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機會成本在企業投資決策中的作用
給你兩篇文章吧。
《機會成本概念與金融衍生產品的功能分析》
機會成本概念與金融衍生產品的功能分析
在我們引進的經濟學概念里,「機會成本」深入人心的程度是非常之高的,它不僅活躍於經濟學理論學術界,而且深得現實經濟生活里各方面的器重,甚至於擴展到了政治體制、法律觀念和社會管理等諸多方面,至於在金融投資、股票、證券行業里,「機會成本」常常與風險概念一並使用,成為投資決策與風險判斷的最重要的方面。不談「機會成本」而言投資者,多半會被認為是「不合格」的投資者。
機會成本又稱為擇一成本,它是指在生產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生產一種貨物佔用資源而不能用於生產另一種貨物的價值。換言之,就是當一種資源只能用於生產一種產品時,未被選擇的生產產品的價值大小,就是被選擇的生產產品的機會成本。如一批鋼鐵用於生產機床時,它們就不能被用於生產汽車,生產汽車產生的價值便是生產機床的機會成本;同樣,當鋼鐵用於生產汽車時,生產機床產生的價值就是生產汽車的機會成本。由於資源的有限性,生產者只能在不同的產品生產決策上做出選擇,擇一而須棄另一,擇得合適,便是機會成本低下,經濟效益好;相反,擇得機會成本高者,經濟效益就不好。由於機會成本並不是實際選擇定的生產產品的成本,它更大程度上是觀念性的。
無疑,這是一個很有實際使用價值的經濟學概念,當它從生產領域引入到投資領域後,投資資金便作為資源來看待了。在投資的選擇上,擇一而不能投另一,便有投資的「機會成本」考慮。投資者的投資決策無一不是在投資項目的多方面對比與選擇後才完成的,那種被列於選擇,而最後又沒有投資的項目,自然成為了機會成本的計算主體,在這一主體上投資可能得到的全部的價值收益加上投資價值量,就是被選擇定的投資的機會成本。
當機會成本概念引入投資領域時,相應地,人們對於風險的概念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傳統的投資活動里,人們通常只從投資活動本身計算成本,如投資咨詢成本、投資的可行性研究成本、投資的生產資料成本、人工成本等,它構成了投資的實際成本。一個投資項目或對象,只有耗費於其上的各種支出才是成本計算范圍內的。在這樣的基礎上,投資的成功與否,就取決於投資後產生的收益,投資成本水平高低則取決於收益的多少,它與投資活動范圍以外的項目是沒有什麼關系的。在這種成本概念下的投資風險,也就是投資後可能沒有任何收益,而且可能損失投資資本的結果。有了機會成本概念之後,投資者便將風險的范圍擴大了,如果投資的項目或對象雖然得到了收益,但沒有達到預計的水平,沒有達到投資於另一個項目或對象可能產生的收益水平,也就是說,投資實現的收益水平並沒有高於機會成本,這便是投資的不成功,投資沒有得到「機會」性收益,投資決策錯誤,與此相關的投資決策與活動就是風險巨大型的。
正是這樣的投資機會概念和投資風險概念,使得投資者對於投資的考慮發生了一次革命性的變化,投資者不再簡單地將投資的直接收益作為評判投資成本與否的標准,而是將收益與風險和「機會成本」聯系分析,對投資的成功要求大大提高了。相應地,人們推出了新的風險分析辦法,並且推出了大量的避免風險的工具與方法,試圖在任何一次投資活動中,都取得最大的收益,或是將風險降低到最小水平。金融衍生產品就是其中重要的工具之一。
應當說,當前的金融衍生產品給予我們這個世界的,主要還是一種方法,一種工具。它似乎在表明,凡是與金融活動相關的產品,無一不可以來「衍生」一下,利率可以,股票指數可以,外匯可以,債務當然也可以。因此,我們目前還根本細分不了金融衍生產品的種類,大體與金融活動相關的期貨、期權、調期、回購等都在金融衍生產品范圍之內。因此,金融衍生產品可以定義為已有金融產品基礎上設計出來的新的投資對象。顯然,作為投資對象,金融衍生產品的功能就是清楚的:一是避免風險功能;二是投機套利功能,投資就有投機的可能,金融衍生產品不是一般的投資對象,投機功能就是強大的。就金融衍生產品的避免風險功能而言,在投資者風險概念擴大了的情況下,金融衍生產品的這一功能似顯得更加招人喜歡,也更顯得地位突出。
以股票期貨指數為例來討論。對於單個投資而言,股票投資可能是世界上風險最大的投資之一,這就產生了投資避險的要求。股票指數期貨正是應這樣的要求而「衍生」出來的產品。對於一個有多種股票的投資者而言,股票指數期貨就是最有效的避免風險的工具了,它以股票指數期貨市場相反的操作。一定時間後,股票的價格真的下降了,投資者手中的股票貶值了,他的投資受到了損失;但是,股票期貨也下跌了,他通過買入股票期貨來對沖,贏得了期貨市場上的正向收益,結果,該投資者沒有損失,或許還能賺點,最普遍的情況,便是損失得很少。
同樣,如果一個投資者賣出股票後,做了空頭,股票價格上升,而且顯示出了繼續上升的熱頭,這對於投資者是一個損失,他需要別的方式對這種損失進行補償,於是,他需要買入股票期貨來避免這種風險,如果股票市場價格上升,他出售股票的損失也就越大;而在股票期貨市場上,股票指數期貨價格上升,賣出合約可以得到相當價值的收益,這樣一收一付,正負相抵後,至少也是風險減少,股票指數期貨的避免風險功能表現得格外充分。
在這樣的股票市場與股票指數期貨市場相反的操作中,我們可以留心到如此的事實:如果投資者在股票市場上做的是多頭,而同時並不利用期貨市場上的避險保值功能,那麼,投資者可能會有兩種結果出現:一是股票的價格上升,股票的投資者將拋出股票,取得可觀的投資收益;二是股票的價格下降,股票的投資者由於資金周轉等問題,他不得不拋出,由此蒙受較大的投資損失,與既做股票市場多頭,同時又做股票期貨市場上的賣空來說,投資者可能賺得痛快,也可能賠得慘重,收益的波動曲線是大幅度的;而利用了股票期貨市場者,就在不賠不賺和小賠小賺之間波動,曲線是平緩型的。
同樣,當投資者在股票市場上做的是空頭時,在不利用股票期貨市場的情況下,投資者可能由於價格下降而慶幸拋得及時,減少了損失或是獲得了收益;相反,如果股票價格上升,投資者則可能後悔拋股票過早,形成了重大的損失。和利用股票期貨市場情況不同,如此的投資活動的收益波動曲線是高波峰和低波谷的。如果利用了股票期貨市場,則拉平了收益的波動曲線。
可見,用不用股票期貨來做反向操作,實際上是投資者對投資做不做保險的選擇,如果做了,投資者就不再有投資損失的巨大風險,但同時,它也使投資者得到較大收益的可能性消失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風險是避免了,但賺取大錢的機會也丟掉了。我們承認,這的確是金融衍生產品投資保值避免風險的功能。但是,如果認識只是停留於此,我們的思想就顯得過於狹窄了。
仔細的分析可以發現,利用股票期貨市場來避免做股票投資的風險,從本質上看,是一種誇大機會成本的觀念在作崇,投資者將股票投資的非實際成本過於計較了。在多頭投資者那裡,他將股票價格可能下降而形成的風險誇大了,但他又不想馬上拋出股票,由此利用起了股票期貨產品;在做空頭的投資者那裡,他將股票價格可能上升而形成的風險誇大了,但他又沒有辦法不做空頭,他也就利用起了股票期貨產品。多頭者想持有股票,空頭者不想馬上投資,都是以相反的操作作為機會成本來考慮的:多頭怕拋了股票會有更大的損失,而空頭則害怕馬上買入會極不合算。這樣的結果,機會成本成了投資的最主要考慮,同時又被放置於放大的地位上,投資者便有無所適從的感覺。最後,乾脆利用股票期貨市場來「保險」,誇大的機會成本馬上變成現實的風險度量,投資者用股票期貨消滅了風險,也消滅了增加收益的機會。
但是,機會成本畢竟不是實際成本,在進行股票投資時,考慮機會成本是必要的。若是過於計較,結果就失去投資本身的意義了。在進行任何投資時,投資量、實際成本支出、投資收益和投資損失量是四個真實的需要計算的指標,一個股票投資者做多頭時,他應當對股票市場的情況有充分的研究和了解,如果他估計股票價格將下降,最簡單可靠的反應是將股票及時地拋出;一個股票投資者做空頭時,如果他估計股票價格將上升,他就應當在股票市場上及時地買進,以待謀利。如果投資者的估計錯了,投資者將需要支付的是實際的投資損失量或是實際成本。利用股票期貨市場來「保險」價值,實際上是一種將手中現有價值延續到一段時間後不變的做法,它與股票投資者對市場的分析與判斷不再有任何關系,市場是升是降,投資者手中的價值基本不變。這是一種積極意義上的投資么?就此而論,股票期貨產品的保值功能是消極的工具,它使投資者沒有了投資價值的變化風險,也沒有了投資價值增加的積極力量。
問題還遠不止於此。股票市場上的投資者千千萬萬,如果每個投資者都是如此進行操作,不論做空頭還是做多頭,投資的風險都由股票的期貨市場操作「保險」住了,那麼,股票市場的價值變化也就將基本穩定了。從總的情況分析,現代的股票市場,不論是發達國家的市場還是發展中國家的市場,都具有「零和交易」或是准「零和交易」的性質,即是股票市場有人賺錢,一定是他人賠錢所致。在投資者都用股票期貨來進行保值後,股票市場便一定是超常地穩定了,沒有人能夠利用股票市場的波動來進行投資了,這樣一來,股票市場的存在便有了問題,沒有投機的股票市場,還有什麼投機者呢?就是一般的投資者,誰又不想低價買入而高價賣出呢?股票市場的存在又還有什麼必要呢?
從理論上講,股票的期貨產品如果只是讓股票市場的投資者作為保值來使用,這一產品的保值功能很可能就會將股票市場送進歷史的博物館。但是,現實運行的情況表明,股票市場並不因為股票期貨市場的出現而有生存問題,相反,這使得股票市場更加活躍,而且波動更大。這就充分地告訴世人,股票期貨產品最重要的功能並不是保值,而是投機,股票期貨產品雖然產生於股票產品,但它遠比股票本身更具投機性,這是我們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結論。
雖然金融衍生產品的功能目前還沒有一致性的定論,對於它是褒是貶各有說法,毀譽參半,爭論頗大。從我們的分析可見,金融衍生產品重要的不在於它有避免風險的功能,而在於它更大的投機性。事實上,投資者對股票期貨等金融衍生產品看重的,就是它們的投機功能,就是它們「以小博大」的投機方式,真正利用金融衍生產品來進行避免風險保值者並不多。這樣的格局,應當成為研究金融衍生產品市場重要的依據。當然,對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管理的政策制定與決策部門來說,如此的結論更有特別的意義。
《投資決策理論新發展——實物期權理論研究綜述》
現行投資決策理論產生於20世紀中期,其成熟的標志是《資本預算》(Dean,1951)一書的出版。隨後Markowitz(1959)提出了投資組合理論(Portfolio Theory),在此基礎上Sharpe(1964)、Lintner(1965)提出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ital Assets Pricing Model,即CAPM)。投資組合理論和CAPM的問世將證券的定價建立在風險和報酬的基礎上,這不僅受到諸多投資機構和投資人的熱烈歡迎,而且極大地改變了公司的資產選擇和投資策略,被廣泛應用於公司的投資決策實踐。
時至今日,現行投資決策理論的缺陷日益明顯。越來越多的理論和實踐工作者呼籲對投資決策理論進行修正。對投資決策理論的進一步研究已成為時代的要求。近十年來,投資決策理論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基於實物期權的投資決策理論的研究上。
一、實物期權理論的起源和確立
實物期權即實際投資機會,是指存在於實物資產中且具有期權性質的權利,換句話說,就是將期權的觀念和方法應用於實物資產(real assets),特別是公司的資本預算評估與投資決策之中。其理論起源於實踐工作者、戰略專家以及理論工作者對現行投資決策理論的不滿。
早在實物期權理論產生以前,公司經理和戰略專家們就直覺地認識到經營管理柔性和戰略作用的價值,所以,在現實中他們並不只是簡單應用凈現值法來進行投資決策,相反,往往憑借個人的經驗來作出決策。Dean(1951)、Hayes和Abernathy(1980)、Hayes和Garvin(1982)等指出,標準的貼現現金流量方法常常低估投資機會的價值,導致投資短視行為並造成投資不足。決策理論工作者在20世紀60年代進一步用決策樹法來完善凈現值法,然而這只能部分地反映投資決策的柔性價值。Myers(1977,1987)指出,傳統的貼現現金流量方法在評估具有經營柔性和戰略作用的投資機會時有它內在的缺陷,他認為由投資所產生的現金流量,是來自於對目前所擁有資產的使用,再加上一個對未來投資機會選擇的權利。同時,他將期權的觀念應用於實物資產上,提出可以借用金融期權定價理論來評估此類投資機會。在Myers把一些投資機會看作是「增長期權」的思想基礎上,Kester(1984)討論了增長機會的戰略和競爭作用。Trigeorgis和Mason(1987)指出在評價公司經營柔性和戰略作用時,基於期權定價理論的評估方法是比較適用的方法。Baldwin和Trigeorgis(1993)指出,可以通過獲取和管理公司的實物期權等主動活動來解決投資不足的問題並重建競爭優勢。Mason和Merton(1985)、Trigeorgis(1988)、Brealey和Myers(1991)以及Kulatilaka和Marcus(1988,1992)等討論了其他更一般的實物期權的概念。其中,Mason和Merton(1985)對許多投資運營的實物期權作了詳細的討論,並把它們通過一個假設的大規模能源投資項目的形式集中地表現出來。
二、實物期權定價的理論基礎
實物期權定價的理論基礎來自Black和Scholes(1973)、Merton(1973)等關於金融期權定價的開創性的工作。Cox、Ross和Rubinstein(1979)提出的離散時間二項式定價模型使得期權定價相對簡單易行。Margrabe(1978)討論了兩種風險資產互換的期權定價。Stulz(1982)分析了兩個風險資產的最大(最小)值的期權的定價。Johnson(1987)進一步把上述分析拓展到對多種風險資產的期權定價。這些研究使得分析放棄、轉換用途的實際投資機會(實物期權)成為可能。Geske(1979)討論了復合期權的定價,這在理論上可用於評估增長投資機會的價值。Carr(1988)綜合上述兩類工作分析了序列(復合)交換期權的定價。以上這些工作,至少在理論上可以用來對序列投資以及其他實際投資機會(實物期權)進行定價。
Cox和Ross(1976)指出,金融期權可以看作是特定的可交易證券的組合,也就是提出了合成期權的概念,這使得對期權的定價成為可能。無風險定價系統的基本特徵就是構造等價可交易證券組合。由於同風險態度以及資本市場均衡無關,風險中性定價對將來的期望收益以無風險利率貼現。Rubinstein(1976)在不存在連續交易機會和風險迴避的條件下也給出了標准Black-Scholes期權定價公式。Mason和Merton(1985)、Kasanen和Trigeorgis(1994)等指出,理論上可以用類似於對金融期權定價的理論對實物期權進行定價,因為盡管實物期權並不能被交易,但在投資決策中,我們關心的是,如果公司的現金流量是可交易的話,那麼它們的價值是多少。對於實物期權定價來說,在市場中存在同不可交易的實際資產具有相同風險特性的可交易孿生證券(或可交易證券的動態組合)已經足夠解決問題了。Garman(1976),Constantinides(1978),Harrison和Kreps(1979)以及Cox、Ingersoll和Ross(1985)等人的研究進一步表明,無論或有權益資產是否可交易,在為它們定價時,只要我們將基本變數的預期增長率減去其波動率與風險市場價格的乘積,我們就可以用風險中性方法對其定價。這好比以無風險利率貼現等確定性現金流量,而不是以風險調整貼現率來貼現期望現金流量。對於無系統風險的實際資產來說,等確定性或者是風險中性增長率等於風險利率。然而,如果標的資產不可交易,那麼它的增長率就要比等風險可交易金融證券的均衡期望收益率要低。由於二者之間存在差距,在進行期權定價時,需要進行類似股息的調整。McDonald和Siegel(1985)指出,可以用市場均衡模型來估算二者之間的差額。
三、各種實物期權定價理論的綜述
現在已有許多關於實物期權定價研究的文獻。這些研究文獻大多是針對某一種實物期權進行分析,一般都給出了解析解。McDonald和Siegel(1986),Paddock、Siegel和Smith(1988)以及Tourinho(1979)等都討論了推遲期權。Ingersoll和Ross(1992)研究了利率變化對投資價值的影響。Pindyck(1988)研究序列投資中推遲期權的價值,並分析最佳投資進度安排。Carr(1988)和Trigeorgis(1993)也討論了序列投資問題。Trigeorgis和Mason(1987)、Pindyck(1988)研究了膨脹和收縮期權。McDonald和Siegel(1985)、Brennan和Schwartz(1985)分析了關閉和再運營期權。Myers(1990)分析了放棄期權。Margrabe(1978)、Kensinger(1987)、Kulatilaka(1988)以及Kulatilaka和Trigeorgris(1994)等研究了轉換期權。Myers(1977)、Brealey和Myers(1991)、Kester(1984,1993)、Trigeorgis和Mason(1987)、Trigeorgis(1988)、Pindyck(1988)以及Chung和Charoenwong(1991)等把將來的投資機會看作是公司的增長期權,並進行了研究。
盡管上述這些研究豐富了實物期權定價的理論,但是,由於它們主要是針對特定時段的特定種類的實物期權進行定價,所以沒有太大的實際應用價值。現實中投資項目一般比較復雜,通常一項投資中包括多種實物期權,而且這些期權的價值互相影響。唯一的例外是Brennan和Schwartz(1985)的研究。在研究中,他們分析了暫停(再開始)采礦的實物期權以及放棄采礦的實物期權的綜合價值,他們指出,轉換礦場運營狀態的部分不可逆轉性會產生一種慣性或者滯後效用,這使得長期保持穩定的運營狀態相對有利。盡管滯後效用是早期決策對後期決策影響的一種形式,但他們並沒有明確地研究不同實物期權之間的相互影響。
Trigeorgis(1993)分析了實物期權相互影響的特性,並指出後續實物期權的存在可以使關於標的資產的早期實物期權的價值增大,因為早期實物期權的執行會改變標的資產本身的價值,從而會增加後續實物期權的價值。所以一系列實物期權的綜合價值並不等於其中各個獨立實物期權價值的簡單加總。他還研究了決定實物期權相互影響的主要因素。近來這種關於實物期權間相關性的研究,更是促使實物期權理論從理論研究階段發展到實際應用階段。
四、實物期權與傳統投資決策的比較研究
企業在考慮投資決策時所採用的傳統資本預算方案在評估比較穩定的現金流時是准確的。但是,它忽視了企業在制定決策後的管理彈性,近年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理論工作者和企業投資人士的質疑。而實物期權與傳統的資本預算評估方法(如常用的凈現值法)最大的差別在於實物期權非常重視彈性決策中的考慮因素。
Hayes和Gavin(1982)指出使用折現現金流量評估法的公司由1959年的19%增加到1975年的94%,但卻使得研究開發費用和資本投資逐年下降,這是因為折現現金流量評估法准則常低估了投資的機會,導致過於短視的決策、投資不足以及競爭力喪失等情況。
Donaldson和Lorsch(1983)認為使用現金流量折現法的資本投資決策,由於所假設投資方案的未來現金流量確定,且決策者在決策後毫無選擇和修正的機會,只能消極地執行既定政策,這使得執行的最終結果與決策者在實際經營決策上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實際上,市場環境瞬息萬變,充滿著競爭者進入等不確定性,所以投資後真正的現金流量與預先估計的現金流量可能並不一致,在市場環境及整個經營環境改變或不確定性因素消失時,決策者便會根據新的信息修正投資方案評估價值,原先的投資決策可能因此而改變。
Myers(1983)指出當採用折現現金流量評估法評估投資規劃中運營或者戰略性的期權時,有其先天上的限制。當折現現金流量評估法在評估較穩定的現金流量時,問題不大;但在評估企業的成長機會或無形資產時,特別是研究和開發投資項目的價值,因幾乎都是期權價值,所以折現現金流量評估法並不適用。
Baldwin和Clark(1992)指出傳統資本投資決策方法並不能正確評估組織能力(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組織能力的發展可使企業能更有效地開發利用市場的機會,而獲致較佳的運營績效。他們建議應將組織能力視為投資的范疇,並討論其在戰略性資本投資上的重要性。Dixit和Pindyck(1995)認為凈現值法雖然運用簡單,但它隱含了錯誤的假設,即投資是可逆的(reversible),投資是無法遞延的,然而大部分的投資是不可逆的(irreversible),而且是可以遞延的(deferrable)。
在多變的市場環境中,不確定性與競爭者的反應往往使實際收益與預期有所出入。當有新的信息或是不確定性逐漸明朗化時,企業往往發現不同的投資項目應有不同的管理彈性能力來修正原先設定的投資。例如,可以遞延投資或擴張、緊縮甚至放棄這項投資項目。這些可以依照環境變化而對未來行動做出調整的管理彈性,使原本凈現值的概率分布函數發生不對稱性與偏態,這種不對稱性和偏態來自於增加了可能的向上價值和限制向下的可能損失。當缺乏管理彈性時,傳統凈現值的概率分布是對稱的,凈現值的期望值將符合預期的分布;當管理彈性的效果顯著時,即可以提供對未來改變加以調整或改變原先設定的策略,使得帶來向上的潛在獲利且限制向下的損失,在此偏態不對稱的概率分布,它的期望值會超越靜態的凈現值的期望值,超過的部分就是期權的溢價,這反映了管理彈性的價值。
以期權方式評價資本決策構架的提出,是想把管理彈性觀念化和數量化。當考慮決策者的管理彈性時,並不是放棄傳統的凈現值(或折現現金流量)法,而是通過期權評價的方式來量化管理彈性,避免出現投資項目的價值被低估的現象。基本上,當未來情況不確定性愈大、投資期間愈長,期權的價值愈高。傳統上,不確定性愈大、投資期間愈長等因素會減少不存在實物期權情況下的凈現值,但是卻會增加期權的價值(正效果),從而抵消減少不存在實物期權情況下凈現值的負效果,使投資項目在存在實物期權情況下凈現值價值增加。
事實上,資本投資的期權理論與傳統的投資決策理論,二者最大的差異在於前者考慮了所謂投資項目所隱含的「彈性」價值。決策者要正確評估投資項目的真正價值,就必須將這一彈性考慮進來。在資本投資決策上運用實物期權,是將資本預算評估程序的現金流量折現法所需要的信息加以擴充(考慮管理彈性)。因此,在面臨高度不確定的投資機會評估時,期權評價方法將可提供較現金流量折現法更為完善的決策方案分析結果,使之能符合投資項目的特徵,並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
2. 請問2010年證券期貨統計年鑒裡面的表5-8 2009年全國上市公司股本結構裡面為什麼沒有H股的信息
這個不需要統計年鑒,而且2010年的統計年鑒現在不可能出來,09年的統計年鑒用的是08年的數據。
你可以通過以下途徑查找:
1、可以用通達信或類似軟體導出你要的數據,免費的(推薦!)。
2、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市場數據。
3、巨靈資料庫(這個是收費的)
3. spss論文
運用的方法: 逐步回歸法
實例:分析影響上海銀行存款的因素
1.目的和意義
在現代商品經濟社會中,人們的工作與生活已經離不開貨幣。在生活中人們所需的各種商品,都需要用貨幣去購買;人們所需的各種服務,也需要支付貨幣來獲得;人們勞動工作的所獲得的報酬——工資,也是用貨幣支付的;人們為了種種目的,要積累財富,保存財富,採用的主要方式是積攢貨幣、到銀行儲蓄。除個人外,企業、行政事業部門的日常運行同樣也離不開貨幣。財政收支也都是用貨幣進行的。可見,貨幣已經融入了並影響這經濟運行和人們的生活。作為經營「貨幣」這種商品的銀行的功能是辦理各種存款(也稱為負債業務)、放款和匯兌業務,其中商業銀行所吸收的各種存款(活期、定期、儲蓄)約占銀行資金來源的70%~80%,為銀行提供了絕大部分的資金來源,並為實現銀行各職能活動提供了基礎。所以說,銀行存款對銀行本身的生存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除此之外,銀行存款也能反映出一個特定時期人們的生活水平以及經濟發展的水平。因此對上海的銀行存款的分析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本文將介紹運用SPSS11.5統計分析軟體中的逐步回歸法對影響上海銀行存款的因素進行分析研究並建立模型,為相關專業人士的決策提供一定參考。
2.影響銀行存款的因素分析
存款作為銀行吸收資金來源的主要業務,其之影響因素非常的多。從中我選取了10個主要因素的(1951年至2000年)數據運用SPSS的逐步回歸法分析和研究它們對上海銀行存款的影響程度。這10個因素分別是全市居民儲蓄(億元)、從業人數(萬人)、全市居民消費水平(元/人)、全市銀行貸款(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億元)、職工工資總額(億元)、職工勞保福利費用(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外貿出口商品總額(億美元)、全市財政收入(億元)。上海全市銀行存款及影響其的10個因素的1951年至2000年的數據見下表2.1。
表2.1上海全市銀行存款數據(1951年~2000年)
年份 全市銀行存款(億元) 全市居民儲蓄(億元) 從業人數(萬人) 全市居民消費水平(元/人) 全市銀行貸款(億元)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億元) 職工工資總額(億元) 職工勞保福利費用(萬元)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 全市財政收入(億元) 外貿出口商品總額(億美元)
1964 33.29 8.64 438.31 270 45.27 7.22 19.40 33117 26.55 73.35 6.52
1965 37.66 9.98 460.76 276 49.77 7.75 20.07 33819 27.13 83.18 7.65
1966 40.18 10.68 462.62 298 62.52 7.23 19.74 34536 28.72 92.49 8.74
1967 43.58 10.60 478.39 300 71.82 4.61 20.22 35268 30.78 73.97 8.42
1968 50.25 10.56 516.44 293 85.32 4.58 19.75 36016 29.94 83.98 8.49
1969 57.42 10.18 536.70 309 82.12 7.45 21.06 36780 32.57 102.30 8.76
1970 142.41 10.47 540.87 304 76.05 10.90 20.63 37560 31.85 114.02 8.67
1971 155.28 11.29 560.29 318 88.74 11.36 21.14 38356 32.91 123.53 9.81
1972 167.81 12.51 576.74 334 99.41 13.23 22.08 39169 36.15 129.11 13.30
1973 175.86 13.13 589.52 357 112.66 16.24 22.37 39999 39.79 138.18 23.16
1974 178.21 13.85 610.16 380 125.13 22.43 22.80 40847 44.06 143.04 24.39
1975 185.09 14.66 646.88 397 129.61 32.53 23.49 41737 47.71 147.11 22.20
1976 182.60 15.37 669.56 408 133.97 23.96 24.79 46531 49.98 144.42 19.78
1977 205.30 16.00 679.65 411 143.19 18.00 24.97 49797 49.28 159.91 22.21
1978 242.93 18.18 698.32 442 153.37 27.91 28.12 57424 54.10 190.67 28.93
1979 267.92 24.88 712.59 527 165.16 35.58 32.73 81664 68.28 192.75 36.75
1980 291.06 30.20 730.77 582 200.98 45.43 38.10 94004 80.43 198.85 42.66
1981 148.85 32.92 750.22 638 221.98 54.60 39.59 102061 88.73 204.52 38.07
1982 170.56 37.94 764.03 640 227.77 71.34 41.34 113909 89.80 200.69 36.05
1983 190.73 45.97 768.90 688 239.50 75.95 42.91 127679 100.68 204.34 36.48
1984 222.51 56.10 769.79 789 245.35 91.72 53.72 152282 123.72 215.79 35.87
1985 261.09 70.09 775.53 1030 306.27 118.56 68.99 190217 173.39 263.86 33.61
1986 324.81 90.95 782.99 1190 427.66 146.93 83.35 233574 196.84 257.72 35.82
1987 396.38 120.33 788.12 1298 523.35 186.30 94.78 286323 225.25 241.36 41.60
1988 419.68 141.21 792.13 1680 576.11 245.27 114.47 391974 295.83 261.69 46.05
1989 473.73 193.47 784.96 1928 698.71 214.76 131.10 437789 331.38 297.25 50.32
1990 613.86 252.16 787.72 2009 857.76 227.08 146.78 533797 333.86 284.36 53.21
1991 769.95 328.22 798.13 2421 1008.82 258.30 172.84 670676 382.06 324.66 57.40
1992 1051.45 413.09 806.91 2842 1213.32 357.38 217.21 804903 464.82 340.13 65.55
1993 1495.06 578.39 787.25 4162 1605.57 653.91 279.33 1038701 624.30 439.53 73.82
1994 2247.56 975.95 786.04 5343 1966.96 1123.29 357.89 1241344 770.74 615.91 90.77
1995 3056.76 1396.13 794.19 6712 2387.33 1601.79 440.75 1496034 970.04 702.46 115.77
1996 3870.98 1868.34 851.21 7742 2852.66 1952.05 492.70 1873885 1161.30 873.76 132.38
1997 5560.65 2729.57 847.25 8699 3722.30 1977.59 510.10 1931500 1325.21 1070.95 147.24
1998 5595.43 2372.94 836.21 9202 4259.71 1964.83 510.35 1878137 1471.03 1146.00 159.56
1999 6270.91 2597.12 812.09 10328 4862.03 1856.72 583.54 2095239 1590.38 1390.58 187.85
2000 6925.99 2524.05 828.35 11546 5415.71 2015.76 614.53 2521553 1722.27 1752.70 253.54
註:該表數據來源:《上海統計年鑒》
2.1全市居民儲蓄(億元)
個人貨幣收入是用來供個人消費的,積蓄是准備用作遠期消費或不可預測的需要,它們都不是資本,金額也比較小。由於現代銀行制度的發展,舉辦儲蓄,並支付利息,小額的貨幣收入就可以轉化為資本,從而擴大了社會資本總量,加速經濟的發展。由表2.1可看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收入的不斷提高,全市居民儲蓄從1951年的1.01億元增加至2000年的2524.05億元,特別是1985年之後呈快速增長趨勢。可見社會公眾的儲蓄增長會提高銀行盈利資產的規模,一定程度上使商業銀行獲得更多的收益。所以,全市居民儲蓄對銀行存款有著直接而深遠的影響。
2.2從業人數(萬人)
從業人數是指在全市各行各業的企事業單位中從事工作人數的總和,其包括了國有、集體、合資、獨資等其他單位的從業人員,城鎮個體勞動者,農村集體和個體勞動者以及其他勞動者。從表2.1可知,從業人數是呈穩定增長趨勢的,這與全市人口的增加有著極大的關系。上海近十幾年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國際大都市的形象,吸引了大批的外來人口(外地和外國)來滬居住、創業以及工作。隨著全市企業數量的不斷增加,從業人數也在不斷的增加。從業人數的多少與銀行存款有著緊密的聯系,因為每個從業人員都會有自己的收入,不管收入的多與寡,他們每個人都會在銀行擁有一個以上的帳戶並利用存摺、借計卡來取工資或辦理各種活期、定期的儲蓄或取款;利用信用卡刷卡消費或提款。
2.3全市居民消費水平(元/人)
居民消費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質產品和勞務的消費過程中,對滿足人們生存、發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達到的程度。通過消費的物質產品和勞務的數量和質量反映出來。反映居民消費水平的主要指標有:
(1)平均實物消費量指標:平均每人全年主要有消費品的消費量、平均每百戶耐用消費品擁有量、人均居住面積、平均每人生活用水量、平均每人生活用電量等;
(2)現代化生活設施的普及程度指標:自來水普及率、煤氣普及率、平均每百戶主要家用電器擁有量、電話普及率等;
(3)反映消費水平的消費結構指標:居民生活消費支出中食品的比例、居民生活消費支出中文化生活服務支出比例、不同質量消費品的消費比例等;
(4)平均消費量的價值指標:平均每人消費基金、平均每人生活消費額、平均每人用於各項生活消費的支出等。
從表2.1中可以看到1990年以後的居民消費水平有了大大的提升,可見人們的生活質量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的加快也越來越好。
2.4全市銀行貸款(億元)
貸款,又稱放款,是銀行將其所吸收的資金,按一定的利率貸給客戶並約定歸還期限的業務。雖然銀行運用資金的方式不止貸款一種,但是貸款是商業銀行在其資產業務中的比重一般占首位。通過貸款聯系,銀行可密切與工商企業往來聯系,有利於拓寬業務領域,獲得更多的利潤。銀行貸款的種類按不同的標注至少又以下幾類:按期限分為短期貸款、中期貸款和長期貸款;按用途可分為投資貸款、商業貸款、消費貸款和農業貸款;按貸款是否有抵押品分為:抵押貸款和無抵押貸款;按換款的方式分為:一次償還貸款和分期償還貸款。從表2.1可知,銀行貸款不斷的大幅度增加,表明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消費理念的變化。
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億元)
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是以貨幣表現的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活動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速度、比例關系和使用方向的綜合性指標。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包括基本建設投資、更新改造投資、國有單位其他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開發投資、城鎮集體固定資產投資、聯營經濟、股份制經濟、外商投資經濟、港澳台投資經濟及其他經濟類型的固定資產投資,農村集體5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城鎮工礦區私人建房投資和國防、人防基本建設投資。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按經濟類型可分為國有、集體、個體、聯營、股份制、外商、港澳台商、其他等。按照管理渠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分為基本建設、更新改造、房地產開發投資和其他固定資產投資四個部分。
是社會固定資產再生產的主要手段。通過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的活動,國民經濟不斷採用先進技術裝備,建立新興部門,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和生產力的地區分布,增強經濟實力,為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創造物質條件。這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從表2.1可知,固定資產投資的總額是呈不固定態勢來增長的,2000年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1900年的增長8.8倍,非常真實地反映了上海在上世紀90年代經濟的騰飛。
2.6職工工資總額(億元)
職工工資總額是指各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全部職工的勞動報酬的總和,包括獎金、津貼、補貼、加班工資和其他工資(附加工資、保留工資以及調整工資補發的上年工資等)。職工工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市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而收入比較高的話,居民用於消費和儲蓄的金額也會有相應的提高,所以職工工資直接影響著銀行存款。
2.7職工勞保福利費用(萬元)
勞保福利是指勞動保險和福利。為了保護工人職工的健康,減輕其生活中的困難,我國對勞動保險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條文。福利指員工與工人福利之總稱,亦指以企業員工為對象而實施的福利措施,包括法定的福利,企業主與工會所實施的提高職工生活水準的各種措施。由表2.1可知,2000年,單位支付職工勞保福利費用的總額已經達到2521553萬元,並且其比例每年以3%~8%的速度增長,已高達67.9%,這一數據說明人們的基本生活標准可以得到保障,從而有更多的錢用於其它的消費和用於儲蓄存款或其他金融投資。
2.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指各種經濟類型的批發零售貿易業、餐飲業、製造業和其他行業對城鄉居民和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和農民對非農業居民零售額的總和。包括售給城鄉居民用於生活消費的商品(不包括住房)和售給機關、團體、部隊、學校、企業、事業單位和城市街道居民委員會、農村村民委員會用公款購買的用作非生產、非經營使用的消費品。這個指標反映通過各種商品流通渠道向居民和社會集團供應生活消費品來滿足他們生活需要的情況,是研究人民生活、社會消費品購買力、貨幣流通等問題的重要指標。
2.9全市財政收入(億元)
財政既然要提供公共物品來滿足公共需要,就要從國內總收入(GDI——與生產指標GDP相對應的收入指標)中集中一部分收入,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財政收入是指一定量的貨幣收入,即國家佔有的以貨幣表現的一定量的國內總收入;財政收入又可以理解為一個分配過程
4. 2010年中國證券期貨統計年鑒
這種東西屬於工具書類,很多的,網上的一般不全,你可以去書店買的。
5. 我國金融機構體系圖示
2007年末中國內地金融中介機構體系概覽性 質機 構 名 稱數量(家) 融 資 類 金 融 中 介 機 構 銀 行 國有(控股)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交通銀行11111 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111 股份制商業銀行中信實業銀行、中國光大銀行、華夏銀行、中國民生銀行、廣東發展銀行、深圳發展銀行、招商銀行、福建興業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恆豐銀行、渤海銀行、浙商銀行 各1(12)城市商業銀行北京銀行、上海銀行等124農村商業銀行 17農村合作銀行 113村鎮銀行 19農村金融機構北京、張家港、常熟、江陰商業銀行等8509外資金融機構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29 非銀行機構金融信託投資公司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等54財務公司東風汽車財務公司、五礦財務公司等70金融租賃公司中國租賃有限公司、東方租賃公司等10汽車金融公司 7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華融、長城、東方、信達資產管理公司4農村信用合作社 8348農村資金互助社 8貸款公司 4城市信用合作社 42合資與外資獨資財務公司 5郵政儲匯局中國郵政儲匯局1 投資類金融中 介機構證券公司銀河、申銀萬國、海通、國泰、南方、華夏等106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2證券結算公司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1基金管理公司華安基金管理公司、富國基金管理公司等54 保障類金融中介機構財產保險公司太平洋財產、華泰財產、永安財產保險公司等47人身保險公司中國人壽、新華人壽、泰康人壽保險公司等46再保險公司中國再保險公司5保險集團 6保險資產管理公司 4保險經紀公司 119保險代理公司 1688保險公估公司 250外資與合資保險公司中意人壽保險公司、美國友邦保險分公司等37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機構 1信息咨詢服務類中介 機 構證券評級機構 2證券投資咨詢公司北京新蘭德證券投資咨詢公司等105資信評級機構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公司、上海資信公司等50註:表中數據引自《2007年中國金融年鑒》、《2007年中國證券期貨統計年鑒》。
6. 求 中國證券期貨統計年鑒-2010
2009年的期貨年鑒新華書店裡有賣的26元左右。確定能買到的。
7. 機會成本在企業投資決策中的作用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做一個選擇後所喪失的不做該選擇而可能獲得的最大利益。
簡單的講,可以理解為把一定資源投入某一用途後所放棄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獲得的利益
我們常拿融資租賃和貸款比較誰的融資成本高?如果不把機會成本加進去的話,可能會得出一個不正確的結論。比如人們通常感覺融資租賃的融資成本比銀行貸款高。出現這種認識錯誤的主要在於沒有把機會成本考慮進去。
首先從利率上說租賃公司的資金是從銀行來的,因此融資成本一定比銀行高。但從機會成本考慮就不一定了。銀行貸款是以資金佔用作為標的的。融多少資金,就可以算出有多大的成本。融資租賃是以租賃物件的標的為基礎計算成本的,有些廠商租賃打出「零」利率的口號,實際上是一種促銷手段。天下沒有免費的宴席,從物件的采購上早已把利息提前納入銷售價格中去了。
因為上述原因,和租賃公司談利率,實際上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融資租賃的會計處理上可能會遇到利率問題,但不是租賃公司給出的利率,而是租賃公司的收益率。是用來財務處理的,不能真正地反映融資成本。
第二個概念是銀行的利率比租賃公司高。因為銀行的利率不能隨意加減,有政策限制。租賃公司的利率可以根據雙方的討價還價來確定,有政策支持。但是,銀行的政策現在也開始變化,實際上貸款利率已經是上不封頂。對於信用稍差的企業,銀行貸款的利率也不會低。融資租賃因為增加了一道物權保障,也是做銀行的次好項目。從利率上看不會有太大的差別,因為銀行要做這種項目也要很高的利率。
第三融資租賃項目的操作程序要比銀行貸款公開的多,申辦程序要簡單一些,談判各方的地位要平等一些。請客吃飯,回扣等桌下交易要少一些,成交時間要快一些。如果把提前投產帶來的效益算進去,使用融資租賃的機會成本比銀行貸款要小的多。
第四是融資租賃在稅收上有獨特的好處,是任何融資方式都得不到的。加上審批過程簡單,這就是為什麼在國外,融資租賃成為中小企業融資的主渠道的一個重要原因。
工程機械設備的客戶70%以上是中小企業,他們沒有雄厚的實力到銀行去搞公關,銀行對小金額的融資也不感興趣。因此在銀行償受到按揭貸款的痛苦後停止了用這種方式給企業融資。融資租賃也就在這個時候悄然興起。
在新經濟的環境下,人們多少要有一些財務知識,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財商」(智商以外的另一種智慧),融資租賃的真正含義應該是財務租賃(在英文中,財務、金融、融資都是一個詞)。這樣即可以解決融資難的問題,有可以降低機會成本的花消。
機會成本在經濟學上是一種非常特別的既虛既實的一種成本。它是指1筆投資在專注於某一方面後所失去的在另外其它方面的投資獲利機會。
薩繆爾森在其《經濟學》中曾用熱狗公司的事例來說明機會成本的概念。熱狗公司所有者每周投入60小時,但不領取工資。到年末結算時公司獲得了22000美元的可觀利潤。但是如果這些所有者能夠找到另外其它收入更高的工作,使他們所獲年收達45000美元。那麼這些人所從事的熱狗工作就會產生一種機會成本,它表明因他們從事了熱狗工作而不得不失去的其它獲利更大的機會。對於此事,經濟學家這樣理解:如果用他們的實際盈利22000美元減去他們失去的45000美元的機會收益,那他們實際上是虧損的,虧損額是45000-22000=23000美元。雖然實際上他們是盈利了。
那麼如何理解上述這種現象呢?
我們設想他們(以自己的勞動)投入熱狗工作P所得的收益仍然是22000美元,而(以相同的勞動)投入某種工作Q所得的收益也是45000美元。那麼按照人們所理解的機會成本概念,他們投入工作P的機會成本是工作Q的收益即45000美元,同樣,投入工作Q的機會成本是工作P的收益即22000美元。工作P、Q之收益互為對方的機會成本。
但是實際上,由於任何一個單位的投資(無論是勞動投資還是資金投資)都具有專注性,因此不能設想投資獲得二注收入(所謂「二注」即是指同時分為2個或多個方面的注入,如1個單位投資額分為2個注入方面,這是不可能的。1個單位的投資額只能在同一時間專注於某個行業的某一點上,這即是「投資專注」性)。通俗地說,1筆投資不能同時被假設為獲得2筆(或2筆以上)投資的收益。所以在計算機會成本時我們不能用1筆投資的二注收入來疊加,也不能用它的二注成本耗費來疊加。比如我們不能算他們在從事熱狗工作的過程中又再想同時獲得工作Q的收益,以致如果不能獲得這個收益就認為產生了機會成本。如果他們真能獲得這樣的二注收益,那麼他們應該獲得22000+45000美元的二注收入,而不單止22000或45000美元。
但以上人們通常所認為的「工作P、Q之收益互為對方的機會成本」似乎具有這種投資與收益的二注性,因為它想在獲得當前的工作P之收益的同時,又想要獲得工作Q的收益,當不能獲得工作Q的收益時,就被認為是虧損的。特別是當已經獲得較高收益的同時還想得到較低收益的情況。比如當從事工作Q已經獲得比工作P更多的收益時,還想到失去了工作P的更少收益,這樣的話,所理解的機會成本就不對了。
實際上機會成本應該是這樣:工作P對於工作Q來說具有機會成本,但工作Q對於工作P來說就已經沒有機會成本了,因為工作P的收益比工作Q小。因此所謂機會成本實際上只是「相對機會成本」而沒有絕對機會成本。當一個人正在從事的工作收益比較低時,相對於你所能從事的更高收益的工作來說,就產生了機會成本。比如一個人能夠做經理和教師,而經理工作的收入顯然要比教師的收入大,因此當你從事教師工作時,相對於經理工作來說你就存在著一個機會成本的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反過來,說從事經理工作會使你失去教師工作的更低收入,從而產生一個機會成本。收入大的工作相對於收入小的工作來說,是沒有機會成本的,因為你已經找到了一個更好的機會使你更好的收入。在此所謂「機會」實際上就是尋求更大利益的機會,既然獲得了更大利益,那麼因失去機會所導致的利益喪失也就相對沒有了。
那麼,由於從事工作P比從事工作Q所獲得的收入較小而產生了機會成本,其機會成本量是工作Q的收入減去工作P的收入,即45000-22000=23000美元。他們因此虧損了23000美元。如果他們的工作P的收入漸漸提高,從22000達到40000,則他們所失去的機會成本只是45000-40000=5000美元。如果他們的工作P的收入再提高到與工作Q相等的45000,則他們的工作P與工作Q對比就只有等於零的機會成本了,即45000-45000=0。如果工作P的收入再提高到比如50000,則他們從事工作P的機會成本相對於工作Q來說就是45000-50000=-5000美元,機會成本為負數。機會成本為負數表明什麼呢?表明他們工作P相對於工作Q來說已經非但沒有機會成本,而是還大大「抵值」呢!由於成本作為一種代價耗費是總是趨向於最小化的,因此從事一項工作,它的機會成本越小越好,它的最小值自然要包括0值以下的負數。
8. 關於股票各方面的知識。我急求一篇關於股票知識的作文。
市場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研究
股票市場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是經濟增長理論中的新領域。多數的實證分析證實股票市場發展促進了經濟增長。那麼,我國股票市場的建立和發展是否有利於我國經濟的增長呢?回歸分析表明:我國股票市場規模的擴大、交易率的提高增加了國有單位的固定資產投資,加快了企業的技術進步,推動了我國經濟更快的增長。因而,股票市場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有很強的正相關性。據此,我們可以認為股票市場發展是我國金融深化的重要環節,是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一股推動力量。
股票市場與經濟增長關系是經濟增長理論研究中的一個新課題。當經濟學家詳細探討了貿易與經濟增長、金融中介與經濟增長關系後,感到如何界定股票市場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其目的是要揭示未來股票市場的發展前景和經濟增長的潛力。對於股票市場尚未充分發展的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說,假如股票市場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那麼,促進股票市場的發展就是顯而易見的政策建議。
截至2000年3月初,我國股票市場的A股流通市值已達10609.4億元,在上海與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發行A股的公司達到了929家。股票市場的規模和流動性指標與發展中國家以及發達國家相比,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我國1993—1999年間A股流通市值與GDP的比率平均為0.052,46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1976—1993年間的平均比率為0.32。1993—1999年間我國A股的平均交易率(股票成交金額與GDP的比率)為0.275,1976—1993年間美國股市的平均交易率為0.29,英國為0.253,韓國為0.183,泰國為0.144。顯然,我國股票市場的發展與國民經濟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了。
怎樣研究和確定股票市場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呢?萊文和澤爾沃斯(Levine andZeros,1998)在總結阿切和喬萬諾維克(Atje and Jovanovie,1993)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再次證實了一個重要的假設:股票市場的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有很強的正相關關系。
本文運用萊文和澤爾沃斯(1998)提出的方法對1993—1999年期間我國股票市場發展和經濟增長關系進行實證研究,以檢驗我國股票市場的發展對經濟增長是否起到了促進作用。一、變數與數據的解釋
為了檢驗股票市場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關關系,我們需要確定以下幾個方面的指標。
(1)股票市場發展的指標。下述四個指標可以反映我國股票市場的發展水平。
第一個指標是資本化率,用Capitalization表示,等於每一季度A股流通市值與名義季度GDP的比率,我們用它來反映股市的發展狀況。之所以選擇流通市值而不是市價總值,是因為我們認為國家股和法人股並沒有上市流通,不具備股票市場應有的風險分散、信息收集等功能,只有社會公眾股才能代表我國股票市場的規模和發展水平。股票市場規模越大,募集資本和分散風險的能力越強。考慮到B股相對於A股規模較小,1999年底B股流通市值僅為A股流通市值的3.5%,將B股捨去不會影響計量模型的准確性。流通市值等於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股票A股流通市值之總和。1998年和1999年的季度流通市值數據來自《上海證券交易所統計月報》(1998.1—1999.12)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市場統計》(1998.1—1999.12);上交所1994年第三季度至1997年第四季度的流通市值和深交所1994年第一季度至1997年第四季度的流通市值來自《中國證券期貨統計年鑒》(1995—1998年);上交所1993年第一季度至1994年第二季度的流通市值和深交所1993年的季度流通市值無法從公開出版物上獲得現成數據,我們利用上市公司每季度末的流通股本和股票的收盤價計算而得。1992年第四季度至1999年第四季度的季度GDP數據來自《中國統計》(1992.11—2000.2)。
第二個指標是交易率,用Value表示,等於上交所和深交所每季A股總成交金額與季度名義GDP的比值。反映出以經濟總量為基礎的股市流動性。1998年第一季度至1999年第四季度的A股成交金額來自《上海證券交易所統計月報》(1998.1—1999.12)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市場統計》(1998.1—1999.12);1994年至1997年的A股成交金額來自《中國證券期貨統計年鑒》(1995—1998年);1993年的A股季度成交金額在公開出版物上難於找到現成的數據,我們依據《中國證券報》(1993.1—1993.12)和《證券市場周刊》(1993.1—1993.2)上的數據計算得出。
第三個指標是換手率,用Turnover表示,等於A股季度成交金額除以A股季度流通市值。高換手率意味著相對低的交易費用。第二和第三個指標均反映了股票市場的流動性(Liqridity)。
第四個指標是股票市場收益率波動,用Volatility表示,等於滬市A股指數的季度標准差。滬市A股指數來自《中國證券報》(1993.1—1999.12)。在我們研究的期限內,深市和滬市大盤的走勢基本一致,因此,我們只計算了滬市A股指數的標准差。因為上市公司的季度紅利分配數據無法精確得到,所以我們在計算股票收益率的波動時,只計算了資本利得的標准差。
(2)經濟增長指標。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我們使用三個經濟增長指標。
第一個指標是實際GDP季度環比增長率,用GY表示。我們以1993年第一季度為基期,計算各季的商品零售價格指數(RPI),基期RPI=100。用名義GDP除以當季的RPI就得到實際GDP季度環比增長率。在計算各季的商品零售價格指數時,採用商品零售價格的月度環比數據,其中1996年和1997年各月的數據來自《中國物價及城鎮居民家庭收支統計年鑒》(1996年、1997年),其它年份的商品零售價格月度環比數據散見於《價格理論與實踐》(1992.11—2000.1)、《中國統計》(1992.11—1996.2)、《宏觀經濟管理》(1994.8—1996.2)。需要指出的是,在Capi-talization、Valre以及下文中的Savings、Depth指標中,我們使用的均是名義GDP,這是因為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同時作用於這些指標的分子與分母,兩者相除在一定程度—亡抵銷了這種影響。
第二個指標是國有單位固定資產投資季度環比增長率,用GC表示。理由是:①無法獲得資本存量的季度折舊數據,所以不使用資本存量增長率指標;②無法獲得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整的季度數據,由於我國上市公司絕大多數屬於國有企業,股票市場的發展和國有企業的投資活動聯系較為密切,所以使用國有單位固定資產投資的數據。各季度國有單位固定資產投資的名義值同樣除以季度零售物價指數而化為實際值,然後再計算各季度的環比增長率。1993年第一季度至1999年第四季度的名義國有單位固定資產投資數據來自《中國統計》(1992.11—1994.5)和《宏觀經濟管理》(1994.8—2000.2)。
第三個指標是居民的銀行儲蓄率,用Savings表示,等於居民本季度末的儲蓄存款余額減去上季度末的儲蓄存款余額再除以該季度的名義GDP。1993年第一季度至1997年第四季度的居民儲蓄存款季度末余額來自《中國金融統計年鑒》(1995—1998年),1998年第一季度至1998,年第四季度的居民儲蓄存款季度末余額來自《宏觀經濟管理》(1998.5—2000.2)。
(3)傳統的金融深化指標。用Depth來表示,測定金融中介的規模,等於金融中介的流動負債(現金以及銀行與非銀行金融中介的活期和帶息流動負債)與當季GDP的比率,即M2/GDP。這里的M2是上季度末和本季度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存量的算術平均值。1993年第一季度至1997年第四季度的M2來自《中國金融年鑒》(1995—1998年),1998年第一季度至1999年第四季度的M2來自《宏觀經濟管理》(1998.5—2000,2)。因為1993年前後M2的統計口徑發生了變化,所以1993年第一季度的Depth指標中的M2更指1993年第一季度末的廣義貨幣供應量余額。在現實世界中,經濟增長受到許多因素內影響。為了檢驗股票市場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是否獨立於其它變數,有必要結合相定變數進行分析。金融中介與股票市場在優比資源配置中的功能有很多重疊之處,西方關於金融中介的理論表明金融中介同樣能夠降低信息獲取成本、促進對大企業的控制,以及提供風險分散和提高流動性的機制。但越來越多的理論和實證研究表明股票市場和金融中介在經濟體系中提供了不盡相同的功能。例如,股票市場在提供風險分散和提高流動性機制方面似乎有更大的優勢,而金融中介在降低信息獲取成本和對大企業控制方面似乎比股市做得更好。因此,我們把股票市場和金? 謚薪櫸旁諭
9. 誰有中國證券期貨統計年鑒2014數據
數據圈論壇上有這份中國證券期貨統計年鑒2014,樓主可以直接去論壇上免費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