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國外匯率變化的研究現狀

國外匯率變化的研究現狀

發布時間:2021-03-18 20:01:52

❶ 國外研究現狀與進展

礦區土地資源綜合利用的核心是生產組織和礦山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最早開始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作的是德國和美國。20世紀60年代,許多工業發達國家加速礦區環境保護法規的制訂和恢復治理工程實踐活動,自覺地進入了科學恢復的時代。進入70年代,礦區的環境恢復治理技術以采礦、地質為主體,集環境、農學、林學等多學科為一體,發展成為一門牽動著多行業、多部門的系統工程[10]。80年代以後礦區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11~23]

國外許多國家對土地復墾十分重視,如德國、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澳大利亞等都十分重視礦山復墾工作,礦山土地復墾率已達80%。20世紀90年代以來,重建礦區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土地復墾不僅是將損壞和壓占的土地恢復到可利用狀態,而且要重建良好的礦區環境,使新的景觀在許多方面相似,甚至優於開采前的狀況。由於各國的自然條件不同、經濟狀況不同、土地狀況不同,故各國都有自己的礦區土地資源綜合利用與復墾特色。

德國系統地對土地進行復墾始於20世紀20年代[24,25],從最初的植樹、造林到多功能復墾區域的建立,目標從以林業、農業復墾為主,轉向建立休閑用地、重構生物循環體和保護物種上,即所謂的混合型土地復墾模式:農林用地、水域及許多微生態循環體協調,統一地設立在一起,從而為人和動物、植物提供較大的生存空間。整個活動經歷了由簡單到綜合,由幼稚到成熟的過程,為合理規劃土地用途,建立新景觀提供了機會,進而滿足了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人們對娛樂休閑場所的需求[26]。對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規劃控制體系,一是褐煤規劃;二是企業規劃。褐煤規劃以聯邦空間規劃和州規劃的目標作為基本目標,對景觀重建作出了明確的規劃和規定[24]

美國礦區復墾的管理工作主要由內政部牽頭,由內政部露天采礦與復墾辦公室負責實施[26],礦業局、土地局和環境保護署等部門協助對與本部門有關的土地復墾工作進行管理,各州資源部負責轄區內礦區的復墾工作。美國的土地復墾將生態環境恢復、重造自然景觀、改善公共環境,作為第一要任。美國復墾標准和要求苛刻,對露天采礦來講,涉及從環境保護、自然景觀恢復到消除對土地生態和周邊環境的污染;土地復墾標准涉及礦山廢棄物處理,采礦土地恢復等諸多方面內容。

在澳大利亞,礦業公司申請采礦許可證時須與土地所有者達成土地復墾協議,並得到當地政府的許可;在開采過程中,礦業公司應對開采結束的礦區范圍內進行科學的地形整理和表土覆蓋,然後可將整理好的礦區用經濟協議的形式轉交給復墾公司;為確保礦區復墾的順利實施,澳大利亞對礦區復墾實施抵押金制度。

通過多年的努力,發達國家的礦區復墾率已經達到50%以上,有的達到了75%以上[27]。閉礦之後的礦山廢棄地要恢復本地植被群落,因為這樣的群落所需要的後期維持費用最少,並為後續的土地利用提供了較大的彈性空間。在制訂完成標准時,管理機構傾向於採用植被構成、豐度、密度和覆蓋率等指標,同時他們希望生態系統恢復功能,是可持續的,需要最小的維持費用。Bell認為礦山土地復墾的目標,一是保證礦山廢棄地的穩定,保證其不會被風和水所侵蝕;二是將土地恢復到可利用的狀態。Tacey等認為,成功的復墾地是一個穩定的生產性生態系統,有著與周圍環境相似的可維持的生物物理過程[28]。例如,新南威爾士州Bridge Hill Ridge以前的砂礦區,經過復墾後,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現已歸入Myall Lakes國家公園[27]。澳大利亞的土地復墾一般要經歷以下階段:初期規劃、審批通過、清理植被、土壤轉移、存放和替代、生物鏈重組、養護恢復、檢查驗收。執行復墾保證金制度,並且基於鼓勵和推廣的目的,它會要求復墾工作做得最好的幾家礦業公司只繳納25%的復墾保證金,而其他的公司則必須繳納100%的保證金。

加拿大通過了《加拿大環境保護法案》(簡稱CEPA,1999)和《加拿大環境評估法案》(簡稱CEAA),以法律的形式系統、全面地對加拿大礦區環境評估和環境保護進行了約束。

俄羅斯土地復墾界認為,土地復墾是在受工業影響的土地上,採取旨在有計劃的創建和加速形成具有高生產力、高經濟價值、最佳人工景觀的采礦、生物、工程、土壤改良及生態學綜合技術措施來恢復土地。整個土地復墾過程分成工程技術復墾和生物復墾兩個基本階段。農業復墾和林業復墾在俄羅斯是最普遍的,由於林業復墾對土壤恢復的要求不很嚴格,投資較小而得到廣泛採用[29]

礦產開采對土地資源的破壞性影響早就被人們所認識。關於開采沉陷對土地破壞的研究一直受到廣泛關注,研究主要是對破壞特徵的描述和沉陷預測預防上。Damody,Quither,Ham,Sel-man等對此作過有關研究,認為開采沉陷對土地的影響主要包括土壤侵蝕、地表排水系統的破壞、積水、農作物減產等[30~32]

國外將生態理論用於土地復墾的研究開展較早。1992年國際復墾會議論文綱要中,「成功復墾的生態學評價」(ecological eval-uation of reclamation success)被列為其中一項;1998年國際復墾會議論文綱要中,「恢復理想景觀的土地復墾」被列為其中一項。

Richard J.Hobbs在澳大利亞進行的生態恢復試驗表明,景觀破碎化和棲息地的改變引起了許多大規模的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樣性減少。復墾關鍵在於保存大斑塊和連通性,為取得它們,應進行植被恢復[33]

Petr.Sklenika等認為,煤礦區景觀重建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景觀規劃,應以景觀異質性作為景觀重建規劃設計標准,對景觀結構進行量化,其目標就是使煤礦區重建景觀與周圍地區生態價值相協調[34]

A.Lausch等通過對土地利用監測認為,礦區開采對景觀形成擾動,改變景觀格局。一般隨著開采活動的進展,原有景觀數量呈下降趨勢,開采活動停止後穩定,同時沉陷景觀由小到大,受復墾活動影響又由大變小,林地、水面等其他景觀不同程度增加,景觀多樣性提高,斑塊破碎度增加[35]

土地空間安全格局是生態規劃的組成部分,由生態規劃發展而出現並得到進一步深化。20世紀初,生態學開始呈現與規劃、系統工程等學科的全方位融合趨勢。以Geddes,Park和Wirth等人為首的學者利用生態學原理在城鄉建設中的應用研究,奠定了生態規劃的基礎[36]

20世紀60年代後,以《增長的極限》、《寂靜的春天》等著作為代表,國際上掀起了基於生態基礎的人類理想棲息環境研究的熱潮,生態學與規劃學融合日趨加快。1969年,McHarg的《設計遵循自然》就是這方面的力作[37],成功地提出了區域規劃的生態學研究框架,其因子疊合的生態規劃大法被稱之為McHarg法,並得到廣泛的應用;克羅(D.S.Crowe)提出了景觀規劃概念,Om進一步提出了生態系統模式[38~40],把生態功能與相應的土地利用模式聯系起來,提出了規劃結合生態思想的概念與方法;1982年由McHarg發表的《自然設計》進一步闡述了McHarg的生態規劃思想,探討了在生態平衡基礎上如何建立自然與人和諧關系的方法[41]

20世紀90年代,生態規劃得到廣泛應用,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有諸多新的成果。《綠色城市》等著作均較系統地探討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方針和生態化途徑;1993年英國城鄉規劃協會中的可持續發展研究組發表《可持續的環境計劃》,提出將自然資源、能源、污染和廢棄物等環境要素管理納入各層次的空間發展規劃;1996年的聯合國人居大會上制定的人居環境議程也用城市生態學觀點表述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將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融合,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內去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發展政策和生態格局,減少環境壓力,促進有效的和持續的自然資源利用。為所有居民提供健康、安全、殷實的生活環境,減少人居環境的生態痕跡,使其與自然和文化遺產相和諧,同時對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作出貢獻[42~45]。以福爾曼為首的部分「自然保護學派」強調人地和諧的未來景觀研究[46,47],提出了集聚間離析和生態網路體系觀點。

目前,自然生態服務價值的經濟學量化也引起人們的重視,以Costanza[48]等人為代表的學者將經濟因素引入景觀生態學模型,使景觀生態學與區域生態—經濟系統的管理與規劃相結合。提出「區域生態經濟系統(regional ecological systems)」觀點,在管理和規劃模型的設計上強調公眾、特別是持股人的參與,以及變化過程的不可預測性。

景觀指數為景觀研究人員的景觀結構研究提供了重要量化方法。McGarigal是景觀指數的倡導者,也是FRAGSTATS軟體包的設計者之一,對一些研究實例的部分景觀指數的可靠性和閾值進行了評價,並強調尺度在景觀指數解釋中的作用。(O』Niel)等人分別對景觀指數在不同景觀生態學案例研究中的作用進行了評價[49]

外匯儲備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1、致外匯儲備過高的根本原因,在於企業對勞工的榨取過甚。外匯儲備作為企業創造的財富,這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原因很簡單,外匯賣出後,企業收回了本幣資金,連資本帶利潤都盡在其中。此時,企業已經完全足額地取走了對價,除非遭遇到不公平交易,可以說,已經沒有任何一個價值原子流失在外。既然如此,年復一年累積起來的國家巨額外匯儲備,就只能是受雇於企業的員工創造的,並且是其應得而未得的那一部分價值所構成的。試想,如果員工得其所應得,商品在國外就不可能賣價那麼低。賣價一高,銷量就小,進出口就會很自然地平衡了。
2、外匯過高原因是國家壁壘。外匯儲備其實是國家的一種『創造』。因為國家壁壘的存在,一個國家在本國只能流通自己的貨幣。企業出口產品或服務換到外匯以後,必須將外匯換成本國貨幣以方便自己的經營活動。那些需要進口產品或服務的企業剛好要用外匯,於是用他們的人民幣來換 取出口企業的外匯。如果我們的企業擁有太多的外匯怎麼辦?那就要發生外匯貶值,一直到進口企業感覺到很劃算,有了更大的熱情換取這些外匯,最後總能把這些外匯換取完畢。反過來講,道理也一樣。所以,如果政府不加干預,外匯就相當於商品一樣,在市場上自由流通,它的價格就會跌宕起伏,最終能實行外匯收支平衡,也就沒有了大量外匯儲備。如果銀行由法律規定參與外匯交易,它也不大會囤積外匯,因為這樣做會佔用資金。收取交易手續費對他們來說是更好的掙錢辦法。
3、外匯儲備,呵!不好說,某天都慢慢的進了資本主義的錢包……

❸ 國外研究狀況

國外提出第一個景觀規劃( landscape planning) 方案的是德國的 Haber 等( 1972,1979)基於 Om( 1969) 的「分室模型」( compartment model) 所提出的土地利用分類系統( DLU)( Haber,1990; Naveh & Lieberman,1994) 。1986 年,他們將其進一步概括和總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基於景觀生態規劃方法,按如下五個步驟展開: ①土地利用現狀類型調查; ②景觀空間格局的描述分析; ③基於景觀單元的景觀敏感性評價; ④景觀單元的空間關聯度分析;⑤景觀敏感度格局研究等。但這一方法注重自然因素和條件的分析,而對社會經營的需求缺乏考慮( Simonds,1961) 。針對此,捷克的 Ruzicka 和 Miklos( 1988,1990) ,在總結了已有的規劃方法和模型之後,提出他們的一套系統的景觀生態規劃方法( LANDEP) ,包括綜合的景觀生態學分析、景觀組成要素的系統調查與分析、景觀樣地的生態評價和土地優化利用建議等幾方面內容( Ruzicha and Miklos,1990) 。景觀生態規劃強調對景觀的優化利用與其生態條件相適應、相協調,並在維持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的同時,獲得長期的經營效益( Gusta-son 等,1994) 。

美國的森林景觀規劃的研究不僅提出和發展了一些逐漸證實和接受的一般性原則和理論,不斷充實景觀生態學的理論體系和方法論體系,而且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Arizpe 等,1992; Gustason 等,1996,1999; Mlandenoff 等,1996,1999; Urban 等,1999; Wallin 等,1994;ESRI,2001) :

( 1) 區域總體景觀結構分析與景觀控制研究。Forman 及其同事對美國新澤西州瀕海平原的櫟林景觀組成和格局分析,在森林景觀生態研究中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Forman,1979) 。

( 2) 森林景觀變化和森林破碎化過程、景觀變化的生態後果及其景觀調控研究。如Lladenoff 從森林生態可持續經營的角度分析北方針闊混交林區森林景觀的變化特點,提出了作為森林生態可持續管理應著重解決林分經營活動如何在景觀水平上進行綜合,並做出正確的決策。( Mladenoff and Pastor,1993) 。

( 3) 森林景觀格局與功能相互關系研究。景觀結構和異質性對干擾在景觀中的傳播的影響,由於干擾源和性質的不同,具體的研究方法和結論也有很大差別( Runkli,1982; Fos-ter,1988) 。

( 4) 森林景觀生態過程模擬模型與決策模型研究,如 D. J. 穆拉丹諾夫,W. L. 貝克爾編著了《森林景觀變化的空間模擬: 方法和應用》( 1997) ,內容包括對目前森林景觀空間模擬的方法的評價、主要森林景觀模型及其應用、對未來森林景觀空間模擬發展的展望等三方面。Mladenoff( 2004) 論述了森林景觀干擾和演替的 LANDIS 模型。

目前,森林的景觀規劃途徑有多種,如 Angelstam & Rosenberg ( 1993) 提出四類: 景觀生態學途徑、自然景觀途徑、文化景觀途徑、非生態途徑; Petersetal ( 1997) 總結有兩類: 物種和種群途徑、群落和景觀途徑; Clas Fries 等( 1998) 歸納為三類途徑,物種途徑( the species ap-proach) 、自然途徑( the naturalness approach) 和多方面途徑( the multiple aspects approach) 。

1998 年在芬蘭召開的森林經營規劃的景觀生態學會議上,瑞典農業科學大學的 PerAngelstam 認為為了恢復重要的生境森林的經營需要制定景觀生態規劃,並闡述了規劃中應包括的八方面內容。芬蘭林業研究所的 Jyrki Kangas & Annika Kangas 指出了最優化的森林規劃中應包含的生態學信息,Oulu 大學的 Erkki Mntymaa & Cecilia Gutierrez-Vogl 分析了景觀生態學森林經營規劃的環境效益,Oulu 大學的 Mikko Mnkknen & Pasi Reunanen 分析了森林景觀經營中廊道的作用,Paula Siitonen & Antti Tanskanen 給出了完成生態保護網的最有效途徑; Turku 大學的 Niina Vuorela,Ilkka Suojanen & Risto Kalliola 介紹了應用空間數據表示的相關景觀單元的可視化技術等( Baker 等,1991; Timo Kuuluvainen,2000; David,2004) 。

芬蘭森林及公園部運用生態學理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理論建立了北方天然針葉林景觀動態變化管理模型,研究認為「平衡與自然的平衡」範式被自然變遷的範式所代替,這種範式的改變主要是對科學的影響,其涉及到生態經營系統,它也應該成為景觀生態學規劃的基礎。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這種「自然法」也成為生態景觀規劃的成型基礎。並研製了可持續森林經營 FPS 規劃系統,該技術由地區自然資源規劃、景觀生態規劃和經營措施規劃三個層次組成,並進行了大面積的試驗與推廣,對 900 萬 hm2國有森林進行了景觀生態規劃,充分考慮了以上途徑的實施。該項目涉及群落生境、瀕危物種群體、娛樂生境、景觀和文化團體及居民住地等范圍。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和航空照片及野外實地調查的數據,全面了解整個規劃面積上有特殊價值的立地,使其保持自然狀態或用特殊方法經營。在時間尺度上強調規劃的長期性,在空間尺度上具有一定可塑性,注重景觀尺度的規劃( Juho Pennanen等,2002; Yang H Z 等,1981) 。

森林景觀生態過程模擬模型和決策模型研究。以樞嘎特( Shugant) 為代表的一批生態學家不斷改進林冠空隙模型,發展了一系列反映不同森林類型特徵的動態模型,如 FORESBRIND KIAMBRAM SMAFS 等( Shugart and West,1980; Shugart,1984; 邵國凡等,1995) ,推動了景觀生態模型的完善和發展,使景觀生態模型由靜態模型為主發展到以動態模型為主的階段,除了進一步完善馬爾柯夫模型為基礎的建模途徑外,基於景觀斑塊動態的個體行為模型和網格模型也逐步得到發展,並在許多研究領域採用了模型化方法( Bartell andBrenkert,1991) 。森林生長、演替動態模型經歷了 FOREST 模型、STEMS 模型、JABOWA 模型及其許多改進型向空間明晰化的 SORTIE 模型( Pacala 等,1993) 發展,而森林經營管理決策模型也從 FORPLAN 模型經歷了類似的發展過程。棋盤式模型( Franklin and Forman,1987) 在森林經營模型向空間明晰化方向發展過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在基於景觀斑塊動態的個體行為模型和網路模型方面,基於林窗動態的森林更新和演替模型方面也取得了很大進展,提出了一些實用性研究成果。在大尺度森林格局演替及其模擬方面也有很大的發展,從森林演替模型和景觀動態統計概率模型向更為綜合和空間明晰化方向發展( David等,2004; Zhang J T,1995) 。

❹ 國內外經濟增長的差異對匯率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嗎

影響外匯供求的主要因素有:各國利率水平、通貨膨脹的差異、國際收支平衡、經濟發展增長的差異、貨幣管理當局的干預。

❺ 國外研究現狀及進展

1.3.1.1 深斷裂與成礦

前蘇聯的M.A.法沃爾斯卡婭、И.H.托姆松和美國J.庫廷納等強調線性構造帶和深斷裂對成礦的重要控製作用[38]。主要是一些區域性的線性構造,包括深斷裂或深部構造在地表的反映,組成區域性的聚礦構造帶,具有全球性和深成性等特點,是地殼上一個高滲透帶,多呈經向或緯向分布。這些深斷裂不受大地構造單元的限制,可以穿切不同的大地構造單元,甚至在海上和陸上聯成統一的構造體系。

聚礦構造帶的主要標志是發育深斷裂帶、岩漿雜岩帶。沿聚礦構造帶伴隨多期次的岩漿活動,構成一些岩漿雜岩活動中心和礦化中心,由於構造帶每次活動下切深度不同,因而成岩成礦特點也有不同。

區域上主要的內生礦化特別是組分復雜的大型、特大型礦床,都集中在聚礦構造帶與其他線性構造的交匯處,尤其是不同級別、期次斷裂構造的交叉點上,是礦帶中礦結、礦田有利分布區。

J.庫廷納對美國西部內生礦產研究表明:西太平洋底有一些緯向深斷裂延伸到大陸基底,其中重要的是門多西諾(Mendocino)、默里(Murray)及先鋒(Pioneer)深斷裂,它們與其他方向線性構造的交叉點是銅、鉛鋅礦的產出部位[39]。E.拉德克維奇、И.H.托姆松和M.A.法沃爾斯卡婭等對蘇聯外貝加爾和遠東多金屬礦帶的研究表明,基底構造中的隱伏斷裂在上部構造層中表現為密集的線性裂隙帶,一些大礦集中在聚礦構造帶與NE、NW、SN三個方向斷裂的交叉點上[40]。據И.H.托姆松的資料[41],美國西部幾個重要成礦帶,大礦也集中在NE向與緯向構造的交叉點上。在南美安第斯山有五個聚礦構造帶,控制著秘魯、智利、玻利維亞和阿根廷境內的銅、錫和稀有金屬礦床。

1.3.1.2 板塊構造與成礦

國外對於巨型構造與成礦作用的研究,目前最流行的是板塊構造與成礦[42]。以H.A.Hess、A.H.Mitchell、R.H.Sillitoe為代表,提出了全新的板塊成礦理論體系[43~51]。這一成礦理論體系,能較好地解釋了山東膠東金礦主要成礦動熱地質背景,也就是太平洋板塊運動對歐亞大陸中生代地質變革與演化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1)太平洋板塊運動對中國東部地體的影響

太平洋板塊運動對中國東部地質構造演化的影響深遠。上田誠也[52]研究提出主要有三個階段的演化(S.Uyeda,and A.Miyashiro,1974):早期階段約120 Ma,大洋中脊正靠近亞洲大陸;第二階段90 Ma,洋脊緊靠大陸,庫拉板塊俯沖,大陸板塊厚度減薄,火山活動增強;第三階段約40 Ma,洋脊俯沖在大陸板塊之下,厚度減薄,大陸板塊靠近海一側破碎移動,日本島弧形成。總之,太平洋板塊由東南向北西向歐亞大陸俯沖。中國東部處於壓扭性應力場環境,上部地殼以左旋平移構造為主。太平洋中脊逐漸靠近大陸,以較大的角度向日本島俯沖,出現三波川高壓低溫變質帶[53,54],日本島火山活動加強。北部為庫拉板塊,南部為太平洋板塊,由於太平洋內有兩條擴張脊,南部沒有消減帶,迫使庫拉板塊高速度消減於亞洲大陸之下,溫度升高,地幔物質融熔並上涌,大量花崗岩侵位。這時板塊運動受到來自大陸北西向的對抗擠壓,致使出現了NE-NNE向壓性左旋平移構造體系;在郯廬斷裂帶以東地區有向北平移的現象,太平洋板塊俯沖在中國東部大陸地殼下(120 Ma)。

與板塊活動相應的地質構造特徵,以NE-NNE向壓扭性左旋剪切斷裂為主體。在中國東部出現一系列大陸隆起、坳陷和左行平移帶。規模巨大的郯廬斷裂東側發育著北東向褶皺和斷裂,它們以北東向為主,和郯廬大斷裂以小角度斜交,包括三山島斷裂、焦家斷裂、招平斷裂等,這些斷裂具有控、容礦構造之特徵[55]

(2)板塊運動與成礦作用

鮑曼(Boman,1987)提出板塊運動演化與成礦作用主要有四個階段[42]:早期地拱-裂谷階段,主要形成超鎂鐵質岩、暗色岩、深源岩石及有關礦產,如金伯利岩金剛石礦,金-鈾、鉛鋅礦床等。第二階段,大洋中脊及大洋板塊擴張階段,形成大洋拉斑玄武岩建造、蛇綠岩套,相伴礦產有塞普勒斯型塊狀硫化物礦床,「黑煙囪」鉬-鋅礦床。第三階段,俯沖消亡階段,大洋板塊消亡於大陸殼下,大陸板塊增生,洋殼及地幔楔在大陸下部分熔融,發育巨大規模構造-岩漿帶,伴生有重要的金屬礦產,有銅、金、鉬、鉛、鋅等。第四階段,地殼固結成穩定地塊階段,這個時期會出現隆起和坳陷相間格局,該階段存在時間可能較短;由於地幔物質上涌,地拱-裂谷作用再次活化,又回到裂谷作用階段。

(3)大陸內部熱點成礦作用

大陸內部熱點及其附近的火山作用和深成岩漿活動,通常以富含鹼質並具有環形構造發育為其特點,噴出岩以流紋岩為主,含少量粗面岩,有時尚見玄武岩,侵入岩有碳酸鹽岩、過鹼性花崗岩、不飽和鹼性岩。據Burke和Dewey[43]的研究,在大陸裂谷發育之前,地幔柱的上部有不少非造山型花崗岩體侵位。Sillitoe[49~51]指出,有些錫礦床的形成與該類花崗岩有關。廣泛被引用的實例是奈及利亞約斯高原的錫礦。在巴西與地幔熱點有關的含錫花崗岩產於朗多尼亞的花崗岩體中。據普里姆(Priem)等研究,它們均屬產於穩定克拉通內部的非造山岩體。

(4)大陸裂谷及拗拉槽的成礦作用

裂谷是地球表面的重要構造現象,它是在引張背景下形成的斷陷帶,由於地幔上隆而形成主動型裂谷,也可由於應力場中的不均衡拉張形成被動型裂谷。沙茨基(1947)曾注意到,蘇聯許多地塹的端部常呈高角度與造山帶銜接。Burke&Dewey[43]認為,許多元古宙和顯生宙的地塹,與東非裂谷系有著相似的成因,它們是未能發育成洋盆的夭折裂谷。裂谷帶不僅有獨特的岩漿岩組合和沉積建造,而且還賦存特殊的礦產,較重要的類型有:①碳酸鹽岩中的礦化;②鹼性雜岩中的礦化;③含Cr-Ni-Pt-Cu礦化的裂谷帶基性、超基性岩體;④斑岩型鉬及銅-鉬礦床;⑤層控的銅礦床;⑥層控銀-鉛-鋅礦床。

1.3.1.3 走滑斷裂與成礦

眾所周知,走滑斷裂是標志大陸地殼水平運動最好的典型構造之一。自1913年Reid等提出走向滑動斷層以來,對於走滑斷裂在地殼表層的變形和動力學研究已趨完美,例如表示走滑斷裂的構造型式的雁列褶皺、拉分盆地,表現純剪和簡單剪切的斷裂系統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岩石圈動力學GGT大斷面研究成果的積累,使走滑斷裂在地殼深層次圖像及其動力學方面的研究成為可能,並提出著名聖安得烈斯走滑斷裂底部可能是一拆離帶[56,57],與之有關的礦床有鉛鋅礦、銅礦和銀金礦。中國東部GGT地學斷面的成果也支持了與郯廬斷裂帶相連東側存在多層低角度拆離帶的認識[7,58],與郯廬斷裂帶呈「入」字型相交的次級構造是金礦賦集的場所,而在其內部與同構造期相伴的岩漿-火山活動則發育有銅、鉛鋅礦化,它與走滑斷裂的成生具有一定的聯系。沂沭斷裂帶與膠西北地區多級「入」字型NNE-NE向構造的交匯部位,構成了膠西北大型、特大型金礦富集區多級構造控礦格局。

❻ 國外研究現狀

1.2.1.1 國外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研究起步較早

西方發達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等建立了國家地質調查局,負責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和服務研究工作。英國自1835年成立世界上最早的地質調查局以來,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研究一直伴隨其地質工作的開展而存在和發展。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在實物地質資料服務對象、服務方式、服務內容、服務標准上開展了理論和實踐的探索,也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模式,都值得我們借鑒(姜文利,2013)。

1.2.1.2 發達國家地質工作的任務向地質信息轉移

21世紀以來,各發達國家的地質工作向地質信息轉移,以滿足本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美國地質調查局制定的《美國地質調查局戰略計劃(2000-2005)》和《美國地質調查局礦產資源工程五年規劃(2006-2010)》提出確保美國得到可靠的地質資料數據。英國地質調查局發布的《英國地質調查局戰略科學計劃(2005-2010)》提出要提供綜合客觀、公正和最新的信息,以滿足國內外用戶的需要。

1.2.1.3 國外許多專家提出了先進的服務理念

如F.Herrera等(2001)認為,地質資料整合服務有四個基本問題:標准、資料一致性、描述多樣化的地質資料的代表模型以及查詢與交互服務。Marcus Apel(2006)分析了從三維地質模型到三維地球科學信息系統的轉變,認為有三個基本因素很重要:資料模型、查詢功能和資料管理。Steve Peedell等(2005)認為,一個空間地質資料基本結構包括政策、公共機構准備工作、技術、資料和人才五個要件。

1.2.1.4 發達國家學者研究開發豐富的地質信息服務產品

許多發達國家研究開發了多種實物地質資料的服務產品。巴西地質調查局提供產品的基本定位有三點:公益性、需求第一、集成服務,提供在線服務。英國地質調查局有大量的產品和數據可供免費下載。發達國家地質調查局網站信息資料豐富,能滿足社會公眾的需求。

❼ 當今世界上研究匯率變化的經典理論有哪些

當今世界上研究匯率變化的經典理論主要有三個:英國學者葛遜的國際借貸說、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的購買力平價說、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利率平價說。其中以利率平價說和購買力平價說對市場的影響最大。值得廣大從事個人實盤外匯買賣客戶注意的是,以上的學說都有許多前提和假設,理論色彩較重。

國際借貸說

國際借貸說()是由英國學者葛遜(GeorgeGoschen)於1861年提出的。該理論認為匯率是由外匯的供給和需求決定的,而外匯的供給和需求是由國際借貸所產生的,因此國際借貸關系是影響匯率變化的主要因素。這里所講的國際借貸關系不僅包括貿易往來,還包括資本的輸出和輸入。國際借貸分為固定借貸和流動借貸,前者指借貸關系已經形成但尚未進入實際支付階段的借貸;後者指已經進入支付階段的借貸。國際借貸說認為只有流動接待相等時,外匯供給也相等,外匯匯率保持穩定;當流動債權大於流動債務時,外匯供大於求,外匯匯率下跌;當流動債權小於流動債務時,外匯供小於求,外匯匯率上升。

葛遜的理論第一次較為系統地從國際收支的角度解釋外匯供求的變化,分析了匯率波動的原因,因此他的理論又稱為國際收支說或外匯供求說。這一理論盛行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金本位貨幣制度時期。從目前的角度看,國際收支仍然是影響匯率變化最直接最重要的基本因素之一。但從另一方面看,國際借貸說存在其歷史的局限性,它並沒有說明匯率決定的基礎和其他一些重要的影響因素。

購買力平價說

1916年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GustavCassel)在總結前人學術理論的基礎上,系統地提出:兩國貨幣的匯率主要是由兩國貨幣的購買力決定的。這一理論被稱為購買力平價說(TheoryofPurchasingPowerParity,簡稱PPP理論)。購買力評價說分為兩種形式:絕對購買力平價(AbsolutePPP)和相對購買力平價(RelativePPP)。

絕對購買力平價認為:一國貨幣的價值及對它的需求是由單位貨幣在國內所能買到的商品和勞務的量決定的,即由它的購買力決定的,因此兩國貨幣之間的匯率可以表示為兩國貨幣的購買力之比。而購買力的大小是通過物價水平體現出來的。
根據這一關系式,本國物價的上漲將意味著本國貨幣相對外國貨幣的貶值。
相對購買力平價彌補了絕對購買力平價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觀點可以簡單地表述為:兩國貨幣的匯率水平將根據兩國通脹率的差異而進行相應地調整。
它表明兩國間的相對通貨膨脹決定兩種貨幣間的均衡匯率。從總體上看,購買力平價理論較為合理地解釋了匯率的決定基礎,雖然它忽略了國際資本流動等其他因素對匯率的影響,但該學說至盡仍受到西方經濟學者的重視,在基礎分析中被廣泛地應用於預測匯率走勢的數學模型。

利率平價說

利率平價說(TheoryofInterestRateParity)由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JohnKeynes)於1923年首先提出,解釋了利率水平的差異直接影響短期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從而引起匯率的變化。投資者為獲得較高的收益,會把資金從利率較低的國家轉向利率較高的國家,資金的流入將使利率較高國家的貨幣匯率上升。凱恩斯的學說解釋了貨幣市場上的利率差異同即期匯率、遠期匯率之間的關系。實際上,遠期匯率的推導過程就是應用了利率平價的理論。雖然該理論的前提假設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利率平價說突破了傳統的國際收支、物價水平的范疇,從資本流動的角度研究匯率的變化,奠定了現代匯率理論的基礎。

❽ 人民幣匯率改革對中國出口的影響的國外研究現狀

你可以去中國政府網看看,那裡有詳細的解釋,一下說不清楚,簡單點就是升值後國內的東西就不值錢了,人民幣的購買能力就加強了,然而成本加高,價格也就必須高,國外的商品就便宜了,國內就大量購買國外商品,外匯就大量流失,對國家的經濟發展是不利的『

❾ 影響歐美匯率變動的原因因素分析

影響歐美匯率變動的原因因素分析
是大國之間政治經濟的博弈,貿易摩擦、貿易戰、就業組織、失業率等眾多復雜因素摻雜其中。在學術界則把購買力平價當做一種理論,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理論。

它怎麼來決定一國與一國之間匯率的比價呢?就是通過看在各國購買同樣的消費品,尤其是大家經常所需要的消費品的價格的比率,來決定匯率的比率。比方說,麥當勞的巨無霸漢堡包,在中國可能是賣1美元,而在美國可能是賣3美元,它就認為兩國的比價大概可能是1∶3。

通過這樣一種簡單的方式來進行匯率的決定機制,這是學術界的觀點,所以,當年英國的《經濟學家》雜志曾經就以麥當勞漢堡在中國和美國的價格比率做出一個建議,說中國兌美元的匯率是被低估了56%。

實際上,在各國政府的匯率決定當中,不會採取這樣一種決定的方法,所以,我們把它當做一種非常有趣的匯率決定的方法來與讀者分享。匯率是由大國之間,在經濟、政治、就業、貿易戰等等各種綜合因素的考量之後決定的。

這次人民幣升值,為什麼中國壓力非常之大?是因為以下幾點因素導致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其一是美元的持續貶值;其二是中國龐大的貿易順差;其三是國際熱錢的投機。這三大因素綜合發力,形成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美元在過去一段時間里持續貶值,對16個主要國家的貨幣都是貶值,那在過去的四五年裡面,美元實際上已經貶值超過了40%。

美元為什麼會陷入一個貶值的通道呢?

首先,美元貶值的大背景是美國的貿易和財政的雙赤字。美國民眾處於多年過度消費狀態,都是借款消費。中國現在人均才2000多美元產值,我們是一個低收入國家,其實相比美國,我們大家都是富人,因為我們在銀行都有存款,而美國人是沒有存款的,美國人都是借款消費,所以呢,有人提出來,美國是全世界最「負有」的國家,因為美國人均負債15萬美元,這就是美國過度消費的結果。

其次,此次美元貶值的核心導火索又是房地產泡沫的破裂,所以,請大家注意,這個房地產價格的泡沫對於各國的經濟,對於匯率都有極大的影響。

美元危機,是在房地產泡沫破裂的大背景之下,導致了次級貸款出現了重大問題,次級貸款又被幾何級地放大到了「次級債」,次級債的債務危機,也是大家現在通常所講的「次債風波」。「次債風波」導致美國陷入了相當嚴重的經濟衰退。

此次中國經濟受到美國經濟這么大的影響,實際上表明了中國經濟正在加速融入全球化,中國經濟正在成為全球化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美國感冒了,中國就得打個噴嚏,這是非常形象的一個表達。

正如我們天天喜歡講的,中國正在對全世界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東方睡獅正在崛起,不可否認,這完全成立。但是,與此同時,我們更要清醒地看到,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中國也不得不受到來自於世界經濟的重大影響。我們已經無法再回到過去「閉關鎖國」的時代,無法回到我們內生循環的時代,我們是在一個開放的全球化的時代下,中國在影響著世界,而世界也在影響著中國。

美元持續貶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之大難以估量。我們就來回顧導致美元貶值的罪魁禍首之一的「次級債務風波」。

現在的經濟學家普遍都認為,美國正在陷入歷史上非常大的一次經濟衰退,甚至有人認為,它是僅次於1929年那次最著名的經濟大崩潰以後的經濟衰退。無論是長盛不衰的股神巴菲特,還是新任的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甚至是過去被奉為神明,今天很多人認為是他製造了美國泡沫的前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都認為美國已經陷入一個經濟衰退的通道。那美國這次經濟衰退的背景又是怎樣的呢?

大家如果還有印象的話,可以回想在2000年,就是美國科技泡沫的破裂,互聯網公司股票大幅度跳水,美國納斯達克股市從5000多點下降到2000多點,到今天也沒有恢復過來。當時也有人認為,美國將陷入一次衰退。美聯儲是通過「吹大泡,抵抗小泡」這樣的做法來避免美國經濟衰退。科技股的股市泡沫破裂了,它就想到了房地產,所以,通過大幅度地降低利率推動房地產價格不斷地上漲,促使美國當時很快就走出了科技股泡沫破裂的衰退。當時,美國經濟復甦的速度超過了各界普遍的分析與認識。房地產的貸款政策非常寬松,為了促進美國的經濟增長,基本上不用還錢不用交錢就能貸款住上房子。這種做法聽起來令人震驚。

所謂次級貸款的危機,就是因為美國放寬了貸款政策。過去,貸款只能夠提供給那些優質貸款人,也就是信用等級分在660分以上的、有充分的收入證明的這樣一群人,發放優質貸款,使他們享受低利率政策。房地產價格不斷在上漲,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美國的銀行鋌而走險,把房地產貸款發放到那些沒有償還能力的人手上。這些人過去是無法想像竟然可以申請到房地產貸款。這些人群的信用等級分相對比較低,在620分以下,甚至沒有收入證明,這樣的房屋貸款就被稱之為「次級貸款」。它是相對於優質貸款而言的。

那這些無償還能力的貸款人為什麼敢貸款?因為銀行給他要求的還款政策是「前松後緊」,前幾年你幾乎不用還錢,還得很少,但是,到後面突然就漲上去了。要還的錢突然漲上去也不可怕,因為銀行會把你的房地產價格上漲部分進行轉按揭再貸款,這樣,相當於你還是不用自己還錢。這些貸款戶就發現,有房子住為什麼不住呢。反正房地產價格在不斷上漲,還不用還錢。於是,大家都很高興地進行了次級貸款的申請與次級貸款的發放。

這裡面,整個游戲規則的假設前提就是房地產價格不斷地上漲。在美國,資本主義發展到今天,也會出現這樣盲目的樂觀,非常值得中國各級政府官員和廣大民眾警醒。

僅此還遠遠不夠,如果只是次級貸款,以美國的家底,絕對不會讓美國蒙上經濟衰退的陰影,問題是次級貸款被證券化以後,就成幾何級地放大了風險。投資銀行發現,次級貸款這個生意模型不錯,房價不斷上漲,要賺更多的利潤,就要把次級貸款證券化,也就是發行了次級債券。把它反復地分割,反復地打包,然後推廣到資本市場上,讓更多人進行交易和購買,這就是美國資產證券化的重要體現,也是美國金融衍生產品的重要體現。

在美國,凡是一個業務有未來現金流,就具備被資產證券化的可能。比如說,在美國,甚至有一種「死亡債券」,就是可以把你死亡後的保險金提前拿出來用,按照20%~40%的比例提前拿出來用,這個保險金是你死了以後留給繼承人的,那何不拿出來自己先花了?美國人的這種心態,跟我們中國人不太一樣。連保險都可以被證券化、被債券化,可想而知美國的金融衍生交易是多麼發達。

這樣一個次級貸款推出的次級債券被推到市場以後,怎麼讓大家蜂擁而至來購買呢?因為,畢竟它的貸款風險還是非常之大,因為,這些都是那些沒有收入證明的人去申請的房地產貸款。美國的銀行都非常聰明,也非常有盈利的沖動,所以,他們做通了美國三大評級機構的工作,通過標普和穆迪等知名評級機構,給這個債券評級到3A級。

各位讀者朋友要注意,這些債券評級機構不是國立的,不是官辦的,而是民營公司。所以,這些民營公司在把次級債券評高到3A級的過程當中是有盈利沖動的。它可以獲得評估費,甚至可以在交易當中獲得一筆分成費。3A級的債券當然會受到投資者廣泛的追捧。這時,保險公司一看,哎,這生意也不錯,那我來給你提供保險吧。於是,參與者都越來越覺得心裡踏實了。不斷上漲的房價就使得所有參與者都獲利了,所有參與者都獲利了,就必然推動了整個次級債券的不斷發展。琳琅滿目,紛繁復雜,五花八門,從幾千億次級貸款擴展到了幾十萬億的次級債券、保險等等。這就使得美國陷入了一個巨大的金融風險旋渦之中。

這種「天方夜譚」的故事,幾乎是一個後現代版「皇帝的新衣」的故事。那麼,誰來扮演那個小孩,戳穿這個「謊言」呢?

天底下的金融故事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它發端於房地產價格的上漲,這個泡沫破裂必然源自於房地產價格的下跌。隨著美國房地產價格的下跌,購房者就開始違約不還錢了,因為他們本身就沒有償還能力。購房者一旦違約不還錢,銀行就只能把這個房地產進行拍賣。隨著拍賣的增多,房地產價格不斷地下跌,連環的下跌、持續的下跌,進一步引起更多的人還不了貸款,更多的房地產被拍賣。這種時候,整個房地產價格陷入一個下跌的通道。

此時,三大評級機構又跳出來了,說不能給3A級了,次級債券有風險。它這一評可好,債券價格也下跌了。相應的,所有的金融機構這時候都虧損慘重,從商業銀行、投資銀行、養老基金、社保基金、政府基金、保險基金,你能夠想到的幾乎所有美國的金融機構都陷入了嚴重虧損。在過去的一兩年裡面,各大金融機構的高管被迫紛紛辭職,從高盛銀行的董事長,到美林證券董事長,再到貝爾斯登投資銀行的董事長,紛紛辭職下課。這些人原本掌控的是什麼呢?是美國最大的銀行、美國最大的證券公司和美國老牌的投資銀行。這些金融機構紛紛嚴重虧損,就導致了美國金融當中的流動性嚴重不足。

〖=QLTS〗〖=5〗用一句通俗的話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過去四五年美國的房地產泡沫,讓很多人賺著錢了,今天,房地產價格下跌之後,這些人就被套牢了。這種情形警醒我們:大家以後在自己投資的過程當中,如果遇到了所謂的大牛市、大發展的時候,要有警戒的意識。無數的案例、無數的事實告訴我們,出來混,欠下的早晚都是要還的。〖=B〗美國次級債券的危機,重創了美國的金融系統和美國的房地產系統,使得美元加速貶值。美元加速貶值,轉化成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匯率其實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決定機制,匯率是貨幣的核心,貨幣是金融的核心,金融是經濟的核心。在美元、歐元、石油、黃金這些國際重要的金融要素裡面,都是大國博弈的結果,都是各個國家之間主流利益集團博弈的結果,是各個階層利益最大化博弈的結果。凡是既得利益者,都想辦法把這些規則和原理去固化,中國作為一個後發的發展中國家,就是和這些既得利益者進行連續博弈的一個過程。

匯率是國與國之間經濟博弈的結果,也是政治博弈的結果,也是就業、貿易摩擦等諸多因素參與博弈過程的結果。人民幣自2005年以來進入持續升值軌道,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美國經濟結構調整、貿易結構失調和失業率趨高壓力的影響。急劇放大的一般性貿易逆差、由於產業結構調整造成的結構性失業率的上升使得美國的政黨、政府不得不通過對中國施加壓力的方法來上演對美國選民的政治宣傳秀。

雖然人民幣兌美元的升值改變不了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現狀,卻是大國之間博弈的一個力量。同時,中國的博弈力量也在增長,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2008年6月參加「中美年度戰略經濟會議」時就明確提出對美元持續政策性貶值的批評,而由於國際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特別是大型跨國公司全球產業布局的完成,人民幣匯率單邊上升所帶來的利益和損失常常是沖抵的,很難有哪個國家是絕對的受益者或者淪為百分之百的受害者。

〖=QLTS〗〖=4〗在這種情況之下,無論是地方政府、產業協會,還是企業,都無法左右或干預、影響宏觀經濟。我們只能做到,首先充分去理解,然後積極去應對,這才是一種正確的方法和心態。抱怨是沒有意義的,漠然置之不理更是大錯特錯。〖=B〗我們要極為清醒地看到金融大地震有可能產生的損失,對一個國家、產業、企業和民眾的影響可能會遠大於自然大地震。

日本在1985年以後處理日元兌美元匯率政策就出現了重大失誤。當時,日本經濟歷經戰後40年重建已然成為龐然大物,從規模上看僅次於美國,GDP已經達到了美國的60%,在特定產業和製造技術領域甚至超越美國水平。日本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在於政府採用了出口導向型戰略,因此,經濟的發展就導致日本製造產品像潮水一樣湧向全世界,特別是湧向美國,引發美國對日本出現持續而巨大的一般性貿易逆差,招來美國勞工組織和產業保護勢力的強烈抗議。

這種抗議很快轉換成一種政治力量,向日本政府施加巨大的壓力。1985年,美國在紐約市中心的廣場飯店召開西方七國會議,強烈要求這些發達國家經濟盟友改變當前經濟政策,通過本國貨幣對美元的升值來減少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幫助美國緩解因為巨大貿易逆差而導致的經濟和政治不穩定,同時,加大對美國資本市場的投資,意圖通過資本項下的資金節余來彌補一般性貿易導致的逆差。

在西方發達國家中,日本是美國貿易逆差的主要來源,因此也是在本次會談中受到壓力最大的國家。日本被迫快速進入升值軌道。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從250∶1一路飆升到了120∶1,稍經反復之後又繼續摸高,最高達到了79∶1。在這樣快速升值的過程中,日本國內資產價格出現大幅度攀升,以日本地產價格為例,最高的時候,日本皇室擁有的一座皇宮所佔土地的估價幾乎可以買下美國整個加利福尼亞州。日本國民一夜之間成為世界收入最高的群體,他們瘋狂地購物、購買藝術品、購買全球市場的股票、購買建築物,大批大批地周遊歐美國家,所到之處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日本人真富裕。

這種經濟上的樂觀主義情緒甚至迅速蔓延到政治上。20世紀80年代,日本有一本轟動國際社會的名著就叫《日本可以說不》。這本書中所流露出來的經濟獨立引發的政治雄心令全世界為之側目,甚至有媒體驚呼,即將到來的21世紀將是日本世紀。

在《廣場協定》簽訂後的五年裡,日本在當時超低利率政策之下,資產的價格大幅度抬升,房地產價格上升了四倍,股票的價格上升了四倍。但是,好景不長,國際投資資本早就看好日元升值帶來的巨大商業利益,因此先是一致看高日本兌美元匯率,其後又通過「遠程核打擊」做空遠期外匯指數拋出日元,導致日元兌美元匯率出現巨幅波動,隨後出現了資產泡沫的緊縮,這個大泡泡被吹破。國際游資撤出日本,股市跌幅高達70%,房地產跌幅達60%,如此整體性、全局性暴跌,勢必對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產生重大負面影響,其毀滅性與嚴重後果無異於一場金融大地震。

日本經濟迅速進入不景氣時代,企業被迫大量裁員,銀行被迫縮緊銀根。曾經被作為日本經濟奇跡謎底的「銀企聯盟合作模式」遭受到了沉重打擊。一批金融機構破產,國內市場需求持續低迷,由於匯率的不穩定甚至影響到了國際出口市場信心。以出口為導向的出口經濟政策不得不進行轉型。日本此次金融戰敗造成的損失絕對不會小於二次世界大戰戰敗的損失。直至今天,這段「失去的十年」對東亞經濟和中國經濟的影響依然深刻。

從日本經濟的戰敗中,中國學會減少通過政府去人為設計大型財團,避免銀行與企業之間無風險控制的合作,強調保持匯率的穩定性和對外匯的嚴格管制。同時,日本金融危機所引發的產業外移也促成了東亞經濟特別是中國經濟繁榮時代的到來。

無獨有偶,在10年前,東南亞的金融危機也對東南亞的長期發展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我們知道,在這之前,亞洲經濟奇跡被全世界所矚目,亞洲四小龍、亞洲四小虎的快速發展,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但是,東南亞的金融危機就像一場大地震一樣終止了所謂的亞洲奇跡,在整個過程當中,亞洲損失真金白銀至少在數千億美元。

相比金融危機後的日本與東南亞企業,今天的中國企業賺錢無疑要容易得多,這就是一個宏觀經濟環境對一個產業和企業的影響。當宏觀經濟環境好的時候,其實誰都能掙錢,無非是多與少。水平差的人也能掙錢,大家相差不大。當宏觀經濟環境不好的情況下,卻連聰明人都很難掙到錢,好的企業掙錢都相當不容易。

我們對這樣的金融大地震要有深刻的認識,東南亞金融危機是在貨幣貶值的過程當中,出現了巨大的金融大地震。日本是升值後動盪,而東南亞國家是劇烈貶值,但是,同樣的結果都是股票價格大幅度下跌,房地產泡沫破裂,銀行系統出現大量的呆壞賬,銀行被迫關門,企業被迫關閉破產。

在這裡面,我們看到,房地產、股票這些資產的泡沫早晚都是要破的。最重要的就是提醒我們中國的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我們的金融知識必須補充與提升,否則將蒙受嚴重的損失。與日本和東南亞相比,各位讀者朋友的金融知識還相差甚遠。當金融大地震來臨的時候,他們都出現了應對上的錯誤,都沒有進行積極的預防,那更何況我們呢?所以,金融大地震,對產業、對企業、對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對民眾產生的影響,將遠大於自然大地震,我們必須要提前做好充分的應對和積極的預防准備。

美國經濟的秘密任何一個國家都必須考慮到兩種交易對本國貨幣流動性的重大影響,一種是貿易往來所產生的結余;另一種是資本型交易所產生的結余。進出口貿易中間,出口所產生的收入大於進口的各項支出,就稱之為順差;反之,則稱之為逆差。在資本項下的交易,如果流入的資本大於本國流出的資本,這稱之為資本上的順差;反之,則稱之為在資本上的逆差。
任何一個經濟體必須在這兩者之間尋求一種資金流動的平衡,也就是說,如果你的一般性貿易方面產生了大量逆差,你就必須在資本性項目下產生足夠的順差,以此平衡整個資金流動。如果不能夠產生足夠的平衡,比如說,一個國家在一般性貿易以及資本性的項目之下都持續地出現逆差,就會導致這個國家在經濟層面上出現收支不平衡,這種收支不平衡達到一定規模後,就會誘發這個國家的金融風險。通過金融風險的擴散,影響到這個國家的一般性貿易和產業結構,影響到該國的生產要素成本和企業經營的宏觀環境,進而深刻地影響到該國企業的競爭力,導致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經濟衰退。

因此,任何國家,不管它是什麼樣的性質,都努力追求這樣一種平衡。眾所周知,美國在一般貿易上的逆差非常大,以中美貿易為例,2007年度,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已經超過2000億美元。美國大量的一般性對外貿易逆差,必須通過資本項目下的收支結余來進行平衡。因此,美國經濟的一個很大特點就在於,它必須通過金融的手段來控制產業,同時,也必須通過金融手段來實現自身的收支平衡。

所謂金融的手段,說得簡單一點就是,美國必須持續地在經濟生活中間,要麼通過自身的信用實現持續的負債,要麼通過自身資本市場足夠高的回報率來吸引投資和投機的外來資本。除此以外,別無他法。

因此,美國保持龐大的國債來維持一般性貿易失衡下的經濟運轉。但又不能僅僅依靠龐大的國債,它必須發育出來足夠多的、足夠想像空間的龐大資本市場,而這個資本市場必須源源不斷地給投資人帶來更大的回報、更高的預期和更有效的金融產品,以便不斷地吸引世界各國的外匯儲備以及發達國家的既有資本源源不斷地湧入美國,進入到美國的資本市場,以此來實現資本項下的節余,對沖一般型貿易的逆差,形成國際收支平衡。

〖=QLTS〗〖=4〗就美國經濟的特點來講,實質上它是一種金融經濟。金融經濟就必須強化它的信用和它的回報率。因此,美國必須不斷地製造出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回報率,並依託這個高水平的回報率來吸引海外資本,以實現美國經濟的平衡。〖=B〗按照經濟學的一般邏輯,回報率從哪裡來呢?回報率是從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中來,回報率是通過不斷增加對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等類似的要素的投入來獲取。如果美國不能保持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要素投入,或者說美國不能保持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要素投入效率,則美國經濟無法保持對外部資本的強大誘惑力,也就無法保持自身經濟的正常循環。因此,美國必須在生產要素的投放和生產要素投入效率方面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以解決吸引資金的問題。

這種吸引效能如果通過傳統產業來實現,那將非常之困難。因為傳統產業的局限,現代技術的傳播,現代人力資源開發的速度,後發展中國家有很強大的後發優勢,通過快速的模仿,通過密集的人力資源使用,通過資金與資本的密集型投入,很快地形成一種後發的追趕優勢,因此,單純靠傳統產業上的生產效率提升,美國很難獲得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增長率,也很難吸引世界資本流向美國。

美國的做法就是通過不斷地開展所謂的金融創新,推出所謂創新的金融衍生產品,從而不斷地提出更加具有誘惑力的回報水平,以便吸引來自全球范圍內的龐大資金。

❿ 國內外研究現狀

總體看,國外偏重資源、環境保護、人口及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主題,較宏觀。而國內偏重的是理論方法、發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比較微觀。有關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研究的著述相對較少。

一、國外研究現狀

(一)提出以人為本的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理論

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問題,眾多學者從不同的學科角度研究提出了諸如環境決定論、人口中心論、增長方式轉變核心論等各種側重點迥異的理論觀點。如1994年開羅會議提出:「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中心是人」,引起學術界強烈反響。這個新的發展觀逐步演變為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理論體系,其基本點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宗旨是為了滿足人的生理、心理、交往、文化等全面發展的需要;發展途徑為實現資源合理有效配置,尤其注重人力資源開發和利用,逐步過渡到以人力轉變積聚和集中為主要手段的發展;基本模式為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科技相互促進和協調發展,由此形成可持續發展理論框架為全方位適度人口論、資源稀缺論、生態系統論、總體經濟效益論、社會協調論等。

(二)提出經濟社會、環境、資源協調一致的可持續發展理論

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理論。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各類國際文獻以及召開的一系列會議(如基多的「綜合發展觀」專家會議和北京的國際社會發展會議等)都在世界范圍內深化了社會發展理論,強調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們認識到經濟發展就是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而社會發展就是「更好地生存」。

在20世紀人類物質文明高度發達,同時也是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最為嚴重的時期。全球發生了三大影響深遠的變化:一是生產力極大提高和經濟規模空前擴大,創造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集中的物質財富,從而迅猛推進人類文明進程;二是人口爆炸性增長,20世紀人口翻了兩番,超過62億,並仍以每年7800萬的速度繼續激增;三是由於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與消耗,污染物質的大量排放,導致全球性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人口膨脹、資源短缺、環境惡化和貧富分化加劇已成為21世紀困擾人類文明進步的桎梏,表明人類社會當今生存方式不可持續,四者的惡性循環為舊工業生產方式掘下墳墓,那種「先污染後治理」,以高消耗刺激增長的傳統發展模式已走到盡頭。

人們逐漸意識到人類社會與經濟的發展與自然資源、環境生態緊密相聯,人類的活動必須遵循自然規律,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必須納入人口、資源、環境、生態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使人類社會系統與地球自然系統協同進化、良性循環。1992年183個國家和地區代表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聚會,其中102個國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腦出席,討論並通過了《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聯合國氣候發展框架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關於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等一系列文件,對國土資源的利用與保護提上了日程,並付諸實踐。

(三)社會資源利用與保護發展模式

西方社會也從先前的發展模式中認識到社會發展必須是「整體的」,「綜合的」,也是「協調的」。很多西方發達國家紛紛出台政策,制定法規、採取措施,對國土資源進行重新的定位和開發利用。從大量的消耗資源聚集財富到降低消耗,遵守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到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提出了「低碳經濟」這一新的理論和發展模式,即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總體看,從國外對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的研究成果來看,各國都從自身國情出發,提出的理論和制定的發展模式具有針對性,雖然國外少有直接針對像我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方面的相關研究,但國外發展理論的演變及其規律則為本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研究樣本和理論基礎,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但必須指出的是,這些研究常常欠缺對社會背景和社會制度的深入分析,各種發展模式忽略了各國內部存在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和區域之間的巨大差異,從而使理論及模式的預期指導意義相對弱化。

二、國內研究現狀

中國對於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認識是在西方發展理論的輸入,以及我國社會實踐的雙層擠壓中逐漸領悟到的,並部分在國土規劃等研究實踐中得到了應用。

(一)十八大報告等為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研究指明了方向

從我國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戰略規劃來看,國內相關的研究在沿襲、借鑒國外發展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根據中國國情,提出我國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同社會可持續發展和諧統一,並在有些細節上有所充實、完善和發展。如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把實施西部大開發、促進地區協調發展作為一項戰略任務,強調:「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關系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關系地區協調發展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重大舉措」。在十六大報告中論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時,提出了「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新概念,認為要「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就必須使「社會更加和諧」。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整個現代化過程中,必須進一步樹立全面的發展觀,始終堅持統籌兼顧,更加註重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地區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十六屆三中全會又提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直至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構築「和諧社會」。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了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主要目標,在十七屆五中全會上明確指出了政策的著力點將轉到提高居民收入、縮小貧富差距、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富裕人民群眾作為全新思路和戰略。

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促進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這些表述為我國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區域國土規劃發展模式和實踐成果

從發展模式和實踐成果來看,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對國土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一般採取「層次推進」的模式。堅持讓部分地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原則,這種政策本身並沒有問題,但傳統的發展觀偏重區域發展,卻忽視了區域間協調以及可持續發展。

我國「十一五」規劃首次把東中西和東北地區作為一個整體,完整地闡明了四大區域的戰略布局,即東部地區「率先發展」、西部地區大開發、中部地區崛起、東北地區振興。這種全新的區域發展戰略格局的調整充分體現了「全國一盤棋」、各地區共同發展和共同富裕的一貫思想,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同時,我國西部地區尤其是邊境少數民族經濟欠發達地區,在開發利用國土資源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和整個社會協調發展的問題得到了政府和學術界的高度關注。

我國主體功能區劃相關研究成果。2010年12月21日,國務院下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實際上是中國第一個關於國土空間開發的規劃。樊傑等(2009)對中國主體功能區的科學基礎進行了深入研究。這些成果為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區劃提供參考和借鑒。

(三)相關理論研究

從相關理論研究看,代表的研究成果有: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的《國土資源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研究》,從當前國土資源管理的實際情況出發,以土地資源、固體礦產資源、能源礦產為研究重點,設計了我國國土資源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總體框架,以及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能源安全評價的基本框架;建立了我國耕地糧食生產能力指標、城市用地集約利用指數、礦產品價格指數、礦產資源國際競爭力指數、石油安全度和國土資源管理績效等6個綜合性指標。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從國土資源規劃理論與實踐出發,主要針對國土資源規劃體系、國土資源規劃理論基礎、國土資源規劃編制及國土資源規劃實施等專題進行闡述,重點對國土資源五年規劃編制、國土資源與環境綜合承載力評價等實例進行了專題研究。李新玉等的《國土資源與區域經濟發展》,主要就中國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區域特徵進行分析,總結出這些資源在空間布局、發揮區域資源比較優勢、區域國土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在國土資源調查評價、規劃、參與世界經濟分工協作、法制建設、技術進步等方面相應的對策。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的《民族語發展》、樊勝岳等的《西北地區發展戰略與對策研究》、徐建華等的《中國西部地區遲發展效應與後發優勢及創新對策研究》、王文學主持的《甘肅民族地區大開發的戰略與對策研究》、《西部大開發與甘肅區域經濟》,劉敏主編的《西北民族地區社會穩定與社會發展》和王永亮主編的《西北回族社會發展機制》等成果,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等進行了研究。

另外,還有很多零散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都有效地結合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包含了大量的理論見解,豐富和完善了我國民族地區國土資源利用開發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理論研究,對本項目研究的順利開展具一定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

(四)阿勒泰地區相關研究成果

近年來,已有一些針對阿勒泰地區土地、礦產、水、草場與畜牧、旅遊5種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的論文、專著等。這些成果對阿勒泰地區單一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有獨到的見解,為本項目研究提供了參考。

有關土地資源的研究成果較少,主要有《阿勒泰地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還有地區申報土地整治項目所形成的部分資料,如《新疆天山北麓阿勒泰地區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論證材料》(2010)等。此外,阿勒泰地區也有一些游牧民定居工程方面的實際經驗和資料,這些材料主要對阿勒泰地區土地利用現狀、存在問題等進行了闡述。上述成果對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具有參考借鑒價值。

礦產資源及礦業發展成果。阿勒泰地區此類相關研究成果較多,主要有《新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研究與探索》(2010)、《新疆阿勒泰地區礦業經濟管理研究》(2012)。主要論文有:《加快新疆阿勒泰市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思考》、《新疆阿勒泰地區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礦產的可利用性》,研究報告有《阿勒泰地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8~2015年)報告》等。這些成果對阿勒泰地區礦產資源概況、礦業經濟發展等進行了研究探索。為本書的編著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針對阿勒泰地區草場與畜牧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論著有:《阿勒泰草原的無奈和期盼》(2009)、《裂變的阿勒泰草原》(2009),《新疆阿勒泰牧區草地資源分類經營機制與可持續發展研究(2008)》(碩士論文)等。這些文獻資料為阿勒泰地區草場與畜牧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提供了研究支撐與參考。

阿勒泰地區為我國重要的旅遊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阿勒泰地區先後編制實施了「十一五」和「十二五」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對阿勒泰地區旅遊指導思想、原則、目標任務、旅遊資源與環境分析、旅遊業發展總體目標和保障措施等進行了闡述。2006年國家旅遊局、新疆旅遊局組織中山大學編制了《大喀納斯旅遊區總體規劃(2006~2020年)》等。2009年,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與阿勒泰地區旅遊局完成了《阿勒泰地區旅遊發展總體規劃(2009~2020年)》(徵求意見稿)等。

(五)總體評述

從國內對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的研究成果來看,現有的成果涉及我國某一固定區域單項國土資源利用與保護的戰略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多,專注於區域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方面的研究較少,尤其是針對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更少。總體考察與本項目相關的研究成果,不足之處主要在於:

(1)大多數研究是將國土資源分種類,具體細化到每種資源不同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方式,專門研究單個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但並沒有同其他相關資源統籌考慮,缺乏一定的系統性與綜合性。

(2)對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現狀、困境和途徑等方面,特別是脫貧、基礎教育、轉移支付等層面,而涉及該類地區國土資源利用與保護的綜合性戰略研究較少,系統總結研究的更少。事實上,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是自然資源豐富和潛力較大的地區,對國土資源利用與保護的研究,將更有利用推動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從而縮小地區差距,縮短區域間的不平衡發展,同時保護相對脆弱的生態環境。

(3)可持續協調發展的本質是要求用社會系統的觀點和方法探索經濟、社會發展問題,而任何發展都需要現實的物質基礎,國土資源作為社會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的重要保障,應對其加以重視。目前學術界對於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研究還較為分散,系統性不強,亟待相對系統完善的成果問世,以期對這類地區的國土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利用與有效保護,促進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合理開發與保護。

因此,如何把西方社會發展理論和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結合起來,借鑒切實有效的理論成果,提出發展戰略、選擇適合該類地區發展的路徑和模式,對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進行綜合利用、有效保護,是開展本項目研究的首要問題,也是本書研究的重要內容。

閱讀全文

與國外匯率變化的研究現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石貴金屬 瀏覽:967
資產證券化循環結構 瀏覽:825
股東新進與不變 瀏覽:999
84有色金屬價格 瀏覽:998
買幣交易所危險嗎 瀏覽:284
股指期貨賺錢法 瀏覽:535
購買公司股份協議書 瀏覽:450
廣西理財公司有哪些項目 瀏覽:377
上市銀行股東限售規定 瀏覽:231
中興股票是什麼 瀏覽:139
證券營業部可行性報告 瀏覽:945
北京五環的房子價格 瀏覽:407
股票的交聊群 瀏覽:519
肺炎疫情影響股票嗎 瀏覽:860
甘肅省農民五萬貸款 瀏覽:246
山東濱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瀏覽:34
華泰證券買etf手續費 瀏覽:758
協創股票 瀏覽:484
公積金貸款是不是賣家會有意見 瀏覽:33
維薩卡匯率 瀏覽: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