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我國的外匯儲備成就

我國的外匯儲備成就

發布時間:2021-03-17 00:48:45

『壹』 有關我國偉大成就的資料

我國改革開放25年來的成就

25年來,中國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開放型經濟已經形成,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從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間,中國經濟年均增長9.4%。25年前,中國年國內生產總值為 1473億美元,去年已達到14000多億美元。25年前,中國年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06億美元,去年已達到8512億美元。25年前,中國外匯儲備為 1.67億美元,去年已達到4033億美元。目前,中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六,進出口貿易總額居世界第四。中國之所以能夠發生這樣巨大的變化,最關鍵的原因是我們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堅持改革開放,激發了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中國雖然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成就,但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不發達,發展很不平衡,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比較突出。雖然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000美元,但仍排在世界一百位以後。中國要實現現代化,使全體人民都過上富裕生活,還需要進行長期不懈的艱苦奮斗。

我們已經明確了本世紀頭20年的奮斗目標,這就是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達到4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000美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經濟教育領域的成就

我國的外匯儲備為3.2萬億美元

『叄』 我國近兩年內的成就

1、政治方面的成就:

一帶一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
亞洲投行,由中國主導,打破日本美國控制的亞洲開發銀行對亞洲基建方面的壟斷。
杭州G20峰會,促進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
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
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中國版TPP

2、經濟方面的成就

中國GDP超10萬億美元,是世界上10萬億俱樂部成員,是日本GDP的2倍。
高鐵2萬公里,佔世界6成。
鋼鐵產量,世界16億噸,中國佔8億噸。
中國高速公路12萬公里,佔世界的52%,力壓美國佔世界第一。
有六個世界之最的港珠澳跨海大橋
外匯儲備N年保持世界第一,中國美國已經太多,所以中國不斷減持美元。
其他的例如電腦、電視、冰箱、平板、空調、手機產量佔世界一半以上之類,就根本不用說了。

3、科技方面的成就

中國天眼,世界最大的望遠鏡
長征五號,大火箭,世界僅有中美俄能造。
嫦娥工程,把飛船發射到月球。
天舟貨運飛船,為太空站提供補給。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太空進行試驗
神威·太湖之光計算機,計算能力世界第一
天河二號計算機,曾經的第一,現在的第二
量子衛星墨子號,世界獨一無二
大型客機(C919),世界第三,只有波音、空客和商飛能造
鐵基超導,新一代常溫超導材料
八光子糾纏態,再次刷新了光子糾纏態制備的世界記錄。
悟空,尋找暗物質的衛星
鵲橋,嫦娥四號中繼星,為在月球背面降落的嫦娥四號探測器提供地月中繼通信支持。

4、軍事方面的成就
遼寧航母,大國霸權
東風21D,專打航母的彈道導彈
中華神盾艦,數量佔世界第二
四代重殲,世界第二個能造四代重型殲擊機的國家
大型運輸機運20,戰略運輸
自造航母001a,百年夢想終成真
萬噸大驅055,世界只有2個國家能獨自建造萬噸神盾艦
戰略核潛艇094,和平捍衛者
東風41,只有中國和俄羅斯才有的陸上機動式洲際導彈
機動登陸平台艦,世界上只有美國和中國有的半潛式運輸艦。
蛟龍600,世界最大的水陸兩用飛機
兩棲攻擊艦075,只有中美有4萬噸以上的兩棲攻擊艦

『肆』 近年來我國取得的成就

1、兩彈一星

1964年,中國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又爆炸成功第一顆氫彈。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東方紅一號 。

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從此之後,中國的國防科技工業不斷發展壯大,先後掌握了中子彈設計技術和核武器小型化技術。

「兩彈一星」不僅為我們建立戰略導彈部隊提供了裝備技術保障,增強了我軍在高技術條件下的防禦能力和作戰能力,而且帶動了中國高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經濟建設和科技進步。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激發了振興中華的愛國熱情。

2、中國首位航天員進太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

「神舟五號」21小時23分鍾的太空行程,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3、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是中國境內一座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橋隧工程,位於中國廣東省伶仃洋區域內,為珠江三角洲地區環線高速公路南環段,於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時開通運營。

4、渤海之眼

「渤海之眼」摩天輪,位於山東濰坊,是當今世界上最高的無軸摩天輪。有別於傳統的有軸摩天輪,渤海之眼摩天輪中間沒有任何支撐,運行時輪盤不轉動,轎廂自帶行走機構,通過軌道沿輪盤轉動。

5、蛟龍號下潛深度7062米。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是一艘由中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載人潛水器,也是863計劃中的一個重大研究專項。2010年5月至7月,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中國南海中進行了多次下潛任務,創造了下潛7062米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也是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

『伍』 我國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縮句)

大改革大開放大發展──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一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3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地推進體制改革,毫不動搖地促進對外開放,取得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舉世矚目的巨大輝煌成就,實現了人民生活由溫飽不足向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贏得了我國在國際經濟社會影響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國經濟社會的面貌從此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一、國民經濟上大台階,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了由弱到強的舉世矚目的巨大轉變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45億元,在世界主要國家中位居第10位。人均國民總收入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發達的低收入國家行列。改革開放的推進,不斷為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我國經濟迅速走上快速發展的軌道。改革開放的30年,是我國經濟蓬勃發展的30年,是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由弱變強的30年,是我國逐步擺脫低收入國家不斷向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邁進的30年。30年間經濟實現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長速度。改革開放初期,黨和政府按照改革開放的總體要求,確立了「三步走」的偉大戰略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全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精神,奮發圖強,開拓進取,1987年提前3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第一步戰略目標,1995年實現再翻一番的第二步戰略目標,提前5年進入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新的發展階段。在實現「三步走」偉大戰略目標的進程中,國民經濟實現快速增長。1979-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實際增長9.8%,不僅明顯高於1953-1978年平均增長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於同期世界經濟年平均增長3.0%的速度。與日本經濟起飛階段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9.2%和南韓經濟起飛階段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5%不相上下。經濟總量連上幾個大的標志性台階。經濟的快速增長使經濟總量呈現加速擴張態勢。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45億元迅速躍升至2007年的249530億元。其中,從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萬億元用了8年時間,上升到1991年的2萬億元用了5年時間,此後10年到2001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萬億元,2001年超過10萬億元大關,2002-2006年進入高速增長期,平均每年上升2萬億元,2006年超過20萬億元,在此基礎上,2007年一年又增加3.76萬億元。經濟總量居世界位次穩步提升。經濟總量的加速擴張大大縮小了我國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差距。30年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僅次於美國、日本和德國。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摺合成美元,我國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為32801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的23.7%,日本的74.9%,德國的99.5%,分別比1978年提高17.2、59.7和78.9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份額也有明顯上升,1978年為1.8%,2007年提高到6.0%。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成倍增加。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1987年的1112元後,1992年達到2311元,2003年超過萬元大關,達到10542元,到2007年又迅速攀升至18934元,扣除價格因素,2007年比1978年增長近10倍,年均增長8.6%。人均國民總收入也實現同步快速增長,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准,我國已經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對於我國這樣一個經濟發展起點低、人口基數龐大的國家,能夠取得這樣的進步,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國家財政實力不斷增強。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規模的擴大,同時帶來了國家財力的增加。1978年國家財政收入僅1132億元,1985年翻了一番,達到2005億元,1993年再翻一番,達到4349億元,1999年跨上1萬億台階,達到11444億元,2003年超過2萬億元,達到21715億元,2007年,國家財政收入已經超過5萬億元,達到51322億元,1979-2007年年均增長14.1%。財力的增加對促進經濟發展、加強經濟和社會中的薄弱環節、切實改善民生、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自然災害的沖擊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外匯儲備實現由短缺到富足的歷史性轉變。1978年,我國外匯儲備僅1.67億美元,人均只有0.17美元,摺合成人民幣不足1塊錢,短缺是當時外匯儲備的基本特徵,出口創匯是發展對外貿易的基本動力。但隨著我國對外經濟的發展壯大,經常項目貿易盈餘不斷積累,外匯儲備的短缺迅速成為歷史,1990年外匯儲備超過百億美元,達到111億美元,1996年超過千億美元,達到1050億美元,2006年超過1萬億美元,達到10663億美元,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我國外匯儲備擴大到15282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位。大型公司(企業)不斷涌現並迅速發展壯大。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型企業由少到多、由弱變強,成為改革開放30年經濟發展成就的醒目標志。根據美國《財富》雜志評出的2007年度世界500強公司名單,我國內地共有22家,其中中國石化集團名列第17位,比2006年提升6位,取得中國公司在世界500強排行榜上的最好名次,也是中國公司首次進入世界前20強。二、經濟結構大調整,發展方式和增長模式呈現出由粗放向集約和節約的重大轉變30年來,改革進程的加快和經濟的快速增長,促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改革開放的30年,是經濟結構大調整的30年,是經濟發展方式和增長模式不斷呈現新格局的30年。二、三產業快速發展,產業結構基本實現以工農業為主向一、二、三次產業協同發展的轉變。30年來,三次產業在調整中均得到長足發展,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強化,工業實現持續快速發展,服務業迅速發展壯大。1979-2007年,第一、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4.6%、11.4%和10.8%。三次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3.9調整為2007年的11.3:48.6:40.1。與1978年相比,2007年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6.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上升0.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大幅上升16.2個百分點。工業結構基本實現了由技術含量低、勞動密集程度高、門類單一的結構向勞動密集、技術密集、門類齊全的發展格局轉變。30年來,冶金、能源、紡織、機械、航運等傳統工業在改造中實現結構不斷調整升級。2004年鋼鐵工業的連鑄比已提高到95.9%,比1980年提高近90個百分點,達到國際先進水準。銅、鉛先進熔煉生產工藝的產能達到總產能的70%左右,電解鋁自焙槽工藝已全部淘汰,改為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大型預焙電解槽技術。耗煤低、發電效率高的單機容量30萬、60萬千瓦機組已成為我國電力工業的主力發電機組,並逐步向100萬千瓦級發展。落後棉紡錠和毛紡錠得到大規模壓縮,棉紡織設備的大部分機器採用了變頻調速、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LC技術,基本實現了紡機產品的機電一體化。大型燃氣輪機、抽水蓄能機組、直流輸電設備、超臨界火電機組、大型船用曲軸等實現國產化,年產千萬噸級的大型煉油廠設備自主化率高達90%。與此同時,電子資訊、生物工程、航空航太、醫葯製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術工業從無到有,蓬勃發展,成為帶動我國工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因素。經過30年來的發展,我國在航太技術、核能發電技術、高性能電腦技術、重型機械成套設備製造技術、數控機床製造技術、第三代通信技術等領域都有一系列重大突破。2007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增加值11621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7%,比1995年提高3.0個百分點。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基本實現了由城鄉分割向城鄉協調共同發展的轉變。30年來,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逐年提高,城鎮化水準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7年的44.9%,上升了27.0個百分點,年平均上升0.9個百分點。城鎮總人口年平均增加1453萬人,鄉村總人口年平均減少216萬人。大量鄉村人口由農村向城鎮轉移,促進了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鎮吸納就業的能力不斷增強,1978-2007年,城鎮就業人員佔全國的比重從1978年的23.7%上升到2007年的38.1%。與此同時,城鎮就業崗位的快速增加帶動了鄉村勞動力不斷向城鎮轉移,使鄉村就業人員佔全國就業總量的比重從1978年的76.3%下降到2007年的61.9%。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基本實現了由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向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轉變。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業佔全部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77.6%,集體工業佔22.4%,國有占絕對優勢;發展到2007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下降到29.5%,集體企業佔2.5%。國有企業佔比的下降並沒有改變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仍占絕對優勢。2007年,石油天然氣開采業和電力熱力的生產供應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產值所佔比重分別為96.9%和90.8%,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佔75.5%,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分別佔49.8%、42.0%和32.2%。與此同時,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對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和活躍市場等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從數量看,2007年全國登記的個體工商戶為2741.5萬戶,私營企業551.3萬家,分別比1992年增長0.8倍和39.1倍。在規模以上工業中,非公企業數量達30.3萬個,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的90%。從創造的產值看,2007年規模以上非公企業工業總產值所佔比重為68%。從就業上看,2007年,城鎮國有和集體單位從業人員佔全部城鎮從業人員的24.3%,而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城鎮從業人員幾乎全部集中在公有制企業。分配結構出現了明顯調整,基本實現了由平均主義突出、收入渠道單一,向以勞動報酬為主、資本和技術等收入為輔的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轉變。1979-2007年,我國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4.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1%。與此同時,不斷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進一步完善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2007年,在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全部年收入中,工薪收入佔68.6%,比1990年下降7.2個百分點;經營凈收入佔6.3%,財產性收入佔2.3%,轉移性收入佔22.7%,分別比1990年提高4.8、1.3和1.0個百分點。2007年,在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中,工資性收入佔38.6%,比1985年提高20.5個百分點;家庭經營性收入佔53.0%,下降21.4個百分點;財產性收入從無到有,已佔到3.1%。三、商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大提高,實現了從短缺到總體基本平衡的根本性轉折經過30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商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明顯提高,曾經困擾我們多年的商品和服務的短缺問題大大緩解。改革開放的30年,是商品和服務由短缺轉向總體基本平衡或略有結余的30年,是商品和服務供給能力不斷提高的30年。農產品供給能力穩定提高。30年來,確保農業特別是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供給始終是黨和政府關注的重點。第一產業增加值由1978年的1028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28095億元,扣除價格因素,增長2.7倍,平均每年增長4.6%。主要農產品產量成倍增加。2007年,糧食產量達50160萬噸,比1978年增長64.6%;棉花產量762萬噸,增長2.52倍;油料產量2569萬噸,增長3.92倍;糖料產量12188萬噸,增長4.12倍;水果產量18136萬噸,增長26.6倍;水產品產量4748萬噸,增長9.2倍。肉類產量6866萬噸,比1979年增長5.5倍。工業生產能力擴張迅速。2007年工業增加值突破10萬億元,達到10736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1978年增長了23倍,年均增長11.6%。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增長迅猛。2007年生產原煤25.3億噸、粗鋼4.9億噸、水泥13.6億噸、汽車889萬輛,分別比1978年增長3.1倍、14.4倍、19.9倍和58.6倍,家用電冰箱由2.8萬台增加到4397萬台,彩色電視機由0.4萬台增加到8478萬台,行動通訊手持機和微型電子電腦從無到有,擴張迅速,2007年產量分別達到5.5億台和1.2億台。初步統計,附加值較高的發電設備2007年比1978年增長25.9倍,冶煉設備增長5.4倍,金屬切削機床增長2.5倍,交流電動機增長4.9倍。製造業大國地位初步確立。根據聯合國工發組織資料,1995-2000年,我國製造業年均增長9.3%,比工業化國家快6.1個百分點,比發展中國家快4.0個百分點;2000-2006年年均增長11.2%,比工業化國家快9.4個百分點,比發展中國家快4.2個百分點。按照2000年不變價計算,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世界的份額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1.4%。按照國際標准工業分類,在22個大類中,我國製造業佔世界比重在7個大類中名列第一,其中,煙草類佔比49.8%,紡織品類佔比29.2%,衣服、皮毛類佔比24.7%,皮革、皮革製品、鞋類佔比33.4%,鹼性金屬佔比23.8%,電力裝備佔比28.2%,其他交通工具佔比34.1%;有15個大類名列前三;除機動車、拖車、半拖車一個大類外,其他21個大類所佔份額均名列世界前六位。而在發展中國家中,除機動車、拖車、半拖車一個大類名列第十一位外,其他21個大類所佔份額都名列第一位。第三產業迅速成長。隨著對第三產業認識的不斷深化和投入的不斷增加,第三產業實現快速發展。2007年,第三產業增加值10005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1978年增長18.6倍,年均增長10.8%。在第三產業中,各類服務業均實現快速增長。商業持續繁榮,基本形成了多層次、多門類的商品市場體系和多種經濟成份、多種市場流通渠道、多種經營方式並存的商品市場格局。200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210億元,比1978年增長56.2倍,年均增長15.0%。金融市場體系初步建成,金融產品逐漸豐富。2007年底,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26.2萬億元,比1978年增長137倍;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7036億元,比1994年增長17.7倍。交通郵電蓬勃發展。2007年,旅客運輸周轉量21593億人公里,比1978年增長11.4倍,年均增長9.1%。貨物運輸周轉量101419億噸公里,比1978年增長9.3倍,年均增長8.4%。郵電業務總量19805億元,比1978年增長580.0倍,年均增長24.5%。房地產業發展迅猛。2007年,城鎮房地產開發投資25289億元,占城鎮全部投資的20%以上,房地產業增加值11854億元,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1.8%,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行業。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穩居世界前列或位次前移。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提升了我國主要產品在世界的位次。2007年,主要農產品中,穀物(45632萬噸)、肉類(6866萬噸)、棉花(762萬噸)、花生(1302萬噸)、油菜籽(1057萬噸)、茶葉(117萬噸)、水果(18136萬噸)等產品產量已穩居世界第一位。甘蔗(11295萬噸)、大豆(1720萬噸)分別居第二、四位。主要工業產品中,鋼(56561萬噸)、煤(25.26億噸)、水泥(13.6億噸)、化肥(5825萬噸)、棉布(675億米)居第一位。糖(1271萬噸)居第三位。發電量(32816億千瓦小時)居第二位。原油產量(18632萬噸)居第五位。其他主要產品產量的位次也明顯前移。四、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大加強,實現了從制約到有力支援經濟發展的顯著轉變基礎設施基礎產業曾經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改革開放30年來,加大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的投入取得明顯效果。改革開放的30年,是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大加強的30年,是能源、交通、通信等「瓶頸」制約不斷緩解的30年。能源生產能力由弱變強。能源不僅關繫到經濟能否取得穩定的增長動力,還關繫到國家的經濟安全,因此,黨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增加能源供給。30年來,通過不斷大幅度地增加能源投入,我國能源生產能力大大增強。2007年,我國能源生產總量達到23.5億噸標准煤,比1978年增長2.8倍,年均增長4.7%,已經成為世界上除美國之外的第二大能源生產國,能源總自給率達到90%。在主要能源中,2007年原煤產量25.26億噸,居世界第一位,比1978年增長3.1倍。2007年末,發電裝機容量7.18億千瓦,比1978年增長11.6倍,年均增加9.1%。2007年發電量達到32816億千瓦小時,比1978年增長11.8倍,年均增長9.2%。與此同時,可再生能源開發效果明顯,水電、核電、風電占能源生產總量的比例由1978年的3.1%提高到2007年的8.2%。交通運輸能力明顯增強。經過30年的不懈努力,鐵路、公路、機場、港口等交通基礎設施實現快速擴張。鐵路營業里程由1978年的5.2萬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7.8萬公里,增長50.9%,累計新增2.6萬公里。公路里程由89萬公里增至358萬公里,增長3倍,累計增加269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從無到有,2007年末達到5.4萬公里。民用航空航線里程由14.9萬公里擴大到234.3萬公里,其中國際航線由5.5萬公里增至104.7萬公里,增長17.9倍。管道輸油(氣)里程由0.83萬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5.45萬公里,增長5.6倍。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由1985年的3.1億噸增至38.8億噸,增長11.5倍,連續五年居世界第一。郵電通信業蓬勃發展。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以及資訊化的發展不斷催生對通信基礎網路的需求,郵電通信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最快的基礎產業之一。到2007年末,已初步建成覆蓋全國、通達世界、技術先進、業務全面的國家資訊通信基礎網路。固定電話用戶由1978年的193萬戶增加到2007年的36564萬戶,增長189倍。行動電話用戶從無到有,由1990年的1.8萬戶膨脹到2007年末的54731萬戶。通訊設施明顯改善。全國局用交換機容量由1978年的0.04億門升至2007年的5.1億門,增長125倍。行動電話交換機容量達到8.5億戶。長途光纜線路長度達到79.2萬公里,互聯網寬頻接入埠8539萬個。全國郵電業務總量從34.1億元增加到19805億元,增長580倍。已通郵的行政村比重達到98.4%。我國互聯網上網人數達到2.1億人,居世界第二位,寬頻上網人數1.63億人。網路規模居全球第一,發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

『陸』 近年來反映我國經濟建設巨大成就的事都有些什麼

大改革 大開放 大發展 ──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一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3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地推進體制改革,毫不動搖地促進對外開放,取得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舉世矚目的巨大輝煌成就,實現了人民生活由溫飽不足向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贏得了我國在國際經濟社會影響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國經濟社會的面貌從此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一、國民經濟上大台階,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了由弱到強的舉世矚目的巨大轉變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45億元,在世界主要國家中位居第10位。人均國民總收入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發達的低收入國家行列。改革開放的推進,不斷為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我國經濟迅速走上快速發展的軌道。改革開放的30年,是我國經濟蓬勃發展的30年,是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由弱變強的30年,是我國逐步擺脫低收入國家不斷向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邁進的30年。30年間經濟實現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長速度。改革開放初期,黨和政府按照改革開放的總體要求,確立了「三步走」的偉大戰略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全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精神,奮發圖強,開拓進取,1987年提前3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第一步戰略目標,1995年實現再翻一番的第二步戰略目標,提前5年進入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新的發展階段。在實現「三步走」偉大戰略目標的進程中,國民經濟實現快速增長。1979-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實際增長9.8%,不僅明顯高於1953-1978年平均增長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於同期世界經濟年平均增長3.0%的速度。與日本經濟起飛階段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9.2%和南韓經濟起飛階段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5%不相上下。經濟總量連上幾個大的標志性台階。經濟的快速增長使經濟總量呈現加速擴張態勢。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45億元迅速躍升至2007年的249530億元。其中,從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萬億元用了8年時間,上升到1991年的2萬億元用了5年時間,此後10年到2001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萬億元,2001年超過10萬億元大關,2002-2006年進入高速增長期,平均每年上升2萬億元,2006年超過20萬億元,在此基礎上,2007年一年又增加3.76萬億元。經濟總量居世界位次穩步提升。經濟總量的加速擴張大大縮小了我國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差距。30年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僅次於美國、日本和德國。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摺合成美元,我國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為32801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的23.7%,日本的74.9%,德國的99.5%,分別比1978年提高17.2、59.7和78.9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份額也有明顯上升,1978年為1.8%,2007年提高到6.0%。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成倍增加。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1987年的1112元後,1992年達到2311元,2003年超過萬元大關,達到10542元,到2007年又迅速攀升至18934元,扣除價格因素,2007年比1978年增長近10倍,年均增長8.6%。人均國民總收入也實現同步快速增長,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准,我國已經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對於我國這樣一個經濟發展起點低、人口基數龐大的國家,能夠取得這樣的進步,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國家財政實力不斷增強。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規模的擴大,同時帶來了國家財力的增加。1978年國家財政收入僅1132億元,1985年翻了一番,達到2005億元,1993年再翻一番,達到4349億元,1999年跨上1萬億台階,達到11444億元,2003年超過2萬億元,達到21715億元,2007年,國家財政收入已經超過5萬億元,達到51322億元,1979-2007年年均增長14.1%。財力的增加對促進經濟發展、加強經濟和社會中的薄弱環節、切實改善民生、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自然災害的沖擊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外匯儲備實現由短缺到富足的歷史性轉變。1978年,我國外匯儲備僅1.67億美元,人均只有0.17美元,摺合成人民幣不足1塊錢,短缺是當時外匯儲備的基本特徵,出口創匯是發展對外貿易的基本動力。但隨著我國對外經濟的發展壯大,經常項目貿易盈餘不斷積累,外匯儲備的短缺迅速成為歷史,1990年外匯儲備超過百億美元,達到111億美元,1996年超過千億美元,達到1050億美元,2006年超過1萬億美元,達到10663億美元,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我國外匯儲備擴大到15282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位。大型公司(企業)不斷涌現並迅速發展壯大。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型企業由少到多、由弱變強,成為改革開放30年經濟發展成就的醒目標志。根據美國《財富》雜志評出的2007年度世界500強公司名單,我國內地共有22家,其中中國石化集團名列第17位,比2006年提升6位,取得中國公司在世界500強排行榜上的最好名次,也是中國公司首次進入世界前20強。二、經濟結構大調整,發展方式和增長模式呈現出由粗放向集約和節約的重大轉變</strong></p><p>30年來,改革進程的加快和經濟的快速增長,促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改革開放的30年,是經濟結構大調整的30年,是經濟發展方式和增長模式不斷呈現新格局的30年。</p><p>二、三產業快速發展,產業結構基本實現以工農業為主向一、二、三次產業協同發展的轉變。30年來,三次產業在調整中均得到長足發展,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強化,工業實現持續快速發展,服務業迅速發展壯大。1979-2007年,第一、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4.6%、11.4%和10.8%。三次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3.9調整為2007年的11.3:48.6:40.1。與1978年相比,2007年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6.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上升0.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大幅上升16.2個百分點。</p><p align=center></p><p>工業結構基本實現了由技術含量低、勞動密集程度高、門類單一的結構向勞動密集、技術密集、門類齊全的發展格局轉變。30年來,冶金、能源、紡織、機械、航運等傳統工業在改造中實現結構不斷調整升級。2004年鋼鐵工業的連鑄比已提高到95.9%,比1980年提高近90個百分點,達到國際先進水準。銅、鉛先進熔煉生產工藝的產能達到總產能的70%左右,電解鋁自焙槽工藝已全部淘汰,改為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大型預焙電解槽技術。耗煤低、發電效率高的單機容量30萬、60萬千瓦機組已成為我國電力工業的主力發電機組,並逐步向100萬千瓦級發展。落後棉紡錠和毛紡錠得到大規模壓縮,棉紡織設備的大部分機器採用了變頻調速、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LC技術,基本實現了紡機產品的機電一體化。大型燃氣輪機、抽水蓄能機組、直流輸電設備、超臨界火電機組、大型船用曲軸等實現國產化,年產千萬噸級的大型煉油廠設備自主化率高達90%。與此同時,電子資訊、生物工程、航空航太、醫葯製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術工業從無到有,蓬勃發展,成為帶動我國工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因素。經過30年來的發展,我國在航太技術、核能發電技術、高性能電腦技術、重型機械成套設備製造技術、數控機床製造技術、第三代通信技術等領域都有一系列重大突破。2007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增加值11621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7%,比1995年提高3.0個百分點。</p><p>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基本實現了由城鄉分割向城鄉協調共同發展的轉變。30年來,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逐年提高,城鎮化水準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7年的44.9%,上升了27.0個百分點,年平均上升0.9個百分點。城鎮總人口年平均增加1453萬人,鄉村總人口年平均減少216萬人。大量鄉村人口由農村向城鎮轉移,促進了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鎮吸納就業的能力不斷增強,1978-2007年,城鎮就業人員佔全國的比重從1978年的23.7%上升到2007年的38.1%。與此同時,城鎮就業崗位的快速增加帶動了鄉村勞動力不斷向城鎮轉移,使鄉村就業人員佔全國就業總量的比重從1978年的76.3%下降到2007年的61.9%。</p><p align=center></p><p>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基本實現了由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向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轉變。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業佔全部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77.6%,集體工業佔22.4%,國有占絕對優勢;發展到2007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下降到29.5%,集體企業佔2.5%。國有企業佔比的下降並沒有改變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仍占絕對優勢。2007年,石油天然氣開采業和電力熱力的生產供應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產值所佔比重分別為96.9%和90.8%,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佔75.5%,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分別佔49.8%、42.0%和32.2%。與此同時,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對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和活躍市場等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從數量看,2007年全國登記的個體工商戶為2741.5萬戶,私營企業551.3萬家,分別比1992年增長0.8倍和39.1倍。在規模以上工業中,非公企業數量達30.3萬個,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的90%。從創造的產值看,2007年規模以上非公企業工業總產值所佔比重為68%。從就業上看,2007年,城鎮國有和集體單位從業人員佔全部城鎮從業人員的24.3%,而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城鎮從業人員幾乎全部集中在公有制企業。</p><p>分配結構出現了明顯調整,基本實現了由平均主義突出、收入渠道單一,向以勞動報酬為主、資本和技術等收入為輔的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轉變。1979-2007年,我國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4.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1%。與此同時,不斷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進一步完善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2007年,在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全部年收入中,工薪收入佔68.6%,比1990年下降7.2個百分點;經營凈收入佔6.3%,財產性收入佔2.3%,轉移性收入佔22.7%,分別比1990年提高4.8、1.3和1.0個百分點。2007年,在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中,工資性收入佔38.6%,比1985年提高20.5個百分點;家庭經營性收入佔53.0%,下降21.4個百分點;財產性收入從無到有,已佔到3.1%。</p><p><strong>三、商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大提高,實現了從短缺到總體基本平衡的根本性轉折</strong></p><p>經過30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商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明顯提高,曾經困擾我們多年的商品和服務的短缺問題大大緩解。改革開放的30年,是商品和服務由短缺轉向總體基本平衡或略有結余的30年,是商品和服務供給能力不斷提高的30年。農產品供給能力穩定提高。30年來,確保農業特別是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供給始終是黨和政府關注的重點。第一產業增加值由1978年的1028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28095億元,扣除價格因素,增長2.7倍,平均每年增長4.6%。主要農產品產量成倍增加。2007年,糧食產量達50160萬噸,比1978年增長64.6%;棉花產量762萬噸,增長2.52倍;油料產量2569萬噸,增長3.92倍;糖料產量12188萬噸,增長4.12倍;水果產量18136萬噸,增長26.6倍;水產品產量4748萬噸,增長9.2倍。肉類產量6866萬噸,比1979年增長5.5倍。工業生產能力擴張迅速。2007年工業增加值突破10萬億元,達到10736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1978年增長了23倍,年均增長11.6%。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增長迅猛。2007年生產原煤25.3億噸、粗鋼4.9億噸、水泥13.6億噸、汽車889萬輛,分別比1978年增長3.1倍、14.4倍、19.9倍和58.6倍,家用電冰箱由2.8萬台增加到4397萬台,彩色電視機由0.4萬台增加到8478萬台,行動通訊手持機和微型電子電腦從無到有,擴張迅速,2007年產量分別達到5.5億台和1.2億台。初步統計,附加值較高的發電設備2007年比1978年增長25.9倍,冶煉設備增長5.4倍,金屬切削機床增長2.5倍,交流電動機增長4.9倍。製造業大國地位初步確立。根據聯合國工發組織資料,1995-2000年,我國製造業年均增長9.3%,比工業化國家快6.1個百分點,比發展中國家快4.0個百分點;2000-2006年年均增長11.2%,比工業化國家快9.4個百分點,比發展中國家快4.2個百分點。按照2000年不變價計算,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世界的份額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1.4%。按照國際標准工業分類,在22個大類中,我國製造業佔世界比重在7個大類中名列第一,其中,煙草類佔比49.8%,紡織品類佔比29.2%,衣服、皮毛類佔比24.7%,皮革、皮革製品、鞋類佔比33.4%,鹼性金屬佔比23.8%,電力裝備佔比28.2%,其他交通工具佔比34.1%;有15個大類名列前三;除機動車、拖車、半拖車一個大類外,其他21個大類所佔份額均名列世界前六位。而在發展中國家中,除機動車、拖車、半拖車一個大類名列第十一位外,其他21個大類所佔份額都名列第一位。第三產業迅速成長。隨著對第三產業認識的不斷深化和投入的不斷增加,第三產業實現快速發展。2007年,第三產業增加值10005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1978年增長18.6倍,年均增長10.8%。在第三產業中,各類服務業均實現快速增長。商業持續繁榮,基本形成了多層次、多門類的商品市場體系和多種經濟成份、多種市場流通渠道、多種經營方式並存的商品市場格局。200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210億元,比1978年增長56.2倍,年均增長15.0%。金融市場體系初步建成,金融產品逐漸豐富。2007年底,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26.2萬億元,比1978年增長137倍;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7036億元,比1994年增長17.7倍。交通郵電蓬勃發展。2007年,旅客運輸周轉量21593億人公里,比1978年增長11.4倍,年均增長9.1%。貨物運輸周轉量101419億噸公里,比1978年增長9.3倍,年均增長8.4%。郵電業務總量19805億元,比1978年增長580.0倍,年均增長24.5%。房地產業發展迅猛。2007年,城鎮房地產開發投資25289億元,占城鎮全部投資的20%以上,房地產業增加值11854億元,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1.8%,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行業。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穩居世界前列或位次前移。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提升了我國主要產品在世界的位次。2007年,主要農產品中,穀物(45632萬噸)、肉類(6866萬噸)、棉花(762萬噸)、花生(1302萬噸)、油菜籽(1057萬噸)、茶葉(117萬噸)、水果(18136萬噸)等產品產量已穩居世界第一位。甘蔗(11295萬噸)、大豆(1720萬噸)分別居第二、四位。主要工業產品中,鋼(56561萬噸)、煤(25.26億噸)、水泥(13.6億噸)、化肥(5825萬噸)、棉布(675億米)居第一位。糖(1271萬噸)居第三位。發電量(32816億千瓦小時)居第二位。原油產量(18632萬噸)居第五位。其他主要產品產量的位次也明顯前移。四、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大加強,實現了從制約到有力支援經濟發展的顯著轉變基礎設施基礎產業曾經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改革開放30年來,加大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的投入取得明顯效果。改革開放的30年,是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大加強的30年,是能源、交通、通信等「瓶頸」制約不斷緩解的30年。能源生產能力由弱變強。能源不僅關繫到經濟能否取得穩定的增長動力,還關繫到國家的經濟安全,因此,黨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增加能源供給。30年來,通過不斷大幅度地增加能源投入,我國能源生產能力大大增強。2007年,我國能源生產總量達到23.5億噸標准煤,比1978年增長2.8倍,年均增長4.7%,已經成為世界上除美國之外的第二大能源生產國,能源總自給率達到90%。在主要能源中,2007年原煤產量25.26億噸,居世界第一位,比1978年增長3.1倍。2007年末,發電裝機容量7.18億千瓦,比1978年增長11.6倍,年均增加9.1%。2007年發電量達到32816億千瓦小時,比1978年增長11.8倍,年均增長9.2%。與此同時,可再生能源開發效果明顯,水電、核電、風電占能源生產總量的比例由1978年的3.1%提高到2007年的8.2%。交通運輸能力明顯增強。經過30年的不懈努力,鐵路、公路、機場、港口等交通基礎設施實現快速擴張。鐵路營業里程由1978年的5.2萬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7.8萬公里,增長50.9%,累計新增2.6萬公里。公路里程由89萬公里增至358萬公里,增長3倍,累計增加269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從無到有,2007年末達到5.4萬公里。民用航空航線里程由14.9萬公里擴大到234.3萬公里,其中國際航線由5.5萬公里增至104.7萬公里,增長17.9倍。管道輸油(氣)里程由0.83萬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5.45萬公里,增長5.6倍。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由1985年的3.1億噸增至38.8億噸,增長11.5倍,連續五年居世界第一。郵電通信業蓬勃發展。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以及資訊化的發展不斷催生對通信基礎網路的需求,郵電通信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最快的基礎產業之一。到2007年末,已初步建成覆蓋全國、通達世界、技術先進、業務全面的國家資訊通信基礎網路。固定電話用戶由1978年的193萬戶增加到2007年的36564萬戶,增長189倍。行動電話用戶從無到有,由1990年的1.8萬戶膨脹到2007年末的54731萬戶。通訊設施明顯改善。全國局用交換機容量由1978年的0.04億門升至2007年的5.1億門,增長125倍。行動電話交換機容量達到8.5億戶。長途光纜線路長度達到79.2萬公里,互聯網寬頻接入埠8539萬個。全國郵電業務總量從34.1億元增加到19805億元,增長580倍。已通郵的行政村比重達到98.4%。我國互聯網上網人數達到2.1億人,居世界第二位,寬頻上網人數1.63億人。網路規模居全球第一,發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

『柒』 我國的成就

新中國的成就
1、政治方面的成就:
港澳回歸,一雪百年恥辱;
一帶一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
亞洲投行,由中國主導,打破日本美國控制的亞洲開發銀行對亞洲基建方面的壟斷。
杭州G20峰會,促進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
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一票否決。
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
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中國版TPP。
上合組織,亞洲版的小北約
東盟+3,中國與東盟的對話窗口
非洲論壇,中國開拓非洲的急先鋒
2、經濟方面的成就
中國GDP超10萬億美元,是世界上10萬億俱樂部成員,是日本GDP的2倍。
西氣東輸,保護環境,掃除霧霾。
南水北調,史無前例。
三峽大壩,世界第一
西藏天路,世界屋脊上的巨龍。
高鐵2萬公里,佔世界6成。
鋼鐵產量,世界16億噸,中國佔8億噸。
中國高速公路12萬公里,佔世界的52%,力壓美國佔世界第一。
有六個世界之最的港珠澳跨海大橋。
世界第一的三峽大壩
外匯儲備N年保持世界第一,中國美國已經太多,所以中國不斷減持美元。
其他的例如電腦、電視、冰箱、平板、空調、手機產量佔世界一半以上之類,就根本不用說了。
3、體育方面的成就
北京奧運,世界最好的奧運會,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里約奧運會,中國發揮的不好,才得了金牌前三。
北京奧運,中國是奧運會金牌榜絕對王者。
籃球出現突破——姚明出現了。
劉翔——得了三個金牌然後,忽悠了2屆奧運會
男足曾實現歷史性突破,闖入2002年韓/日世界盃賽
跳水從夢之隊時代到里約奧運會中國隊的金牌第一的超級夢之隊
中國橫掃世界乒壇
中國女排東山再起,兩奪世界冠軍,更奪得了里約奧運金牌
女子網球崛起,金花群芳爭艷
4、科技方面的成就
中國天眼,世界最大的望遠鏡
北斗衛星,世界排名第二位。
神舟飛船,載人航天;我國是世界第三個把飛行員送入太空的國家
長征系列火箭,發生成功率、有效載荷都是杠杠的!
長征五號,大火箭,世界僅有中美俄能造。
嫦娥工程,把飛船發射到月球。
天舟貨運飛船,為太空站提供補給。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太空進行試驗
兩彈一星,國之重器
神威·太湖之光計算機,計算能力世界第一
天河二號計算機,曾經的第一,現在的第二
量子衛星墨子號,世界獨一無二
探索一號深海科考探測器船,探尋水下五千米的秘密
大型客機(C919),世界第三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31次赴南極,踏遍世界五大洋。

閱讀全文

與我國的外匯儲備成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住房貸款利率下降 瀏覽:83
光大理財產品交易日 瀏覽:166
富德金融投資有限公司 瀏覽:325
信託產品怎麼備案 瀏覽:757
攝影大賽活動方案金融機構 瀏覽:929
孕嬰線股票 瀏覽:900
20收益理財產品 瀏覽:694
創興置業股份有限公司官網 瀏覽:514
融資租賃的租金有無限制 瀏覽:846
股票量化交易軟體app 瀏覽:795
可轉債臨時停盤交易規則 瀏覽:769
董監高配偶股份減持 瀏覽:607
外匯中做空的詳細意思 瀏覽:704
小鵬融資租賃分期難不難 瀏覽:31
日元和對港幣匯率 瀏覽:864
杉杉集團胡海平 瀏覽:488
證券交易所的資金可用不可取 瀏覽:152
600256融資融券 瀏覽:568
國內頂尖融資公司排名 瀏覽:479
股份分為哪幾種乾股 瀏覽: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