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外匯實作過程與心得論文

外匯實作過程與心得論文

發布時間:2023-11-02 19:14:19

期貨外匯的模擬交易實驗心得

我對這次比賽的總結就是:
1、不要以為跌得太深而做多,也不要以為漲得太高而放空。有句話叫接下跌中的飛刀,就是這個意思,別用價格的高低作為研判趨勢的起始。順應趨勢,大膽的追多或追空。這恰都是我的弱項。更有甚者,在錯誤的單子上繼續加倉,妄圖拉低成本。
2、做的單子太多,雖然抓住了趨勢,但沒有將利潤最大化,來回折騰。一看某個單子賺了八百一千美金,是不是馬上要反向了啊?心中馬上有這樣的疑問,這是對利潤的恐懼。心理上還做不到心如止水。
3、對交易計劃不能嚴格執行。本來做的交易計劃看空鎊日的,一個小幅回調,馬上將本來做空點位極佳的空單全部平倉,結果鎊日來個240點的下跌。
4、沒有對自己能承擔的風險進行評估,有時候會為了利潤而下重倉,幾次都是險些爆掉。
5、對所有的單子沒有設過止損。這是做實盤的大忌。
6、一有時間就做單,哪一點行情都想抓,累死了。
以上是我這個新手的些淺見,至少剛入門的人看了會少走些彎路。

❷ 淺談服務業對外投資論文

隨著服務業的國際化發展,對外直接投資轉向服務業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服務業對外投資論文,供大家參考。

服務業對外投資論文 範文 一:服務業跨國投州鉛陪資的雙重影響及東道國的對策

摘要:隨著中國服務業領域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將吸引更多的跨國公司進入該領域。跨國公司投資服務業,對東道國服務業的發展既有積極影響即外溢效應,也有消極影響即內斂效應。本文主要探討服務業跨國投資對我國的雙重影響,分析利弊,提出對策,並為即將全面開放的服務業市場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服務業;外溢效應;內斂效應

一、服務業跨國投資的雙重影響

(一)正面影響:外溢效應

外溢效應,是指外商直接投資對東道國的經濟效益和經濟增長或發展能力發生無意識影響的間接作用。這種外溢效應既可表現為正面的,也可表現為負面的。在這里,我們主要討論正面的外溢效應。外商直接投資的外溢效應主要表現為除資本和勞動力之外的其他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從而使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實現對經激如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的貢獻主要可分為產業結構變動、技術進步和制度變遷三個方面。

1.產業結構效應。產業結構變動主要是指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比重的變化情況。經濟增長理論認為,一國經濟發展的過程是工業和服務業取代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的過程。第一產業的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越小,說明產業結構變換的速度越迅速,產業結構的高級化程度越高。關於外國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效應,以日本學者赤松要的“雁行模式”最為著名。赤松要認為,一國某產業的發展大致經歷進口、當地生產、開拓出口冊蠢、出口增長等幾個發展階段。某產業隨著進口的不斷增加,先後出現國內生產和出口,其圖形如飛行的雁群。“雁行模式”表明,外國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效應來源於有效地利用東道國的比較優勢。外國直接投資所帶來的“一攬子”資源,尤其是技術和管理技能,不僅有助於中國建立新產業,而且還能使傳統產業升級,使內向型產業向出口導向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演進。

隨著加入WTO,我國大多數第三產業部門對外開放度的提高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政策的調整,第一產業的投資比重已經逐年下降,而第二產業製造業的比重日益提高,這與前幾年跨國投資集中在製造業領域密切相關。作為投資新 熱點 的第三產業服務業盡管增長率不明顯,但是服務業投資已經成為全球投資的趨勢,因此,第三產業投資佔GDP的比重會日益提高,從而帶動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由製造業大國轉向服務業大國。

2.技術外溢效應。技術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不僅包括生產技術和 方法 ,也包括管理技術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等方面。因此,這里主要用人力資本和R&D資本來衡量技術進步。根據內生增長理論的分析,技術進步主要來源於人力資本和R&D資本的生產。因此外國直接投資的技術外溢效應也應通過人力資本和R&D資本兩個 渠道 來實現。對人力資本的影響主要是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分支機構培訓當地雇員。而受過培訓的雇員的“跳槽”是技術擴散的主要途徑。外國直接投資R&D資本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跨國公司國外分支機構在中國進行的研發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技術擴散效應;二是跨國公司參與中國市場競爭而產生的競爭效應。從長期來看,當外國公司與當地公司在同一個市場上相互競爭時,當地公司為了在競爭中不處於劣勢,必然會增加研發經費,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服務業FDI帶來了先進技術、知識與技能,包括諸如設備和工藝流程的硬技術以及管理、營銷等軟技術。但是,服務業中包含的技術組合不同於製造業,FDI並非是服務業獲得硬技術的主要途徑,而軟技術卻是轉讓知識和技術的主要形式。例如,在銀行、 保險 和飯店等行業,投資方會對其子公司進行一系列的技能與知識培訓。

3.制度變遷效應。制度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制度變遷,中國經濟制度的變遷主要表現在產權制度的變遷、市場化程度提高、分配格局變化和對外開放程度四個方面。一國經濟增長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中實現的,利用外國直接投資作用是中國對外開放的行為之一,其本身就是一種制度變遷。此外,外國直接投資主要來源於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為了吸引更多投資,必須改善市場環境,從而促使中國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根據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制度是一種重要的經濟增長要素,一國通過制度變遷會促進經濟增長及發展,從而產生制度績效。外國直接投資在中國產生的制度績效,主要是指它通過影響中國決定製度供給和制度需求的某些因素,來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

(二)負面影響:內斂效應

1.大部分服務業FDI旨在市場開拓,尋求非交易性活動,並有可能以對外支付的形式進行利潤匯出,所以,不僅可能對增加外匯收入無任何作用,反而可能對國際收支造成負面影響。許多跨國公司通過利潤轉移方式來進行逃稅,從而嚴重干擾了東道國的市場秩序。20世紀90年代後期,跨國企業逃稅一年高達300億元人民幣,相當於近年中國財政收入的二十分之一。六成以上的外企存在非正常虧損,虛虧實盈。目前中國40多萬家外資企業,年虧損金額逾1200億元,但其中有相當數量的外企通過各種避稅手段轉移利潤,造成賬面上大面積虧損。

2.東道國相關行業受到很大沖擊。在東道國原有的高度保護下,諸如銀行、電信、旅遊等行業,其國內市場是非完全競爭的,甚至是壟斷的,因而適應市場的能力和提高競爭優勢的自身能力有限。隨著外資在這些行業的進入,東道國國內原有企業從資金、 經驗 、技能和創新方面都受到巨大挑戰。跨國公司往往憑借其資金雄厚的優勢大規模收購當地同行業企業甚至龍頭企業及其原有品牌,從而在當地形成技術、品牌、市場和產業壟斷。這種情況在我國的許多行業都存在,有些還十分突出,不僅嚴重壓抑了民族產業的發展,而且在形成品牌市場壟斷後還會侵害消費者權益,對我國的經濟和產業安全都構成嚴峻挑戰。

3.外資服務機構將與東道國本地企業更加激烈地爭奪人力資源,其工作條件與薪酬狀況可能導致大批優秀人才流向外資企業,這樣對本地企業的發展帶來更多困難。以金融業為例,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後,大量中資銀行的骨幹跳槽或被高薪聘請去外資銀行,這對於發展不夠完善的中資銀行來說帶來的風險和壓力是雙份的。

4.服務業FDl可能帶來三方面的風險。如果東道國政府管理控制不善,缺乏有效的 規章制度 ,有可能在體制方面帶來嚴重的本國經濟動盪;如果在管理公用事業和私有化時缺乏有力控制,有可能導致私人壟斷;此外,因為各國在社會 文化 背景上差異極大,外資在這些領域的運作容易造成沖突和傷害。

二、我國服務業的對策

中國在2000年到2002年間服務業FDI的平均流入量為128.05億美元,2002年存量為2596.89億美元;服務業佔2002年FDI總流入的24.7%,占總存量的31.4%;我國將履行入世承諾進一步開放服務業,因此在吸引更多的服務業FDI上有很大潛力,並且,我國服務業的“走出去”仍處於起步階段,因此在這種“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進程中,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前提下,我們應該科學地分析環境,建立和強化自己的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最大限度地利用服務業FDI所產生的正向效應,同時提高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水平和能力。

1.進一步提升國內服務業產業結構,提高承接服務業國際直接投資的能力。

根據產業投資的一般規律,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投資主體的等量資本投資在與母國產業發展結構水平相同或較高地區比投資在產業結構發展水平較低地區可能獲得更高的收益。就服務業國際直接投資而言,由於國際服務業的結構朝著知識密集型方向發展,因而只有發展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國家(地區)才能為國際直接投資提供更高的收益,也才能吸引更多的國際直接投資。鑒於中國目前服務業結構水平較為低下,餐飲、商業零售、交通運輸等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的傳統服務業仍然占據主體地位,現代服務業如電訊服務、信息技術服務、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等比重偏低的狀況,無論就中國今後自身產業結構調整而言,還是就吸引更多的國際直接投資而言,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改造和提升傳統服務業,不斷優化服務業結構,提高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都是十分必要的。提升國內服務業產業結構,提高承接服務業國際直接投資的能力應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是優先發展信息服務、現代金融、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等支持國民經濟高效運行的生產性服務業,大力發展咨詢、法律服務、科技服務等中介服務行業,積極發展旅遊、文化、體育等需求潛力大的行業。這些都屬於知識技術密集型的服務行業,只有充分發展這些行業,才能形成高水平、結構合理的現代服務業結構體系。

二是充分利用各種形式的服務業國際產業轉移。一般而言,國際產業轉移有項目外包、業務離岸化、外商直接投資三個層面,具體形式包括新設投資、收購兼並、風險投資等。服務業國際產業轉移也不例外。我們應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支持中國企業承接國際項目外包,有關部門要為國內企業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咨詢服務,引導其積極參與國際項目外包市場,承接外包項目,與外國服務企業進行有效合作;允許並鼓勵境外投資者通過並購等方式對中國進行投資,培育有利於吸納並購投資的制度環境,為服務業跨國公司參與企業的改組、改造創造有利條件。

2.盡可能地利用FDI的外溢效應,努力減少內斂效應。

外溢效應是否容易實現取決於東道國公司從事投資和學習吸收外國知識和技能的能力和動機。外資不僅帶來了豐富的資金、技術、知識,通過外資在中國的運作和培訓,可以學習到先進的專業技能、營銷理念以及科學的管理經驗。其間接效應有二,一是服務於我國的製造業發展,二是為我國的服務業發展樹立典範。中資企業可以嘗試加入跨國公司戰略聯盟,參加到它們的產業鏈和本土化進程中,獲得提高自主研發與創新的能力。

建立健全國內的機構和機制,監控外資在中國的發展,減少內斂效應。聯合國貿發會議認為,發展中國家有必要對服務業吸收外資持謹慎態度。因為在一些壟斷性的行業(如電信服務)或公用、基礎設施中,如果缺乏有效監控,容易發生市場權力濫用的問題,導致私人壟斷。此外,跨國公司利用轉移價格,也會對國內經濟造成損害。在人力資源上,我國政府應該加大 教育 投資,提升人才的總體水平,同時改革戶籍和人才管理制度,減少人才流動的成本,不僅為跨國公司來華投資提供人力資源,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其與中資企業爭奪優秀人才的優勢,保證中資企業充足的人力資本、知識積累和技術創新能力。

3.提高國內服務消費水平,解除服務業國際直接投資的後顧之憂。

投資所生產的產品能否實現市場出清是影響投資的最終限制性因素。理論上,只有所有產品都能銷售出去,實現市場出清,投資才能順利實現再生產。服務業的投資也不例外。目前中國人均收入水平還不高,城市化進程較慢,城鄉差距過大,客觀上限制了服務業發展的需求空間;另一方面,由於過去對服務業和服務消費認識上存在某些偏見,把服務業作為非物質生產而忽視其高附加值的特點,把工業化簡單等同於工業發展而忽視服務業對產業競爭力提高的支撐作用,過分強調服務業的消費性而忽視其產業性,造成對服務業發展長期重視不夠,服務消費在低水平徘徊。國內一些服務業得不到發展,外資引不進來,與缺乏市場需求不無關系。因此,培養居民服務業消費能力,提高國內服務業消費水平,也就成為解除服務業國際直接投資後顧之憂、吸引更多國際直接投資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姜志美.當代服務業國際轉移的新趨勢與我國的對策[J].經濟縱橫,2006,(9)

[2]趙書華,宋征.服務業跨國公司在華直接投資的經濟效應分析[J].國際貿易探索,2006,(1)

[3]Daniels,P.W.Service lnstries in the world World Economy,BlaekwelI oxford C.ridge USA,1993

[4]Zhang,Kevin H.(1999).“How does FDI interact with economic growth in a large developing country?The case of China”.Economic Systems,23(4).291-303

服務業對外投資論文範文二:中國服務業投資的開放過程與政策啟示

一、服務業投資壁壘的界定

按照《與貿易有關的投資 措施 協定》(TRIMS)的規定,投資壁壘是指為了促使外國投資者達到某種業績標准而採取的措施,包括投資准入壁壘、投資經營壁壘和投資退出壁壘。TRIMS所指的投資壁壘僅限於扭曲國際貨物貿易的投資措施。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把外國直接投資(FDI)壁壘分為市場准入限制、所有權和管理限制以及運營限制三大類。因此,一般來說,投資壁壘主要是東道國政府設置的、對外國企業在本國的投資行為有障礙作用的政策措施,也就是說,凡是直接或間接地使外資企業增加生產或銷售成本的政策措施,都有可能被外國服務廠商認為屬於投資壁壘。

迄今為止,對於服務業投資壁壘還沒有一個具體的國際多邊協定對其進行明確界定,但是在許多國際和區域性貿易協定中所規定的投資措施實際上就是服務貿易中的投資壁壘。本文主要針對中國服務業中政策性投資壁壘的演變過程講行分析。

二、中國服務業投資的開放過程

(一)嚴格限制准入:1979~1987年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對外開放採取“摸著石頭過河”的漸進式開放模式,因此實行國際上先工業後服務業的開放路徑。該階段是中國利用外資的起步階段,初步建立了管理外商直接投資的政策框架,創造了基本的投資環境,制定並頒布了管理FDI的法律法規,形成初步的FDI政策框架,實行區域性的FDI優勢政策,對FDI准人的行業進行嚴格限制等。在此期間,允許准入的行業主要在製造業部門,服務業總體的投資壁壘非常高,但在旅遊、房地產和餐飲服務業部門對外資的限制相對較松。1987年底,原國家計委頒發了《指導吸收外商投資方向暫行規定》,把外商投資項目分為鼓勵、允許、限制和禁止四類,其中對外資准人領域做了較大的限制,服務業的對外開放還沒有提上議程,禁止性和限制性投資壁壘都很高。

(二)跟隨性發展:1988~1995年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中國的投資環境逐步規范改善,但對外開放的部門依然集中在第二產業,對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的政策沒有明顯的放鬆,投資壁壘依然較高。大多數服務部門,特別是生產者服務部門還沒有對外資企業開放。199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實施細則》第四條規定,下列行業禁止設立外資企業:(1)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2)國內商業、對外貿易、保險;(3)郵電通信;(4)中國政府規定禁止設立外資企業的其他行業。第五條規定,下列行業限制設立外資企業:(1)公用事業;(2)交通運輸;(3)房地產;(4)信託投資;(5)租賃。可以看出,禁止性和限制性部門主要集中在服務業。雖然對外資企業所作的出口規定及其對出口比率的限製作了根本性變更,從過去的70%下降到40%,但是由於服務業的投資壁壘很高,這些規定對服務業利用外資並沒有產生實質性的激勵作用。

1992~1995年是中國外商直接投資自由化快速發展的階段,但該階段主要是放鬆第二產業的投資壁壘。對服務業而言,一方面由於重工業、輕服務業的思想存在,服務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還沒有受到重視;另一方面,由於認為金融、電信、交通運輸等服務業屬於自然壟斷部門,不適宜對外資企業和內資企業開放,因此實行嚴格的市場准入限制。1995年,中國重新發布了《指導外商投資方向暫行規定》,同時發布《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將鼓勵類、限制類和禁止類項目具體化,除此之外,皆為允許對外開放的領域。《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成為指導外資進入的重要法律文件。

(三)逐步降低:1996-2001年

1995年底到2001年11月15日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關鍵階段。隨著中美雙邊關系的發展和高層互訪,中國政府代表團許可權增大,關鍵時刻政治決斷,1999年和美國達成雙邊協議,清除了中國人世的主要障礙。之後,中國又和歐盟就中國人世達成一攬子協議。這些談判的障礙主要體現在:農產品關稅減讓和服務貿易開放領域和開放程度。在此期間,中國頒布了一批新的涉外法律法規,其中一些就是專門針對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的。例如,2001年8月14日,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發布《外商投資租賃公司審批管理暫行辦法》,允許投資性公司為國內企業提供相關技術培訓。但要求只能採用合資或合作形式,設立外商投資租賃公司,應引進國際上先進的租賃企業的經營管理經驗,促進中國租賃業的發展,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00年6月23日,衛生部和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聯合發布了《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管理暫行辦法》,對在中國中、西部地區或老、少、邊、窮地區設立合資醫院的條件適當放寬。此外,相關部門還發布了《中外合資對外貿易公司試點暫行辦法》、《外商投資商業企業試點辦法》、《外商投資鐵路貨物運輸業審批與管理暫行辦法》、《外商獨資船務公司審批管理暫行辦法》等。通過公布這些規定,允許外國投資者以合營方式從事鐵路貨物運輸;擴大了投資者在中國從事醫療機構、租賃、船務公司等行業可以擁有的股權和管理經營權。

《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在1997年再次修改,使得對外資開放的行業和部門大幅度增加,許多新的領域逐步開始向外商開放。例如,在交通運輸、郵電通訊、礦產開發等行業,許多國家視為涉及本國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領域,中國將其列入了鼓勵類的外商投資行業。最引人注目的是對銀行、保險、外貿、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零售商業等服務行業有限度的開放,此舉走在了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前列。完全禁止外國投資的行業已經比較有限,其中服務業主要是新聞業和廣播影視業。

在該階段,中國也開始認識到服務業在國民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出於人世談判中服務業對外開放的壓力,開始放鬆對服務業的管制,降低對服務業利用外資的限制。

(四)嚴格遵守入世承諾:2002~2006年

2001年12月11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世貿組織的一員。在人世法律中,中國對服務貿易作了相當大的承諾,其中絕大部分是針對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的。按照人世承諾,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在商業、外貿、運輸、醫療、教育、金融、保險、電信等各類中介服務等服務貿易領域進一步放寬對外商投資的限制,使外商在更廣闊的層面對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發揮作用。同時,國家相關部門制定或修改了《外商投資電信 企業管理 規定》、《外商投資商業領域管理辦法》、《外商投資電影院暫行規定》等,加強對服務業開放的管理。

為適應加入WTO的需要,

2002年3月11日又重新修訂了《指導外商投資方向的規定》和《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在投資准入方面進一步開放。主要變動如下:一是將鼓勵類目錄由186條增加到262條,而限制類目錄則由112條減少到75條,大幅度放寬了行業准入限制,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將原先禁止外商投資的電信、燃氣、熱力、供排水等城市管網建設首次列為對外開放領域。二是進一步擴大服務貿易領域開放度,如外資銀行、保險、證券、基金、金融、商業、外貿、運輸、旅遊、法律服務、會計審計、音像製品、外商商業特許經營、直銷經營等行業,均按照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在開放的地域、數量、經營范圍、股比要求上做出了更為寬松的規定,使得服務貿易成為新的外國直接投資熱點。與此相適應,在外商投資服務貿易領域的法律體系構建方面,有關建築、會計服務、教育、商業、物流、醫療、教育、民航等行業的市場准人規定及相關法律規范正在制定中。2004年,國務院根據發展需求,對《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進行第五次修訂,進一步縮小服務業限制和禁止的范圍。

(五)全面降低:2007年至今

2006底人世過渡期結束,中國全面履行了服務業對外開放的承諾。隨後,新修訂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也於2007年12月1日起生效。在服務業領域,新版《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在全面落實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承諾的同時,積極穩妥擴大開放,增加承接服務外包、現代物流等鼓勵類內容;減少限制類和禁止類條目,將原限制外商投資的貨物租賃、貨運代理、外貿公司等調整為允許類條目,將原禁止外商投資的期貨公司、電網建設和經營列為對外開放領域;對金融業外資投資限制尺度有所放寬,鼓勵類包括銀行、金融租賃公司、財務公司、信託投資公司、貨幣經紀公司;保險公司(壽險公司外資比例不超過50%);證券公司(限於從事A股承銷、B股和H股以及政府和公司債券的承銷和交易,外資比例不超過1/3);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外資比例不超過49%)以及保險經紀公司和期貨公司(中方控股)。但對部分涉及國家經濟安全的戰略性和敏感性行業,對外資開放較為謹慎。

新版《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標志著中國服務業進入對外資企業全面開放階段,投資壁壘進一步降低。但是,為了抑制房地產泡沫,新版《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將房地產業列人限制外商投資產業目錄,以規范對房地產市場的管理。

三、政策啟示

從中國服務業投資壁壘的演進過程來看,中國服務業的對外開放是漸進發展的。投資壁壘的設置既與中國服務業的發展水平相關和國家產業政策相關,也與國際壓力(如人世談判)相關。目前,中國服務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依然存在較多限制。隨著人世過渡期的結束,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自由化將面臨進一步的壓力與挑戰。在全球服務業外商投資自由化的背景下,政府有兩個策略選擇:對外逐步降低投資壁壘和對內促進服務業競爭。

(一)對外降低投資壁壘

在服務貿易自由化的背景下,降低服務業投資壁壘已經成為各國政府不能迴避的問題,但是鑒於降低投資壁壘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以及部分服務部門在國家政治、經濟與文化安全中的重要地位,東道國不會盲目降低投資壁壘。迫於國際壓力,開放是必然的,但不是一蹴而就。由於不同的服務部門具有明顯的異質性,因此在設置投資壁壘時對不同的服務部門應該選擇不同的投資壁壘。對於發展較成熟的服務業部門,可以選擇較低的投資壁壘;而對於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的部門,可以選擇較高的投資壁壘。對於不涉及國家安全的服務部門,可以選擇較低的投資壁壘;而對於涉及國家安全的服務部門,則可以選擇較高的投資壁壘。並且,對同一個服務部門,可以時間作為自由化的控制手段,在不同的時間選擇不同的投資壁壘。在該部門競爭力比較弱的時候,選擇較高的投資壁壘;當該部門具備一定的國際競爭力時,就可以選擇較低的投資壁壘。可見,中國可以通過投資壁壘的靈活控制,有步驟、有計劃地對外資開放本國的服務業市場。在每一階段,都要選擇最具有競爭力的部門首先開放,對於那些不具備開放條件的部門,要創造以後能夠開放的條件。

(二)對內促進服務業競爭

中國服務業壟斷程度高,市場競爭嚴重不足。中國在對外開放的同時,要打破國內服務業的部門壟斷,降低市場准入壁壘,依靠國內服務行業自身競爭促進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水平。雖然促進服務業國內競爭會使本國服務生產企業的生存壓力加大,但本國的服務消費者或使用者(比如服務作為商品或其他服務生產中間投入時)將因為服務價格的下降而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同時,鼓勵競爭將有利於本國服務業發展,同時抑制外資企業在本國市場上的擴張。因此,東道國政府應該積極採取措施促進除涉及國家利益不宜對外開放外的其他服務部門進行充分競爭,並把促進競爭當作推動本國服務業發展的長期戰略。

淺談服務業對外投資論文相關 文章 :

1. 中國服務貿易論文

2. 淺談國際經濟貿易畢業論文

3. 國際服務貿易論文

4. 試論廈門市現代服務業的現狀分析及發展思路論文

5. 淺談中國貿易政策論文

❸ 國際結算實驗心得

總結以下幾點:
1、在交易業務的填表中要注重核心單據在流程中的重要性,要使它准確、系統、完整。填表要以「單單一致」、「單證一致」為原則。熟悉各單證之間的相互聯系。
2、要把握專業知識與實習操作的關系。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這次實習是實踐操作與理論相結合的實習,從中鍛煉的是我們的綜合運用能力。實習中的各類單證如信用證、匯款申請書、面函、等等都是我們專業知識的凝聚和承載。因此,認真地履行實習要求,努力完成實習,不僅有利於我們鞏固所學到的國際結算專業知識,更利於我們預先觀察日後工作中的主要內容、方法以及各種困難,利於我們察覺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以便我們更好地進行學習和工作,利於我們更快地把所思所學轉化為實踐動手的能力,把專業知識和技能轉變成工作能力和實際經驗。
3、英語的重要性。進出口貿易、國際結算中的各項單證中都是英文單證,若英語基礎弱的話對業務工作是種阻礙,減低了工作效率。閱讀能力弱往往會導致錯誤若是實際交易則會引發糾紛,所以說英語能力在國際結算中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商務英語知識掌握不好,就很難勝任工作,甚至會影響業務的順利進行。因此,在實習中要求我們加強商務英語的學習,掌握結算專業術語,才能在結算業務中得心應手。
國際結算(Internation settlemen)是對國際間債權債務進行了結和清算的一種經濟行為。國際商品貿易、服務貿易、非貿易貸款融資、黃金和外匯買賣、私人和團體匯款以及其他經濟、文化、科技事業的交往,必然要產生國與國之間的貨幣收付行為,與此同時也就發生了國際間債權債務關系。國際結算就是運用一定的金融工具(匯票、本票、支票等),採取一定的方式(匯付、托收、信用證等),通過一定的媒介機構(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等),進行國與國之間的貨幣收支行為,從而使國際間債權債務得以清償。
國際結算和國際貿易始終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統一關系。國際結算是伴隨著國際貿易的產生而出現的,並伴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而變化的,它們是一對孿生兒。國際結算具有很強的銀行特點、實務特點,一筆國際結算業務也就是有關資金在銀行的國際代理行中不同賬戶之間劃撥,從而達到債券債務的清償。此次實訓中的國際結算業務包括:信用證業務、托收業務、匯款業務。同時,國際結算也具有很強的外貿特點,每一筆國際結算業務都是與一筆由對外貿易和交往所產生的國際間的債權債務相關聯的,從而也與發生對外貿易和交往的單位如公司等相關聯。
國際結算不僅是一項重要的銀行業務,也是一切從事進出口貿易的公司和有關涉外業務的企業中相關人員必須通曉的知識。將國際結算的金融性和外貿性相結合,從銀行和交易合同方多個角度去考察,才能對國際結算進行全方、全過程的了解和掌握。所以此次實訓對於我們是十分有益處的。
這次實驗雖然只有短短的3天,但是實驗內容特別豐富,而且通過這個實驗都得到了知識上的復習和結算能力上的提高。國際結算作為一門科學,是以國際貿易學和國際金融學的理論、原則為指導,著重研究國際間債權債務的清償形式和方法,以及有關信用證、資金融通理論和方法一般規律的學科。因此,國際結算既是一門實務性很強的學科,又是一門理論較深的學問。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運用理論知識指導國際結算的實務操作和處理所遇到的國際結算糾紛,是學習本學科的基本目的。本次國際結算模擬實習正是從實踐中學習把理論與實踐結合,對理解和熟悉國際結算操作有非常大的幫助,也為未來工作的需要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❹ 進行外匯保證金交易的心得

外匯保證金交易(又叫炒外匯),是指通過與(指定投資)銀行簽約,開立信託投資帳戶,存入一筆資金(保證金)做為擔保,由(投資)銀行(或經紀行)設定信用操作額度(即20-400倍的杠桿效應,超過400倍就違法了)。
投資者可在額度內自由買賣同等價值的即期外匯,操作所造成之損益,自動從上述投資賬戶內扣除或存入。讓小額投資者可以利用較小的資金,獲得較大的交易額度,和全球資本一樣享有運用外匯交易作為規避風險之用,並在匯率變動中創造利潤機會。綜合的說,炒外匯就是一個投資行為。
交易原理:
匯保證金交易就是投資者以銀行或經紀商提供的信託進行外匯交易。它充分利用了杠桿投資的原理,在金融機構之間及金融機構與投資者之間進行的一種遠期外匯買賣方式。在交易中投資者只需支付一定的保證金就可以進行100%額度的交易,使得那些擁有少額資金的投資者也能參與到金融市場上進行外匯交易。按照國外發達國家的水平來看,一般的融資比例維持在10-20倍以上。換言之如果融資比例在20倍,那麼投資者只要需要支付5%左右的保證金就能夠進行外匯交易了。即投資者只需要支付5000美元就能進行100,000美元的外匯交易。
舉個例子,投資者A進行外匯保證金交易,保證金比例為1%,如果投資者預期日元將上漲,那麼其實際投入10萬美元(100×1%)的保證金,就可以買入合同價值為1000萬美元的日元。當日元兌美元的匯率上漲1%,那麼投資者就能夠獲利10萬元美元,實際的收益率達到了100%。但是如果日元下跌了1%,那麼投資者將血本無歸,其投入的本金將全部虧光。一般當投資者的損失超過了一定額度後,交易商就有有權停止損失的機制。雖然外匯保證金交易他有優勢但是也有風險,
目前市場上炒作外匯的教程和方法很多,有些側重於基本面,有些側重於技術面,但無論從消息面還是技術面來看,都有其局限性,投資理財沒有包賺的,外匯保證金交易也是一樣,類似股票一樣。

❺ 金融專業學術畢業論文3000字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金融業作為國家經濟的命脈與核心,在當代國家中的資源配置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3000字金融學術論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金融學術論文3000字篇一
《金融危機防範與金融審計免疫系統完善研究》

金融審計作為國家審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防範金融風險乃至金融危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07年以來,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整個金融業的連鎖反應。2008年,隨著美國兩大房產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被政府接管,美國華爾街排名前五位的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破產,美林證券被並購,以及美聯儲聯合其他大銀行出資7000億美元救市並由此引發的全球股市持續低迷等一系列事件的接續發生,使美國金融危機逐漸蔓延至其他國家,形成全球性金融海嘯,並波及到我國的一些金融機構。隨著金融全球化,我國金融業同世界其他國家的聯系日趨緊密,如何防範這種輸入性金融危機,特別是從國家層面加強金融危機防範十分重要。

2008年3月,國家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提出了“國家審計免疫系統論”的重要觀點。認為國家審計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的免疫系統,首要任務是保障國家安全,即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國家安全包括國家財政、金融、資源、環境和信息安全等。金融審計作為國家審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護金融安全,防範金融危機的重要手段。因此,發揮和完善金融審計免疫子系統功能是本文研究的重點。面對全球化發展的新形勢,特別是近期美國金融危機的發生和蔓延,對深化金融審計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作為中國金融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審計必須注重對影響金融安全問題的研究,發揮其保障金融安全運行的“免疫系統”功能,實現“維護安全,防範風險,促進發展”的目標。

一、金融危機的理論綜述和發生機理

(一)金融危機理論綜述從金融審計角度有效地防範金融危機,首先要分別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認識金融危機,為金融審計免疫系統的構建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 經驗 。國際上金融危機理論發展至今已有三代歷史。從1979年克魯格曼(Krugman,1979)具有開創性的完全預見能力模型、1994年奧布斯特菲爾德(obsffeld,1994、1996)、薩斯、托美爾和維拉斯科(Sachs、Tomell、Velaseo,1996)的多重均衡和危機的目促成性模型、到1998年克魯格曼(1998)、Cometti Pesenti和Roubini(1999)的道德風險危機模型,Radelef和Saches(1998)、Chang和Velasco(1998a,1998b)的金融恐慌模型、金融系統不穩定性模型以及危機傳染性模型等,每一種理論模型都對當時在不同國家發生的金融危機進行了解釋和說明。

第一代金融危機模型:克魯格曼的完全預見能力模型。該模型源自對墨西哥(1973—1982)和阿根廷(1978—1981)等國家所發生金融危機的解釋和說明,強調外匯市場上投機攻擊與宏觀經濟基礎變數之間的聯系。根源在於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主要是過度擴張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與穩定匯率政策(如固定匯率制)之間不協調。當政府所追求的宏觀經濟政策與穩定匯率政策不協調時,理性的投機攻擊就會發生,最終導致金融危機(朱波,2005)。

第二代金融危機模型:多重均衡和危機的自促成性模型。由於完全預見能力模型沒能很好地對1992—1993年爆發的歐洲貨幣體系危機進行解釋,因此,理論界進一步發展了新模型。該模型認為政府維護匯率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政策選擇過程,維護匯率穩定是一個政策目標抉擇的成本收益權衡過程,強調危機的自促成性質。當政府內外政策不協調時,投機者預期匯率最終會貶值,就會提前搶購外匯,結果是國內的經濟狀況提前惡化,政府維護匯率的成本增加,從而爆發金融危機。

第三代金融危機模型包括道德風險危機模型、金融恐慌模型和危機傳染性模型等。為了對以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為代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金融危機進行合理解釋,出現了很多新模型。其中,道德風險危機模型認為政府對國內銀行負債的隱形擔保會導致國內銀行借貸政策中的道德風險問題,最終使得國內銀行的不良貸款增加引發金融危機。在金融恐慌模型中,銀行將存款人存款投資於長期項目,當許多存款人從銀行提存時,由於銀行流動資金有限,不得不停止貸款所支持的長期項目,導致貸款損失,最終引發金融危機。危機傳染性模型,主要包括銀行同業市場中流動性危機傳染和國際金融危機傳染;一方面,信息外部性或銀行間信貸關系使得銀行間破產進行傳染,另一方面,Kodresa和Pritsker(1998)認為,信息不對稱和跨市場套期保值能力是國際金融危機傳染的根本原因。

(二)金融危機發生機理從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1998年的俄羅斯金融危機到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乃至全球性的金融海嘯,這些金融危機涉及面廣、沖擊力強、破壞性大而且持續時間長,因此,應仔細分析這些金融危機發生的機理,從中找出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和金融危機的有效手段。盡管每個國家爆發金融危機都有其當時國內外特殊的經濟政治原因,但這些金融危機背後都有一些共性原因。

首先,發生金融危機國一般對外資依賴程度高、外債結構不合理。如1992—1994年,墨西哥每年流入的外資高達250億—350億美元,而外貿出口並未顯著增長,外貿進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則從1987年的9.4%增至1993年的31%,結果造成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赤字高達230億美元。

其次,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膨脹使投資者信心受到打擊。如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最先在泰國爆發,其海外投資者對投資項目失去信心,導致大量資本外逃。當高速增長條件不充分時,為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房地產泡沫導致大量銀行不良資產,挫傷投資者信心。

再次,匯市和股市的聯動性,金融政策顧此失彼,加之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墨西哥金融危機中,政府宣布貨幣貶值意在阻止資金外流,鼓勵出口,抑制進口,以改善本國的國際收支狀況。但在社會經濟不穩定情況下極易引發通貨膨脹,也使投資於股市的外國資本因比索貶值蒙受損失,從而導致股市下跌。在亞洲金融風暴中,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為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另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亞洲金融風暴發生時,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

最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問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其暴露了發生經濟危機國家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從這一意義上來說,金融危機為健全我國的金融監管、完善金融審計免疫系統提供了一個契機。
金融學術論文3000字篇二
《創新金融管理與服務的對策》

摘要:金融業作為國家 經濟的命脈與核心,在當代國家中的資源配置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金融業面臨著各種復雜交錯的風險, 文章 通過對當前我國金融業面臨的金融風險進行原因分析,提出了完善金融 管理與服務的四條對策,通過創新金融管理與服務,以推動金融業的健康可持續 發展。

關鍵詞:金融業;金融風險;金融管理服務

一、金融業面臨的金融風險原因

金融業作為國家經濟的命脈與核心,在當代國家中的資源配置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謂的風險,簡而言之,就是指一種行為既可能帶來收益,又可能帶來損失。那麼,金融風險就是指“經濟主體在金融活動中受損失的不確定性或可能性。或者說,經濟主體在金融活動中預期收益與實際收益出現偏差的概率”[1]。一般來說,市場經濟 環境下的金融活動都隱藏著金融風險,這種風險只能控制在一定的限制范圍之內,一旦風險過大,金融風險便會爆發出來,甚至有導致金融危機的可能。

那麼,金融業面臨的金融風險原因主要有哪些呢?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

第一,從金融業的布局與發展來看,目前我國金融業存在著單一化的問題。在我國,實行銀行改制以來,我國幾大國有銀行在資金配置上仍然處在絕對支配地位而沒有什麼改變。資金鏈主要由國有商業銀行控制,融資 渠道 單一,由於廣大群眾缺的投資渠道過於單一,以及面臨著衣食住行的生活成本提高,更多的百姓選擇的是寧願把錢存於銀行中。與此同時,企業要發展,則必須對外部資金具有很高的吸納能力,但是由於國有商業銀行的限制,直接融資不能夠獲得自由的發展,百姓的投資渠道缺乏,企業只有靠向商業銀行借貸方能生存發展。這就形成了融資渠道的單一和結構的僵化,使得銀行風險處於高水平地位。

第二,從操作從面來看,金融機構存在著操作風險。操作風險,顧名思義,就是指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的風險,表現在金融業中,就是在銀行的日常業務操作過程中產生的風險。這種操作風險又表現為以下幾點:首先,金融行業 工作人員的個人素質風險;其次,業務操作過程缺乏規范,無規章可循。金融活動是一種多主體互動性質極強的經濟活動,他們都是以盈利為目的,由於利益訴求的不同,這就導致了金融活動操作的異化。

第三,從利率的變動來看,我國的金融業存在著愈來愈高的利率風險。在我國,由於對利率市場化進程的管制比較嚴格,因此各商業銀行不能自主調整利率。利率的變動受到統一的系統性調度,由此而帶來了較大的系統性利率風險。在利率市場化進程勢在必行的今天,銀行利率的波動將會變得頻繁,由於銀行的資產和負債主要都是以金融產品的形式存在,所以受利率變動影響較大,這樣以來,在利率市場化的前進中,由於金融機構自身應對利率波動能力的不足,將會帶來利率風險。

第四,從信用角度來看,金融機構時刻存在著信用風險。信用風險管理是銀行風險管理的首要目標,這是因為銀行普遍存在著信用風險。商業銀行普遍存在著過度借貸的沖動,因為貸款借出越多,也就代表著業務做得越大,最終有可能獲得很好的收益。但是,這就存在著盲目借貸的風險。因為借出的資金大多都是流向高風險的行業,因此極易形成呆賬、壞賬,這就潛伏著巨大的金融風險。從借貸者來看,他們也在尋求各種手段滿足自身利益,從而千方百計逃脫還貸的義務,向銀行轉嫁風險,使虧損的由銀行來承擔。於是,各種轉嫁風險、騙貸、拖欠貸款等現象就大有人在,增加了銀行的信用風險。

第五,從金融的自由化層面來看,各種金融機構的泛濫,形成了自由化的風險。隨著老百姓手中的資金越來越多,而國家已經開始放鬆對金融市場的管制,這促進了銀行業的發展。另外,一些人也紛紛採用各種手段來吸收散在的資金,形成地下金融市場,而一些中小企業在從正規金融渠道籌集資金困難的情況下,容易尋求這種地下金融市場等非正規金融渠道。而那些正規的金融機構,也需要獲得比自由化之前更多的利益,便更容易從事那些大風險的活動。

從以上五個方面來看,面對著各種復雜交錯的原因,應對金融風險,加強應對金融風險體系,控制與防範金融風險的要求勢在必行。

二、完善金融管理與服務對策

在金融業面臨著那麼多風險和挑戰的今天,如何從實際困難中尋找有效應對這些風險和挑戰的辦法,從而能夠不斷創新金融管理與服務的方式 方法 ,防範和化解風險,以推動金融業可持續發展,是一份十分艱巨的任務。筆者 總結 以下幾條,用以加強和完善金融管理與服務。

第一,改變傳統觀念,用現代的眼光,創新金融服務產品。所謂的金融產品服務創新,“主要指金融行業為客戶提供的價值凝聚形態,包括種類用於投資、避險,或者金融操作便利工具,以及附加在這些產品上的其他勞動價值。”[2]傳統的金融行業主要通過提供傳統的金融工具為客戶提供幫助,現代金融業的發展要求金融機構能夠積極利用咨詢、信息服務等方式,通過銀行卡、股票、支票、債券、匯票、期貨、保單等新型金融工具,促進服務的現代化與文明化。另外,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時的環境,包括客觀環境和主觀環境,都要更加人性化,更讓人賞心悅目。

第二,從立法的角度來看,要加強金融風險的法律防控。目前,對金融風險的防控已經不是一個要不要實行的問題,而是一個要通過什麼方式實行才更有效的問題。首先,我們需要從根本上進行金融立法的完善,從法律層面上規範金融機構及金融主體的合法化行為。另外,要加強金融監管能力。

第三,從准入制度來看,要實行嚴格的市場准入制度。市場准入制度是體現國家對市場進行干預的“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市場准入既是管理金融市場、防範金融風險的第一道關口,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其他一系列金融監管制度建構的基礎依據。加強市場准入制度的建設,對各種金融工具、交易機構等注冊、審批以及交易的資格都要進行嚴格的審查,使那些不符合資格的金融機構都不能進入金融市場。

第四,從管理本身來看,要創新金融管理。進行現代化的管理方式,是優化金融機構發展,保證金融機構良好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機構要加強本單位激勵機制建設,在人事的 組織、崗位、流程、培訓、考核、 市場營銷 方式等方面積極創新。特別是在新型金融工具不斷涌現的今天,要對員工的個人業務素質、道德素質方面進行培訓,以獲得良好的口碑,增強本單位的軟實力。

參考文獻:

[1]周昌發.金融風險防控法律機制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1(1):145.

[2]何東.金融管理與服務創新對策[J].商場現代化,2011(1):188.
金融學術論文3000字篇三
《試談互聯網金融模式與發展問題》

一、互聯網金融模式

互聯網金融模式分為第三方支付、P2P網貸、眾籌模式、互聯網理財四種主要模式。

(一)第三方支付

隨著信息高度密集化的迅速發展,人們對支付系統的需求越來越高,因此,第三方支付系統從最初的僅限於支付使用的系統逐漸實現了線上線下、綜合應用的各種功能,並涉獵到了人們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根據用途把第三方支付分為兩種類別。第一是獨立的第三方支付模式。此模式僅限於電子商務網站支付使用,例如易寶支付等等;第二是依託於B2C、C2C提供擔保功能的第三方支付模式。此模式提供的擔保功能具體體現為第三方平台負責託管貨款、通知商家到款、發貨,待買方收到貨品檢驗確認滿意後通知第三方平台付款給商家,平台將款項轉至賣方賬戶後完成整個支付流程的交易,例如淘寶網的支付寶、騰訊旗下的財付通等等。

(二)P2P網貸模式

P2P(peer to peer)網貸即個人對個人的網路借款,可以實現借款人享受網路貸款的便捷與高效率。隨著P2P網貸規模的不斷擴展,根據《2015年3月網貸平台發展指數評級》 報告 中顯示,截至2015年3月我國P2P網貸平台增加到了以十大P2P網貸平台陸金所、人人貸、宜人貸、積木盒子、投賺網、微貸網、拍拍貸、有利網、易貸網、紅嶺創投為首的2160家。P2P網貸模式主要由直接融資、提供本金與利息擔保、信貸資產證券化模式構成。其中的直接融資形式的如拍拍貸是為借貸雙方只提供純粹的信息匹配;提供本金與利息的擔保平台是以擔保機構形式運作的,工作流程為尋找、篩選客戶,提供擔保、匹配資金;信貸資產證券化是以陸金所與有利網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模式。

(三)眾籌模式

眾籌(crowdfunding)即大眾、群眾籌資。是指用團購+預購的形式,在互聯網平台向網友募集項目資金的一種互聯網金融模式。眾籌模式讓更多的人可以加入到創業行列,因為它利用了網路平台向大眾募資,大大降低了募資的成本。同時,他又是向大眾小額募資,也進一步分散了投資人的風險。眾籌模式為各種項目提供了公平、公開、公正的平台,在通過眾籌模式獲得項目啟動資金的同時,為創業人提供了機會與無限的可能性。例如:2012年10月份美微傳媒創始人朱江在淘寶店鋪的“美微會員卡在線直營店”,該會員卡是在享受訂閱電子雜志的權益同時,可以擁有美微傳媒的100份原始股最具代表性;再如2015年李丹妮的京東“萬壕計劃”是京東首例微商眾籌品牌。

(四)互聯網理財

互聯網理財產品隨著互聯網金融業的迅速發展而不斷涌現,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在2014年第三十四次調查報告中顯示我國理財產品用戶規模已達到了6383萬,使用率數據為10.1%。報告中分析了互聯網理財產品的長尾效應正和個人零散資金的收益回報現象,這不但提高了互聯網理財運營商的商業地位,而且個人零散資金的高收入,也使用戶的規模得到了迅速的增長。以2015年7月份的累計萬份收益排名圖表為例,如下圖。

二、互聯網金融發展研究

互聯網在不斷優化用戶體驗中打造了新經濟、新金融時代,帶著全新的 思維方式 與 商業模式 ,開始了金融業顛覆性的發展行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需要創新,互聯網金融在未來的行業競爭中也是如此,例如:當前第三方支付模式主要以密碼支付為主,“刷臉”支付系統的出現與測試,就是對支付系統的創新與完善,未來還會有更加科學、安全的支付系統豐富第三方支付模式。基於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PC互聯網的主要平台局面也會逐漸向移動互聯網金融方向發展,更多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服務將會依託於移動互聯網實現,尤其是個人理財方面擁有的龐大用戶群。隨著互聯網金融監管政策的陸續出台,互聯網金融的風險頻發、魚龍混雜局面會逐漸步入正規化發展。在P2P網貸模式中,一些制約因素與限制條件也會相聚出現,如:年收入必須達到一定的金額才能投資、投資金額不能超過可投資資產的一定比例等等。

互聯網金融模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轉化與增加,為了順應社會經濟的發展,互聯網金融的旋風式發展越來越專業化,這必將成為金融界的主力軍,互聯網支付、網貸、金融門戶、理財系統會從為大家帶來便捷的同時,更加安全、高效、合理與科學化。

猜你喜歡:

1. 金融學術論文3000字

2. 金融專業學術論文

3. 關於金融的專業學術論文

4. 關於金融的國家學術論文

閱讀全文

與外匯實作過程與心得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16萬港幣可以換多少人民幣匯率 瀏覽:561
江西省融資辦網站 瀏覽:976
武漢被抓了幾家金融公司 瀏覽:847
東莞證券的傭金收多少 瀏覽:705
中行手機購買不了理財產品 瀏覽:766
融資租賃理財公司 瀏覽:948
成發泰達集團有限公司 瀏覽:837
期貨市價和對手價 瀏覽:94
國民信託天冶 瀏覽:31
金融公司資質大標題 瀏覽:958
億安網路股票 瀏覽:124
融資租賃的增值稅6 瀏覽:513
中國農業銀行引入外源融資 瀏覽:116
廈門國貿期貨地址 瀏覽:310
貴金屬遞延做空保證金 瀏覽:955
我國目前的匯率制度優缺點 瀏覽:814
河南省金融機構安全 瀏覽:336
金融機構特定非金融機構發現恐怖組織 瀏覽:788
餘杭股票詐騙 瀏覽:874
日豐股份啥時候交易 瀏覽: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