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貨幣比價的匯率變動會對貿易條件產生直接而重要的影響,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貿易摩擦,改善貿易條件。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對貿易條件的變動具有重要影響,其總體貶值與貿易條件的惡化存在相關關系,同時實證顯示出口量的擴張加劇了貿易條件的惡化。
1、匯率變動對貿易條件影響的短期靜態分析
關於匯率變動對貿易條件的影響最常被引證運用的是馬歇爾-勒納條件的彈性分析法,該方法考察的是在匯率貶值情況下貿易條件是改善還是惡化。之所以用到彈性的概念,是由於貨幣貶值同時改變了以本幣或外幣表示的進出口商品的價格,而決定貿易條件改善與否取決於出口商品本幣(外幣)上升(下降)的幅度是大於還是小於進口商品價格上升(下降)的幅度。一國貨幣貶值,該國出口商品可以保持本幣價格不變,當然也可以上升。而進口商品由於貨幣貶值導致本幣價格上升、需求下降,國外出口商為了維持一定市場份額,使得本國進口商品的外幣價格有可能下降。用ηDX 、ηDM分別表示進出口需求的價格彈性,ηSX 、ηSM 分別表示進出口供給價格彈性,則在匯率貶值情況下有如下結論:
當ηSX ηSM >ηDX ηDM 時,匯率貶值惡化了一國的貿易條件;
當ηSX ηSM =ηDX ηDM 時,匯率貶值對貿易條件不起作用;
當ηSX ηSM <ηDX ηDM 時,匯率貶值改善了一國的貿易條件。
2、匯率變動對貿易條件影響的長期動態分析
除匯率變動的數量效應外,由於進出口商品需求價格彈性的不同,因而匯率的變動對貿易商品的進出口量將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加之勞動力工資及其他要素成本也因匯率的變動而發生變化,使得進出口商品的比較優勢同樣發生變化,綜合作用的結果將對進出口商品的結構產生影響。顯然這種影響因素較之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差異化的國內產業與對外貿易政策等決定因素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強化貿易商品結構調整的效果,從長期看,可能有利於本國貿易商品結構及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有利於提升貿易及產業競爭力。考察單邊要素貿易條件(S),其計算公式為S =(Px / Pm )Zx ,Px 與Pm 同商品貿易條件,Zx 代表出口部門的生產率指數。由於企業力圖在匯率變動的環境中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率,從而增強競爭力,由此Zx 的值可以得到較大提高,即使商品貿易條件下降,但是單邊要素貿易條件依然可以上升。
㈡ 求小論文:人民幣升值的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人民幣適度升值的正面效應:有利於繼續推進匯率制度乃至金融體系改革。有利於解決對外貿易的不平衡問題。由於實行單一的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使中國產品始終保持著「廉價」的優勢。人民幣適度、小幅升值,在一定程度上可緩解國際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有利於降低進口商品價格和以進口原材料為主的出口企業的生產成本。有利於降低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的成本。有利於促使國內企業努力提高產品的競爭能力。我們的企業長期以低價格佔領國際市場,讓外國進口商漁翁得利。升值後如提價,可能失去市場;不提價,可能增加虧損。因此,只能提高生產率和科技含量,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增強競爭力。有利於減少國外資金對國內的購房需求,減少房地產泡沫。人民幣過快升值的不利影響在於:將在一定時期內降低企業的盈利空間,使競爭力和在國際市場的份額下降,導致出口減少。將加劇某些國內領域的競爭。一些出口產品的生產廠家會加入國內市場競爭的行列,使本已競爭激烈的國內市場競爭更加慘烈。將造成某些領域的生產相對過剩。如食品、服裝、文化用品等出口商品有40%~60%轉移到國內市場,必然造成產品一定時期內的供過於求。將加劇就業壓力,特別是會導致許多農民工失去工作。將增加外商在華投資的成本,利用外資可能會呈現逐漸下降局面。將導致海外遊客在大陸旅遊的花費增加,可能使他們轉往其他國家或地區旅遊。對股市:人民幣升值方式對股市及期市影響時間2010-06-2018:12來源每經網綜合一、兩種升值方式對股市的影響1。匯改以來人民幣與上證指數走勢關系2005年7月人民幣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連續跌破1:8、1:7大關,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至今,人民幣匯率開始走平,維持在1:6.8的水平,而這段時期內,中國股市也走出了大起大落的行情。筆者研究認為,兩者之間存在緊密聯系。首先,我們看到,從2005年6月開始,股市逐步走出波瀾壯闊的牛市行情。當然,正如市場所認為的那樣,這波牛市行情要歸功於2005年進行的股權分置改革。我們不否認股改是推動本次行情的核心動力,但在這個過程中,的人忽略了匯改的作用。人民幣匯率先是跌破1:8關口,繼而逼近7.6的水平,人民幣大幅升值無疑對股市走牛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匯改和股改幾乎出現在同一時點,也意味著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聯系,如果仔細分析,此輪人民幣升值略早於股市啟動,也反映出人民幣升值對股市行情啟動有一定的前兆預示。其次,一直到2007年10月份之前,人民幣升值與股市走勢都呈現出正相關關系,兩者互為影響的成分。但當股市瘋狂到極致的時候,也就是在2007年10月16日股市達到頂部之後,市場急轉直下,一路狂瀉。而此時,人民幣升值的步伐不但沒有停止,反而在股市見頂之後,出現了加速升值,一直漲至次年4月份。4月份之後,人民幣升值的步伐才有所減弱,直至走平。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在股市走熊的過程中,股市的反應明顯早於人民幣匯率的反應,股市行情對人民幣匯率有一定的拐點指引作用。最後,我們分析一下人民幣匯率溫和升值時股市的表現。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一直到目前,人民幣匯率變動不大,基本維持在6.8的水平,處在溫和升值的過程中。與前期大起大落的走勢相比,這個時期的股市無疑呈現出溫和上漲的趨勢。從時間段上看,人民幣匯率走平的拐點出現在2008年7月份,而股市企穩回升出現在2008年10月份,再次說明在牛市行情到來前,人民幣匯率的表現對股市行情有一定的先行特徵。整體上看,股市的表現和人民幣匯率的表現互為牽引。在牛市行情中,人民幣匯率的反應要早於股市的反應,而在熊市行情中則恰好相反,股市的反應要早於人民幣匯率的反應。另外,人民幣升值對股市短期內還是具有利好效應的,投機性資本的流入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股市行情。但這裡面有一個人民幣兌美元臨界值的問題,臨界值究竟是1:5還是1:6並不好確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如果人民幣持續升值,將會發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勢必會傳導到資本市場上來,那個時候就會給股市帶來負面影響。2。採取一次升值10%的方式對股市的影響如果採取一次性升值10%的方式的話,就會對投資者心理產生影響,投資者多會先採取觀望態度,來進一步分析未來人民幣走勢。這種現象表現在股市上,就是多空雙方進入僵持狀態,而一旦市場達成共識,投資者在心理上和技術操作上就會形成需要回補的慾望,從而可能改變單邊上行的趨勢。由此,熱錢對於人民幣升值預期的憧憬變得謹慎,他們進入中國市場投資的熱情會迅速降溫,而之前已經進入國內證券市場套利的游資會迅速套現出場,屆時股市會遭受一定的沖擊,股價會出現下跌。比如1985年日元大幅升值後的日本和1989年台幣大幅升值後的台灣,其股市都經歷了游資推動沖高而後劇烈回落的過程,不過股市不會一味跌下去,後期會逐步企穩回升。人民幣大幅升值會使得部分個股受益,如房地產及商業地產業、機場、港口、鐵路等基礎設施或具有相對壟斷性非貿易不動產行業,以及航空板塊、進口國外大型電力設備或電信基礎設備的個別電力、電信運營板塊,因為人民幣大幅升值將使得那些有很大部分負債為國外貸款的企業債務規模降低,企業的凈利潤相應增加。3。小幅漸進升值或一次性升值3%—5%對股市的影響無論是一次性升值3%—5%或者是緩慢小幅升值,都將強化國際市場對人民幣長期穩步升值的預期,他們會通過外匯市場、股票市場等資本市場進入中國內地,推高中國內地的資產價格。而境外資金的流入再加上國內民間資本的共同作用,無疑會給股價帶來長期性的利多影響。從目前我國滬深300的走勢來看,在形態上形成了一種收斂三角形,價格存在向上突破的跡象。從過往人民幣升值後的證券走勢來看,進一步加大了其向上突破的可能。二、兩種升值方式對期市的影響1。一次升值10%對期市的影響人民幣大幅升值對期貨市場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幾個重要的進出口品種上面,其中大豆、橡膠、銅以及鋼鐵所受影響最大。人民幣升值利於進口、不利於出口,短期會對國內期貨市場價格形成壓力。大豆、銅、橡膠等品種的進口依存度較高,人民幣升值後對這些品種的利空影響較大。但根據歷史數據統計,2005年7月21日,央行實行了更富彈性的匯率機制,第二天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但對期貨市場走勢的影響並不明確,各品種漲跌不一,大豆下跌2.45%,銅上漲0.39%,橡膠上漲1.76%。2005年7月人民幣升值對期貨市場的影響但中長期來看,人民幣升值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期貨市場外強內弱的局面,國內進口的增加,擴大了國際商品的需求,有利於國際商品價格的上漲,而國際商品價格的上漲又會拉動國內相關商品價格的上漲。2005年7月人民幣升值後,橡膠內外盤比價短期走勢雖然不明顯,但在之後兩年的時間里,日本橡膠與上海橡膠比價是持續走低的,由95點下跌到67點,下跌幅度超過30%;大豆在之後兩年半的時間里基本保持外強內弱格局,比價由2005年7月的3.8下滑到2008年2月份的2.41,下降幅度達到36%;金屬銅也保持了兩年多的外強內弱走勢。不過,人民幣匯率對商品價格的影響並不是根本性的,最終商品價格還是由供求關系決定。人民幣升值有利於降低鋼鐵行業的采購成本,進而降低國內的鋼鐵價格。目前鋼鐵行業中有40%的鐵礦石依賴進口,而以鐵礦石為主的原料佔到鋼材成本的40%—50%。但是對於鋼材的出口不利,人民幣升值將導致中國的鋼鐵出口價格增加,進口鋼鐵價格降低,由於中國目前主要出口的是低附加值的鋼坯、長材、熱卷等鋼鐵產品,而從國外輸入的大都是高附加值的冷板、鍍鋅等產品。人民幣升值後會使國外鋼鐵產品價格偏低,市場競爭力更強,佔有率也更高,對國內出口的鋼鐵會產生擠兌作用,由此會惡化國內鋼鐵供大於求的狀況,導致國內鋼鐵價格下跌。2。小幅漸進升值或一次性升值3%—5%對期市的影響採取人民幣小幅漸進升值類似於溫水煮青蛙,短期來看,對進口商品價格影響不是很大,但是中長期來看,小幅漸進升值會形成人民幣持續升值預期,而持續升值預期與持續升值疊加,會加快人民幣升值的步伐。屆時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因素將被進行新一輪炒作,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將會受到進一步支撐,從而對國內商品價格產生引領作用,其起到的作用與上述人民幣大幅升值給期貨市場帶來的影響基本相同,而採取一次性升值3%—5%與大幅升值10%加上波動區間對期貨市場的影響相同。對股市及期市的影響「廣場協議」指的是在1985年9月,由美、德、法、英、日五國財政部長及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最終達成協議,決定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主要貨幣有秩序地下調,以解決美國巨額的貿易赤字。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後的10年間,日元平均每年上升5%以上,國際資金大量湧入,日元升值導致日本出口產業受到很大影響。為刺激經濟增長,日本政府實施了寬松的貨幣政策,從1986年起,日本的基準利率大幅下降,使得國內剩餘資金大量投入股市及房地產等虛擬經濟體上。「廣場協議」簽訂後的5年時間里,日本股價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長,而同期日本名義GDP的年增幅只有5%左右,從而形成了上世紀90年代著名的日本泡沫經濟,日本經濟迅速泡沫化,並在「廣場協議」簽訂5年後走向崩潰。「廣場協議」簽訂後5年日本匯市和股市的漲幅通過觀察1985年—1989年間日本股市和匯率走勢可以發現,日元升值與日本股市上漲之間並不存在前後一致的正相關性。日元升值之所以能在1985年—1987年間推動日本股市上升,主要是因為當時日本政府錯誤的經濟政策導致資金過剩,而日本國內經濟增長放緩後又未能為這些過剩的資金找到很好的出路,使得大量過剩資金轉向了房地產和股市等資產市場,最終引發了股市和房市泡沫。「廣場協議」後日元匯率與日經225走勢對比在1985年—1989年日元升值期間,具有資產屬性的地產、消費品、原材料大幅上漲,這一階段地產、消費服務、公用事業和保險板塊股票漲幅分別為762%、709%、626%和617%,原材料工業隨著房地產行業的繁榮而復甦,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日本國內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市場投資機會及風險根據我們以上的分析,後期我國很可能是採取小幅漸進升值或者3%—5%的一次性升值。無論是對於中國市場的分析還是日本「廣場協議」後日本股市和期貨市場的走勢分析,我們都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本國幣種升值對股市具有利好效應。具體到板塊,金融股無疑是幣種升值最大的受益板塊,幣種升值將支撐金融股持續走強。我們知道,在我國股票市場上,金融類股票是滬深300最大的權重板塊,即金融板塊的表現成為滬深300走勢的關鍵。從人民幣升值和股市聯動這個主線來看,人民幣升值給股指期貨帶來的是機遇,投資者可以從人民幣升值角度來把握股指期貨的投資機會,但必須考慮人民幣升值的臨界值,人民幣升值壓力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對於金融市場投資是件好事,但萬一超過合理范圍,其投資風險就會放大。對大宗商品市場而言,無論是人民幣小幅漸進升值還是3%—5%的一次性升值,中長期來看都會形成商品市場外強內弱的格局。因此,穩健的投資者可以擇機嘗試內外盤的套利操作,即買CBOT大豆拋國內連豆、買倫銅拋滬銅進行套利操作;激進的投資者則可以耐心等待大豆、銅、橡膠等品種的買入機會以及鋼材的賣出機會。不過,由於我們設定的投資機會都是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沒有發生變化的基礎下進行的,因此,一旦財政或者貨幣政策發生轉向,市場就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屆時投資者需要及時控制好倉位,規避風險。(期貨日報)航空股等持有外債的上市公司則因為減少實際償還額而受益;持有人民幣資產經營的企業財富效應明顯,如房地產業、銀行業,這些企業還將受到外資的追捧。」不過,宏源證券高級分析師范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則說:「對於房地產等板塊,如果緩慢升值確實利好;一次性升值之後則會讓部分熱錢撤出大陸市場,反而利空房地產等板塊。」提到人民幣升值的受益股,市場幾乎都集中在進口型企業、資源型企業以及持外匯的企業上。實際上,人民幣升值在很大程度上亦影響與國家政策息息相關的品種,因為人民幣升值以後,海外資產進入中國,必將選擇優質的投資標的,那麼時下正熱的新興戰略性產業概念股或將繼續保持升勢。在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除公認收益的行業外,業內人士依然建議投資者繼續關注與政策緊密聯系的中小盤股。而東部沿海的外向型企業,未來如果人民幣升值,將受到很大的影響,他們正在積極應對。錢江集團是國內摩托車行業的龍頭企業之一,所生產的錢江牌摩托車除暢銷國內市場外,在歐洲、美國和墨西哥等經濟發達國家也佔有較大的市場,是國內摩托車出口歐美市場最大的出口企業之一。公司董事長林華中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還看不出匯率預期變化將會對公司的業務產生大的影響。在他看來,企業對匯率變化不怕,就是怕起伏大,匯率變化要比較緩慢才好。林華中說:「對於企業來說,人民幣升值與否,我們不能掌控,如果匯率發生變化,我們只是希望能有一個度,比如控制在5-10之間,企業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需要緩慢再緩慢,而且盼望政府能出台一些政策,比如退稅調整等,讓外向型企業能夠平穩過渡發展。」雅戈爾集團董秘劉新宇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匯率的升值預期對外貿有些影響,但對於雅戈爾集團的預期影響不會太大,在雅戈爾的公司結構里,外貿效益比重不高,公司主打國內市場,注重推廣品牌服裝,經歷金融危機後,公司一如既往注重內銷,近期將推出一些新品牌,在原有渠道的基礎上進行整合。」上海歐宏投資公司主要是做國際奢侈品生意,公司董事長滕敏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評估一國匯率問題,一個重要因素是看實際的國際收支狀況,特別是一般項目下的平衡狀況。歐宏主要業務是做進口生意,出口生意目前佔比並不大,相對來說,美元貶值對其更加有利。中國東部沿海城市的外向型企業,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都表示,保持現有的匯率,並一直穩定下去是比較合理的結果,不希望匯率有太大的變化。被忽略的受益股除了銀行、地產、造紙、航空等老生常談的行業外,受益於人民幣升值的還有科技、新能源、電力、通訊等行業,本報精選其中個股,供投資者參考。長電科技600584點評:長電科技可謂正宗的物聯網概念股。截至去年四季度,長電科技的前十大流通股有6家為基金,1家為英國保誠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如果未來人民幣升值成為現實,那必將吸引的海外資產進駐優質的公司。短線該股漲勢如虹,建議投資者逢低介入,注意追高風險。金晶科技600586點評:金晶科技作為一家新能源企業,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節能新材料基地。未來人民幣升值後,一定會削減其引進技術的成本。目前已有QFII持有該公司股權。鑒於業績向好,天相投資給予「增持」評級。深南電A000037點評:深南電A是一家電力設備公司,未來如果人民幣漸進式升值,將逐步減少公司的進口采購國外機組的成本,折舊費也會有所下降。在燃料成本方面,哪怕升值兩個百分點,也將減少2400萬的成本,利潤增厚可期。該股目前已經進入良好的上升通道,值得關注。天威保變600550點評:天威保變是國內最大的變壓器生產基地之一,人民幣升值預期變為現實,會大大降低公司生產變壓器的原材料成本。此外,隨著關於新能源發展政策的陸續出台和逐步落實,公司投產項目的產能將得到釋放,未來新興行業整體景氣的回升將為公司帶來的關注焦點。國金證券給予「買入」評級。中國聯通600050點評:人民幣升值對電信運營商也有利好效應。中國聯通作為國內最大的運營商之一,有大筆的海外銀團貸款,如果人民幣升值2%-5%能夠成為現實,中國聯通的海外利息貸款將大規模下降,這對於提高公司盈利水平是利好。強生控股600662點評:強生控股絕對是海外資金最為青睞的投資標的。根據公司2009年年報顯示,該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中有7隻QFII基金,目前,QFII持有該股共計3641.4935萬股。一旦人民幣升值預期落地,這種原本就受到外國資金眷顧的公司,定會贏得的資金介入。此外,公司本身的房地產業務也會受到人民幣升值利好。(華夏時報李葉應遼產)造紙行業:人民幣升值帶來主題性投資機會造紙行業是我國第三大用匯行業,而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紙漿進口國。人民幣升值,將從進口原材料成本下降和產品出口遭受匯率損失兩個方面對造紙行業產生影響。綜合人民升值對出口和內銷的影響,我們測算顯示:若人民幣升值1%,行業凈利潤增幅3.25%,若升值3%,行業凈利潤增幅9.57%。行業景氣度處於高位2010年1~2月我國造紙工業主要產品產量為1414萬噸,同比增長27.87%,進口增長19.9%。造紙行業2010年1~2月份行業銷售毛利率、銷售利潤率分別為13.5%、5.48%,創2009年來新高。造紙行業2010年1~2月份累計利潤總額為69.69億元,同比增長195%,同比漲幅創歷史新高。隨著行業基本面的改善,固定資產投資穩步提升,2月份同比增速為30.2%,超過2007年平均增速,說明一季度行業景氣度處於高位。我們預計,2010年造紙行業景氣度上半年、下半年增速同比分別為15%、10%。原材料價格漲勢迅猛在全球經濟回暖,木漿需求回升,國際商品漿供應偏緊,智利地震和芬蘭港口工人罷工等因素影響下,國際紙漿製造企業和貿易商不斷上調價格。國際木漿價格在2009年4、5月份觸底後快速反彈,目前歐洲市場NBSK報價888.8美元/噸和656.0歐元/噸,較2010年初分別上漲10.7%和15.8%。國際木漿供不應求的局面短期內難以有明顯改善,預計在今年二、三季度國際木漿價格仍將維持在高位。在上述諸多因素影響下,目前我國進口木漿CFR價格已創新高。進口闊葉漿CFR港口報價較年初已上漲14%以上,針葉漿較年初上漲12%以上。國產漿出廠價也隨之走高,其中3月份國產針葉漿提價幅度在1000元/噸以上,較年初上漲45%以上,闊葉漿價格也在高位,較年初上漲15%以上。人民幣升值提升行業凈利造紙行業是我國第三大用匯行業,而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紙漿進口國。人民幣升值,將從進口原材料成本下降和產品出口遭受匯率損失兩個方面對造紙行業產生影響。但我國紙及紙板出口占行業總產出的比重較低,2009年紙及紙板出口600.34萬噸,同比下降2.87%,占當年總銷量的6.46%。我國造紙原材料對外依存度較高。2008年紙漿消耗總量7360萬噸,其中木漿佔22%,廢紙漿佔60%,非木漿佔18%。進口木漿占我國木漿消耗量的58%,進口廢紙占廢紙總用量的44%左右。近年進口纖維原料占我國紙漿總消耗量比重維持在39%左右。綜合人民升值對出口和內銷的影響,我們測算顯示:若人民幣升值1%,行業凈利潤增幅3.25%,若升值3%,行業凈利潤增幅9.57%,行業將受益於進口原材料購買力的提升和較低的出口依存度。在選股策略上,可遵循兩條主線:一是人民幣升值預期存在的交易性機會,如太陽紙業、博匯紙業、華泰股份;二是關注有資產注入或重組預期的岳陽紙業、福建南紙.(德邦證券)航空板塊存交易性機會不建議追高事實上,05年7月中國啟動的匯率機制改革催生了A股的一輪大牛市。數據顯示,上證指數雖於7月微漲0.19%,不過在05年7月至07年10月間竟從1004點附近飆升至6124點,期間累計漲幅不僅高達451%,月K線更創出「十連陽」的奇跡。此次央行提推進匯改,會否在A股市場上再刮旋風呢?長城證券宏觀策略師臘博認為,從歷史經驗看本來匯改對A股是利好,不過目前股市活躍度已較過去有所下降。更重要的是,最新經濟數據更映射出下半年中國經濟增速可能放緩擔憂。由於匯改後人民幣升值對股市利好是建立在海外熱錢流入加速的預期上,但在經濟增長預期走弱情況下勢必也將推低熱錢流入預期。故在市場焦點仍集中於經濟基本面大背景下,預計下周A股市場不會受太大影響。盡管如此,板塊或多或少將存在一些交易性機會。其中航空板塊因企業設備多以美元計價,若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勢必降低企業成本。這種情況下,下周一航空板塊可能會有一波短期行情。臘博具體解釋道,若周一航空板塊個股有低開幾個點情況,投資者可短期介入,一旦個股有10%漲幅可見好就收;但若航空板塊周一高開,伴隨個股有4%-5%升幅的話,投資者可迴避或逢高減持。建議關注南方航空(600029,收盤價6.72元)、中國國航(601111,收盤價11.02元)等權重股。此外,房地產板塊盡管受惠於人民幣升值,不過在當前調控政策仍未出完情況下,投資者應謹慎。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指出,周六央行推進匯改消息對A股實際上偏利空,因目前經濟形勢是增長有放緩趨勢,這種情況下人民幣若進一步升值勢必削弱企業出口。這不同於經濟高速增長下,人民幣升值預期加強會帶動熱錢快速流入,最終推高A股等資產價格。建議關注航空板塊,而房地產板塊因仍處政策觀察期,未必是利好。
㈢ 我國人民幣匯率機制形成改革論文
當前,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改革是我國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本文就此問題進行探討,並提出改革的指導方針和有關步驟和措施。
一、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1994年人民幣匯率並軌,1996年12月1日人民幣實現了經常項目下可兌換,從此人民幣匯率機制的運行建立在人民幣經常項目下可兌換的基礎上,但匯率形成機制主要受兩個因素的影響:一是強制結售匯制度,即對企業除了規定的可保留的現匯收人外,其他外匯收入全部賣給外匯指定銀行。二是中央銀行對各外匯指定銀行的結匯周轉頭寸實行限額管理,也就是說,外匯指定銀行在辦理結售匯過程中,對於超過其規定的結售匯周轉頭寸時,必須在銀行間外匯市場拋出;對於不足其規定的結售匯周轉頭寸時,該外匯指定銀行必須在銀行間外匯市場補足。這樣頻繁進行的「拋」或「補」,便形成了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並以此為基礎形成次日交易貨幣(美元、港幣、日元、歐元)對人民幣交易的基礎匯率。
上述匯率機制的形成,雖然由市場供求來決定,但是從嚴格意義來說,它並未形成全面的外匯供求關系。這是因為:
1.強制結售匯制的缺陷。雖然中央銀行幾次調整了外匯指定銀行的結售匯周轉外匯頭寸,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外匯供求關系,只能是中央銀行被動人市進行干預,充當外匯交易最後差額的承擔者,失去了外匯調控的主動權。
2. 匯率變化缺乏彈性。1994年以來,除1997年外,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都出現雙順差的局面。外匯市場上人民幣長期處於供大於求的狀況,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不可避免,為此,人民幣匯率水平不是純粹由市場供求決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制約。從1995年到2001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5%,近幾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只是在1美元兌8.27―8.30元人民幣之間波動,波動幅度和彈性區間極小,匯率基本上是釘住美元。
3.金融市場的不完善。由於利率尚未實現市場化,資金不能自由流動以及金融工具、外匯交易品種和方式的匱乏,都造成我國外匯市場仍是一個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場。因此,中央銀行的干預和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取向對外匯的供求起到很大的調節作用。
二、改革的指導方針
1.要處理把握好市場供求與國家宏觀調控的關系。正確認識和把握中央銀行和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對市場的調控的重要性,這關繫到我國經濟穩定安全地運行。因為,匯率機制的改革首先要確保經濟運行的穩定。
2.要考慮開放經濟的總體要求。在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中,要充分考慮我國經濟進一步融人世界經濟體系後可能出現的變化,根據開放經濟的總體特徵及我國經濟的自身特色,把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改革與經濟結構的變動聯系起來,增大人民幣匯率政策的影響范圍和作用力度。
3.保持和實現匯率的穩定和均衡。如何確定一國貨幣的匯率水平,保持一種「最佳」或「適當」的匯率水平,這涉及所謂均衡匯率問題,也就是說,使匯率的變動,與一個經濟內部和外部關系獲得一種協調、合理的關系,能促進和達到內外平衡和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充分發揮人民幣匯率作為調節整個國民經濟的杠桿作用。
4.要充分認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近年來,我國經濟地位和貿易總額有很大的提升和發展,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人民幣不貶值的堅定政策立場已經奠定了人民幣作為亞洲區域主導貨幣之一的地位。人民幣在我國周邊地區的影響力有所上升,但是,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相對於美元、日元、歐元等國際貨幣,人民幣仍然屬於「邊緣」貨幣,匯率水平的確定及釘住目標的調整受到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的深刻影響。動盪不定的國際金融市場環境為人民幣匯率機制的調整及新的均衡水平的確定增加了很大的難度。因此,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改革必須充分考慮國際環境的影響,尤其是三種主要貨幣匯率波動的趨勢,因此,未來人民幣匯率機制的調整應以國內政策的目標為主,要兼顧人民幣國際化的未來前景,適當考慮人民幣作為區域主導貨幣所需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5.要充分考慮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匯率政策的制定和調整始終無法完全擺脫基於貿易平衡的傳統思路,貿易差額在人民幣匯率決定因素中居主導地位,匯率與外貿換匯成本的偏離程度一度成為衡量匯率水平是否合理的重要標志。
隨著我國外資流入的不斷增加,資本流動規模和結構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日漸顯著。從發展來看,在加人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資本流動的規模和結構已出現一定的調整。首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我國利用外資提供了新的增長動力,導致我國資本流入規模出現新的突破。在全球跨國投資總額中,服務業中的投資超過一半。加人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開放了部分服務領域,尤其是對於金融、保險、證券、商業、中介服務等領域的開放,等於增加了一倍的潛在投資者。其次,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實行更加開放的政策後,我國利用外資的方式將更為豐富,在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借款等形式以外,將更多地採用發行境外債券和股票等籌資形式。估計外商直接投資的相對比重將有所下降,其他投資相對比重上升,尤其是證券投資資金量將會增加。再次,加人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的具體方式及結構可能出現調整,導致整體流動性的提高。
2001年以來,我國外資流人數額出現持續大幅度的上升,表明市場對於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樂觀預期開始發揮作用。此外,我國對外投資也將進入快速增長時期。
新的資本雙向跨境流動的形勢,要求我們在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中,適當增加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權重,匯率政策目標由貿易平衡擴大到國際收支總量及結構的平衡。
6.要適應國際化的原則。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匯率機制改革將在金融市場全方位開放的框架下進行,因此要遵循世界貿易組織所倡導的自由競爭原則、自由貿易原則、非歧視原則和透明度原則。在這種原則下,我國經濟要全方位與國際接軌,適應和迎接經濟金融全球化的挑戰。為了實現經濟金融與國際接軌,就必須撤除資本國內外自由流動的障礙,這就要求做到國內外資金價格市場化,首先是利率的市場化,進而是匯率的市場化。也就是說,在逐步實現資本項目開放的條件下,實現人民幣的自由兌換,這是人民幣與外幣的價值比較和自由兌換形成的市場均衡匯率的基礎。只有這樣,才能把國內外市場價格信號更直接、更迅速、更准確地反映出來,才能使中國經濟與實行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原則的國際經濟融合,才能使國內價格體系逐步與國際市場價格體系真正接軌,才能使競爭機制在各個層面上反映出來。
三、改革的步驟與措施。
在本著人民幣匯率既要均衡、又要相對穩定,有利於穩定通貨和保持中長期國際收支平衡、有利於我國和世界經濟發展的原則基礎上,增大匯率形成的市場化和靈活性,使匯率保持在相對均衡和相對穩定的水平上,從而促進經濟健康、穩定地發展。
改革的核心是:(1)逐漸增加匯率彈性;(2)逐步使用匯率波動區間,放寬波動范圍;(3)在放寬匯率浮動區間的基礎上,改釘住美元為釘住一籃子貨幣。
總體而言,改革的進程應採取漸進的做法。可採取的步驟和措施是:
1.要認真總結以往匯率運行的正反經驗。1994年人民幣匯率並軌,1996年12月我國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下可兌換,1998年人民幣匯率經歷了金融危機的考驗,2001年11月我國成功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當前,在新形勢下,人民幣匯率機制應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服務,更好地迎接經濟金融全球化的挑戰。為此,應該對新中國建立以來各個時期、各個階段人民幣匯率制度的形成、特點、問題,結合當時的經濟政治背景以及對外經濟貿易等方面的交往情況,進行認真總結和反思。只有在深入總結過去的基礎上,才能在新形勢下更好地進行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改革。
2.積極推動基礎理論和實證分析的研究。在確定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的指導原則下,應進一步鼓勵和推動人民幣匯率的基礎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研究。總的來說,有關各個時期人民幣匯率的研究,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重視下,各有關部門以及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實務工作者、科研工作者與教學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是有相當成績的。他們的研究成果對各個階段的人民幣忙率改革以及政策制定起到積極的參考作用。現應繼續進行深入地研究探討,比如,國際價值論、購買力平價論、出口換匯成本、理論比價模型、均衡匯率模型、匯率預警模型以及其他有關模型和相關方案,比如,釘住單一貨幣或者一籃子貨幣、爬行浮動、管理浮動、單獨浮動、中心匯率等都值得研究和探討。在研究探討和實證分析的基礎上,得出更適應我國人民幣匯率運行機制的有關方案,供決策參考。
3.改革的環境與時機選擇。亞洲金融危機以來,國內經濟學界加大了對人民幣匯率問題的討論,特別是2003年以來,日本有關方面挑起人民幣幣值低估的觀點,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但是這些討論,往往囿於匯率升值或貶值的爭論,淪為簡單的政策解釋和說明。在我國已加人世界貿易組織、更深地融人世界經濟體系的情況下,匯率的影響將突破傳統的涉外經濟范圍,在更大的范圍內發揮更強的影響力。因此,人民幣匯率改革必須考慮國內外這樣一個大環境,必須慎之又慎,一定要選擇一個有利時機,也就是說,在改革時機的選擇方面,我們既要根據國內的需要,又要考慮國際環境的變化。它不能過急,也不能不變,匯率機制的改革一定有利於我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穩定與發展。
4.回歸到真正的有管理浮動。在1994年進行的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中,人民幣匯率制度被重新定義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但在前幾年的實際操作中,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波動幅度控制在很小的區間,保持基本不變。實際上屬於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
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最終選擇,取決於政策部門對於「獨立貨幣政策――資本自由流動――匯率穩定性」這一著名的「不可能三角」中不同解的偏好及目標權衡。筆者認為,對於日趨呈現內需導向特徵的大國經濟而言,獨立貨幣政策毫無疑問是我們的首要選擇,資本流動的自由程度在未來5年內將有顯著上升,那麼,其結果必然是人民幣匯率波動性的上升。上述變化最終落實到匯率制度調整上,但人民幣匯率走向自由浮動必須謹慎從事。可選擇的是一個具有充分彈性的有管理浮動匯率制度。可在當前匯率水平的基礎上,波動幅度擴大到上下1%。
建立內部匯率目標區,目標區上下可定為10―15%。改釘籃子貨幣應相機而行,從籃子的加權成分看,由於我國與美國以及香港地區的貿易額較大,而港幣又與美元掛鉤,美元在籃子中仍然佔主要比重,歐元與日元以及其他有關貨幣進入籃子後,將使人民幣匯率水平更趨合理。與此同時,應加強外匯市場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進一步提高外匯市場資源配置的效率,完善市場做市商制度,為人民幣匯率機制的形成奠定基礎。
5.建立人民幣匯率的監測機制。在人民幣匯率機制市場化日益提高的同時,建立人民幣匯率的監測機制,目的是監測人民幣匯率水平是否合乎實際,符合國家中長期政策目標,以便為國家制定和調整匯率政策提供決策依據。
人民幣匯率的監測體系包括宏觀監測體系和微觀監測體系兩個層次。宏觀監測指標包括貨幣供應量、通貨膨脹率、財政收支狀況、進出口增長率、資本流動等數據。通過建立宏觀監測體系,了解一個時期匯率水平對宏觀經濟各項指標的影響,預測下一日期外匯供需情況和市場匯率的走向,用以研究調整匯率政策。微觀經濟指標包括出口換匯成本、進出口盈虧狀況、實際稅負、對外負債和還本付息情況、盈利匯出狀況等。觀察微觀狀況的變化,監測匯率水平的合理性,了解企業對匯率的預期並對外匯供需的可能變化進行預測。
通過匯率監測體系取得宏觀監測指標及微觀監測指標後,可用於編制季度及年度的人民幣的名義有效匯率指數(NEER)和實際有效匯率指數(REER)。觀察實際有效匯率指數的變化可以准確地了解人民幣匯率對我國涉外企業的影響,反映我國貿易部門實際競爭力的變化,對我國出口產業及進口替代產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6.加強完善外匯監管體系的建設。在逐步有序放開資本項目管制的同時,特別要增強對短期流動資金的監管,必要時應採取相應的措施,防止國際流動資金對我國金融市場的沖擊。放鬆管制,加強監管,以監管取代管制,這是今後時期我國外匯管理當局工作的核心。即使在實現資本項目下可兌換的狀況下,也不能忽視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取向和中央銀行的干預調控作用。同時應時刻關注我國周邊金融市場的動向,動態測算人民幣對周邊地區貨幣相對水平的變化,保持我國出口及利用外資的競爭力。
㈣ 黃傑夫經濟學家黃傑夫
經濟學家黃傑夫在國際經濟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他在美國擁有17年的跨國並購和期貨市場經驗。他在中國的貢獻尤為顯著,作為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的副總裁和董事長助理,他直接參與了中國首個中外合資交易所的談判和創建,還以並購顧問的身份參與了法國東方匯理期貨公司和中信期貨公司的合資談判。黃傑夫作為外聘專家,為中國證監會撰寫過關於期貨市場基礎建設的技術報告。
黃傑夫的專注領域之一是碳交易市場。他認為,中國在碳市場的發展上領先於美國,中國的碳強度指標已形成排放的稀缺性,這為碳交易提供了基礎。中國政府已創造稀缺性,接下來的關鍵在於建立完善的交易、監管、登記和結算系統,讓市場機制發揮作用。他還指出,中國在創建碳市場時需要通過試點,考慮地方特點和積極性,避免過大規模導致問題。
黃傑夫建議中國盡快推出利率期貨,以應對利率對經濟的巨大影響。他強調,人民幣匯率可以借鑒美國貨幣籃子的經驗,通過提供相應的金融工具,如人民幣匯率期貨和期權,來增強市場避險能力。他還提到了美國國債和熊貓債券市場的關系,認為中國應利用市場機會,同時提供足夠的金融工具保護自己。
對於QE2對中國的影響,黃傑夫認為市場預測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國應具備應對匯率和利率變動的金融工具。他以印度為例,指出發展金融市場和衍生品工具,如印度盧比對美元的期貨合約,對於管理匯率波動、穩定經濟具有重要意義。他強調,金融工具的豐富和金融市場體系的建設是獲取定價權的關鍵。
黃傑夫,世界著名攝影家黃傑夫原名啟富。1954年,砂撈越攝影學會成立,黃傑夫是創始人之一,而且被推選為主席。他擔任這個職位長達二十多年。在他的領導下,砂撈越攝影學會會務非常活躍,曾先後主辦了多屆國際沙龍,獲得一致的好評。他對獎掖後進和推動攝影藝術的發展做出了極多的貢獻。今天許多有成就的青年攝影家,多出自他的門下。
㈤ 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及對策的理論綜述
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匯率可以被看作是一國貨幣的價格,一直是世界各國發展經濟尤其關注的焦點,是與一國國民經濟息息相關的一個重要經濟問題,它的升值或貶值都會對一國的進出口貿易產生重大影響。所以,一國貨幣是否穩定關繫到國內外的經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國際競爭中積累了大量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當前,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聲稱人民幣價值被嚴重低估,這使得人民幣面臨著空前的升值壓力。人民幣升值是關系我國經濟內外平衡的重大問題,而人民幣匯率變化又是諸多經濟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任何國家的匯率制度都離不開其國情。中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是由中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程度、金融監管水平和企業承受能力所決定的。如果偏離實際,任由人民幣匯率自由浮動,將給中國經濟帶來極大混亂,後果不堪設想。中國政府和企業均應採取積極措施應對人民幣升值壓力,以維護我國的經濟利益。
本文首先分析了人民幣升值的相關背景、原因,並在此基礎上結合實際,論述了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正反兩方面的影響,從而提出我國應對人民幣升值的策略。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進出口貿易,政府措施,企業策略
第1章 人民幣升值的背景
人民幣升值問題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一直是熱點話題。美國次貸危機發生之後,人民幣升值這一問題又一次的浮現在人們的眼前,為國際社會討論的焦點。作者認為,人民幣升值既會給中國的老百姓帶來福祉,但同樣會帶來弊病,而且,弊病遠遠大於福祉。重要的是保持人民幣的穩定,不僅有助於中國經濟的發展,而且也有利於世界經濟朝著實現千年計劃的方向發展。本文通過研究人民幣升值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進而得出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應對策略。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出口產品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出口產品中初級加工產品比重不斷降低,加工製成品的比重逐漸增加,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其中出口產品中以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為主。我國目前已有上百種工業產品居世界首位,我國工業從「生產車間」向「世界工廠」轉變的趨勢十分明顯。經常項目順差的持續擴大反映了人民幣幣值和商品的對外銷售價格可能被低估,強勢的經濟必然造就強勢的人民幣。
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並非全部來源於內部,也存在著較大的外部升值壓力。
近幾年,世界經濟走入低谷,美國、日本、歐洲都遇到各自的經濟難題,在此背景下,貿易保護主義在各國又悄然興起。尤其是,在國內利益集團的壓力下,各國政府試圖借人民幣匯率大做文章。美國方面希望人民幣升值的主要理由是中國的貨幣操縱造成了美國嚴重的製造業失業問題。他們認為,中國、日本、韓國、中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為了獲得巨大的出口競爭優勢,故意操縱貨幣的匯率,尤其是中國的人民幣存在著嚴重的低估現象。正是這一現象使美國的製造業發展出現萎縮,企業大量倒閉,帶來了嚴重的失業現象,所以美國政府必須給中國政府施加更大壓力,來敦促人民幣升值。
第2章 人民幣升值對進出口貿易影響
2.1 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積極影響
2.1.1 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改善我國巨額貿易順差的局面
目前我國大量出口商品,對能源和大宗原材料的依賴程度大,作為全球的生產基地,國內資源大量流失,環境惡化;同時,出口商品還經常被國外反傾銷。人民幣升值提高了我國產品的價格。這一方面促進資源在全球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也減少了貿易摩擦。
2.1.2 有利於改善我國的進出口貿易條件和環境
人民幣升值將會降低進口產品價格,特別是原材料和高科技設備價格的降低,企業將會加速技術引進,提高生產效率,進行產品更新換代,實現產品動態比較升級。同時,隨著企業生產率提高,出口產品質最得到提高,有助於我國企業從產品產業鏈低端向中高端延伸,使貿易條件得到改善。這樣會有利於我們更好地利用世界資源,增加國民福利,總體上提升我國產品國際競爭力。
2.1.3 有利於加速產業結構調整,提升我國國際分工地位
人民幣的升值,可以最有效率地把製造業中那些技術含量與附加值低的、管理不善地擠出去,這符合中國產業結構轉變的發展方向。同時,人民幣升值會引起行業內更加激烈的競爭,激勵企業通過技術管理創新增強競爭力。從而使得那些富於創新、有競爭力的製造業強者變得更強,並且能減少無效率的企業在海外的相互惡性競爭,還能加快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從國際經驗看,日本、德國等許多國家的國際品牌都是在本國貨幣升值的過程中慢慢成長起來的,因為本國貨幣的持續升值讓它們面臨「優勝劣汰」的壓力,從而不斷激勵企業創新、再創新,最終走向世界知名品牌之路。可見,人民幣升值對於推動我國企業貿易結構調整並激發其自主創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1.4 有利於減少我國出口產品遭受的反傾銷訴訟
長期以來,我國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數量擴張來實施出口導向戰略,憑著價格優勢迅速佔領國際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中低端市場。較高的市場佔有率,必然會加大中國與其他國家在貿易往來中的沖突。近幾年來,我國一直是世界上受到反傾銷訴訟最多的國家。通過人民幣升值,適當提升出口產品的外幣價格,緩解國外市場對我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壓力,同時適當削減外匯留成、出口補貼、貿易信貸等方面的出口扶持政策也有利於提高出口企業自身的競爭能力。
2.1.5 有助於抑制通貨膨脹
在升值條件下,國內的產品價格並沒有受到影響。而進口產品因為匯率下降而價格下降,最終將帶動整個社會的價格下降。進而達到緊縮通貨的目的。在通貨膨脹期間,本幣升值無疑是避免惡性通貨膨脹的有力武器。
2.2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消極影響
2.2.1 削弱了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人民幣升值會相對提高出口貿易的企業成本,企業勢必相對提高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報價,這就勢必直接削弱其在國際市場上的低價競爭優勢,其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將受到一定的抑制,從而削減了出口貿易額。
2.2.2 對我國出口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造成沖擊
中國商品以「價廉」大占優勢,有不少中國商品進軍世界市場,靠的不是人民幣匯率,而主要是廉價的生產成本。因此,人民幣升值必然對我國出口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造成沖擊。在國際市場上,我國產品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價格遠低於別國同類產品價格。究其原因,一是我國勞動力價格低廉,二是由於激烈的國內競爭,使得出口企業不惜血本,競相採用低價銷售的策略。人民幣升值,用外幣表示的我國出口產品價格將有所提高,這會削弱其價格競爭力;而要使出口產品的外幣價格不變,則勢必擠壓出口企業的利潤空間,這不能不對出口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造成沖擊。
2.2.3 制約了外商對我國投資的積極性
中國自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優惠的條件吸引了大批外資企業和跨國公司進入我國,而他們生產的產品除在中國國內銷售外,很大一部分份額都用來出口。人民幣匯率的升高意味著外商對華投資成本的增加,受此影響,國外資金可能會轉向流入中國的資本市場,影響對我國「三資企業」的資金投入。
2.2.4 導致我國的巨額外匯儲備縮水
人民幣升值後,中國巨額外匯儲備將面臨縮水的威脅。至2007年底,中國的外匯儲備高達1.53萬億美元。充足的外匯儲備是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對外開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標志,也是我們促進國內經濟發展、參與對外經濟活動的有力保證。然而,一旦人民幣升值,巨額外匯儲備便面臨縮水的威脅。假如人民幣兌美元等主要可兌換貨幣升值10%,則我國的外匯儲備便縮水10%。這是我們面對的嚴峻問題。中國的外匯儲備因人民幣升值在每天縮水,中國的外匯儲備中美元佔70%,美元儲備因為人民幣相對美元持續升值,眼睜睜的看著每天在縮水。業內人士預測,2008年人民幣升值速度將達到12%左右,假定每個月升值速度為1%,則每個月外匯儲備損失則為119億美元。專家已經在建議,應該大刀闊斧的削減外匯儲備中的美元儲備,以使這種因人民幣升值帶給美元儲備的負面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而且要在減少美元儲備的同時大量吃進黃金,以黃金的持續升值去彌補美元儲備帶給國家的經濟損失。
第3章 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應對策略
3.1 政府部門的宏觀層面
3.1.1 調整產品出口退稅率
我國目前平均出口退稅率還處在較高位,可考慮合理利用外匯儲備加快拖欠款的償還,以加快企業資金的周轉和減輕國家財政支出壓力。稅率下調的結果會使我國的出口增長放慢,經常項目余額減少,從而減輕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也可以促進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
3.1.2 合理調整國內存款利率或貸款利率
存款利率應下調到使人民幣的收益率低於其他國家貨幣如美元的收益率,有助於避免大量「熱錢」流入我國,降低人民幣來自資本項目盈餘的升值壓力;提高貸款利率會增加出口企業的成本從而會引起出口增長放慢,降低人民幣來自經常項目盈餘的升值壓力。此外,對於投機性的熱錢要嚴格監控堅決杜絕,以維護我國匯率制度和宏觀經濟的穩定。
3.1.3 適度控制、合理利用我國的外匯儲備
合理利用我國充足的外匯儲備,提高企業出口競爭力,這是應對人民幣升值貿易沖擊的關鍵。由人民幣升值壓力微觀基礎的分析可知,由於人民幣升值壓力很大程度來源於大量外匯儲備,所以利用我國目前大量外匯儲備來進口石油、糧食、礦砂和技術設備等我國緊缺資源和急需技術,不單可以緩解大量外匯儲備所累積的人民幣升值壓力,而且可以提高我國企業生產能力和整體素質,最終有利於對外國的產品出口,充分發揮人民幣升值對我國貿易的有利作用。可以考慮的具體使用途徑有:可以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建立和完善我國重要戰略資源的期貨儲備機制,諸如石油、銅、鐵礦砂等我國稀缺資源,為保障國家安全作必須的准備;放寬外匯管制,提高優秀企業的用匯比例,鼓勵國內優秀企業向外直接投資,提高外匯使用效率;購買國內緊缺商品,平衡國內物價,利用人民幣升值減輕部分行業、部分產品物價上升過快的壓力,對我國可能出現的通貨膨脹也會起到一定的抵消作用。
3.1.4 改革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最終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保障我國對外貿易快速平穩發展,必須落實到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上來。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體制改進的程度尚不足以讓中國完全開放外匯交易市場和資本市場,因而匯率水平現在還不應該也不能夠對資本賬戶變動做出反應。完善和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必須循序漸進,在條件成熟時,可以擴大人民幣對美元的浮動區間,在此基礎上逐步改變人民幣盯住美元的單一聯系匯率機制,改為盯住一攬子貨幣的聯系機制。經過匯率制度必要的過渡,以及我國對外貿易的整體駕馭能力和國民經濟的綜合實力不斷強大之後,再實現對外資本項目的完全開放和人民幣匯率的完全浮動,到那時就可以實現人民幣作為強勢貨幣所支持下的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壯大。
3.1.5 發展戰略由外向型向內需型轉變
我國必須在積極發展對外開放的同時,積極轉變發展戰略,由外向型向內需型轉變。我國地域遼闊,消費人口多,國內需求巨大且市場潛力更大,當受到國際經濟變化的沖擊時,國內的迴旋餘地也很大,這不僅有利於改善經濟增長方式,還可以直接消化一部分出口,並且增加進口需求擴大內需的政策可以沖銷人民幣升值後可能下降的外需。雖然人民幣匯率上升本身就會自動擴大內需,但這是遠遠不夠的,而且這部分新增加的需求將主要是對外國產品的需求。總體來看,中國擴大內需的政策空間還很大,比如降稅、調整個稅徵收點、減費、增支、取消對民營企業的融資歧視、取消外資企業享有的稅收特權等。
3.1.6 健全進出口貿易服務體系
國家應該健全外貿服務體系,掃除非市場障礙。非市場因素對企業出口貿易有很大的影響,政府部門應在行業政策調控、提高辦事效率、規范經濟秩序、避免低水平競爭、提高海關通關速度、切實落實出口優惠政策、加快退稅等方面,努力為企業營造「軟環境」,避免企業受到不必要的損失,為企業樹起堅實的「保護傘」。這里,政府應充分發揮職能,健全外貿服務體系,如重點跟蹤落實國家和省里的出口退稅政策,用好各項扶持政策;加強應對貿易技術壁壘和反傾銷工作,做好進出口公平貿易和維護產業安全工作;積極宣傳有關促進外貿出口的鼓勵政策,最大限度地調動民營、國有、外資企業的出口積極性,培育出口大戶,擴大出口規模等。
3.2外貿企業的微觀層面
3.2.1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增強產品國際競爭力
企業要加快產品結構調整步伐,進一步轉換經營機制,努力提高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匯率機制改革後,出口企業應加強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品牌創新,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勞動生產率等措施,從根本上提高出口企業的競爭力。另外,挖掘內部潛力,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為節省不必要的費用,大多數出口企業應從抓內部管理入手,充分挖掘內部潛力,降能節耗,盡量減少原材料采購環節,降低采購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企業面臨的是與世界品牌競爭的市場。出口企業要盡快提高出口產品檔次,提升產品的品牌內涵和設計能力,創建出口產品品牌優勢,走高端名牌之路。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國外頻繁以反傾銷、特保等措施來給中國企業施壓。
3.2.2 結算多樣化,增強規避匯率風險的意識和能力
當一個企業從事同際貿易業務的時候,就必然要受到不同同家貨幣政策的影響,當前每個國家對本同資金市場的管理,一般都是通過貨幣政策來實現的,本國貨幣與其它國家的匯率變動也反映一個國家的政策水平,有的國家實行自由的由市場自動調節的匯率政策,有的實行有管理的匯率政策,有的則實行同定的匯率政策。當前多數國家是實行自由的或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政策,由於各同的情況不同,各國貨幣在國際市場的堅挺程度也就不一樣,會有一個此消彼漲的局面。通過對不同國家匯率政策的研究,我國的外貿企業可以利用國際上有上漲趨勢的貨幣作為出口結算貨幣,由於中小企業在國際市場中談判獲得主動地位的情況不多,可以選擇第三種硬幣結算也是一種好的選擇,如果遇到無法選擇的情況,則可以通過海琴、福費廷的方法、也可以通過掉期業務的方法或幾種方法的綜合運用來降低人民幣升值所造成的影響。
可以說,在當前人民幣升值的現實情況下,出口導向型的中小企業必須採用多種結算方法來規避匯率風險。一方面,出口企業應積極應用匯率避險工具,包括及時結算現有的外匯;使用多幣種開展業務;加強銀企協作,利用銀行提供的遠期結匯、外匯期貨產品、外匯期權產品、互換產品金融工具以及信息咨詢財務顧問服務,來規避匯率風險。另一方面,出口企業應逐步進行資源整合,合理利用財務杠桿,通過收購兼並等手段,適度加大海外擴張的步伐,建立全球化生產貿易體系。這樣可以提高對匯率變動的抵抗能力,減少個別市場波動帶來的影響。
3.2.3 國際市場多元化
國際市場多元化是國際跨國公司所採取的常規戰略,跨國公司經常利用對不同國家與市場進行投資以取得風險減少或利益最大,對於我國數量巨大的中小企業來說,本身沒有跨過公司那樣雄厚的實力,導致人民幣升值對出口導向型企業的打擊很大,很多企業被迫轉產或者倒閉,它的連帶影響則是使一些銀行的呆賬也不斷增多,其結果是中小企業在銀行等金融機構所得到的金融支持就更小。為解決這個問題,中小企業必須學會到不同的市場中去經營,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否則,一旦某個市場受到影響,企業就會受到滅頂性的打擊。在國際市場經營中,要把不把不同的市場結合起來,不但要進行美元市場的開發,更重要的是對其它市場也要開發,只有這樣,才能把公司的國際風險化大為小。對有條件的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對不同目標市場進行海外投資,以境外投資帶動出口的穩定增長。可以通過在境外辦廠設點,深入國外終端市場,減少中間流通環節,提高出口企業的經營效益和出口產品價格競爭力,向當地消費者更好地提供生產銷售及售後服務,提高產品聲譽。
3.2.4產業升級化
產業升級是當前應對人民幣升值背景下企業的重要舉措。這種做法的要點就是在公司現有產品的基礎下開發出新產品,或者進行產品向前或向後延伸,這樣可減少產品的中間利潤環節,直接把利潤交給國內與國際市場的經銷商,直到交給消費者,從而減少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影響。這種產業升級與當前國內很多出口導向型中小企業轉產的做法完全不同,產業升級是公司已經有一定的產業發展基礎,在這個基礎上,通過一定的技術擴張,實現企業發展,這對企業的發展非常有利。
結論
人民幣升值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因勢利導,採取正確的對策,就能像以往一樣,充分利用升值的正面影響,克服升值的負面影響。為此,堅持實現小幅度的升值和不斷完善管理變動匯率制非常重要。此外,避免對策失誤,清醒對待人民幣升值的影響和沖擊,制定與大國經濟相適應的發展戰略,也是必不可少的。
人民幣升值雖然提高了國際貿易的相對價格,削弱了我國外貿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加大我國外貿企業的經營壓力和經營成本,但是這些也都是短期效應,在政府部門宏觀調控下,通過促進外貿企業調整貿易結構,不斷推進自主創新,提高產品的性能、技術含量和服務水平,可以將不利影響轉化成為企業發展的契機,推動我國外貿企業不斷提高產品的競爭力,開拓更廣的國際市場。但是這里的前提是人民幣匯率不宜進行大幅調整,必須結合國際資本和主要貨幣的走勢變化,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穩定增長。
雖然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發展短期內會有一些不利影響,但從長期來看,它有利於提高出口部門的經濟效率,有利於促進結構調整,提高出口競爭能力,同時人民幣升值可以降低進口成本,促進國內企業進口國外先進的設備、技術等,這將有利於國內企業進行升級改造,也有助於提高國內企業的效率,最終會扭轉貿易逆差,從而改善我國的貿易收支。有效消除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不利影響,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既要採取適當的措施防止人民幣的大幅度波動以減輕其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不利影響,又要充分利用人民幣的小幅度升值對我國外貿發展的促進作用,為人民幣進一步的升值減壓,避免大幅度的匯率波動帶來的不良後果。
人民幣升值是國內外雙重因素作用的結果,在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面對這把雙刃劍,我國政府必須積極應對,完善宏觀調控政策,才能實現我國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真正將本國經濟納入國際經濟發展的軌道,適應經濟國際化發展的必然趨勢,順應歷史潮流。我們應不斷完善現有的經濟法律政策,建立健全相關機制,以便有針對性地對人民幣升值帶來的消極影響加以解決和防範,維護國家經濟安全運行。
㈥ 金融學論文
貨幣與經濟
美國次貸問題引爆的國際金融危機如水銀瀉地般蔓延開來,西方金融大廈將傾,各國紛紛出台措施拯救本國岌岌可危的銀行、保險、證券業,流動性緊缺成為世界並發症。掌握世界印鈔機的美國開足馬力超額發行美元,引發的信用危機直接導致中國的美元資產貶值縮水。中國如何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更好地維護本國利益,成為業界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
分析梳理我國應對美元信用危機一系列動作(從貨幣互換協議到超主權貨幣動議再到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不難發現在對外貨幣金融領域的政策主線就是:以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培育人民幣債券海外發行市場,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為方向;以調整對外資產結構,優化外匯儲備配置,增加貨幣互換協議為途徑;以拓展SDR職能,建設多元化國際儲備體系,創建超主權貨幣為手段,分散外匯儲備風險,確保美元資產的安全。
一、概念的釐清
貨幣互換、貨幣國際化、超主權貨幣這三個貨幣金融學領域的重要概念,彼此相互聯系,呈逐級遞進關系。通常兩國之間為規避匯率風險而簽署貨幣互換協議,隨著一國經濟實力的增強,貨幣互換協議的增加又為該國貨幣走向世界,成為國際儲備貨幣鋪平了道路。而在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內部,各大主權貨幣博弈的結果必將催生出超主權貨幣。
1.貨幣互換貨幣互換是指交易雙方按固定匯率,在期初交換等值的不同貨幣本金,在期末再換回各自本金並支付相應利息的市場交易行為。兩國央行間達成貨幣互換協議後,在緊急情況下一方可將約定數量的本國貨幣抵押給對方,以獲得對方借出的其本國貨幣或其他國際儲備貨幣,從而使本國短期外匯儲備大幅增加,以增強抵禦金融動盪的實力。貨幣互換是一項常用的保值工具,主要用來規避中長期匯率風險,控制進出口貿易成本。在雙邊貿易中,一國央行通過貨幣互換得到他國貨幣並注入本國金融體系,從而使得本國企業可以借到他國貨幣,用於支付從他國進口的商品,而對方出口企業收到本幣計值的貨款,可有效規避匯
率風險。
2.貨幣國際化在信用紙幣制度下,超越發行國的國界被世界各國普遍接受,在國際間發揮一般貨幣職能的國別貨幣就是國際貨幣。貨幣國際化就是一國貨幣走向國際貨幣的過程。據此定義,時下熱議的人民幣國際化就是人民幣充分發揮計價單位、交換媒介和價值儲藏等國際貨幣功能,並獲得國際市場的廣泛認可和接受的過程。一國貨幣的國際地位與該國的經濟實力密切相關,其貨幣國際化進程是該國經濟實力增強的必然結果。
3.超主權貨幣超主權貨幣是「一種與主權國家脫鉤、並能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它不僅能克服主權信用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缺陷,降低金融危機發生的幾率,更能增強國際社會應變能力,使全球流動性的創造和調控成為可能,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理想目標。盡管超主權貨幣目前仍是一個頗具爭議性的話題(爭論的焦點不在於這個概念在理論上存在問題,而在於在實踐中阻力有多大。由於它牽扯到諸多利益糾葛,該主張雖由來以久,至今仍無實質進展),但它為我們指明了一個前進的方向。
二、國際金融危機下中國的對外貨幣攻防戰略
金融危機下,面臨世紀大考的中國政府權衡各項舉措的利弊得失,果斷地出台了系列對外貨幣政策,打出了一套金融組合拳,這一戰略部署分三步走。
(一)近期目標:優化對外資產結構,增加貨幣互換協議,確保美元資產安全。
中國創紀錄的23991.s2{Z美元的外匯儲備所面臨的風險已是有目共睹。優化對外資產結構,建設多元化國際儲備體系,N/~I]貨幣互換協議,降低美元匯率波動風險已經成為共識。目前我們應關注的重點是如何平穩地完成這種轉變,讓副作用最小。
1.優化國際儲備結構配置,分散美元匯率風險。
金融危機的蔓延迫使美國聯邦政府使用巨額財政赤字來拯救美國經濟,美元泛濫導致中國外匯儲備價值大幅「縮水」 (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居
多)。分散美元匯率風險,確保對外資產安全成為政界、學界關注的焦點話題。一般而言,一個國家的國際儲備包括:外匯儲備、黃金儲備、SDR(特別提款權頭寸)和在IMF中的儲備頭寸等四大類。其中的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存、長短期政府債券的形式所持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隨時可用的債權。外匯儲備的最主要的表現形式為:現匯和對外證券投資。由於外匯儲備承擔著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維護國際信譽,提高融資能力;增強綜合國力,抵抗金融風險等重任,所以在使用上我們應慎之又慎。從發達國家外匯儲備使用情況來看,發達的經濟大國一般都將外匯儲備轉換為黃金存儲。I MF統計數據表明截至2009年1月,官方黃金儲備占各國外匯儲備的比例分別是:美國為77.4%,法國為7O.6‰ 德國為69.2‰ 中國大陸僅為1.97o。雖然我國黃金儲備已達到1054噸,在全球排名第五,但其占外匯儲備的I:U~J卻遠遠低於其他國家的水平。鑒於此,我們應積極調整對外資產結構,繼續增加黃金儲備等國際硬通貨。在這個問題上,俄羅斯的經驗尤可借鑒:一是大量購買黃金,提高黃金在儲備中的比重(已增至10%) ;二是大幅度提高非美元在儲備中的比例;三是提前償還外債;四是用於投資高科技行業。歐美發達國家的實踐也表明,用外匯儲備進行多元化投資是一個趨勢,因此優化外匯儲備配置,增加對外直接投資比重,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向外匯管理部門購匯用於海外資產並購,同時提高對外證券投資的效益,建設安全化、多元化的國際儲備體系。
2.增加貨幣互換協議夥伴,建設人民幣結算的外部網路。貨幣互換盡管是雙邊的,但雙邊數量的增加,就會漸漸形成多邊網路。通過貨幣互換,逐步搭建起亞洲以至全球的人民幣外部網路不失為一種戰略選擇 縱觀歷年來簽署的貨幣互換協議,我們不難發現,其經歷了一個謹慎試水,從被動到主動,從小額到大單,由近及遠,從急到緩的過程。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過後,亞洲國家加快了在金融領域的合作步伐。2000年5月東盟1 0國和中日韓3國通過了「清邁倡議」,決定建立區域性貨幣互換網路, 以維護亞洲金融市場的穩定。迄今為止,中國央行先後與泰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印度尼西亞、阿根廷7國央行以及香港金管局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並繼續積極回應其他國家需求,就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與其進行磋商。作為向外部輸出流動性的一個方式,
貨幣互換其實有著非常豐富的利益考量和手段變化。表面上看它是一種央行間對等的貨幣拆借,但事買上多為外國央行借入人民幣用於與中方的貿易結算、儲備之用,而中國央行持有的外幣更多的是一種質押性質,因而事實上是擴大了人民幣的流通范圍。這對將人民幣打造為全球強勢貨幣,減少對美元的依賴具有重要意義。大力推進雙邊貨幣互換不但是增強地區流動性互助能力的「法寶」 ,更是分散中國外匯儲備的風險的「利器」 。這些金額不等,用途不一的貨幣互換協議共同構成中國對外貨幣戰略的「防護網」 。
(二)中期目標: 擴大人民幣境外結算試點業務,培育人民幣國債海外發行市場,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
為確保美元資產安全,中國政府除了從內部著手,增強自身經濟實力之外,還需從外部著眼,推動人民幣成為強勢貨幣。1.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推動人民幣成為強勢貨幣。人民幣要成為強勢貨幣必經過結算貨幣、投資貨幣,最後到儲備貨幣這三個階段,其進程也遵循著先周邊化,後區域化,再國際化的順序。隨著中國國力的快速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亦水漲船高,成為搶手的香餑餑。對於周邊國家和地區來說,繁榮穩定的中國是值得信賴的夥伴, 「跟著強者走」
的現實主義傳統讓這些國家傾向人民幣。與美元結算相比,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有利於企業規避匯率風險,降低交易成本,准確估算預期收益。基於周邊國家普遍缺乏硬通貨的現實和人民幣的良好市場信譽,人民幣在邊境地區已成為事實上的結算貨幣和支付手段。在國際金融危機形勢下,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對於推動我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經貿關系發展,保持對外貿易穩定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國務院決定在上海、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五城市正式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業務。人民幣境外試點結算表明中國的貿易夥伴逐漸認可了人民幣的地位和穩定性,是人民幣在國際化道路上邁出的又一步。
2.逐步建立人民幣債券海外發行市場,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在人民幣不可自由兌換的條件下,離岸金融業務是人民幣走向國際的重要通道,離岸金融中心則是人民幣轉換為國際貨幣的重要載體。人民幣要想成為國際強勢貨幣,培育人民幣債券海外發行市場十分關鍵,由此先香港再海外的策略應運而生。中國首次在香港面向海外投資者發行人民幣國債,為海外投資機構提供了一個頗具吸引
力的人民幣投資渠道。盡管初始數額不大,但此舉對人民幣國際化來說是一個重大進展。作為國際化的眾多舉措之一,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國債顯示出中國政府准備進一步採取行動,推動建立人民幣海外債券市場,逐步擺脫對美元的過度依賴。雖然目前以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的企業屈指可數,在香港發行的國債規模也相當有限,但作為人民幣實現國際化的兩個車輪一一人民幣貿易結算試點的推行和人民幣國債市場的建立必將繼續進行下去。
(三)遠期目標:推動IMF的改革,拓展SDR的作用,創建超主權貨幣。
我們既要腳踏實地,又要著眼未來。國際金融危機,不但促使我們對現行的國際金融體系進行深刻反思,更為我們推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提供了契機。
1.現實選擇:擴大SDR的作用,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革。現實條件下國際社會應考慮充分拓展特別提款權(SDR)的作用。早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缺陷暴露之初,IMF就於1969年創設了SDR,以緩解主權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風險。遺憾的是由於分配機制和使用范圍上的限制,SDR的作用至今沒有能夠得到充分發揮。由於SDR具備超主權儲備貨幣的特徵和潛力,因此它的存在為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提供了可能。現階段應著力推動SDR的分配改革,盡快落實1997年I MF第四次章程修訂及相應的SDR分配決議,使1981年後加入的成員國也能享受到SDR的好處,在此基礎上考慮進一步擴大SDR的發行。由於IME大失血,急需注資以擴大其「新借款安排」機制,而中國則利用手中流動性充裕的王牌,以購買I MF債券為籌碼成功地贏得SDR第二次增發配股90{L美元。雖然該數額對於中國巨額外匯儲備而言是九牛之一毛,但中國顯然不會就此停步。為了能恰當地反映中國在世界財經和經濟領域的地位和實力,中國需要在I ME有足夠發言權和代表權。在其它國家缺少硬通貨的形勢下,中國購買其他國家手中的SDR,進一步提升在I ME的話語權都在情理之中。鐵板一塊的既得利益集團迫於嚴峻的金融形勢,在2o國峰會上承諾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份額提高到至少5%以上。正如I MF總裁卡恩所言:現在正是調整I MF成員國投票權比例的時機。中國能夠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並已經准備好承擔更多的責任。
2.因地制宜:加強亞洲貨幣合作,完善亞洲外匯儲備基金庫。當金融危機影響一國幣值穩定之時,區域性的貨幣組織往往比全球性的貨幣機構的反應更迅捷有效。受歐元鼓舞,亞洲國家的專家學者們紛紛借鑒其實踐經驗,不斷探索創建
「亞元」的可行性。
但現實操作中,建立亞洲超主權貨幣面臨著巨大「阻力」 。無論在經濟上如何可行, 「亞元」或「亞洲貨幣基金組織」都無法迴避國內外政治因素的影響。區域一體化的一個重要啟示就是政府間主義,基於討價還價基礎上的利益交換。且不說亞洲國家社會制度不同,文化傳統迥異,單就其錯綜復雜的地區政治形勢而言,就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曰元雖身為老牌強勢貨幣,但日本政治難以服眾;韓元盡管後來居上,但總體實力太弱;人民幣升勢強勁,卻孤掌難鳴。擁有全球印鈔機的美國顯然不願意亞洲也出現個印鈔機,對創建「亞元」的動議時刻保持高壓態勢。受制於復雜的國際政治形勢和參差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多年來亞洲版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遲遲不能建立。面對金融危機,為確保成員國央行擁有足夠資金以抵禦其本幣可能遭遇的投機性攻擊,在中日韓的鼎立支持下,亞洲終於成立了外匯儲備基金庫。新成立的基金實際運行之後,動用資金為發生貨幣危機的成員國進行貸款援助將水到渠成。雖然該基金數額並不巨大,但為中國巨額外匯儲備提供了一個泄洪渠。中國應加強與日韓合作,逐步完善亞洲外匯儲備基金庫。
3.終極目的:為創建全球性超主權貨幣而努力。
國際儲備貨幣持有國的貨幣政策受儲備貨幣發行國的貨幣政策影響,而儲備貨幣發行國往往首要考慮的是其國內的經濟需要而非國際經濟形勢,創建超主權貨幣無疑是克服這一難題的最佳解決方案。它既能擺脫國內經濟束縛,又能有效調控國際流動性。盡管如此,創建超主權國際儲備貨幣仍困難重重。首當其沖的就是以英美為首的既得利益集團的激烈反對與阻撓,不管是SDR拓展方案還是另起爐灶創造,用來替代美元帝國、歐元帝國都是絕對不可接受的。拜金融危機所賜,改革呼聲日漸高漲。中國作為重大利益攸關國,責無旁貸地成為變革的旗手。為確保美元資產安全,中國一反低調內斂的傳統,不斷通過政府高層釋放強烈信號,並聯合俄、印、巴三國,高調提出創建超主權貨幣動議。在與美國就美元信用危機問題對話協商效果不盡如人意的時候,超主權貨幣動議是一著「 敲山震虎」的好棋。要想保住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美國就必須拿出負責任的精神和有效措施阻止美元地位滑落,而這也正是中國的美元資產安全的保證。中國所彰顯的努力和決心必將有力地觸動主要儲備貨幣發行國平衡和兼顧貨幣政策對
國內經濟和國際經濟的影響,切實維護國際金融市場穩定。
中國貨幣攻防戰略之前瞻
盡管戴相龍直言,loK後將形成美元、歐元、人民幣及其他貨幣為主的國際貨幣體系。歐元之父蒙代爾也大膽建言:讓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將英鎊從中剔除。但考慮到中國現行金融體系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不夠健全,監管機制也不夠完善,人民幣國際化面臨著巨大的金融風險,其國際化進程也將不可避免地面對「特里芬難題」 。我們不會重蹈美元覆轍,人民幣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替代美元。人民幣的國際化不是最終目的,而是發展方向,服務於促進國際儲備貨幣的多元化直至超主權化這個總體目標。
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美元難以受到國際社會的有效監管,黃金無法為世界提供足夠流動性等國際貨幣體系內在缺陷。國際社會應致力於健全國際儲備貨幣發行調控機制,保持主要儲備貨幣匯率相對穩定,促進國際貨幣體系朝多元化、合理化方向發展。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的對外貨幣攻防戰的成敗既取決於自身經濟實力的強弱,又取決於與其他國家利益博弈的結果。如果說,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危機四伏的此岸,未來的「一超多強」乃至「超主權」的貨幣金融體系是一次偉大變革的「彼岸」 ,那麼中國的對外貨幣政策將是這一制度性變革的橋梁。由「此岸」到「彼岸」的變革,將會改變當前的世界經濟秩序,改變我們對國際貨幣體系的全部認識。貨幣與經濟
美國次貸問題引爆的國際金融危機如水銀瀉地般蔓延開來,西方金融大廈將傾,各國紛紛出台措施拯救本國岌岌可危的銀行、保險、證券業,流動性緊缺成為世界並發症。掌握世界印鈔機的美國開足馬力超額發行美元,引發的信用危機直接導致中國的美元資產貶值縮水。中國如何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更好地維護本國利益,成為業界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
分析梳理我國應對美元信用危機一系列動作(從貨幣互換協議到超主權貨幣動議再到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不難發現在對外貨幣金融領域的政策主線就是:以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培育人民幣債券海外發行市場,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為方向;以調整對外資產結構,優化外匯儲備配置,增加貨幣互換協議為途徑;以拓展SDR職能,建設多元化國際儲備體系,創建超主權貨幣為手段,分散外匯儲備風險,確保美元資產的安全。
一、概念的釐清
貨幣互換、貨幣國際化、超主權貨幣這三個貨幣金融學領域的重要概念,彼此相互聯系,呈逐級遞進關系。通常兩國之間為規避匯率風險而簽署貨幣互換協議,隨著一國經濟實力的增強,貨幣互換協議的增加又為該國貨幣走向世界,成為國際儲備貨幣鋪平了道路。而在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內部,各大主權貨幣博弈的結果必將催生出超主權貨幣。
1.貨幣互換貨幣互換是指交易雙方按固定匯率,在期初交換等值的不同貨幣本金,在期末再換回各自本金並支付相應利息的市場交易行為。兩國央行間達成貨幣互換協議後,在緊急情況下一方可將約定數量的本國貨幣抵押給對方,以獲得對方借出的其本國貨幣或其他國際儲備貨幣,從而使本國短期外匯儲備大幅增加,以增強抵禦金融動盪的實力。貨幣互換是一項常用的保值工具,主要用來規避中長期匯率風險,控制進出口貿易成本。在雙邊貿易中,一國央行通過貨幣互換得到他國貨幣並注入本國金融體系,從而使得本國企業可以借到他國貨幣,用於支付從他國進口的商品,而對方出口企業收到本幣計值的貨款,可有效規避匯
率風險。
2.貨幣國際化在信用紙幣制度下,超越發行國的國界被世界各國普遍接受,在國際間發揮一般貨幣職能的國別貨幣就是國際貨幣。貨幣國際化就是一國貨幣走向國際貨幣的過程。據此定義,時下熱議的人民幣國際化就是人民幣充分發揮計價單位、交換媒介和價值儲藏等國際貨幣功能,並獲得國際市場的廣泛認可和接受的過程。一國貨幣的國際地位與該國的經濟實力密切相關,其貨幣國際化進程是該國經濟實力增強的必然結果。
3.超主權貨幣超主權貨幣是「一種與主權國家脫鉤、並能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它不僅能克服主權信用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缺陷,降低金融危機發生的幾率,更能增強國際社會應變能力,使全球流動性的創造和調控成為可能,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理想目標。盡管超主權貨幣目前仍是一個頗具爭議性的話題(爭論的焦點不在於這個概念在理論上存在問題,而在於在實踐中阻力有多大。由於它牽扯到諸多利益糾葛,該主張雖由來以久,至今仍無實質進展),但它為我們指明了一個前進的方向。
二、國際金融危機下中國的對外貨幣攻防戰略
金融危機下,面臨世紀大考的中國政府權衡各項舉措的利弊得失,果斷地出台了系列對外貨幣政策,打出了一套金融組合拳,這一戰略部署分三步走。
(一)近期目標:優化對外資產結構,增加貨幣互換協議,確保美元資產安全。
中國創紀錄的23991.s2{Z美元的外匯儲備所面臨的風險已是有目共睹。優化對外資產結構,建設多元化國際儲備體系,N/~I]貨幣互換協議,降低美元匯率波動風險已經成為共識。目前我們應關注的重點是如何平穩地完成這種轉變,讓副作用最小。
1.優化國際儲備結構配置,分散美元匯率風險。
金融危機的蔓延迫使美國聯邦政府使用巨額財政赤字來拯救美國經濟,美元泛濫導致中國外匯儲備價值大幅「縮水」 (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居
多)。分散美元匯率風險,確保對外資產安全成為政界、學界關注的焦點話題。一般而言,一個國家的國際儲備包括:外匯儲備、黃金儲備、SDR(特別提款權頭寸)和在IMF中的儲備頭寸等四大類。其中的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存、長短期政府債券的形式所持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隨時可用的債權。外匯儲備的最主要的表現形式為:現匯和對外證券投資。由於外匯儲備承擔著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維護國際信譽,提高融資能力;增強綜合國力,抵抗金融風險等重任,所以在使用上我們應慎之又慎。從發達國家外匯儲備使用情況來看,發達的經濟大國一般都將外匯儲備轉換為黃金存儲。I MF統計數據表明截至2009年1月,官方黃金儲備占各國外匯儲備的比例分別是:美國為77.4%,法國為7O.6‰ 德國為69.2‰ 中國大陸僅為1.97o。雖然我國黃金儲備已達到1054噸,在全球排名第五,但其占外匯儲備的I:U~J卻遠遠低於其他國家的水平。鑒於此,我們應積極調整對外資產結構,繼續增加黃金儲備等國際硬通貨。在這個問題上,俄羅斯的經驗尤可借鑒:一是大量購買黃金,提高黃金在儲備中的比重(已增至10%) ;二是大幅度提高非美元在儲備中的比例;三是提前償還外債;四是用於投資高科技行業。歐美發達國家的實踐也表明,用外匯儲備進行多元化投資是一個趨勢,因此優化外匯儲備配置,增加對外直接投資比重,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向外匯管理部門購匯用於海外資產並購,同時提高對外證券投資的效益,建設安全化、多元化的國際儲備體系。
2.增加貨幣互換協議夥伴,建設人民幣結算的外部網路。貨幣互換盡管是雙邊的,但雙邊數量的增加,就會漸漸形成多邊網路。通過貨幣互換,逐步搭建起亞洲以至全球的人民幣外部網路不失為一種戰略選擇 縱觀歷年來簽署的貨幣互換協議,我們不難發現,其經歷了一個謹慎試水,從被動到主動,從小額到大單,由近及遠,從急到緩的過程。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過後,亞洲國家加快了在金融領域的合作步伐。2000年5月東盟1 0國和中日韓3國通過了「清邁倡議」,決定建立區域性貨幣互換網路, 以維護亞洲金融市場的穩定。迄今為止,中國央行先後與泰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印度尼西亞、阿根廷7國央行以及香港金管局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並繼續積極回應其他國家需求,就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與其進行磋商。作為向外部輸出流動性的一個方式,
貨幣互換其實有著非常豐富的利益考量和手段變化。表面上看它是一種央行間對等的貨幣拆借,但事買上多為外國央行借入人民幣用於與中方的貿易結算、儲備之用,而中國央行持有的外幣更多的是一種質押性質,因而事實上是擴大了人民幣的流通范圍。這對將人民幣打造為全球強勢貨幣,減少對美元的依賴具有重要意義。大力推進雙邊貨幣互換不但是增強地區流動性互助能力的「法寶」 ,更是分散中國外匯儲備的風險的「利器」 。這些金額不等,用途不一的貨幣互換協議共同構成中國對外貨幣戰略的「防護網」 。
㈦ 關於「匯率」的論文(字數3000)
基於人民幣升值的出口企業匯率風險分析
[摘 要] 中國加入WTO六年多以來,對外貿易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向國際市場。自2005年7月的匯率改革開始,人民幣匯率仍然一路走高,已經進入「6」時代,出口企業將面臨更大匯率風險。本文就三個層次分析了出口企業面臨的匯率風險,並就如何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提出了出口企業面對匯率風險所應採取的措施。
[關鍵詞] 人民幣升值 出口企業 匯率風險 金融衍生工具
一、引言
中國加入WTO後,貿易大國的地位不斷提升。2008年7月4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6.8529,一舉創出年內第五十一個新高。至此,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較2007年底累計升值近6.2%。目前,中國出口企業亦正以積極方式應對匯率風險。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的調查顯示,中國企業匯率避險方法較匯率改革之前更加多樣,對匯率波動的適應性也有所增強。
二、出口企業的匯率風險
匯率風險,是指經濟實體、個人因外匯匯率波動而導致的以外幣計價的資產或負債的價值發生變化的可能性。匯率風險包括:交易風險、折算風險、經濟風險。
1.交易風險,運用外幣進行計價收付的交易中,經濟主體因外匯匯率的變動而蒙受損失的可能性。交易風險主要發生在:(1)商品勞務進口和出口交易中的風險。(2)資本輸入和輸出的風險。(3)外匯銀行所持有的外匯頭寸的風險。
2.折算風險,又稱會計風險,指經濟主體對資產負債表的會計處理中,將功能貨幣轉換成記賬貨幣時,因匯率變動而導致賬面損失的可能性。這里的功能貨幣指經濟主體與經營活動中流轉使用的各種貨幣,記賬貨幣指在編制綜合財務報表時使用的報告貨幣,通常是本國貨幣。
3.經濟風險,又稱經營風險,指意料之外的匯率變動通過影響企業的生產銷售數量、價格、成本,引起企業未來一定期間收益或現金流量減少的一種潛在損失。
三、人民幣升值條件下的匯率風險分析
本幣升值時,使以出口為主、外幣資產高的行業和依靠價格策略競爭的行業面臨很大的匯率風險。匯率風險正在成為企業的「新成本」。
人民幣升值對進口比重高、外債規模大的行業而言是長期利好,但對出口為主、外幣資產高的行業沖擊較大。絲、紡織服裝、農產品加工等行業,附加值低,利潤本來就薄,最容易受到人民幣升值的影響。資料顯示,人民幣每升值1%,紡織行業銷售利潤率下降2%~6%。
人民幣升值對那些主要依靠價格策略競爭的企業影響是巨大的,如家電行業,但對家電各子行業的影響程度不同,從輕到重依次是空調、照明、手機和彩電子行業;資料顯示,家電企業在簽訂出口訂單時普遍採取閉口合同的形式,短期內對各公司的出口盈利情況存在明顯的負面影響;長期來看,一方面,家電出口企業同國際家電巨頭和經銷商之間的討價還價能力有限,使得每次升值後出口價格的上升幅度達不到人民幣的升幅;另一方面,調價行動總是在人民幣升值以後;所以出口利潤水平將長期受到壓制;另外,人民幣升值將使得以出口為主要市場的中小家電企業的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
四、出口企業應對匯率風險的措施
企業規避匯率風險的關鍵是要選擇合理的避險工具和產品。其中包括與交易對手通過協議方式直接鎖定匯率風險,或者選用銀行的衍生避險工具如遠期結售匯及人民幣掉期業務,使用貿易融資、衍生交易、定期存款等產品。
1.爭取非美元報價和縮短報價有效期鎖定交易風險。國外進口商一般多以美元結算,在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的預期環境下,他們也更樂意使用美元支付。但是我們要讓客戶體諒我們的難處,用歐元或日元報價,爭取實現更多客戶接受非美元報價。將以前正常情況下1~3個月報一次價縮短到10天至15天,期滿再根據實際匯率調整價格。此外,簽訂出口合同時,在外貿合同中加註有關條款,規定若遇匯率變動超過一定的幅度,事先約定匯率變動引起損失的分擔比例,使得損失風險雙方共擔。
2.遠期結售匯鎖定會計風險。針對人民幣快速升值的情況,可以運用匯率方面的金融工具管理風險。具體的方法有遠期外匯交易、貨幣期權、匯率期貨等金融工具固定成本或收益來規避匯率風險。企業採取遠期結售匯的方法,企業可以對未來將要發生的外匯收支提前敲定匯價。結售匯業務不需要支付任何手續費,只需要申請企業提供交易金額3%的保證金。只要結匯價格高於預期的升值幅度,那就可以成功規避人民幣升值的風險。
㈧ 有關世界經濟的論文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依舊緩慢,仍處於低速增長的態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有關世界經濟的論文,供大家參考。
有關世界經濟的論文 範文 一:中國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摘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大國。本章通過分析中國經濟發展在世界的地位和中國發展對世界經濟各方面發展著的貢獻,指出中國發展對世界經濟的穩定和影響作用。並且展望未來,預測中國未來10年至20年將會進入中高速發展階段,但佔全球比重仍將不斷加大,對世界經濟影響力加強。
關鍵詞:中國發展世界經濟影響性分析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開展,中國經濟持續保持著長期穩定發展的經濟勢頭,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持續上升。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經濟發展速度減緩,其在全球經濟中的影響力明顯減弱,給發展中國家經濟崛起帶來了新的機遇。近年來,我國經濟實現了新的突破,國內生產總值躍居世界第二,成為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日益明顯。而隨著新時期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為世界經濟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必須要准確把握中國發展在世界經濟中的貢獻,面向國際化不斷調整戰略定位。
一、中國經濟發展在世界的地位
第一,我國已成為全球經濟大國之一。根據數據顯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2015年4月14日公布了2014年世界各國GDP排名,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GDP總量77.3萬億美元,較上年增加3.3萬億美元,美國2014年GDP為17.149萬億美元,位居第一;中國GDP為10.380萬億美元,位居第二;第二,“MadeinChina”影響世界。在我國向全球經濟大國前進的途中,製造業的崛起尤其突出。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3年,中國完成工業增加值21.07萬億元,佔世界比重達20.8%,製造業凈出口居世界第一位。我國儼然已成為世界第一的“製造大國”;第三,中國貿易總額佔世界前列。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的出口國和世界第二的進口國,2013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首度超越美國,躍居榜首;第四,我國是投資大國。2015年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鍾山16日在北京透露,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額達1029億美元,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同比增長14.1%,繼續保持世界第三位。中國對外投資規模極大,為全球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中國作用”;第五,我國已躋身於金融大國行列。本國的錢幣在世界的影響是提升國家金融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2015的境外人民幣儲量將會不斷增加。
二、中國發展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
1.中國經濟成為推進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我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有著重要的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數據表明,我國國內GDP總值從2005年至2014年不斷上升,呈穩定增長趨勢。2011年至2014年我國對世界GDP增長的貢獻率超過四分之一。而在過去的30多年間,我國的經濟增長佔全球經濟增長量不斷增加,由1980年~1990年的3.8%,到2000年~2010年的20.9%,以及近四年的四分之一。我們從數據分析中可以看出三點:第一,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經濟的增長帶動了全球的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復甦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第二,雖然近幾年來我國經濟增長有所回落,但是經濟總量仍在不斷上升;第三,中國三十年來的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上升,逐漸超過其他發達國家,成為世界第一。此外,我國在製造業、進出口貿易、金融業等方面發展也呈穩定增長趨勢。作為製造大國,我國的製造業增長也成為全球製造業發展的主要力量。
2.中國發展促進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
二戰以來,全球經濟呈現“南北”格局,發達國家經濟發展佔世界經濟發展比重較重。到20世紀70年代左右,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發展的比重基本持平。此時發達國家的GDP是發展中國家GDP的三倍到四倍。20世紀末期,發達國家所佔全球經濟的比重上升至85%,發展中國家發展稍顯滯後。但21世紀以來,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促使了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發展中國家佔全球比重急速上升,據估計,到2015年年底,發展中國家GDP將佔全球的50%。另一方面,中國經濟近年來的迅猛發展也加速全球經濟重心向東亞方向遷移。中國經濟增長一直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世界資本和產業很明顯的向中國偏移,這也是形成中國製造業的不斷發展和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從整體上看,一方面,全球經濟資本和產業的轉移促進了中國的經濟增長,另一方面,中國的經濟增長反過來推動了全球經濟重心的轉移,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的影響不斷加大。
3.中國發展促進了全球的技術革新。
科學技術對全球的經濟增長起著推進作用。中國的發展促進了全球的技術革新,提高了技術創新的效率。在過去的三十年間,中國一直依靠技術的模仿和追趕提高技術效率,但是其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其他前沿發達國家。發達國家一直是科學技術的創新領導者,其創新產品層出不窮,且廣泛應用於發展中國家。尤其中國對外貿易的擴大為發達國家擴散科技成果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增加其市場規模和收益。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化發展,中國吸引了大批的外來跨國公司。中國良好的基礎設施和豐富的人才資源、健全的產業體系等都為發達國家和跨國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加速創新技術的產業化和市場化,提高了其經濟收益和發展效率。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其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也在加大。據報道,我國2014年,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3312億元,比上年增長12.4%,占國內生產總值2.09%。除了加大資金投入,中國現今已成為國際專利申請大國,2014年中國企業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專利合作條約》(PCT)框架下共提交2.5539萬件專利申請,較2013年增長18.7%,中國企業已成為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專利申請大戶。
4.中國發展對穩定全球經濟有重要作用。
中國的廉價勞動力有利於穩定全球價格水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在世界經濟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雖然近年來人力成本略有提高,但是與過去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勞動力仍然處於較低水平,加上其他的因素影響,使得中國的出口長期保持較低的價格。與其他國家出口價格漲幅較大對比,中國長期的低漲幅必然對控制全球通貨膨脹有著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的增長還能夠減弱全球經濟的波動。上世紀出現的金融危機使得全球發達國家經濟遭受重創,但是中國經濟仍然維持著自己的增長,對促進全球經濟幅度、抑制全球經濟波動、穩定全球經濟增長有著重要的作用。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在全球經濟的比重不斷加大,這種穩定作用將會越來越明顯。有研究針對不同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波動程度做了調查分析,研究表明在全球經濟發展規模加大的十個國家中,中國的經濟增長波動最小,說明了中國經濟受全球經濟的影響較小,對穩定全球經濟有重要的作用。
三、中國未來的發展與世界經濟
1.中國發展佔全球比重將不斷加大,對世界經濟影響力加強。
預計在中國未來的10年至20年,中國在基礎設施、能源原材料工業等領域的投資空間會減小;部分技術創新追趕的後發優勢將減弱;人口老齡化加劇和剩餘勞動力的供給不足將會導致人力成本的增加。未來的十年到二十年我國經濟增長率有可能出現回落,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步伐將減緩,中國經濟增長進入中高速發展時期。同時,發達國家由於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仍然是制約發達國家經濟恢復的重要因素,這一問題發達國家至今未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全球經濟也經進入發展相對緩慢時期。雖然中國增速將會減慢,但是仍然保持著相對全球更高的增速,中國未來的發展佔全球經濟比重將會不斷極大,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將加強,未來有可能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2.中國未來的定位。
不斷發展是我國的核心利益,也是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戰略定位的總體目標時全面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實力,打造互惠共贏的國際環境,促進本國經濟發展,同時為全球經濟增長長期提供正能量。為此我國需要對未來定位做出適當調整:首先,中國未來的定位將從被動開放轉向主動開放,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其次,中國將從貿易大國變成貿易強國,成為世界核心消費市場以及商品、技術等主要供給基地;再次,中國要從資本輸入國轉變為資本輸 出國 ,成為全球重要的資金提供國家。最後,中國要發揮大國優勢,發揮一體化進程的主導者作用。
四、結語
三中全會做出了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總體部署。結合我國發展在世界經濟的影響和當前局勢來看,中國將來的發展戰略必須准確把握我國開放型經濟體系建設的根本方向,在全球化市場中合理配置我國戰略資源,提高利用外資的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構建互利共贏的國家合作體系,大力發揮我國在全球中的大國主導作用。
參考文獻:
[1]賀力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世界經濟史學科發展綜述[J].社會科學戰線,2014,10:59-72.
[2]《中國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課題組,趙晉平,胡江雲,趙福軍.中國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J].管理世界,2014,10:1-16.
[3]郭曉東.新時期中國和平發展戰略的外部挑戰及對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
[4]閻三虎,駱華松,劉雲.中國和東盟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分析[J].綠色科技,2014,02:246-249.
[5]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課題組,趙晉平,胡江雲,羅雨澤.中國利用外資對世界經濟的影響[J].發展研究,2014,09:8-11.
[6]權衡.開放的中國與世界經濟——邁向一體化互動發展[J].國際展望,2014,05:1-15+150.
[7]關慶凡,崔建偉.論重商主義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J].企業經濟,2012,05:67-69.
[8]陳永傑.世界影響中國發展方向,中國改變世界發展格局——經濟全球化與中國改革開放[J].經濟研究參考,2011,49:45-50.
有關世界經濟的論文範文二:人民幣國際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引言
現如今,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在國際貿易中扮演著越來越關鍵的角色,人民幣幣值趨勢保持穩定,促使人民幣國際地位逐步提升,人民幣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伴隨人民幣在國際范圍流通的擴大,人民幣國際化儼然得到了我國決策層、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由此可見,研究人民幣國際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理論意義。
1.人民幣國際化含義
人民幣國際化指的是人民幣不受國際限制在國際范圍流通,進一步轉變成在國際上獲取廣泛認可的計價、結算以及儲備貨幣的過程。現階段,人民幣國際上流通已經在諸多國家展開,但這還不能完全說明人民幣已經形成了國際化,伴隨人民幣國際流通逐步擴大,相信勢必會促使人民幣國際化,使人民幣真正意義上轉變成世界貨幣。人民幣國際化含義可概述為以下三方面內容:I.人民幣在國際上流通需要一定程度流通度享有基礎;II.以人民幣計價的主要金融產品轉變成眾多國際金融機構的投資工具,此點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核心內容,應當逐步對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市場規模進行開拓,以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便利。III.在國際貿易中,通過人民幣結算的交易額應當達到一定的份額。上述三方面標准主要作用於衡量人民幣國際化,且後兩方 面相 對更為重要。
2.我國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現狀
2.1分析綜合經濟實力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國民經濟總量年均增長幅度連續多年超過國際平均增長速度。2013年上半年年,全球經濟逐步回暖,新興經濟體下行風險提升,一些國家實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退出預期等造成國際金融市場進一步出現不穩定局面,資本流出、貨幣貶值壓力不斷沖擊著新興經濟體。然而,總體上我國經濟發展相對穩定,各項重要經濟指標仍舊處在預期的正常區間范圍[1]。
2.2金融環境推動進程
經歷30多年來國家金融體系逐步轉變的沖擊,我國金融業在國家金融改革、貨幣外匯政策管理以及金融風險控制等相關管理獲取了極為豐富的 經驗 。我國金融環境獲得了系統充分的改善,改善的內容分別有提升金融監督力度、提升金融體制改革速度、促進國內金融市場良性發展及加快構建國際金融中心等。盡管如此,相較於西方市場經濟發達國家,我國金融經濟、金融市場依舊存在顯著的不足,而該類情形勢必會對我國金融業融資功能、股票市場等快速發展帶來不便,這也意味著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切忌操之過急。
2.3“匯改”後腳步放緩
2005年7月21日,改革人民幣匯率產生機制體系,我國全面推行基於市場供求,結合一籃子貨幣展開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2011年,摩根大通中國資金及證券服務副主席羅麗莎指出,人民幣匯率眼中不再只是美元,而是結合自身對外經濟發展實情,認准多種相關貨幣,附加針對的權重,構成一個貨幣籃子,在結合市場內外金融發展情況,對人民幣匯率展開調節、管理,實現了人民幣匯率在科學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2]。
3.人民幣國際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貨幣競爭屬於現階段各個國家相互經濟競爭的一種主要表現形式,倘若相較於其他貨幣人民幣的替代性不斷提升,這有利於強化對應鑄幣稅利益、轉變各個國家儲備貨幣分配格局,並且會對世界經濟形成深遠的影響。
3.1有利於緩解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
國際貨幣體系屬於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產物,它一方面存在相應的先天缺陷,另一方面顯然難以呈現世界經濟發展的新特徵,致使新興經濟體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不具備對應一定的話語權。由於美國經濟發展放緩、日本經濟發展長時間不前進、歐元區引發主權債務危機及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迫在眉睫。現階段國際貨幣體系亟需展開科學有效的革新,然而要使一些既得利益國家積極投身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中存在極大的難度,鑒於此,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下,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腳步得以向前邁進一大步。
3.2有利於世界經濟的多極化發展、國際貨幣多元化
在對現階段國際貨幣體系進行改革過程中,想要實質性地對美元進行制約,回至金本位或者金匯兌本位等,這顯然無法實現,更為合理的手段是藉助國際貨幣多元化和國際貨幣相互競爭的外部約束來對美元起到制衡作用。在人民幣國際化發展進程中,勢必會引出一系列國際化貨幣幣種的出現,如此可有效促進世界經濟發展尤其是作用於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人民幣國際化發展期間,中國還能夠與亞洲周邊國家進行不同種類金融貨幣交流,探尋建立區域內匯率維穩體系及區域性貨幣,以為日後亞元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3]。就亞洲及世界經濟發展而言,不僅能夠為中國貿易、投資提供有效便利,促進中國與周邊國家或者以外國家在更大范圍內開展經濟交流;還能夠在人民幣升值或者穩定的前提下,其他國家儲備人民幣是合算的,促進資產保值增值,在美元不斷貶值的背景下,為貨幣儲備提供了又一選擇。
3.3有利於國際結算
人民幣國際化將使得人民幣具備主權、信用、穩定性、可用性及便捷等特徵。人民幣持有者可通過人民幣買入任何中國製造的具備市場競爭力的商品。現如今,已有諸多國家購買人民幣作為自身外匯儲備,如此說明了人民幣國家化發展成效顯著。簡而言之,人民幣國際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就好比一個消費者在百貨大樓中購物,倘若只有一種商品可供消費者選擇,那麼其自然要花費更高昂的成本,倘若出現了多種選擇,市場力量便會為其營造縮減成本的機會。人民幣國際化將為美國、日本等先進經濟體在內的全球貨幣消費者提供又一種選擇。人民幣國際化為世界經濟發展帶來機遇。
4.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策略
4.1構建綜合風險管理體系
人民幣國際化發展應當提升對構建綜合風險管理體系重要性認識,並結合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實際情況採取一系列改善規避綜合風險策略,包括:有效利用起匯率避險手段,對現有的外匯予以第一時間結算;使用不同幣種開展各式各樣業務;提升與金融機構合作力度,藉助金融機構提供的相關產品與服務,好比外匯期權產品、外匯期貨產品及信息咨詢財務顧問服務等,有效開展好綜合風險規避工作[4]。要對綜合風險管理體系功能屬性展開全方位認識,結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及預期回報率,對對應的人民幣國際化規避手段展開選取,注重選取適宜的交易時機,經外匯投資對保值增值提供全力保障。
4.2建設離岸金融市場
倫敦、香港、新加坡、上海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建設,有著不同的優勢及特色。鑒於此,在開展發展規劃期間,同樣應發揮各自優勢,相輔相成,確保有效實現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群。應當進一步依賴倫敦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域、體量優勢,使得人民幣產品類型更加豐富,擴展人民幣離岸金融業務規模,將倫敦作為中心,將人民幣離岸業務擴展至全面歐洲至全球;突出香港作為最龐大人民幣跨境結算市場的作用,自服務實體經濟角度出發,強化香港與內地及東南亞周邊經貿合作力度;全力推進人民幣在新加坡離岸金融市場定價權的成形,顯現新加坡離岸金融市場輻射優勢,提升人民幣在東盟區域的使用、交易力度;規范上海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機制,開拓市場規模,推出更多金融產品,基於國內經濟發展,提升對人民幣的定價權,從而轉變成人民幣產品定價中心[5]。
4.3資本項目有序開放
人民幣國際化一步步深化對資本項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現資本項目逐步放鬆管制,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鑒於此,要實現資本項目有序開發:I.推進資本項目漸進式開放,在開放期間確保經濟金融秩序穩定,有效適應我國國情及全面國際環境要求,同時防止太過謹慎造成的管製成本升高、效率降低,明確適宜的開放順序、內容,實現人民幣有效跨境流動。II.資本項目開放順序、內容,規範金融市場建設,對發行市場、非居民國內交易進行優先開放,再對流通市場、局面境外交易進行開放,採取穩步推進、靈活調節 措施 ,促進完成以價格調控為中心的資本項目管理目標[6]。
5.結束語
總而言之,人民幣國際化屬於一個繁雜的系統工程,需要諸多因素的配合。為了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有效性,相關人員務必要不斷專研研究、 總結 經驗,清楚認識人民幣國際化含義,全面分析我國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現狀,“構建綜合風險管理體系”、“建設離岸金融市場”、“資本項目有序開放”等。積極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有序健康發展,促進我國人民幣國際化的深入開展,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及與各個國家互惠互利的國際貿易和諧經濟關系。
有關世界經濟的論文相關 文章 :
1. 世界經濟形勢論文
2. 世界經濟發展對我國的影響論文
3.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論文
4. 關於中國經濟的論文
5. 2016國際經濟形勢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