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叫外匯占款外匯占款一定要對沖嗎不對沖的危害是啥呀還有再舉個財務成本的例子吧/謝謝
出口商通過賣出貨物獲得外匯,但是他在中國不能直接花外匯,只能到銀行兌換成人民幣,如果一定時期內進入國內的外匯多於流出國內的外匯,央行就必須通過投放人民幣來購買多出的外匯,這樣國內的人民幣就多了,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話,物價就要上漲,所以要通過發行央票等方式來回收市場上的過量人民幣(相當於向市場借款)
❷ 外匯占款如何做對沖對本國貨幣影響的關系是如何的
在國際市場上賣出同等價值的外匯合約。這樣子就保證了不管匯率如何波動,你的人民幣資產不變。
❸ 存款准備金率是如何對沖外匯占款的貨幣投放量的
存款准備金率是為了確保銀行和儲戶之間的風控手段,而外匯占款是銀行為了收購外匯資產而投放的本國貨幣。
我看的不是太懂,一個是絕對不能動的准備金率,一個是為了收購外匯資產,怎麼會形成對沖?兩者之間要對沖什麼?
❹ 近期央行不斷加息以及上調准備金,有相當的原因來自對沖外匯占款,但是對沖有些什麼成本呢請賜教
也許國家宏觀經濟管理者在為控制通脹而不斷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備金率的時候確實應該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上調准備金確實能夠減少貨幣供應量,但直接受影響的是國有商業銀行,國有商業銀行的准備金如此之高,自然影響了這些銀行的盈利能力,這可以看做是成本之一。如果僅僅是降低了銀行的盈利能力而沒有導致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那就是可以接受的。但有些銀行通過理財方式繞過准備金的限制,將金融風險社會化(這類理財產品都是所謂「非保本」的高風險投資產品),也許是上調准備金的最終成本。
為了避免熱錢流入,加息的政策目前應用較少。但通過銀行間拆放利率而導致的事實上的利率上升,也增加了熱錢流入的傾向。
對沖外匯占款的直接效果是人民幣貨幣供應量相對減少,於是會減少使用外匯(例如進口)的數量,因為需要用人民幣來換回外匯,所以會減少外匯儲備的流動性,進而增加外匯的收益損失。盡管外管局及中投等機構可以通過合理的資產配置(例如購買美國國債,資源,黃金,歐元資產,日元資產等)減少損失,但畢竟這些投資風險也不小。這也可以看做是一種成本。
所以,這個問題的本質也許在於如何調整和使用我國的外匯儲備的問題,目前人民幣依然面臨升值壓力應該是這個問題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❺ 新增外匯占款是什麼,對經濟有什麼影響
外匯占款(Funds outstanding for foreign exchange)是指受資國中央銀行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由於人民幣是非自由兌換貨幣,外資引入後需兌換成人民幣才能進入流通使用,國家為了外資換匯要投人大量的資金增加了貨幣的需求量,形成了外匯占款。
中國外匯占款的不斷增長主要緣於兩方面,一方面是近年來我國外貿和外商直接投資增長較快,企業不斷地將外匯出售給商業銀行以換取人民幣,商業銀行又不得不將大量外匯出售給央行以換取人民幣,導致外匯占款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是由於國際熱錢的流入。隨著我國資本項目的開放程度日益加深,近年來,國際熱錢持續流入我國的資本市場(如股市、匯市),為保持匯率穩定,國家必須購買交易市場上溢出的外匯,在外匯管理局賬目上的對應反映就是外匯占款,近年來中央銀行為收購熱錢已付出上萬億元的人民幣資金。
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實現依賴於適宜的政策中介目標和有效的政策工具與傳導機制。當外匯占款達到一定規模時,現有的貨幣政策體系就可能出現一些問題: 1. 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 1994年以前,外匯占款需要投放一部分人民幣資金,但這一部分資金在總量和增量中所佔比重較低,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主要是控制國內信貸,即信貸規模。1994年以來,外匯占款所投放的人民幣資金在總量和增量中所佔比重大幅度提高,如果仍然採取信貸規模控制的辦法,換句話說,繼續維持現有的信貸規模,結果必然是貨幣供應的增長突破控制目標。在這種情況下,信貸規 外匯占款
模管理方式失靈,取而代之的是控制貨幣供應量。1996年我國中央銀行正式將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目標,以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投放是否適度的觀測指標和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是市場經濟國家的通常做法。可以認為,外匯占款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國決策層更改了貨幣中介目標。 2.貨幣政策工具 傳統的貨幣政策操作主要靠公開市場的操作、貼現率、法定準備金三大政策工具。中央銀行根據經濟的發展,靈活運用這些貨幣政策工具,保持了貨幣信貸平穩增長。八次降息,二次下降和一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取消貸款規模控制,增加再貸款和再貼現,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投入基礎貨幣等等。當然貨幣政策的傳導主要是通過銀行的信貸體系來實現。但由於利率沒有市場化,銀行公司化變革尚未完成,信貸體系傳導貨幣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1994年以來,外匯占款逐年增加,為了減少外匯占款對於基礎貨幣投放的影響,避免貨幣供給量大幅增加而帶來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和實際匯率的升值,央行不得不採取措施沖銷外匯儲備的流入。即當外匯市場出現供求不平衡時,中央銀行買入或賣出外匯,從而相應地投放或收回基礎貨幣。1997年以前央行的對沖手段主要是收回對商業銀行的再貸款。1997年後央行開始採用公開市場業務沖銷外匯占款,並且事實上,公開市場操作已成為我國最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 但作為公開市場業務主要工具的國債,中國國債的期限較長,品種不多,使公開市場業務缺乏載體,市場的交易量小,所以中央銀行利用對沖手段維持合適的貨幣供應量的餘地也越來越小。有數據為證,自2003年2月10日以來,為保持基礎貨幣的平穩增長和貨幣市場利率的相對穩定,央行在公開市場連續進行了20次的正回購操作,回籠基礎貨幣量總額達2140億元。但隨著操作次數的頻繁,央行到去年底手持的大約2863億元的國債面值,除去20次正回購佔用部分,目前國債余額只為原來的四分之一,繼續進行正回購操作的空間已經不大,回購的力度不斷減弱。而3月末M2餘額高達19.4萬億元,同比增長18.5%;國家外匯儲備余額3160億元,同比增長38.8%,貨幣供應量充足有餘,資金回籠的任務仍然艱巨。為確保貨幣政策的有效傳導,繼續回籠基礎貨幣,對沖快速增長的外匯占款(為支持經濟增長,2001年以來央行不斷通過外匯占款方式增加基礎貨幣投放。央行在2002年4月22日試點的基礎上,開始正式發行央行票據,通過央行票據實施正回購的功能。可以認為,外匯占款的不斷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的創新。 3.外匯占款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 金融機構存貸比不斷上升 我國中央銀行投放基礎貨幣的途徑,一是再貸款,二是再貼現,三是財政借透支,四是外匯占款。改革開放相當長一段時期以來,再貸款和財政借透支是我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但從1995年起,情況發生了變化:一是隨著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法》的頒布與實施,人民銀行與財政的借透支關系中斷,財政借透支已不是基礎貨幣投放主渠道,二是外匯占款在基礎貨幣投放中的比重逐漸增加。1994年以來,中國國際收支實現了雙順差。一般來說,國際收支順差,本幣必然產生升值趨勢。但是為了維護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穩定,央行只好大量地買進美元。但是外匯儲備的增加直接導致了外匯占款的增加。外匯占款成為基礎貨幣供應的重要渠道。 有數字證明,1994年以來外匯儲備的連續大幅增加使基礎貨幣投放對外匯占款的依賴性增強,1994年至1997年間,一半以上的基礎貨幣是通過外匯占款的形式投放出去的。1998年外匯儲備增幅的急速下降導致基礎貨幣投放阻滯,1998年2月,出現了基礎貨幣減少6億元的現象。1998年5月26日,中央銀行開始恢復於1997年停止的國債回購公開市場業務,政策調整的速度滯後了一個多季度。剔除存款准備金制度改革這一因素,1998年基礎貨幣增加3323億元,比1997年少增加482億元,廣義貨幣M2增長15.3%,增幅比1997年下降2個百分點。由於外匯占款的急劇減少導致的基礎貨幣少增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通貨緊縮。1999年開始,針對1998年外匯儲備和外匯占款增長速度迅速下降的情況,中央銀行加大了投放基礎貨幣的力度,例如1999年外匯占款增加了1013億元,而1998年外匯占款僅增加440億元。(參見下表)2000年後外匯占款穩步增加。 表11994-2002年外匯占款變動表 外匯占款 資料來源: 1、戴相龍主編:《中國貨幣政策報告(1999)》,中國金融出版社;《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季報》,2001年,第1期。 2、2001年、2002年數據來自人民銀行2001年、2002年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可以看出外匯占款已成為我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之一。隨著我國銀行存款的增加,再貸款的作用逐步降低,同時外匯占款相對於其他一些貨幣投放方式的重要性也處於上升中,這些其他貨幣投放方式包括調整存款准備金、貨幣市場的公開市場運作等。其中存款准備金的調整由於不能經常性地運用,而國內債券市場的規模較小和發育程度較低等也削弱了公開市場運作的有效性。所以根據以上對若干貨幣投放渠道的分析可以認為,未來我國貨幣供給中外匯占款將繼續充當主要角色。 4. 外匯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縮短了貨幣擴張的時滯 由再貸款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必須經由以下環節才能產生派生存款:再貸款 →商業銀行對企業貸款→企業借款轉為存款→創造派生存款。 採取措施抑制外匯占款
在以上環節中,明顯存在商業銀行貸款決策時滯和企業借款時滯,這兩種時滯的存在必然延緩基礎貨幣轉化為M1、M2的速度。但是,由結售匯產生的外匯占款幾乎是一次性地立即轉化為企業的人民幣存款,因此這部分M0轉化為M1、M2的時滯遠低於由再貸款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會導致M1、M2的迅速擴張,這樣就可以一方面通過買入外匯而投放本幣,從而擴張貨幣供給;另一方面買入外匯使得外匯匯率提高從而達到本幣相對貶值,而增強本國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進而促進本國出口增長,這樣實際上達到了政策效果上的一舉兩得,這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央行的現行貨幣政策。 5.貨幣投向發生變化 通過外匯占款投放的基礎貨幣的投向具有單一性,在銀行進行結匯時,貨幣的投放是這部分外匯收入的持有者,因此在地區上主要流向外匯供求順差的地區,在行業上主要流向出口部門。而在經濟生活中,這些出口外向型的企業資金遠遠比其他企業充裕。並且在外匯占款急劇上升的同時,央行會通過收縮再貸款等方式對沖,其他企業得到資金的可能性進一步下降,從而承擔了部分的對沖成本。這樣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發生了改變,廣大的非外向型企業仍然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 外匯占款的增加對產業結構的影響 外匯占款的增加對我國的產業結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於結售匯制度的存在,隨著外匯占款的逐漸增加使得我國外向型企業較容易通過結匯獲得充裕的人民幣資金,從而這些企業的發展條件相對較為寬松,這對其生產有較大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技術人員、勞動力更進一步向外向型企業轉移.這是因為內向型企業由於資金不足,開工率低,對勞動力的需求日趨減少,大量技術人員下崗,而外向型企業由於資金相對比較充裕,仍有擴大生產的勢態,這勢必促進技術人員和勞動力向外向型企業流動. 其次是大量的原材料向外貿部門轉移.外向型企業有較充裕的資金,可以在生產資料市場上處於主導地位,為其及時低價的購買原材料與機器設備創造了良好的資金環境.較低的成木又加強了外向型企業產品的競爭力,創造更高的利潤.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使得外向型企業得到了更長足的發展.我國外向型部門主要是外商投資企業從事的加工貿易.而加工貿易的發展,一方面,造成我國貿易依存度過高,致使我國外貿出口缺乏持續增長的潛力;另一方面,沖擊了國內相關原料工業的發展,不利於帶動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在加工貿易方面,外商投資企業完全掌握市場和銷售渠道,嚴密控制關鍵技術,把技術和產品的開發能力大多留在境外,而中方只參與簡單的加工裝配環節. 此外,還有些外商投資企業甚至將技術水平低、環境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我國生產,給我國的環境帶來災害性的後果.加工貿易以外商投資企業而非國有企業為經營主體的格局,造成我國原有的大工業基礎和技術基礎不能充分發揮作用,這也延滯了整個加工貿易的升級和國內配套程度的提高,從而延緩了加工貿易對產業結構的帶動作用.
編輯本段應對策略
1. 適度刺激進口需求,增加社會供給 中央銀行應根據國際收支的變化動態,從及時調節外匯供求出發,建議國家適當降低關稅,並在信貸、售匯規定方面進行傾斜和導向,通過有限度地刺激進口,增加國內短缺商品的供給,減少外匯占款對中央銀行調控貨幣供應量的壓力,減少社會貨幣存量,平衡社會供求。 2. 合理確定外匯儲備水平 目前外匯儲備不斷增加是導致中國外匯占款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應合理確定一個外匯儲備水平,減輕外匯占款對貨幣供應的沖擊。外匯儲備水平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從理論上講,適量外匯儲備應結合國家宏觀經濟狀況、國際收支結構、貨幣政策與外匯政策對宏觀經濟的調控力度等因素綜合考慮。一般認為,外匯儲備應保持支付三至四個月的進口用匯額和10%左右的外匯債務償還量。據此認識,目前我國外匯儲備總量已非不足,中央銀行應進一步協調貨幣政策與外匯政策,調節經常項目的外匯收支,控制外匯儲備的再增,並充分運用匯率杠桿、利率杠桿、外債統計監測系統、國際收支統計申報體系等宏觀監控手段,對進出口收付匯、外資外債流出入等涉及國家外匯收支變動的趨勢進行長期分析,確定合理的外匯儲備水平。同時,中央銀行應根據安全、流動、增值的原則,加強國家外匯儲備的經營與管理,以免寶貴的外匯資源閑置。 3. 逐漸擴大持匯企業范圍和持匯比例 在目前的情況下,盡管完全以自願結匯取代強制結匯尚缺少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可以逐漸擴大持匯企業的范圍和持匯比例還外匯於民間,從而使過度向中央銀行傾斜的外匯分布結構逐漸趨向合理。更進一步地講,作為一項政策建議,可以考慮將外匯賬戶中的留匯比例作為一項特殊的貨幣政策調控工具,通過調節企業和銀行外匯賬戶保有外匯的比例,來控制外匯儲備的總量,從而調控外匯占款的比重,達到調節貨幣供應量的效果。當外匯占款增長較快引起貨幣供給壓力上升時,可以提高民間持匯比例。反之,當需要通過外匯占款增加貨幣供應量時,則可以減少民間持匯比例。通過此項改進,有利於將外匯占款調節發展成為平抑經濟波動的貨幣政策工具。 4. 加強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調控能力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穩定本幣幣值,以促進經濟發展。在外匯占款較多的情況下,中央銀行要在發行央行票據的基礎上,創新外匯占款的對沖工具,同時注意與其他工具搭配使用。另外要改變中央銀行成為外匯市場主要買方的格局,允許更多的金融機構和外資企業參與外匯市場,使外匯市場具有廣泛的參與性和高效率的運行機制。
❻ 對沖外匯占款
比如對外貿易結算時,銀行會把外匯收回,同時給出口商兌換出相應的人民幣,這部分人民幣就是外匯占款,屬於增發貨幣,對沖了,就降低了通脹的風險.
❼ 什麼是對沖外匯占款
我國長期國際收支巨額順差,這就導致流入的外匯不斷增長。物以稀為貴,外匯就有貶值的趨勢,人民幣就有升值的趨勢。所以不管是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還是為了保證出口不下降,我們都要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那就只有央行不斷的買入新流入的外匯,以避免人民幣升值。
人民幣從央行流出就購成了新的貨幣發行,專業詞也就是外匯占款下的貨幣發行。提高准備金率就是為了抑制這種流動性過剩。
❽ 什麼是外匯占款對沖
在我國外匯是不能再國內市場流通。我們所有的出口產品收到的是美金但是到了生產者手中的就換成人民幣了而所有的外匯都留在了國庫。 這就等於說每一單出口收匯國庫就要投放相對應的人民幣總額到市場流通。因為收匯而被動投放到市場上的流通貨幣就是外匯占款貨幣。這樣投放造成的直接的結果就是市場上流通的貨幣的增加。而產生這些貨幣的原始產品並沒有在國內市場投放而是出口到國外。那麼回到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貨幣供應量增加,而產品供應量保持不變就必然造成通脹。有人會說我們出口的同時有進口,但是要知道我國一直都是貿易順差。就是說出口比進口多的多。
政府為了收迴流通貨幣,減少通脹壓力就用加息提准以及發行央行票據等形式來收回資金流動量。目前常用的是提准。今年已經提了五次了。
簡言之就是收回因外匯收入而造成的過多流通貨幣的一種貨幣政策。主要目的是減少貨幣流通量以防通脹。
❾ 如果外匯占款不對沖會如何有何後果
1. 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外匯占款。外匯占款是指受資國中央銀行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由於人民幣是非自由兌換貨幣,外資引入後需兌換成人民幣才能進人流通使用,國家為了外資換匯要投人大量的資金增加了貨幣的需求量,形成了外匯占款。
2. 外匯占款的效果是增加了貨幣供應量,所以容易引起通貨膨脹。尤其是我國現在的外匯儲備已經達到了3萬多億美元,以匯率6.4計算,就是向社會投入了將近20萬億人民幣。而我國目前總的貨幣供應量是75.7萬億,可以理解外匯占款對央行貨幣投放量的影響有多大。
3. 對沖外匯占款主要是發行央票,提高存款准備金也可以有效限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發行國債也是可以起到同樣的作用,但目前國家財政收入很大,赤字很小,政府沒有必要也不願意發行國債。
4. 對沖外匯占款與否不會直接影響匯率。央行限制匯率上升的手段是通過投放人民幣收購外匯。
❿ 外匯占款的影響
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實現依賴於適宜的政策中介目標和有效的政策工具與傳導機制。當外匯占款達到一定規模時,現有的貨幣政策體系就可能出現一些問題:
1. 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
1994年以前,外匯占款需要投放一部分人民幣資金,但這一部分資金在總量和增量中所佔比重較低,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主要是控制國內信貸,即信貸規模。1994年以來,外匯占款所投放的人民幣資金在總量和增量中所佔比重大幅度提高,如果仍然採取信貸規模控制的辦法,換句話說,繼續維持現有的信貸規模,結果必然是貨幣供應的增長突破控制目標。在這種情況下,信貸規模管理方式失靈,取而代之的是控制貨幣供應量。1996年我國中央銀行正式將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目標,以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投放是否適度的觀測指標和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是市場經濟國家的通常做法。可以認為,外匯占款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國決策層更改了貨幣中介目標。
2.貨幣政策工具
傳統的貨幣政策操作主要靠公開市場的操作、貼現率、法定準備金三大政策工具。中央銀行根據經濟的發展,靈活運用這些貨幣政策工具,保持了貨幣信貸平穩增長。八次降息,二次下降和一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取消貸款規模控制,增加再貸款和再貼現,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投入基礎貨幣等等。當然貨幣政策的傳導主要是通過銀行的信貸體系來實現。但由於利率沒有市場化,銀行公司化變革尚未完成,信貸體系傳導貨幣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1994年以來,外匯占款逐年增加,為了減少外匯占款對於基礎貨幣投放的影響,避免貨幣供給量大幅增加而帶來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和實際匯率的升值,央行不得不採取措施沖銷外匯儲備的流入。即當外匯市場出現供求不平衡時,中央銀行買入或賣出外匯,從而相應地投放或收回基礎貨幣。1997年以前央行的對沖手段主要是收回對商業銀行的再貸款。1997年後央行開始採用公開市場業務沖銷外匯占款,並且事實上,公開市場操作已成為我國最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
但作為公開市場業務主要工具的國債,中國國債的期限較長,品種不多,使公開市場業務缺乏載體,市場的交易量小,所以中央銀行利用對沖手段維持合適的貨幣供應量的餘地也越來越小。有數據為證,自2003年2月10日以來,為保持基礎貨幣的平穩增長和貨幣市場利率的相對穩定,央行在公開市場連續進行了20次的正回購操作,回籠基礎貨幣量總額達2140億元。但隨著操作次數的頻繁,央行到去年底手持的大約2863億元的國債面值,除去20次正回購佔用部分,目前國債余額只為原來的四分之一,繼續進行正回購操作的空間已經不大,回購的力度不斷減弱。而3月末M2餘額高達19.4萬億元,同比增長18.5%;國家外匯儲備余額3160億元,同比增長38.8%,貨幣供應量充足有餘,資金回籠的任務仍然艱巨。為確保貨幣政策的有效傳導,繼續回籠基礎貨幣,對沖快速增長的外匯占款(為支持經濟增長,2001年以來央行不斷通過外匯占款方式增加基礎貨幣投放。央行在2002年4月22日試點的基礎上,開始正式發行央行票據,通過央行票據實施正回購的功能。可以認為,外匯占款的不斷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的創新。
3.外匯占款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
金融機構存貸比不斷上升
我國中央銀行投放基礎貨幣的途徑,一是再貸款,二是再貼現,三是財政借透支,四是外匯占款。改革開放相當長一段時期以來,再貸款和財政借透支是我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但從1995年起,情況發生了變化:一是隨著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法》的頒布與實施,人民銀行與財政的借透支關系中斷,財政借透支已不是基礎貨幣投放主渠道,二是外匯占款在基礎貨幣投放中的比重逐漸增加。1994年以來,中國國際收支實現了雙順差。一般來說,國際收支順差,本幣必然產生升值趨勢。但是為了維護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穩定,央行只好大量地買進美元。但是外匯儲備的增加直接導致了外匯占款的增加。外匯占款成為基礎貨幣供應的重要渠道。 有數字證明,1994年以來外匯儲備的連續大幅增加使基礎貨幣投放對外匯占款的依賴性增強,1994年至1997年間,一半以上的基礎貨幣是通過外匯占款的形式投放出去的。1998年外匯儲備增幅的急速下降導致基礎貨幣投放阻滯,1998年2月,出現了基礎貨幣減少6億元的現象。1998年5月26日,中央銀行開始恢復於1997年停止的國債回購公開市場業務,政策調整的速度滯後了一個多季度。剔除存款准備金制度改革這一因素,1998年基礎貨幣增加3323億元,比1997年少增加482億元,廣義貨幣M2增長15.3%,增幅比1997年下降2個百分點。由於外匯占款的急劇減少導致的基礎貨幣少增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通貨緊縮。1999年開始,針對1998年外匯儲備和外匯占款增長速度迅速下降的情況,中央銀行加大了投放基礎貨幣的力度,例如1999年外匯占款增加了1013億元,而1998年外匯占款僅增加440億元。(參見下表)2000年後外匯占款穩步增加。
表11994-2002年外匯占款變動表
外匯占款
資料來源:
1、戴相龍主編:《中國貨幣政策報告(1999)》,中國金融出版社;《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季報》,2001年,第1期。
2、2001年、2002年數據來自人民銀行2001年、2002年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可以看出外匯占款已成為我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之一。隨著我國銀行存款的增加,再貸款的作用逐步降低,同時外匯占款相對於其他一些貨幣投放方式的重要性也處於上升中,這些其他貨幣投放方式包括調整存款准備金、貨幣市場的公開市場運作等。其中存款准備金的調整由於不能經常性地運用,而國內債券市場的規模較小和發育程度較低等也削弱了公開市場運作的有效性。所以根據以上對若干貨幣投放渠道的分析可以認為,未來我國貨幣供給中外匯占款將繼續充當主要角色。
4. 外匯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縮短了貨幣擴張的時滯
由再貸款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必須經由以下環節才能產生派生存款:再貸款 →商業銀行對企業貸款→企業借款轉為存款→創造派生存款。
在以上環節中,明顯存在商業銀行貸款決策時滯和企業借款時滯,這兩種時滯的存在必然延緩基礎貨幣轉化為M1、M2的速度。但是,由結售匯產生的外匯占款幾乎是一次性地立即轉化為企業的人民幣存款,因此這部分M0轉化為M1、M2的時滯遠低於由再貸款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會導致M1、M2的迅速擴張,這樣就可以一方面通過買入外匯而投放本幣,從而擴張貨幣供給;另一方面買入外匯使得外匯匯率提高從而達到本幣相對貶值,而增強本國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進而促進本國出口增長,這樣實際上達到了政策效果上的一舉兩得,這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央行的現行貨幣政策。
5.貨幣投向發生變化
通過外匯占款投放的基礎貨幣的投向具有單一性,在銀行進行結匯時,貨幣的投放是這部分外匯收入的持有者,因此在地區上主要流向外匯供求順差的地區,在行業上主要流向出口部門。而在經濟生活中,這些出口外向型的企業資金遠遠比其他企業充裕。並且在外匯占款急劇上升的同時,央行會通過收縮再貸款等方式對沖,其他企業得到資金的可能性進一步下降,從而承擔了部分的對沖成本。這樣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發生了改變,廣大的非外向型企業仍然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 外匯占款的增加對產業結構的影響:
外匯占款的增加對我國的產業結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於結售匯制度的存在,隨著外匯占款的逐漸增加使得我國外向型企業較容易通過結匯獲得充裕的人民幣資金,從而這些企業的發展條件相對較為寬松,這對其生產有較大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技術人員、勞動力更進一步向外向型企業轉移。這是因為內向型企業由於資金不足,開工率低,對勞動力的需求日趨減少,大量技術人員下崗,而外向型企業由於資金相對比較充裕,仍有擴大生產的勢態,這勢必促進技術人員和勞動力向外向型企業流動。
其次是大量的原材料向外貿部門轉移。外向型企業有較充裕的資金,可以在生產資料市場上處於主導地位,為其及時低價的購買原材料與機器設備創造了良好的資金環境。較低的成木又加強了外向型企業產品的競爭力,創造更高的利潤.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使得外向型企業得到了更長足的發展.我國外向型部門主要是外商投資企業從事的加工貿易。而加工貿易的發展,一方面,造成我國貿易依存度過高,致使我國外貿出口缺乏持續增長的潛力;另一方面,沖擊了國內相關原料工業的發展,不利於帶動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在加工貿易方面,外商投資企業完全掌握市場和銷售渠道,嚴密控制關鍵技術,把技術和產品的開發能力大多留在境外,而中方只參與簡單的加工裝配環節。
此外,還有些外商投資企業甚至將技術水平低、環境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我國生產,給我國的環境帶來災害性的後果.加工貿易以外商投資企業而非國有企業為經營主體的格局,造成我國原有的大工業基礎和技術基礎不能充分發揮作用,這也延滯了整個加工貿易的升級和國內配套程度的提高,從而延緩了加工貿易對產業結構的帶動作用。 1.適度刺激進口需求
增加社會供給中央銀行應根據國際收支的變化動態,從及時調節外匯供求出發,建議國家適當降低關稅,並在信貸、售匯規定方面進行傾斜和導向,通過有限度地刺激進口,增加國內短缺商品的供給,減少外匯占款對中央銀行調控貨幣供應量的壓力,減少社會貨幣存量,平衡社會供求。
2. 合理確定外匯儲備水平
目前外匯儲備不斷增加是導致中國外匯占款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應合理確定一個外匯儲備水平,減輕外匯占款對貨幣供應的沖擊。外匯儲備水平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從理論上講,適量外匯儲備應結合國家宏觀經濟狀況、國際收支結構、貨幣政策與外匯政策對宏觀經濟的調控力度等因素綜合考慮。一般認為,外匯儲備應保持支付三至四個月的進口用匯額和10%左右的外匯債務償還量。據此認識,目前我國外匯儲備總量已非不足,中央銀行應進一步協調貨幣政策與外匯政策,調節經常項目的外匯收支,控制外匯儲備的再增,並充分運用匯率杠桿、利率杠桿、外債統計監測系統、國際收支統計申報體系等宏觀監控手段,對進出口收付匯、外資外債流出入等涉及國家外匯收支變動的趨勢進行長期分析,確定合理的外匯儲備水平。同時,中央銀行應根據安全、流動、增值的原則,加強國家外匯儲備的經營與管理,以免寶貴的外匯資源閑置。
3. 逐漸擴大持匯企業范圍和持匯比例
在目前的情況下,盡管完全以自願結匯取代強制結匯尚缺少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可以逐漸擴大持匯企業的范圍和持匯比例還外匯於民間,從而使過度向中央銀行傾斜的外匯分布結構逐漸趨向合理。更進一步地講,作為一項政策建議,可以考慮將外匯賬戶中的留匯比例作為一項特殊的貨幣政策調控工具,通過調節企業和銀行外匯賬戶保有外匯的比例,來控制外匯儲備的總量,從而調控外匯占款的比重,達到調節貨幣供應量的效果。當外匯占款增長較快引起貨幣供給壓力上升時,可以提高民間持匯比例。反之,當需要通過外匯占款增加貨幣供應量時,則可以減少民間持匯比例。通過此項改進,有利於將外匯占款調節發展成為平抑經濟波動的貨幣政策工具。
4. 加強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調控能力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穩定本幣幣值,以促進經濟發展。在外匯占款較多的情況下,中央銀行要在發行央行票據的基礎上,創新外匯占款的對沖工具,同時注意與其他工具搭配使用。另外要改變中央銀行成為外匯市場主要買方的格局,允許更多的金融機構和外資企業參與外匯市場,使外匯市場具有廣泛的參與性和高效率的運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