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過於龐大的外匯儲備並非是好事究竟怎麼回事
個別地區的外匯儲備量受到匯率政策與外匯管制的影響。當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上進行干預,以影響匯率波動時,外匯儲備會隨之變動。若實施外匯管制,即所有外匯交易都需通過外匯管理機構批准,國際收支失衡會直接導致外匯儲備的增減,具體變化程度取決於管制的詳細形式。
然而,外匯儲備的累積並非總是有益。在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外匯儲備被視為資產,對應的則是本地貨幣的負債。這種負債通常以龐大的貨幣基礎或更准確地,以銀行體系的總結余形式存在(央行從銀行處購買外幣資產)。銀行體系中資金過多,會促進信貸活動和貨幣增長,可能導致通貨膨脹。
因此,外匯儲備的增加雖能為貨幣體系提供更強的防禦能力,但不斷累積並非好事。過量的外匯儲備可能轉化為銀行體系中的大量負債,導致貨幣基礎膨脹,進而引發通貨膨脹問題。管理外匯儲備需考慮其對國內經濟的潛在影響,以平衡安全與效率。在特定情況下,適量的外匯儲備可以應對國際經濟波動,但過度積累則可能成為國內經濟穩定的風險因素。
B. 外匯儲備與財政的關系
1、外匯儲備是指為各國貨幣當局所持有的對外流動性資產,主要指銀行存款和國庫券等。
2、根據現代貨幣供給理論的原理和中央銀行資產負債項目變化的規律,外匯儲備與貨幣供給的一般關系可用公式推導如下:
(1)R+W=B
其中:R表示中央銀行國外凈資產,即國家外匯儲備;
W表示中央銀行放款、證券投資等資產項目;
B表示中央銀行國內基礎貨幣,即流通中的通貨和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准備金(在我國還包括財政性存款)。
(2)MS=K·B
其中MS表示貨幣供給量,
K表示貨幣乘數;
B表示基礎貨幣。
(3)、由(1)和(2)式可以得出如下公式,即:(3)MS=K(R+W)=KR+KW
其中R是用本國貨幣計價的國家外匯占款,所以可以寫成: MS=KEU+KW
其中E代表外幣匯率,
U代表國家外匯持有額。
3、通過上述公式分析,
我們可以知道外匯儲備是中央銀行貨幣供給的重要途徑,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中外匯占款是中央銀行的重要資產項目,具有高能貨幣的性質。如果外匯儲備增加△U,貨幣供應量就相應擴張KE倍,即MS增加KE△U,反之則反之。所以外匯儲備對貨幣供給的影響是一種乘數關系。而實際上外匯儲備對貨幣供給的影響過程及其影響因素遠比我們上述理論分析復雜得多。
C. 為什麼外匯儲備 大於 外匯占款
外匯儲備按理本就是外匯占款,但前後兩者的意義都分有兩個方面。
一種外匯占款屬於央行購匯行為,反映在"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中。另一種外匯占款屬於整個銀行體系(包括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的購匯行為,反映在"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中。
與兩種含義的外匯占款相對應的是在嚴格的銀行結售匯制度下,中央銀行收購外匯資產形成中央銀行所持有的外匯儲備,而整個銀行體系收購外匯資產形成全社會的外匯儲備。全社會的外匯儲備變化反映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中"儲備資產"下的"外匯"一項。
我們日常所說的外匯儲備是全社會的外匯儲備。所以出現了外匯儲備大於外匯占款的情況。同理,相反的情況也可以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