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2020年的外匯儲備和外債

2020年的外匯儲備和外債

發布時間:2021-03-18 08:50:48

Ⅰ 請問合理的外債和外匯儲備比率是多少急用!

傳統觀點認為,一國的外匯儲備的合理水平是能夠滿足3個月的進口需求即可,一般不超過GDP的10%。但考慮到我們外匯儲備的各種需要,進口用匯的需要、償還外債的需要、外資利潤匯出的需要和干預市場的需要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趙文廣先生對我國外匯儲備的合理水平進行了估算。
據統計, 2005 年我國貿易總額為14 22112
億美元,其中進口額為660112億美元;從確保我國3~6個月左右的進口支付能力分析,我國大
約需要外匯儲備數量為1500億~3000億美元。
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數據,截至2005年6
月末,中國外債余額為2661176億美元(不包括
香港特區、澳門特區和台灣地區對外負債) ,其
中,中長期外債(剩餘期限)余額為1248129億美
元,占外債余額的4619% ,短期外債(剩餘期限)
余額為1413147億美元,占外債余額的5311%。
從確保我國對外償債能力角度分析,我國大約需
要外匯儲備數量為1500億~2000億美元。
從滿足外匯儲備基本功能所需的儲備水平
來看,以確保進口支付與對外償債兩項功能合
計, 2005年我國大約需要外匯儲備數量為3000
億~5000億美元;在確保以上兩項基本功能的
基礎上,平時用於干預匯率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外
匯儲備再預留1000 億美元左右的額度, 估計
2005年我國外匯儲備比較合理的保有水平應當
維持在4000億~6000億美元左右,即可滿足外匯儲備基本功能所需的儲備水平

Ⅱ 外債和外匯儲備有什麼區別

外債和外匯儲備如下:
(1)外債:國家向外國商民或政府的借債,屬於國債的一部分;一般不包括個人或私商向外商所借的債款。
外匯儲備:又稱為外匯存底,指為了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資產即外匯儲備。
(2)外匯儲備的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該國貨幣的匯率。
外債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向國外借款,例如,清政府時期,清政府大規模增加了外債。福建台灣巡撫邵友濂首先向上海洋商貸借規銀五十萬兩,籌辦海防。到辛亥革命爆發前,清政府向帝國主義列強所借的鐵路借款合計達庫平銀三億三千餘萬兩,占所借外債總額的27.4%。

Ⅲ 國家外匯儲備,貿易順差,外債三者的關系

國家外匯儲備是通過出口和勞務等方法賺取的國外的貨幣。貿易順差是出口額大於進口額。外債是向國外發放債券的一種集資方式。如果一般貿易是順差的就很少會發行外債,只有在逆差的時候才發行外債。如果有足夠的外匯儲備也不需要發行外債。

Ⅳ 外匯儲備vs外債:其實我們「脫貧」沒多久求解

一個國家的外匯儲備減外債就是對外凈債權。直到近幾年我國的對外凈債權才由負轉正,遠離外債風險警戒線。其實我們「脫貧」沒多久。
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提供的數據,到2006年第二季度末,我國的外匯儲備達到8911億美元,我國的外匯儲備已經超過長期以來雄踞全球外匯儲備第一大國的日本,成為新的全球儲備「霸主」,使得本來在國內外被炒得火熱的中國外匯儲備規模問題火上澆油,討論再度升溫。作為全球第一,我們有理由高興,但是將我國的對外債權和對外債務做一番歷史考察,今天的成績就不值得過於興奮。 外匯儲備的重要作用,就是維持一國的對外償付能力,包括對進口的清算能力,對外債的償還能力,對外資利潤的兌付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是對外債的償還能力。國際經濟學家經常將一國的外匯儲備與一國的外債結合起來進行比較分析,外匯儲備減外債,就是一個國家的對外凈債權,只有凈債權為正數才是一個國家對外擁有的真正財富。因此,分析外匯儲備問題,必須與外債結合起來,孤立地分析外匯儲備其實沒有多少經濟意義。
我國外匯儲備的歷史觀
有據可查的我國外匯儲備數據可追溯到1950年,比較研究我國外匯儲備的歷史數據,其實有些令人心酸。整個20世紀50年代,表現最好的1955年外匯儲備也只有1.8億美元,10年年均外匯儲備只有1億美元,整個60年代,表現最好的1969年外匯儲備也沒有達到5億美元,10年年均不足2億美元,整個70年代外匯儲備的進展非常緩慢,1973年還出現了負0.8億美元的特例,10年年均只有3億美元。因而建國後前30年的外匯儲備基本上都可以忽略不計,政府過的是緊巴巴的日子。80年代開局不利,10年均外匯儲備不過45億美元,與當時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及不相稱。我國外匯儲備真正「起飛」起始於1994年,當年達到500億美元,並由此掀起了一輪外匯儲備增長長波,1996年突破1000億美元,2001年突破2000億美元,再後來就是2003年、2004年和2005年三年的三級跳,每年增加2000億美元左右。 有人喜歡計算我國外匯儲備的增長速度,50年來增長了多少倍,40年來增長了多少倍,其實並沒有實質性經濟意義,究其原因,就是基數太小,沒有可比性。 對比我國的外債數據,我們發現,直到1999年,我國的外匯儲備才超過外債,脫離外匯風險指標警戒線。
我國外匯儲備與外債的比較分析
一國的對外經濟均衡不僅僅只是體現在外匯儲備上,外匯儲備只是一國對外經濟平衡等式的一頭,另一頭是外債。國外的分析家關注一國對外經濟的存量均衡狀況,必須關注外匯儲備與外債的互動,以測度一國的外債負擔、外債風險和外債償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外匯儲備還制約一國的舉債能力。 在衡量一國的的外債風險和外債償付能力的指標體系中,涉及外匯儲備與外債互動的指標主要有兩個:一是外匯儲備/外債余額比率,二是短期外債/外匯儲備比率。 外匯儲備/外債余額比率測度一國的對外債權存量與對外債務存量的比率,考察一國總的債務風險和債務償付能力狀況。按照國際公認的標准,這一比率應該控制在100%之上,超過100%為安全,80%為警戒線,小於40%說明一國的外債進入緊急狀態。 短期外債/外匯儲備比率衡量外匯儲備對當期到期債務的償付能力,國際公認的標準是35%為安全線,45%為警戒線,大於55%則說明一國的外債風險進入緊急狀態。 1985年以前,政府實施「既無內債,也無外債」的基本思路,也受到對外舉債能力的影響,我國的外債余額一直較少,但並沒有避免債務緊張。到1985年,絕對規模並不大,只有150億美元。1985年以後,由於國家經濟建設存在巨大的資金缺口,對外貿易一直逆差,外資流入規模很小,對外債的需求迅速膨脹。1994年以前我國外債的增長主要是用於彌補國內資金缺口、平衡貿易逆差和國際收支,甚至是為了維持償債能力。 近幾年外債增長的原因有了顯著改變,主要原因是三個方面:一是由於我國國際貿易的增長,與貿易相關的外債如貿易信貸、延期付款等外債急劇增長,已經佔到外債總值的50%左右;二是由於我國金融市場的開放,外資金融機構大量進入,由外資金融機構作為債務主體的債務快速增長,佔到總債務的差不多五分之一;三是由於我國國際信譽的提升和償付能力的增強,從世界銀行和其他國際金融機構舉債的能力提高,世界銀行對我國援助性的項目貸款大幅度增長。 整體而言,從1985-2005年,我國的外債經歷了一個持續的上升過程,1985年外債余額還只有158億美元,1990年超過500億美元,1995年突破1000億美元,1999年達到1500億美元,2003年又跨越2000億美元大關,按照近幾年的發展速度,2006年年末無疑會高於3000億美元。
與外債余額指標的變動軌跡不同,1985年以來我國的外債余額/外匯儲備比率指標先是強勁的上升,然後是快速下降,但長驅運行在安全線之外。1985年,外債余額是外匯儲備的6倍,按此指標衡量,我國的外債早已進入緊急狀態,然而,外債余額/外匯儲備比率的上升並沒有就此止步,1988年再上升到外匯儲備的12倍,屬於「超緊急狀態」,實際上處於崩潰邊緣。這是我國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外匯管理不斷收緊的根本原因。此後,我國對外債和外匯的管理卓有成效,外債余額/外匯儲備比率一路下行,我國外債余額/外匯儲備指標穩定性改善是在1994年以後,主要得益於對外貿易的持續並不斷擴大的順差和資本賬戶的盈餘。不過,直到1999年,我國的外債余額/外匯儲備指標才真正運行在國際公認的安全線(100%)之內,到此時,我國才有了對外凈債權。 與外債余額/外匯儲備指標運行比較,我國的短期外債/外匯儲備比率指標的運行有三個不同的地方,一是沒有顯著的上升過程但下降趨勢明顯;二是較早進入了安全狀態;三是近幾年又屢屢抬頭,不斷試探安全線水平。 1985年,我國的短期外債是外債儲備的2.5倍,是國際公認的安全線35%的6倍,也說明我國當時外債狀況相當緊急,此後除了1987年有較大幅度的回升,整體上還是快速下降,1994年我國的短期外債/外匯儲備比率一下子從1993年的64%下降為16%,從此開始在警戒線之內運行。但是,由於短期外債的快速增長,近幾年這一比率又有所回升。
對我國外匯儲備的基本認識
外匯儲備價值幾何
外匯儲備是一國官方持有的具有最強大的國際流動性的資產。在宏觀層面,它有助於調節國際收支、穩定本幣匯率、增強國際信譽和維護金融安全等作用。既然外匯儲備是一種資產,它當然還具有增值功能,經營得當能夠帶來可觀的收益。按照我國現有的近10000億美元的儲備規模,即使年收益率只有5%(對於很多投資產品,5%的收益率其實很低,比如高盛和可口可樂股票的年收益率都在20%以上),年投資收益也有500億美元,再按照1比8的匯率核算成人民幣,就是4000億人民幣,相當於2005年度海南省GDP(904億人民幣)的4倍多,是2005年度貴州省GDP(1942億人民幣)的2倍,也相當於2005年度江西省(4056億人民幣)、廣西壯族自治區(4063億人民幣)的GDP,當然更高出青海、寧夏、甘肅等許多省份的GDP。而且,GDP只是毛收益,如果按照國民生產凈值比較,還不知高出多少個省。另外一個最直觀的比較是,它相當於2005年國家徵收的企業所得稅的總和,如果收益率再增加1個百分點,恐怕就是一個不太富裕的省一年的稅收總和,不好好利用這10000億美元,實際上是一種犯罪。 會計
更多信息請訪問:育路網財會頻道 希望與其他考生進行交流?點擊進入會計考試論壇>>>

Ⅳ 為何不還外債一萬億美金外匯儲備!

1.借外債的機構與擁有外匯儲備的機構不同.比如二灘水利工程借世界銀行的貸款建設,怎麼能由央行來用外匯儲備支付?這樣一來,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債權債務關系.

2.外債的借款期限和外匯儲備的期限不同.比如二灘工程借款的期限是30年,而外匯儲備多是購買美國的國債,期限在一年以內,期限不匹配,如何償還.

3.外債的借款利率和外匯儲備的收益率不同.比如一些貸款(如ODA)是無息貸款,還有世界銀行的貸款利率也極低,當然用外匯儲備來償還不合算.

4.外匯儲備有專門用途,一是清償,二是維護匯率穩定.也就是說在有的外債是可以用外匯儲備來償還的(如政府間的貸款),但外匯還要維護匯率的穩定,顯然不能挪作他用(有學者認為用外匯儲備給中行和建行作資本金是違法的).

Ⅵ 外債與外匯有什麼關系

外債:國家向外國商民或政府的借債,屬於國債的一部分;一般不包括個人或私商向外商所借的債款。
外債應該就是指對外的債務,比如目前中國持有美國幾千億的國債,那麼美國就是欠債國家。
外債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向國外借款,例如,清政府時期,清政府大規模增加了外債。福建台灣巡撫邵友濂首先向上海洋商貸借規銀五十萬兩,籌辦海防。到辛亥革命爆發前,清政府向帝國主義列強所借的鐵路借款合計達庫平銀三億三千餘萬兩,占所借外債總額的27.4%。

外匯儲備:又稱為外匯存底,指為了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資產即外匯儲備。
現今中國將近2萬億的外匯儲備中,大部分都是投資到美國國債,據評論說這也是沒有選擇中的選擇,因為在全球很難找到流動性這么好的如此大額的,而又「相對」安全的投資渠道。
外匯儲備的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該國貨幣的匯率。

Ⅶ 外匯儲備與外債水平有何關系

外匯儲備是指一個國家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券。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用來凌兩國際收支、穩定匯率的。我們都知道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國,並且購買了大量的美國債券,這些有價的證劵就成為了我國的外匯儲備,而外債水平是我們外匯交易的重要組成因素。

如果一個國家的外匯儲備成赤字那麼毫無疑問這就是負債,必然引起市場匯率的變化,在世界上有很多國家的外債都比起外匯儲備大,必然會造成一定的隱患,如在南美洲地區的阿根廷、巴西等國家。還有上次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就是由於部分地區和東南亞的貨幣危機造成的。
從國際貨幣管理當中可以看出,外債管理適當會導致匯率波動,當貨幣匯率受到沖擊後,而這種沖擊的結果往往會被低估,而如果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救援」,貨幣大幅貶值在除了承受基金組織貸款的商業條件外,還要承受額外的調整負擔。

Ⅷ 我們國為什麼有這么多的外匯儲備還有外債,幹嘛不把外債給還了

外債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使世界經濟走向一體化的產物,也是金融國際化的一種表現,最早產生於西方。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但自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墜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從此,中國走上由無債、借債到依賴外債的道路,此後歷屆政府均向外借款。據粗略統汁,清政府舉借了210項外債,總額相當於18億銀元;北洋政府(包括南京臨時政府)舉借外債約633項,債務總額達15.56億銀元;國民政府共舉借外債85項,債務總額約28億銀元;新中國外債除20世紀50年代的債項與債額有統計外,新時期的外債尚無統一的統計數字。近代中國外債與新中國外債盡管舉借的背景、目的不同,但是舉借外債可以引進資本、技術、生產力和新的生產關系及生產方式,則是一脈相承的。

外債是中國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一種特殊形式。中國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主要是通過外債這種形式形成的。清末舉借的208筆外債中,實業借款有85筆,債額達374 560965.7兩,占清末外債總額的28.7%,相當於當時清政府近四年的財政收入。其中鐵路借款37筆(318 147 297兩),礦業借款26筆(36 050 927兩),電訊借款7筆(8 738 344兩),輪船招商局借款4筆(4 383 192兩),河工借款4筆(3 330 515兩),其他實業借款7筆(4 910 689兩)。清政府主要用這些借款修鐵路、開礦山、辦電訊等。

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近代化的大生產都與外債聯系在一起。北洋政府時期舉借的外債中。實業借款和教育借款達4.5億銀元,約占總數的29%。實業借款雖也有被移做他用的,但絕大部分還是投入近代企業的創辦與建設中。例如,1912—1927年,全國新增鐵路4 264公里,除滬杭甬等少數鐵路由股東集資或交通部撥款外,都是借外債修築的;另外還借款興建了電訊業、輪船航運業、航空業與金融業;一些大型的棉紡企業,如上海寶成廠、上海華豐紡織廠、天津裕大紗廠等,也都是靠借外債來更新設備、擴大生產或維持生產的。國民政府接收了北洋政府的官辦企業後,又舉借了63筆實業外債,債額為3.7億銀元,占總額的8.23%。國民政府用這些外債款興建了鐵路、電訊、航空等事業。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通過對敵偽產業的沒收和處理,又擴大了官僚資本企業。國民政府時期,還把1/4的實業借款投向了金融事業,把創建於晚清、成為北洋政府的兩大金融支柱的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通過參股、增股等形式加以控制;又創辦了中央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央信託局、郵政儲金匯業局、中央合作金庫,簡稱「四行二局一庫」。為加強對金融業的壟斷,國民政府還改組了中國國貨銀行、新華信託銀行、中國實業銀行、中國四明銀行等。抗日戰爭爆發後,又在上海設立了中央、中國、交通、中國農業四大銀行的聯合辦事處(簡稱「四聯總處」),統一管理全國金融,形成了國民政府金融壟斷的最高形式。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除運往台灣和存在海外的財產外,國民政府留在大陸的官僚資本財產全部被人民政府沒收,轉為社會主義全民所有,成為新中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基礎。新中國成立後,除了運用國內資金發展經濟外,又通過舉借外債發展了社會化大生產。新中國外債與近代中國外債,正是在引進技術、發展生產力這一層面上聯系在一起的。

Ⅸ 外匯儲備與外債水平有什麼關系

外匯儲備是指一個國家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券。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用來凌兩國際收支、穩定匯率的。們都知道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國,並且購買了大量的美國債券,這些有價的證劵就成為了國的外匯儲備,而外債水平是們外匯交易的重要組成因素。

Ⅹ 外匯儲備與外債的聯系

沒有本質上的聯系
外匯儲備指一個國家擁有的外匯總量,也就是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 。為了應付國 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即外匯儲 備。同黃金儲備、特別提款權以及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可隨時動用的款項一起,構成一國的官方儲備(儲備資產)總額。外匯儲備的主要用途是支付清償國際收支逆差,還經常被用來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本國貨幣的匯率。外匯儲備的主要形式有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很長一段時期,西方國家外匯儲備的主要貨幣是美元,其次是英鎊,70年代以後,又增加了德國馬克、日元、瑞士法郎、法國法郎等。在國際儲備資產總額中,外匯儲備比例不斷增高。外匯儲備的多少,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國應付國際收支的能力,關繫到該國貨幣匯率的維持和穩定。它是顯示一個國家經濟、貨幣和國際收支等實力的重要指標。

而外債是相反的概念,外債指中國境內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金融機構或者其它機構對中國境外的國際金融組織、外國政府、金融機構、企業或者其它機構用外國貨幣承擔的具有契約性償還義務的全部債務,包括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外國政府貸款、外國銀行和金融機構貸款、買方信貸、外國企業貸款、發行外幣債券、國際金融租賃、延期付款、補償貿易中直接以現匯償還的債務、其他形式的對外債務。

閱讀全文

與2020年的外匯儲備和外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協創股票 瀏覽:484
公積金貸款是不是賣家會有意見 瀏覽:33
維薩卡匯率 瀏覽:366
在美國放開了眾籌股權融資 瀏覽:677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軍工 瀏覽:866
2015年6月人民幣對泰銖匯率查詢 瀏覽:324
防範金融詐騙培訓小結公司 瀏覽:782
疫情結束後股票 瀏覽:712
招聯金融服務協議書 瀏覽:863
今天股票哪個股會大漲 瀏覽:961
人民幣兌匯率台幣 瀏覽:628
降杠桿減負債講話稿 瀏覽:369
創業板新股票上市時間 瀏覽:760
外匯交易技巧心得 瀏覽:758
期貨原油研發報告 瀏覽:361
黃金非農行情100賺錢嗎 瀏覽:796
廣發期貨如何轉賬 瀏覽:735
中外運海運發展股份 瀏覽:611
各大銀行類似余額寶的理財 瀏覽:102
三胞集團收購 瀏覽: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