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央行如何應對外匯儲備對貨幣供給造成的壓力
央行通過以下方法應對外匯儲備對貨幣供給造成的壓力。
1、適時調整貿易政策。加強國際收支慎銀管理,調整外貿、投資政策伍早,努力消除外匯儲備增長的主要因素——國際收支持續順差的影響。
2、深化外匯體制改革。加快外匯管制體制改革,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擴大企業外匯留存限額,逐步實現意願結售匯。
3、擴大內需,有效促進居民消寬橘宴費。高儲蓄低消費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過多地依賴外部經濟,勢必會缺少發展的動力。
4、加強外匯管理。對於現有的外匯儲備,政府應該吸收新加坡和挪威的先進經驗,建立本國政府的投資公司,並同時關注非貨幣形式(石油、重金屬等)和非美元(如英鎊、日元)的外戶儲備投資組合,進行積極的管理,從而減少高額儲備被美國等發達國家低成本的佔用的情況繼續發生下去。
B. 中國外匯儲備都存放在什麼銀行或通過什麼銀行投資那些項目如何管理的
當然是歸中國人民銀行管理了
據1月11日《中國青年報》報道,由於1月5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胡曉煉在全國外匯管理工作會議上表示,2006年將進一步優化外匯儲備的貨幣結構和資產結構,繼續拓寬外匯儲備投資領域。因此市場普遍將其理解為中國有意大規模出售手中的美元外匯資產,轉向其他貨幣資產。1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唐旭在回答境外媒體提問時表示,沒有聽說中國將出售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的計劃。他指出,目前我國外匯儲備已超過8000億美元,央行不希望將所有的外匯儲備投放在單一外幣資產中,不過也不太可能出售現有外匯儲備中的美元資產來達到外匯儲備多元化的目標。
我國外匯儲備已經遠超出適度規模
一般認為,確定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基本原則有四條:(1)滿足一段時期的進口用匯需求。根據經驗值,一個國家保持相當於3—4個月的進口總額,或相當於GDP20%的外匯儲備較為適宜。(2)保證外債還款的外匯需求,一國的外匯儲備應至少滿足到期的短期外債需求。(3)滿足短期資本流動帶來的外匯需求。(4)保證貨幣政策(包括匯率、利率等)相對穩定,促進宏觀經濟穩定和發展。
根據上述四條原則判斷,我國如此規模的外匯儲備已經遠超過了適度或最佳規模。2004年底我國外匯儲備實際余額(6099億美元)能滿足13個月的進口需求,占我國當年GDP的比例高達38%,是短期外債的5.85倍,均遠大於上述經驗值。
當務之急是降低增速和提高收益
抑制我國外匯儲備過快增長勢頭,實現國民經濟對內和對外均衡,是當前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首要任務。
我國外匯儲備大幅增長,其機會成本和儲備風險也相應增大。當美元貶值和美國國內出現通貨膨脹時,我國外匯儲備都會隨之貶值,造成外匯儲備損失。2001年以來,美聯儲12次降息,美元對歐元貶值12%.如按我國外匯儲備60%為美元儲備計算,從2002年11月到2004年8月,我國外匯儲備已形成530億美元的損失。
提高外匯儲備收益率,是當前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另一重要任務。按照IMF外匯儲備管理指南,外匯儲備達到充足性、流動性和安全性目標之後,應著重考慮收益性。目前我國外匯儲備主要投資於外國政府債券、准政府債券、銀行存款等市場規模大、信用級別高的金融資產。據美國財政部統計,我國官方的外匯儲備中大約有2/3是美元資產,其中約有4500億美元美國政府部門發行的各種證券和其他長期金融資產,另外還可能持有500億美元存款和其他短期頭寸。由此可見,我國外匯儲備具有較好的充足性、流動性和安全性。
但是,我國外匯儲備的收益性明顯不足。我國外匯儲備由於主要投資於固定收益類金融債券,這些債券只有4%-5%的名義收益率。如果考慮到美國通貨膨脹率和美元貶值,這些債券的實際收益率更低。據測算,扣除通貨膨脹率和對沖成本(央行票據成本)後,實際收益只有0.7%-1.7%,而同期國內資本平均回報率約在10%以上。因此,提高外匯儲備收益已成為當前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重要任務。
可考慮的政策選擇
(一)完善涉外經濟政策,促進協調和均衡發展,抑制外匯儲備過快增長勢頭。在我國與東南亞地區外匯儲備增長的諸多因素中,經濟增長帶動、居民儲蓄偏好、內需相對不足等因素政府短期內難以有效調控。但如果手段得當,積累外匯儲備的政策傾向、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可以得到有效調控。就我國而言,可供選擇的政策手段包括:至少暫時不再將外匯儲備增長作為相關部門的一項政績;擴大對資源性、污染性商品出口徵收出口稅,提高出口稅率;積極增加進口,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能源、關鍵技術和重大設備的進口採取鼓勵政策;積極利用WTO規則,進一步合理保護國內市場和產業;對外資實行國民待遇,加快統一內外資企業稅收政策等。
(二)加強貨幣政策協調,引導外匯儲備資金流向。貨幣政策由本幣政策、外幣政策和外匯儲備政策組成。其中,外匯儲備政策是本幣政策和外幣政策的結合點。目前,多數東南亞國家和地區資本項目已經放開,外匯儲備的出口相對暢通。但我國本幣政策被動地受外匯儲備政策的影響,外匯儲備政策及其手段有限,外匯儲備資金出口不暢。目前我國可供選擇的政策措施包括:通過制定靈活的短期利率、公開市場操作等手段,引導短期資本流出或流入,進而調節外匯儲備增減;開拓外匯儲備流出渠道,進一步放鬆民眾將合法財富轉移到海外的限制,繼續放寬境內居民個人留學、出國、旅遊購匯限制;改進結售匯制度,實行自願結匯,允許各類企業合法持有外匯收入;加快培育外匯市場,增加匯率彈性,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最終實現由市場來決定人民幣均衡匯率。
(三)完善外匯儲備結構,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借鑒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做法,可將外匯儲備劃分為兩個部分,分類管理,區別對待:其一,在一定規模(或最佳規模)以內,外匯儲備要重點體現流動性和安全性,應主要用於購買外國證券和用於外匯存款,以保證外債清償、支付進口等實際需要。在此前提下,為提高外匯儲備收益,應適當提高外國證券的比重。參考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經驗,外國證券比重保持在80%—90%之間為宜。其二,在一定規模(或最佳規模)以外,外匯儲備要重點體現收益性,應用於以國家利益和經濟利潤為目標的多元化投資,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降低機會成本。
(四)積極研究和慎重選擇外匯儲備投資方向,確保投資收益。根據我國國情和經濟快速發展需要,參考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目前我國外匯儲備可能的投資方向包括:1、以部分外匯儲備換取海外戰略資源,通過擴大資源進口、增加戰略儲備、「走出去」合作開發等形式,換取石油、天然氣、木材等戰略資源。2、動用部分外匯儲備建立國際原材料價格穩定基金,用於對沖世界原材料價格波動。
基金主要用於投資於一些基礎性、資源性的國際資產,對國際上主要原材料如石油、鐵礦石、銅礦石生產商進行參股或控股,以獲得穩定和持續的原材料進口渠道。3、將部分外匯儲備投資於有潛力的國有企業特別是國有金融企業。目前,我國動用了600億美元外匯儲備為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注資,支持這些機構進行股份制改造。可以參照這一模式,擴大對其他金融機構、重要領域的大型國有企業注資,鞏固國家在這些重要領域的控制地位,並獲得相應回報。4、將部分外匯儲備用於改善國民福利,如用於支持文化教育、醫療衛生、扶困救貧、修路建橋等,或用於社會突發事件,例如自然災害和瘟疫等的應急處理,使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國家儲備外匯帶來的好處。5、將部分外匯儲備用於增加官方發展援助,增強我國國際影響,促進共同發展。總體看,這些思路還是十分初步和粗糙的,還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和周密論證。
(五)盡快研究制定專門法規、設立專門操作機構。很多國家都針對外匯儲備管理制定了專門法律,有專門機構負責具體操作,責權利相對分明。我國龐大的外匯儲備也需要一部相應的法律,來規定和規范外匯儲備使用的基本原則、決策程序、操作管理、投資方向、收益支配等。我國有必要借鑒新加坡和韓國的做法,探索成立專門的操作機構,進行比目前國家外匯管理局屬下的外匯儲備管理部門更積極、更進取、更專業的長期投資,以獲取更大的投資回報。
C. 如何加強對外匯儲備的結構管理
1.來源結構:一國的外匯儲備主要來源於以下三個方面:國際收支順差、國際信貸中的債權、干預外匯市場所得外匯。我國外匯儲備主要來源於順差;國際信貸中,我國現階段還主要處於債務人的角色;在人民幣升值壓力下,干預外匯市場主要帶來的是外匯儲備的減少。
2.幣種結構:現在的研究普遍認為,我國外匯儲備中,佔比最大的是美元,其次是歐元,此外還有少量日元和其他貨幣。對幣種結構的分析,首先外匯儲備應是世界貨幣,還要重點考慮幣值的穩定性和外匯風險的分散效果。
3.投資結構:我國現階段外匯儲備的主要投向是美國的債券市場,尤其是國債市場。穩定性雖強,但是收益極低。可以借鑒新加坡等國的投資經驗。
4.期限結構:這個主要考慮外匯儲備能否滿足償還外債的需要,要求外匯儲備要有與外債相似的期限結構。但是我國現在不需要過多的考慮這個問題,因為過量的外匯儲備已經能夠保證外債的償還。
國內絕大多數的外匯投資者參與的是國內銀行的實盤交易,而保證金交易,由於國內尚未開放,以及國家的外匯管制政策,國內投資者尚需待以時日。
D. 如何提高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減少,指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資產即外匯儲備減少。
可以通過以下四種途徑減少外匯儲備:
第一種是通過外匯儲備規模的減少實現部分外匯儲備的市場化的民間運用。基本思路是中央銀行向公眾賣出外匯儲備,收回人民幣,賣出的外匯儲備留在公眾手中,由專業公司、部門或民間自主進行管理運作。比如,鼓勵企業用自己的人民幣買入外匯,進口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和戰略性物資,而購買外匯的價格可以根據國家戰略需要的緊急和重要程度予以不同程度的優惠。
第二是對屬於非財政性資金的外匯儲備部分,合理拓寬投資渠道。基本思路是在保持外匯儲備流動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採取更為積極的投資組合策略,拓展外匯儲備使用渠道。保守的投資是歐美的主權債和金融債,相對積極的投資會涉及其他信用評級一般的證券,更為積極的投資可涉及企業股權和不動產。在進行投資組合拓展時,要借鑒國際經驗,謹慎選擇。
第三是對屬於財政性資金的外匯儲備部分,探索進行財政性使用,可以消費或者劃撥。基本思路是讓央行「鑄幣稅」性質的外匯儲備轉化為財政資金。
操作辦法有兩種:
一、中央銀行向公眾出售外匯儲備(雖然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公眾持有外匯儲備的意願下降,但公眾為了資產多元化目的,仍然會對外匯有需求),然後用所得購買財政部發行的國債,財政部獲得人民幣資金,作為財政資金花掉,但這一辦法要保證不會出現二次結匯;
二、中央銀行直接用外匯購買財政部發行的特種國債,財政部由此得到的外匯,可作為財政資金花掉。我國在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政府投入相對較低,財政可以利用得到的外匯進口相關物資和設備。
第四是財政性地使用外匯儲備的投資收益。外匯儲備的投資收益部分直接表現為財政收入,可以當作財政資金使用。
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為了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資產即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的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該國貨幣的匯率。
E. 國際儲備管理的國際儲備的規模管理
(一)確定適度國際儲備規模的意義 適度的國際儲備規模,應當既能滿足國家經濟增長和對外支付的需要,又不因儲備過多而形成積壓浪費。
(二)確定適度國際儲備規模的參照指標 1、國際儲備對國民生產總值之比。
2、國際儲備對外債總額之比。
3、國際儲備對進口額之比(或國際儲備能支付進口的月數)
(三)確定適度國際儲備規模應考慮的因素 1、國際儲備的需求
(1)持有國際儲備的成本
(2)經濟開放與對外貿易
(3)對外資信與融資能力
(4)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
(5)外匯管制的寬嚴程度
(6)匯率制度與外匯政策的選擇
(7)貨幣的國際地位
(8)應付各種因素對國際收支沖擊的需要
2、國際儲備的供給
(1)黃金儲備
(2)外匯儲備
(四)確定適度國際儲備規模的方法 (1)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國際儲備的短缺或過剩會直接影響到某些關鍵的經濟變數和政策傾向,因此,考察這些經濟變數和政策傾向的變動,就可以判斷儲備水平是否適度。例如,表明一國國際儲備不足的經濟變數和政策傾向主要有下列指標:
①持續的高利率政策;
②外匯管制、外貿管制;
③緊縮性需求管理;
④持續的匯率不穩定;
⑤把增加儲備作為首要的經濟目標;
⑥新增儲備主要來自信用安排。
這些客觀指標產生的背景是,該國政府已經明確其適度儲備量的水平,因而當其採取高利率政策或獎出限入政策來改善國際收支時,便意味著該國存在儲備不足問題。正是由於儲備不足,該國政府缺乏干預外匯市場的能力,從而匯率不穩。於是,該國被迫通過國外借款來彌補國際儲備缺口。
定性分析法不乏其合理性,但它只能粗略地反映儲備的適度性,不能測算出一個確定的儲備量。而且用來反映儲備適度性的經濟變數和政策措施的變化可能並非由儲備過剩或不足引起,而是由其他經濟因素甚至政治因素所引起。因為這種方法的前提是假定儲備水平是一種重要的政策目標,政府為達到預定的儲備水平目標而調整內部和外部的政策,但有些時候政府的政策調整可能是為了其他更重要的政策目標。
(2)定量分析法主要包括比例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
①比例分析法。即採用國際儲備量與某種經濟活動變數之間的比例關系來測算儲備需求的最適度水平。其中,進口比例法(R/M比例法)是目前國際上普遍採用的一種簡便易行的衡量方法。這是由美國耶魯大學的經濟學家羅伯特?特里芬教授在其1960年出版的《黃金與美元危機》一書中提出的,其基本思路是:把國際貿易中的進口作為惟一的一個變數,用國際儲備對進口的比例(R/M)來測算最適度儲備量。一國的R/M比例應以40%為最高限,20%為最低限。按全年儲備對進口額的比例計算,約為25~30%左右,即一國的儲備量應以滿足約3~4個月的進口為宜。
除此以外比例分析法常用的比例指標還有:儲備對外債總額的比例、儲備對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等。這種方法因簡明易行而被許多國家所採用,IMF也是這一方法的支持者。但是比例法也有明顯的缺點:首先,某一比例關系只能反映個別經濟變數對儲備需求的影響,而不能全面反映各種經濟變數的影響。其次,對於R/M比例法來說,一是它理論上存在缺陷,即:國際儲備的作用並非只是支付進口。二是各國情況不同,例如,各國對持有國際儲備的好處和付出的代價看法不同,各國在世界經濟中所處的地位不同等。這些差異決定了各國儲備政策的差異,因而各國對儲備的需要量也就不同。所以,只用進口貿易這個單一指標作為決定各國國際儲備需求量的依據,顯得有些依據不足。
②成本—收益分析法。又稱機會成本分析法。這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以海勒、阿加沃爾為首的經濟學家,將微觀經濟學的廠商理論——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 ——運用於外匯儲備總量管理而得出的,即當持有儲備的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時,所持有的儲備量是適度的。一般情況下,國際儲備的需求量與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成反比,與持有儲備的邊際收益成正比。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是運用外匯進口資源要素以促進國內經濟增長的邊際產出(可採用國內投資收益率來計算)。持有儲備的邊際收益則是運用儲備彌補國際收支逆差,避免或推遲採用政策性調節措施,減少和緩解對經濟造成不利影響的好處,以及運用外匯購買國外有息資產的收益。只有當持有儲備的邊際收益等於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從而帶來社會福利最大化時,才是最適度儲備規模。
成本收益分析法具有測算的准確性高於比例分析法的優點,這種方法採用多元回歸和相關分析的技術建立儲備需求函數,克服了比例分析法採取單一變數的片面性。但宏觀經濟中有些變數並不像微觀經濟變數一樣有界限分明的成本和收益,只能測算綜合成本和綜合收益。這使成本收益法存在著不足之處:其計算方法比較復雜,涉及的經濟變數較多,有的數據難以獲得,只能憑經驗主觀選擇或採用其他近似指標替代,影響了計算結果的准確性,因而很難在實際生活中採用。
[編輯]
F. 簡述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管理
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管理的具體內容有:1.儲備貨幣應與干預市場所需要的貨幣保持一致 2.應選擇多種儲備貨幣 3.儲備貨幣應與貿易支付所需貨幣保持一致 4.儲備貨幣不需要和金融支付所需貨幣保持一致
拓展資料
一、外匯儲備幣種結構的第一個原則:
要保持整體外債的軟硬貨幣搭配,適當控制趨於堅挺的貨幣在外債中所佔的比例,實現幣種結構多元化。借款和發行債券都有貨幣選擇問題,即在借款或發行債券時是利用匯率呈下降趨勢的軟貨幣,還是採用匯率呈上升趨勢的硬貨幣。如果單從匯率考慮,當然是使用軟貨幣借款或發行債券對借款者有利,因為使用軟貨幣借款或發行債券到期還本時由於貨幣貶值,本金的價值減少,實際上等於少還一部分本金。但由於利率因素影響,軟貨幣借款和債券的利率一般比硬貨幣借款或債券的利率高,有時軟貨幣借款和債券由於高利率因素使本金加利息扣除貶值因素還可能比硬貨幣借款和債券的代價高。軟硬貨幣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能發生相互轉化,當時是軟貨幣,將來可能是硬貨幣,而且「軟」,「硬」也是相對的,一種貨幣比起這種貨幣可能是硬的,但比起另一種貨幣來又可能是軟的。所以外債幣種結構的選擇不能以當時的「軟」、「硬」貨幣為標准,而應以外債幣種分散於諸種貨幣並有適當比例為標准。當前,在國際金融市場中,美元和日元仍是兩大對抗貨幣,其中任何一方升值或貶值都會直接影響對方,導致其他貨幣的匯率變化,對債務國的還本付息產生直接的影響,所以要保持美元債務和日元債務的適當平衡。此外,德國馬克、港幣、瑞士法郎、英鎊等貨幣也存在相對的軟硬時期,保持這些貨幣的合理搭配也是外債幣種結構管理的重要內容。世界上許多發展中國家都曾因外債幣種結構的不合理承擔了匯率變動的損失,後來它們總結了經驗,不少發展中國家將其幣種結構轉向多元化。在80年代初,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的匯率開始上升,美元利率又居高不下,當時發展中國家就降低美元借款的比重,增加其他貨幣的借款。以印度尼西亞為例,從1980年開始,印度尼西亞將其債務由集中美元轉向其他貨幣,以日元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