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物價上漲是否和外國財團介入有關
物價上漲涉及很多方面,單純從理論上來說,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美國量化寬松政策的結果。前一段時間,美國要求人民幣升值。我國頂住了壓力。但美國馬上啟動了「量化寬松」政策,直接導致美元貶值,美聯儲馬上又增發9000億美元,3個月就讓美元貶值了12.5%,接下來可能還有6000億美元增發。而人民幣匯改要求盯住一籃子貨幣,但目前實際上主要盯住美元,這一後果就是讓我國的通貨膨脹率暴增。
2.大量游資湧入中國,熱炒各種大宗農產品如綠豆、大蒜,導致CPI上漲。
3.儲備過多造成通貨膨脹壓力爆發。我國多年的貿易順差導致外匯儲備劇增,這不可避免的會導致人民幣升值壓力,為避免升值,我國只有在外匯市場上用人民幣購買外匯,導致流動性過大。
4.信貸增長過快。前一段時間為了應對次級貸危機,我國採取了寬松的財政、貨幣政策,這一政策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也開始顯現威力,成為通貨膨脹的又一推動力量。
5.自然災害使得很多農作物減產,供給減少,價格自然上升,也推動CPI上漲。
6。我國CPI上漲後,商家及民眾形成的通脹預期也會使通脹繼續維持。
總之,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物價上漲,形成通脹。目前中央認為我國是結構性價格上漲,但要防止結構性上漲變成普遍性價格上漲。
㈡ 外匯市場是誰跟誰交易
銀行的實盤是您跟銀行的交易行為 國外保證金是央行 國際金融財團 以及國際貿易公司等之間的交易
㈢ 世界第一大財團是哪個可以具體說說嗎
世界第一大財團是洛克菲勒財團。
洛克菲勒財團擁有超大的金融網,主要以石油壟斷為主,創始人是J.D.洛克菲勒,是美國的最大的壟斷集團。美國最大的石油公司有16家,其中有8家就屬於洛克菲勒財團,洛克菲勒財團直接或間接控制了許多工礦企業,在冶金、化學、橡膠、汽車、食品、航空運輸、電訊事業等各個經濟部門以及軍火工業中佔有重要地位,是以銀行資本控制工業資本的典型。
對於中國人來說,富不過3代似乎是鐵一樣的定律,然而洛克菲勒家族從發跡已經綿延6代,仍未現頹廢與沒落的跡象。這與他們的財富觀念與從小對子女的教育息息相關。他們家族崇尚節儉並熱衷創造財富。這兩點從洛克菲勒家族中興之主勞倫斯·洛克菲勒的一生中體現得尤其充分。
㈣ 高盛屬於美國哪個財團似乎我只聽過花旗財團和摩根財團
高盛集團成立於1869年,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總部位於紐約,並在東京、倫敦和香港設有分部,在23個國家擁有41個辦事處。其所有運作都建立於緊密一體的全球基礎上,由優秀的專家為客戶提供服務。同時擁有豐富的地區市場知識和國際運作能力。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為跨國銀行控股公司集團,被《財富》雜志連續多年評選為世界財富500強企業之一,總部位於美國紐約;其業務涵蓋:投資銀行、證券交易和財富管理。業務對象為企業、金融機構、(國家)政府及富人;業務按地域分為三大塊,即美國、亞太地區和歐洲。
在19世紀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投資銀行業務開始形成,但與商業銀行沒有區分。高盛公司在此階段最初從事商業票據交易,創業時只有一個辦公人員和一個兼職記賬員。創始人馬可斯·戈德門每天沿街打折收購商人們的本票,然後在某個約定日期里由原出售本票的商人按票面金額支付現金,其中差額便是馬可斯的收入。股票包銷業務使高盛成為真正的投資銀行,公司從迅速膨脹到瀕臨倒閉後來高盛增加貸款、外匯兌換及新興的股票包銷業務,規模雖小,卻是已具雛形。而股票包銷業務使高盛變成了真正的投資銀行。
高盛集團在23個國家擁有41個辦事處,總部設在紐約,並在倫敦、法蘭克福、東京、香港和世界其他主要金融中心設有分支機構。集團擁有豐富的地區市場知識和國際運作能力。
㈤ 外匯公司有什麼。
外匯市場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市場,到2007年9月,平均每天的交易量達到3.2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證券市場的30倍,600倍,平均每天交易量在中國的股市。日常所說的外匯交易是指同時買入一種貨幣並賣出另一種貨幣的外匯交易貨幣對。在國際市場上各種貨幣之間的匯率頻繁波動,買賣貨幣的形式,如EUR / USD或USD / JPY。
程度較高的透明度,影響貨幣匯率的變化在市場上的巨大成交量,主力資金(如政府的外匯儲備,跨國公司的外匯市場中的主要優勢財團資金轉賬,外匯投機者的資金運作)是非常有限的。另一方面,匯率波動的基本面分析看,它是能夠發揮較大的影響通常是各國政府所公布的重要數據(如GDP,央行利率),高級政府官員的講話,國際組織(如歐洲人民銀行)新聞發布會。
外匯市場中的特定位置,也沒有中央交易所,所有交易都是通過銀行之間的網路。任何金融機構在世界上,每天24小時在任何時間參與交易的政府或個人。
㈥ 三分鍾讀懂:為什麼說外匯是世界上最賺錢的投資
一個國家在國際上是否強大,最有力的象徵便是本國貨幣是否被全球其它國家接受認可,美國這么多年之所以稱霸全球,最大的一個原因便是美元霸權.所以外匯市場是任何一個國家最為重視的投資市場,是無硝煙戰場最高級別。所以外匯市場規模非常之大,如果沒有外匯市場,一個國家相當於閉門鎖國。
而外匯市場如同股市,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好比人的兩條腿,一條是國內經濟,一條是國際貿易。而國際貿易的運行及結算都使用外匯結算。走出國門,或者引進西方先進的商品、技術都使用外匯結算。目前世界主流是西方引導中國,中國最終能突破創新,這在外匯市場也不例外。
近年國內耳熟能詳的團購網,例如美團網,大眾點評網,都來模仿並創新國外的商業模式。滴滴打車,快的打車,模範並創新國外的Uber私家車網,如今已經超越,淘寶網模仿並創新易趣網,如今已經超越。所以任何國際上,哪怕是西方有技術壁壘和壟斷的行業,中國依然可以憑借勤奮和聰明,去超越它。中國只是起步晚,但是中國人的智慧與勤勞是任何國度都無法比擬的。所以,今天日交易量6萬億的巨無霸市場明天會以中國為風向標。
外匯市場的前景
外匯市場在我國屬於朝陽行業,市場空白,但趨勢已經明朗,正是進入好時機進入任何一個市場都要做大量的市場調研,而今天,國有金融企業財團們已經在海內外大肆收購外匯公司,外管局在政策上越來越放開,自貿區各種外匯模擬賬戶,四大行各種外匯實盤交易,世界老牌外匯交易商巨匯ggfx、福匯、嘉盛等紛紛進駐中國,大大降低了投資者參與外匯交易的門檻,比如在巨匯ggfx投資者只需8美金就能開始參與外匯交易,這些都已經證明,目前是進入外匯市場的最好時機。
國內外匯市場開展的如火如荼,越來越多投資者參與進來,每一次盛大的上海金融展覽會、廣州金博覽會等等至少三分之一展台是外匯經紀商所參展,央視二套節目每晚有播放外匯市場節目。國內巨無霸金融機構也紛紛涉獵外匯交易領域,紛紛與全球知名外匯經紀商公司展開合作等。外匯市場的交易量是巨大的,帶給我們的財富同樣會超過股市財富的百倍。
未來20年,全球金融中心在上海和深圳
如今,中國的外匯年代已經來臨,中國A股已經是全球最大的證券市場,中國的外匯市場即將開放,並且外匯市場的一天的交易額比全球所有消費,全球所有股市,期市,信託,保險加起來的總和還要多的多,這已經註定外匯是全球財富最大,賺錢機遇最大的資本金融市場,現在是,未來更是。
㈦ 美國三大評級機構與華爾街金融財團的關系
從免費服務到旱澇保收
1900 年,當約翰·穆迪以自己的姓氏創建了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時,他只是想通過對鐵路證券(這些證券往往復雜多變到讓投資者頭疼)提供評級服務,在華爾街混口飯吃。和其他評級機構一樣,穆迪在發展初期實行免費評級,不過穆迪的工作確實做得很出色,特別是在1929 年市場崩潰時,穆迪公司所給予高評級的股票沒有一支出現價格大幅下滑,在投資市場賺足了眼球。投資者們相信穆迪公司的分析和評級是客觀而有水準的,穆迪也逐漸開始向投資者收錢。
從上世紀70 年代開始,穆迪和它的競爭者們,包括標准普爾(這家公司比穆迪擁有更大的市場份額)以及成立於1913 年的惠譽國際,開始調整經營方式,它們不僅向投資者收費,還伸手向被評級的公司要錢,道德隱患就此埋下。1975 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認可這三家評級公司為首批全國認證評級組織(NRSRO),它們從此被貼上了半官方的標簽,更厲害的是,NRSRO 隨後發展成了一個壟斷組織,再也沒有其他評級公司能夠真正打進這個組織。
金融市場上的投資者們對三大評級機構奉若神明,市場上沒有經過它們認證的債券幾乎無人問津。無數融資公司向它們揮舞手中的美元,希望為自己的債券獲得一張「3A」級標簽。在這種背景下,評級機構的收入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向融資企業收取評級費成為主要利潤來源,並且偶然誤判也沒關系,沒有企業敢向它們索賠。在評級行業,至少30% 的利潤是很常見的,2006 年,標普稅後收入高達12 億美元,穆迪則賺到13 億美元。
「我們把靈魂出賣給了魔鬼」
當一個「+」、「-」的調整都能一石激起千層浪,評級機構被推上神壇,華爾街貪婪的傳統也入侵了這一領域。曾幾何時,被視為安全投資黃金標簽的「3A」級評級,變成了評級公司手中的盈利工具。「我們把靈魂出賣給了魔鬼來換取金錢」,在2008 年美國國會調查「金融海嘯」舉行的聽證會上,穆迪一位經理級人士這樣說道。
在業內有一個廣為人知的案例:漢諾威是德國再保險業巨頭,原先不是穆迪的客戶。穆迪曾電函漢諾威稱願意為其初期提供免費的評級服務,並在未來建立收費服務關系。當時漢諾威已經是另外兩家評級公司的客戶了,就拒絕了穆迪。穆迪還是開始為漢諾威評級,2003年在其他評級公司都認為漢諾威財務狀況良好的情況下,穆迪卻把漢諾威的債券級別降至垃圾級,結果引起拋售,漢諾威在幾小時內就損失了近兩億美元,最終不得不向穆迪投降。
2002 年到2007 年間,三大評級機構將華爾街製造出的數千種創新債券評為「3A」級,其中就包含了大量的次級債。就在金融危機爆發的前夕,穆迪和標普還給予了11 個隨後陷入重大困境的金融機構以高評級級別,其中就包括危機的導火索——雷曼兄弟銀行。
主權評級隻手遮天
「我們生活在兩個超級大國的世界裡,一個是美國,一個是標普和穆迪。美國可以用炸彈摧毀一個國家,標普和穆迪可以用債券降級毀滅一個國家;有時候,兩者的力量說不上誰更大。」《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弗里德曼這樣評價。
在美國國家機器的護航下,三大評級機構不僅對普通的公司,甚至對主權國家的信用都能產生殺傷力。雖說它們的確會考慮到GDP增長趨勢、外匯儲備等客觀因素,但事實上,三大評級機構擔任著美國金融資本對外擴張的幕後推手。例如,穆迪和標普直到2003 年依然只給中國的主權信用打出很低的「3B」級別。
2009 年12 月8 日,惠譽率先將債台高築的希臘主權信用評級由A-降為3B+,同時將希臘公共財政狀況前景展望確定為「負面」。標普和穆迪也相繼調低了希臘的主權信用評級。希臘債務危機就此爆發。此後,三大評級機構對於希臘以及其他歐元區國家財政狀況的每一次表態都牽動著市場敏感的神經。今年4月,希臘、葡萄牙和西班牙接連遭到信用評級降級,希臘的主權信用評級甚至被標普定為垃圾級,希臘債務危機由此上升為歐洲債務危機。
三大評級機構的做法引起了廣泛的質疑和指責。安盛公司投資戰略主任帕里斯-奧爾維茨甚至懷疑它們對希臘、葡萄牙、西班牙的降級時機是經過精心預謀的,「當希臘與歐盟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援助談判取得進展的時候,我看不出為何迫切宣布對上述國家降級」。他認為評級機構代表美國國家利益制衡歐元的用心昭然若揭。
標普降級美債:一石激起千重浪
在金融交易日益復雜的今天,評級機構掌握著極大的金融話語權,如何規范和監管評級機構的行為,如何重新構建一個透明高效的評級行業,值得各國深思。我國也應該借鑒國際上的改革經驗,加快現有信用評級機構的質量提升和整合重組,建立政府管理和行業自律管理相結合的監管體系,在金融深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最大程度地爭取國際金融話語權。
全球市場正在經歷一場與信用評級角逐的博弈。8月5日,全球三大評級機構之一標准普爾將美國AAA級長期主權信用評級下調一級至AA+,評級前景展望為「負面」,立刻引來軒然大波,盡管奧巴馬稱「美國一直而且將始終是3A國家」,但國際股市就此大跌,國內A股也一度失守2500點,標准普爾憑借評級就能刺痛全球市場的神經。
事實上,全球最重要的國家信用評級和企業評級目前幾乎全部出自這三家機構。標普目前對126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主權信用評級。
今年1月27日,標普把日本長期主權信用評級從「A A」下調至「A A –」,長期主權信用展望維持在「穩定」。評級當天,日元兌美元跌幅超過1%,至1美元兌83.22日元。而在7月28日,標普與穆迪又分別將希臘的主權信用評級降級。
早在2009年,標普就「發難」過希臘,將其展望級別調至負面,4月底標普又降低葡萄牙長期主權信用級別,隨後穆迪也將葡萄Aa2級主權信用級別列入負面觀察名單,惠譽緊隨其後,將西班牙主權評級下調,由此,希臘債務危機蔓延至歐洲,最終引發美國和全球股市暴跌。
標普則是單槍匹馬撼動目前占金融體系主導地位的美國。穆迪與惠譽都表示短期內持觀望態度,穆迪只是發出警告稱,如果美國財政或經濟前景大幅減弱,其將在2013年前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
㈧ 天津外匯公司有什麼
外匯抄交易市場是全球最大的金襲融產品市場,到2007年9月日均交易量達到3.2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證券市場的30倍,中國股票市場日均交易量的600倍。日常所說的外匯交易是指同時買入一對貨幣組合中的一種貨幣而賣出另一種貨幣的外匯交易方式。國際市場上各種貨幣相互間的匯率波動頻繁,且以貨幣對形式交易,比如歐元/美元或美元/日元。
外匯交易市場的主要優勢在於其透明度較高,由於交易量巨大,主力資金(如政府外匯儲備、跨國財團資金匯兌、外匯投機商的資金操作等)對市場匯率變化的影響能力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對匯率波動的基本面分析來看,能夠起到較大影響的通常是由各國政府公布的重要數據(如GDP、央行利率),高級政府官員的講話,或者國際組織(如歐洲央行)發布的消息。
外匯交易市場沒有具體地點,沒有中心交易所,所有的交易都是在銀行之間通過網路進行的。世界上的任何金融機構、政府或個人每天24小時隨時都可參與交易。
㈨ 世界上的金融財團有那些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以洛克菲勒家族的石油壟斷為基礎,通過不斷控制金融機構,把勢力范圍伸向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美國最大的壟斷集團。創始人J.D.洛克菲勒以石油起家,1863年在克利夫蘭開辦煉油廠,1870年以該廠為基礎,擴大組成俄亥俄標淮(原譯美字)石油公司,又很快壟斷了美國的石油工業,並以其獲得的巨額利潤,投資於金融業和製造業,經濟實力發展迅猛。資產總額在1935年僅66億美元,至1960年增至826億美元,25年中增長了11.5倍。其後又繼續獲得巨大發展,1974年資產總額增達3305億美元,超過了摩根財團,躍居美國十大財團的首位。美國最大的石油公司有16家,其中有8家屬於洛克菲勒財團。
洛克菲勒財團是以銀行資本控制工業資本的典型。它擁有一個龐大的金融網,以大通曼哈頓銀行為核心,下有紐約化學銀行、都會人壽保險公司以及公平人壽保險公司等百餘家金融機構。通過這些金融機構,直接或間接控制了許多工礦企業,在冶金、化學、橡膠、汽車、食品、航空運輸、電訊事業等各個經濟部門以及軍火工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在它控制下的軍火公司有: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馬丁·馬里埃塔公司(與梅隆財團共同控制)、斯佩里·蘭德公司和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與梅隆財團共同控制)等。洛克菲勒財團還單獨或與其他財團共同控制著聯合航空公司、泛美航空公司、美國航空公司、環球航空公司和東方航空公司等5家美國最大的航空公司。
1973年能源危機以後,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同美國壟斷資本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給洛克菲勒財團以沉重打擊。該財團採取各種措施挽回這種不利的局面。首先參與美國國內石油的開發,爭取國內沿海地區近海油田的租賃權,1976年獲得阿拉斯加和大西洋沿岸中部的石油租賃地130萬英畝。又與英荷殼牌石油公司共同開發英國北海油田。它還滲入能源工業的其他有關部門。此外,還大力向石油化學工業發展。
洛克菲勒財團不但在經濟領域里占統治地位,在政府中也安插了一大批代理人,左右著美國政府的內政外交政策。它還通過洛克菲勒基金會、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等組織,向教育、科學、衛生以至藝術和社會生活各方面滲透,以擴大其影響。
但是洛克菲勒財團80年代以來,經濟實力日益衰退,地位也隨之下降,已為摩根財團所超過。主要是因為美國財團互相滲透,洛克菲勒財團所屬的大企業如埃克森公司等和大銀行如大通曼哈頓銀行等,都已受到別的財團的滲透而成為共同控制的企業。
摩根財團
(Morgan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為統治美國經濟的壟斷資本財團。創始人J.P.摩根在其父J.S.摩根資財的基礎上,1871年與人合夥創辦德雷克塞爾—摩根公司,從事投資與信貸等銀行業務。1894年合夥人逝世,由其獨資經營,1895年改名為J.P.摩根公司,並以該公司為大本營,向金融事業和經濟各部門(諸如鋼鐵、鐵路以及公用事業等)擴張勢力,開始形成壟斷財團。1912年,摩根財團控制了金融機構13家,合計資產總額30.4億美元,其中以摩根公司實力為最雄厚,稱雄於美國金融界,華爾街的金融老闆稱摩根公司為「銀行家的銀行家」。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摩根財團大發橫財,戰後以其雄厚的金融資本,滲入國民經濟各個部門;30年代,摩根財團所控制的大銀行、大企業的資產總額占當時美國八大財團的50%以上。
由於財團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劇,其他財團又無不以摩根財團為進攻的主要目標,因而其實力地位相對下降,曾一度為洛克菲勒財團所超過。為挽回頹勢,它採取了多種措施。在金融方面,利用雄厚的金融基礎,擴展實力。在工業方面,積極開拓新興技術工業,60年代以來,在電子計算機、高速復印機和微型膠卷等工藝部門中,已躍居首位。財團所屬的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是全世界生產電子計算機最大的企業。財團原來基礎較好的電器設備、電力設備和原子能設備等工業也取得很大發展。在軍火工業方面,摩根財團控制的通用電氣公司、通用動力公司和格魯曼飛機公司,名列美國國防部最大軍火承包商的前茅。至70年代後期,摩根財團的信託資產迅速增長,大大超過了其他財團,加以電子計算機等尖端技術工業的興起,又使該財團的經濟實力成倍增長。摩根財團不論在控制的企業數目和擁有的資產方面,又都凌駕於洛克菲勒財團之上。
摩根財團在金融業方面擁有雄厚的基礎。其主要支柱是J.P.摩根公司。摩根公司是世界最大跨國銀行之一,在國內有10個子公司和許多分支行,還有1000多個通信銀行。在國外約20個大城市設有支行或代表處,在近40個國家的金融機構中擁有股權。其經營特點是大量買賣股票和經營巨額信託資產。它控制著外國37個商業銀行、開發銀行、投資公司和其他企業的股權。此外,還有製造商漢諾威公司、紐約銀行家信託公司以及西北銀行公司、謹慎人壽保險公司以及紐約人壽保障公司等。在工礦企業方面主要有國際商業機器公司、通用電氣公司、國際電話電報公司、美國鋼鐵公司以及通用汽車公司等;在公用事業方面則有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和南方公司。
第一花旗銀行財團
(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戰後興起的東部大財團。歷史雖短,但其控制的資產總額已超過幾家老財團,躍居十大財團的前列。該財團以第一花旗銀行為核心,依靠它的巨額資金,向軍火工業(如火箭、導彈以及飛機等)和民用工業(如電子、化工、石油以及有色冶金等)擴張勢力,控制了一大批著名的大企業和大公司。它也是對外擴張最活躍的財團之一。
第一花旗銀行的前身是創立於1812年的紐約花旗銀行,該行為華爾街最老的銀行之一。至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受斯蒂爾曼和洛克菲勒兩大家族的控制,作為標准石油系統(美孚石油系統)資金調度中心,並因此獲得迅速發展。30年代受到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業務一蹶不振。在50年代發生的企業兼並浪潮中,它又重新活躍起來,1955年與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合並,更名為紐約第一花旗銀行,1962年改用現名。以該銀行為核心形成了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擠入美國十大財團的行列。
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所以發展得如此迅速,主要是由於該財團的經濟實力是由第一花旗銀行同與軍火生產有密切關系的大公司和大企業所構成。它所控制的從事軍火生產的波音公司和聯合飛機公司,除生產大型民航客機外,歷來都是美國主要的軍火承包商,主要承包噴氣式轟炸機、民兵Ⅲ洲際導彈、阿波羅計劃以及製造火箭和宇宙空間發射器等軍用產品,每年從軍事訂貨中獲得驚人的高額利潤。財團所屬其他企業還有大西洋里奇菲爾德石油公司(與摩根財團共同控制)、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與摩根財團共同控制)、施樂公司、明尼蘇達采礦與製造公司、履帶拖拉機公司(與摩根財團和杜邦財團共同控制)以及生產電子計算機的國民現金出納機公司。在商業方面則有彭尼公司(與摩根財團共同控制)和珠寶商店(與芝加哥財團共同控制)。上述企業都在國內外居於壟斷地位。
波士頓財團
(Boston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也是美國最老的壟斷財團之一。它是由19世紀經營奴隸貿易而致富的波士頓地區的洛威爾、勞倫斯、亞當斯以及洛奇等家族同新興的肯尼迪家族聯合組成的。當時,這幾個家族把從海外殖民掠奪中積累起來的巨額資金投資於商業銀行、保險事業和投資公司,並依靠這些金融機構提供資金,經營紡織、製革、製鞋、服裝、食品以及化工等輕紡工業。由於輕紡工業發展迅速,至20世紀初,波士頓這幾家世代互相通婚的家族,便以波士頓第一國民銀行為核心,形成了波士頓財團。
波士頓第一國民銀行創立於1859年。1903年與馬薩諸塞銀行合並後,仍稱波士頓第一國民銀行。它是美國最早的一家跨國銀行。除銀行外,波土頓財團還擁有4家著名的保險公司,以約翰·漢科克互惠人壽保險公司和馬薩諸塞互惠人壽保險公司為最大。
波士頓財團在工礦企業方面的實力不及東部大財團。它所控制的工業原來主要是輕紡工業,從50年代起,利用麻省理工學院的科研成果發展新興技術工業,從輕紡工業轉向電子、光學、空間、導彈等方面發展。例如它所控制的特克斯特隆公司,戰後兼並了許多中小公司,實力壯大,經營方向也由輕紡工業轉向宇航工業和電子工業發展,成為擁有70多家子公司的多樣化公司。它既製造航空和宇航產品、各種電子部件、飛機部件,又經營鍾表發條、傢具和家禽等行業。它的一家於公司貝爾宜升飛機公司,是一家軍火出口商,為五角大樓和外國製造直升飛機。波士頓財團在發展新興技術工業方面具有優越的技術力量,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著名大學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動了波士頓地區尖端工業的發展。其所屬特克斯特隆公司、雷錫昂公司和波拉羅伊德公司等,由於新興技術工業的刺激,經濟實力增長很快。在政治上,波士頓財團曾聯合格克菲勒財團支持J.F.肯尼迪擔任總統。肯尼迪人主白宮,替波土頓財團爭得大批軍事訂貨,引起摩根財團的強烈不滿。1963年11月盟日肯尼迪遇刺身亡,給波士頓財團一大打擊,使它在同其他財團的競爭中地位不斷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