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農產品期貨市場論文

農產品期貨市場論文

發布時間:2021-03-15 19:12:55

❶ 關於期貨論文的選題(急)

寫玻璃,剛上市。
要不然就寫燃油。以前有交易量,現在為啥就沒了。為啥航空公司不做國內期市。這裡面問題大了去了。
要不然就寫鉛,為啥剛上市交易量呼呼的,現在沒了。為啥企業不參與。

❷ 求一篇中國農民如何利用期貨市場的論文 急啊....... 如果有的話請幫忙發到Q郵里:519174851,謝謝了!

由於現貨市場形成的價格具有滯後性和不完整性,只根據現貨價格來調整種植結構容易陷入「蛛網周期」。期貨市場有效地克服了這一缺陷,由於期貨價格基本上是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中由供求各方對未來的預測形成的,所有影響未來供求的信息都被有機地、動態地反映到了期貨價格上,並不斷得到修正。因此,期貨價格的預見性比政府或專家定價更有效、更具有超前性和權威性,能夠更有效地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安排農業生產,根據市場價格信號調整種植結構。

鄭州商品交易所硬麥期貨合約以國標二等硬冬白小麥為交割標准,只有優質品種小麥才能達到交割要求。因此,小麥期貨價格比農民種植的低品質混合小麥價格每噸高200元左右,體現了優質優價。在小麥期貨價格信號的引導下,河南優質小麥種植面積由2000年的1500萬畝,擴大到2003年的2523萬畝,佔小麥種植面積的35.8%;30萬畝以上集中連片種植的縣(市)已達32個;優質專用小麥由當初的幾個品種,迅速擴大到鄭麥9023、豫麥34、高優503等十幾個品種。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種植品種的相對集中、商品量的快速增加,使河南省優質小麥的規模優勢得以發揮,比較效益提高,農民收入增加
訂單農業是目前農業生產所推行的有效方式,對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解決農產品銷售困難,提高農業抵禦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增加農民收入,調整農業結構等具有重要意義。但由於訂單農業常常面臨農產品價格波動的風險,致使訂單農業履約率較低(據統計,2000年我國農村訂單農業的整體合同履約率不到20%),嚴重製約了訂單農業數量和規模的發展。這些問題單靠現貨市場是無法解決的,而期貨市場的套期保值操作可以很好地為生產者和經營者分散風險。參加套期保值的農戶和企業只需在期貨市場上買(賣)一個與現貨市場上交易方向相反、數量相等的同種商品期貨合約,過一段時間後進行對沖,以了結履行期貨合同的義務,最終能獲得在一個市場虧損的同時而在另一個市場上盈利的效果,並且盈虧大致相等。
對於多數農戶和糧食企業來說,利用期貨市場來規避價格風險仍有一些制約因素。因為他們普遍資金實力單薄,期貨市場實行逐日盯市制度,期貨價格的劇烈波動會導致保證金的相應變動,使得市場風險部分轉化為保證金追加的風險。迫於追加保證金的壓力,影響了農戶與糧食企業參與期貨市場的積極性。

利用期權這一交易工具規避現貨市場風險則更具優勢,它可以克服利用期貨進行套期保值的弊端。因為期權工具成本小、操作靈活、風險可控,買入期權不用交納保證金,只需交納少量的期權費。對於農民和糧食經營企業等非專業投資者來說,通過買入期權合約來規避糧價的波動風險,不僅能夠防範價格不利變動的風險,還能保留價格有利變動帶來的好處,是比較理想的選擇。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作為全球最大農產品期貨交易所,自1982年以來陸續推出大豆、玉米、小麥等期權交易,為交易者提供了更多的價格保護形式。此後,很多現貨商用期權代替期貨進行保值交易。由於期權交易的買方在支付少量的權利金後,不必隨時追加保證金,起到了規避風險的作用,一些規模較小的現貨商、農場主以及對期貨交易不太了解的企業更願意利用農產品期權實現保值目的。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產品價格市場說了算,農民種地種什麼,應關注市場供求情況的變化,按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農民既要考慮種什麼,更要考慮怎麼賣的問題,農民應該把握國內外市場價格的發展趨勢,在了解市場價格和供求情況方面多下些功夫。只有對市場供求形勢做到了心中有數,預測准確,才不會在價格上吃虧,也才能在種植結構調整中發家致富。

2003年10月9日,大連商品交易所總經理朱玉辰寫了一封《關於確保種豆農民增收的緊急建議》的信,信中介紹了國際、國內市場大豆價格上漲的趨勢,建議讓農民參照期貨價格在賣豆環節增收。此信引起了黑龍江省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並立即組織有關專家論證,通過電視、報紙、網站等媒體及時將國內外有關大豆的現貨、期貨價格信息傳遞給農民,農民獲得信息後,很快調整了大豆價格。10月上旬,黑龍江的大豆每公斤收購價尚在2.5元~2.54元之間;到10月中旬,農民賣出大豆的價格已漲到了每公斤2.8元。後經專家計算,按全省500萬噸大豆中有20%賣出,農民就多增收4億元;如按400萬噸的流通量計算,農民增收可達數十億元。
目前,我國期貨市場上市交易僅有十幾個品種,而交易活躍的只有大豆、玉米、小麥、棉花等幾個品種。雖然2004年大連、上海、鄭州三家交易所分別上市了玉米、燃料油、棉花,鄭州商品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分別於2006年1月6日、1月9日上市了白糖、豆油的期貨合約,但這只是「量變」,並沒有發生 「質變」,中國期貨市場的品種依然太少。過少的上市品種已嚴重製約了期貨市場發揮作用的范圍。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農產品生產及加工貿易也逐年發展,目前的期貨市場規模和交易品種數量已不能滿足大量增加的市場需求,急需開發新品種。

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現已成為增加農民收入、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的一個重要途徑,而農產品加工企業在經營時,由於農產品價格的較大波動,其面臨較大經營風險,這一風險可以通過農產品期貨市場來降低。通過農產品期貨市場轉移風險的功能,農產品加工企業可在農產品期貨上通過套期保值交易迴避價格風險;或者參考農產品期貨價格,進行農產品的購買或出售,通過農產品期貨市場化解農產品加工業的價格波動風險,可以鎖定經營成本,獲得穩定的利潤。但是,農產品期貨市場能夠發揮上述功能,是以上市相關品種為前提的,如果遲遲不上市相關品種,必然會制約這些行業的發展。
目前,我國期貨市場上市交易僅有十幾個品種,而交易活躍的只有大豆、玉米、小麥、棉花等幾個品種。雖然2004年大連、上海、鄭州三家交易所分別上市了玉米、燃料油、棉花,鄭州商品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分別於2006年1月6日、1月9日上市了白糖、豆油的期貨合約,但這只是「量變」,並沒有發生 「質變」,中國期貨市場的品種依然太少。過少的上市品種已嚴重製約了期貨市場發揮作用的范圍。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農產品生產及加工貿易也逐年發展,目前的期貨市場規模和交易品種數量已不能滿足大量增加的市場需求,急需開發新品種。

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現已成為增加農民收入、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的一個重要途徑,而農產品加工企業在經營時,由於農產品價格的較大波動,其面臨較大經營風險,這一風險可以通過農產品期貨市場來降低。通過農產品期貨市場轉移風險的功能,農產品加工企業可在農產品期貨上通過套期保值交易迴避價格風險;或者參考農產品期貨價格,進行農產品的購買或出售,通過農產品期貨市場化解農產品加工業的價格波動風險,可以鎖定經營成本,獲得穩定的利潤。但是,農產品期貨市場能夠發揮上述功能,是以上市相關品種為前提的,如果遲遲不上市相關品種,必然會制約這些行業的發展。
目前,我國期貨市場上市交易僅有十幾個品種,而交易活躍的只有大豆、玉米、小麥、棉花等幾個品種。雖然2004年大連、上海、鄭州三家交易所分別上市了玉米、燃料油、棉花,鄭州商品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分別於2006年1月6日、1月9日上市了白糖、豆油的期貨合約,但這只是「量變」,並沒有發生 「質變」,中國期貨市場的品種依然太少。過少的上市品種已嚴重製約了期貨市場發揮作用的范圍。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農產品生產及加工貿易也逐年發展,目前的期貨市場規模和交易品種數量已不能滿足大量增加的市場需求,急需開發新品種。

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現已成為增加農民收入、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的一個重要途徑,而農產品加工企業在經營時,由於農產品價格的較大波動,其面臨較大經營風險,這一風險可以通過農產品期貨市場來降低。通過農產品期貨市場轉移風險的功能,農產品加工企業可在農產品期貨上通過套期保值交易迴避價格風險;或者參考農產品期貨價格,進行農產品的購買或出售,通過農產品期貨市場化解農產品加工業的價格波動風險,可以鎖定經營成本,獲得穩定的利潤。但是,農產品期貨市場能夠發揮上述功能,是以上市相關品種為前提的,如果遲遲不上市相關品種,必然會制約這些行業的發展。
(一)改革期貨新品種上市機制,逐步推出大宗農產品期貨合約

我國期貨市場上品種過少,制約了期貨市場功能的發揮。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原因是新品種上市機制。目前,我國採用的是非市場化的兩級審批制,交易所想上市某一新品種,首先要向中國證監會申請,中國證監會再報國務院批准。國務院則需要征詢國家相關部委、現貨管理部門以及有關省區市意見,綜合各方面反饋後,再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批示。期貨品種上市地點、上市時間也由證監會一手協調或安排。總體來看,我國新品種上市機制體現了政府對交易品種的實質性要求,攙雜政府的主觀願望,任何政策意圖都可以通過行政手段貫徹到期貨市場中,可以說是政府幹預最深的審批制度之一。

正如一位期貨市場資深人士所說:「如果說中國股市背著體制的十字架,那麼期貨則背著產品的十字架。」由此可見,期貨新品種開發機制的扭曲與不到位,已成為制約期貨業發展的瓶頸。因此,必須改革新品種上市機制。目前,在市場價值取向已經確定的情況下,將核准制和注冊製作為期貨新品種上市制度改革的目標是適宜的。但鑒於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階段以及經濟體制轉型現狀,改良審批制應是目前的最佳選擇。在我國農產品市場逐步放開的情況下,應該加緊研究推出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品種,如大米、油菜籽等,並在時機成熟時盡快推出相關的農產品期權合約。

(二)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組織,引導農民進入期貨市場

期貨市場是農產品市場體系中的高級形態,成立農民合作組織更是農民進入這個市場的關鍵所在。我國可以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鼓勵農民成立各種不同類型的農民合作組織。對於分散耕作的農戶,可以本著平等自願的原則,通過農戶入股的形式,由農民自發成立合作社,集中產品和資金,進入期貨市場,迴避價格風險。對於具備產銷條件、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國有農場、農業企業,政府應鼓勵其通過交易所會員經紀公司代理直接參與期貨市場,完成保值交易。在具體操作中,可以將鄉(鎮)一級的農技站和農經站等機構改製成農業合作社。

(三)建立暢通的期貨信息傳播渠道,加強市場培訓工作

期貨信息的准確及時傳播渠道,對於農民調整種植結構,把握售糧時機和價格都非常重要。因此,首先應對國家相關部門農產品信息統計和發布環節進行整合,形成全國統一的集生產、消費、流通、期貨等各類信息於一體的信息系統,保證價格的完整性、及時性和統一性。其次,建立省、縣、鄉、村四級信息服務網路和傳播渠道,應建立以網路、媒體為主渠道,以龍頭企業、中介組織傳導為帶動的信息發布渠道,將信息送到農戶。結合農業信息化建設和農村市場信息體系建設,解決農產品價格信息工作的正常經費和設備投入,改善農產品信息服務條件。再次,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和教育工作,幫助他們了解期貨市場、運用期貨市場,增強他們對市場信息的分析能力,切實將期貨市場作為風險管理的重要工具。

❸ 中國農產品貿易政策對農產品貿易結構的影響

這個可以組個論文了

❹ 中國現代市場經濟論文4000字

中國產業經濟學的回顧與展望

產業經濟學屬於經濟學中應用經濟學下設的一個二級學科。其內容體系包括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產業布局、產業關聯、產業政策、政府規制與反壟斷等主要領域。在國外,關於產業經濟學的內容體系,一直存在寬派與窄派兩種理解。以英國為代表的寬派認為產業經濟學除了產業組織理論以外,還包括產業結構理論等內容。而以美國為代表的窄派堅持認為產業經濟學就是產業組織學。在中國,基本上是按照寬派來理解的。
一、中國產業經濟學科發展階段的回顧
從總體上說,產業經濟學作為在中國一門經濟學分支學科,始於改革開放之後,與國際產業經濟學主流接軌的產業經濟學研究,至今不過十多年的時間。其間經歷了從部門經濟學(工業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商業經濟學等)向以產業結構經濟學為主,到現在以產業組織理論為主的演化過程。
中國產業經濟學的發展之所以形成這樣的軌跡,是與中國經濟社會特定的發展狀況,以及人們對產業經濟理論的認識相關的。中國的產業經濟學學科體系是20世紀50年代從前蘇聯引進的,那時「產業」的概念主要指計劃經濟中的行業或部門,學科專業相應地也設立了農業經濟學、工業經濟學、商業經濟學等門類,但沒有明確的「產業經濟學」名稱。直到改革前,一直缺乏對產業組織理論進行系統的研究,幾乎處於停滯狀態。但由於在經濟建設中我們仍然遇到與產業組織有關的一些問題需要加以解決。因此,經濟學界還是在不自覺的狀態下,對產業組織問題在蘇聯範式下進行過一些分析和研究,如對工業經濟領域的社會分工和專業化生產與協作問題、對工業生產的聯合化和集中化等問題所進行的研究。總的來看,在計劃經濟條件下,中國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產業經濟學研究。以市場經濟運行為制度背景的產業經濟學,在改革開放以前是不可能得到發展的。
第一階段:產業結構經濟學為主導的產業經濟學起步階段(20世紀80年代)
20世紀80年代,產業經濟學在中國迅速成為經濟學界的顯學之一,但其研究對象,卻不是國際上作為主流的產業組織理論,而是與日本相似的產業結構經濟學。長期的計劃經濟使中國的產業結構陷入極為失衡和不合理的境地,調整這種產業結構,使國民經濟走出瀕臨崩潰的境地,成為當時決策當局和整個社會最為關心的問題。
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中間必然經歷一個政府主導型經濟階段。在政府主導型經濟中,政府如何採用非指令性計劃的手段有效地控制經濟運行,是決策當局極為關心的問題之一。產業政策成為當時決策當局認可的調控經濟的重要政策手段。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以及80年代國際經濟學界對「通產省奇跡」的稱贊,使正處於困境中的中國看到了一個似乎可資模仿的樣板。當時的很多學者和政府官員都認為,借鑒日本產業結構調整的經驗,對中國擺脫經濟困境,實現經濟振興,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正是在以上社會經濟背景下,當時中國的產業經濟學研究,借鑒了日本產業結構經濟學的理論,形成了以研究產業結構調整及其政策為主的產業經濟學研究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工業經濟系等研究機構是這一時期產業結構與政策的研究重地。
第二階段:西方產業組織理論引進吸收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
西方國家產業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是產業組織理論。產業組織理論研究在英美國家已經有了一個多世紀的歷史。這個理論起源於劍橋大學教授馬歇爾提出了「馬歇爾沖突」,即自由競爭與規模經濟和壟斷的兩難選擇問題。後經1933年的「壟斷競爭革命」,到1959年產業組織理論創始人之一的哈佛大學教授貝恩《產業組織》一書出版,標志著產業組織理論的正式誕生和產業組織理論哈佛學派的形成。此後,在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又催生了產業組織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派和新奧地利學派的興起。最早介紹到我國的產業組織著作是美國學者W.G.Shepherd的《市場勢利與經濟福利導論》,該譯著於1980年出版時並未引起學術界的注意,更談不上深入研究了。1985年,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楊治編著的《產業經濟學導論》出版,是國內第一本以產業經濟學為名的著作,在國內影響較大,而且它影響了以後的產業組織經濟學的內容體系和研究框架,至今還在影響著中國。1985年,世界銀行經濟發展學院和清華大學經濟學院聯合舉辦經濟管理講習班,編印了《產業組織經濟學》,比較系統地對西方產業組織理論進行了介紹。1988年,日本學者植草益的《產業組織論》出版,成為國內第一本系統介紹國外產業組織理論的譯著。隨後,國內又陸續翻譯出版了幾本西方學者研究產業組織的著作,如丹尼斯·卡爾頓和傑佛里·佩羅夫著的《現代產業組織》、J.施蒂格勒的《產業組織與政府管制》等著作的翻譯出版,對我國產業組織研究在中國的興起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學術界積極引進國外產業組織理論的基礎上,中國經濟學家也開始嘗試運用產業組織理論範式對中國現實產業組織問題(特別是壟斷與競爭問題)進行研究。蔣學模主編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專門設了一章「社會主義經濟中的競爭與壟斷」。谷書堂主編的《社會主義經濟學通論》也大量討論了競爭與壟斷問題。1988年出版的胡汝銀的專著《競爭與壟斷:社會主義微觀經濟分析》,完全以中國經濟的競爭與壟斷為研究對象,蔣學模評價該書「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地研究社會主義競爭和壟斷的專著,填補了一個空白點」。1989年出版的鄒東濤和楊秋寶的專著《經濟競爭論》,系統論證了中國經濟競爭模式問題。與此同時,《經濟研究》1987年第10期發表了史正富的論文《產業組織的轉換與產權制度的改革》,《經濟研究》1988年第10期發表了陸德明的論文《改造產業組織,建立壟斷競爭市場》,復旦大學課題組發表了《通過產業組織的改革與創新,建立社會主義壟斷競爭市場》等專著和論文,開創了運用產業組織理論範式對中國現實產業組織問題(特別是壟斷與競爭問題)進行研究的先河。但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產業經濟學界對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還是個別的和初步的,還沒有出版一本產業組織專著,屈指可數的研究成果所涉及到的產業組織問題也是夾雜在其他問題當中。
第三階段:中國產業經濟學的初步形成階段(20世紀90年代)
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壟斷與競爭之間以及競爭與效率之間的關系逐漸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並日益引起學者的關注,因此產業組織理論研究成為產業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這一時期出現了一批產業組織研究成果。1990年,陳小洪、金忠義出版的《企業市場關系分析——產業組織理論及其應用》是針對國內讀者的第一本系統介紹產業組織理論和國外產業組織狀況的專著。1991年,王慧炯主編的《產業組織及有效競爭——中國產業組織的初步研究》與1993年馬建堂的《結構與行為——中國產業組織研究》於1994年同時榮獲了第六屆孫冶方經濟學獎。1994年,夏大慰編寫的《產業組織學》是國內第一部系統介紹和分析產業組織理論、方法以及產業組織政策的教材。此外,《經濟研究》等期刊也發表了不少有關產業組織的論文。1997年,國際上最流行的泰勒爾的教科書《產業組織理論》和美國經濟學家丹尼斯·卡爾頓等著作的《現代產業組織》的中譯版均被出版。其中《產業組織理論》的最大特點是應用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方法分析產業組織問題,為中國產業經濟學界帶來了新的分析方法,從此,應用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方法研究中國產業組織問題的文獻逐漸增多。總之,這一時期的研究趨於多樣化,在研究的理論框架上,既有在西方正統的產業組織理論的SCP分析框架內展開的分析論著,也有在新制度經濟學和公共選擇理論的框架內進行分析的成果;在研究方法上,規范性的分析在減少,實證和案例分析的論著增多;在分析的廣度上,既有綜合性分析,又有行業分析和專題性研究;在研究內容上,有關市場進入與退出、反壟斷、政府規制、壟斷行業引入競爭機制問題都不斷地進入了經濟學家的視野和研究工作,可以看出中國產業組織理論體系已初步形成。
第四階段:產業經濟學研究的繁榮階段(21世紀至今)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按照國際上通行的產業經濟學研究範式進行的研究越來越多,這標志著中國產業經濟學的研究漸漸與國際主流接軌。SCP分析框架是中國學者研究產業組織使用的主要研究工具,較多的研究者以中國經濟轉軌作為研究背景,引入制度變數,對特定產業的市場結構、企業行為和市場績效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實證檢驗。隨著研究的深入,產業經濟學的研究開始針對國際貿易、金融、保險、證券、中介機構、出版等具體行業領域進行研究。此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進程的深入,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和反壟斷、政府規制體制改革、產業競爭力等問題日益引起學術界的重視,這方面的成果開始大量涌現。
產業經濟學繁榮與深化還體現在專業學術團體和專業期刊的繁榮上,國內目前有2個全國性的學術研究團體——中國產業經濟學會、中國工業經濟學會。主要專業出版物有《中國工業經濟》、《產業經濟研究》、《產業經濟評論》、《中國產業組織評論》、《產業組織評論》和《規制與競爭前沿問題》。在國外,眾多國際一流的經濟學家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都活躍在產業經濟學領域,產業經濟學領域的論文在《美國經濟評論》等世界頂級經濟學期刊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在中國,產業經濟學經過30年的發展得以迅速普及和提高。中國經濟學界的頂級期刊《經濟研究》大量刊載有關產業經濟學領域的論文,其研究成果對政府產業政策、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價格法、WTO新一輪談判(貿易與競爭議題)、壟斷行業改革等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在學科建設上,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廈門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的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覆蓋產業經濟學)和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北京交通大學、東北財經大學、山東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的產業經濟學科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全國擁有產業經濟學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有30家,擁有產業經濟學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達到172家(含上述30家)。此外,產業經濟學的分析範式和方法已經滲透和體現到法學、公共管理學、社會學等學科內容中。可以說,如果說經濟學已經成為社會科學中的「顯學」,那麼,產業經濟學則是經濟學中的「顯學」,成為研究生學科專業中的熱門專業。1996年,中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公布了新的研究生專業學科目錄,正式把產業經濟學列為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與國民經濟學、區域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國際貿易學、勞動學、統計學、數量經濟學、國防經濟學、勞動經濟學並列為應用經濟學的組成學科,這也標志著中國產業經濟學在學科設置上與國際慣例逐步接軌。目前,產業經濟學已成為中國綜合性大學經濟學類、工商管理類專業和財經類院校學生的專業必修課。但隨著研究生學科專業目錄的調整,產業經濟學何去何從,目前爭議分歧很大。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無論產業經濟學在學科目錄上的歸屬如何調整,產業經濟學理論與方法已經較為普及,對產業經濟學的研究一定會繼續深入下去,產業經濟學對推動經濟學的進步和推動中國產業經濟振興的作用會越來越大。
二、中國產業經濟學學科發展的展望和建議
(一)學科內容應進一步凝練和集中
目前,在產業經濟學學科建設上,由於內容體系沒有界定清晰,導致學科之間相會入侵,不僅其他大量的學科入侵產業經濟學領域,產業經濟學也大量入侵其他學科領域。如有些大學在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中,設有產業組織研究方向;如發展經濟學專家大量研究本屬於產業經濟學范圍的自然壟斷產業的競爭和規制問題;如有些大學在產業經濟學專業博士和碩士招生中,設有產業核算(會計學)、產業管理(企業管理學)、區域經濟、國際貿易、體育產業、品牌管理、期貨貿易、信息系統與電子商務、消費經濟等研究方向,均是普遍反映的現象。
(二)產業經濟學研究水平有待提升
中國產業經濟學界在市場結構研究方面,對我國市場結構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水平、集中度和進入壁壘的實證性研究明顯不足,無法深入了解市場結構對企業行為進而對市場績效的影響;在企業行為研究方面,多數成果是沿著市場結構——企業行為——市場績效這樣一種分析範式展開研究,忽略了產權結構、治理結構、技術結構、業務結構等相關因素的深入分析。在市場績效研究上,多數成果對績效缺乏全面性和動態性的了解,忽略了績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和綜合的結果。在研究方法上,一方面,我們要看到已有的成果研究方法較為落後,只有定性研究,缺乏實證研究,博弈論方法和計量分析方法等目前尚未被產業經濟學研究者廣泛採用。對於產業經濟學來說,不重視對計量分析和統計研究,確實很難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防止產業經濟學研究中「數學崇拜」現象,把簡單問題復雜化,「用眾所不知的語言講述眾所周知的道理」,以至於有的經濟學家發出「經濟學將興於數學也必將於數學」的感慨。因此,在今後的產業經濟學研究上,一方面需要注重形式上的規范化,同時也要強調在規范化的背後,選題是否重要,方法是否恰當,結論是否可靠等「問題導向」。相信伴隨著中國國際經濟地位的不斷提升,隨著學術界研究基礎和研究方法的提高,中國產業經濟學「命題本土化,方法規范化,水平國際化」的「三化」趨勢和特徵一定會越來越明顯地呈現出來。
(三)產業經濟的現實問題應受到關注
1. 產業經濟學的基本范疇研究
產業經濟學一些基本的界定和實證檢驗一直缺乏深入研究。以傳統的自然壟斷為例,人們都在廣泛使用自然壟斷概念,可究竟何謂自然壟斷,自然壟斷在質上和量上如何界定,自然壟斷的產業范圍是什麼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在國內外學術界始終是模糊不清的,以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定義自然壟斷,不僅自身難以邏輯一致,而且也難以解釋活生生的自然壟斷產業以引入競爭為主題的改革實踐。另外,產業組織學基本範式的基本邏輯關系,特別是制度范疇在其中的作用機制,存在著很大的爭議。
2. 結合中國改革開放進程深化對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演變規律的研究
目前我國對產業結構理論和產業組織理論基本上是還是「舶來品」,沒有形成自己的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理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被稱為「中國奇跡」。「中國奇跡」背後一定會隱含著中國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的演變動力和演變規律,對此問題的研究將會有重大理論創新的空間和可能。
3. 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和反壟斷問題
國外壟斷行業改革已經有了30年的歷史,中國壟斷行業改革也已經有了10餘年的歷史。如何總結國內外壟斷行業改革的經驗教訓,如何確立中國壟斷行業改革的模式和路徑,這些命題自200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代表大會政治報告就已經提出,十七大政治報告再次提出,但總的來看,中國產業經濟學界對壟斷行業改革的研究還比較薄弱。《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即將實施,如何有針對性地禁止和反對形形色色的壟斷行為,對企業集中的審查標准如何確定等這些問題都有待於產業經濟學家提供理論依據。處在迅速發展中的中國物流,存在諸多問題,需要處理好諸多的關系,協調發展。從而,有許多政策性問題需要解決。政府需要制定相應的方針和政策,加強我國物流業的協調發展,使物流業真正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概括地說,發展中國的物流業需要採取「協調發展、穩步前進」的八字方針,並採取以下的八大協調政策:
一、現代物流業的基本內涵
物流理念被引入產業界後,其內涵一直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擴充。短短幾十年間,物流由最初概念的形成、發展和不斷完善,在全球迅速成長為具有無限潛力和發展空間的新型服務產業,並已進入現代物流的發展階段。所謂現代物流業,是指產品從生產地到消費地之間的整個供應鏈,運用先進的組織方式和管理技術,進行高效率計劃、管理、配送的新型服務業。它通過對物流的各個環節,包括運輸、儲存、包裝、裝卸、加工、配送和信息處理等相關活動,進行一體化管理,以達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增加企業利潤的目的。因此,國際上通常把降低物資消耗而增加的利潤稱為第一利潤源泉,把節約活勞動消耗而帶來的利潤稱為第二利潤源泉,而把通過降低物流成本挖掘的利潤稱為第三利潤源泉。著名管理權威P.F.德魯克則把現代物流業稱之為尚待開掘的「黑大陸」。
二、現代物流業的基本特徵
雖然物流活動存在已久,但在現代經濟中,物流產業及其所提供的物流服務,與傳統的物流活動或者生產、流通部門從事的物流活動已經有了本質上的區別。具體表現為:第一,現代物流業是國民經濟中的動脈系統,它連接社會經濟的各個部分並使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第二,現代物流業通過對各種物流要素的優化組合和合理配置,實現物流活動效率的提高和社會物流總成本的降低。第三,現代物流業可以為全社會提供更為全面、多樣化的物流服務,並在物流全過程及其各個環節實現價值增值。
三、現代物流業的發展趨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現代物流業發展呈現出五大趨勢:一是系統化趨勢。為滿足用戶需求不斷變化的客觀要求,現代物流包含了產品從「生」到「」的整個商品流動過程,形成了一個整體的專業化的供應鏈,物流系統也就成為一個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的社會系統;二是信息化趨勢。藉助於商品代碼、資料庫的建立和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在運輸網路合理化和銷售網路系統化的基礎上,整個物流系統實現管理電子化,物流業正進入以網路技術和電子商務為代表的信息化新階段;三是專業化趨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生產企業為精幹主業,提高效率,逐漸把物流配送業務交由專業的物流企業去做。第三方物流能夠發揮集約化、專業化的優勢,在更大程度上實現物流合理化,從而節約流通費用,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四是倉儲、運輸的現代化與綜合體系化趨勢。倉儲現代化表現為高度機械化、自動化、標准化,組織起高效的人、機、物系統;運輸的現代化則要求建立鐵路、公路、水路、空運與管道的綜合運輸體系;五是物流與商流、信息流一體化趨勢。傳統上,商流、物流、信息流是三流分離的。但現代物流的功能逐步拓展,將商品的交易、產品的位移和信息的傳遞集成在一起,實現了三流合一。
四、我國物流業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政策
基於上述分析,發展中國的物流業需要採取「協調發展、穩步前進」的八字方針,並採取以下的八大協調政策:
(一)發展物流業與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相協調的政策
物流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一個產業,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必須與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相協調。我國物流產業政策的制定,必須實現這一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物流業的跨部門和多環節以及服務業態和服務種類的多樣性特點,決定了物流產業的發展與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相協調,具有其內在的要求。物流既涉及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物流設備製造業、物流信息業等諸多產業部門,還涉及物流經濟活動中的運輸業、倉儲業、包裝業、貨運代理業、物流咨詢服務業等諸多行業,涉及國家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物流產業政策的制定具有其內在要求:一是物流產業與國民經濟其他產業部門的協調發展。根據產業結構的理論,不同的產業結構有著不同的經濟效益和經濟發展水平。結合大力發展我國物流產業的過程,有計劃地進行我國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的戰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將極大地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在更高的水平上穩步發展,促進中國兩個根本性轉變的實現。二是物流產業內部各種相關產業經濟活動的協調發展和資源整合優勢的發揮。經濟學大師們對產業組織有過多方面的深入研究,產業組織理論的先驅者馬歇爾對產業的組織形態進行了分析,美國產業組織理論的鼻祖張伯倫對產業內的競爭與壟斷進行了研究,現代產業組織理論的代表人物貝恩對產業組織的市場效率進行了研究。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結果表明,實現產業內的最佳資源分配狀態是產業組織的目標。物流產業作為一種特殊的復合型產業,其產業組織的目標就是使物流產業內部資源得到最有效的整合。我國的物流產業政策,必須反映這兩方面的內在要求,使我國物流產業的發展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相協調,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我國服務業的進步和發展。
(二)發展物流與工農業生產相協調的政策
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正處在由小康社會向工業化社會、信息經濟時代全面過渡的發展新階段,信息產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現階段,工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農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物流業不僅是連接工業生產活動和農業生產活動的橋梁和紐帶,而且是連接工業生產各個部門、各個企業的橋梁和紐帶。通過現代物流經濟活動,應該能夠有效、及時、准確、快速地把農業生產所需要的機器設備、化肥、農葯等各種農業生產資料配送到鄉村,把工業生產所需的各種農產品工業原料、各種工業中間產品配送到工廠企業,使我國的物流產業能夠真正成為有效地連接工農業生產的橋梁和紐帶。因此,我國的物流產業政策在促進物流產業發展的同時,必須與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相協調,服務於工農業生產,形成高效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使物流產業的成長與我國工農業的發展能夠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現代物流業作為服務業的一部分,在為工農業提供有效的現代物流服務的同時,也將使本身迅速發展壯大起來,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實際上,從經濟分析的意義上說,產業經濟學的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已經給我們描述了現代物流產業進化的未來。
(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物流資源整合相協調的政策
我國的「十·五」計劃已把物流業作為「十·五」時期著重發展的服務業。現在,我國各級政府,根據「十·五」規劃中大力發展物流的戰略,按照中央制定的加快發展我國物流業的大政方針,對發展本地區的物流產業進行了規劃,特別是對大規模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尤其是各大、中城市都在規劃投巨資建設大、中型物流樞紐、物流中心,成十億、上百億元投資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比比皆是。應該說,對於各級政府大力發展物流的熱情和大動作是需要首肯的。但這里有一個問題需要搞清楚,就是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物流資源整合相協調的問題和關系。發展我國的物流產業,具有來說就是要充分發揮物流資源整合的優勢,實現物流資源的最優配置。問題在於,大批物流基礎設施的集中建設,究竟是不是合適,它們究竟能夠在多大的程度上實現充分發揮物流整合資源的優勢,能夠在多大的程度上實現物流資源的最優配置。投入產出的理論告訴我們,一定的產業結構具有一定的投入產出關系。我國物流產業現在的投入產出關系如何確定,我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現在的投入產出模型如何構造,它們之間具有什麼樣的相關性和數量關系。這些物流發展中的宏觀問題和數量關系,需要我們去認真的進行宏觀經濟數量分析。至今為止,我國物流產業的宏觀經濟模型還沒有建立。我國物流產業的宏觀經濟數量分析和參數估計問題,已經影響到我國物流產業的宏觀經濟決策的正確性和可信度。實際上,我國各地現在大規模的投資建設大批的物流基礎設施,大多是建立在各地物流發展預期基礎上的,普遍缺乏全國物流發展的理性預期和有效協調,缺乏充分可信的可行性論證和宏觀數量分析的政策指導。這樣,很容易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重復建設,結果很可能導致中國現代物流的投入產出效益比的失衡。因此,盡管我國物流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是必要的,但各地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適度,要有統一規劃,要進行中國物流投入產出模型的分析和論證,需要有全國物流「一盤棋」的動態規劃及決策。應該看到,加快我國物流產業的發展,建設一定數量的大中型物流中心是客觀的需要,關鍵在於,這些物流中心的建設,對於實現物流資源的最優整合需要具有充分的理性預期,是切實可行的。我國物流產業政策的制定,需要貫徹這樣一種「充分理性預期」原則,促進我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物流資源整合的協調發展。

(僅供參考,自己修改)

❺ 跪求;「物價尤其蔬菜食品為何持續走高」論文一篇,不少於500字!!!

預測今年的小麥價格走勢
全球氣候異常國際糧價上漲
國際糧食價格暴漲,從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歷史交易數據可見一斑:小麥期貨自每蒲式耳456美分猛漲55%至本月初的707美分,該漲速為50年來最快;玉米期貨自每蒲式耳343.25美分漲21.8%至418美分;大豆期貨自每蒲式耳894.5美分漲15%至1029美分;美國2號長粒糙米由每磅9.9美分漲14%至11.30美分。
造成這波糧價上漲的主因,是全球氣候異常及過度寬松的全球貨幣政策。
全球許多小麥主要產區出現了嚴重災害天氣。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等地遭遇百年難遇的高溫乾旱,而這三國均列全球小麥出口前十名,市場預期其減產可能接近三成。全球其他主要小麥產地氣候也不佳,加拿大降雨過度,歐洲部分小麥產區遭遇旱災,澳大利亞鬧起蝗災。此外,人口大國印度因基礎設施落後,存放小麥庫房有限,居然造成了許多小麥腐爛。
國內看漲預期進一步加強
最近一個月來國際糧價的劇烈波動,加之夏糧減產、西南乾旱、南北方洪災等不利因素,使得市場對糧價上漲預期進一步提升。
國家發改委8月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主產區紅小麥、白小麥、混合麥三種小麥平均收購價為每50公斤(下同)98.66元;早秈稻、晚秈稻、粳稻三種稻穀平均收購價為109.32元;玉米平均收購價為91.81元。在上半年糧價有所攀升的情況下,又傳來我國七年來首遇夏糧減產的消息,雖然降幅僅為0.3%,但也使得看漲預期進一步加強。
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元紅指出,在今年玉米價格漲幅較為明顯的基礎上,眼下玉米主產區吉林省正在遭遇洪水,災情對未來玉米產量的影響還難以估計。另據中華糧網分析,此前南方洪澇可能使得部分早稻主產區減產高達20%。
值得關注的是,非主糧產品價格的波動比主糧更為明顯。比如前段時間瘋漲的綠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農業部查詢系統搜索發現,在北京市最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新發地市場,5月19日的綠豆價格是3月19日的兩倍。
國家糧食局:目前糧源充足
關於國際糧價波動對國內的影響,早在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曾公開表示,「近幾年來,國際市場糧食價格大幅波動,而同期我國國內糧價保持了基本穩定、穩中略升的態勢」,「我國糧價的變動是政府綜合考慮農民的種植成本和收益等情況所制定的最低收購價政策調控的結果,與國際市場關聯度較小。」
國際小麥期價回調 強麥震盪平穩

國際小麥價格在8月5日俄羅斯宣布暫停糧食出口後大幅上漲至近兩年來新高,上周出現回調,本周延續下行趨勢,這主要是因為市場對小麥減產的恐慌情緒正在消退,麥價逐步回歸理性。本周五,CBOT小麥收盤於679.0美分/蒲式耳,較上周五收盤價702.4美分/蒲式耳下跌23.4美分,跌幅3.33%。本周國內強麥期貨走勢震盪平穩,周五高開低走,收於2454元/噸,較上周五收盤價略跌1元/噸。
市場人士普遍認為,目前尚無理由擔心出現全球性糧食危機,但目前國際糧食市場仍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市場走勢仍待密切觀察;國內市場小麥供應寬松,加之目前麵粉市場處於需求淡季,且國家加大糧食市場調控力度,預計短期內國內麥價將呈平穩趨弱格局,不會出現大幅度波動。
物價尤其蔬菜食品為何持續走高?
自然災害、病蟲害等影響農作物生長的災害的嚴重性,以及種子、化肥、農葯的成本價格,還有種植的多少、老百姓對蔬菜的需求……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另外再加上少數菜商大量囤積,壟斷市場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為什麼中國的物價持續走高?
具體的物價上漲原因有以下幾點:
1.供求規律的長期表現形式為供不應求;
2.人民幣升值,導致出口減少,進口增加; 但是目前的情況是一年之內人民幣對美圓的匯率上漲了x%,也就是增值了x%,現在我國的各種工業產品大部分是出口銷售,國內自己人消費的其實很少,因為大家的錢都拿去買高價房了,誰還有多餘的閑錢用來自己消費???
3.寡頭壟斷行業造成商品不能充分競爭;
4.國家宏觀調控,包括提高或降低銀行利率,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效果,造成大量資金流入市場,刺激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必然帶動物價上漲;
5.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是指太多貨幣追逐太少的商品造成的超額需求狀況; 其實通貨膨脹有3種解釋,這只是其中一種。
6.生產要素價格,其中土地是最關鍵的,屬於不可再生資源。受國家嚴格控制,導致土地的取得成本大幅增加,因此,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漲。帶動其相關的產業鏈條同時受影響; 當然房地產價格上漲還有很大原因是因為炒房引起的。
7.國家財政購買力度,包括國家政策性銀行,國家認為某種商品的價格高了,就減少對某種商品的購買,反之道理一樣。
8.物價指數,資金具有投資回報率或資金價值,也就是折現率和本金化率.說白了就是未來的錢不如現在的"錢"值錢,未來同樣的錢購買力不如現在買的東西多;
9.國際經濟對我國有很大影響,包括外匯儲備情況。目前我國大概有2萬億美圓的外匯儲備。自從加入WTO以來,跟國際經濟的聯系越來越密切了。
10.這一條本人認為非常關鍵。美國大型金融投機集團對中國30年改革開放成果的掠奪。
中國外匯制度改革以來,尤其2007年,人民幣對美圓上升5%,這是美國控制的。目的是象90年代對日本進行經濟掠奪一樣。舉個例子:2006年1美圓=10元人民幣,美國人在2006年用1美圓換了10元人民幣,用這10元人民幣買了上海一套房子,2007年上海房價翻一翻,美國人把房子賣了得到20元人民幣,而2007年人民幣升值,假設1美圓換8元人民幣了,美國人再將20元人民幣換成美圓就是2.5美圓。如此可見,美國人的1美圓在一年時間就變成2.5美圓,他賺了中國多少???2.5倍的利潤啊。而且這2.5美圓回到美國又可以繼續投資美國,美國經濟又可以發展了,美圓重新升值。還有1美圓換成人民幣10元投資固定資產後,市場上就少了10元流通,中央銀行就會發行10元人民幣來彌補這個空擋,而這2.5美圓走了以後留給中國的卻是市場上多了10元人民幣,還不通貨膨脹才怪。中國被掠奪後,人民幣再度貶值。就跟日本一個結局,看著吧,朋友,有你哭的那一天......

再來看看價值規律,它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綜合了供求規律和競爭規律.
商品價格的本質是價值,價值是凝結在商品內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決定價值量的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價值規律的作用:
1.自發的調節生產和流通;
2.自發的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提高生產率;
3.造成貧富兩極分化.
通常所說的物價其實就是生產價格,而生產價格是由部門平均生產成本加上社會平均利潤構成的價格.生產價格就是價值的轉化形態.
影響今年小麥價格走勢的主要因素
一是糧食連續6年豐收將為國家調控提供物質保障基礎。
2009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預計10616億斤,再創歷史新高。同時,國內小麥連續6年增收。國家糧油信息中心12月份預測,2009年中國小麥播種面積為2421萬公頃,較上年2362萬公頃略有增長。預計2009年小麥產量為11495萬噸,較上年的11246萬噸增長249萬噸,增幅2.2%。
二是2009年最低收購價小麥收購數量依然較大。
2009年最低收購價小麥累計收購4004.2萬噸,較去年同期減少100萬噸。其中,白麥收購量約為3799萬噸,混合麥208萬噸;不完善率10%-20%的小麥共佔138萬噸。
三是托市收購政策決定了小麥市場仍將以「政策市」為主。
從國家政策來看,國家政策對於小麥市場具有無可置疑的話語權,其歸根結底仍在於政府手中掌握著大量的糧源,可以在短時間內影響市場的供需狀況。具體來看,在不同階段,國家主要通過最低收購價小麥拍賣量的變化來調控市場。對於拍賣底價的調整國家將堅持順價銷售原則,也就說每次調價的背後都伴隨著現貨價格的上漲以及國家對後市價格的預期。而最低收購價小麥投放量的大小則反映了政府對當前市場的一種預期。一般而言,市場需求加大投放量則會增加,供給量加大,打壓小麥價格,反之亦然。
四是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不斷增強,小麥托市收購底價的不斷上調將引領市場預期。
2009年,中央財政預算安排「三農」支出達7161.4億元,比上年增加1205.9億元,增長20.2%。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關,實際增幅6%以上。2009年10月1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2010年我國小麥各品種最低收購價水平上調3分/斤,其中白麥提高到0.90元/斤,紅麥及混合麥提高到0.86元/斤。國家提高糧食收購價,將推動糧價穩步上移。
總體來看,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不斷增強,小麥托市收購底價的不斷上調將引領市場預期,預計小麥價格將表現為溫和上漲的態勢。
物價為何持續走高(經濟聚焦)
雖然人們此前猜測10月份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會居高不下,實際結果還是出人意料地走出25個月的新高:同比上漲4.4%,漲幅比9月份擴大0.8個百分點;環比上漲0.7%,漲幅比9月份擴大了0.1個百分點。
CPI漲幅為何如此之高?據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分析,從10月份物價結構來看,翹尾因素是1.4%,比上個月多了0.1個百分點;新漲價因素是3.0個百分點,佔68%,仍然是這次價格上漲的主要推手。在新漲價因素中,最主要的是食品類價格和居住類價格,食品類價格上漲10.1%,為CPI貢獻了74%,居住類價格上漲4.9%,為CPI貢獻了16.6%。
10月份本是收獲的季節,蔬菜、水果大量上市,價格應該有所回落,但食品價格為什麼反而上漲這么多?
盛來運分析說,除了目前大家所談論的成本推動和流動性比較充足之外,還有兩個原因比較大,一個是來自於國外農產品漲價以及大宗商品漲價對國內的影響,特別是由於部分國家乾旱,糧食減產導致的農產品價格上漲對國內價格產生了影響。另外,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特別是原油價格上漲,直接影響到了包括農產品在內的生產成本增加。尤其是三季度以後,國外的流動性進一步推升了價格。第二個因素就是自然災害仍然多發,例如10月份海南發洪災,海南是很重要的蔬菜供給地,這些地區對今年10月份食品價格上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這輪物價上漲不是因為短缺,而是流動性過剩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近期做分析時表示,這輪物價上漲不是因為短缺引起的,除了蔬菜價格和勞動力成本上漲等原因外,是流動性過剩引起的。
「貨幣發行過量是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問題,最近美國實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之後,國際市場大部分商品價格在急劇上漲,尤其是石油、棉花、糖漲得很厲害。在流動性泛濫的情況下,熱錢炒作的因素不可忽視。今年上半年,綠豆、大蒜、棉花等都出現了價格上漲,棉花每噸漲到了3.3萬元,這就是資金在裡面炒作。鄭州交易所11月8號棉花期貨一天成交300多億元,大大超過了正常范圍,換手率很高。」周望軍分析認為。
分析認為,從價格上漲的各種影響因素和構成來看,目前還是一種結構主導型的價格上漲。但是,10月份影響價格上漲的新情況開始出現,非食品類的價格也開始出現上漲。目前,國家發改委等宏觀管理部門正密切關注國內物價形勢的變化。「我們不能有絲毫的麻痹,特別是對於農產品,對於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尤其是食品的價格,要高度關注。」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說。
實現全年價格調控預期目標,必須要付出更大努力
CPI漲幅不斷刷新,加大了實現物價漲幅3%的年度調控目標的難度。張平此前曾估計今年的物價指數要稍微高於年初制定的3%。
「我們覺得從目前情況來看,物價上漲壓力在加大,宏觀調控壓力也在加大。特別是國外新一輪的寬松的貨幣政策釋放了大量的流動性,對我國經濟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就是加大通脹預期。實現全年價格調控的預期目標,必須要付出更大努力。」盛來運認為。
雖然將物價漲幅控制在3%以內有一定難度,但調控部門並不是很悲觀。張平表示,今年有信心控制好物價,基礎在於今年我國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最高點,食用油庫存也較為充裕。
「價格雖然上漲了,但是重要物資儲備充分,這么多年國家也積累了豐富的調控物價的經驗,防止通貨膨脹有充足的物質基礎和手段保障,這一點請大家放心。」周望軍說。
據周望軍介紹,國家發改委將採取應對措施,把物價漲幅控制在普通消費者能承受的范圍之內。第一是發展生產,重點是發展農業生產,保障糧食、生豬等農產品的供應,夯實應對通貨膨脹的基礎。第二是通過物資調配、進出口等調節手段來保障供應。第三是加強市場價格監管,防止游資進行炒作。第四是對低收入群體予以適當的補貼,使其生活水平不因物價上漲而降低。
對目前商品價格上漲過程中的「游資炒作」現象,周望軍明確表示,不允許炒作群眾基本生活必需品,如糧油蛋等。政府將進一步完善制度,密切監控游資的動向,嚴格防範其進入實體經濟以及居民生活必需品市場炒作。
食品和居住是價格上漲的主要推手
雖然人們此前猜測10月份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會居高不下,實際結果還是出人意料地走出25個月的新高:同比上漲4.4%,漲幅比9月份擴大0.8個百分點;環比上漲0.7%,漲幅比9月份擴大了0.1個百分點。
CPI漲幅為何如此之高?據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分析,從10月份物價結構來看,翹尾因素是1.4%,比上個月多了0.1個百分點;新漲價因素是3.0個百分點,佔68%,仍然是這次價格上漲的主要推手。在新漲價因素中,最主要的是食品類價格和居住類價格,食品類價格上漲10.1%,為CPI貢獻了74%,居住類價格上漲4.9%,為CPI貢獻了16.6%。
10月份本是收獲的季節,蔬菜、水果大量上市,價格應該有所回落,但食品價格為什麼反而上漲這么多?
盛來運分析說,除了目前大家所談論的成本推動和流動性比較充足之外,還有兩個原因比較大,一個是來自於國外農產品漲價以及大宗商品漲價對國內的影響,特別是由於部分國家乾旱,糧食減產導致的農產品價格上漲對國內價格產生了影響。另外,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特別是原油價格上漲,直接影響到了包括農產品在內的生產成本增加。尤其是三季度以後,國外的流動性進一步推升了價格。第二個因素就是自然災害仍然多發,例如10月份海南發洪災,海南是很重要的蔬菜供給地,這些地區對今年10月份食品價格上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這輪物價上漲不是因為短缺,而是流動性過剩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近期做分析時表示,這輪物價上漲不是因為短缺引起的,除了蔬菜價格和勞動力成本上漲等原因外,是流動性過剩引起的。
「貨幣發行過量是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問題,最近美國實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之後,國際市場大部分商品價格在急劇上漲,尤其是石油、棉花、糖漲得很厲害。在流動性泛濫的情況下,熱錢炒作的因素不可忽視。今年上半年,綠豆、大蒜、棉花等都出現了價格上漲,棉花每噸漲到了3.3萬元,這就是資金在裡面炒作。鄭州交易所11月8號棉花期貨一天成交300多億元,大大超過了正常范圍,換手率很高。」周望軍分析認為。
分析認為,從價格上漲的各種影響因素和構成來看,目前還是一種結構主導型的價格上漲。但是,10月份影響價格上漲的新情況開始出現,非食品類的價格也開始出現上漲。目前,國家發改委等宏觀管理部門正密切關注國內物價形勢的變化。「我們不能有絲毫的麻痹,特別是對於農產品,對於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尤其是食品的價格,要高度關注。」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說。
實現全年價格調控預期目標,必須要付出更大努力
CPI漲幅不斷刷新,加大了實現物價漲幅3%的年度調控目標的難度。張平此前曾估計今年的物價指數要稍微高於年初制定的3%。
「我們覺得從目前情況來看,物價上漲壓力在加大,宏觀調控壓力也在加大。特別是國外新一輪的寬松的貨幣政策釋放了大量的流動性,對我國經濟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就是加大通脹預期。實現全年價格調控的預期目標,必須要付出更大努力。」盛來運認為。
雖然將物價漲幅控制在3%以內有一定難度,但調控部門並不是很悲觀。張平表示,今年有信心控制好物價,基礎在於今年我國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最高點,食用油庫存也較為充裕。
「價格雖然上漲了,但是重要物資儲備充分,這么多年國家也積累了豐富的調控物價的經驗,防止通貨膨脹有充足的物質基礎和手段保障,這一點請大家放心。」周望軍說。
據周望軍介紹,國家發改委將採取應對措施,把物價漲幅控制在普通消費者能承受的范圍之內。第一是發展生產,重點是發展農業生產,保障糧食、生豬等農產品的供應,夯實應對通貨膨脹的基礎。第二是通過物資調配、進出口等調節手段來保障供應。第三是加強市場價格監管,防止游資進行炒作。第四是對低收入群體予以適當的補貼,使其生活水平不因物價上漲而降低。
對目前商品價格上漲過程中的「游資炒作」現象,周望軍明確表示,不允許炒作群眾基本生活必需品,如糧油蛋等。政府將進一步完善制度,密切監控游資的動向,嚴格防範其進入實體經濟以及居民生活必需品市場炒作。

❻ 求農產品期貨產業背景,寫論文用的,急求~

到CNKY、中文資料庫找,有論文、期刊等資料,很齊全的,基本每個大學的圖書館都有資料庫,校園網進入是免費下載的。

❼ 要做的論文題為美元匯率與商品期貨價格的相關性研究。對該實證論文的題目有些許疑問

首先這個論文的題目意義不大,這個問題已經被N多人去討論過,沒有新意。其次不同經濟時期美元與商品期貨價格不一定是反比例關系。同漲同跌的時候也經常出現。如果一定要去討論,最好註明在特定的時間內。

  1. 要選美元指數,一般做期貨或者外匯的都是看美元指數來參考

  2. 要選取與美元相關性強的大宗商品,比例原油,貴金屬(黃金,白銀),還有一個就是金屬性和金融性都很強的銅。這幾個品種與美元的相關性相對來說比較強。其它的農產品,化工品與美元的相關性很弱。按我的理解,只有貴金屬與美元的相關性最強,特別是黃金。原油和銅價格受最重要受基本面的影響較大

  3. 商品期貨主力合約經常要換月,要選取當然是用指數形式了,連續選主力連續也可以。

❽ 關於期貨論文`~~

農產品很好啊
關鍵在於切入點,不要泛泛而談,找個比較具體的問題研究,這樣也比較容易

提示一下:比如可以寫農產品的季節性問題,或者基於種植面積的跨品種套利,或者是基於貿易的跨市套利!

閱讀全文

與農產品期貨市場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證券交易所的資金可用不可取 瀏覽:152
600256融資融券 瀏覽:568
國內頂尖融資公司排名 瀏覽:479
股份分為哪幾種乾股 瀏覽:187
淘客最高傭金 瀏覽:53
深圳市誠匯通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 瀏覽:925
中興通訊股票投資 瀏覽:923
青島汽車金融租賃公司 瀏覽:396
袁媛中信期貨 瀏覽:291
證券投資學填空題 瀏覽:68
中國黃金通大百貨店電話 瀏覽:83
2010年韓元匯率 瀏覽:662
我國家族信託的發展史 瀏覽:983
關鋁股份利潤 瀏覽:147
老虎證券招無憂 瀏覽:53
華帝股份登記日 瀏覽:383
銀行黃金可能趺向 瀏覽:683
中海油貴金屬招聘 瀏覽:707
對方公司融資 瀏覽:338
國外炒股外匯怎樣轉回國內 瀏覽: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