有出現進口激增,相反貿易順差大幅增加;指責中國廉價商品大量出口造成世界通貨緊縮,中國應使人民幣升值,在世界經濟中擔負相應責任。
近年來,關於「亞元」問題的討論已越來越熱,誰能成為未來亞元的主導,已變成一個日益敏感的話題。日本由於其經濟十年來的萎靡不振,日元充當亞洲貨幣主導的可能性在變小。而中國由於經濟高速增長,已經逐漸成為亞洲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和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因此,人民幣的價值日趨明顯,在中國周邊國家已經開始形成一個「人民幣地帶」,導致日本對此憂心忡忡。在2002年日本對華出現50億美元順差的背景下,日本財長鹽川正十郎提出議案,提請七國集團通過「與1985年針對日元的『廣場協議』類似的文件」,逼迫人民幣升值,將全球壓制人民幣升值的聲浪推至頂峰,目的就在於想通過人民幣升值,打垮人民幣對日元的挑戰,確保日元的未來主導地位。
為了確保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快速的發展,緩解中國對外經濟摩擦日益加劇的局面,營造和諧的國際政治環境,中國進行了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人民幣升值的步伐逐步加快。
(二)人民幣升值的過程
2005年7月21日,迫於美國的強大壓力,也為了給中國經濟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中國政府終於做出了人民幣升值的決定。1美元兌人民幣從8.27~8.28先後突破了8.2、8.1、8.0關口,2005年升值幅度達3%。
進入2006年,人民幣更是一路「高歌猛進」。2006年1月4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以8.0702起步,人民幣匯率經歷了從緩步上行到快跑,再到「加速跑」的過程。按照12月29日的匯率中間價7.8087計算,人民幣在這一年中升值了2 615個基點。2006年1月4日的報價與上年最後一個交易日完全相同。從這一天開始,詢價交易這一國際主流交易機制被引進中國,揭示了外匯交易方式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重大改革,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也被賦予了更為市場化的形成方式。人民幣匯率註定在這一年裡以更富彈性的方式運行。2006年5月15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首度突破1美元對8元人民幣。在此後的2個月內,人民幣匯率始終圍繞著這個重要關口上下波動。7月20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再次「破8」後一路向下,從此告別了這個關鍵的位置。8月30日破7.96,9月28日破7.90,10月30日人民幣匯率突破7.88。此後的一個月間,人民幣匯率相繼突破7.87、7.86、7.85,11月29日突破7.84關口,12月4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再破7.83關口,以7.8240再創匯改以來新高。12月14日,首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舉行的當天,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首度突破了7.82關口。第二天,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又以7.8185再創匯改後的新高。按照當日的數據計算,匯改之後人民幣已累計升值超過3.72%。12月29日,人民幣匯率再創匯改以來的新高,並首次突破7.81關口達到7.8074。而來自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數據顯示,2006年人民幣的月平均匯率已從1月份的8.0688升值至11月份的7.8652。2006年第二季度開始,美國經濟引擎明顯減速,市場對於美聯儲降息的預期增強,令國際匯市美元全面走軟,從而引發了人民幣匯率的持續走高。另一方面,中國外匯儲備10月份突破了1萬億美元大關,而前10個月的貿易順差累計已達到1 336億美元,這些都成為人民幣升值的重要推動因素。
2007年伊始,市場比較一致的預期是年內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5%左右。實際上,截至12月20日,人民幣升值幅度已達到6.01%。從1月4日年初首個交易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的7.8073,到上半年最後一個交易日6月29日的7.6155,半年內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累計升值2.46%。7月2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突破7.61關口,次日7.6整數關口告破。11月22日至27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連續4個交易日創出匯改以來新高。12月11日至13日,受美聯儲降息和第三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的影響,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連續突破7.38、7.37和7.36關口,升值速度明顯加快。經濟專家們認為,2007年人民幣持續升值的主要推動力來自於貿易順差持續加大和外商投資保持強勁增長勢頭。
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步伐進一步加快,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的最新數據,2008年4月10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首度「破7」,為6.9920元人民幣兌換1美元。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創出新高。以2005年匯改前的人民幣對美元比價8.27651計算,目前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超過18%。也就是說,同樣兌換1美元,如今可以少花1.2845元人民幣。
未來的趨勢怎麼樣,誰都不敢說,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人民幣在一段時間內還是有一定的升值空間的。
二、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
(一)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對外貿易的積極影響
1.有利於進口成本的降低
人民幣升值,國外的能源、原料與生產資料價格都相對便宜了,這就降低了我國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以及很多重要戰略物資的購買成本,增強了購買力。在我國,進口依存度較高的行業主要有石油、天然氣、航空、電力設備等,人民幣升值將使大宗交易的進口成本降低,進而增強相關行業部門的盈利能力,提高產品的競爭力。
長期以來,我國推行「大進大出,兩頭在外」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加工貿易總額超過一般貿易額,加工貿易順差已成為我國外貿順差的最重要來源。加工貿易中產品復出口成本中其進口成本比例一般都在50% ~100%之間,在短期內對進口商品的價格比較敏感。如果人民幣升值,進口商品的本幣價格降低,這樣導致加工貿易的生產成本降低,自然以加工貿易方式的出口商品外幣價格下降,因此,這部分依賴進口原料的復出口商品仍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可見,人民幣升值會促進進口的增加,並以進口帶動出口,其關聯性得到加強。
2.有利於促進貿易結構優化升級
長期以來,中國對外貿易實行的是以「重出口,輕進口」為主要特徵的出口導向戰略,這一戰略的實施在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時也產生了對出口的依存度過高,不僅使中國的經濟增長和就業面臨著潛在的風險,而且也產生了企業過度依靠廉價勞動力的價格優勢出口,單方面的貿易順差引起其他國家反傾銷訴訟頻繁;勞動密集型出口行業的低成本、低市場准入引起的投資過度供給所導致的企業低價惡性競爭;以及只重視價格,不重視國際市場需求而引起的出口貿易和就業易受到國際經濟形勢波動影響等一系列問題和矛盾。可見,這種長期依賴於出口單一增長的對外貿易結構很不合理。而人民幣的升值,必然會引起一定程度的出口減少和進口增加,這樣就能夠改變我國進出口貿易結構不均衡的局面。
在我國,外貿增長方式主要靠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而真正體現技術水平和要素含量的高新技術設備和中間投入品等生產要素要從國外進口,導致經濟效益低下。人民幣升值將激勵出口企業更多地依靠技術進步和提高附加價值,而不是低價競銷佔領市場。人民幣升值將使一部分只靠低成本競爭,技術含量低,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被擠出市場。從長遠看,人民幣升值有助於我國外貿增長方式從原來的粗放型轉向高質量和高效益的集約型,這會帶來出口結構的改善,這符合中國產業結構轉變的發展方向。同時,人民幣升值會引起行業內更加激烈的競爭,激勵企業通過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來提高其國際競爭力。可見,人民幣升值對於推動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優化升級,激發國內企業自主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有利於緩解貿易摩擦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最新數據,2007年中國的對外貿易順差達到2 622億美元的歷史高位,較2006年的1 774.7億美元增長了47.7%,位居世界第一。中國對外貿易總量則首次突破2萬億美元大關,達到21 738億美元,較2006年增長23.5%。其中出口為12 18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25.7%;進口9 558億美元,較上年增長了20.8%。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自2001年底加入WTO以來,中國的對外貿易已連續六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2007年的對外貿易總值比2001年總值增長了4.26倍。然而,中國對外貿易順差的增速遠遠超過了貿易總值的增速,2007年的貿易順差額比2001年增長了11.6倍。外貿順差增長過快,加劇了中國與主要貿易夥伴如歐盟及美國的貿易摩擦。歐盟在2007年已多次表態希望中國加快人民幣的升值步伐,以減少中歐之間的貿易順差;美國國會則在2007年提出了50多項對華貿易保護議案,盡管這些議案大都由於美國政府的反對而未能變為法律,但仍增加了兩國貿易關系的緊張氣氛。
人民幣升值可增加我國的進口總額,從而有利於減少貿易順差的數值。通過人民幣升值,適當提升出口產品的外幣價格,有助於減少其他國家對我國產品的低價傾銷訴訟。低價競銷和出口受到抑制,放慢出口,增加進口,有利於減弱我國貿易順差不斷擴大勢頭,減少一些貿易夥伴對我國進行保護主義貿易攻擊的借口。人民幣的適當升值,有助於緩和我國與主要貿易夥伴的關系,減少經貿糾紛,促進我國經濟和貿易的和諧發展,創造和保持更加平穩的貿易環境。
4.有利於改善貿易條件
國際經濟學中,貿易條件=出口價格指數/進口價格指數,貿易條件的改善意味著同等數量的商品出口可以換回更多的進口商品。我國雖然每年的貿易順差很大,但由於出口商品價格不斷下降而導致貿易條件持續惡化,需要出口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才能換回少量的國外高科技產品或稀缺資源。人民幣升值以後,出口產品的價格相對提高,就可以用較少的出口產品換回本國所需要的各種產品。出口利潤不斷增加,就可以改善我國目前的貿易條件。同時,人民幣升值也將會降低進口產品價格,特別是原材料和高科技設備的價格。企業將會加速技術引進,提高生產效率,實現產品動態比較升級。同時,由於進口產品絕大部分用於復出口,故隨著企業生產率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得到提高,有助於我國企業從產品產業鏈低端向中高端延伸,使貿易條件得到改善。
5.有利於中國企業「走出去」
人民幣升值意味著中國企業到海外投資的成本相對來說比以前下降,這使得他們能以較低的成本在國外投資設廠,從事跨國經營。根據投資地的區位優勢充分利用全球資源,降低生產和交易成本,實現規模經濟,建立全球性的生產、營銷網路。所以說,人民幣升值有利於那些實力雄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實現其全球發展的戰略,造就出中國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二)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對外貿易的消極影響
1.削弱我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不利於我國外貿出口增長
人民幣升值將提高我國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直接削弱我國出口的價格競爭優勢。人民幣升值後,出口企業為維持一定的利潤,必須提高商品在國外市場的銷售價格,而這樣做的後果勢必會削弱我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不利於出口持續擴大和在國際市場上佔有率的提高;尤其是我國出口主要以勞動密集型商品為主,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較低,一旦提高出口商品在國外市場的價格,將造成這些低端產品低價格優勢的喪失,極易被一些東南亞國家所取代,從而影響到出口規模的擴大。然而,假如保持出口商品的國際市場價格不變,則勢必要擠壓出口企業的利潤空間,出口利潤的減少又將嚴重打擊國內出口企業的積極性,從而造成出口數量的減少,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我國外貿出口造成沖擊。但是,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出口的影響是有限的,因為它還受到一些其他外在因素的制約,如國內外經濟形勢、出口商品結構以及貿易方式等。
2.嚴重沖擊科技含量較低、以低價格取勝的出口行業
顯然,對出口貿易依存過大、出口價格彈性較低和科技含量較低的出口行業,在人民幣升值過程中,將受到較大的沖擊,如果沒有提前做好應對的准備,甚至可能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我國的紡織、服裝、家電、化工、電子機械製造業等主要出口型行業都屬於這一類型,其中紡織服裝業對出口貿易的依存度高達50%,附加值和出口價格彈性都很小,因此受人民幣升值的影響最大。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人民幣每升值1%,棉紡織、毛紡織、服裝行業的利潤率將分別下降3.19%、2.27%和6.18%。以服裝行業為例,目前絕大多數外貿服裝訂單的毛利在0.5元人民幣,即出口1美元的產品,毛利在0.5元人民幣。如人民幣對美元小幅升值2%,則意味著外貿企業每出口1美元的產品,毛利將損失0.15元人民幣。可見,加速我國外貿出口結構的優化升級意義重大。
3.國外商品的進口增加,競爭加劇,不利於國內企業的發展
人民幣升值後,進口商品在國內的銷售價格將降低,國內消費者用同樣的貨幣可以購買更多的進口商品。這將嚴重影響到國內相關生產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尤其是那些在質量、品牌、技術含量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距離的企業,甚至有可能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短期內不利於國內企業的經濟增長和市場佔有率的提升,但從長期看競爭對國內企業的長足發展不無裨益。
4.加大我國國內就業壓力
目前,由於我國出口的商品大部分是技術含量較低、附加值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隨著人民幣的升值,削弱了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導致可以吸納眾多勞動力的加工型出口企業利潤下降,這些企業投資轉向技術或資本密集型產業後,必然會使許多素質較低的就業者面臨失業危機。並且當前我國很大部分的新增就業機會主要是由出口和外貿企業提供的,人民幣升值影響了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資,進而對當前就業環境的改善帶來一定的沖擊。在目前的中國,勞動力資源尚未轉化為人力資源, 具有優勢的僅僅是熟練工人。所以,發展加工貿易,著重提高產業層次和加工深度,增強國內配套能力,依靠我國勞動力優勢發展加工貿易仍將是我國長期的經濟內容。
三、針對人民幣升值的應對策略及措施
鑒於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我們應該採取相應的措施,以強化和擴大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外貿發展的積極影響,緩解和減少其消極影響。
(一)要有步驟地推進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
在人民幣匯率改革之前,由於人民幣匯率低估,導致國內外商品價格的扭曲,出口商品價格低廉,進口商品價格高昂,致使我國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出口額不斷攀升,貿易贏余不斷增加,連年持續出現巨額貿易順差,引起了與貿易夥伴之間的頻頻貿易摩擦。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這一新的匯率形成機制在短期內會對經濟增長和就業產生一定影響。但總體上利大於弊。我們應積極穩妥地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要逐步提高匯率生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使人民幣匯率浮動更具彈性,匯率波動能夠更加顯著地反映出市場供求的變動,並要加強本外幣政策的協調,充分發揮匯率在平衡國際收支、抵禦國際資本流動沖擊方面的作用,以適應對外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總之,人民幣匯率改革應該從我國的經濟需求面出發,考慮與貿易夥伴之間的貿易往來與相互之間的經濟利益,實現雙贏。
(二)積極擴大國內市場需求,減少外貿出口依賴
在過去很長時期內,由於人民幣匯率的相對低估,導致出口強勁增長,我國外貿持續出現巨額順差。很多企業對出口貿易趨之若鶩,致使資本、勞動等生產要素大量湧入出口部門,社會資源不能根據市場實現優化配置,從而造成我國經濟內需不足卻過分依賴外貿出口的局面,這對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可持續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我國有13億人口,龐大的人口背後隱藏的是龐大的國內消費市場,要真正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調整經濟結構,減少對外貿出口的依賴,盡快實現由「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向「以內需為主」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轉變,樹立正確的、科學的發展觀。同時,政府要採取有效措施,進行各種配套改革,積極培育、擴大國內消費市場,鼓勵投資,尤其是民間投資,重點扶持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
(三)優化升級我國對外貿易結構,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
長期以來,在我國出口產品中,附加值較低、技術含量低的勞動、資源密集型產品占據著主導地位。由於我國的出口企業大多從事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的加工貿易,工人亦多從事重復、熟練勞動,盈利空間受到極大限制。隨著人民幣的升值,我國勞動力價格低廉的比較優勢難以發揮,出口企業很難再以單純依靠低廉勞動力和國家制定的低匯率政策開拓海外市場。為了中國對外貿易的長足發展和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我們必須調整對外貿易結構,通過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促進我國外貿結構優化升級。有資料顯示,許多歐美跨國公司都已經把技術創新和研發融入其企業發展戰略,並且有自己完備的研發中心,且投入大量研發資金。而在中國很多企業甚至連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的意識還沒有。他們所謂的核心技術和裝備基本依賴國外進口。
可以說,匯率機制的改革和人民幣升值對出口企業有一些壓力, 作為出口企業,應該積極調整經營理念和出口戰略,加大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的力度,應以滿足個性化消費需求為目的,進行產品概念創新、產品功能創新、產品形態創新、產品包裝創新、產品運用創新等,以人民幣升值為契機,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加速產品的升級換代,提高出口產品檔次, 提升產品的品牌內涵和設計能力, 創建出口產品品牌優勢,從而確立企業核心競爭力,提高出口產品的價格,以積極的姿態應對人民幣的升值,在對外貿易中贏得主動。同時,出口企業應重視開發新產品、引進新技術、進口新設備,加快對引進技術的吸收、消化和再創新的步伐,減少高科技新產品,如光學、醫療、精密儀器和設備等對國外的依賴,通過在進出口兩方面的努力來調整我國貿易結構,減輕人民幣升值對我國貿易的不利影響。
(四)政府應加強對我國進出口企業在政策上的引導和扶持
在人民幣升值的大背景下,中國政府應該在進一步優化出口商品結構,遏制對外貿易順差過快增長,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方面有所作為。主要體現在政策上對進出口企業進行適當地引導和扶持。例如,政府在2007年採取的一系列調整措施,包括對「兩高一資」(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加征出口關稅及降低出口退稅,降低暫定進口關稅稅率、取消自動進口許可管理等方式鼓勵進口等;在WTO規則允許的范圍內採取一定的出口補貼,主要包括鼓勵研發的補貼、支持落後地區的補貼和環保項目的補貼;完善出口信用保險制度,比如出口信貸、出口信貸擔保和出口信用保險等出口的公共支持;還可設立專門機構為國內出口企業提供各種信息和咨詢服務,包括國際市場行情、市場調查、潛在貿易對象及投資環境等,幫助國內出口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同時,加強對綠色貿易壁壘和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學習和運用, 防止外國高污染、低質量產品進入國內沖擊我國同類產品。
C. 兩萬日元等於多少人民幣
你好!經過查詢,我得到的數據是:按照2021年10月29日的匯率,兩萬日元等於1124.60元人民幣。1日元等於0.056元人民幣。
一、日元介紹:日元是日本的貨幣單位名稱,創設於1871年5月1日。1897年日本確立金本位制,含金量定為0.75克,1953年5月含金量宣布為0.00246853克,1988年3月31日徹底廢除金本位制。發行中的紙幣有1000、2000、5000、10000日元四種,硬幣有1、5、10、50、100、500日元六種面額。比較特別的是,日元紙幣的發行者是日本銀行(「日本銀行——日本銀行券」),日元硬幣的發行者是日本政府(「日本國」)。同時,與人民幣不同的是,日元硬幣不具有無限法償能力,所以原則上在一次交易中同一面值硬幣法定使用上限為20枚(即硬幣原則上最大支付能力為1_×20枚+5_×20枚+10_×20枚+50_×20枚+100_×20枚+500_×20枚=13,320_),超出部分商家有權依法拒收。2019年4月9日,日本政府財務相麻生太郎正式宣布,將在2024年度的上半年更換紙幣圖案,推出1萬日元、5000日元和1000日元新紙幣,正面將分別使用澀澤榮一、津田梅子、北里柴三郎的人物肖像。
二、日元為國際儲備貨幣:這些年全球各國貨幣里被其他國家作為外匯儲備排在前六名的主要貨幣有6個,就是美元、歐元、日元、英鎊、人民幣和加元。以IMF公布的2020年12月31日的六大主要外匯儲備貨幣的數據為准,美元是全球第一的外匯儲備貨幣,被世界各國儲備70058.4億,佔世界全部外匯儲備的59%。歐元是全球第二的外匯儲備貨幣,被世界各國儲備25220億,佔世界全部外匯儲備的21%。日本是全球第三的外匯儲備貨幣,被世界各國儲備7158.3億,佔世界全部外匯儲備的6%。英鎊是全球第四的外匯儲備貨幣,被世界各國儲備5571.9億,佔世界全部外匯儲備的4.69%。人民幣是全球第五的外匯儲備貨幣,被世界各國儲備2675.2億,佔世界全部外匯儲備的2.25%。加元是全球第六的外匯儲備貨幣,被世界各國儲備2457.7億,佔世界全部外匯儲備的2.07%。
希望答案可以幫助到你!
D. 2014年10.11中國的國際儲備的規模和結構
一、北京10月16日,央行發布2014年前三季度金融統計數據報告:
中國9月末外匯儲備余額為3.89萬億美元,預期4.0095萬億美元,前值3.99萬億美元修正為3.9932萬億美元(第二季度)。
二、中國外匯儲備的結構從來沒有對外明確公布過,目前屬於國家金融機密。
據估計,美元資產佔70%左右,日元約為10%,歐元和英鎊約為20%,依據來自於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路透社報道以及中國外貿收支中各幣種的比例。
E. 中國有多少美元
新華網快訊:央行11日公布,到6月底中國外匯儲備達13326億美元,再創新高。
新華網北京7月11日電 (記者 張旭東 安蓓 白潔純) 中國人民銀行11日傍晚公布數據稱,到今年6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13326億美元,同比增長41.6%。中國外匯儲備加速增長的勢頭沒有絲毫減弱跡象。
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家外匯儲備增加2663億美元,同比多增1440億美元。如此算來,今年上半年外匯儲備增長量已超2006年全年的2473億美元增長數。
分月度看,外匯儲備在4月當月增長約445億美元;5月增長約461億美元;6月增長約400億美元。
按照外匯儲備量對外披露規則,央行按季公布統計數據。央行上次公布今年3月底外匯儲備數為12020億美元時,當季新增約1357億美元超過了2006年全年新增數的50%,市場對此增長勢頭已給予高度關注。如今,第二季度再度凈增約1306億美元,外匯儲備增長勢頭絲毫不減。
近年來,中國國際收支持續呈現順差局面,這是外匯儲備不斷增長的主因。央行數據顯示,2001年至2005年,經常項目順差累計3282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累計2935億美元,分別比「九五」期間同類項目累計順差增長1.8倍和3.7倍。單就貿易順差來看,2005年全年貿易順差為1019億美元,2006年這一數字擴大到1774.7億美元,屢創歷史新高。
與此相對應,中國外匯儲備在1996年底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2001年底跨過2000億美元的門檻;2005年底達到8189億美元。2006年2月底,中國外匯儲備增長到8536億美元,已超過日本成為全球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2006年10月底,中國外匯儲備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
今年前6個月外匯儲備再度加速上漲。中國銀行(6.18,-0.01,-0.16%)金融專家王元龍說,今年外匯儲備急劇增長是意料之中的事,是近年來增長慣性所致。此外,國家從7月1日開始對2831種產品進行出口退稅調整,部分企業突擊出口;而前6月進口增幅趨緩,與出口增速相差將近10個百分點;雙重原因造成貿易順差擴大,這是外匯儲備增長過快的一個重要原因。
海關總署10日公布的數據稱,前6個月累計貿易順差達到1125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3.1%。
中國外匯儲備持續增長的勢頭早已引起國內外人士高度關注。而不斷增長的外匯儲備,也給中國帶來流動性過剩的矛盾。6月底,為緩解外匯儲備增長勢頭,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流動性過剩矛盾,中國財政部已獲得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批准,擬發行1.55萬億元特別國債,用於購買2000億美元外匯。不過,目前這一舉措尚未實施。
測算來看,2000億美元規模尚抵不上今年上半年外匯儲備的增長量,換句話說,即使財政部如今已完成購買外匯行動,中國外匯儲備存量仍在1萬億美元以上。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隨著今後財政部發債開始購買外匯以及多方採取措施縮減順差擴大、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中國外匯儲備在超過1.3萬億美元之後,增長勢頭有望明顯放緩。
王元龍對此表示,目前外匯投資公司剛剛起步,宏觀調控政策也存在一定的時滯性,如果宏觀政策效果到位,進口增速能夠加快,今年底或明年初,外匯儲備總量有可能下行。
F. 中國的外匯儲備有多少
中國外匯儲備規模扭轉了連續下降的趨勢。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下稱「外匯局」)7日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末,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785億美元,較10月末上升505億美元,升幅為1.61%。
截至2020年11月末,中國黃金儲備6264萬盎司,連續14個月持平;按SDR(特別提款權)計,中國外匯儲備為22225.75億SDR,較10月末增加67.25億SDR。
外匯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表示,11月,中國外匯市場運行穩健,市場預期保持穩定,跨境資金流動總體均衡。國際金融市場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及疫苗研發進展、主要國家貨幣及財政政策預期等影響,美元指數下跌,非美元貨幣總體上漲,主要國家股票、債券等資產價格上升。匯率折算和資產價格變化等因素綜合作用,當月外匯儲備規模上升。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整體來看,中國外匯儲備規模保持了相對穩定。本月估值上漲帶動外匯儲備規模回補,中國外匯儲備規模已經連續7個月保持在3.1萬億至3.2萬億美元之間,穩定基礎相對牢固。
王春英稱,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經濟不穩定不確定性明顯增強,國際金融市場風險挑戰顯著增多。預期未來中國外匯市場將呈現基本穩定、雙向波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