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現貨與期貨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區別有
一、相同點
1、都是國家嚴格管理,指定授權的特種交易形式,都採用標准化的形式進行交易,必須在國家指定的交易市場進行交易。 2、交易方式相同:都是實行T+0的交易制度(當日開倉當日即可以平倉)及買空賣空制度,當判斷後在行情下跌和持倉合約的情況下,只要提供履約金即可以進行賣出交易,事後買入補倉。 3、交易所指代的商品基本相同,都是大宗生產原材料:大豆、紅小豆、高梁、豆粕、大米、綠豆、膠合板、天然橡膠、銅、鋁、煤炭等等。
4、都實行交易漲跌停板制度。
二、不同點 1、交易的標的不同:中遠期現貨電子交易的交易標的物就是標准化的商品,屬於現貨交易的范疇,而期貨交易的標的物是標准化合約,不是現實的商品。 2、交收的形式不同:中遠期現貨電子交易採用隨機交收與即時交收相結合的形式;期貨實行的是必須按合約規定時間進行強制交收的形式。隨時交收--成交之後隨時可以提出交收,經過市場交割部匹配成功就交收;即時交收--成交了就進行現貨交收。 3、期貨交易的風險較中遠期現貨電子交易要大得多。
Ⅱ 期貨與現貨的聯系
交易成交後賣方立即付貨收款,或先付貨,買方在極短的期限內付款的商品的總稱。期貨的對稱。現貨交易中通行的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交易方式,或者採取以貨易貨的交易方式。
現貨交易一般適用於農副產品買賣、小額批發和零售交易。在中國,零售企業現貨交易,一般採取一手交貨一手收錢,銀貨兩訖的方式;批發企業現貨交易,除採取一手交貨一手收錢的方式外,還採取通過銀行托收承付的方式在限期內結算。現貨交易的特點有:①在交易的目的上,是為了獲得商品的所有權。②在交易方式上,一般通過一對一的雙方談判進行,不必集中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
期貨
Futures
一般指期貨合約,就是指由期貨交易所統一制定的、規定在將來某一特定的時間和地點交割一定數量標的物的標准化合約。這個標的物,又叫基礎資產,是期貨合約所對應的現貨,這種現貨可以是某種商品,如銅或原油,也可以是某個金融工具,如外匯、債券,還可以是某個金融指標,如三個月同業拆借利率或股票指數。
廣義的期貨概念還包括了交易所交易的期權合約。大多數期貨交易所同時上市期貨與期權品種。
期貨合約內容包括:合約名稱、交易單位、報價單位、最小
變動價位、每日價格最大波動限制、交割月份、交易時間、最後交易日、交割日期、交割品級、交割地點、最低交易保證金、交易手續費、交割方式、交易代碼等。期貨合約附件與期貨合約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期貨與現貨最直接的關系通過到期交割連接起來的,期貨到期以後也就轉成現貨,期貨到期價格一般都會與現貨價格相當或持平。
期轉現交易是期貨交易裡面的一種特例,簡單的說就是根據買賣雙方的意向,在期貨合約到期前提前完成交割的一種現象。
商品的價格一般情況下都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現貨價格與期貨價格也不例外。期轉現的成交價格是買賣雙方都願意接受的價格,一般都會跟現貨價格相當或持平;而期轉現本身也僅屬於交易領域里的一個組成部分,無論其成交的數量還是參與的雙方,一般都不會對現貨價格構成太大的影響。
Ⅲ 哪位高手幫忙解釋一下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的關系誰引導誰
期貨市場在穩定與促進市場經濟發展方面有以下功能。 (一)迴避價格風險的功能。期貨市場最突出的功能就是為生產經營者提供迴避價格風險的手段。即生產經營者通過在期貨市場上進行套期保值業務來迴避現貨交易中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鎖定生產經營成本,實現預期利潤。也就是說期貨市場彌補了現貨市場的不足。 (二)發現價格的功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是根據市場供求狀況形成的。期貨市場上來自四面八方的交易者帶來了大量的供求信息,標准化合約的轉讓又增加了市場流動性,期貨市場中形成的價格能真實地反映供求狀況,同時又為現貨市場提供了參考價格,起到了 "發現價格"的功能。 (三)有利於市場供求和價格的穩定。首先,期貨市場上交易的是在未來一定時間履約的期貨合約。它能在一個生產周期開始之前,就使商品的買賣雙方根據期貨價格預期商品未來的供求狀況,指導商品的生產和需求,起到穩定供求的作用。其次,由於投機者的介入和期貨合約的多次轉讓,使買賣雙方應承擔的價格風險平均分散到參與交易的眾多交易者身上,減少了價格變動的幅度和每個交易者承擔的風險。 (四)節約交易成本。期貨市場為交易者提供了一個能安全、准確、迅速成交的交易場所,提供交易效率,不發生 "三角債",有助於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 (五)期貨交易是一種重要的投資工具,有助於合理利用社會閑置資金。
Ⅳ 現貨對期貨影響關系是怎麼樣
期貨市場的產生和發展要以現貨市場的發展為基礎,期貨市場的出現又能調節和引導現貨市場的發展,兩者相互促進、密不可分。目前,現貨商品市場存在的種種缺陷已嚴重影響到期貨市場的正常發展,培育和完善現貨商品市場對促進期貨市場的發展已顯得非常必要。
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的關系
1.現貨市場是期貨市場運行與發展的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
(1) 期貨市場的產生是現貨市場不斷進行外延擴張和內涵深化的結果。就交易方式而言,期貨交易是從現貨商品的現金交易發展而來的。由於商品交易規模的擴大而顯示出的交易方式的有限性,以及由於這種有限性所帶來的商業危機可能性,共同引發了商品交換中的時間性矛盾和空間性矛盾。隨著這種矛盾的不斷尖銳與激化,導致了遠期合約交易方式的產生。由於市場范圍的不斷拓展,商品交易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時間經常出現價格變動很大的現象,遠期合約交易的雙方經常因為價格的變動而違約,從而又反過來進一步加劇了商品經濟社會的基本矛盾——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的最終緩解,是通過商品交易合約的標准化,通過專門交易商品合約的有組織的市場的建立得以完成的。這種有組織的市場就是以交易所為核心的期貨市場。
(2)期貨市場的運行與發展是建立在市場運行實際需要的物質基礎之上的。在現代市場體系的運行過程中,期貨市場價格與現貨市場價格之間的關系是,現貨價格是期貨價格變動的基礎。而期貨價格則在基本反映現貨市場價格變動趨勢的前提下,通過對現貨市場供求的調整作用而不斷地使現貨價格逐步趨於均衡。商品期貨交易業務的開展顯然必須以現貨市場為基礎。在期貨市場的運行過程中,現貨或實物的交割是聯結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的紐帶。因為交割本身既是期貨市場的組成部分,也是現貨市場的組成部分,或者說是期貨市場落在現貨市場上的那一部分。可見,現貨交割的必要性在於使期貨價格最終能夠復歸於現貨市場價格,從而使現貨市場真正成為期貨市場運行與發展的物質基礎。
(3)在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之間存在著某種內在數量比例關系。在現代市場體系的運行過程中,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之間所存在的數量比例關系狀況,往往決定著整個市場關系的良好狀態。無論是商品期貨還是金融期貨,其價格總量上實際都含著現貨價格,二者之間的差額構成了期貨交易中的基差。這種基差一般要隨著交割期的臨近而不斷趨於縮小。在商品期貨交易過程中,基差的變動具有明顯的規律性:如果基差超出了一定量的限制,那麼,期貨市場就會由於過分脫離現貨市場基礎而發生性質上的變異,淪為純粹的投機市場。在期貨市場內部,現貨的套期保值業務量也要與投機業務量保持一定的比例,如果突破這種比例,便會發生兩種相反的現象:如果套期保值者相對過多,就會降低期貨市場的流動性,從而使現貨保值業務因為難以找到承擔風險的投機者而不能將風險轉移出去;如果投機者相對過多,就會增大期貨交易中的非理性行為,使套期保值者難以追尋到真實的保值部位,從而降低期貨市場對於現貨市場運行風險的迴避程度。
2.期貨市場能夠引導和調節現貨市場的發展
期貨市場的發展要以現貨市場為基礎,但是,一旦期貨市場在現貨市場內在要求的推動下得以形成和發展起來,它就會反作用於現貨市場,並通過其獨特的經濟功能來能動地調節和引導現貨市場的運行和發展。這種調節和引導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通過交易者套期保值從而鎖定成本,來實現對現貨市場的調節和引導。在現貨市場上所形成的價格,無論是依靠政府的直接行政干預所形成的計劃生產價格,還是在完全自由競爭市場形成的市場自由價格,都是一種信號短促的現貨市場價格。在前一種情況下,政府的行政性干預約束一旦背離市場價值規律,生產者受物質利益關系的引導,必將或明或暗地、迅速地改變其生產經營的方向和生產結構,從而使全社會的生產過程深深地陷入「提價——多產——降價——少產——再提價——濫產」的經濟震盪之中。在後一種情況下,現貨市場自由價格作為一種即期市場上產生的完全受市場供求支配的自由生產價格,是一種波動性更大,有時甚至使有生產經營經驗的廠商也目瞪口呆的短期市場價格。這些生產經營者充其量只是這些價格的接受者,它們只能跟著短促的現貨價格信號走,因而往往使生產經營活動滯後於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導致社會經濟運行過程的波動性和震盪性。這種波動性和震盪性的直接原因是廠商的生產經營成本事前無法確定。正是這種生產成本的不確定性,增加了生產過程的不確定性和國家政策的不確定性。
解決這一問題的出路在於,發展期貨市場,通過期貨市場當事人之間公開競價、公平交易,在買進同一種現貨商品的同時,賣出相同數量的期貨,進行充分的市場選擇和合理的套期保值,便可達到迴避價格波動的風險、鎖住預期經營成本的目的。也正是由於期貨市場具有這樣一種經濟功能,才形成了期貨市場調節和引導現貨市場的功能和機制。
(2)通過對未來價格的預期作用來調節和引導現貨市場。在不存在期貨市場的情況下,現貨市場上的商品價格不僅具有短促性和易變性,而且市場價格的形成過程以及價格本身的傳播信號還具有分散性、不確切性和滯後性。這些問題對於企業來說,都是其生產經營過程中的一種內在風險,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經營成效。而在期貨市場出現以後,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在期貨市場上,直接進場代表交易人士進行交易的是具有期貨交易所會員資格的期貨經紀公司的出市代表。這反映出期貨市場的有組織性和入市的嚴格性。在期貨交易場所內,出市代表直接接受其公司在場外的經紀人與客戶所發出的期貨買賣指令,在場內按照時間優先、自由競價、自動撮合的原理和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進行交易。這里,交易場所實際上就成了眾多買者和賣者的集合地。這些買者和賣者通過下達交易指令,把自己關於現貨市場商品供求關系及其變動趨勢的判斷送至場內,由此期貨市場也就成了眾多影響現貨市場商品供給和需求的因素的集合,從而形成了一種能夠比較准確地反映商品供求關系及其變動趨勢的期貨價格。越是接近實物交割期,這種價格的預測性、公開性、連續性和真實性就越明顯。這也就是所謂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機制的基本內容。期貨市場正是通過這種價格發現機制來綜合、加工、處理、認定和傳播兩種性質的市場信息,發揮其對現貨市場的引導作用。
(3) 期貨市場又是通過自己的交易規則來實現對現貨市場的調節和引導的。如前所述,期貨市場是一種有組織的現代市場,在這種市場上,市場交易主體的充分自主行為與市場整體的高度組織性是有機地和內在地結合在一起的。這就是說,市場當事人在從事期貨交易的過程中,可以完全憑自己的主觀判斷行事。然而,這並不表示市場當事人(出市代表、經紀人和場外交易人士)可以完全不顧及市場的交易規則而隨心所欲地行事。恰恰相反,交易規則是一切交易人士所必須認真遵守的。例如,期貨市場交易規則中規定,當一種期貨商品的價格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上漲或跌落至某一種價位時,為了避免因期貨價格的大幅度波動而導致現貨市場供求關系過度震盪,交易人士就得暫時停止交易。這樣一來,交易當事人便可面對現實,進行一番冷靜的思考,然後繼續開始新一輪理智的交易。這實際上是把本來要在現貨市場上進行的交易前移到了期貨市場上。期貨市場不僅減緩了現貨市場運行的沖突和矛盾,而且降低了現貨市場的交易成本,從而起到了調節和引導現貨市場的作用。
Ⅳ 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有什麼關系
1.現貨市場是期貨市場運行與發展的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
(1)期貨市場的產生是現貨市場不斷進行外延擴張和內涵深化的結果。就交易方式而言,期貨交易是從現貨商品的現金交易發展而來的。由於商品交易規模的擴大而顯示出的交易方式的有限性,以及由於這種有限性所帶來的商業危機可能性,共同引發了商品交換中的時間性矛盾和空間性矛盾。隨著這種矛盾的不斷尖銳與激化,導致了遠期合約交易方式的產生。由於市場范圍的不斷拓展,商品交易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時間經常出現價格變動很大的現象,遠期合約交易的雙方經常因為價格的變動而違約,從而又反過來進一步加劇了商品經濟社會的基本矛盾——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的最終緩解,是通過商品交易合約的標准化,通過專門交易商品合約的有組織的市場的建立得以完成的。這種有組織的市場就是以交易所為核心的期貨市場。
(2)期貨市場的運行與發展是建立在市場運行實際需要的物質基礎之上的。在現代市場體系的運行過程中,期貨市場價格與現貨市場價格之間的關系是,現貨價格是期貨價格變動的基礎。而期貨價格則在基本反映現貨市場價格變動趨勢的前提下,通過對現貨市場供求的調整作用而不斷地使現貨價格逐步趨於均衡。商品期貨交易業務的開展顯然必須以現貨市場為基礎。在期貨市場的運行過程中,現貨或實物的交割是聯結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的紐帶。因為交割本身既是期貨市場的組成部分,也是現貨市場的組成部分,或者說是期貨市場落在現貨市場上的那一部分。可見,現貨交割的必要性在於使期貨價格最終能夠復歸於現貨市場價格,從而使現貨市場真正成為期貨市場運行與發展的物質基礎。
(3)在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之間存在著某種內在數量比例關系。在現代市場體系的運行過程中,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之間所存在的數量比例關系狀況,往往決定著整個市場關系的良好狀態。無論是商品期貨還是金融期貨,其價格總量上實際都含著現貨價格,二者之間的差額構成了期貨交易中的基差。這種基差一般要隨著交割期的臨近而不斷趨於縮小。在商品期貨交易過程中,基差的變動具有明顯的規律性:如果基差超出了一定量的限制,那麼,期貨市場就會由於過分脫離現貨市場基礎而發生性質上的變異,淪為純粹的投機市場。在期貨市場內部,現貨的套期保值業務量也要與投機業務量保持一定的比例,如果突破這種比例,便會發生兩種相反的現象:如果套期保值者相對過多,就會降低期貨市場的流動性,從而使現貨保值業務因為難以找到承擔風險的投機者而不能將風險轉移出去;如果投機者相對過多,就會增大期貨交易中的非理性行為,使套期保值者難以追尋到真實的保值部位,從而降低期貨市場對於現貨市場運行風險的迴避程度。
2.期貨市場能夠引導和調節現貨市場的發展
期貨市場的發展要以現貨市場為基礎,但是,一旦期貨市場在現貨市場內在要求的推動下得以形成和發展起來,它就會反作用於現貨市場,並通過其獨特的經濟功能來能動地調節和引導現貨市場的運行和發展。這種調節和引導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交易者套期保值從而鎖定成本,來實現對現貨市場的調節和引導。在現貨市場上所形成的價格,無論是依靠政府的直接行政干預所形成的計劃生產價格,還是在完全自由競爭市場形成的市場自由價格,都是一種信號短促的現貨市場價格。在前一種情況下,政府的行政性干預約束一旦背離市場價值規律,生產者受物質利益關系的引導,必將或明或暗地、迅速地改變其生產經營的方向和生產結構,從而使全社會的生產過程深深地陷入「提價——多產——降價——少產——再提價——濫產」的經濟震盪之中。在後一種情況下,現貨市場自由價格作為一種即期市場上產生的完全受市場供求支配的自由生產價格,是一種波動性更大,有時甚至使有生產經營經驗的廠商也目瞪口呆的短期市場價格。這些生產經營者充其量只是這些價格的接受者,它們只能跟著短促的現貨價格信號走,因而往往使生產經營活動滯後於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導致社會經濟運行過程的波動性和震盪性。這種波動性和震盪性的直接原因是廠商的生產經營成本事前無法確定。正是這種生產成本的不確定性,增加了生產過程的不確定性和國家政策的不確定性。
解決這一問題的出路在於,發展期貨市場,通過期貨市場當事人之間公開競價、公平交易,在買進同一種現貨商品的同時,賣出相同數量的期貨,進行充分的市場選擇和合理的套期保值,便可達到迴避價格波動的風險、鎖住預期經營成本的目的。也正是由於期貨市場具有這樣一種經濟功能,才形成了期貨市場調節和引導現貨市場的功能和機制。
(2)通過對未來價格的預期作用來調節和引導現貨市場。在不存在期貨市場的情況下,現貨市場上的商品價格不僅具有短促性和易變性,而且市場價格的形成過程以及價格本身的傳播信號還具有分散性、不確切性和滯後性。這些問題對於企業來說,都是其生產經營過程中的一種內在風險,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經營成效。而在期貨市場出現以後,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在期貨市場上,直接進場代表交易人士進行交易的是具有期貨交易所會員資格的期貨經紀公司的出市代表。這反映出期貨市場的有組織性和入市的嚴格性。在期貨交易場所內,出市代表直接接受其公司在場外的經紀人與客戶所發出的期貨買賣指令,在場內按照時間優先、自由競價、自動撮合的原理和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進行交易。這里,交易場所實際上就成了眾多買者和賣者的集合地。這些買者和賣者通過下達交易指令,把自己關於現貨市場商品供求關系及其變動趨勢的判斷送至場內,由此期貨市場也就成了眾多影響現貨市場商品供給和需求的因素的集合,從而形成了一種能夠比較准確地反映商品供求關系及其變動趨勢的期貨價格。越是接近實物交割期,這種價格的預測性、公開性、連續性和真實性就越明顯。這也就是所謂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機制的基本內容。期貨市場正是通過這種價格發現機制來綜合、加工、處理、認定和傳播兩種性質的市場信息,發揮其對現貨市場的引導作用。
(3)期貨市場又是通過自己的交易規則來實現對現貨市場的調節和引導的。如前所述,期貨市場是一種有組織的現代市場,在這種市場上,市場交易主體的充分自主行為與市場整體的高度組織性是有機地和內在地結合在一起的。這就是說,市場當事人在從事期貨交易的過程中,可以完全憑自己的主觀判斷行事。然而,這並不表示市場當事人(出市代表、經紀人和場外交易人士)可以完全不顧及市場的交易規則而隨心所欲地行事。恰恰相反,交易規則是一切交易人士所必須認真遵守的。例如,期貨市場交易規則中規定,當一種期貨商品的價格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上漲或跌落至某一種價位時,為了避免因期貨價格的大幅度波動而導致現貨市場供求關系過度震盪,交易人士就得暫時停止交易。這樣一來,交易當事人便可面對現實,進行一番冷靜的思考,然後繼續開始新一輪理智的交易。這實際上是把本來要在現貨市場上進行的交易前移到了期貨市場上。期貨市場不僅減緩了現貨市場運行的沖突和矛盾,而且降低了現貨市場的交易成本,從而起到了調節和引導現貨市場的作用。
影響期貨市場發展的現貨市場因素
1.區域市場發展不平衡,影響到了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
區域市場是市場發育的空間表現形式,它一般要按照不同的自然資源狀況、生產力發展水平、商品交易頻率以及消費習俗等方面的情況,使交易活動在特定的空間匯集起來,從而產生並運行。在空間分布上,只有各種不同類型的區域市場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市場體系。在轉軌時期,造成中國區域市場發育程度不一的原因很多,主要是:
(1)區域市場的形成大多是通過行政區域來確定的,其中所依據的並不是既定區域內的經濟聯系,區際關系也並不通過市場來進行組織與協調,而是通過各級政府機構的層層管理和控制來理順。這實際上是一種「行政造市場」的典型方式。在行政性的區域市場內,真正意義上的市場行為極少,維系各經濟主體之間聯系的是一種行政性極強的計劃機制,交易行為經常要屈從於行政協調。正是由於這種行政權力的存在與作用,才使中國在轉軌經濟中形成了各種變相的關稅壁壘,從而阻礙著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然流動。
(2)宏觀政策上的差異性或區別對待,造成了區域市場之間的非均衡發展。計劃經濟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地區傾斜政策仍然具有很強的運行慣性,加之改革以來政策向沿海地區傾斜,更是拉大了東、中、西部三大區域之間的經濟差距。盡管商品經濟在各區域都得到了迅速發展,但同時也為地方保護主義提供了政策基礎。
(3)不同區域市場之間在某些偏頗的產業政策的誤導下,造成了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結構趨同現象,使得區際之間可用於交易的產品和生產要素不斷減少。這是轉軌時期生產要素難流動、區際之間難以形成協調關系的主要原因。
(4)在區域市場運行機制方面,市場主體的規模較小,很難形成較大的交易半徑,從而當區際形成生產要素流動的機會時,相關市場主體卻由於難以勝任而不能轉為現實。同時,價格體系在扭曲狀態下不可能形成區域市場之間的比較利益關系,這是造成轉軌時期區域市場分割的主要體制基礎。
2.城鄉市場缺乏有機聯系,呈二元獨立發展狀態
中國是一個具有典型二元經濟特徵的發展中大國。種種資料表明,改革以來的中國城鄉市場之間,背離程度不斷拉大,城市市場與農村市場的發育完全是在兩種不同的體系中進行的。在這兩類市場體系之間,屬於商品交易性的溝通方式很少,或者說城鄉市場之間的聯系只停留在消費品和農用生產資料供銷方面,並不存在生產要素尤其是資本要素的市場交換關系。
盡管農村改革正在逐漸強化著廣大農民的市場、價格、競爭等市場經濟觀念,他們在社區性的集市貿易市場環境中已經開始形成了一定的供需關系的生產流程,並對市場變動能夠作出近期反應,但生產經營的遠期觀念和避險意識依然十分淡薄。這決定了在短期內農民不會有進入期貨市場的可能性。另外,農民的自我服務組織一直發展較慢,因而如何組織廣大農民共同進入市場就一直成為農村市場發育的難點。顯然,生產分散、規模有限的農戶不會成為中國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套期保值者。
3.市場發育中存在著過多的障礙因素
在商品市場方面,無論是消費品市場還是生產資料市場,均存在著嚴重的市場秩序混亂現象。在消費品市場的運行過程中,存在著明顯的結構失衡和市場價格波動過大的現實。1992一1996年,連續出現零售物價指數增幅在兩位數的現象。1996年以後,隨著經濟「軟著陸」的成功,國內出現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現象,零售物價指數持續下降,給消費品市場的流通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在生產資料市場的運行中存在著結構性短缺問題,價格雙軌制的長期運行所形成的流通秩序混亂現象一直沒有得以從根本上消除。
在要素市場方面,市場主體缺位現象十分明顯,這在金融市場和期貨市場表現得尤為突出。在期貨市場上,受企業體制改革步伐的限制,生產經營企業並不能真正進人市場進行套期保值業務,而投機主體也並非真正的社會閑散資金所有者,投機交易大多屬於對社會再生產資本的投機性使用。另外,要素市場上的組織狀況也不盡如人意,各種行政手段干預市場,破壞了市場的正常發育和運行;同時,缺乏必須的管理法規和依據。
4.國內外市場對接存在著較大的難度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對外貿易已經有了很大發展,國內外交流日益擴大。但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仍然處於兩個板塊,各自通行著不同的運行規則,對接的難度存在於許多方面: (1)國內市場的發育程度較低,出口企業不注意提高商品質量,產品附加價值極低,在國際市場營銷中缺乏競爭力。(2)外貿部門的市場競爭觀念落後,仍然強調以價格競爭為主,出口貿易在總體上處於粗放經營狀態。(3)國內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軟預算"約束嚴重,沒有靈敏的市場反應機制,企業沒有樹立全球化營銷觀念。(4)參與和利用國際分工不夠,出口貿易中的國際綜合性產品比重很小,與國際市場的融合度很低。
以上種種因素的存在剛性,影響了轉軌時期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之間的對接進程。
中國現貨市場的現狀對期貨市場發展的制約
中國的現貨市場極不發達,流通渠道很不暢通,中間環節繁雜,合約履約率低,廣大生產、經營企業在現貨市場中除要承擔價格風險外,還在很大程度上面臨合同單方違約、資金拖欠、質量糾紛及貨物運輸不到位等非價格因素的風險。
期貨市場的出現使整個市場體系結構中增加了迴避價格風險的保險市場,但其功能發揮的效果,還要受到現貨市場及整個市場體系狀況的影響和制約。
1.現貨市場的不完善限制了期貨市場的流動性
在過渡經濟體制下,特別是在期貨市場根據市場改革需要形成之後,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之間就產生了相當錯綜復雜的矛盾關系:一方面,原有的價格制度和風險配置方式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讓位給市場制度,具有獨立利益、承擔市場風險的廠商主體,構成了期貨市場制度的需求力量,為這一新型市場組織形態的確立和發展創造了合理性;另一方面,雙軌並存的特點和制度轉換的不均衡性,又決定了對應期貨品種的現貨商品、金融工具和現貨金融商品在價格形成過程中總要受到程度不同的行政干預,由此造成的現貨市場的價格扭曲必然要影響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和分散風險功能,使得期貨市場參與者受到限制,期貨市場的流動性不高。
2.現貨市場的發展程度制約著期貨市場功能的發揮水平
現貨市場的規模大小、成熟程度、資訊條件、基礎設施和統一性都會對其功能造成一定影響。
(1)從期貨市場的產生過程來看,它是為了以一種交易成本更低的市場形式和機制解決現貨市場流動性差、價格風險過於集中等矛盾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現貨市場發展過程中這些矛盾的尖銳程度以及解決這些矛盾的迫切性,從根本上決定著確立期貨市場制度的必要性。現貨市場所存在的價格風險問題,事實上限定了期貨市場的功能發揮。
(2)雖然現貨市場達到一定規模之後不一定必然要求有期貨市場與之配套,但期貨市場的發展規模和其功能實際發揮的程度,卻要受到現貨市場發展規模的制約。在現貨市場處於較低的發展水平、國內市場的統一性程度不高的情況下,雖然迴避市場風險的要求可能十分強烈,但期貨價格會由於市場分隔、輻射范圍有限、綜合的信息不夠充分而缺乏相應的權威性,發現價格的功能就不會很強。
(3)現貨市場的資訊條件和基礎設施狀況同樣制約著期貨市場的發展。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和分散風險功能完全是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之上的。充分發揮這些功能,要求市場上的現貨和資金具備很高的流動性,要求具備較為完善的通信設備、自動報價系統、市場交易場所和設備以及貨物儲運設施。但由於技術上和體制上的原因,在現貨和資金的流動受到阻滯的情況下,發育不良的現貨市場就必然會給實盤的倉儲、運輸和交割帶來諸多不便和限制。這些情況無疑會加大期貨市場的運行風險,從而不利於期貨市場功能的功能。
3.現貨市場結構的狀況限定了期貨市場的功能邊界
現貨市場結構的不完善性為期貨市場的實際功能和現實運行效果限定了一個難以逾越的邊界。在現貨市場結構相對完善及數量風險和收入風險能夠得到較好吸收的情況下,期貨市場的積極功能就會顯著地呈現和發揮出來;在相反的情況下,期貨市場分散風險的功能就會因市場結構的嚴重缺陷及數量風險和收人風險的加大而難以正常地得以發揮。
在現貨市場不發達的條件下能否開展期貨交易?是否應當等到現貨市場發育完善後,再開展相應的期貨交易?筆者認為:一個市場的發展主要取決於市場的客觀需求,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在短期內市場需求可能被壓抑,甚至被異化,但這是要付出沉重代價的,其先例不勝枚舉。國外許多期貨市場,就是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自發地產生的,中國的期貨市場則是在市場的客觀需求和政府推動共同作用下產生的。可見,現貨市場的發達程度和條件是否完全具備,並不是決定能否進行期貨市場試點和推出某個品種的惟一依據,關鍵要看市場需求。從中國改革開放20年的情況看,市場經濟對期貨市場的需求是毋庸置疑的。特別是隨著中國加入WTO和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改制後的國有企業對許多品種期貨交易的需求更加迫切。為此,我們應當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採取有效措施,切實滿足這種合理需求,促進期貨市場的健康發展。
Ⅵ 期貨與現貨的區別和聯系
期貨和現貨的區別
現貨:是指當前市面上已經存有的實際貨物,現貨電子交易,是將現有的貨物(現貨)通過電子商務的形式,在網上按照一定的標准通過集合競價來自由成交,商品貿易屬性大於金融屬性。現貨市場保證金通常在20%左右,特殊情況(連續漲跌停板,臨近交割等)會增加保證金,杠桿適中,風險適中。
期貨:主要不是貨,而是以某種大眾產品如棉花、大豆、石油等及金融資產如股票、債券等為標的標准化可交易合約,這個標的物可以是某種商品(例如黃金、原油、農產品),也可以是金融工具。期貨市場保證金比例在5%-10%左右,保證金比例較低,杠桿較大,同時放大了投資的風險與收益
期貨和現貨的聯系
簡單說此刻期貨價格是由此刻現貨價格決定的。在忽略交易成本、可以賣空等完美市場的假設下:期貨價格=現貨價格+持有成本。否則就有套利的機會(就是空手套白狼賺錢的機會)。
然而現實市場因存在交易成本、賣空限制等非完美市場的情況下,期貨價格會是一個無套利區間內的一個范圍,在交割日,期貨價格收斂於現貨價格。
Ⅶ 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價格走勢是如何聯系的
期貨市場是未來現貨市場的反應,所謂期貨實際就是未來的現貨。目前的一些因素將對未來價格產生影響,會反映在期貨價格上,這對現貨操作商的未來規劃具有指導意義。
Ⅷ 期貨和現貨應該怎麼對接 1,我們都知道,在國外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是
建議找個期貨公司咨詢下。
不過今年投資業【edr數字虛擬貨幣】很不錯。
應該是今年的主流
Ⅸ 一般情況下,對同一種商品來說,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的價格變動趨勢是相反的。這句話對嗎
不對,對於同一種商品來說,在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同時存在的情況下,在同一時空內會受到相同的經濟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因而一般情況下兩個市場的價格變動趨勢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