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外匯期貨交易論文

外匯期貨交易論文

發布時間:2024-05-13 09:57:21

1. 畢業論文—關於黃金期貨

黃金具有儲藏、支付、結算等傾向的金融功能。黃金期貨交易的推出,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按照《國務院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中「穩步發展期貨市場,在嚴格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逐步推出能夠為大宗商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提供發現價格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商品期貨品種」的精神,中國證監會批准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黃金期貨。

黃金期貨具有滿足市場參與主體對黃金保值、套利及投機等方面的需求,是黃金市場有關參與者迴避、降低價格風險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國際黃金市場價格居高不下但又波動頻繁,而國內金屬期貨市場品種卻相對單一,缺乏黃金白銀等貴金屬產品,無法滿足黃金企業生產者套期保值、鎖定生產成長和利潤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國黃金市場經過不斷的市場化改革,現貨和遠期交易取得了長足發展,參與主體結構也日益豐富,已具備了推出期貨交易的基本條件;同時,中國期貨市場通過多年的經驗積累和不懈的基礎制度建設,也為黃金期貨的上市和平穩運行創造了條件。

專家指出,中國開展黃金期貨交易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有利於廣大企業和投資者利用黃金期貨發現價格和套期保值,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二是有利於進一步完善黃金市場體系和價格形成機制,形成現貨市場、遠期交易市場與期貨市場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面;三是有利於打擊黃金變相期貨交易,維護投資者的合法利益。

與其他貴金屬期貨產品不同的是,黃金不同於銅、鋁等貴金屬產品,還具有儲藏、支付、結算等傾向的金融功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黃金儲備往往是各國外匯儲備的重要部分。因此,此前關於黃金期貨究竟在上金所還是上期所推出,市場還有不同的看法。而上金所為開展基金期貨交易也做了大量的准備工作,並且目前上金所推出的黃金T+D和白銀T+D交易,作為遞延現貨品種,在很多方面已經接近黃金期貨,很多投資者也在把遞延現貨當做黃金期貨來交易。今年6月初,央行批准了上海黃金交易所開展黃金白銀期貨業務,更使市場對上金所推出黃金期貨抱以極大的希望。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教授表示,根據07年4月15日實施的《期貨管理條例》規定,期貨交易應在批准設立的期貨交易所或國務院期貨監督管理機構批準的其他交易場所進行。雖然上金所為黃金期貨的推出做了很多准備工作,但從政策角度看,中國證監會作為證券期貨監管部門,批准上海期貨交易所推出黃金期貨更為順理成章。況且與上金所相比,上期所擁有豐富的期貨市場運作、管理經驗以及風險控制能力,而且擁有一批期貨公司會員單位,有利於在世界黃金市場上發出中國的聲音。

2. 人民幣如何走向國際化5000字論文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和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不斷深入,人民幣國際化已成為一個日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它不僅僅關繫到我國金融創新能否像實體經濟一樣崛起,形成經濟和金融雙輪驅動,而且關繫到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中我國地位提升能否得到主權貨幣強有力的支持,獲得更多的投票權和話語權。21年在韓國召開的G2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改革達成「歷史性協議」,中國持有IMF份額從第6位升至第3位,這對人民幣國際化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
一、人民幣國際化現狀
目前,人民幣國際化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在跨境貿易結算、本幣互換、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和基金、建立境外人民幣迴流渠道等方面都有所推進。人民幣最優貨幣區開始在兩岸四地、華人經濟圈、東亞經合組織、上合組織及周邊國家和地區中逐漸形成和擴大。
1.跨境貿易結算。自28年12月廣東和長三角地區與港澳地區、廣西和雲南與東盟貨物貿易進行人民幣結算試點以來,國內試點的省市已經擴大至2個,跨境貿易結算境外地域已擴展至所有國家。據統計,截止到2011年4月底,我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金額已突破1萬億。[1]可以說,跨境貿易結算既是人民幣國際化帶有標志性的第一步,初步體現了國際貨幣的支付和結算功能。與之同時,跨境貿易結算又是人民幣國際化必經階段,其順利拓展將為今後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本幣互換。自28年12月我國與韓國簽訂18億人民幣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之後,29年2月,我國與馬來西來簽署了8億人民幣互換協議;29年3月,我國又與白俄羅斯、印度尼西亞簽署了2億和1億人民幣雙邊本幣互換協議;29年4月,我國與阿根廷簽訂了7億人民幣互換協議。21年6月和7月,我國分別與冰島、新加坡簽署了35億和15億人民幣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2011年4月,我國又與紐西蘭簽訂了25億人民幣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截止到目前,我國已與8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共8285億人民幣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
3.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和基金。27年6月,國家開發銀行獲准在香港發行第一隻人民幣債券,金額為5億人民幣;到21年8月,共有財政部、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建設銀行、匯豐銀行及東亞銀行等8個金融機構在港發行了近4億元的人民幣債券;[2]截止到2011年4月底,在香港發行的人民幣債券金額已達84億元人民幣。[3]境外人民幣基金也於21年8月開閘,海通證券在香港發行了首隻人民幣基金,金額為5億人民幣;之後,恆生銀行、工銀亞洲和建銀國際都在香港發行了人民幣基金。境外人民幣債券和基金的發行,為境外人民幣提供了投資和迴流內地的渠道,進一步刺激了人民幣在境外的支付、結算和流通。
4.有條件開放銀行間債券市場。21年8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關於境外人民幣清算行等三類機構運用人民幣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試點有關事宜的通知》,允許香港、澳門人民幣業務清算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境外參加銀行和境外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在核準的額度內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據統計,截止到2011年3月,包括中國銀行香港分行、中國銀行澳門分行兩家港澳人民幣結算行在內,獲准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境外機構已接近2家。[4]這個舉措為境外合法獲得的人民幣資金進一步提供了投資和保值增值渠道,增強了境外機構持有人民幣的信心。
5.一些國家開始接受人民幣作為匯率指數貨幣、結算貨幣和儲備貨幣。25年4月,歐洲央行在歐元指導匯率體系中增加了人民幣等7種貨幣;25年11月,印度央行在調整匯率指數時將人民幣納入匯率指數的一籃子貨幣;在蒙古,目前人民幣已經占據了貨幣支付、結算和儲備6%的份額。這體現出一些與中國貿易較多的國家開始認可和接受人民幣。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國際影響力的不斷增大,一些周邊國家開始將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26年12月,菲律賓對外宣布將人民幣作為央行儲備貨幣,這是人民幣第一次被其它國家列為儲備貨幣;21年9月,馬來西亞央行也開始買入人民幣計價債券作為其外匯儲備。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人民幣充當國際支付手段的流通量,包括邊境貿易、旅遊貿易、人民幣結算貿易與國際周轉及境外留存大約已近萬億。可以說,人民幣正在逐步被其它國家接受和認可,人民幣國際化的外部條件越來越成熟。
二、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重要機遇
3年來,我國堅定不移地執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方針,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經濟和金融的快速發展為人民幣國際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與之同時,國際經濟金融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國際貨幣體系正處於變革當中,這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遇。
1.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必然要求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眾所周知,包括「金磚四國」———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巴西在內的新興經濟體近1年來迅速崛起,佔世界經濟的比重不斷增加,已成為一支重要的經濟力量。從具體數據來看,199年,全球的新興經濟體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為39%,到26年,這一比重增加到48%。29年,按照購買力來平價測算,新興經濟體佔全球GDP的份額已升至51.87%。[5]從對世界經濟貢獻率來講,28年新興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就已超過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1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2.7%,其中發達經濟體增長率為1.3%,新興經濟體增長率則高達5.1%。然而,建立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基礎上的牙買加體系已不能適應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該體系設置的原則和框架更多體現的是歐美發達國家的利益,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和投票權沒有充分體現出來,與其不斷上升的經濟地位不相匹配。隨著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呼聲越來越高。
2.美國金融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進一步推動了國際貨幣體系改革。27年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迅速波及全球,引起了全球金融動盪。隨著金融危機的逐步深入,特別是雷曼兄弟的破產倒閉,美國金融帝國的基石———投行模式受到了質疑和否定,五大投行破產和倒閉了三家,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也轉向了商業銀行模式,華爾街一度陷入迷茫。奧巴馬上台執政後,對美國金融體制的改革進一步加劇了政府與華爾街的矛盾。金融危機的影響、忙於自救和內部改革以及內耗的結果必然削弱美國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和控制力。無獨有偶,29年12月始於希臘的歐洲債務危機讓歐洲陷入了同樣尷尬的境地。忙於對深受債務危機困擾的歐元區國家進行援助以及如何幫助它們削減債務、擺脫危機,已成為歐元區主要國家的頭等大事。此消彼長的作用下,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出現衰退及實力受損,改變了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力量對比,原有的格局和平衡被徹底打破,這進一步推動了國際貨幣體系改革。
3.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呈現出美元地位下降,儲備貨幣多元化的格局,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良好機遇。21年2月底,韓國央行公布的報告《美元地位下降,貨幣秩序料進入多貨幣體系》稱,截至29年9月,全球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的比重已經從1977年的逾8%下降至61.6%,而歐元資產的比重則從1999年的17.9%上升至27.7%。未來5-1年美元仍可能是全球最重要的儲備貨幣,但在更長時期內美元的地位將下降,全球貨幣秩序預計將進入多種貨幣體系。可以看出,國際貨幣體系格局將因美元地位的下降而出現變化,呈現出美元地位下降,歐元地位上升,儲備貨幣多元化的格局。全球外匯儲備中美元下降的比重必將由其它貨幣代替,這對人民幣國際化而言,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三、人民幣國際化面臨的障礙和風險
分析美元和日元的國際化過程,人民幣國際化將會經歷以下幾個階段和過程:一是人民幣成為重要的國際貿易結算貨幣和在周邊國家廣泛受歡迎的支付、結算和流通貨幣;二是人民幣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交易的結算貨幣和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具有一定地位的初級硬通貨;三是人民幣成為世界各國普遍看好的國際儲備貨幣;四是人民幣成為像美元一樣的超主權貨幣。然而,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克服各種各樣的障礙和風險。
1.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方面的障礙。國際社會中,絕大多數國家認同的是西方文明和資本主義制度,盡管我國在經濟建設上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但許多國家並沒有認同我國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更多地是將我國的崛起視為潛在的競爭對手,而不是一個合作夥伴。同樣地,我國歷史悠久、具有東方特色的文化傳統與西方文明有著明顯差異,語言、觀念和思維方式的不同無形中會導致溝通的障礙,加劇尋找認同感的差距。因而,人民幣國際化相比較美元、歐元和日元而言,其過程將會更加曲折和漫長。
2.一些既得利益大國的阻撓。在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中,盡管美元的地位在下降,但作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美國是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霸權地位的,必然會想方設法維持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享受鑄幣稅收益,阻撓其它貨幣的崛起。歐元區國家同樣也會如此。而在亞洲,已成為國際硬通貨的日元為維護其在亞洲的貨幣地位,更會將人民幣視為主要競爭對手,千方百計進行打壓和阻撓。因此,人民幣國際化的道路任重而道遠。
3.技術層面的障礙。目前最主要的障礙是資本項目下人民幣未實現自由兌換。盡管我國近年來適當放寬和擴大了外國投資者在中國金融市場上的直接投資規模,在資本流出方面也在逐步放鬆境內居民以及金融機構對海外投資的限制,但這距離人民幣國際化的要求而言還遠遠不夠。當然,考慮到我國的現實情況,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人民幣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也不會輕易放開,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幣國際化必將給國際資本和金融運作帶來較大的風險考量。此外,人民幣國際化存在的技術障礙還包括與此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制度建設、思維方式的轉變、金融體系的健全以及金融人才的匱乏等。
4.人民幣國際化面臨的最大風險是一些西方國家和國際金融機構善於運用的「金融戰」或「貨幣陷阱」。令人記憶猶新的是1997—1998年的香港金融保衛戰,以美國索羅斯旗下對沖基金為首的國際炒家大肆作空港元,雖然最後香港政府在中央政府支持下成功地擊退了國際炒家,但也付出了慘重代價。隨著境外結算、流通和儲備人民幣的規模大幅提升,國際資本或熱錢炒作人民幣或人民幣資產的風險也隨之上升。因此,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必須防範國際資本利用我國可能存在的金融缺陷或漏洞來作空或作多人民幣,以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同時,也要防範美元、歐元等主要國際貨幣貶值所帶來的陷阱和風險。
四、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相關策略
1.制定人民幣國際化的時間表。這是進一步推動和落實人民幣國際化總體戰略和目標的具體體現,這個時間表既可以是粗放型的,也可以是具體細化的。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向松祚的「人民幣國際化三步走戰略」就提出了一個時間表:21年至22年人民幣由國內結算貨幣成為重要的貿易結算貨幣,22年至23年人民幣由貿易結算貨幣成為國際金融結算貨幣,23年至24年人民幣由國際金融結算貨幣變成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筆者認為,人民幣國際化的時間表不應簡單地劃分,其進程應與我國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相吻合,時間表的制定應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相結合,也就是說,人民幣國際化的內容應體現在今後若干個「五年規劃」中。這樣,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才能與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相匹配,既不超前,也不落後。
2.在路徑選擇上,我們可以採用政府和民間共同推動的方式,多層次、全方位地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一方面,通過政府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如鼓勵和放寬境內機構和個人進行境外投資;建立境外人民幣迴流的多種渠道,進一步完善境外人民幣迴流機制;適當放寬資本項目下的人民幣兌換等,在政策層面為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創造條件。另一方面,通過龐大的民間經貿和金融往來渠道,藉助跨境貿易、承接海外工程、跨國公司境外投資和經營、國際代理、國際租賃、國際保險和直接對外投資,在現實國際經濟往來中推動人民幣在全球范圍內的拓展,逐步侵蝕、擠壓和占據美元、歐元等主要國際貨幣原有的份額和空間。
3.堅持「走出去」戰略與人民幣國際化相結合。「走出去」戰略是我國制定的一項長期國家戰略,它不僅僅關繫到我國經濟健康穩定持續發展,而且也關繫到我國龐大外匯儲備的保值增值問題。「走出去」戰略與人民幣國際化兩者的關系是相伴相生,相輔相成,我們不應簡單地割裂開來。因此,我們在具體執行「走出去」戰略時,既要注意防範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和陷阱,也要藉此機會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充分發揮中投等「主權基金」平台的作用,在對外投資和金融結算中提高人民幣的佔比。如在購買境外資源能源和資產時增加使用人民幣支付,或以貨幣組合方式(即將人民幣與美元、歐元等主要國際貨幣按一定比例組成貨幣組合)支付,鼓勵在國際金融結算時使用人民幣結算等。
4.抓緊建立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離岸金融中心(OffshoreFinancialCenter),又稱作離岸金融市場(OffshoreFinancialMarket)或境外金融市場(ExternalFinancialMarket),它是任何一個國家貨幣國際化、全球化必備的基本條件。從歷史上看,無論是美元、日元還是歐元,其國際化進程都離不開離岸金融中心的支持,因此,建立離岸金融中心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必然過程。從條件來看,目前建立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的首選地是香港,無論是語言、文化背景,還是金融基礎、區位優勢,香港都當之無愧,而且,香港與大陸已經建立了較為緊密的金融合作,這為建立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此外,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還應在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如紐約、倫敦以及我國拓展經貿關系的主要地區非洲、拉美等地建立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為人民幣真正實現國際化提供必要的金融基礎設施。
5.大力發展人民幣金融衍生品。發展金融衍生品是避免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產生劇烈波動、分散匯率管理風險的一種較佳方式。但目前人民幣金融衍生品的現狀是境內品種少、規模小,只有人民幣外匯掉期、人民幣利率互換等少量產品;相比之下,境外的人民幣衍生品品種多、規模大、交易活躍,如人民幣無本金交割遠期(NDF)、人民幣無本金交割期權(NDO)、人民幣無本金交割互換(NDS)和人民幣結構性票據(StructuredNotes)等。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的估計,人民幣無本金交割遠期(NDF)日均交易量在3至5億美元之間。[6]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幣遠期交易的定價權似乎有旁落之嫌。因此,伴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我國應大力發展基於人民幣匯率的金融衍生品,如人民幣指數期貨等,掌握人民幣定價權,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平穩、健康、有序地進行。
6.組建大型國際零售貿易商,占據國際經貿制高點,掌控國際商品定價權和人民幣結算主動權。在我國日益成為世界製造工廠和世界商品供應商的情況下,不應過度依賴沃爾瑪、家樂福等國際零售貿易商,這容易受制於其渠道。與之相反,我們應組建大型的國際零售貿易商,建立龐大的國際營銷網路和渠道,直接佔領國際市場。這是國際經貿的制高點,通過控制國際營銷網路,可以進一步控制國際品牌市場和國際商品定價權,甚至影響和控制上下游產業及產業鏈的整合。實踐證明,發達國家的商業定價權和市場壟斷網路是其貿易結算、產品與品牌控制的源泉和依據。因此,為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我們應組建類似於沃爾瑪、家樂福的國際零售貿易商,通過其渠道增加人民幣貿易結算量,為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國際市場規模、增強人民幣國際貿易結算的實現機制奠定更好的基礎。

3. 有關世界經濟的論文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依舊緩慢,仍處於低速增長的態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有關世界經濟的論文,供大家參考。

有關世界經濟的論文 範文 一:中國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摘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大國。本章通過分析中國經濟發展在世界的地位和中國發展對世界經濟各方面發展著的貢獻,指出中國發展對世界經濟的穩定和影響作用。並且展望未來,預測中國未來10年至20年將會進入中高速發展階段,但佔全球比重仍將不斷加大,對世界經濟影響力加強。

關鍵詞:中國發展世界經濟影響性分析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開展,中國經濟持續保持著長期穩定發展的經濟勢頭,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持續上升。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經濟發展速度減緩,其在全球經濟中的影響力明顯減弱,給發展中國家經濟崛起帶來了新的機遇。近年來,我國經濟實現了新的突破,國內生產總值躍居世界第二,成為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日益明顯。而隨著新時期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為世界經濟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必須要准確把握中國發展在世界經濟中的貢獻,面向國際化不斷調整戰略定位。

一、中國經濟發展在世界的地位

第一,我國已成為全球經濟大國之一。根據數據顯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2015年4月14日公布了2014年世界各國GDP排名,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GDP總量77.3萬億美元,較上年增加3.3萬億美元,美國2014年GDP為17.149萬億美元,位居第一;中國GDP為10.380萬億美元,位居第二;第二,“MadeinChina”影響世界。在我國向全球經濟大國前進的途中,製造業的崛起尤其突出。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3年,中國完成工業增加值21.07萬億元,佔世界比重達20.8%,製造業凈出口居世界第一位。我國儼然已成為世界第一的“製造大國”;第三,中國貿易總額佔世界前列。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的出口國和世界第二的進口國,2013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首度超越美國,躍居榜首;第四,我國是投資大國。2015年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鍾山16日在北京透露,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額達1029億美元,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同比增長14.1%,繼續保持世界第三位。中國對外投資規模極大,為全球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中國作用”;第五,我國已躋身於金融大國行列。本國的錢幣在世界的影響是提升國家金融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2015的境外人民幣儲量將會不斷增加。

二、中國發展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

1.中國經濟成為推進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我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有著重要的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數據表明,我國國內GDP總值從2005年至2014年不斷上升,呈穩定增長趨勢。2011年至2014年我國對世界GDP增長的貢獻率超過四分之一。而在過去的30多年間,我國的經濟增長佔全球經濟增長量不斷增加,由1980年~1990年的3.8%,到2000年~2010年的20.9%,以及近四年的四分之一。我們從數據分析中可以看出三點:第一,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經濟的增長帶動了全球的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復甦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第二,雖然近幾年來我國經濟增長有所回落,但是經濟總量仍在不斷上升;第三,中國三十年來的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上升,逐漸超過其他發達國家,成為世界第一。此外,我國在製造業、進出口貿易、金融業等方面發展也呈穩定增長趨勢。作為製造大國,我國的製造業增長也成為全球製造業發展的主要力量。

2.中國發展促進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

二戰以來,全球經濟呈現“南北”格局,發達國家經濟發展佔世界經濟發展比重較重。到20世紀70年代左右,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發展的比重基本持平。此時發達國家的GDP是發展中國家GDP的三倍到四倍。20世紀末期,發達國家所佔全球經濟的比重上升至85%,發展中國家發展稍顯滯後。但21世紀以來,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促使了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發展中國家佔全球比重急速上升,據估計,到2015年年底,發展中國家GDP將佔全球的50%。另一方面,中國經濟近年來的迅猛發展也加速全球經濟重心向東亞方向遷移。中國經濟增長一直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世界資本和產業很明顯的向中國偏移,這也是形成中國製造業的不斷發展和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從整體上看,一方面,全球經濟資本和產業的轉移促進了中國的經濟增長,另一方面,中國的經濟增長反過來推動了全球經濟重心的轉移,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的影響不斷加大。

3.中國發展促進了全球的技術革新。

科學技術對全球的經濟增長起著推進作用。中國的發展促進了全球的技術革新,提高了技術創新的效率。在過去的三十年間,中國一直依靠技術的模仿和追趕提高技術效率,但是其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其他前沿發達國家。發達國家一直是科學技術的創新領導者,其創新產品層出不窮,且廣泛應用於發展中國家。尤其中國對外貿易的擴大為發達國家擴散科技成果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增加其市場規模和收益。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化發展,中國吸引了大批的外來跨國公司。中國良好的基礎設施和豐富的人才資源、健全的產業體系等都為發達國家和跨國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加速創新技術的產業化和市場化,提高了其經濟收益和發展效率。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其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也在加大。據報道,我國2014年,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3312億元,比上年增長12.4%,占國內生產總值2.09%。除了加大資金投入,中國現今已成為國際專利申請大國,2014年中國企業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專利合作條約》(PCT)框架下共提交2.5539萬件專利申請,較2013年增長18.7%,中國企業已成為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專利申請大戶。

4.中國發展對穩定全球經濟有重要作用。

中國的廉價勞動力有利於穩定全球價格水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在世界經濟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雖然近年來人力成本略有提高,但是與過去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勞動力仍然處於較低水平,加上其他的因素影響,使得中國的出口長期保持較低的價格。與其他國家出口價格漲幅較大對比,中國長期的低漲幅必然對控制全球通貨膨脹有著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的增長還能夠減弱全球經濟的波動。上世紀出現的金融危機使得全球發達國家經濟遭受重創,但是中國經濟仍然維持著自己的增長,對促進全球經濟幅度、抑制全球經濟波動、穩定全球經濟增長有著重要的作用。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在全球經濟的比重不斷加大,這種穩定作用將會越來越明顯。有研究針對不同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波動程度做了調查分析,研究表明在全球經濟發展規模加大的十個國家中,中國的經濟增長波動最小,說明了中國經濟受全球經濟的影響較小,對穩定全球經濟有重要的作用。

三、中國未來的發展與世界經濟

1.中國發展佔全球比重將不斷加大,對世界經濟影響力加強。

預計在中國未來的10年至20年,中國在基礎設施、能源原材料工業等領域的投資空間會減小;部分技術創新追趕的後發優勢將減弱;人口老齡化加劇和剩餘勞動力的供給不足將會導致人力成本的增加。未來的十年到二十年我國經濟增長率有可能出現回落,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步伐將減緩,中國經濟增長進入中高速發展時期。同時,發達國家由於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仍然是制約發達國家經濟恢復的重要因素,這一問題發達國家至今未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全球經濟也經進入發展相對緩慢時期。雖然中國增速將會減慢,但是仍然保持著相對全球更高的增速,中國未來的發展佔全球經濟比重將會不斷極大,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將加強,未來有可能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2.中國未來的定位。

不斷發展是我國的核心利益,也是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戰略定位的總體目標時全面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實力,打造互惠共贏的國際環境,促進本國經濟發展,同時為全球經濟增長長期提供正能量。為此我國需要對未來定位做出適當調整:首先,中國未來的定位將從被動開放轉向主動開放,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其次,中國將從貿易大國變成貿易強國,成為世界核心消費市場以及商品、技術等主要供給基地;再次,中國要從資本輸入國轉變為資本輸 出國 ,成為全球重要的資金提供國家。最後,中國要發揮大國優勢,發揮一體化進程的主導者作用。

四、結語

三中全會做出了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總體部署。結合我國發展在世界經濟的影響和當前局勢來看,中國將來的發展戰略必須准確把握我國開放型經濟體系建設的根本方向,在全球化市場中合理配置我國戰略資源,提高利用外資的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構建互利共贏的國家合作體系,大力發揮我國在全球中的大國主導作用。

參考文獻:

[1]賀力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世界經濟史學科發展綜述[J].社會科學戰線,2014,10:59-72.

[2]《中國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課題組,趙晉平,胡江雲,趙福軍.中國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J].管理世界,2014,10:1-16.

[3]郭曉東.新時期中國和平發展戰略的外部挑戰及對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

[4]閻三虎,駱華松,劉雲.中國和東盟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分析[J].綠色科技,2014,02:246-249.

[5]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課題組,趙晉平,胡江雲,羅雨澤.中國利用外資對世界經濟的影響[J].發展研究,2014,09:8-11.

[6]權衡.開放的中國與世界經濟——邁向一體化互動發展[J].國際展望,2014,05:1-15+150.

[7]關慶凡,崔建偉.論重商主義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J].企業經濟,2012,05:67-69.

[8]陳永傑.世界影響中國發展方向,中國改變世界發展格局——經濟全球化與中國改革開放[J].經濟研究參考,2011,49:45-50.

有關世界經濟的論文範文二:人民幣國際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引言

現如今,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在國際貿易中扮演著越來越關鍵的角色,人民幣幣值趨勢保持穩定,促使人民幣國際地位逐步提升,人民幣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伴隨人民幣在國際范圍流通的擴大,人民幣國際化儼然得到了我國決策層、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由此可見,研究人民幣國際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理論意義。

1.人民幣國際化含義

人民幣國際化指的是人民幣不受國際限制在國際范圍流通,進一步轉變成在國際上獲取廣泛認可的計價、結算以及儲備貨幣的過程。現階段,人民幣國際上流通已經在諸多國家展開,但這還不能完全說明人民幣已經形成了國際化,伴隨人民幣國際流通逐步擴大,相信勢必會促使人民幣國際化,使人民幣真正意義上轉變成世界貨幣。人民幣國際化含義可概述為以下三方面內容:I.人民幣在國際上流通需要一定程度流通度享有基礎;II.以人民幣計價的主要金融產品轉變成眾多國際金融機構的投資工具,此點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核心內容,應當逐步對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市場規模進行開拓,以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便利。III.在國際貿易中,通過人民幣結算的交易額應當達到一定的份額。上述三方面標准主要作用於衡量人民幣國際化,且後兩方 面相 對更為重要。

2.我國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現狀

2.1分析綜合經濟實力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國民經濟總量年均增長幅度連續多年超過國際平均增長速度。2013年上半年年,全球經濟逐步回暖,新興經濟體下行風險提升,一些國家實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退出預期等造成國際金融市場進一步出現不穩定局面,資本流出、貨幣貶值壓力不斷沖擊著新興經濟體。然而,總體上我國經濟發展相對穩定,各項重要經濟指標仍舊處在預期的正常區間范圍[1]。

2.2金融環境推動進程

經歷30多年來國家金融體系逐步轉變的沖擊,我國金融業在國家金融改革、貨幣外匯政策管理以及金融風險控制等相關管理獲取了極為豐富的 經驗 。我國金融環境獲得了系統充分的改善,改善的內容分別有提升金融監督力度、提升金融體制改革速度、促進國內金融市場良性發展及加快構建國際金融中心等。盡管如此,相較於西方市場經濟發達國家,我國金融經濟、金融市場依舊存在顯著的不足,而該類情形勢必會對我國金融業融資功能、股票市場等快速發展帶來不便,這也意味著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切忌操之過急。

2.3“匯改”後腳步放緩

2005年7月21日,改革人民幣匯率產生機制體系,我國全面推行基於市場供求,結合一籃子貨幣展開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2011年,摩根大通中國資金及證券服務副主席羅麗莎指出,人民幣匯率眼中不再只是美元,而是結合自身對外經濟發展實情,認准多種相關貨幣,附加針對的權重,構成一個貨幣籃子,在結合市場內外金融發展情況,對人民幣匯率展開調節、管理,實現了人民幣匯率在科學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2]。

3.人民幣國際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貨幣競爭屬於現階段各個國家相互經濟競爭的一種主要表現形式,倘若相較於其他貨幣人民幣的替代性不斷提升,這有利於強化對應鑄幣稅利益、轉變各個國家儲備貨幣分配格局,並且會對世界經濟形成深遠的影響。

3.1有利於緩解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

國際貨幣體系屬於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產物,它一方面存在相應的先天缺陷,另一方面顯然難以呈現世界經濟發展的新特徵,致使新興經濟體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不具備對應一定的話語權。由於美國經濟發展放緩、日本經濟發展長時間不前進、歐元區引發主權債務危機及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迫在眉睫。現階段國際貨幣體系亟需展開科學有效的革新,然而要使一些既得利益國家積極投身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中存在極大的難度,鑒於此,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下,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腳步得以向前邁進一大步。

3.2有利於世界經濟的多極化發展、國際貨幣多元化

在對現階段國際貨幣體系進行改革過程中,想要實質性地對美元進行制約,回至金本位或者金匯兌本位等,這顯然無法實現,更為合理的手段是藉助國際貨幣多元化和國際貨幣相互競爭的外部約束來對美元起到制衡作用。在人民幣國際化發展進程中,勢必會引出一系列國際化貨幣幣種的出現,如此可有效促進世界經濟發展尤其是作用於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人民幣國際化發展期間,中國還能夠與亞洲周邊國家進行不同種類金融貨幣交流,探尋建立區域內匯率維穩體系及區域性貨幣,以為日後亞元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3]。就亞洲及世界經濟發展而言,不僅能夠為中國貿易、投資提供有效便利,促進中國與周邊國家或者以外國家在更大范圍內開展經濟交流;還能夠在人民幣升值或者穩定的前提下,其他國家儲備人民幣是合算的,促進資產保值增值,在美元不斷貶值的背景下,為貨幣儲備提供了又一選擇。

3.3有利於國際結算

人民幣國際化將使得人民幣具備主權、信用、穩定性、可用性及便捷等特徵。人民幣持有者可通過人民幣買入任何中國製造的具備市場競爭力的商品。現如今,已有諸多國家購買人民幣作為自身外匯儲備,如此說明了人民幣國家化發展成效顯著。簡而言之,人民幣國際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就好比一個消費者在百貨大樓中購物,倘若只有一種商品可供消費者選擇,那麼其自然要花費更高昂的成本,倘若出現了多種選擇,市場力量便會為其營造縮減成本的機會。人民幣國際化將為美國、日本等先進經濟體在內的全球貨幣消費者提供又一種選擇。人民幣國際化為世界經濟發展帶來機遇。

4.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策略

4.1構建綜合風險管理體系

人民幣國際化發展應當提升對構建綜合風險管理體系重要性認識,並結合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實際情況採取一系列改善規避綜合風險策略,包括:有效利用起匯率避險手段,對現有的外匯予以第一時間結算;使用不同幣種開展各式各樣業務;提升與金融機構合作力度,藉助金融機構提供的相關產品與服務,好比外匯期權產品、外匯期貨產品及信息咨詢財務顧問服務等,有效開展好綜合風險規避工作[4]。要對綜合風險管理體系功能屬性展開全方位認識,結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及預期回報率,對對應的人民幣國際化規避手段展開選取,注重選取適宜的交易時機,經外匯投資對保值增值提供全力保障。

4.2建設離岸金融市場

倫敦、香港、新加坡、上海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建設,有著不同的優勢及特色。鑒於此,在開展發展規劃期間,同樣應發揮各自優勢,相輔相成,確保有效實現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群。應當進一步依賴倫敦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域、體量優勢,使得人民幣產品類型更加豐富,擴展人民幣離岸金融業務規模,將倫敦作為中心,將人民幣離岸業務擴展至全面歐洲至全球;突出香港作為最龐大人民幣跨境結算市場的作用,自服務實體經濟角度出發,強化香港與內地及東南亞周邊經貿合作力度;全力推進人民幣在新加坡離岸金融市場定價權的成形,顯現新加坡離岸金融市場輻射優勢,提升人民幣在東盟區域的使用、交易力度;規范上海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機制,開拓市場規模,推出更多金融產品,基於國內經濟發展,提升對人民幣的定價權,從而轉變成人民幣產品定價中心[5]。

4.3資本項目有序開放

人民幣國際化一步步深化對資本項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現資本項目逐步放鬆管制,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鑒於此,要實現資本項目有序開發:I.推進資本項目漸進式開放,在開放期間確保經濟金融秩序穩定,有效適應我國國情及全面國際環境要求,同時防止太過謹慎造成的管製成本升高、效率降低,明確適宜的開放順序、內容,實現人民幣有效跨境流動。II.資本項目開放順序、內容,規範金融市場建設,對發行市場、非居民國內交易進行優先開放,再對流通市場、局面境外交易進行開放,採取穩步推進、靈活調節 措施 ,促進完成以價格調控為中心的資本項目管理目標[6]。

5.結束語

總而言之,人民幣國際化屬於一個繁雜的系統工程,需要諸多因素的配合。為了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有效性,相關人員務必要不斷專研研究、 總結 經驗,清楚認識人民幣國際化含義,全面分析我國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現狀,“構建綜合風險管理體系”、“建設離岸金融市場”、“資本項目有序開放”等。積極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有序健康發展,促進我國人民幣國際化的深入開展,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及與各個國家互惠互利的國際貿易和諧經濟關系。


有關世界經濟的論文相關 文章 :

1. 世界經濟形勢論文

2. 世界經濟發展對我國的影響論文

3.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論文

4. 關於中國經濟的論文

5. 2016國際經濟形勢論文

4. 金融學論文

貨幣與經濟
美國次貸問題引爆的國際金融危機如水銀瀉地般蔓延開來,西方金融大廈將傾,各國紛紛出台措施拯救本國岌岌可危的銀行、保險、證券業,流動性緊缺成為世界並發症。掌握世界印鈔機的美國開足馬力超額發行美元,引發的信用危機直接導致中國的美元資產貶值縮水。中國如何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更好地維護本國利益,成為業界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
分析梳理我國應對美元信用危機一系列動作(從貨幣互換協議到超主權貨幣動議再到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不難發現在對外貨幣金融領域的政策主線就是:以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培育人民幣債券海外發行市場,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為方向;以調整對外資產結構,優化外匯儲備配置,增加貨幣互換協議為途徑;以拓展SDR職能,建設多元化國際儲備體系,創建超主權貨幣為手段,分散外匯儲備風險,確保美元資產的安全。
一、概念的釐清
貨幣互換、貨幣國際化、超主權貨幣這三個貨幣金融學領域的重要概念,彼此相互聯系,呈逐級遞進關系。通常兩國之間為規避匯率風險而簽署貨幣互換協議,隨著一國經濟實力的增強,貨幣互換協議的增加又為該國貨幣走向世界,成為國際儲備貨幣鋪平了道路。而在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內部,各大主權貨幣博弈的結果必將催生出超主權貨幣。
1.貨幣互換貨幣互換是指交易雙方按固定匯率,在期初交換等值的不同貨幣本金,在期末再換回各自本金並支付相應利息的市場交易行為。兩國央行間達成貨幣互換協議後,在緊急情況下一方可將約定數量的本國貨幣抵押給對方,以獲得對方借出的其本國貨幣或其他國際儲備貨幣,從而使本國短期外匯儲備大幅增加,以增強抵禦金融動盪的實力。貨幣互換是一項常用的保值工具,主要用來規避中長期匯率風險,控制進出口貿易成本。在雙邊貿易中,一國央行通過貨幣互換得到他國貨幣並注入本國金融體系,從而使得本國企業可以借到他國貨幣,用於支付從他國進口的商品,而對方出口企業收到本幣計值的貨款,可有效規避匯
率風險。
2.貨幣國際化在信用紙幣制度下,超越發行國的國界被世界各國普遍接受,在國際間發揮一般貨幣職能的國別貨幣就是國際貨幣。貨幣國際化就是一國貨幣走向國際貨幣的過程。據此定義,時下熱議的人民幣國際化就是人民幣充分發揮計價單位、交換媒介和價值儲藏等國際貨幣功能,並獲得國際市場的廣泛認可和接受的過程。一國貨幣的國際地位與該國的經濟實力密切相關,其貨幣國際化進程是該國經濟實力增強的必然結果。
3.超主權貨幣超主權貨幣是「一種與主權國家脫鉤、並能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它不僅能克服主權信用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缺陷,降低金融危機發生的幾率,更能增強國際社會應變能力,使全球流動性的創造和調控成為可能,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理想目標。盡管超主權貨幣目前仍是一個頗具爭議性的話題(爭論的焦點不在於這個概念在理論上存在問題,而在於在實踐中阻力有多大。由於它牽扯到諸多利益糾葛,該主張雖由來以久,至今仍無實質進展),但它為我們指明了一個前進的方向。
二、國際金融危機下中國的對外貨幣攻防戰略
金融危機下,面臨世紀大考的中國政府權衡各項舉措的利弊得失,果斷地出台了系列對外貨幣政策,打出了一套金融組合拳,這一戰略部署分三步走。
(一)近期目標:優化對外資產結構,增加貨幣互換協議,確保美元資產安全。
中國創紀錄的23991.s2{Z美元的外匯儲備所面臨的風險已是有目共睹。優化對外資產結構,建設多元化國際儲備體系,N/~I]貨幣互換協議,降低美元匯率波動風險已經成為共識。目前我們應關注的重點是如何平穩地完成這種轉變,讓副作用最小。
1.優化國際儲備結構配置,分散美元匯率風險。
金融危機的蔓延迫使美國聯邦政府使用巨額財政赤字來拯救美國經濟,美元泛濫導致中國外匯儲備價值大幅「縮水」 (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居
多)。分散美元匯率風險,確保對外資產安全成為政界、學界關注的焦點話題。一般而言,一個國家的國際儲備包括:外匯儲備、黃金儲備、SDR(特別提款權頭寸)和在IMF中的儲備頭寸等四大類。其中的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存、長短期政府債券的形式所持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隨時可用的債權。外匯儲備的最主要的表現形式為:現匯和對外證券投資。由於外匯儲備承擔著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維護國際信譽,提高融資能力;增強綜合國力,抵抗金融風險等重任,所以在使用上我們應慎之又慎。從發達國家外匯儲備使用情況來看,發達的經濟大國一般都將外匯儲備轉換為黃金存儲。I MF統計數據表明截至2009年1月,官方黃金儲備占各國外匯儲備的比例分別是:美國為77.4%,法國為7O.6‰ 德國為69.2‰ 中國大陸僅為1.97o。雖然我國黃金儲備已達到1054噸,在全球排名第五,但其占外匯儲備的I:U~J卻遠遠低於其他國家的水平。鑒於此,我們應積極調整對外資產結構,繼續增加黃金儲備等國際硬通貨。在這個問題上,俄羅斯的經驗尤可借鑒:一是大量購買黃金,提高黃金在儲備中的比重(已增至10%) ;二是大幅度提高非美元在儲備中的比例;三是提前償還外債;四是用於投資高科技行業。歐美發達國家的實踐也表明,用外匯儲備進行多元化投資是一個趨勢,因此優化外匯儲備配置,增加對外直接投資比重,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向外匯管理部門購匯用於海外資產並購,同時提高對外證券投資的效益,建設安全化、多元化的國際儲備體系。
2.增加貨幣互換協議夥伴,建設人民幣結算的外部網路。貨幣互換盡管是雙邊的,但雙邊數量的增加,就會漸漸形成多邊網路。通過貨幣互換,逐步搭建起亞洲以至全球的人民幣外部網路不失為一種戰略選擇 縱觀歷年來簽署的貨幣互換協議,我們不難發現,其經歷了一個謹慎試水,從被動到主動,從小額到大單,由近及遠,從急到緩的過程。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過後,亞洲國家加快了在金融領域的合作步伐。2000年5月東盟1 0國和中日韓3國通過了「清邁倡議」,決定建立區域性貨幣互換網路, 以維護亞洲金融市場的穩定。迄今為止,中國央行先後與泰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印度尼西亞、阿根廷7國央行以及香港金管局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並繼續積極回應其他國家需求,就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與其進行磋商。作為向外部輸出流動性的一個方式,
貨幣互換其實有著非常豐富的利益考量和手段變化。表面上看它是一種央行間對等的貨幣拆借,但事買上多為外國央行借入人民幣用於與中方的貿易結算、儲備之用,而中國央行持有的外幣更多的是一種質押性質,因而事實上是擴大了人民幣的流通范圍。這對將人民幣打造為全球強勢貨幣,減少對美元的依賴具有重要意義。大力推進雙邊貨幣互換不但是增強地區流動性互助能力的「法寶」 ,更是分散中國外匯儲備的風險的「利器」 。這些金額不等,用途不一的貨幣互換協議共同構成中國對外貨幣戰略的「防護網」 。
(二)中期目標: 擴大人民幣境外結算試點業務,培育人民幣國債海外發行市場,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
為確保美元資產安全,中國政府除了從內部著手,增強自身經濟實力之外,還需從外部著眼,推動人民幣成為強勢貨幣。1.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推動人民幣成為強勢貨幣。人民幣要成為強勢貨幣必經過結算貨幣、投資貨幣,最後到儲備貨幣這三個階段,其進程也遵循著先周邊化,後區域化,再國際化的順序。隨著中國國力的快速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亦水漲船高,成為搶手的香餑餑。對於周邊國家和地區來說,繁榮穩定的中國是值得信賴的夥伴, 「跟著強者走」
的現實主義傳統讓這些國家傾向人民幣。與美元結算相比,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有利於企業規避匯率風險,降低交易成本,准確估算預期收益。基於周邊國家普遍缺乏硬通貨的現實和人民幣的良好市場信譽,人民幣在邊境地區已成為事實上的結算貨幣和支付手段。在國際金融危機形勢下,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對於推動我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經貿關系發展,保持對外貿易穩定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國務院決定在上海、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五城市正式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業務。人民幣境外試點結算表明中國的貿易夥伴逐漸認可了人民幣的地位和穩定性,是人民幣在國際化道路上邁出的又一步。
2.逐步建立人民幣債券海外發行市場,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在人民幣不可自由兌換的條件下,離岸金融業務是人民幣走向國際的重要通道,離岸金融中心則是人民幣轉換為國際貨幣的重要載體。人民幣要想成為國際強勢貨幣,培育人民幣債券海外發行市場十分關鍵,由此先香港再海外的策略應運而生。中國首次在香港面向海外投資者發行人民幣國債,為海外投資機構提供了一個頗具吸引
力的人民幣投資渠道。盡管初始數額不大,但此舉對人民幣國際化來說是一個重大進展。作為國際化的眾多舉措之一,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國債顯示出中國政府准備進一步採取行動,推動建立人民幣海外債券市場,逐步擺脫對美元的過度依賴。雖然目前以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的企業屈指可數,在香港發行的國債規模也相當有限,但作為人民幣實現國際化的兩個車輪一一人民幣貿易結算試點的推行和人民幣國債市場的建立必將繼續進行下去。
(三)遠期目標:推動IMF的改革,拓展SDR的作用,創建超主權貨幣。
我們既要腳踏實地,又要著眼未來。國際金融危機,不但促使我們對現行的國際金融體系進行深刻反思,更為我們推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提供了契機。
1.現實選擇:擴大SDR的作用,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革。現實條件下國際社會應考慮充分拓展特別提款權(SDR)的作用。早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缺陷暴露之初,IMF就於1969年創設了SDR,以緩解主權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風險。遺憾的是由於分配機制和使用范圍上的限制,SDR的作用至今沒有能夠得到充分發揮。由於SDR具備超主權儲備貨幣的特徵和潛力,因此它的存在為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提供了可能。現階段應著力推動SDR的分配改革,盡快落實1997年I MF第四次章程修訂及相應的SDR分配決議,使1981年後加入的成員國也能享受到SDR的好處,在此基礎上考慮進一步擴大SDR的發行。由於IME大失血,急需注資以擴大其「新借款安排」機制,而中國則利用手中流動性充裕的王牌,以購買I MF債券為籌碼成功地贏得SDR第二次增發配股90{L美元。雖然該數額對於中國巨額外匯儲備而言是九牛之一毛,但中國顯然不會就此停步。為了能恰當地反映中國在世界財經和經濟領域的地位和實力,中國需要在I ME有足夠發言權和代表權。在其它國家缺少硬通貨的形勢下,中國購買其他國家手中的SDR,進一步提升在I ME的話語權都在情理之中。鐵板一塊的既得利益集團迫於嚴峻的金融形勢,在2o國峰會上承諾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份額提高到至少5%以上。正如I MF總裁卡恩所言:現在正是調整I MF成員國投票權比例的時機。中國能夠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並已經准備好承擔更多的責任。
2.因地制宜:加強亞洲貨幣合作,完善亞洲外匯儲備基金庫。當金融危機影響一國幣值穩定之時,區域性的貨幣組織往往比全球性的貨幣機構的反應更迅捷有效。受歐元鼓舞,亞洲國家的專家學者們紛紛借鑒其實踐經驗,不斷探索創建
「亞元」的可行性。
但現實操作中,建立亞洲超主權貨幣面臨著巨大「阻力」 。無論在經濟上如何可行, 「亞元」或「亞洲貨幣基金組織」都無法迴避國內外政治因素的影響。區域一體化的一個重要啟示就是政府間主義,基於討價還價基礎上的利益交換。且不說亞洲國家社會制度不同,文化傳統迥異,單就其錯綜復雜的地區政治形勢而言,就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曰元雖身為老牌強勢貨幣,但日本政治難以服眾;韓元盡管後來居上,但總體實力太弱;人民幣升勢強勁,卻孤掌難鳴。擁有全球印鈔機的美國顯然不願意亞洲也出現個印鈔機,對創建「亞元」的動議時刻保持高壓態勢。受制於復雜的國際政治形勢和參差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多年來亞洲版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遲遲不能建立。面對金融危機,為確保成員國央行擁有足夠資金以抵禦其本幣可能遭遇的投機性攻擊,在中日韓的鼎立支持下,亞洲終於成立了外匯儲備基金庫。新成立的基金實際運行之後,動用資金為發生貨幣危機的成員國進行貸款援助將水到渠成。雖然該基金數額並不巨大,但為中國巨額外匯儲備提供了一個泄洪渠。中國應加強與日韓合作,逐步完善亞洲外匯儲備基金庫。
3.終極目的:為創建全球性超主權貨幣而努力。
國際儲備貨幣持有國的貨幣政策受儲備貨幣發行國的貨幣政策影響,而儲備貨幣發行國往往首要考慮的是其國內的經濟需要而非國際經濟形勢,創建超主權貨幣無疑是克服這一難題的最佳解決方案。它既能擺脫國內經濟束縛,又能有效調控國際流動性。盡管如此,創建超主權國際儲備貨幣仍困難重重。首當其沖的就是以英美為首的既得利益集團的激烈反對與阻撓,不管是SDR拓展方案還是另起爐灶創造,用來替代美元帝國、歐元帝國都是絕對不可接受的。拜金融危機所賜,改革呼聲日漸高漲。中國作為重大利益攸關國,責無旁貸地成為變革的旗手。為確保美元資產安全,中國一反低調內斂的傳統,不斷通過政府高層釋放強烈信號,並聯合俄、印、巴三國,高調提出創建超主權貨幣動議。在與美國就美元信用危機問題對話協商效果不盡如人意的時候,超主權貨幣動議是一著「 敲山震虎」的好棋。要想保住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美國就必須拿出負責任的精神和有效措施阻止美元地位滑落,而這也正是中國的美元資產安全的保證。中國所彰顯的努力和決心必將有力地觸動主要儲備貨幣發行國平衡和兼顧貨幣政策對
國內經濟和國際經濟的影響,切實維護國際金融市場穩定。
中國貨幣攻防戰略之前瞻
盡管戴相龍直言,loK後將形成美元、歐元、人民幣及其他貨幣為主的國際貨幣體系。歐元之父蒙代爾也大膽建言:讓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將英鎊從中剔除。但考慮到中國現行金融體系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不夠健全,監管機制也不夠完善,人民幣國際化面臨著巨大的金融風險,其國際化進程也將不可避免地面對「特里芬難題」 。我們不會重蹈美元覆轍,人民幣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替代美元。人民幣的國際化不是最終目的,而是發展方向,服務於促進國際儲備貨幣的多元化直至超主權化這個總體目標。
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美元難以受到國際社會的有效監管,黃金無法為世界提供足夠流動性等國際貨幣體系內在缺陷。國際社會應致力於健全國際儲備貨幣發行調控機制,保持主要儲備貨幣匯率相對穩定,促進國際貨幣體系朝多元化、合理化方向發展。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的對外貨幣攻防戰的成敗既取決於自身經濟實力的強弱,又取決於與其他國家利益博弈的結果。如果說,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危機四伏的此岸,未來的「一超多強」乃至「超主權」的貨幣金融體系是一次偉大變革的「彼岸」 ,那麼中國的對外貨幣政策將是這一制度性變革的橋梁。由「此岸」到「彼岸」的變革,將會改變當前的世界經濟秩序,改變我們對國際貨幣體系的全部認識。貨幣與經濟
美國次貸問題引爆的國際金融危機如水銀瀉地般蔓延開來,西方金融大廈將傾,各國紛紛出台措施拯救本國岌岌可危的銀行、保險、證券業,流動性緊缺成為世界並發症。掌握世界印鈔機的美國開足馬力超額發行美元,引發的信用危機直接導致中國的美元資產貶值縮水。中國如何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更好地維護本國利益,成為業界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
分析梳理我國應對美元信用危機一系列動作(從貨幣互換協議到超主權貨幣動議再到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不難發現在對外貨幣金融領域的政策主線就是:以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培育人民幣債券海外發行市場,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為方向;以調整對外資產結構,優化外匯儲備配置,增加貨幣互換協議為途徑;以拓展SDR職能,建設多元化國際儲備體系,創建超主權貨幣為手段,分散外匯儲備風險,確保美元資產的安全。
一、概念的釐清
貨幣互換、貨幣國際化、超主權貨幣這三個貨幣金融學領域的重要概念,彼此相互聯系,呈逐級遞進關系。通常兩國之間為規避匯率風險而簽署貨幣互換協議,隨著一國經濟實力的增強,貨幣互換協議的增加又為該國貨幣走向世界,成為國際儲備貨幣鋪平了道路。而在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內部,各大主權貨幣博弈的結果必將催生出超主權貨幣。
1.貨幣互換貨幣互換是指交易雙方按固定匯率,在期初交換等值的不同貨幣本金,在期末再換回各自本金並支付相應利息的市場交易行為。兩國央行間達成貨幣互換協議後,在緊急情況下一方可將約定數量的本國貨幣抵押給對方,以獲得對方借出的其本國貨幣或其他國際儲備貨幣,從而使本國短期外匯儲備大幅增加,以增強抵禦金融動盪的實力。貨幣互換是一項常用的保值工具,主要用來規避中長期匯率風險,控制進出口貿易成本。在雙邊貿易中,一國央行通過貨幣互換得到他國貨幣並注入本國金融體系,從而使得本國企業可以借到他國貨幣,用於支付從他國進口的商品,而對方出口企業收到本幣計值的貨款,可有效規避匯
率風險。
2.貨幣國際化在信用紙幣制度下,超越發行國的國界被世界各國普遍接受,在國際間發揮一般貨幣職能的國別貨幣就是國際貨幣。貨幣國際化就是一國貨幣走向國際貨幣的過程。據此定義,時下熱議的人民幣國際化就是人民幣充分發揮計價單位、交換媒介和價值儲藏等國際貨幣功能,並獲得國際市場的廣泛認可和接受的過程。一國貨幣的國際地位與該國的經濟實力密切相關,其貨幣國際化進程是該國經濟實力增強的必然結果。
3.超主權貨幣超主權貨幣是「一種與主權國家脫鉤、並能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它不僅能克服主權信用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缺陷,降低金融危機發生的幾率,更能增強國際社會應變能力,使全球流動性的創造和調控成為可能,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理想目標。盡管超主權貨幣目前仍是一個頗具爭議性的話題(爭論的焦點不在於這個概念在理論上存在問題,而在於在實踐中阻力有多大。由於它牽扯到諸多利益糾葛,該主張雖由來以久,至今仍無實質進展),但它為我們指明了一個前進的方向。
二、國際金融危機下中國的對外貨幣攻防戰略
金融危機下,面臨世紀大考的中國政府權衡各項舉措的利弊得失,果斷地出台了系列對外貨幣政策,打出了一套金融組合拳,這一戰略部署分三步走。
(一)近期目標:優化對外資產結構,增加貨幣互換協議,確保美元資產安全。
中國創紀錄的23991.s2{Z美元的外匯儲備所面臨的風險已是有目共睹。優化對外資產結構,建設多元化國際儲備體系,N/~I]貨幣互換協議,降低美元匯率波動風險已經成為共識。目前我們應關注的重點是如何平穩地完成這種轉變,讓副作用最小。
1.優化國際儲備結構配置,分散美元匯率風險。
金融危機的蔓延迫使美國聯邦政府使用巨額財政赤字來拯救美國經濟,美元泛濫導致中國外匯儲備價值大幅「縮水」 (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居
多)。分散美元匯率風險,確保對外資產安全成為政界、學界關注的焦點話題。一般而言,一個國家的國際儲備包括:外匯儲備、黃金儲備、SDR(特別提款權頭寸)和在IMF中的儲備頭寸等四大類。其中的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存、長短期政府債券的形式所持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隨時可用的債權。外匯儲備的最主要的表現形式為:現匯和對外證券投資。由於外匯儲備承擔著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維護國際信譽,提高融資能力;增強綜合國力,抵抗金融風險等重任,所以在使用上我們應慎之又慎。從發達國家外匯儲備使用情況來看,發達的經濟大國一般都將外匯儲備轉換為黃金存儲。I MF統計數據表明截至2009年1月,官方黃金儲備占各國外匯儲備的比例分別是:美國為77.4%,法國為7O.6‰ 德國為69.2‰ 中國大陸僅為1.97o。雖然我國黃金儲備已達到1054噸,在全球排名第五,但其占外匯儲備的I:U~J卻遠遠低於其他國家的水平。鑒於此,我們應積極調整對外資產結構,繼續增加黃金儲備等國際硬通貨。在這個問題上,俄羅斯的經驗尤可借鑒:一是大量購買黃金,提高黃金在儲備中的比重(已增至10%) ;二是大幅度提高非美元在儲備中的比例;三是提前償還外債;四是用於投資高科技行業。歐美發達國家的實踐也表明,用外匯儲備進行多元化投資是一個趨勢,因此優化外匯儲備配置,增加對外直接投資比重,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向外匯管理部門購匯用於海外資產並購,同時提高對外證券投資的效益,建設安全化、多元化的國際儲備體系。
2.增加貨幣互換協議夥伴,建設人民幣結算的外部網路。貨幣互換盡管是雙邊的,但雙邊數量的增加,就會漸漸形成多邊網路。通過貨幣互換,逐步搭建起亞洲以至全球的人民幣外部網路不失為一種戰略選擇 縱觀歷年來簽署的貨幣互換協議,我們不難發現,其經歷了一個謹慎試水,從被動到主動,從小額到大單,由近及遠,從急到緩的過程。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過後,亞洲國家加快了在金融領域的合作步伐。2000年5月東盟1 0國和中日韓3國通過了「清邁倡議」,決定建立區域性貨幣互換網路, 以維護亞洲金融市場的穩定。迄今為止,中國央行先後與泰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印度尼西亞、阿根廷7國央行以及香港金管局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並繼續積極回應其他國家需求,就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與其進行磋商。作為向外部輸出流動性的一個方式,
貨幣互換其實有著非常豐富的利益考量和手段變化。表面上看它是一種央行間對等的貨幣拆借,但事買上多為外國央行借入人民幣用於與中方的貿易結算、儲備之用,而中國央行持有的外幣更多的是一種質押性質,因而事實上是擴大了人民幣的流通范圍。這對將人民幣打造為全球強勢貨幣,減少對美元的依賴具有重要意義。大力推進雙邊貨幣互換不但是增強地區流動性互助能力的「法寶」 ,更是分散中國外匯儲備的風險的「利器」 。這些金額不等,用途不一的貨幣互換協議共同構成中國對外貨幣戰略的「防護網」 。

5. 即期外匯交易的風險防範的論文標題有那些

有效地對各種風險進行管理有利於企業作出正確的決策、有利於保護企業資產的安全和完整、有利於實現企業的經營活動目標,對企業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下列將給出有關風險管理論文題目供大家參考。


1、海洋石油企業溢油風險評估及災害應急管理體系構建研究
2、濃霧下高速公路追尾事故風險管理研究
3、我國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融資模式、風險管控和信息披露
4、國際油價與我國能源公司股價的相關性測度及其在風險管理中的應用
5、城市供水管網鐵釋放特性及其風險管理
6、電力通信網風險管理關鍵技術的研究
7、電機企業投資風險管理研究
8、大型項目群風險管理研究
9、開放條件下原油期貨市場的風險管理與監管研究
10、我國田徑專業競技訓練風險管理研究
11、設計項目風險管理研究
12、基於風險預算理論的保險資產管理路徑研究
13、煤炭企業戰略風險管理及控制研究
14、信息安全風險多維動態管理模型及相關評估方法研究
15、免疫視角下企業風險管理要素與風險管理績效關系研究
16、基於資本約束的商業銀行資本配置對風險管理影響研究
17、大型建築企業工程投標風險管理研究
18、電網主型設備全生命周期風險管理模型及信息系統研究
19、電網基建項目全面風險管理及其信息系統研究
20、EPC模式下的能效電廠項目風險管理模型及決策支持系統
21、內部審計參與風險管理中的職責和作用
22、淺論企業外匯債務風險管理
23、淺談市場營銷風險管理論文
24、淺談加強中國海外政治風險管理
25、從聲譽風險視角看企業風險管理
26、淺談現代企業風險管理
27、論物流企業風險防範
28、關於礦業企業風險管理
29、關於旅行社的風險管理
30、房地產企業財務風險管理
31、信息服務企業的風險管理
32、物業服務企業的風險管理
33、鐵路行車安全風險管理
34、高技術產品的市場風險分析
35、淺談建設工程項目風險管理
36、我國國際工程項目風險管理
37、建設工程項目業主的風險管理
38、工程項目造價風險管理
39、監理工程師的責任風險防範機制與補救
40、教育行業風險管理體系的建立
41、大學生體育意外傷害的防範與處理
42、高校突發事件與風險管理
43、高校發展的風險評估基本框架
44、淺談農業風險的識別及控制
45、基於農戶視角的農業風險管理研究
46、轉基因生物的風險分析
47、醫療風險管理淺析
48、基於風險管理視角的農民工醫療保障制度研究
49、我國社會醫療保險基金風險管理
50、中國社會轉型期的社會風險及其防範
51、淺談社會公共風險管理
52、論網路會計的風險管理
53、信息系統的風險管理
54、軟體開發項目的風險管理
55、對電子軟體相關風險的認識與應對
56、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
57、中國企業國際化的戰略風險管理理論與實證研究
58、全面風險管理在企業的應用研究
59、我國大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研究
60、固定資產風險管理審計研究
61、企業風險管理審計研究
62、企業信息化項目風險管理研究
63、全面風險管理理念與模式
64、基於風險管理的企業內部控制重構研究
65、全面風險管理
66、我國財產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模型研究
67、我國汽車製造企業稅務風險管理體系研究
68、基於風險管理的內部控制研究
69、我國證券公司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問題探討
70、安徽省進出口企業外匯風險管理研究
71、信貸資產證券化風險管理的相關研究
72、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管理研究
73、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研究
74、基於COSO框架的企業全面風險管理對策探析
75、證券信用交易風險管理研究
76、試論個人住房貸款風險防範
77、消費信貸風險分析
78、關於信用擔保機構的風險問題
79、信用卡風險分析
80、助學貸款中的信用風險及其防範
81、建立我國個人信用體系的思考
82、風險測度和管理的VaR方法及其優缺點探析
83、保險業風險及其防範
84、我國保險資金運用的風險管理
85、我國財產保險公司面臨的風險探析
86、我國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研究
87、淺談創業投資的風險管理
88、論國際商務中外匯經營風險的防範與管理
89、企業風險管理對策研究
90、淺談我國企業全面風險管理
91、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及防範
92、我國企業海外直接投資的風險及其防範
93、企業技術創新風險管理對策探析
94、企業應收賬款的風險分析及控制
95、企業信用風險管理淺析
96、企業人力資源風險管理
97、企業信息系統選擇風險
98、初創企業信息化管理風險分析
99、外貿企業信用風險管理
100、企業電子商務戰略的風險與管理對策
101、中小企業風險分析及風險管理
102、關於民營企業風險管理
103、防範營銷人員道德風險的制度設計
104、試論企業營銷決策的風險防範
105、對商業銀行合規風險管理職能的研究
106、黑龍江省稅務機關稅務風險管理研究
107、中小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研究
108、中國農村小額信貸風險管理研究
109、基於影響分區的大型基坑近接建築物施工安全風險管理研究
110、化工園區規劃環境風險評價方法與風險管理研究
111、基於績效考核下的國有控股銀行操作風險管理研究
112、機電安裝工程項目施工安全風險管理研究
113、中國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問題研究
114、電子銀行風險管理關鍵影響因素及其實證研究
115、我國商業健康保險風險管理研究
116、我國小額貸款公司風險管理研究
117、免疫視角下企業風險管理要素與風險管理績效關系研究
118、信用風險評級與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
119、工程項目風險分析與BT模式風險管理實證研究
120、城市土地置換過程中土壤污染風險評價與風險管理研究
121、供應鏈風險防範與管理
122、全面風險管理框架下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策略研究
123、互聯網金融風險及風險管理研究
124、工程項目風險分析與風險管理


對於現代企業來說,風險管理就是通過風險的識別、預測和衡量、選擇有效的手段,以盡可能降低成本,有計劃地處理風險,以獲得企業安全生產的經濟保障。大家可以參考這篇風險管理論文題目。

6. 金融專業學術畢業論文3000字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金融業作為國家經濟的命脈與核心,在當代國家中的資源配置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3000字金融學術論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金融學術論文3000字篇一
《金融危機防範與金融審計免疫系統完善研究》

金融審計作為國家審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防範金融風險乃至金融危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07年以來,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整個金融業的連鎖反應。2008年,隨著美國兩大房產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被政府接管,美國華爾街排名前五位的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破產,美林證券被並購,以及美聯儲聯合其他大銀行出資7000億美元救市並由此引發的全球股市持續低迷等一系列事件的接續發生,使美國金融危機逐漸蔓延至其他國家,形成全球性金融海嘯,並波及到我國的一些金融機構。隨著金融全球化,我國金融業同世界其他國家的聯系日趨緊密,如何防範這種輸入性金融危機,特別是從國家層面加強金融危機防範十分重要。

2008年3月,國家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提出了“國家審計免疫系統論”的重要觀點。認為國家審計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的免疫系統,首要任務是保障國家安全,即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國家安全包括國家財政、金融、資源、環境和信息安全等。金融審計作為國家審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護金融安全,防範金融危機的重要手段。因此,發揮和完善金融審計免疫子系統功能是本文研究的重點。面對全球化發展的新形勢,特別是近期美國金融危機的發生和蔓延,對深化金融審計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作為中國金融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審計必須注重對影響金融安全問題的研究,發揮其保障金融安全運行的“免疫系統”功能,實現“維護安全,防範風險,促進發展”的目標。

一、金融危機的理論綜述和發生機理

(一)金融危機理論綜述從金融審計角度有效地防範金融危機,首先要分別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認識金融危機,為金融審計免疫系統的構建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 經驗 。國際上金融危機理論發展至今已有三代歷史。從1979年克魯格曼(Krugman,1979)具有開創性的完全預見能力模型、1994年奧布斯特菲爾德(obsffeld,1994、1996)、薩斯、托美爾和維拉斯科(Sachs、Tomell、Velaseo,1996)的多重均衡和危機的目促成性模型、到1998年克魯格曼(1998)、Cometti Pesenti和Roubini(1999)的道德風險危機模型,Radelef和Saches(1998)、Chang和Velasco(1998a,1998b)的金融恐慌模型、金融系統不穩定性模型以及危機傳染性模型等,每一種理論模型都對當時在不同國家發生的金融危機進行了解釋和說明。

第一代金融危機模型:克魯格曼的完全預見能力模型。該模型源自對墨西哥(1973—1982)和阿根廷(1978—1981)等國家所發生金融危機的解釋和說明,強調外匯市場上投機攻擊與宏觀經濟基礎變數之間的聯系。根源在於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主要是過度擴張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與穩定匯率政策(如固定匯率制)之間不協調。當政府所追求的宏觀經濟政策與穩定匯率政策不協調時,理性的投機攻擊就會發生,最終導致金融危機(朱波,2005)。

第二代金融危機模型:多重均衡和危機的自促成性模型。由於完全預見能力模型沒能很好地對1992—1993年爆發的歐洲貨幣體系危機進行解釋,因此,理論界進一步發展了新模型。該模型認為政府維護匯率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政策選擇過程,維護匯率穩定是一個政策目標抉擇的成本收益權衡過程,強調危機的自促成性質。當政府內外政策不協調時,投機者預期匯率最終會貶值,就會提前搶購外匯,結果是國內的經濟狀況提前惡化,政府維護匯率的成本增加,從而爆發金融危機。

第三代金融危機模型包括道德風險危機模型、金融恐慌模型和危機傳染性模型等。為了對以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為代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金融危機進行合理解釋,出現了很多新模型。其中,道德風險危機模型認為政府對國內銀行負債的隱形擔保會導致國內銀行借貸政策中的道德風險問題,最終使得國內銀行的不良貸款增加引發金融危機。在金融恐慌模型中,銀行將存款人存款投資於長期項目,當許多存款人從銀行提存時,由於銀行流動資金有限,不得不停止貸款所支持的長期項目,導致貸款損失,最終引發金融危機。危機傳染性模型,主要包括銀行同業市場中流動性危機傳染和國際金融危機傳染;一方面,信息外部性或銀行間信貸關系使得銀行間破產進行傳染,另一方面,Kodresa和Pritsker(1998)認為,信息不對稱和跨市場套期保值能力是國際金融危機傳染的根本原因。

(二)金融危機發生機理從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1998年的俄羅斯金融危機到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乃至全球性的金融海嘯,這些金融危機涉及面廣、沖擊力強、破壞性大而且持續時間長,因此,應仔細分析這些金融危機發生的機理,從中找出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和金融危機的有效手段。盡管每個國家爆發金融危機都有其當時國內外特殊的經濟政治原因,但這些金融危機背後都有一些共性原因。

首先,發生金融危機國一般對外資依賴程度高、外債結構不合理。如1992—1994年,墨西哥每年流入的外資高達250億—350億美元,而外貿出口並未顯著增長,外貿進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則從1987年的9.4%增至1993年的31%,結果造成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赤字高達230億美元。

其次,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膨脹使投資者信心受到打擊。如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最先在泰國爆發,其海外投資者對投資項目失去信心,導致大量資本外逃。當高速增長條件不充分時,為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房地產泡沫導致大量銀行不良資產,挫傷投資者信心。

再次,匯市和股市的聯動性,金融政策顧此失彼,加之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墨西哥金融危機中,政府宣布貨幣貶值意在阻止資金外流,鼓勵出口,抑制進口,以改善本國的國際收支狀況。但在社會經濟不穩定情況下極易引發通貨膨脹,也使投資於股市的外國資本因比索貶值蒙受損失,從而導致股市下跌。在亞洲金融風暴中,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為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另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亞洲金融風暴發生時,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

最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問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其暴露了發生經濟危機國家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從這一意義上來說,金融危機為健全我國的金融監管、完善金融審計免疫系統提供了一個契機。
金融學術論文3000字篇二
《創新金融管理與服務的對策》

摘要:金融業作為國家 經濟的命脈與核心,在當代國家中的資源配置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金融業面臨著各種復雜交錯的風險, 文章 通過對當前我國金融業面臨的金融風險進行原因分析,提出了完善金融 管理與服務的四條對策,通過創新金融管理與服務,以推動金融業的健康可持續 發展。

關鍵詞:金融業;金融風險;金融管理服務

一、金融業面臨的金融風險原因

金融業作為國家經濟的命脈與核心,在當代國家中的資源配置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謂的風險,簡而言之,就是指一種行為既可能帶來收益,又可能帶來損失。那麼,金融風險就是指“經濟主體在金融活動中受損失的不確定性或可能性。或者說,經濟主體在金融活動中預期收益與實際收益出現偏差的概率”[1]。一般來說,市場經濟 環境下的金融活動都隱藏著金融風險,這種風險只能控制在一定的限制范圍之內,一旦風險過大,金融風險便會爆發出來,甚至有導致金融危機的可能。

那麼,金融業面臨的金融風險原因主要有哪些呢?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

第一,從金融業的布局與發展來看,目前我國金融業存在著單一化的問題。在我國,實行銀行改制以來,我國幾大國有銀行在資金配置上仍然處在絕對支配地位而沒有什麼改變。資金鏈主要由國有商業銀行控制,融資 渠道 單一,由於廣大群眾缺的投資渠道過於單一,以及面臨著衣食住行的生活成本提高,更多的百姓選擇的是寧願把錢存於銀行中。與此同時,企業要發展,則必須對外部資金具有很高的吸納能力,但是由於國有商業銀行的限制,直接融資不能夠獲得自由的發展,百姓的投資渠道缺乏,企業只有靠向商業銀行借貸方能生存發展。這就形成了融資渠道的單一和結構的僵化,使得銀行風險處於高水平地位。

第二,從操作從面來看,金融機構存在著操作風險。操作風險,顧名思義,就是指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的風險,表現在金融業中,就是在銀行的日常業務操作過程中產生的風險。這種操作風險又表現為以下幾點:首先,金融行業 工作人員的個人素質風險;其次,業務操作過程缺乏規范,無規章可循。金融活動是一種多主體互動性質極強的經濟活動,他們都是以盈利為目的,由於利益訴求的不同,這就導致了金融活動操作的異化。

第三,從利率的變動來看,我國的金融業存在著愈來愈高的利率風險。在我國,由於對利率市場化進程的管制比較嚴格,因此各商業銀行不能自主調整利率。利率的變動受到統一的系統性調度,由此而帶來了較大的系統性利率風險。在利率市場化進程勢在必行的今天,銀行利率的波動將會變得頻繁,由於銀行的資產和負債主要都是以金融產品的形式存在,所以受利率變動影響較大,這樣以來,在利率市場化的前進中,由於金融機構自身應對利率波動能力的不足,將會帶來利率風險。

第四,從信用角度來看,金融機構時刻存在著信用風險。信用風險管理是銀行風險管理的首要目標,這是因為銀行普遍存在著信用風險。商業銀行普遍存在著過度借貸的沖動,因為貸款借出越多,也就代表著業務做得越大,最終有可能獲得很好的收益。但是,這就存在著盲目借貸的風險。因為借出的資金大多都是流向高風險的行業,因此極易形成呆賬、壞賬,這就潛伏著巨大的金融風險。從借貸者來看,他們也在尋求各種手段滿足自身利益,從而千方百計逃脫還貸的義務,向銀行轉嫁風險,使虧損的由銀行來承擔。於是,各種轉嫁風險、騙貸、拖欠貸款等現象就大有人在,增加了銀行的信用風險。

第五,從金融的自由化層面來看,各種金融機構的泛濫,形成了自由化的風險。隨著老百姓手中的資金越來越多,而國家已經開始放鬆對金融市場的管制,這促進了銀行業的發展。另外,一些人也紛紛採用各種手段來吸收散在的資金,形成地下金融市場,而一些中小企業在從正規金融渠道籌集資金困難的情況下,容易尋求這種地下金融市場等非正規金融渠道。而那些正規的金融機構,也需要獲得比自由化之前更多的利益,便更容易從事那些大風險的活動。

從以上五個方面來看,面對著各種復雜交錯的原因,應對金融風險,加強應對金融風險體系,控制與防範金融風險的要求勢在必行。

二、完善金融管理與服務對策

在金融業面臨著那麼多風險和挑戰的今天,如何從實際困難中尋找有效應對這些風險和挑戰的辦法,從而能夠不斷創新金融管理與服務的方式 方法 ,防範和化解風險,以推動金融業可持續發展,是一份十分艱巨的任務。筆者 總結 以下幾條,用以加強和完善金融管理與服務。

第一,改變傳統觀念,用現代的眼光,創新金融服務產品。所謂的金融產品服務創新,“主要指金融行業為客戶提供的價值凝聚形態,包括種類用於投資、避險,或者金融操作便利工具,以及附加在這些產品上的其他勞動價值。”[2]傳統的金融行業主要通過提供傳統的金融工具為客戶提供幫助,現代金融業的發展要求金融機構能夠積極利用咨詢、信息服務等方式,通過銀行卡、股票、支票、債券、匯票、期貨、保單等新型金融工具,促進服務的現代化與文明化。另外,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時的環境,包括客觀環境和主觀環境,都要更加人性化,更讓人賞心悅目。

第二,從立法的角度來看,要加強金融風險的法律防控。目前,對金融風險的防控已經不是一個要不要實行的問題,而是一個要通過什麼方式實行才更有效的問題。首先,我們需要從根本上進行金融立法的完善,從法律層面上規範金融機構及金融主體的合法化行為。另外,要加強金融監管能力。

第三,從准入制度來看,要實行嚴格的市場准入制度。市場准入制度是體現國家對市場進行干預的“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市場准入既是管理金融市場、防範金融風險的第一道關口,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其他一系列金融監管制度建構的基礎依據。加強市場准入制度的建設,對各種金融工具、交易機構等注冊、審批以及交易的資格都要進行嚴格的審查,使那些不符合資格的金融機構都不能進入金融市場。

第四,從管理本身來看,要創新金融管理。進行現代化的管理方式,是優化金融機構發展,保證金融機構良好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機構要加強本單位激勵機制建設,在人事的 組織、崗位、流程、培訓、考核、 市場營銷 方式等方面積極創新。特別是在新型金融工具不斷涌現的今天,要對員工的個人業務素質、道德素質方面進行培訓,以獲得良好的口碑,增強本單位的軟實力。

參考文獻:

[1]周昌發.金融風險防控法律機制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1(1):145.

[2]何東.金融管理與服務創新對策[J].商場現代化,2011(1):188.
金融學術論文3000字篇三
《試談互聯網金融模式與發展問題》

一、互聯網金融模式

互聯網金融模式分為第三方支付、P2P網貸、眾籌模式、互聯網理財四種主要模式。

(一)第三方支付

隨著信息高度密集化的迅速發展,人們對支付系統的需求越來越高,因此,第三方支付系統從最初的僅限於支付使用的系統逐漸實現了線上線下、綜合應用的各種功能,並涉獵到了人們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根據用途把第三方支付分為兩種類別。第一是獨立的第三方支付模式。此模式僅限於電子商務網站支付使用,例如易寶支付等等;第二是依託於B2C、C2C提供擔保功能的第三方支付模式。此模式提供的擔保功能具體體現為第三方平台負責託管貨款、通知商家到款、發貨,待買方收到貨品檢驗確認滿意後通知第三方平台付款給商家,平台將款項轉至賣方賬戶後完成整個支付流程的交易,例如淘寶網的支付寶、騰訊旗下的財付通等等。

(二)P2P網貸模式

P2P(peer to peer)網貸即個人對個人的網路借款,可以實現借款人享受網路貸款的便捷與高效率。隨著P2P網貸規模的不斷擴展,根據《2015年3月網貸平台發展指數評級》 報告 中顯示,截至2015年3月我國P2P網貸平台增加到了以十大P2P網貸平台陸金所、人人貸、宜人貸、積木盒子、投賺網、微貸網、拍拍貸、有利網、易貸網、紅嶺創投為首的2160家。P2P網貸模式主要由直接融資、提供本金與利息擔保、信貸資產證券化模式構成。其中的直接融資形式的如拍拍貸是為借貸雙方只提供純粹的信息匹配;提供本金與利息的擔保平台是以擔保機構形式運作的,工作流程為尋找、篩選客戶,提供擔保、匹配資金;信貸資產證券化是以陸金所與有利網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模式。

(三)眾籌模式

眾籌(crowdfunding)即大眾、群眾籌資。是指用團購+預購的形式,在互聯網平台向網友募集項目資金的一種互聯網金融模式。眾籌模式讓更多的人可以加入到創業行列,因為它利用了網路平台向大眾募資,大大降低了募資的成本。同時,他又是向大眾小額募資,也進一步分散了投資人的風險。眾籌模式為各種項目提供了公平、公開、公正的平台,在通過眾籌模式獲得項目啟動資金的同時,為創業人提供了機會與無限的可能性。例如:2012年10月份美微傳媒創始人朱江在淘寶店鋪的“美微會員卡在線直營店”,該會員卡是在享受訂閱電子雜志的權益同時,可以擁有美微傳媒的100份原始股最具代表性;再如2015年李丹妮的京東“萬壕計劃”是京東首例微商眾籌品牌。

(四)互聯網理財

互聯網理財產品隨著互聯網金融業的迅速發展而不斷涌現,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在2014年第三十四次調查報告中顯示我國理財產品用戶規模已達到了6383萬,使用率數據為10.1%。報告中分析了互聯網理財產品的長尾效應正和個人零散資金的收益回報現象,這不但提高了互聯網理財運營商的商業地位,而且個人零散資金的高收入,也使用戶的規模得到了迅速的增長。以2015年7月份的累計萬份收益排名圖表為例,如下圖。

二、互聯網金融發展研究

互聯網在不斷優化用戶體驗中打造了新經濟、新金融時代,帶著全新的 思維方式 與 商業模式 ,開始了金融業顛覆性的發展行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需要創新,互聯網金融在未來的行業競爭中也是如此,例如:當前第三方支付模式主要以密碼支付為主,“刷臉”支付系統的出現與測試,就是對支付系統的創新與完善,未來還會有更加科學、安全的支付系統豐富第三方支付模式。基於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PC互聯網的主要平台局面也會逐漸向移動互聯網金融方向發展,更多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服務將會依託於移動互聯網實現,尤其是個人理財方面擁有的龐大用戶群。隨著互聯網金融監管政策的陸續出台,互聯網金融的風險頻發、魚龍混雜局面會逐漸步入正規化發展。在P2P網貸模式中,一些制約因素與限制條件也會相聚出現,如:年收入必須達到一定的金額才能投資、投資金額不能超過可投資資產的一定比例等等。

互聯網金融模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轉化與增加,為了順應社會經濟的發展,互聯網金融的旋風式發展越來越專業化,這必將成為金融界的主力軍,互聯網支付、網貸、金融門戶、理財系統會從為大家帶來便捷的同時,更加安全、高效、合理與科學化。

猜你喜歡:

1. 金融學術論文3000字

2. 金融專業學術論文

3. 關於金融的專業學術論文

4. 關於金融的國家學術論文

7. 劉光溪《雲南小幣種外匯交易市場的發展條件及前景展望》

建設「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區域性金融中心」系列文章之二

雲南小幣種外匯交易市場的發展條件及前景展望
劉光溪
2011年5月,國家有關橋頭堡建設規劃正式出台,明確提出把昆明建成「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區域性金融中心」,這為雲南省金融業提供了歷史性發展機遇。
建設昆明「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區域性金融中心」,雲南省具有很多獨特的優勢。今年9月15日,筆者在本報有關「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系列文章提出,大力推進和創新跨境人民幣金融業務,滿足不斷增長的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以及人民幣對直接投資的需求,不僅為橋頭堡建設和周邊國家的發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還將提升雲南金融服務質量和水平及改進全省的金融生態環境和信用體系,是建設「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區域性金融中心」的重要突破口和著力點。
正是在跨境貿易金融服務業務的基礎上,雲南省與周邊國家跨境銀行間的資金清算市場將逐步形成。以與寮國之間關系為例,2011年6月9日,富滇銀行在國內商業銀行首家推出寮國基普兌人民幣的業務。隨著中國與東盟日益鞏固的經貿關系,在跨境人民幣金融服務不斷發展和成熟的基礎上,雲南逐步形成人民幣與周邊國家小幣種外匯的外匯交易市場,並進一步推動雲南離岸人民幣基礎資產市場以及人民幣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進而實現人民幣在泛亞區域內的可自由兌換,推動貿易投資和信貸便利化,而這正是建設「面向東南亞、南亞區域性金融中心」的另外一個重要突破口和著力點。
一、雲南外匯市場發展的基礎條件
(一)橋頭堡建設政策支持為雲南省外匯市場發展提供了歷史性機遇
2011年5月6日,國務院批准《國務院關於支持雲南省加快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意見》,將從財稅、金融、投資、產業、人才和體制機制改革等多方面提出了支持政策,其中明確指出將增加雲南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企業數量,積極推進與周邊國家簽訂雙邊本幣結算協議,建立雙邊銀行間的支付清算機制,推進貿易投資使用人民幣,加快人民幣自由兌換進程,把昆明建成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區域性金融中心。
中國人民銀行銀函[2010]第85號文件支持並鼓勵昆明區域性跨境人民幣金融服務中心的建設,允許雲南金融業通過金融產品創新,大力發展人民幣金融衍生產品,為人民幣跨境結算提供服務。雲南省政府和昆明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對雲南省金融業發展提供政策保障。相關政策為雲南人民幣跨境結算提供更廣的空間,使雲南省和昆明市成為我國逐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和貿易投資便利化的試點試驗先行基地。
(二)快速增長的跨境人民幣結算奠定了雲南外匯市場發展的基礎
雲南省獨特的地理優勢、人文優勢和口岸優勢,形成了開展跨境貿易的優越條件。早在1994年雲南省已經探索人民幣跨境結算。2004年中央正式批准雲南與緬甸、寮國和越南的邊境小額貿易用人民幣結算,並享受退稅政策。2008年12月,國務院決定對雲南與東盟的貨物貿易進行人民幣結算試點。
雲南省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發展迅速,2009年結算金額約為43億元人民幣。2010年結算金額為83.12億元,同比增長86%,佔全省進出口貿易結算量的9%,高於全國平均水平6個百分點。2011年1月至7月,結算為128.7億元,相當於前兩年的總和,其中經常性項目下95.23億元,資本項目下33.04億元,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開始向跨境投資項目延伸。
(三)人民幣在雲南省周邊各國具有很高的接受度為雲南外匯市場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雲南省跨境金融業務迅速發展,促進了人民幣與周邊各國小幣種的外匯交易,使人民幣在周邊各國具有很高的接受度。
在中越邊境,分布上千家地攤銀行,2002年5月以來,它們先後獲得了越南官方的認可並取得合法經營的地位。地攤銀行按照香港財務公司模式管理,經營人民幣與越南盾的兌換。隨著地攤銀行的快速增加,加速了人民幣在越南境內的積累,並向越南南部延伸,從而形成強大的人民幣需求。
在寮國,人民幣是當地居民喜愛的國際貨幣,存在巨大的市場需求。2011年6月9日,富滇銀行在國內商業銀行首家推出寮國基普兌人民幣的業務,中老本幣跨境結算正式啟動。
在中緬邊境,由於緬幣不穩定出現貶值,許多當地人都在雲南省境內商業銀行開有人民幣賬戶,將緬幣兌換成人民幣,實現保值增值,而在部分地區,人民幣則代替緬幣,直接成為當地流通的貨幣。
在泰國,人民幣流通雖然沒有獲得官方的正式認可,但是地下流通市場規模巨大,隨著中國在泰國貿易夥伴中地位的提升,人民幣流通將會逐漸變成現實。
(四)銀行間跨境清算系統建立為雲南外匯市場發展提供保障
近十年來,中國與東盟各國的金融合作成效顯著,雙方簽署了一系列貨幣互換與清算協議,共同設立外匯儲備庫,支持雙邊貿易與直接投資的增長,維護國際收支的平衡。雲南作為中國與東盟各國金融合作的重要平台,雲南省商業銀行與周邊國家商業銀行簽訂了一系列的貿易結算協議(有關詳細內容,可以參見建設「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區域性金融中心」系列文章之一:雲南跨境人民幣金融業務發展的基礎條件及前景展望)。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6月9日,富滇銀行在國內商業銀行首家推出寮國基普兌人民幣的業務,中老本幣跨境結算正式啟動,這是雲南跨境銀行間資金清算發展的里程碑事件,也標志著昆明打造小幣種外匯交易市場的正式起步。
(五)人民幣逐步國際化的目標成為雲南外匯市場發展的推動力
人民幣國際化是我國作為世界大國崛起的重要標志,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包括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人民幣的邊境化,第二個階段是形成區域性人民幣市場,第三個階段是完全實現人民幣國際化。
從人民幣國際化的路線圖看,人民幣國際化需要相應的邊境性、區域性和國際性金融中心作為依託,逐漸擴大和延伸。為了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近年來,我國先後與周邊國家簽署了邊境貿易本幣結算協定。由於受到雙方貿易規模、貿易結構以及國情的影響,經過多年實踐,我國北部、東北、西北方向的邊境貿易本幣結算成效並不顯著。在中俄邊境,雙方早在2002年就簽署《關於邊境地區銀行間貿易結算協議》,但在實際支付過程中,主要以盧布為主。2009年中俄貿易中盧布結算額約為155億盧布,人民幣結算額約為5300萬元人民幣。黑龍江是中俄貿易最主要集中地,根據黑河市邊境貿易結算資料顯示,截至2010年12月末,在過去的8年裡,跨境貿易本幣結算量為21.4億美元。其中盧布結算為21.3億美元,人民幣結算為1077萬美元。
與此相比較,東盟是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而中國是東盟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人民幣在越南、緬甸、寮國等東南亞國家作為支付貨幣和結算貨幣獲得廣泛的接受。東盟各國是雲南省最主要貿易夥伴和對外投資首要選擇地,它們相應地推動了跨境金融業務迅速的發展。經過多年實際運行,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結算模式,並開始向投資項延伸。因此,推進人民幣邊境化、區域化與國際化,首先考慮接受程度高的地區和國家,雲南因此成為人民幣邊境化與區域化的先行試驗基地。
二、雲南外匯市場未來發展的展望
(一)小幣種外匯交易市場(中心)將成為雲南外匯市場發展的特色和進一步發展突破口
目前,根據相關部門監測數據,在越南、緬甸、寮國三國留存的人民幣總量已經超過200億元,人民幣已成為廣受周邊國家居民歡迎的「民間儲備貨幣」。隨著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范圍從周邊國家迅速擴大到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等8個國家和地區,基本覆蓋了雲南省對外貿易的主要夥伴,這為人民幣與相關小幣種交易提供了條件。
伴隨富滇銀行推出寮國基普兌人民幣現匯交易業務,雲南省農業銀行、工商銀行等商業銀行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也將充分利用與寮國商業銀行建立的跨境代理結算協議,開辦人民幣與基普的掛牌匯兌。此外,由於雲南省境內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分別與緬甸、越南、泰國等周邊國家商業銀行簽訂了人民幣跨境代理結算協議,隨著跨境金融業務迅猛的發展,周邊國家小幣種貨幣將可能加入掛牌匯兌的市場中,並將向雲南省主要對外貿易夥伴延伸。屆時雲南小幣種外匯交易將由單一貨幣向多種貨幣、單一零售向批發轉變,雲南區域性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將逐步成型。
(二)雲南小幣種外匯交易將促進泛亞離岸人民幣基礎資產市場的起步
我國雖然與多個貿易夥伴簽訂了跨境人民幣支付結算協議,但在經貿往來實際支付過程中,我國商品出口大多收取美元以及其它可自由兌換貨幣,進口主要用人民幣支付。進口與出口貨幣支付種類不一致,導致兩方面的結果:一是形成大量外匯順差,增加人民幣升值壓力;二是境外積累了巨額的人民幣,由於人民幣基礎資產的缺乏,持有者不能實現資產增值,也不能規避持有的風險,這不利於人民幣國際化的推廣。
人民幣國際化一個主要任務就是要主動創造離岸人民幣基礎資產市場,國務院因此大力支持香港、倫敦、紐約等地大力發展人民幣離岸金融業務。為了創造離岸人民幣基礎資產市場,我國在香港、新加坡等地先後發行人民幣債券。東南亞地區積累巨額的人民幣顯然需要一定離岸人民幣基礎資產市場,提供增值與風險規避,這形成雲南離岸人民幣基礎資產市場發展的基礎。隨著雲南小幣種外匯交易的正式啟動,向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人民幣貸款、人民幣票據等基礎性金融產品將逐漸變成現實。它是吸引雲南周邊各國人民幣迴流的重要機制,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重要基礎。
(三)雲南小幣種外匯交易將促進泛亞人民幣金融衍生品市場的起步
隨著中國對外貿易迅速增長,香港、新加坡、東京、芝加哥等國際金融市場先後推出了人民幣無本金交割遠期、人民幣期權、人民幣掉期、人民幣期貨、人民幣結構性期票等境外人民幣金融衍生產品。由於人民幣不是可自由兌換貨幣,在相關市場上積累與流通的數量有限,相應影響到人民幣衍生品的發展。
與此相比較,東南亞地區不僅擁有巨額人民幣,還具備了准流通的性質,形成了人民幣衍生品發展的內在基礎。同時,中國政府也主動推動人民幣衍生品在該地區的發展。截至2008年年底,中國與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國簽署了635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協議。2009年以來,亞洲各央行建立了本幣互換機制,中國與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尼等國簽署了3300億元雙邊本幣互換貿易。
伴隨著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一個由市場供求決定的浮動匯率制度即將形成,為人民幣套期保值以及投機提供了條件。即期匯率、遠期匯率是浮動匯率制度天然衍生的產物,人民幣遠期、人民幣互換等金融衍生產品必然出現。
由於金融衍生產品具有規避風險和價格發現的功能,中國東盟之間蓬勃發展的跨境金融業務以及東南亞地區特別是緬甸、泰國、越南等國囤積巨額的人民幣,需要一定的人民幣衍生品規避風險。雲南跨境銀行間資金清算市場的逐漸形成以及小幣種外匯交易的正式啟動為人民幣衍生品的發展提供條件。
憑借境外形成的離岸人民幣基礎資產市場以及人民幣衍生品市場的發展經驗,依託雲南省境內的期貨市場,在我國與東盟各國簽訂貨幣互換的推動下,雲南將成為我國人民幣衍生品發展的先行實驗基地,並進一步推進雲南離岸人民幣金融服務中心的建設。
(四)雲南小幣種外匯交易將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在泛亞區域內的可自由兌換
隨著中國東盟雙方跨境貿易投資規模的擴大及小幣種外匯交易市場的逐步形成,將為泛亞地區的泰銖、基普、越南盾、緬幣等各種小幣種與人民幣兌換提供便利,將進一步增加人民幣在東南亞的流通規模與留存數量。東南亞地區人民幣持有者將根據市場需求與人民幣匯率變動,很容易實現人民幣與所需要幣種之間的兌換,充分發揮人民幣在國際借貸、國際清算、投機、保值等方面的功能,從而增加人民幣在東南亞地區的可接受度,人民幣區域化目標將逐漸變成現實。
(五)雲南小幣種外匯交易將成為「面向東南亞、南亞區域性金融中心」的重要內涵和支撐
隨著我國與東盟各國跨境金融業務迅猛的發展,雲南小幣種外匯交易將為雙方金融業務往來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增加人民幣在東南亞地區的可接受度,推動雙方貿易投資的便利化。人民幣在泛亞地區可自由兌換將逐漸實現,人民幣區域化水平將大幅度提升,將促進雲南離岸人民幣基礎市場的發展,推動人民幣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創新。在小幣種外匯交易基礎上,逐步形成以人民幣為主的小幣種交易中心,進一步增強人民幣在泛亞區域的影響力,這是雲南跨境金融業務的亮點與特色,也是雲南建設「面向東南亞、南亞區域性金融中心」的重要內涵和支撐點。

8. 金融分析論文範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正面臨著巨大變革,相對於社會進步的其他方面而言,中國金融業發展制約了整個經濟的進步。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金融分析論文範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金融分析論文範文篇1
淺談中國金融監管問題分析

一、後危機時代的全球金融監管主要新動向

金融監管對金融市場的健康繁榮發展是至關重要的,2007年以來的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尤其說明金融市場的發展,金融產品的創新需要合理有序的金融監管。隨著全球金融危機進入後危機時代,為了應對這次百年難遇的世界范圍內的金融危機,各個國家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世界性組織都出台了新的監管政策。回顧一下,可以發現,後危機時代的全球金融監管主要有一下幾個新動向。

(一)強調以宏觀審慎的態度來監管控制系統性風險

在這一輪金融危機產生以前,西方主要國家的金融監管理念過於注重微觀審慎監管,而對宏觀審慎監管重視不夠。過於注重微觀審慎監管的直接後果就是不能有效應對金融市場的新變化,不能有效應對不同市場、不同機構之間的風險蔓延。隨著此輪全球金融危機進入後危機時代,美國、歐盟和英國的改革方案不約而同地提出,設立獨立的宏觀審慎監管機構或者增強現有機構的宏觀審慎監管職能,防範系統性風險,維護金融穩定。

(二)金融監管從順周期監管向反周期監管轉移

國際社會認為,金融監管的順周期性使得金融監管難以及時採取有效措施預警和防範金融危機的發生和擴散,而缺乏反周期緩沖措施則放大了危機的破壞作用。因此,開展逆周期監管,平滑順周期效應造成的市場波動,成為新一輪金融監管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從關注資本制度的順周期特徵,到逐步引入反周期機制和相應的工具,完善反周期監管措施以提高應對經濟周期性波動的能力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自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巴塞爾委員會先後發表了三個重要的監管指南,都與調整金融監管從順周期監管向反周期監管轉移有關。

(三)擴大監管范圍,減少監管豁免,強調全員監管

為降低監管豁免對金融危機的深度和規模的影響,各國金融監管機構已就加強金融監管、擴大金融監管范圍達成了共識。美國政府認為,所有可能給金融系統帶來嚴重風險的金融機構都必須受到嚴格監管。因此,應將監管范圍擴大到所有可能對金融穩定造成威脅的企業,除銀行控股公司外,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等也將被納入美聯儲的監管范圍。而歐盟則認為,混業經營的銀行體系脫離實體經濟發展需要的自我膨脹,應對此次金融危機承擔主要責任,必須強化對所有金融機構的監管。

(四)改革國際金融監管機構,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成為共識

從國際金融監管機構的改革來看,在2009年4月舉行的G20倫敦峰會上,與會成員國達成一致意見,同意將金融穩定論壇擴展為金融穩定委員會,並賦予後者更強的制度基礎以及促進金融穩定的更寬泛職能。同時國際國幣基金組織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一個以G20為重要平台,以金融穩定委員會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主要支柱,以國際證監會組織、巴塞爾委員會、八國集團等為主要輔助的國際監管合作體系正在逐步形成。而在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方面,危機爆發以來,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的呼聲高漲。歐盟和美國的改革方案都將金融監管國際合作作為一個重要議題加以強調,加強國際金融監管的密切協作成為各國的共識。

二、當前中國金融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中國經濟融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中國的金融監管也慢慢和國際接軌。在此輪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經濟受到的主要沖擊在於外需下滑帶來的出口需求下降,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受到的沖擊相對較小。但是這並不能說明我們的金融監管沒有問題,相反,為了履行中國加入WTO時的承諾,中國金融市場也需要逐步對外開放。在這種背景下,審視我國金融監管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當前中國金融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下幾個方面。

(一)宏觀金融監管框架不完善

雖然我國金融監管的基本架構已經形成,但面對日新月異的金融環境,特別是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各國調整自己的金融監管體系,何其相比,當前我國的金融監管框架顯得不夠完善。首先是宏觀金融監管執行者的定位問題。央行的目標定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中的規定是:央行在國務院領導下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以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但對於銀行、證券和保險的監督又分別由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承擔,這種目標與手段不平衡的現象不利於宏觀監管目標的實現。其次是宏觀金融監管在跨行業維度上的問題。這主要在於一些大型金融機構大規模開展混業經營,同時又有很多金融機構經營業務同質化,金融監管體系的變革跟不上金融市場的變化,導致容易產生系統性風險。三是宏觀金融監管在跨時間維度上的問題。主要是我國對金融機構的流動性資本要求缺乏動態性監管和逆周期性監管。

(二)金融監管法律法規不健全

我國與金融監管有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票據法》、《保險法》、《證券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等法律及一些與金融監管有關的部門規章制度。我國沒有專門的金融監管法,如果將這些零散分布的作為金融監管依據的法律法規統稱為我國的金融監管法律法規體系的話,這個體系也具有巨大的缺陷。首先是法律法規覆蓋面不夠廣泛,如私募基金和產業基金,就沒有有關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規范。其次一些法律法規條文過於籠統,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操作起來難度較大。另外,金融立法滯後,金融立法沒有能夠很好地結合金融市場的發展,立法缺乏前瞻性。總之,我國有關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還有待完善。

(三)金融監管標准與國際金融監管標准差距較大,協調性不夠

在當前世界經濟一體化加速,各國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情況下,金融的國際化趨勢尤其明顯。金融的國際化要求金融監管的國際化。為使金融監管更具公平性,讓監管者和被監管者具有同樣的約束,以巴塞爾委員會為代表的一些權威國際組織公布了一系列金融監管的指導性文件,這些指導性文件都是被大多數國家所接受的。但是,我國由於金融業發展起步較晚,計劃經濟體制遺留的問題也較多,使得我國現在的監管機構對一些發達國家監管部門所不能容忍的問題放寬了監管標准。隨著我國加入WTO時承諾的金融市場逐步開放時間的臨近,提高我國金融監管的標准,爭取早日和國際金融監管標准接軌,增強國際監管的協調性勢在必行。

三、提升中國金融監管水平的對策建議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進入後危機時代,世界各國針對在這次危機中發現的一系列問題,提出了各自的應對辦法,形成了一系列關於金融監管的最新成果。針對我國當前金融監管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加以解決。

(一)完善宏觀金融監管框架體系

危機後各國進行的金融監管改革的核心思想均是加強宏觀監管的審慎性,以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同時,維護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也是我國金融監管改革的重要目標,因此完善宏觀金融監管框架對我國具有重要意義。首先,重新明確央行在金融監管中的定位,擴大央行許可權,以監控系統性風險。盡管央行已經依法具有維護金融穩定的職能,但到目前為止,我國仍缺少一個監測並防範宏觀金融系統性風險的專門機構。可以借鑒美國擴大美聯儲許可權的做法,擴大央行許可權,賦予央行識別、監控、預警整個金融體系風險的職能。其次,強化逆周期金融監管和動態性金融監管。2010年1月13日,銀監會公布了《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監督檢查指引》,這是強化逆周期金融監管的一個很好的嘗試。而為了強化動態性金融監管,我國可逐步全面採取動態撥備的制度。

(二)完善金融監管法律法規體系

強有力的監管體制必須依靠完善的法律體系,《巴塞爾核心原則》明確指出,適當的金融監管法律框架是必要的,法律法規體系是公共金融基礎設施的重要內容。首先,要建立健全金融監管法律框架體系。針對缺乏監管的監管對象出台專門的法律法規,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將現行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進行整合,形成金融監管法律框架體系。其次,要加快制訂有關法律的具體實施細則。根據金融市場的發展情況,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實施細則。只有實施細則明確了,金融監管才能落到實處。同時,在建立健全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時,必須提高我國金融立法的前瞻性和適用性。

(三)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加強金融監管的國際協作

我國金融監管的監管主體多,並且金融監管的協調性較差,這會在金融監管的工作中形成監管真空,必須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首先,健全“一行三會”聯席會議和磋商機制,進行漸進式的金融監管改革。我國目前應將重點放在如何加強各監管機構之間的協調合作上,而不是重新建立一個“大一統”的金融監管主體。其次,擴大金融監管協調的主體。借鑒西方國家建立有效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經驗,我國可以成立一個體制健全的金融監管協調組織。該組織除包括“一行三會”外,還應包括行業自律組織。同時,我們還必須提高我國金融監管的標准,和國際接軌,努力按國際金融監管的標准來要求自己,加強金融監管的國際協作。

參考文獻

[1]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貨幣金融學(第七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28-261.

[2]胡祖六.如何看待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9(01).

[3]高山.金融創新、金融風險與我國金融監管模式研究[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09(02).

[4]王自力.金融危機後的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和中國的對策[J].銀行家論壇,2009(09).
金融分析論文範文篇2
金融衍生品組合分析

摘要: 本文以外匯期權為例對隱性市場和顯性市場的關系從理論及實例兩方面進行分析,同時詳細闡明衍生品組合的優勢。本研究對我國現金融市場的發展,特別是在當今人民幣持續升值,外匯市場避險快速發展下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外匯期權;隱性市場;顯性市場;外匯避險

目前,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還處於初步的階段。來自於監管制度不健全的外部因素與金融衍生品市場尚未成熟的內在因素共同導致了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效率低下,我們常常無法在目前的已有的金融衍生品市場中找到符合我們投資或避險目的金融衍生工具。然而,金融衍生產品的本質就是金融市場中各類基礎產品的組合,因此我們可以靈活利用現有的金融產品的市場進行組合來達到第三類市場的目的。此類組合的原理就在於,在兩個顯性市場的組合中,往往隱含著第三個市場,而這個隱性市場就是我們進行市場組合的目的。接下來,我們主要以外匯期權為例,闡述期權市場,外匯市場與債券市場之間的組合關系。

一、外匯期權概念的界定

外匯期權(Foreign Exchange Option),又被稱為貨幣期權(Currency Option),是指此金融衍生產品的買方有權利在合同規定日或者之前以合同的執行價格買或賣出合同相應金額的外匯資產的權利1。一般而言,在市場對期權持有者有利時,期權持有者會行使權利,即買入或者賣出合同中的此項外匯資產;在市場對期權持有者不利時,期權持有者則會放棄行使該期權的權利。期權賣方收取期權費,若買方決定行使該權利,則買方有義務賣出(或買入)期權買方買入(或賣出)的該種外匯資產。

外匯期權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第一批外匯期權為美式期權,由美國費城股票交易所(Philadelphia Stock Exchange)承辦,共有五個幣種,德國馬克、英鎊、瑞士法郎、加拿大元和日元。隨著國際貿易活動的頻繁以及金融市場匯率的波動,出於外匯避險的考慮,外匯期權逐漸被人們重視起來。基於對外匯期權的分析,我們來看顯性市場與隱性市場的關系。

顯性市場就是指人們出於投資的目的而進行實際交易的市場,例如在投資股票時所涉及的股票市場,在進行外幣兌換時所涉及到的外匯市場等。隱性市場是指我們在投資中並未實際發生交易的市場,卻在同時投資於兩個市場時所隱含的第三類市場,例如我們在貨幣市場上進行借貸同時在現貨市場進行交易,在這兩項交易中所涉及的貨幣市場與現貨市場之間隱含著另外一類市場――期貨市場。這樣在我們對顯性市場與隱性市場含義明確的基礎上,具體利用外匯期權進行進一步的市場組合分析。

二、市場組合分析

金融衍生工具即為各類金融基礎產品組合而設計出的相關產品,因此其定價方式以響應的基礎產品的定價為依據。在此,我們首先從理論模型出發來進行分析。 Feiger和Jacquillat對外匯期權債券的研究中發現,在期權市場外匯市場以及債券市場中存在這樣一種關系:

其中,P為在時間T 時支付$1或£p的債券的價格;

B在時間T 時支付$1的零息債券的價格;

c為在時間T 時以1/p的美元價格購買£1的歐式買入期權的價格。

等式的左邊代表雙貨幣外匯期權債券,等式的右邊表示單一貨幣債券與外幣期權兩者的組合。通過這個等式我們看出,如果我們投資一個雙貨幣的外匯期權債券就相當於同時購買普通債權與外匯期權。Feiger和Jacquillat的研究雖然沒有得出一個精確的外匯期權定價公式,但研究所得出的結論仍舊為我們研究外匯期權市場提供參考,結合我們所熟知的經濟理論及現象我們可以利用外匯期權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市場三者中的任意兩個市場創造出第三個市場。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兩個顯性市場即已知市場的運作來達到並未實際存在的隱性市場的作用。

為了更加直觀的表明期權市場,債券市場以及外匯市場三者之間的關系,我們來看一個實際的例子。如果一人在歐洲債券市場(Eurobond Market)買入一家英國公司所發行的、在時間t到期的A美元面值的債券,此債券的美元年利率為r%。在債券到期後,此人既可以選擇持有這部分美元,也可以選擇按照時間t時的匯率x $/將債券到期所得到的美元收益兌換成英鎊。倘若,即期匯率為y $/£,且y高於時間t時的匯率x,即遠期匯率高於即期匯率,那麼顯然此人在債券到期日選擇收入英鎊比收入美元的獲利要大。具體做法為,此人在預計時間t時的英鎊收為[SX(]A[]x[SX)],於是他在即期外匯市場按([SX(]A[]x[SX)])×y的價格賣出英鎊,由於遠期匯率大於即期匯率,此人在時間t時的選擇收入英鎊獲利更大。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將此人持有的英國公司所發行的,美元年利率為r%,在時間t到期的A美元面值的歐式債券(Eurobond)看作是價值A美元,票面利率為r%的普通債券與價值為[SX(]A[]x[SX)]英鎊,行權價為x $/£,在時間t到期的買入(看漲)期權的組合。在以上的例子中主要關注的外匯買入期權,及外匯看漲期權,我們知道對匯率的雙方來說,外匯的升值就同時意味著本幣的貶值,因此在證明外匯看漲期權的原理也同樣適用於本幣看跌期權。通過以上實例的分析,我們可以利用外匯市場與債券市場的組合達到外匯期權市場的效用。也就說明了利用兩個顯性市場的運作來達到一個隱性市場的可行性。

三、市場組合的優勢

以上對於以期權市場,外匯市場以及債券市場三者為例的金融市場組合分析為我們在尚處於初步發展階段的金融衍生品市場進行避險提供了一種思路,即我們可以利用現在已有的兩個或多個顯性市場組合的投資,達到我們對於目標市場的期望。這樣,雖然此類金融市場並未真實存在,但此類市場已然隱含在兩個顯性市場中得以顯性化。所以,即使目前的金融衍生品市場體系並未健全,只要我們靈活運用現有市場進行交易,完全可以彌補此類不足。

除此之外,市場組合還有以下幾個主要的優點。

第一,利用市場組合可以有效地節約資源。

新的一類金融市場的建立就意味政府管理部門要出台相應的監管法規、交易制度和程序,投資者要花費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資源分析研究如何利用新的金融市場來投資獲利,而各個金融機構,如商業銀行等則會根據新型市場的特點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因此,在一個新型金融市場出現,帶來金融市場的多樣化的同時,也為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們帶來了進入市場的成本壓力。所以,參與者一旦由於某種原因而終止,則會使之前的投入成為沉澱成本。同時,來自於競爭的壓力會使參與者陷入經典的博弈之中。然而,利用現有的市場的組合來達到同樣效用,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這類問題,並且對現有市場能在風險控制等方面提供更大的幫助。

第二,市場組合具有高度的靈活性。

在進行如期貨等標准化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來避險時,常常因為合約標准化的限制,只能達到部分避險,無法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利用此類金融衍生品進行完全避險,這樣就導致了風險敞口的存在,若在險資產占的比重較大時,“厚尾”很可能會給企業帶來重大損失,此時,避險的目的顯然是無法達成的。而利用不同種類金融市場中的工具進行組合的這種思路使我們完全可以選擇兩種非標准化的金融工具進行組合,在達到此組合中隱含的第三類金融市場的效果的同時,可以避免因第三類金融市場中工具的自身缺陷可能造成的損失。

第三,利用市場組合可以發揮避險優勢。

在以上的兩個優點中,我們主要側重於用兩個金融市場組合的效用復制隱含在組合中的第三個隱性的金融市場。這個思路啟示我們,如果進行反向操作,即在我們已經持有一類金融衍生品的同時,在對應的兩個市場中的投資組合,可以對沖已持有的金融衍生品的風險。以此文中的外匯期權為例,如果我們持有一份看漲外匯期權,為了對沖其外匯下跌的風險,可以選擇在即期外匯市場賣空,並同時在債券市場進行投資。這樣一來,在外匯下跌時,我們仍然可以獲得一定的收益。理論上,在風險中性(risk-neutral)的情況下,此類的對沖後的收益與投資組合的資產價值在貨幣市場上的利率收益保持一致,即為市場利率。因此在第三類金融市場已為顯性市場時,我們可以利用前兩類顯性金融市場組合的方式為風險對沖服務。

第四,市場組合的運用可以促使新的金融工具的產生,推動金融創新。

人們利用市場組合的目的往往是通過這個組合形成一個現實中並不存在的市場,以達到避險或是獲利的目的。這說明,此類市場的需求是存在的。當需求量足夠多時,就會推進此類市場的形成。根據規模經濟理論,此類市場利用率的提高,有助於降低交易費用。此外,市場各類參與者的增加會加快人們對金融創新產品的研發。因此,積極利用市場組合對金融創新的發展,新型金融工具的產生就有重大的推動作用。

四、結束語

當前,在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國際化趨勢日益加劇的形式下,積極靈活運用各類金融市場進行投資、避險已經成為企業等發展的重要趨勢。與此同時,隨著人民幣的升值,企業在進行對外貿易中所面臨的匯率風險也逐漸增加。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僅僅在單一期權市場進行組合運作就可以為企業提供避險方式。而市場組合具有靈活性、資源節約等更多方面的優勢表明,如果我們合理選擇兩個或以上市場進行組合,不僅可以成功的避險,還能獲得相應的收益。雖然,市場組合為我們對於避險工具的選擇帶來了多樣化,我們還應看到許多因對市場誤判、工具錯誤選擇等給企業帶來巨大風險的實例。因此在進行市場組合時應謹慎分析,關注各類風險,使市場組合更好地在金融活動中發揮其作用。
猜你喜歡:
1. 金融本科生論文範文

2 有關金融本科畢業論文例文

3. 金融畢業論文範文大全

4. 金融論文範文

5. 金融研究畢業論文範文

9. 國際貿易企業如何規避匯率風險(畢業論文)

國際貿易企業如何規避匯率風險

匯率風險是指一個經濟實體或個人在涉外經濟活動中,因外匯匯率的變動,使其以外幣計價的資產或負債價值發生不確定性改變,從而使所有者蒙受經濟損失的可能性。它表現在兩個方面:貿易性匯率風險和金融性匯率風險。在國際貿易活動中,商品和勞務的價格一般是用外匯或國際貨幣來計價。在實行浮動匯率制的今天,由於匯率的頻繁波動,生產者和經營者在進行國際貿易活動時,就難以估算費用和盈利,由此產生的風險稱之為貿易性風險;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借貸的都是外匯,如果借貸的外匯匯率上升,借款人就會遭受巨大損失,匯率的劇烈變化甚至可以吞噬大企業,外匯匯率的波動還直接影響一國外匯儲備價值的增減,從而給各國央行在管理上帶來巨大風險和災難,此種匯率風險稱為金融性匯率風險。本文主要討論如何規避貿易性匯率風險。目前,規避貿易性匯率風險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遠期合同套期保值
當跨國公司以其主要貿易國的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時,跨國公司與另一方簽訂合同,約定在某一未來日期里,公司向其支付約定數量的貨幣以獲取約定數量的另一種遠期支付貨幣(支付手段),這就是遠遠期合同套期保保值。
絕大多數的遠期套期保值合同是由公司同公司的開戶銀行或其他銀行簽訂的。
假設ABC跨國公司在美國開了一家子公司(H公司),H公司向一家挪威進口商出售了100萬美元的貨物。貨物出售這一天的匯率是9挪威克朗兌換1美元(NK9=US$1),因此貨款總額為900萬挪威克朗。雙方約定在180天之內,進口商支付900萬挪威克朗給出口商。現在H公司就承擔了US$-NK匯率變化的任何風險。如果挪威克朗貶值,比如說11挪威克朗兌1美元,那麼在這180天內,當H公司收到這900萬挪威克朗時,它只相當於818181美元。但H公司的預期是收到100萬美元,匯率的變化造成了181819美元的損失。
在美國的H公司可以利用遠期合同使自己免受此類損失,即在180天之內,向套期保值合同的另一方支付900萬挪威克朗,而與此同時,對方同意向H公司支付100萬美元作為交換。因為在這180天內克朗可能貶值,合同對方會因此而要求風險補償。假設對方要求1%的補償而H公司表示同意,這1%就意味著1萬美元,故對方就只支付99萬美元以換取中方出口商的900萬克朗。和上述克朗貶值H公司只收到818181美元相比,公司損失減少171819美元。
在我們的例子中,稱職的出口商財務經理將在各銀行間做出比較,並找到較為便宜的價格進行交易。挪威克朗並沒有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國際貨幣市場中交易。如果用於支付的貨幣是那裡的8種交易貨幣之一,即英國英鎊,加拿大元,德國馬克,荷蘭盾,法國法郎,日元,墨西哥比索,瑞士法郎,那麼財務經理也應該得到一個國際貨幣市場(IMM)合同的報價。
二、貨幣期貨套期保值
如果財務經理進入商品或證券交易所進行外匯的套期保值(如使用IMM合同),套期保值就涉及期貨合同,而不是遠期合同。在國際貨幣市場,交易貨幣通常被視為商品,並以期貨合同形式交易。期貨合同的套期保值成本與遠期合同不同,不是由某個銀行確定,而是在交易所場內,通過交易各方公開、公平競價形成的。期貨合同由經紀人進行買賣,出口商必須在其經紀人處開立一個保證金賬戶。期貨合同的金額是固定的,如25000英鎊,並且使用標準的交割日期。財務經理可以利用期貨市場中一種貨幣相對價值的上升或下降所帶來的好處,為公司規避外匯風險甚至投機獲利。這主要是通過買進或賣出期貨,建立多頭頭寸或空頭頭寸實現的。
對公司來說,上面所提到的兩種情況都有好的結果,但公司也承擔了風險。短期貨幣價值的波動在走向和幅度上都極不確定。如果貨幣價值走向相反,那些公司(或是財務經理)只能接受不好的結局。那些研究貨幣市場或者在市場中進行交易的人都很謹慎地對短期走向進行預測。
三、貨幣期權套期保值
期權是指在未來一定時期可以買賣的權力,是買方向賣方支付一定數量的金額(指權利金)後擁有的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指美式期權)或未來某一特定日期(指歐式
期權)以事先規定好的價格(指履約價格)向賣方購買或出售一定數量的特定標的物的權力,但不負有必須買進或賣出的義務。期權交易事實上是這種權利的交易。買方有執行的權利也有不執行的權利,完全可以靈活選擇。期權又稱約定買賣權,是在期貨交易高度發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常見的是在證券交易所進行的證券期權交易。即購買期權者預付一筆保險金或定金,就可以有權在指定的以後日期(3個月、6個月或9個月)以固定的價格買進或賣出一定數量的股票。對於預料價格上漲的股票,需要取得購買期權,即有權在股票價格上漲時,以購買期權時的約定價格(相對較低)購買股票;對於預料價格下跌的股票,需要取得出售期權,即在股票價格下跌時,有權以購買期權時的約定價格(相對較高)出售股票。如果股票價格不是按照預料變動,則允許期權作廢。這樣就可以達到套期保值,規避風險的目的。貨幣期權是以貨幣為基礎對象,交易雙方按約定的匯價,就未來某一時期購買或售出某種外匯選擇權而進行的交易。貨幣期權是防止外匯風險的一種重要手段,貨幣期權合約在執行時,以貨幣實物交割,也可以交割價差。貨幣期權的交易原理與其他期權交易相同,以相同的交易價買進看漲期權和賣出看跌期權,即可構成一筆假設的遠期買進。
貨幣期權發展十分迅速,交易額也越來越大。最早的貨幣期權合約,是1982年11月在加拿大的蒙特利爾交易所開始的加拿大元期權合約。隨後,該交易所又成功地引進了英鎊、德國馬克、瑞士法郎和日元等貨幣期權、1985年荷蘭又引入了歐洲貨幣單位期權,外匯期權數量達200億美元。1988年在全世界交易上市的貨幣期權合約有1800萬個,成為靈活的防止外匯風險和套期保值的金融工具。
四、信貸市場或貨幣市場套期保值
信貸市場或貨幣市場套期保值涉及到信貸——也就是借錢。渴望進行套期保值的公司是借款者。假定某公司三個月後將用到一千萬歐元,那怎麼樣通過貨幣市場來保值呢?操作策略的第一種:我今天假定手頭上有閑散資金,我今天把本幣兌換成歐元;第二種方法:假定自己手頭上沒有錢,需要向銀行借款,今天借人民幣,並把人民幣換成歐元存儲,三個月以後到期了,用歐元支付了,這樣即使歐元升值,你也不需要擔心了。這就是貨幣市場的套期保值。
在利用信貸或貨幣市場進行套期保值之前,出口商必須在其所在國家和進口商所在國家之間做一下利率比較,如果出口商在進口商國家的借款利息比它利用這筆錢所獲得的利潤要高得多的話,那麼這種套期保值的成本就可能太大了。
五、貨幣掉期(互換)
掉期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本來是一個外幣的資產或者是負債,我跟人家換一下,換成另外一個。比如說一家英國公司和一家美國公司,英國公司在美國有一個投資項目,而且這個投資項目在五年以後會慢慢的收進美元,而美國公司在英國同樣的也有一些項目,會收到英鎊,英國公司來說英鎊比較好,美國公司來說美元比較好,他們兩家通過金融中介的作用來一個互換,按照約定的匯率,今天我美國公司就跟英國公司約定了,五年以後你把你的英鎊換給我,我把我的美元換給你,這個就是所謂的掉期,有些銀行也給企業在做的,把歐元的外債換成美元的債務,然後需要用美元支付,而另外一家企業本身就想用歐元來支付,剛好能找到匹配的兩家企業,通過金融終結起到這個作用,對雙方來講都是鎖定風險。
六、加快付款或推遲付款
我們假定,按照付款合同規定,進口商必須用出口商所在國的貨幣進行支付。如果進口商預測本國貨幣相對於國外供應商的貨幣會升值,則推遲付款利於自己的公司。相反,如果進口商預測本國貨幣相對於國外供應商的貨幣會貶值,則加快付款利於自己的公司。
例如,當匯率是9挪威克朗兌換1美元時,如果進口商同意支付100萬美元,那麼此時它的花費就相當於900萬挪威克朗。如果在付款時,匯率跌到10挪威克朗兌1美元。此時其花費就是1000萬挪威克朗。在這種情況下,進口商就應提前支付貨款,或者如果可能的話,它就應立即兌換外匯,然後在付款日期到來時用外匯付款。當然,相反的情形就是如果進口商預測挪威克朗將從簽訂購買合同時的9挪威克朗兌1美元的基礎上升值,那麼它就應推遲付款並且推遲把挪威克朗兌換為美元。
不相關公司間的付款:雖然各自獨立的非關聯公司互相之間都可以運用提前或延遲付款措施來化解交易中的外匯結算風險,但是這種做法是以犧牲另一方的利益為代價的。然而,出口商只要能按期足額收到協議約定的貨款,它通常對進口商為保護自己而採用的應對貨幣風險的方法並不關心。相反,處在進口方而又要以出口方所在國的貨幣付款的跨國公司,就應意識到運用提前和延遲付款措施給公司整體帶來的利益。
跨國公司內部各經營單位間的付款:跨國公司有不同的類型。不同類型的跨國公司,其內部各分支機構間採取提前或延遲付款措施的情況是不同的。不相關公司間國際付款的提前和延遲對出口商通常是無關緊要的,只要它能收到協議規定的貨款。對於各分支機構獨立運作的跨國公司來說,情況也是如此。但對一個在世界范圍內能協調一致的跨國公司來說,提前或延遲付款措施可使公司整體受益。這類公司的整體目標就是在適度范圍內盡可能快地把所擁有的弱勢貨幣兌換成強勢貨幣。因此,獨立運作的跨國公司內部在等待遠期付款的過程中會發生套期保值成本。協調一致的跨國公司內部各分支機構,如果相互間是以弱勢貨幣進行交易,就應立即付款;如果是以強勢貨幣進行交易,就應推遲到付款日期才付款。

閱讀全文

與外匯期貨交易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匯期貨貴金屬杠桿可調嗎 瀏覽:917
生豬期貨證監會 瀏覽:734
非公開增發價格高 瀏覽:201
委託肯交易所平台 瀏覽:715
上市公司小額快速融資 瀏覽:228
融資融券杠桿楊方股票配資 瀏覽:703
杠桿力臂括弧 瀏覽:700
建行家裝貸款 瀏覽:863
用房產證做抵押貸款手續 瀏覽:291
杠桿平衡條件改進文獻 瀏覽:128
普惠金融服務的是 瀏覽:10
昆明期貨公司招聘信息 瀏覽:556
集合資金信託計劃法律意見書 瀏覽:84
去金融的杠桿易去人心的杠桿難 瀏覽:486
人民幣與澳元匯率將有什麼變化 瀏覽:827
理財產品是否可代理購買 瀏覽:976
我想理財投資排行榜 瀏覽:606
蘇州按揭車貸款 瀏覽:838
高杠桿的風險 瀏覽:205
孟加拉國紙幣匯率 瀏覽: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