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關於期貨糧食供求研究

關於期貨糧食供求研究

發布時間:2021-09-30 03:54:31

『壹』 關於糧食收購方面的案例

貿易企業利用早秈稻期貨案例分析 早秈稻貿易企業作為早秈稻產業鏈上的中間環節,一邊連接市場,一邊連接農戶,既承受著稻穀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又面臨著資金運轉不暢的困境,可謂「本大利小,危機並存」!早秈稻期貨的上市,將為早秈稻貿易企業在實際經營過程中提供更多的選擇,一方面,期貨的價格發現功能可以為貿易訂單提供價格參考,另一方面,利用期貨套期保值可以有效地迴避貿易環節中的價格波動風險。本文重點論述早秈稻貿易企業面臨的各種風險以及如何針對不同風險制定套期保值策略。 推薦閱讀 ·《孫子兵法》期貨道
·多空的訣竅和忌諱 國內大豆利好數據虛高 國儲拍賣再遭冷遇 豆市等待指引 市場供應寬松 棉價逐步回落 成品油價當調未調再遭質疑 國儲580萬噸玉米定向銷售 鋼價繼續下跌空間有限 [國內期貨行情][持倉分析系統] 一、早秈稻貿易企業的現狀和面臨的經營困難1.早秈稻貿易企業的經營模式隨著我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推進以及糧食收購市場完全放開,早秈稻貿易企業在整個稻穀產業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成為早秈稻經營活動中的一支生力軍。它們一邊連接市場,一邊連接廣大農戶,是糧食收購、存儲和貿易加工環節中重要的參與力量。早秈稻貿易企業的構成也從以前單一的國有和國有控股糧食企業轉變為國有為主、民營為輔、個體積極參與的多種類型並存發展的格局。早秈稻貿易企業的一般經營模式為:現貨市場(采購)—貿易企業(存儲)—現貨加工企業或者消費者(銷售)。2.早秈稻貿易企業面臨的風險和實際需求早秈稻作為重要的糧食商品,既關繫到國家的糧食安全,又和廣大農民的利益密切相關,因此,早秈稻價格既受自身商品供求關系的影響,又極大地受制於國家相關糧食政策的約束。早秈稻收購市場也因此出現了「國家最低價收購」、國儲拍賣和輪出「順價銷售」。在價格彈性與政策空間的相互影響中,早秈稻貿易企業賺取的利潤空間相對有限,而承受的市場波動風險則較為明顯。收購環節:2004年國家開始實行稻穀最低收購價政策,同時糧食收購市場完全放開,收購主體多元化,早秈稻收購市場競爭加劇,呈現出中儲糧、地方儲備、經營加工企業和個體糧商等多家收購的競爭局面,部分地區出現了搶購糧源的情況。在這個環節,如果出現貨源緊張、收購時間短的情況,貿易商將面臨收購量不足、收購成本提高的風險。存儲環節:稻穀在存儲過程中對倉庫條件的要求比較高(如占庫容量大、通風條件好、運輸方便等),而長期存儲還會造成一些損耗和霉變,所以存儲環節既佔用了大量資金,又存在潛在的額外損失。銷售環節:如果需求疲軟或者國儲大量拍賣和輪出,高價收購的早秈稻將面臨跌價和銷售不暢的風險。貿易機會:正常年份,由於早秈稻收購周期短,導致貿易周期相應較短(3—5個月),大部分貿易商在其他時間缺少商機,大量資金閑置。因此,需要利用期貨市場進行遠期貿易,延長貿易周期。二、早秈稻貿易企業利用期貨管理風險的案例分析1.利用早秈稻期貨的價格發現功能制定貿易計劃由於期貨價格綜合反映市場的預期,期貨市場形成的價格具有權威性和前瞻性。利用期貨價格走勢能夠指導貿易計劃,安排相應資金。如果早秈稻期貨價格是上漲趨勢,貿易商就可以正常地購銷,中間跌價風險小,因此有必要盡早籌措收購資金,加大收購量,積極聯系買家。同理,如果期貨價格表現疲軟甚至下跌,貿易商就需要盡可能地與買方簽署好供貨合同,約定相對有利的銷售價格,在現貨采購環節根據合同量采購,降低大量采購帶來的價格下跌風險。2.在收購量難以提高的情況下實現「虛擬采購」在上文中提到,由於市場收購主體增多、收購競爭激烈,稻穀在某些年份會出現貨源緊張的情況,導致短期內收購價格大幅上漲,同時競相搶購也使貿易商很難采購到足夠貨源,這時合理利用期貨市場進行買入套期保值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5月份某早秈稻貿易企業與南方某大米加工廠簽署了在9月份以1950元/噸價格為其供貨1萬噸的合同。該貿易企業在簽署合同後根據現貨市場情況和期貨價格走勢綜合分析,判斷當年7月份早秈稻上市後價格有大幅上漲的可能,若以1950元/噸供貨,在扣除收購成本及相關費用後,利潤有限甚至虧損。因此,該企業總經理做出決策,在9月合約上以2030元/噸的價格買進1萬噸早秈稻,這時現貨價格為1840元/噸。到了8月份,早秈稻大量上市,貨源緊張,收購競爭激烈導致現貨收購成本達到0.97元/斤,摺合1940元/噸,這時,企業一邊在現貨市場以0.97元/斤的平均價格采購以滿足給大米加工廠的供貨,一邊在期貨合約上以平均2130元/噸的價格賣出平倉1萬噸。套期保值效果如下:本案例較好地說明:預期價格上漲情況下,貿易商通過買入套期保值投資策略可以有效鎖定采購成本,滿足購銷合同的需要,實現理想貿易利潤。3.在價格趨跌時通過賣出套保管理庫存,提高資金效率對許多大型經營性糧食購銷企業來說,如果庫存過高,一方面需要付出高額存儲成本,另一方面會大量佔用資金,影響企業的投資回報率。因此,通過適當賣出套期保值與現貨交割相結合,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困難。某早秈稻主產區縣糧食購銷企業與南方大型米粉廠簽署了在來年3月份以1950元/噸價格供貨2萬噸的銷售合同,該企業預計未來現貨價格平穩或者有下跌的風險,決定對庫存進行保值,其在期貨上以2050元/噸價格賣出9月合約2萬噸並進行現貨交割。在未來有兩種方式補回合同約定的現貨:一種是在來年3月份合同履行之前,隨行就市、以現貨價格買進現貨履約,另一種是在價格平穩或者下跌的情況下,買進來年3月份合約交割提貨交付米粉廠。在以上案例中,現貨價格小幅下跌,我們對來年3月份合約的庫存進行保值,現貨節省成本=10萬元×1+20萬元×1=30萬元;倉儲節省費用=135萬元×0.2×1+165萬元×0.2×1=60萬元(不考慮期貨交割成本,期貨交割後,節省倉儲費用,按照每天0.2元/噸·天計算)。資金利息=2050元/噸×2×4.86%×150/365(按照半年期貸款利率4.86%計算,節省天數為150天)=81.89萬元。整個過程中累計節省費用、成本171.89萬元,摺合節省成本85.95元/噸,相對價值2000元/噸的現貨,回報高達4.3%。第二種賣出近期交割,買進遠期交割提貨的情況一般是在近期價格較遠期價格高,而且市場穩中趨升時才會採用,否則通過現貨補庫是最理想的選擇。4.現貨銷售不暢,通過賣出套保迴避下跌風險某購銷企業有現貨收購成本為1850元/噸的早秈稻1萬噸,但行情不好,銷售遲遲簽不了合同,由於擔心市場價格下跌,於是在11月合約上以2050元/噸價格賣出套期保值1萬噸。到了10月份,現貨價格跌至1820元/噸,期貨價格同步跌至2000元/噸,該企業賣出現貨,買進期貨平倉。

『貳』 糧食是炒期貨好,還是做現貨好呢

還是炒現貨好,現貨的價格能靠供求關系支撐的。但是期貨的價格,可以說是沒有什麼支撐的,所謂的期貨支撐價,都是大家的心裡底線而已,破了就會一瀉千里。

『叄』 什麼是糧食現貨如何交易和期貨有什麼不同

現貨(Actuals)亦稱實物(physicals),指可供出貨、儲存和製造業使用的實物商品。可供交割的現貨可在近期或遠期基礎上換成現金,或先付貨,買方在極短的期限內付款的商品的總稱。期貨的對稱。
現貨交易一般適用於農副產品買賣、小額批發和零售交易。在中國,零售企業現貨交易,一般採取一手交貨一手收錢,銀貨兩訖的方式;批發企業現貨交易,除採取一手交貨一手收錢的方式外,還採取通過銀行托收承付的方式在限期內結算。
期貨交易是一種集中交易標准化遠期合約的交易形式。即交易雙方在期貨交易所通過買賣期貨合約並根據合約規定的條款約定在未來的某一特定的時間和地點,以某一特定價格買賣某一特定數量和質量的商品的交易行為。期貨交易的最終目的並不是商品所有權的轉移,而是通過買賣期貨合約、迴避現貨價格風險。與現貨相比期貨的區別是:

1、期貨合約是由交易所制定的、在期貨交易所內進行交易的合約;
2、期貨合約是標准化的合約;
3、實物交割率低;
4、期貨交易實行保證金制度,保證金為3%-15%;
5、期貨交易所為交易雙方提供結算交割服務和履約擔保,實行嚴格的結算交割制度,違約的風險很小。

『肆』 簡述我國糧食的定價機制

建議你看看8月初出版的南方周末,就是主題文章是李一「成仙」的那一期,裡面有關於糧食定價問題的探討。
我也可以在這里稍說一點:
我國糧食的定價機制,在朱鎔基政府期間變更為全面放開與最低收購價格並存。也就是說,原則上,所有糧食收購是由企業自然行使權利,農民與收購商形成交易關系。但是,此後糧食價格逐漸走低,農民苦不堪言。
在大約2005年(好像是這個時間把,要不就是2003年)前後,國家加強最低收購價格機制。成立中儲糧,在全國各地大量興建國家糧食儲備庫。中儲糧的職責之一,就是在市場糧價低於國家最低指導價時,由中儲糧負責以最低指導價收購農民手中的糧食。而當價格高於最低價格時,中儲糧就可以停止收儲。
從這幾年的效果看,這一方式的確保證農民至少獲得收益,而中儲糧也成為最大糧食儲備商。不過,從2009年起,其他一些大的糧食收購者(主要是中糧集團),開始以高出中儲糧的價格收購,掀起了一場新的變革。這一變革究竟會不會導致國家現有機制的轉變,值得關注。

從我上面的表述,估計您已經猜到,實行最低指導價的糧食和期貨交易所里的是不一樣的。而且國家的價格管制在名義上也是管下限(雖然實際上上限也管),但期貨交易與此並不相同——嗯,完全不相干。(期貨交易,交易的是遠期合約,不是實物)

『伍』 糧食期貨怎麼買賣

糧食期貨主要在鄭商所和大商所上市,其交易方式跟其它期貨品種一樣,可以買多,也可以賣空,你可以在任何一家期貨公司開戶進行交易。

『陸』 什麼是糧食期貨價格

期貨是一種分散風險的工具.不能規避風險,只能確定風險.具體到糧食期貨價格,他是指雙方約定在未來某個確定的日期把糧食賣給對方的價格.

『柒』 關於糧食的調查報告(範文)

關於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調研報告

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按照國務院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方案工作小組的統一安排,由農業部、國家糧食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計委有關同志組成「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專題調研小組,在已有工作的基礎上,赴糧食主產省湖北省和糧食主銷區浙江省進行實地調研,聽取省、市、縣農業、糧食、計劃、農發行等部門的專題匯報,深入鄉村,聽取鄉鎮村幹部和農民的意見。並安排四川、河北、吉林等7省進行調研並提供報告。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內涵和衡量指標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是指一定時期的一定地區,在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下,由各生產要素綜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穩定地達到一定產量的糧食產出能力。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由投入和產出兩方面的因素構成,由耕地、資本、勞力、科技、環境等要素的投入能力所決定,由年度的糧食總產量所表現。耕地、資本、勞力、科技、環境等要素每年能投入到糧食生產中去的質和量,就決定了糧食產出的質和量,即產出能力。糧食生產能力要變為實際產量,由國家政策和糧食供求關系等因素形成的糧食比較效益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包括四方面內容:一是耕地保護能力。主要指能夠保持有多少數量和質量的耕地用於糧食生產。二是政策支撐能力。包括政策措施的保障悄況,投入增加的狀況,農民生產積極性得到有效保護的情況等。三是科技服務能力。包括農業科學研究水平和技術推廣體系狀況。四是抗災能力。包括排灌設施條什、物質裝備狀況和糧食種子儲備情況等。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衡量指標:一是耕地面積和糧食播種面積。農業部「十五」計劃提出要穩定糧食生產能力,到2005年耕地面積不低於1.28億公頃(19.2億畝)。從歷史經驗和現實需要考慮,「十五」期間,年度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07億公頃(16億畝)左右。二是糧食單產。可綜合反映糧食的產:出水平。2000年我國糧食單產為4261公斤/公頃(568斤/畝),「十五」時期的畝均單產應高於這個水平。三是抗災水平。可反映糧食生產基礎設施狀況和糧食生產的穩定程度。可用受災面積『孫覽災而積之差占受災面積的比重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抗災率一直在50%左右。
二、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和農戶對糧食生產的物質要素投人不斷增加。化肥施用總量(按有效成分100%計算)由1978年的884萬噸增加到2000年的4146萬1噸,有效灌溉面積由1978年的6.74億畝增加到2000年的8.08億畝。主要糧食品種良種種植面積占播種面積的比例達到60—70%。國家財政用於農業基本建設支出由1978年51億元增加到1999年357億元(同期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由4.6%下降為2.67%)。由於投入增加,生產條件改善,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雖然糧食播種面積有所下降,但總產量由1978年的6000億斤增長到1996年的10000億斤。近幾年來,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同時,為穩定糧食生產,國家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但1999年以來,糧食產量和面積出現連續下降。1999—2001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累計減少770.7萬公頃(11561萬畝),年度分別比上年減少62.6萬公頃(939萬畝)、469.8萬公頃(7047萬畝)和238.3萬公頃(3575萬畝)。糧食總產量累計減少1193.2億斤,年度分別比上年減少78.2億斤、924.2億斤和190.8億斤。
近幾年糧食麵積和產量下降,是由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
一是種糧比較效益下降,農民自主調減糧食麵積。1996年以來,受糧價持續下跌和農資、機械和勞動力等糧食生產要素價格居高不下等因素的影響,農民實際出售糧食價格接近甚至低於成本,種糧效益明顯下降。據湖北省農業部門測算,2000年糧食作物每畝成本純收益率為1%,畝均稅後收益為3.26元(其中水稻為0.09元),不足柑桔(712元)、綠茶(436元)的1%。湖北省京山縣有關部門測算,2001年度種植水稻畝純收入約200元,較1996年下降150元左右,比種植沙梨、蔬菜等經濟作物少300元左右。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糧食主產區及60%左右的純農戶人均純收入連續兩年出現負增長。
二是政策引導結構調整,調減糧食種植面積。據統計,2000年全國因結構調整主動調減糧食麵積333萬公頃(4995萬畝),占糧食播面減少總數的70%。近兩年糧食主銷區省份大幅度減少了糧食種植面積,糧食主產省份也調減了糧食麵積。浙江省德清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由1997年的553,5萬畝,調減到2001年的175.5萬畝,減幅為68.4%,其中,2001年調整農田發展多種經營面積184.5萬畝,占農田總面積的59.2%。浙江全省2001年糧食播種面積2812.5萬畝,比1997年減少1396.5萬畝,減少幅度為33%。今年一些省區開始取消或部分取消保護價,通過糧食購銷公司補貼收購部分糧食,但補貼面小。如湖北省今年給17個糧食主產縣按每公斤補貼6分錢汀購3()億斤優質糧,對其他縣區不下達訂購補貼任務,這些地區就相應地自主調減丁糧食種植。
三是實施退耕還林、還湖、還草,減少了耕地和糧食播種。近兩年全國因生態建設退耕,調減部分糧食種植面積。湖北省糧食種植面積由80年代的7699,5萬畝,減少刊現在的6000萬畝,其中退耕399萬畝(退耕還林還草319.5萬畝,退耕還湖約79.5萬畝)。據估計,全國因退耕減少糧食播種面積約100萬公頃(1500萬畝)。這項計劃的實施,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是有利的。四是農田基礎設施老化,糧食生產抗災能力低,因災降低·了糧食生產能力。90年代以來,國家預算內農業資金投入總量有所增加,但投資比重沒有提高。國家對農業的投資重點用於大江大河治理、生態環境建設,直接用於農田基本建設的投入明顯偏少,農業基礎設施滯後,田間排灌設施陳舊老化,農業抗災能力脆弱,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靠天吃飯」。1990—2000年間,全國平均每年受災面積8。1億畝,成災面積3.9億畝,成災面積占受災面積48%,抗災率僅為52%,與80年代水平相比沒有明顯的提高,不如1978年的水平(57%)。2000年因災損失糧食1300億斤,比上年增加600億斤。近幾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水平趨於下降。全國年度糧食播種面積由多年穩定在1.10—1.13億公頃(16.5—17億畝),減少到警戒線1.07億公頃(16億畝)以下。2001年為1.06億公頃(15.9億畝),2002年預計為1.05億公頃(15.7億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下降,有些因素是不可逆的,要恢復起來代價很大。例如耕地的減少,2000年耕地佔用2349萬畝(其中建設佔用244.5萬畝,生態退耕1144.5萬畝,農業結構調整佔用867萬畝,災毀耕地93萬畝),耕地補充436.5萬畝(其中未利用土地開發276萬畝,廢棄地復墾99萬畝,土地整理增加耕地63萬畝),占補相抵,2000年耕地實際減少1912.5萬畝。從1999年以來的情況看,在糧食生產和流通完全市場化的情況下,糧食生產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利潤,糧農的生產積極性難以得到保護,投入糧食生產的各種要素會減少,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保持和提高將受到嚴重的挑戰。
三、糧食供求趨勢預測
(一)糧食需求呈剛性增長
由於我國人口繼續增加和糧食轉化與深加工的進一步發展,對糧食的需求將早剛性增長。近年來學術界和有關部門對我國糧食消費需求的中長期預測很多,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
1、2005年的糧食需求總量為10620億斤,其中直接消費量為4985億斤,人均直接消費原糧369斤;飼料糧需求量4108億斤,占糧食需求量的38.7%;加上工業用糧、種子用糧及損耗,人均需求量為786斤。
2、2015年的糧食需求量為11670億斤,其中直接消費量為4503億斤,人均直接消費原糧312斤;飼料糧需求量5545億斤,占糧食需求量的47.5%;加上工業用糧、種子用糧和損耗等,人均需求量為804斤。
3、2030年的糧食需求量為13195億斤,其中直接消費量為4160億斤,人均直接消費原糧260斤;飼料糧需求量7244億斤,占糧食需求量的54.9%;加工業用糧、種子用糧和損耗等,人均需求量為824斤。分品種來看,今後我國糧食消費需求增長主要來自飼料糧增長。據預測,從目前到2030年,稻穀需求略有上升,小麥需求持續上升,玉米需求大幅增長。玉米2005年需求量占糧食總量的比重為28.4%;2015年需求快速上升至31.9%;2030年需求量進一步上升至35.2%。
(二)未來糧食產需缺口較大
從上述需求和目前10000億斤的糧食生產能力看,2005年、2015年、2030年我國糧食產需缺口分別為620億斤、1671億斤和3195億斤。按照糧食最低自給率95%計算(糧食凈進口控制在總產量的5%以內),為實現產需基本平衡,糧食生產能力需要比目前分別提高約100億斤、1100億斤和2540億斤,提高幅度分別為1%、11%和25%。這在目前的投入和科技水平下,困難和壓力很大。從最近十幾年的情況看,我國糧食單產提高幅度不大。1990—1994年5年糧食單產在533斤/畝左右,1995—2001年7年糧食單產在573斤/畝左右,1990—2001年12年單產提高幅度僅7.5%,年遞增0.6%。在耕地和糧食播種面積保持穩定的情況下,要實現糧食產需平衡,糧食單產必須有相應的提高。
(三)影響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是糧食比較效益低,農民種糧積極性下降。目前國家資源未能有效的補貼到農民,在糧食流通完全放開的情況下,如無有力的保護措施,不解決糧食的比較效益問題,農民種糧積極性將進一步下降。
二是耕地和水等資源緊張。我國耕地數量和水資源不足而且不斷縮減,是阻礙糧食生產能力穩定和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全國現有耕地面積為19.51億畝左右,人均佔有耕地僅1.59畝,為世界人均數3.75畝的42%。即使現有耕地總是穩定,隨著人口增加,到2010年和2030年,人均耕地也將降至1.43畝和1.34畝。農業用水也嚴重緊缺。現階段我國人均水資源量為2220立方米,約為世界平均的25%。預計到2030年,人口達到16億時,在降水不減少的情況下,人均水資源將下降到1760立方米,接近國際公認的1700立方米的嚴重缺水警戒線。
三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抵禦災害的能力不強。我國耕地有效灌溉面積小,乾旱半乾旱面積比重大。全國耕地中有灌溉設施水田和水澆地為7.91億畝,僅占總耕地的39%。全國40%的耕地退化,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受水土流失危害。每年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乾旱、洪澇、低溫冷害、台風、早霜、凍害等多種自然災害的襲擊,給糧食生產造成較大的損失。
四是科技儲備不足,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由於體制不順、科技與生產、科研與推廣脫節、經費不足、機構重疊、力量分散、人才流失等問題仍很突出,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生產各類試驗、示範等科研推廣工作難以很好地開展,糧食生產領域科技儲備不足,技術推廣隊伍不穩,糧食生產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更新推廣速度較慢,直接制約著糧食生產科技水平的提高。
五是基本農田環境污染狀況加劇,耕地的持續生產能力下降。由於工業和城市「三廢」對基本農田的污染,造成耕地質量下降,直接影響糧食產量和質量。全國已有1000萬公頃(1.5億畝)農田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水灌溉的農田面積已佔灌溉總面積的7.3%,』且呈上升趨勢。每年農業環境污染事故數千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超億元。由於地力下降、環境污染對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直接影響,難以估計。
四、建議立足於人多地少的國情,要從長遠戰略考慮,採取有效措施,切實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使藏糧於庫與藏糧於地有機結合,確保我國糧食安全。
(一)依法保護耕地和水資源,確保糧食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調查中發現,一些地方由於部門分割,制定的基本農田保護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市建設規劃相互脫節,造成破壞糧田、濫佔耕地的現象仍然比較突出。耕地和水足糧食生產的基本生產資料,要樹立保護耕地和水資源就是保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觀念,建立健全耕地等農業資源保護法制體系,依照《土地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水資源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和水資源,保持耕地數量的動態平衡,治理環境污染,不斷提高耕地質量和水資源利用率。要切實保護農民的土地集體所有權和土地使用權,減少國家對耕地的低價徵用和高價出讓,避免對農民利益的損害。
(二)實施農業補貼,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
加入世貿組織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由於我國糧食產品成本高、品質較差,國際競爭力不強,逐步增加的糧食進口勢必會沖擊國內糧食市場,打擊農民種糧積極性,影響糧食生產能力的穩定和提高。因此,我們應在WTO規則框架內,利用政府補貼彌補完全市場調節的缺陷,調節糧食風險基金的使用方向,實施對農業和農民的直接補貼,以增加農民收入,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
(三)加大科研攻關和技術推廣力度
近些年來,糧食作物科研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薄弱,科技儲備嚴重不足。種質資源創新與品種選育相對滯後,優質品種不多,專用品種不全。農民迫切需要的新品種、新技術、新器械仍比較缺乏。要樹立儲備科技就是儲備生產能力的思想,加大糧食作物科技投資力度,集中資金,集中人才,大力開展糧食作物新品種、新技術、新器械的研究,力爭在短期內有所突破。建立對良種和適用新技術推廣的補貼制度,加強技術推廣力度,確保糧食單產水平和產品質量不斷提高,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糧食市場競爭力。
(四)加強糧食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糧食生產水平要充分利用WTO有關規則,特別是國內支持保護的「綠箱」政策,借鑒國際經驗,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投資力度,加強基本農田沒施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抗災能力和土地生產力,直接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在糧食主產區選建500個優質商品糧基地縣,加強農田灌排體系、農技推廣服務體系、信息服務體系、農機服務體系和農業生態環境與農產品質量監督體系建設,在這些基地縣,形成年產糧食5000—6000億斤的生產能力,保證每年提供2000—2800億斤商品糧。
(五)建立國家糧食預警體系,及時調控糧食市場
在糧食市場全面放開的情況下,為了防止糧食市場和價格大幅度波動,國家應建立糧食預警體系,確定糧食警戒線,進行指標監測。同時對糧食預警進行立法,確保糧食供應出現問題時能夠及時發出警報,要求各級政府,採取緊急措施,發展糧食生產,保障糧食供應。
(六)重點支持糧食集中產區
穩定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需要建設的地方很多,要把建設的重點集中到糧食集中產區,尤其是中部地區的糧食主產區。通過集中建設,要使全國糧食主產區的基礎設施和技術體系逐步建立健全起來,糧食生產能力顯著提高,真正成為國家穩定的糧食生產基地。

『捌』 在期貨市場上,糧食可以在收獲前就"出售".如果預尊款收,糧價就上升,如果預測豐收

C選項,明顯可能造成糧食的減產,供給減少,價格上升,那就是能消弱上述論證。而E選項也能消弱,說明降雨緩解的旱情,對於糧食的增持有作用,但是作用有限。也能消弱論證。但相比較而言,還是C的選項最能消弱。

『玖』 怎麼研究一種商品期貨,要從什麼方面入手,謝謝!

我們公司經常叫我們去聽這方面的相關培訓,跟你簡單通俗地說下如果是國內某商品,研究商品,那主要就是研究商品的特性,比如螺紋鋼的特性,化學特性,物理特性等。以及影響其價格的因素了,主要就是研究供求了,比如螺紋鋼的供給,全國的幾大生產地,這里不多說了……。還有就是需求了,要了解螺紋鋼在哪些產業上的需求。其他的就是商品的進出口了。主要是你的問題太大了范圍太廣,不好回答啊。研究商品期貨的話,那你得收集一些往年的數據了,基本面的就是往年統計方面的數據,技術面就是往年的圖表,你得在軟體上看。你的問題范圍大,很傷腦筋啊,希望能幫你點。

閱讀全文

與關於期貨糧食供求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黃金人民幣貴金屬質押融通 瀏覽:695
溫室股份業績 瀏覽:90
華錦股份公司 瀏覽:738
深蘭科技歷次融資 瀏覽:208
青島小橋金融公司招聘 瀏覽:281
australia與cny的匯率 瀏覽:83
資本杠桿比率 瀏覽:219
金融機構法律界定 瀏覽:999
幣諾交易所 瀏覽:184
長安銀行的理財怎麼樣 瀏覽:415
第一家開展網上個人理財業務的銀行 瀏覽:171
山東中小企業融資 瀏覽:893
雷亞爾對美元遠期匯率 瀏覽:672
首開股份2015年中報 瀏覽:103
炒期貨的人多麼 瀏覽:489
信貸杠桿 瀏覽:318
外匯余額2017 瀏覽:290
支付寶中基金和理財區別 瀏覽:544
浮動匯率下的減稅 瀏覽:635
沈陽五金股份有限公司 瀏覽: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