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保值條款」的問題。
貨幣保值條款是防範匯率風險常用的一種手段。即在交易談判時,雙方協商在合同中(往往是長期合同中)加入適當的保值條款,以防匯率多變的風險。在合同中規定了一種(或一組)保值貨幣與本國貨幣之間的比價,如支付時匯價變動超過一定幅度,則按原定匯率調整,以達到保值的目的。 常用的貨幣保值條款有: 1、黃金保值條款 </B>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各國貨幣與黃金脫鉤,黃金平價失去作用,浮動匯率製取代了固定匯率制。因而國際經濟活動中的外匯風險大大增加,為此,有的國家採用市場黃金價格來保值。 其具體做法是:在訂立合同時按簽約日的黃金價格將支付貨幣的金額摺合為若干一定數量的黃金,到支付日再將特定數量的黃金按當時的金價轉換成一定數量的計價貨幣。如果黃金價格上漲,則支付貨幣金額要相應增加,反之,則相應減少。實行黃金保值條款的前提是黃金價格保持穩定,目前黃金價格本身不斷波動,這種方法已不能起到避免風險的作用。 2、硬貨幣保值 即在合同中訂明以硬貨幣計價,用軟貨幣支付,記錄兩種貨幣當時的匯率,在執行合同過程中,如果由於支付貨幣的匯率下浮,則合同中的金額要等比例調整,按照支付日的支付貨幣的匯率計算。這樣,實收的計價貨幣金額和簽訂合同時相同,支付貨幣下浮的損失可以得到補償。如前幾年,我對香港地區出口的部分商品在港幣計價成交合同中曾走了一條保值條款,即:若港元兌美元的匯價上下浮動各達3%時,就按照港元對美元匯價變化幅度,相應調整港元價格,上下浮動幅度不到3%時,價格不變。 例:設某出口商品合同單價為10港元,摺合2美元(當時匯率為1美元=5港元)。待港商支付貨款時,匯率變為1美元=6港元,由於匯率變動幅度超過3%,故單價應改為12港元。若匯率變為1美元=4港元,單價應為8港元。由此可見,從美元角度分析,不論港元對美元匯價是漲是落(指超過3%而言),雙方都不承擔匯價風險。 3、一籃子貨幣保值 一籃子貨幣的含意是多種貨幣的組合。在浮動匯率制下,各種貨幣的匯率每時都在變化,但變動的幅度和方向並不一致。用一籃子貨幣保值就是在合同中規定用多種貨幣對合同金額進行保值。 具體的作法是:在簽訂合同時,雙方協商確定支付貨幣與一籃子保值貨幣之間的匯率,並規定出各種保值貨幣與支付貨幣之間匯率變動的調整幅度。如果到支付期時匯率的變動超過規定的幅度,則要按合同中已規定的匯率調整,從而達到保值的目的。由於一籃子貨幣當中,貨幣的匯率有升有降,匯率風險分散化,這就可以有效避免外匯風險,把較大的外匯風險限制在規定的幅度內。目前在國際支付中,對一些金額較大、期限長的合同和貸款:用特別提款權和歐洲貨幣單位等一籃子貨幣保值的極為普遍。 由於貨幣保值條款中使用的是指數,因此把它稱作貨幣指數化。主要有兩種形式: 1、簡單指數形式。目前常用的是一攬子貨幣保值。在運用這種方法時,首先確定一攬子貨幣的構成,然後確定每種貨幣的權數,先定好支付貨幣與每種保值貨幣的匯價,計算出每種保值貨幣在支付總額中的金額比例,到期支付時再按付款時匯率把各種保值貨幣的支付金額折算回支付貨幣進行支付。由於一攬子貨幣中的各種保值貨幣與支付貨幣匯價有升有降,匯價風險分散,可有效的避免或減輕外匯風險。 例如,我國出口企業有價值為90萬美元的合同,以歐元、英鎊、日元三種貨幣保值,他們所佔的權數均為1/3,和美元的匯率定為:US$1=EUR0.82、US$1=£0.6、US$1=J¥110,則以此三種貨幣計算的價值各為30萬美元,相當於24.6萬歐元、18萬英鎊、3300萬日元。若到期結算時這三種貨幣與美元之間的匯率變為:US$1=EUR0.80、US$1=£0.5、US$1=J¥112,則按這些匯率將以歐元、英鎊、日元計價的部分重新折算回美元,付款時我國出口企業可收回96.21萬美元的貨款。 2、復合指數形式。它是在簡單指數基礎上把商品價格變動的因素也結合進去,使價格也指數化,以確定復合指數,達到避免外匯匯率和商品價格變動風險的目的。 使用貨幣指數時,一般對各種保值貨幣的匯價變動規定有調整幅度。如調整幅度定為0.8% ,如果匯率變動不超過0.8%,則按原定匯價結算;若超過0.8%,則按當時匯率調整。
⑵ 證券經紀人應如何拓展業務
股指期貨是以股票指數為標的物,不僅能為股票投資者提供有效的套期保值避險工具,而且也為以後適時推出外匯期貨等金融衍生品提供了經驗,對股票市場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股指波動性的影響 有觀點認為,由於我國股票市場投機盛行,推出股指期貨後,投機的心理傾向難以很快改變,買空賣空股指期貨會加劇股指波動。但是,國外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股指期貨的存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增大股票指數的波動。之所以有時也會加大股指的波動,是因為股指期貨具有價格發現功能,能夠改善現貨市場對市場信息的反映模式。 也有人擔心,在股指到期交割日,股指可能出現異常波動。香港期交所的統計分析表明,股指期貨到期日與非到期日股指的波動性沒有顯著的區別。 對股市流動性的影響 新興市場開辦股指期貨的初期,往往會產生交易轉移效應,即吸引股票市場的資金流向股指期貨市場,從而使股票市場的交易大為減少,流動性大為降低。日本初開股指期貨時就遭遇過這樣的情況。但是,股指期貨還有另外一個效應,即可吸引場外資金。由於股指期貨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規避風險的工具,擴大了投資者的選擇空間,因此開辦股指期貨交易會吸引大量場外觀望資金實質性的介入股票市場,此外還可減少一級市場的資金囤積。所以,對股市流動性的影響要看兩個效應的相對大小。美國的情況是,開辦股指期貨交易之後,股市和期市的交易量都有較大的提高,呈雙向推動態勢。從我國的情況來看,由於開放式基金、社會保障基金、保險資金等大的機構投資者未介入或只部分的介入股市,加上銀行存款不斷增加,場外資金可謂規模龐大,因此,筆者認為,我國推出股指期貨可望增加市場的流動性。 對市場結構和操作理念的影響 統一的指數和股指期貨推出之後,市場結構和投資理念會發生新的變化。首先,在此基礎上可進一步創造新的金融工具,如指數基金、期貨期權等。堪薩斯期貨交易所1982年推出價值線指數期貨後三年,美國就出現了復合性指數基金。其次,我國傳統的莊家炒股型格局可能因此而慢慢改變,在套期保值基礎上的價值型投資理念將獲得更多的認同和實踐。 對券商業務的影響 券商可能通過經紀商和自營商進入股指期貨市場,這意味著券商業務范圍的擴大和收入來源的增加,同時對券商的傳統業務也將產生一定的影響。市場主流的投資理念逐漸轉向價值型投資之後,投資者對信息和研究的需求將提高,因此,對券商經紀業務而言,目前以拉客戶為主的低層次競爭將為人才、信息、服務創新等綜合競爭優勢所取代。證券公司從業人員的素質及業務水平的高低將決定著券商是否能夠在新的市場環境下留住客戶和拓展客戶;此外,對於自營業務,可能在調研的同時需要更多的量化分析和風險控制,包括利用股指期貨合理的規避系統風險等;對於承銷業務,鑒於新股一般與大盤走勢有較大的相關性,大勢好的時候,新股發行價可以定得高一點,而且多呈強勢;大勢跌的時候,一般發行價定得低,走勢也弱。有股指期貨之後,弱市下券商可以通過反向操作對新股進行套期保值,規避部分承銷風險。 對券商業務的影響 券商可能通過經紀商和自營商進入股指期貨市場,這意味著券商業務范圍的擴大和收入來源的增加,同時對券商的傳統業務也將產生一定的影響。市場主流的投資理念逐漸轉向價值型投資之後,投資者對信息和研究的需求將提高,因此,對券商經紀業務而言,目前以拉客戶為主的低層次競爭將為人才、信息、服務創新等綜合競爭優勢所取代。證券公司從業人員的素質及業務水平的高低將決定著券商是否能夠在新的市場環境下留住客戶和拓展客戶;此外,對於自營業務,可能在調研的同時需要更多的量化分析和風險控制,包括利用股指期貨合理的規避系統風險等;對於承銷業務,鑒於新股一般與大盤走勢有較大的相關性,大勢好的時候,新股發行價可以定得高一點,而且多呈強勢;大勢跌的時候,一般發行價定得低,走勢也弱。有股指期貨之後,弱市下券商可以通過反向操作對新股進行套期保值,規避部分承銷風險。 我來評論 相關內容 更多相關問題查看同主題問題: 證券 經紀業務 股指期貨
⑶ 什麼是股指期貨
股指期貨的全稱是股票價格指數期貨,也可稱為股價指數期貨、期指,是指以股價指數為標的物的標准化期貨合約,雙方約定在未來的某個特定日期,可以按照事先確定的股價指數的大小,進行標的指數的買賣。作為期貨交易的一種類型,股指期貨交易與普通商品期貨交易具有基本相同的特徵和流程。
[編輯本段]世界主要股指期貨市場簡介
基本特徵
1. 股指期貨與其他金融期貨、商品期貨的共同特徵
合約標准化。期貨合約的標准化是指除價格外,期貨合約的所有條款都是預先規定好的,具有標准化特點。期貨交易通過買賣標准化的期貨合約進行。
交易集中化。期貨市場是一個高度組織化的市場,並且實行嚴格的管理制度,期貨交易在期貨交易所內集中完成。
對沖機制。期貨交易可以通過反向對沖操作結束履約責任。
每日無負債結算制度。每日交易結束後,交易所根據當日結算價對每一會員的保證金帳戶進行調整,以反映該投資者的盈利或損失。如果價格向不利於投資者持有頭寸的方向變化,每日結算後,投資者就須追加保證金,如果保證金不足,投資者的頭寸就可能被強制平倉。
杠桿效應。股指期貨採用保證金交易。由於需交納的保證金數量是根據所交易的指數期貨的市場價值來確定的,交易所會根據市場的價格變化,決定是否追加保證金或是否可以提取超額部分。
2. 股指期貨自身的獨特特徵
股指期貨的標的物為特定的股票指數,報價單位以指數點計。
合約的價值以一定的貨幣乘數與股票指數報價的乘積來表示。
股指期貨的交割採用現金交割,不通過交割股票而是通過結算差價用現金來結清頭寸。
股指期貨與商品期貨交易的區別
標的指數不同。股指期貨的標的物為特定的股價指數,不是真實的標的資產;而商品期貨交易的對象是具有實物形態的商品。
交割方式不同。股指期貨採用現金交割,在交割日通過結算差價用現金來結清頭寸;而商品期貨則採用實物交割,在交割日通過實物所有權的轉讓進行清算。
合約到期日的標准化程度不同。股指期貨合約到期日都是標准化的,一般到期日在3月、6月、9月、12月等幾種;而商品期貨合約的到期日根據商品特性的不同而不同。
持有成本不同。股指期貨的持有成本主要是融資成本,不存在實物貯存費用,有時所持有的股票還有股利,如果股利超過融資成本,還會產生持有收益;而商品期貨的持有成本包括貯存成本、運輸成本、融資成本。股指期貨的持有成本低於商品期貨。
投機性能不同。股指期貨對外部因素的反應比商品期貨更敏感,價格的波動更為頻繁和劇烈,因而股指期貨比商品期貨具有更強的投機性。
·股票指數期貨產生的背景和發展
隨著證券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機構投資者的成長,市場對規避股市單邊巨幅漲跌風險的要求日益迫切,無論是投資者還是理論工作者,對推出股指期貨以規避股市系統性風險的呼聲都越來越高,決策層也對這一問題極為關注。那麼我國當前推出股指期貨時機是否成熟?股指期貨的推出對證券市場有何影響?如何設計我國的股指期貨合約?從本期起,本版特開辟「股指期貨研究」專欄,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歡迎對股指期貨感興趣的業內外人士參加討論,共同為推動我國股指期貨的研究開發獻計獻策。
同其他期貨交易品種一樣,股指期貨也是適應市場規避價格風險的需求而產生的。
二戰以後,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股票市場取得飛速發展,上市股票數量不斷增加,股票市值迅速膨脹。以紐約股票交易所為例:1980年其股票交易量達到3749億美元,是1970年的3.93倍;日均成交4490萬股,是1960年的19.96倍;上市股票337億股,市值12430億美元,分別是1960年的5.185倍和4.05倍。股票市場迅速膨脹的過程,同時也是股票市場的結構不斷發生變化的過程:二戰以後,以信託投資基金、養老基金、共同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取得快速發展,它們在股票市場中佔有越來越大的比例,並逐步居於主導地位。機構投資者通過分散的投資組合降低風險,然而進行組合投資的風險管理只能降低和消除股票價格的非系統性風險,而不能消除系統性風險。隨著機構投資者持有股票的不斷增多,其規避系統性價格風險的要求也越來越強烈。
股票交易方式也在不斷地發展進步。以美國為例:最初的股票交易是以單種股票為對象的。1976年,為了方便散戶的交易,紐約股票交易所推出了指定交易循環系統(簡稱DOT),該系統直接把交易所會員單位的下單房同交易池聯系了起來。此後該系統又發展為超級指定交易循環系統(簡稱SDOT)系統,對於低於2099股的小額交易指令,該系統保證在三分鍾之內成交並把結果反饋給客戶,對於大額交易指令,該系統雖然沒有保證在三分鍾內完成交易,但毫無疑問,其在交易上是享有一定的優惠和優勢的。與指定交易循環系統幾乎同時出現的是:股票交易也不再是只能對單個股票進行交易,而是可以對多種股票進行"打包",用一個交易指令同時進行多種股票的買賣即進行程序交易(Program trading,亦常被譯為程式交易)。對於程序交易的概念,歷來有不同的說法。紐約股票交易所從實際操作的角度出發,認為超過15種股票的交易指令就可稱為程序交易;而一般公認的說法則是,作為一種交易技巧,程序交易是高度分散化的一籃子股票的買賣,其買賣信號的產生、買賣數量的決定以及交易的完成都是在計算機技術的支撐下完成的,它常與衍生品市場上的套利交易活動,組合投資保險、以及改變投資組合中股票投資的比例等相聯系。伴隨著程序交易的發展,股票管理者很快就開始了"指數化投資組合"交易和管理的嘗試,"指數化投資組合"的特點就是股票的組成與比例都與股票指數完全相同,因而其價格的變化與股票指數的變化完全一致,所以其價格風險就是純粹的系統性風險。在"指數化投資組合"交易的實踐基礎上,為適應規避股票價格系統性風險的需要而開發股票指數期貨合約,就成為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看到了市場的需求,堪薩斯城市交易所在經過深入的研究、分析之後,在1977年10月向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提交了開展股票指數期貨交易的報告。但由於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與證券交易委員會關於股票指數期貨交易管轄權存在爭執,另外交易所也未能就使用道.瓊斯股票指數達成協議,該報告遲遲未獲通過。直到1981年,新任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主席菲利蒲.M.約翰遜和新任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約翰.夏德達成"約翰遜—夏德協議",明確規定股指期貨合約的管轄權屬於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才為股指期貨的上市掃清了障礙。
到1982年2月16日,堪薩斯城市交易所開展股指期貨的報告終於獲准通過,24日,該交易所推出了道.瓊斯綜合指數期貨合約的交易。交易一開市就很活躍,當天成交近1800張合約。此後,在4月21日,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推出了S&P500股指期貨交易,當天交易量就達到3963張。日本,香港、倫敦、新加坡等地也先後開始了股票指數的期貨交易,股指期貨交易從此走上了蓬勃發展的道路。目前,股指期貨已發展成為最活躍的期貨品種之一,股指期貨交易也被譽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最激動人心的金融創新"。
(一)期貨市場與金融期貨的產生
期貨市場的發展歷史可向前推到十六世紀的日本,不過直到1848年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正式成立後,期貨交易才算邁入有組織的時代。事實上,當初的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並非是一個市場,只是一家為促進芝加哥工、商業發展而自然形成的商會組織。直到1851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才引進遠期合同,蓋因當時的糧食運輸很不可靠,輪船航班也不定期,從美國東部和歐洲傳來的供求信息,很長時間才能傳到芝加哥,糧食價格波動相當大。在這種情況下,農場主可以利用遠期合同保護他們的利益,避免運糧到芝加哥時因價格下跌或需求不足等原因造成損失。同時,加工商和出口商也可以利用遠期合同,減少因各種原因而引起的加工費用上漲的風險,保護他們自身的利益。由於期貨交易所最初和最主要的功能是提供一個現貨價格風險轉移的場所,因此,從期貨交易的合約中即可看到各個時代經濟結構的演變。
在期貨市場150餘年的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個里程碑即是1972年5月16日,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的國際貨幣市場(IMM)推出外匯期貨合約(Foreign Gurrency Futures),標志著金融期貨這一新的期貨類別的誕生,從而掀起一個期貨市場發展的黃金時代。1975年10月,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推出了第一張利率期貨合約棗政府國民抵押貸款協會(GNMA)的抵押憑證期貨交易。1982年2月,美國堪薩斯期貨交易所(KCBT)推出價值線綜合指數期貨交易。短短十年間,利率期貨(Interest Rate Futures)和股票指數期貨(Stock Index Futures)相繼問世,標志著金融期貨三大類別的結構已經形成。期貨市場也由於金融期貨的加盟而出現結構性變化。1995年,金融期貨的成交量已佔期貨市場總成交量的80%左右(見下表),穩居期貨市場的主流地位。此外,金融期貨的誕生,給了美國以外的國家和地區發展期貨市場的時機。自1980年始,這些國家和地區紛紛成立自己的期貨交易所,至1993年,這些國家或地區的期貨交易所的成交量已超過美國,成長速度極為驚人。
(二)股票指數期貨的產生(70年代)
與外匯期貨、利率期貨和其他各種商品期貨一樣,股票指數期貨同樣是順應人們規避風險的需要而產生的,而且是專門為人們管理股票市場的價格風險而設計的。
根據現代證券投資組合理論,股票市場的風險可分為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系統性風險是由宏觀性因素決定的,作用時間長,涉及面廣,難以通過分散投資的方法加以規避,因此稱為不可控風險。非系統風險則是針對特定的個別股票(或發行該股票的上市公司)而發生的風險,與整個市場無關,投資者通常可以採取投資組合的方式規避此類風險,因此,非系統風險又稱可控風險。投資組合雖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非系統風險,但當整個市場環境或某些全局性的因素發生變動時,即發生系統性風險時,各種股票的市場價格會朝著同一方向變動,單憑在股票市場的分散投資,顯然無法規避價格整體變動的風險。為了避免或減少這種所謂不可控風險的影響,人們從商品期貨的套期保值中受到啟發,設計出一種新型金融投資工具棗股票指數期貨。
股票指數期貨交易的實質,是投資者將其對整個股票市場價格指數的預期風險轉移至期貨市場的過程,通過對股票趨勢持不同判斷的投資者的買賣,來沖抵股票市場的風險。由於股票指數期貨交易的對象是股票指數,以股票指數的變動為標准,以現金結算為唯一結算方式,交易雙方都沒有現實的股票,買賣的只是股票指數期貨合約。
本世紀七十年代,西方各國受石油危機的影響,經濟發展十分不穩定,利率波動劇烈,導致股票市場價格大幅波動,股票投資者迫切需要一種能夠有效規避風險,實現資產保值的金融工具。於是,股票指數期貨應運而生。它的興起,一方面給擁有股票和將要購買或拋出股票的投資者提供了轉移風險的有效工具,另一方面也給了期貨投機者以投機的機會,使得股票指數期貨迅速得到了不同投資者的青睞。
(三)投資組合替代方式與套利工具(1982年-1985年)
自美國堪薩斯期貨交易所推出價值線綜合指數期貨之後三年,投資者逐漸改變了以往進出股市的傳統方式,即挑選某個股票或某組股票,還誕生出其它投資方式,包括:第一,復合式指數基金(Synthetic Index Fund)誕生,即投資者可以通過同時買進股票指數期貨及國債的方式,達到買進成份指數股票投資組合的同樣效果;第二,運用指數套利(Return Enhancement),套取幾乎沒有風險的利潤。這是由於股票指數期貨推出的最初幾年,市場效率較低,常常出現現貨與期貨價格之間基差較大的現象,對交易技術較高的專業投資者,可通過同時交易股票和股票期貨的方式獲取幾乎沒有風險的利潤。
(四)動態交易工具(1986年-1989年)
股指期貨經過幾年的交易後,市場效率逐步提高,運作較為正常,逐漸演變為實施動態交易策略得心應手的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第一,通過動態套期保值(Dynamic Hedging)技術,實現投資組合保險(Portfolio Insurance),即利用股票指數期貨來保護股票投資組合的跌價風險;第二,進行策略性資產分配(AssetAllocation)。期貨市場具有流動性高、交易成本低、市場效率高的特徵,恰好符合全球金融國際化、自由化的客觀需求。尤其是過去十年來,受到資訊與資金快速流動、電腦與通訊技術進步的沖擊,如何迅速調整資產組合,已成為世界各國新興企業和投資基金必須面對的課題,股票指數期貨和其他創新金融工具提供了解決這一難題的一條途徑。
(五)股票指數期貨的停滯期(1988年-1990年)
1987年10月19日,美國華爾街股市單日暴跌近25%,從而引發全球股市重挫的金融風暴,即著名的"黑色星期五"。雖然事過十餘載,對如何造成恐慌性拋壓,至今眾說紛紜。股票指數期貨一度被認為是"元兇"之一,使股票指數期貨的發展在那次股災之後進入了停滯期。盡管連著名的"布萊迪報告"也無法確定期貨交易是唯一引發恐慌性拋盤的原因。事實上,更多的研究報告指出,股票指數期貨交易並未明顯增加股票市場價格的波動性。
為了防範股票市場價格的大幅下跌,包括各證券交易所和期貨交易所均採取了多項限制措施。如紐約證券交易所規定道瓊斯30種工業指數漲跌50點以上時,即限製程式交易(Program Trading)的正式進行。期貨交易所則制定出股票指數期貨合約的漲跌停盤限制,藉以冷卻市場發生異常時恐慌或過熱情緒。這些措施在1989年10月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價格"小幅崩盤"時,發揮了異常重要的作用,指數期貨自此再無不良記錄,也奠定了90年代股票指數期貨更為繁榮的基礎。
(六)蓬勃發展階段(1990年-至今)
進入九十年代之後,股票指數期貨應用的爭議逐漸消失,投資者的投資行為更為理智,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相繼推出股票指數期貨交易,配合全球金融市場的國際化程度的提高,股指期貨的運用更為普遍。
股指期貨的發展還引起了其他各種非股票的指數期貨品種的創新,如以消費者物價指數為標的的商品價格指數期貨合約,以空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為標的的大氣污染期貨合約,以及以電力價格為標的的電力期貨合約等等。可以預見,隨著金融期貨的日益深入發展,這些非實物交收方式的指數類期貨合約交易將有著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編輯本段]功能作用
股票指數期貨一有價格發現功能。期貨市場由於所需的保證金低和交易手續費便宜,因此流動性極好。一旦有信息影響大家對市場的預期,會很快地在期貨市場上反映出來。並且可以快速地傳遞到現貨市場,從而使現貨市場價格達到均衡。
股票指數期貨二有風險轉移功能。股指期貨的引入,為市場提供了對沖風險的途徑,期貨的風險轉移是通過套期保值來實現的。如果投資者持有與股票指數有相關關系的股票,為防止未來下跌造成損失,他可以賣出股票指數期貨合約,即股票指數期貨空頭與股票多頭相配合時,投資者就避免了總頭寸的風險。
股指期貨有利於投資人合理配置資產。如果投資者只想獲得股票市場的平均收益,或者看好某一類股票,如科技股,如果在股票現貨市場將其全部購買,無疑需要大量的資金,而購買股指期貨,則只需少量的資金,就可跟蹤大盤指數或相應的科技股指數,達到分享市場利潤的目的。而且股指期貨的期限短(一般為三個月),流動性強,這有利於投資人迅速改變其資產結構,進行合理的資源配置。
另外,股指期貨為市場提供了新的投資和投機品種;股指期貨還有套利作用,當股票指數期貨的市場價格與其合理定價偏離很大時,就會出現股票指數期貨套利活動;股指期貨的推出還有助於國企在證券市場上直接融資;股指期貨可以減緩基金套現對股票市場造成的沖擊。
股票指數期貨為證券投資風險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它從兩個方面改變了股票投資的基本模式。一方面,投資者擁有了直接的風險管理手段,通過指數期貨可以把投資組合風險控制在浮動范圍內。另一方面,指數期貨保證了投資者可以把握入市時機,以准確實施其投資策略。以基金為例,當市場出現短暫不景氣時,基金可以藉助指數期貨,把握離場時機,而不必放棄准備長期投資的股票。同樣,當市場出現新的投資方向時,基金既可以把握時機,又可以從容選擇個別股票。正因為股票指數期貨在主動管理風險策略方面所發揮的作用日益被市場所接受,所以近二十年來世界各地證券交易所紛紛推出了這一交易品種,供投資者選擇。
股票指數期貨的功能可以概括為四點。1.規避系統風險。2.活躍股票市場。3.分散投資風險。4.可進行套期保值。
與進行股指所包括的股票的交易相比,股票指數期貨還有重要的優勢,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提供較方便的賣空交易
賣空交易的一個先決條件是必須首先從他人手中借到一定數量的股票。國外對於賣空交易的進行沒有較嚴格的條件,這就使得在金融市場上,並非所有的投資者都能很方便地完成賣空交易。例如在英國只有證券做市商才有中能借到英國股票;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規則10A-1規定,投資者借股票必須通過證券經紀人來進行,還得交納一定數量的相關費用。因此,賣空交易也並非人人可做。而進行指數期貨交易則不然。實際上有半數以上的指數期貨交易中都包括擁有賣空的交易頭寸。
2、交易成本較低
相對現貨交易,指數期貨交易的成本是相當低的。指數期貨交易的成本包括:交易傭金、買賣價差、用於支付保證金的機會成本和可能的稅項。如在英國,期貨合約是不用支付印花稅的,並且購買指數期貨只進行一筆交易,而想購買多種(如100種或者500種)股票則需要進行多筆、大量的交易,交易成本很高。而美國一筆期貨交易(包括建倉並平倉的完整交易)收取的費用只有30美元左右。有人認為指數期貨交易成本僅為股票交易成本的十分之一。
3、較高的杠桿比率
在英國,對於一個初始保證金只有2500英鎊的期貨交易帳戶來說,它可以進行的金融時報100種指數期貨的交易量可達70000英鎊,杠桿比率為28:1。由於保證金交納的數量是根據所交易的指數期貨的市場價值來確定的,交易所會根據市場的價格變化情況,決定是否追加保證金或是否可以提取超額部分。
4、市場的流動性較高
有研究表明,指數期貨市場的流動性明顯高於現貨股票市場。如在1991年,FTSE-100指數期貨交易量就已達850億英鎊。
從國外股指期貨市場發展的情況來看,使用指數期貨最多的投資人當屬各類基金(如各類共同基金、養老基金、保險基金)的投資經理。另外其他市場參與者主要有:承銷商、做市商、股票發行公司。
[編輯本段]定價原理
經濟學中有個基本定律稱為"一價定律"。意思是說兩份相同的資產在兩個市場中報價必然相同,否則一個市場參與者可以進行所謂無風險套利,即在一個市場中低價買進,同時在另一個市場中高價賣出。最終原來定價低的市場中因對該資產需求增加而使其價格上漲,而原來定價高的市場中該資產價格會下跌直至最後兩個報價相等。因此供求力量會產生一個公平而有競爭力的價格以使套利者無從獲得無風險利潤。
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遠期和期貨價格的持倉成本定價模型。該模型有以下假設:
期貨和遠期合約是相同的;
對應的資產是可分的,也就是說股票可以是零股或分數;
現金股息是確定的;
借入和貸出的資金利率是相同的而且是已知的;
賣空現貨沒有限制,而且馬上可以得到對應貨款;
沒有稅收和交易成本;
現貨價格已知;
對應現貨資產有足夠的流動性。
這個定價模型是基於這樣一個假設:期貨合約是一個以後對應現貨資產交易的臨時替代物。期貨合約不是真實的資產而是買賣雙方之間的協議,雙方同意在以後的某個時間進行現貨交易,因此該協議開始的時候沒有資金的易手。期貨合約的賣方要以後才能交付對應現貨得到現金,因此必須得到補償來彌補因持有對應現貨而放棄的馬上到手資金所帶來的收益。相反,期貨合約的買方要以後才付出現金交收現貨,必須支付使用資金頭寸推遲現貨支付的費用,因此期貨價格必然要高於現貨價格以反映這些融資或持倉成本(這個融資成本一般用這段時間的無風險利率表示)。
期貨價格=現貨價格+融資成本
如果對應資產是一個支付現金股息的股票組合,那麼購買期貨合約的一方因沒有馬上持有這個股票組合而沒有收到股息。相反,mz賣方因持有對應股票組合收到了股息,因而減少了其持倉成本。因此期貨價格要向下調整相當於股息的幅度。結果期貨價格是凈持倉成本即融資成本減去對應資產收益的函數。即有:
期貨價格=現貨價格+融資成本-股息收益
一般地,當融資成本和股息收益用連續復利表示時,指數期貨定價公式為:
F=Se(r-q)(T-t)
其中:
F=期貨合約在時間t時的價值;
S=期貨合約標的資產在時間t時的價值;
r=對時刻T到期的一項投資,時刻t是以連續復利計算的無風險利率(%);
q=股息收益率,以連續復利計(%);
T=期貨合約到期時間(年)
t=現在的時間(年)
考慮一個標准普爾500指數的3個月期貨合約。假設用來計算指數的股票股息收益率換算為連續復利每年3%,標普500指數現值為400,連續復利的無風險利率為每年8%。這里r=0.08,S=400,T-t=0.25,q=0.03,期貨價格F為:
F=400e(0.05)(0.25)=405.03
我們將這個均衡期貨價格叫理論期貨價格,實際中由於模型假設的條件不能完全滿足,因此可能偏離理論價格。但如果將這些因素考慮進去,那麼實證分析已經證明實際的期貨價格和理論期貨價格沒有顯著差異。
⑷ 外匯掉期是什麼意思
問題一:外匯掉期是什麼意思 5分 外匯掉期(ForeignExchangeSwap)是交易雙方約定以貨幣A交換一定數量的貨幣B,並以約定價格在未來的約定日期用貨幣B反向交換同樣數量的貨幣A。外匯掉期形式靈活多樣,但本質上都是利率產品。首次換入高利率貨幣的一方必然要對另一方予以補償,補償的金額取決於兩種貨幣間的利率水平差異,補償的方式既可通過到期的交換價格反映,也可通過單獨支付利差的形式反映。
問題二:外匯遠期和掉期有什麼區別 掉期:雙向單
交易特點
(1)買與賣是有意識地同時進行的
(2)買與賣的貨幣種類相同,金額相等
(3)買賣交割期限不相同
掉期交易與前面講到的即期交易和遠期交易有所不同。即期與遠期交易是單一的,要麼做即期交易,要麼做遠期交易,並不同時進行,因此,通常也把它叫做單一的外匯買賣,主要用於銀行與客戶的外匯交易之中。掉期交易的操作涉及即期交易與遠期交易或買賣的同時進行,故稱之為復合的外匯買賣,主要用於銀行同業之間的外匯交易。一些大公司也經常利用掉期交易進行套利活動。
掉期交易的目的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軋平外匯頭寸,避免匯率變動引發的風險;二是利用不同交割期限匯率的差異,通過賤買貴賣,牟取利潤。
交易
問題三:外匯掉期的作用 人民幣與外匯掉期業務的作用: 可以用於遠期結售匯業務提前交割,解決了遠期結售匯業務不能提前交割的矛盾,使客戶的資金周轉更靈活。客戶通過掉期業務可按約定的即期匯率和起息日進行人民幣和外匯的轉換,並按約定的遠期匯率和起息日進行反方向轉換,對客戶來說可以起到防範匯率風險,進行貨幣保值的作用。
問題四:外匯遠期和掉期是什麼意思 外匯遠期(foreign exchange forwards)本質上是一種預約買賣外匯的交易。即:買賣雙方先行簽訂合同,約定買賣外匯的幣種、數額、匯率和交割時間;到規定的交割日期或在約定的交割期內,按照合同規定條件完成交割。
外匯掉期(ForeignExchangeSwap)是交易雙方約定以貨幣A交換一定數量的貨幣B,並以約定價格在未來的約定日期用貨幣B反向交換同樣數量的貨幣A。
掉期就是即期+遠期
問題五:單邊遠期和外匯掉期都是什麼意思呢? 單邊遠期就是你單買或者賣某種外匯貨幣的遠期合約。比如你買了一手歐元/美國的看漲合約。
外匯掉期是指你在單邊遠期的基礎上,再賣或買你買的貨幣。為了套期保值,比如你買了一手歐元/美國的看漲合約,再買出一手歐元/美國的看跌合約。當然價格不一樣了,這樣無論幾個月後外匯的匯率怎麼變,你手中資本的價格變動不會太大,可以規避匯率風險。
問題六:外匯掉期交易怎麼理解? 掉期外匯交易(foreign exchange swap transaction)是指外匯交易者在買進或賣出一種期限、一定數額的某種貨幣的同時,賣出或買進另一種期限、相同數額的同種貨幣的外匯交易。
作為一種復合型的外匯買賣,掉期外匯交易明顯地具有下述特點:
1、一種貨幣在被買入的同時即被賣出,或者是一個相反的操作;
2、買賣的貨幣幣種、金額都一致;
3買與賣的交收時間不同。正因為如此,掉期外匯交易不會改變交易者的外匯持有額,改變的只是交易者所持有的外匯的期限結構,故名「掉期」。
問題七:什麼是外匯掉期 一筆掉期包括一個外匯現貨交易和外匯遠期交易。
滿意請採納
問題八:外匯掉期 跟 遠期外匯有何區別? 匯掉期(ForeignExchangeSwap)是交易雙方約定以貨幣A交換一定數量的貨幣B,並以約定價格在未來的約定日期用貨幣B反向交換同樣數量的貨幣A。外匯掉期是國際外匯市場上常用的一種規避匯率風險的手段。外匯掉期交易中包括即期交易與遠期交易兩部分。外匯掉期中的遠期匯率是基於市場中的遠期匯率報價,這必然強調了遠期交易得以有效運用的要求――價格穩定,相關遠期市場的深度和報價的及時獲得性。
遠期外匯業務即預約購買與預約出賣的外匯業務,亦即買賣雙方先簽定合同,規定買賣外匯的幣種、數額、匯率和將來交割的時間,到規定的交割日期,再按合同規定,賣方交匯,買方付款的外匯業務。其投資方向是全球外匯市場,FXSOL環球金匯網長期以來都集中所有資源全力投身於外匯、黃金、股指CFD交易行業中。在當前,日交易量高達15000億美元的外匯市場已經成為了全球范圍內最大的市場,他是一個外匯交易的全稱.由於匯價波動幅度不像股市那麼大,若以實盤換匯交易投資,回報率小。
問題九:外匯掉期和貨幣掉期之間有什麼區別 幻初學順樟勇氣沉
問題十:什麼是外匯掉期 指的是交易雙方以貨幣A交換一定數量的貨幣B,並以約定價格在未來的約定日期用貨幣B反向交換同樣數量的貨幣A。
⑸ 外匯風險管理有哪三種戰術其區別是什麼
外匯交易風險:是指企業或個人在交割清算對外債權債務時因匯率變動而導致經濟損失的可能性我國外匯市場已成為全球市場體系的重要一環但對於多數中國企業和居民而言外匯風險還是一個提及不多的話題2005年7月匯改後隨著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逐步實現人民幣匯率波幅越來越大外匯風險伴隨著波動的匯率成為人們不得不關注的重大問題 fx678財經頻道了解更多。
對於外匯交易風險,我們要堅持3項原則:
全面重視原則涉外經濟主體要對自身經濟活動中面臨的外匯風險高度重視並站在全局的高度綜合運用多種分析方法全面系統地考察各種風險事件的存在和發生的概率損失的嚴重程度以及風險因素和風險的出現導致的其他問題以便及時准確地提供比較完備的決策信息
管理多樣化原則經濟主體的經營范圍經營特點管理風格各不相同因此每個經濟主體都應尋找最適合自身風險狀況和管理需要的外匯風險戰術及具體的管理方法實際上沒有一種外匯風險管理辦法能夠完全消除外匯風險因此在選擇風險管理辦法時需要考慮企業發展戰略相關外匯管理政策風險頭寸的規模結構等多種因素不宜長期只採用一種風險管理方法
收益最大化原則在確保實現風險管理目標的前提下以最低成本追求最大化的收益這是風險管理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因此經濟主體須根據實際情況和自身的財務承受能力選擇效果最佳經費最省的方法
最常採用的規避風險的管理辦法:
加強帳戶管理主動調整資產負債以外幣表示的資產負債容易受到匯率波動的影響資產負債調整是將這些帳戶進行重新安排或轉換成最有可能維持自身價值甚至增值的貨幣
選擇有利的計價貨幣靈活使用軟硬幣外匯風險的大小與外幣幣種密切相關交易中收付貨幣幣種不同所承受的外匯風險不同在外匯收支中原則上應爭取使用硬貨幣收匯用軟貨幣付匯
在合同中訂立貨幣保值條款貨幣保值條款的種類很多並無固定模式但無論採用何種保值方式只要合同雙方同意並可達到保值目的即可貨幣保值方式主要有黃金保值硬貨幣保值一籃子貨幣保值等合同中大都採用硬貨幣保值條款
通過協定分攤風險交易雙方可以根據簽訂的協議確定產品的基價和基本匯率確定匯率變化幅度以及交易雙方分攤匯率變化風險的比率視情況協商調整產品的基價
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收付時間在國際外匯市場瞬息萬變的情況下提前或推遲收付款對經濟主體來說會產生不同的效益因此應善於把握時機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收付時間
⑹ 互換和掉期的區別
外匯互換不等於貨幣互換,兩回事。
掉期交易是指外匯交易者在買進或賣出某種期限的外匯的同時,賣出或買進數額相同的另一種期限的同種外匯,即掉期交易不會改變交易者的外匯持有額,但會改變交易者持有貨幣的期限。且掉期主要用於對遠期頭寸進行套期保值,抵消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
而貨幣互換是交易雙方用某一種債務的利率和本金支付,比如以浮動利率美元息票與其他貨幣的固定利率息票互換,並在到期日交換本金數量。且互換是使雙方都能以更低的成本達到哥子融資的目的。
可能國內很多教材有點混淆兩者的概念或定義,實際是兩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