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的而外匯儲備世界第一,而美國外匯儲備只有大概0.3萬億美金,我想問外匯儲備多不好么
一、超額外匯儲備過多,容易導致「通貨緊縮趨勢」,不利於貫徹國家擴大內需的方針 ,不利於增加國內有效需求,不利於我國自身的經濟增長和發展。根據筆者測算,我國適度 的外匯儲備1千億美元就足夠了,1千億美元需外匯占款約8200億元人民幣。但今年一季度外 匯占款高達25112億元,即是說這6年多來我國增加的國民儲蓄中有高達約13000億元用於增 加超額外匯儲備達2160億美元,這么一筆巨額外匯資本沒有及時用到國內經濟建設和發展上 來,怎能不造成通貨緊縮的趨勢,也不利於貫徹國家擴大內需的方針,不利於增加國內有效 需求。為此,筆者建議有關部門要研究把2160億美元的超額外匯資本盡快利用起來,比如可 用於扶持發展大型飛機製造業、電腦、電視、汽車工業、機械工業的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 術,扶持振興民族工業、民族高科技企業和扶持我國大型企業集團、民辦企業向國外擴張, 扶持西部地區重點建設項目的建設。只有把我國稀缺的巨額外匯資本及時充分地利用起來, 用於加快經濟建設,遠比增加外匯儲備的作用大得多。正如斯蒂格利茨指出的那樣,外匯儲 備投資於美國短期國庫券收益率目前為1.75%,而將這筆錢投資於國內經濟,回報率在10 %~20%之間。
二、超額外匯儲備過多,必然要相應增大過高的外匯儲備成本。根據筆者測算,我國超 額外匯儲備達2160億美元,向美國進行國債投資比發放貸款按要少收利息3個百分點計算, 一年要少收利息收入63億美元;我國向國外借外債1700億美元(其中國際商業銀行貸款900億 美元),向國外商業銀行的借款利率一般比存款利率高2~3個百分點,按高2個百分點計算, 一年要多支付利息18億美元,這樣一年要少收多支利息達81億美元。
三、超額外匯儲備過多,必然會增大外匯儲備的風險。由於外匯儲備往往由多種貨幣組 成,而且分散在不同期限的資產上,因此匯率風險、利率風險是外匯儲備無法規避的兩種風 險,例如1994年日元對美元升值,造成中國外匯儲備高達30億美元的損失。最近,據有的學 者測算,我國外匯儲備中約60%~70%為美元,如按60%為美元儲備計算,從2002年11月以 來至今,美元對歐元眨值12%,我國美元的外匯儲備對歐元眨值將造成達216億~234億美元 的損失。這種超額外匯儲備過多導致的賠本生意應引以為戒。
四、超額外匯儲備過多,會造成我國極為短缺的外匯資本資源的浪費,出現窮國反而向 富國輸出資本,支援美國等發達國家人民的高消費。斯蒂格利茨一針見血的指出:亞洲國家 巨額的外匯儲備「通常投資於美國的短期國庫券,它刺激了美國的過度消費,使資本從窮國 向世界上最富的國家轉移」。今年2月19日,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了馬丁沃爾夫寫的「亞 洲為美國的大炮和黃油付錢」,文章指出,在2002年三季末,全世界總的外匯儲備為22940 億美元,其中73%是以美元形式儲備的。這些儲備的58%左右是亞洲各國和地區政府持有的 ,日本持有佔19.3%,中國大陸持有佔11.3%,大中華地區持有佔22.9%。文章接著尖 銳地指出,是亞洲人,而不是美國人,在執行「堅挺美元」的政策,間接地為美國展示國力 支付開支。這還不足以引起我國經濟金融理論界對我國執行外匯儲備越多越好政策進行認真 的反思嗎?
五、超額外匯儲備過多會使我國失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優惠貸款。根據IMF的有關規 定,成員國發生外匯收支逆差時,可以從「信託基金」中提取相當本國所繳納份額的低息貸 款,如果成員國在生產、貿易方面發生結構性問題需要調整時,還可獲取相當於本國份額16 0%的中長期貸款,利率也較優惠。相反,外匯儲備充足的國家不但不能享受這些優惠低息 貸款,還必須在必要時對國際收支發生困難的國家提供幫助。
從上述超額外匯儲備過多種種弊端來看,超額外匯儲備過多是弊大於利、得不償失。但 要想妥善解決此問題,必須要靠有關決策部門對我國到底應執行什麼樣的外匯儲備政策統一 認識。我國這樣一個資本資源極為短缺的不發達國家,是執行外匯儲備越多越好的政策好? 還是應該執行適度的外匯儲備政策好?這個大政方針必須要通過深入的討論,充分權衡其利 弊得失,取得統一認識,才能正確指導實踐。筆者認為:象我國這樣一個資本資源極為短缺 的不發達國家,當家過日子必須要精打細算,要力爭做到以最小的外匯儲備成本,能確保防 范外匯風險、確保外匯收支周轉的需要,執行外匯儲備越多越好的政策是違背我國國情的。
我國適度的外匯儲備規模應該是多少
我國適度的外匯儲備是多少?筆者根據美國經濟學家特里芬的進口比率法和國際收支差 額論兩種理論結合起來測算:按三個月進口額計算需外匯儲備600億美元;按15%的外債備 付金計算需要外匯儲備255億美元;對國際收支逆差打了145億美元的備付金,綜合上述三個 因素,提出我國適度的外匯儲備可考慮在1000億美元左右。這個適度的外匯儲備數是不低的 ,對多種外匯需求因素都包括進去了,對動用IMF「信託基金」的低息貸款因素還未打入在 內,這一千億美元的高額外匯儲備也足以抗擊國際投機資本的沖擊,我國香港特區政府成功 擊敗國際投機資本的瘋狂沖擊實例,是長國人志氣的生動範例。當然,這一千億美元的適度 外匯儲備規模是一個動態概念,當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外匯收支發生重大變化時,適應客觀形 勢的變化,對適度外匯儲備規模可進行相適應的調整。(本文作者單位:中國農業銀行研究 部兼體改辦公室原主任,中國金融學會原副秘書長,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和西南財經大學 兼職教授,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金融發展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② 中國貿易順差美國千億美元,錢都花到哪兒去了
但是,這只是理論情況,現實中沒這么簡單的事情。
比如,我們出口順差,出口商賺了很多美元,想要換成在中國能夠使用的人民幣。但是僅靠貿易出口的美元需求(人民幣供給)無法滿足這么多的美元供給。按理說,人民幣要升值,但是我們考慮到順差對經濟的影響,我們不願意人民幣升值,怎麼辦?很簡單,央行可以提供增發的人民幣滿足市場上的美元供給,比如,上個例子中,美元的供給比需求多1萬,那央行通過印鈔6萬人民幣不就搞定了。這樣我們能夠維持順差,人民幣還不用升值。
央行印鈔購買多餘的美元,這樣子美元就到了央行的資產端,使得外匯儲備增加。央行拿著這么多美元又沒有利息,乾脆買成美債,還能有些利息。這就是我們為什麼持有如此多的美債。持有美債相當於我們印鈔,然後借給了美國政府,壓低了美國的國債利率,支持了美國的赤字經濟。
央行外匯儲備增加,也增加了我國的基礎貨幣,這么多的外匯儲備肯定不能都變成基礎貨幣,所以我國央行通過公開市場工具對沖了一部分外匯占款,財政存款也對沖了一部分外匯占款,不過總體來說,我國的基礎貨幣是增加的,這部分基礎貨幣再通過銀行系統形成整個社會的貨幣供給的增加。
很多人說中國賺不了多少錢的,賺不賺錢那是出口廠家的事,有客戶、有市場,有利潤就有人做。相反如果進口商虧錢了,要麼就不做了,要麼破產了,出口自然降低了。
③ 中國持美國國債有利息嗎
一、美國國庫券發行的種類與國庫券殖利率的意義
1.美國的國庫券是美國財政部通過公債局發行的政府債券,發行通常採用貼現方式,即發行價格低於國庫券券面值,票面不記明利率,國庫券到期時,由財政按票面值償還。發行價格採用招標方法,由投標者公開競爭而定,故國庫券利率代表了合理的市場利率,靈敏地反映出貨幣市場資金供求狀況。
?T-Bills :是Treasury Bills的簡寫,美國財政部發行的短期債券,期限不超過一年,有即期、4周、13周、26周、52周5種 。
?T-Notes :是Treasury Note的簡寫,美國財政部發行的中期債券,期限不超過十年,年限有2年、3年、5年、7年4種。
?T-Bonds :是Treasury Bonds的簡寫,美國財政部發行的長期債券,期限十年以上,年限有10年、20年、30年3種。
?TIPS :是Treasury Inflation Protected Securities的簡寫,又叫通漲保值債券,1997年1月15日由美國財政部首次發行。除
了擁有一般國債的固定利率息票外,TIPS的面值會定期按照CPI指數加以調整,以確保投資者本金與利息的真實購買力。
2.國庫券的特點
?其利率可反映市場利率變動情況:國庫券利率與商業票據、存款等有密切的關系,國庫券期貨可為其它憑證在收益波動時提供
套期保值。
?流動性強:國庫券有廣大的二級市場,換手方便,隨時可以變現。
?信譽高:國庫券是政府的直接債務,對投資者來講是風險最低的投資,眾多投資者都把它作為最好的投資對象。
?收益高:國庫券的利率一般雖低於銀行存款或其它債券,但由於國庫券的利息可免交所得稅,故投資國庫券可獲得較高收益。
3.國債的利率水平,基本上和聯邦基金利率(effective federal funds rate)連動,聯邦基金利率水平是由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 (The Federal Open Market Rate)決定的,它代表一天期的利率,也就是殖利率曲線最左邊的起點。到期時間一天以上的債券,會有怎樣的殖利率,則由市場決定。例如假如FOMC決定將目標利率從0.25%升到1%,三個月期、六個月期、一年、三年、五年等各種到期年限美國公債殖利率,會跟著升0.75%還是升更多,甚至下降,都有可能。一年期以下的T-Bills,不會跟聯邦基金利率差距很多,但中長期國債利率,則可透過市場供需和期現貨套息保值操作而有較大的波動。
4. 一般來說,長天期的債券殖利率應高於短天期的債券殖利率,若短天期殖利率曲線與長天期利率的比較,正常應該是時間越長利率越高,當殖利率曲線反轉,短天期高於長天期,表示未來降息的預期與經濟成長可能反轉。
4.國庫券殖利率為美國許多房貸和信貸利率的指標利率(Benchmark interst rate),銀行根據指標利率進行加減碼,
④ 美聯儲發行美元要有哪四個渠道
主權國家的央行向市場投放貨幣的主要渠道, 我知道的只有3個:一是發行政府債券(國債),二是對商業銀行貼現貸款,三是購買外匯或黃金。
不過,美國發行美元的主要渠道是發行政府債券(國債),2019 年,美聯儲資產佔比最高的是美國國債,高達 54%,而外匯占款幾乎可以忽略不計。2021年,由於需要5萬億美元救急,而美國國債現在不受歡飲,美聯儲自印美元買下國債,因此,美國國債的資產佔比將會更高。
⑤ 外匯占款。是不是這個意思,出口得到的外匯收入(廠商),必須在中央銀行兌換成人民幣才能進入流通。但是
外匯占款()是指受資國中央銀行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由於人民幣是非自由兌換貨幣,外資引入後需兌換成人民幣才能進入流通使用,國家為了外資換匯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需要國家用本國貨幣購買外匯,因此增加了「貨幣供給」,從而形成了外匯占款。狹義的外匯指的是以外國貨幣表示的,為各國普遍接受的,可用於國際間債權債務結算的各種支付手段。它必須具備三個特點:可支付性(必須以外國貨幣表示的資產)、可獲得性(必須是在國外能夠得到補償的債權)和可換性(必須是可以自由兌換為其他支付手段的外幣資產)。廣義的外匯指的是一國擁有的一切以外幣表示的資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此的定義是:「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
銀行購買外匯形成本幣投放,所購買的外匯資產構成銀行的外匯儲備。由於銀行結售匯制由銀行櫃台結售匯市場和銀行間外匯市場兩層市場體系組成,兩個市場上外匯供求都存在管制剛性。[1] 因而外匯占款也就相應具有兩種含義:一是中央銀行在銀行間外匯市場中收購外匯所形成的人民幣投放;二是統一考慮銀行櫃台市場與銀行間外匯市場兩個市場的整個銀行體系(包括央行和商業銀行)收購外匯所形成的向實體經濟的人民幣資金投放。其中前一種外匯占款屬於央行購匯行為,反映在"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中。後一種外匯占款屬於整個銀行體系(包括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的購匯行為,反映在"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中。 與兩種含義的外匯占款相對應,在嚴格的銀行結售匯制度下,中央銀行收購外匯資產形成中央銀行所持有的外匯儲備,而整個銀行體系收購外匯資產形成全社會的外匯儲備。全社會的外匯儲備變化反映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中"儲備資產"下的"外匯"一項。我們日常所說的外匯儲備是全社會的外匯儲備。兩種含義的外匯占款對國內的人民幣貨幣、資金各有不同的影響。具體表現為:1、中央銀行購匯→形成央行所持有的外匯儲備→投放基礎貨幣;2、整個銀行體系購匯→形成全社會外匯儲備→形成社會資金投放。⑥ 1、什麼是外匯占款 2、為什麼外匯占款會增加人民幣的貨幣供應量
外匯占款(Funds outstanding for foreign exchange)是指我國中央銀行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
外國人要來中國投資,必須把外國貨幣(如美元)換成人民幣才行啊,那麼人家拿著美元找到我們,我們總得有人民幣給人家吧,這部分專門用來兌換外幣的人民幣就是我們的外匯占款了。
接下來,把人民幣給人家了,人家拿著人民幣就在我國市場上(例如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交易買賣了,這不就相當於是一種貨幣供給嘛~
⑦ 請教 外匯占款是啥意思它怎樣增加貨幣供給
外匯占款
這是一個專業性較強的問題,特別是在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占很大比重的中國,涉及到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近幾年來,外匯占款一直是很多專家學者鼓吹經濟過熱、倡導貨幣緊縮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錯誤的理論導致了錯誤的貨幣政策,從而造成整個經濟的外在化。近幾年的經濟發展表明,政府在經濟中的支配作用越來越大,而這與中國市場經濟的進程是相背離的。當然,對現實問題的理解每個人都會有所差異,但如此普遍的一邊倒的想當然的不容置疑的所謂的外匯占款對基礎貨幣投放的誇大,卻是整個經濟學界的恥辱。如果我們不是從現實出發,而是從理論出發、從權力需要出發,對現實的判斷就會根本不同。為了避免今年再有人出來喊叫經濟過熱,寫這樣的一個短文還是有必要的;舉手之勞對市場經濟的發展卻可能是至關重要。
由於長期對外匯短缺的重視,長期以來我國實行較為嚴格的外匯管理制度,強制結匯措施使得中央銀行投放大量人民幣、購買並屯積大量外匯。中國目前外匯儲備突破五千億美元,多年來一直是世界第二大(排在前列的是日本、中國、台灣、香港)。單從這個外匯儲備來說,五千億美元,換成人民幣就是四萬億,投放到了基礎貨幣當中,再加上貨幣乘數作用(當然中國的貨幣乘數的大小是個判斷差異更大的問題,最悲觀的估計是小數,貨幣只是在商業銀行和央行之間炒作票據而已),這就形成了所謂的外匯占款造成貨幣投放量過大,從而有可能造成經濟過熱、導致通貨膨脹,有必要實行緊縮型的貨幣政策。邏輯上是直接的,五千億,四萬億,經濟過熱、通貨膨脹,貨幣投放過大,貨幣緊縮。沒問題。教科書上就是這么寫的,專家學者也是這么說的。
問題出在哪呢?在國民經濟當中,我們每多生產出一元的財富,就應該增發一元的貨幣購買力,否則過多的商品追逐過少的貨幣就會導致貨幣升值,通貨緊縮。我國持續的通貨收縮證實了這一點。那麼我國沒有發生通貨膨脹(在如此大規模的外匯占款的情況下),反而造成通貨緊縮的原因是什麼呢?這就要考慮到外貿進出口的特殊性質。假定(老師說經濟學都要有假定),我國這一年進出口持平,沒有贏余(先不考慮資本項目)。進口了一千億美元,出口是一千億美元,收到的外匯全支付了,沒有外匯盈餘,沒有外匯占款。可從商品的角度看,從國內經濟的角度看,出口收入的一千億美元被強制結匯收到八千億人民幣,但這八千億人民幣的收入能否足夠支付那一千億美元的進口商品呢?
問題也就是出在了這里。一千億美元的出口收入和一千億美元的進口商品能否相互抵銷。換一個更簡單的說法,一千億美元的進口商品在國內是不是只賣八千億人民幣?哈哈哈哈。你現在該明白了,前面說了,每多增加一元的商品,就該多增發一元的人民幣購買力,而進口商品在國內市場的價格並不僅僅是海關統計的進口額(進口按CIF,出口按FOB),國內還要加收關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增殖稅、環節稅、消費稅、檢驗檢疫費用、港口碼頭倉儲運輸費用、批發零售商的費用和利潤,最後的人民幣占款就不是八千億人民幣,而會是兩萬億人民幣。
如此一來,中國所面臨的就不是外匯占款問題,而是進口商品的占款問題;中國經濟面臨的也不是通貨膨脹問題,而是通貨緊縮問題。九四之後,外匯並軌和中國經濟的放開使得中國出口大增,隨之而來的是對進口的放寬,而九六之後中國就陷入了通貨緊縮的怪圈。在成功軟著陸的錯誤理論下,中國繼續著貨幣緊縮的貨幣政策,從而進一步加劇了貨幣的升值壓力。大批的外國基金敢於炒作人民幣升值,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所以說,外國人不知道中國經濟學界的愚昧嗎?他們為什麼不告訴你呢?他們寧願利用這個會賺錢。正象有的經濟學家說的,我知道但是我就是不說。經濟學是有國界的,經濟學不是科學。
所以,中國每年少量的外貿贏余在扣除了各出口的企業外匯留成之後,每年的外匯占款造成的RMB投放遠遠無法彌補進口商品所造成的RMB占款。再加上在錯誤理論的指導下,中央銀行在貨幣市場進行了大量的央行票據的買賣(稱之為公開市場業務),進一步加重了貨幣短缺,人民幣升值壓力進一步加強。客觀的說,不是外國人要人民幣升值,而是學界錯誤的觀念導致的錯誤的政策逼迫人民幣升值。從九六年開始,這種累積的力量是巨大的,進口商品的RMB占款遠遠大於表面上的五千億美元累計的所謂的外匯占款。再加上貪污腐敗導致的資金外流,去年境外賭博就從中國抽走六千億。國內貨幣供給遠不是表面數字上的匯率兌換的結果。而近兩年資本項目的大量贏余並不能真正變為真實的RMB投放到中國經濟當中,炒中國的房地產對溫州炒房團是可行的,對這些國際大基金來說是不屑一顧的。
當然只有央行真正知道自己發行了多少RMB ,但可能並不真正知道這些貨幣究竟是對應哪些具體的商品和勞務。上千億美元的HOTMONEY敢於炒作人民幣升值,敢於換成人民幣坐等紅利,當然不是為了來彌補人民幣的供給缺口,相反,它們還要佔用這些額度來製造更大的RMB供給缺口,從而迫使人民幣升值。在升值的壓力下,人民幣失去了貶值的可能性,這就等於這些游資只賺不賠(我們說過,這叫單向投機的自我實現性),人民幣利息率又遠高於美元、日元,利息加紅利,何樂而不為?所以當他們稱贊中國經濟學家的成就時,我們最好還是想一想他們是出於什麼樣的一個角度。
再加上中國大量的走私進口(如賴昌星等),大量的假出口(騙出口退稅),大量的假進口(騙取外匯),大量的出口轉進口,以及統計不規范的邊貿、地貿、非法交易(境外賭博、毒品),再有就是國內市場經濟之後大量富餘人員形成的地下經濟對貨幣的需求,這都是我們在制定貨幣政策時難以考量卻又影響巨大的因素。大量的貨幣在非法的因素下漏出,貨幣的發行量已經無法作為貨幣政策制定的著眼點;而把中國經濟規模還局限在國有加外資加民營,更是無視全體十三億人的巨大力量的存在。對中國經濟規模的定義直接影響到貨幣政策的制定和效果。如果央行不看經濟的現實,只根據數字報表做理論上的業務游戲,人民幣的升值壓力的來源也正是在這里,不能怪日本、美國政府和機構投機者。
綜上所述,所謂的外匯占款並不存在,人民幣並不存在現實的超額供給,相反,由於對人民幣需求力量的錯誤認識、人民幣在非法權力下的大量漏出、大量熱資進入造成的R M B閑置、商業銀行與央行之間的票據游戲、進口走私、境外賭博等多種因素作用下,人民幣供給存在巨大缺口,從而造成通貨緊縮、人民幣的升值壓力。美元對其它主要貨幣的貶值形成美元的超額供給,大量美元頭寸等待美元反彈,在等待過程中,由於人民幣盯住美元,又有對美元的升值壓力,因而投機人民幣就成了最佳的選擇。就是說,人民幣與美元現在是固定匯率,匯率不變,賺到人民幣的高利息;人民幣升值,賺到升值紅利;美元再反彈,又賺到美元紅利。在這樣的情況下,央行繼續實行緊縮型的貨幣政策等於是為人作嫁衣,將人民幣逼上升值之路。
http://www.xici.net/b114375/d25725887.htm
⑧ 外匯占款和外匯儲備是什麼意思,大神可否用大白話解釋一下,不要百度百科的。謝謝
外匯儲備比如就是中國購買的黃金,美元或者美債,是中國的主動投資行為,這就是外匯儲備。
外匯占款的意思是比如中國有一份資產出售售價6個億人民幣,美國來買,就必須先把美元兌換成人民幣,那麼用來兌換的這1億美元就成為外匯占款了
⑨ 為什麼外匯占款超過了基礎貨幣發行量
一般情況下,只有當中央銀行收購外匯形成外匯占款時,才成為基礎貨幣投放增加的動力。我國境內的基礎貨幣在近年主要由外匯占款所組成。那麼為什麼有時外匯占款卻多於我國的基礎貨幣的總和呢?這似乎是十分矛盾的。這是由於基礎貨幣從不同的渠道流出國門所造成。當然,這其中也包括一些外匯占款。而這些外匯占款形成的基礎貨幣不論是否已經流出國門,它已經被計算在外匯占款里了,就是各商業銀行,人民銀行在多年累積收購外匯及結匯運作時已經計算在外匯占款里了。即:
外匯占款 =(外匯儲備)X(結匯時匯率)
而國內基礎貨幣總量卻沒有包括流向國外的外匯占款。因此就出現了:
外匯占款 > 國內基礎貨幣總量 的情形。而這也必然導致有的年度:
外匯儲備增發的廣義貨幣余額 > 中國M2餘額
從而我們也意識到央行或許多印了一些基礎貨幣,但央行也確實試圖把多印的基礎貨幣推出國外,而且已經基本達到目的。因此,這一成功之處就表現在:
外匯占款 ≈ 國內基礎貨幣總量 (近似等於)
這導致了一些新結論的出現:
結論1:
如果用<=>表示符號任一端可以大於或等於另一端的話,就有:
我國M2餘額 <=> 外匯儲備增發的廣義貨幣余額 (M)
註:(M)式也可以表示為:
我國M2餘額 <=> 外匯占款產生的M2餘額 (M)
附註:央行印出的基礎貨幣當然包括已流入到海外的基礎貨幣。因此央行就可能把過多的基礎貨幣(多印的)趕到國外,也把少許的外匯占款導致的結匯後又回籠的基礎貨幣趕出國門。(因此,使國內基礎貨幣變少,直接導致國內M2餘額的縮水)。但數年來逐漸流入的外匯儲備增發的所有(注意:所有,也包括被趕出國門的)基礎貨幣卻全部計算在外匯占款里了。又考慮到熱錢突然劇增導致基礎貨幣劇增等因素。因此,就有出現(M)式的情形。具體例子可見本文最後的例注。
結論2: 外匯占款促成了中國的一切!
從最後附加的例子也可以看到外匯占款對M2的余額的貢獻。並由上述分析,外匯占款產生的廣義貨幣余額甚至高於中國M2餘額。因此,是外匯占款幾乎(如果不是全部的話)派生了中國M2餘額。是外匯占款拉動了中國經濟並創造了中國經濟奇跡,是外匯占款促成了中國的通貨膨脹。是外匯占款改變了中國的一切·。一切的一切,不論是好的還是壞的,都是它 —— 外匯占款產生和創造的!
附註:兩個例證:(2013年末及2014年3月末的例子)
例1:對(M)式2013年末的一個例子:(下面兩例數據來自央行公布的數據}
2013年末,基礎貨幣余額為27.1萬億元,而2013年末,外匯占款余額為26.4萬億元。
2013年末貨幣乘數為4.08,因此2013年末:
外匯占款產生的廣義貨幣余項為:26.4萬億元X4.08=107.712萬億元
2013年末,M2餘額110.65萬億元。因此2013年末:
我國M2餘額(110萬億元) ≥ 外匯儲備增發的廣義貨幣余額(107萬億元)
即此時(M)式的<=> 成為 ≥ 。
下面則是式(M)式右端大於左端。
例2:對(M)式2014年3月末的例子:
2014年3月末我國貨幣乘數為4.22倍。2014年3月末的外匯占款293851.92億元。因此:
2014年3月末中國廣義貨幣(M2)余額116.07萬億元
而外匯占款產生的廣義貨幣余項為:29.38萬億元X4.22=123.98萬億元 即:
我國M2餘額(116萬億元) ≤ 外匯儲備增發的廣義貨幣余額(124萬億元)
與2013年末不同的是,即出現(M)式右端大於左端情形。但數值都不是相差太多。
註:2014年第一季估計是人民幣貶值導致的熱錢湧入使外匯占款激增。
⑩ 請問外匯占款從哪裡可以看到,我要有歷史數據,請詳細一點
隨著歐債二次沖擊波的來襲,以及國內政策放鬆預期未能進一步落實,2307點以來的反彈折戟於2500點附近,股指收出四連陰,重新退守至2400點區域,「M」頭形態也愈發明確。一時間,恐慌殺跌的氛圍再度趨濃,不過,重回2400點的底部區域,過度悲觀已不可取。盡管歐債危機仍在繼續蔓延,且10月外匯占款近4年來首現負增長,資金的大幅流出嚴重打擊了市場人氣;但事物都有兩面性,外匯占款的大降或意味著政策放鬆的時間窗口更加臨近,預計在實質性放鬆政策未出台前,市場將在「壓力」和「支撐」的夾板中繼續展開「拉抽屜」行情。
外匯占款大降倒逼政策放鬆
10月外匯占款三年來首現負增長,負增長額達248.92億元。表面上,資金的大幅流出嚴重打擊了市場人氣,昨日滬綜指盤中兩度跌破2400點關口。但實際上10月外匯占款大降背後的意義,卻非完全負面。
雖然我們不能僅憑單月的數據去斷定接下來熱錢的流向,但在歐債風波短期難散、美元階段性強勢格局較為確定的背景下,即便人民幣NDF重現升值跡象,預計也難阻止全球資金撤出新興市場迴流美國的趨勢,因而11月份外匯占款大幅回升的概率也較小,短期資金面難免會重新趨緊,進而倒逼政策繼續放鬆。
眾所周知,基礎貨幣的投放主要有三大途徑:公開市場操作、財政占款及外匯占款。整體而言,央行年底在基礎貨幣方面的投放力度會較小,而年底前資金到期量極小,因而即便年底有財政存款投放,但資金面仍可能會維持偏緊的格局,從這個角度而言,為了應對年底准備金率繳款的需求並緩解資金面偏緊的狀態,不排除下一步央行會採取下調存准率的舉措。
財政存款方面,盡管年底大概有1.5萬億的財政存款,但投放的時間點卻是在12月下旬,其對接下來一個月的資金面影響較小。
外匯占款方面,10月單月的凈減少,說明資金已大幅流出,盡管11月份人民幣NDF重現升值跡象,但在歐債危機短期難解決的背景下,未來資金仍應延續趨勢性下降的通道。首先,從目前OECD領先指標的下行趨勢來看,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出口仍將持續疲軟,不排除明年上半年再次出現逆差的可能。其次,考慮到國內通脹下行以及貿易順差佔GDP的比重已回到2005年之前的低位,人民幣繼續升值的空間已不大;退一步講,單純從歐債危機短期仍繼續蔓延的宏觀背景來看,美元仍將是避險資金階段性的首選,美元階段性走強的概率極大,預計全球資金迴流美國將是階段性的趨勢。從這個角度而言,11月人民幣持續升值的概率也較小,因而11月外匯占款即便不出現負增長,也難以迅速擺脫谷底運行的態勢。另外,在M2下降至歷史低點的背景下,新增信貸反過來還會影響貨幣供應總量的擴張。10月新增信貸額超預期回升至5868億元,據此,市場對11、12月新增信貸投放額將超6000億的預期十分強烈。事實上,10月貸款反彈可能只是曇花一現,畢竟10月份新增信貸超預期反彈有鐵道部臨時新增2000億貸款的因素在內,而未來這一因素不具備可持續性。伴隨著通脹壓力的緩解和投資增速的放緩,再加上房地產調控依然未見松動,實體經濟的貸款需求已經在逐步下降,從這個角度而言,今年最後兩個月新增貸款可能並不會如市場預期那麼高,這也就意味著央行在基礎貨幣方面的投放力度依然很小。
在外部流動性急劇收縮、國內基礎貨幣投放增長有限的背景下,央行接下來的確有必要向市場注入流動性,而且主要著力點將在提高貨幣乘數上。需要指出的是,要緩解流動性的緊張局面,央行後續可能的動作包括增加國庫現金招標規模、暫緩保證金存款補繳法定、停發一年期央票及下調存准或差別存准。本周一央行繼續採取縮量發行一年期央票,這說明央行實施其他三方面舉措的可能性正逐步加大,從增加貨幣乘數的角度考慮,年內央行下調存准率的可能性已進一步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