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外匯占款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干擾」基礎貨幣的投放,
外匯占款,指的是中央銀行為收購外匯儲備而增加的人民幣供應量,這一操作直接影響了基礎貨幣投放。
外匯儲備的增加相當於投放基礎貨幣,外匯儲備增長,人民幣發放速度隨之加快。官方儲備由貨幣當局購得並持有,反映在貨幣當局賬目上即為外匯占款。外匯占款的增加直接推動了基礎貨幣量的增長,貨幣供應量在貨幣乘數效應作用下大幅增長。
以2002年為例,中國增加了742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摺合人民幣約6000多億元的基礎貨幣被投放。這不僅加劇了通貨膨脹壓力,還削弱了貨幣當局對貨幣供應量的控制能力。面對國家外匯儲備的迅速增長,為了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貨幣當局需要運用金融工具,如正回購、發行央行票據等,以對沖過多的外匯占款。
綜上所述,外匯占款對基礎貨幣的投放具有顯著影響,不當管理可能導致通貨膨脹壓力增加和貨幣供應調控難度加大。因此,合理管理外匯儲備和外匯占款成為保持貨幣穩定和經濟健康發展的關鍵。
② 外匯占款和基礎貨幣的概念和關系
外匯占款是指一國中央銀行為了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由於人民幣並非自由兌換貨幣,外資引入後需兌換成人民幣才能進行流通和使用,這需要國家通過中央銀行大量投入本國貨幣來購買外匯。因此,外匯占款的形成直接增加了「貨幣供給」。
狹義上的外匯指的是以外國貨幣表示的、為各國普遍接受的,可用於國際債權債務結算的各種支付手段。它必須具備可支付性、可獲得性和可換性三個特點。
廣義上的外匯則指一國擁有的所有以外幣表示的資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基礎貨幣的定義為: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
基礎貨幣,也稱貨幣基數,是中央銀行發行的債務憑證,表現為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和公眾持有的通貨。它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藉以創造存款貨幣的基礎,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存款得以倍數擴張的源泉。
在我國,銀行處理外匯收支都是通過與央行的結算來完成的。也就是說,銀行收入和支出外匯的過程實際上是通過與央行結算,將外匯轉化為國家外匯儲備的過程。例如,如果一家銀行今天收入1000美元,支出500美元,那麼在與央行的結算中,銀行需要將500美元交給央行,而央行則需要支付給銀行8.21乘以500的人民幣。
由於我國外匯管理採取的是寬進嚴出的原則,各商業銀行通常收進的外匯多於支出的外匯。因此,在與央行的結算中,央行需要為這些外匯支付大量的基礎貨幣。每增加1美元的外匯儲備,央行就需要支付大約8.21倍的人民幣。然而,央行發出的基礎貨幣並不等同於我們手中的人民幣,而是大約4倍左右的人民幣。
這些多餘的貨幣投放到市場後,可能會導致通貨膨脹。因為這部分貨幣並不是商品市場流通所需要的,而是為了兌換外匯而投入市場的貨幣,因此是被外匯所佔用的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