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弗里德曼對貨幣數量論的觀點是什麼
弗里德曼則認為,貨幣數量論首先是一個關於貨幣需求的理論,而不是關於產量和物價的理論。因此,就要著重對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進行分析,他主張實行「單一性規則」,即把貨幣供應量作為惟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開宣布,每年貨幣增長率在較長的時期內保持在一個固定不變的水平上。這個固定不變的貨幣增長率,應同預計在較長時期內出現的經濟發展速度相一致。他的論述,使許多經濟學界的頭面人物很感興趣。在1957年的美國經濟學年會上,弗里德曼被推舉為秘書長,並應美國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的聘請,出任研究員。
這個研究中心的條件相當優越,他抓住機會,寫出了《消費函數的理論》一書,書中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說(或恆常所得假說),他認為若要研究消費與收入的關系,需以一個家庭的「永久收入」為根據,而這一收入是一個家庭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經常可以獲得的收入。除這一收入外,一個家庭尚有另一種暫時性的收入或損失,即意外收入或意外損失。這樣實際消費也就有永久和意外的兩種消費。因此他的永久性收入假說與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和詹姆斯·S·杜茲納伯麗的相對收入假說一並成為關於消費行為理論的三大重要學說。
Ⅱ 最早提出貨幣數量論的經濟學家是
1)關於就業和產出決定的古典理論;(2)古典資本市場,也就是薩伊(SayJ.B.)的市場定律;(3)貨幣數量論。
根據凱恩斯的觀點,古典宏觀經濟學有三個基本觀點:第一,產出、實際工資和就業由勞動力市場和總生產函數決定;第二,利率由資本市場的供求力量決定;第三,價格水平由貨幣數量決定。凱恩斯駁斥上述每一個觀點。
參考資料:陳一樂:《「古典」宏觀經濟模型述評》
Ⅲ 貨幣數量論的早期理論
休謨是18世紀這一理論的最重要的代表者。他把貨幣數量說作為反對重商主義關於通過國家干預以積累金銀貨幣這種主張的重要依據。他認為,金銀作為貨幣,完全靠它們在社會交換過程中的職能,才有自己的價值。一國流通中的貨幣,不過是用來計算或代表商品的價值符號,在商品數量不變的情況下,貨幣數量增加,商品價格就會同比例提高。所以人為地增加貨幣數量,對一國並無好處。
休謨在之前的理論基礎上更對這一貨幣理論進行了一番潤色。當時,北美金礦被發現,金屬貨幣量突然增加,使物價水平上漲。休謨抓住了這種外觀現象而作出貨幣數量說的結論。他對金量的增加與商品價格的騰貴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作出錯誤的判斷,認為前者是因,後者是果,主張商品價格水平由流通中的貨幣數量所決定。 1911年,費雪在其代表作《貨幣購買力:其決定因素及其與信貸、利息和危機的關系》中提出現金交易方程式。指出,在商品交易中,買者支出的貨幣總額總是等於賣者收入的貨幣總額,如以M代表貨幣供應量,以V代表貨幣流通速度,以P代表物價水平,以T代表社會交易量,則:
MV=PT
費雪認為M由現金和活期存款組成,因而:
M = M1 + M2
V = V1 + V2
費雪認為,在P、T、M1、M2、V1、V2這六個因素中,T、V是比較穩定的,是個常量,因為工商業的發展取決於自然資源和技術情況,不決定於貨幣的數量,雖然影響貨幣流通速度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人們的支付制度和支付習慣,而且二者是相對穩定的;M、P是不穩定的,是個變數,因為M是由貨幣管理當局控制的,而在T、V相對穩定的情況下,P不能不受M的影響。他指出,在貨幣的流通速度與商品交易量不變的條件下,物價水平隨流通貨幣量的變動成正比例變動。貨幣數量決定著物價水平,而不是物價水平決定著貨幣數量。他還分析了貨幣數量與物價水平這一因果關系的傳導機制,指出:從貨幣量的增大到物價水平的上升有一個過渡時期,有許多短變動。在過渡時期一定的階段上,M和P都在增大,但不會按同比例增大,P的上升相對地會大於M的增加。利率的變動會滯後於物價變動,當M停止增長或雖然繼續增長但增長率有所降低時,物價上漲幅度縮小,但利率仍然高昂,這樣實際利率便上升。而實際利率上升,會影響企業信貸規模和資金周轉,從而影響物價水平。 馬歇爾與庇古劍橋學派的創始人馬歇爾認為,人們以貨幣形態貯存起來的財產和收入是「人們願意保持的備用購買力」。這部分購買力的高低決定於以貨幣形態保持的實物價值。因此,不管一國供給多少貨幣,其貨幣的總價值只好等於以貨幣形態保持的實物價值,其貨幣的單位價值決定於貨幣數量與以貨幣形態保持的實物價值的比例。他強調人們持有貨幣的時間和數量對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進而對幣值的影響,這樣便把貨幣量與物價、幣值關系的研究引導到貨幣需求上來,這是在費希爾貨幣數量論基礎上的一個進步。1917年他的學生庇古在英國《經濟學季刊》上發表《貨幣的價值》一文,提出了現金余額方程式,即劍橋方程式:
M=kPy
式中M為人們持有的貨幣量,k為貨幣量與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之比,P為最終產品和勞務價格的指數,y為按固定價格計算的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庇古提出現金余額方程式的思路是:社會每個成員在一定時期內可以運用的資財,是他們在這個時期中的全部收入,在其收入中一部分以現金形式保存時,引起對現金的需求。但對現金的需求與全社會成員的收入之間有穩定的比例關系。他指出:若全社會在一個年度中的平均現金余額為M,則ky/M是每一個貨幣單位的實際價格,即每一個貨幣單位所能購買到的實物商品量,也就是貨幣的購買力。所以現金余額方程式與現金交易方程式的結論基本相同,即物價水平決定於貨幣量,與貨幣量的多少呈反方向、同比例變動。但是,這兩個方程式有不同的經濟意義:現金交易方程式中P表明商品價格;強調V不變時M對P的影響;著眼於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和貨幣的交易,沒有納入貨幣的需求。現金余額方程式中P表明貨幣價值;強調ky不變時M對P的影響;著眼於貨幣的貯藏手段職能,納入了對貨幣的需求。
凱恩斯贊同現金余額貨幣數量論,但認為以小麥數量去表示貨幣的價值並不能反映物價水平。他認為一定數額的購買力應當以某幾種標准消費品所構成的一定量來測定。凱恩斯把這幾種標准消費品的一定量稱為消費單位。假定人們手中用以換取消費單位的一定數量的現金為K,社會流通的貨幣數量為n,則消費單位的價格為p。對此,凱恩斯在《貨幣改革論》中提出了「真實余額」數量方程式:
n=pK
若K不變,則p與n同升同降。但購買消費品的不都是現金,還有銀行存款,而且銀行為了保證顧客提取存款必須保有一定的准備金。假定K 和K'為公眾所要求的現金消費單位和銀行存款消費單位,p為一個消費單位的價格,r為銀行現金准備和存款的比例,n為現金總量,則上述方程式應改為:
n=p(K+rK')凱恩斯認為,K 和K'的量一部分取決於社會財富,另一部分取決於人們的習慣,其數額都是變動不定的,K和K'在繁榮時期有減少的傾向,在蕭條時期有增加的傾向,而r一般是穩定的,n則能夠由政府調控,若政府對n從而對r、K、K'進行直接或間接調控,就不難影響p。
凱恩斯與費希爾一樣,都主張通過金融手段去影響物價,從而緩解或者消除資本主義經濟的周期波動。
凱恩斯的方程式與現金余額方程式有相似之處,即人們手中保有的現金余額都是以一定的「實物量」(馬歇爾、庇古以小麥數量為單位,凱恩斯以幾種標准消費品的一定數量為單位)計量的,只不過現金余額方程式中的k是一個相對數,而凱恩斯方程式中的K是一個絕對數。以一定的「實物量」計量人們手中保有的現金余額是要表明:實物經濟的規模決定了對貨幣數量的需求,而貨幣數量的供求對比、決定貨幣的交換價值,即購買力,從而決定物價水平。可見,凱恩斯方程式實際上保持了貨幣數量論的基本觀點。
Ⅳ 什麼是傳統的貨幣數量論,基本思想是什麼
現金余額說是傳統貨幣數量論的貨幣需求理論的一種 現金余額學說——劍橋方程式 1、現金余額學說的主要觀點: (1)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把財產和收 入的一部分用貨幣形式持有,而另一部分用非貨幣的形式持有。
Ⅳ 弗里德曼的貨幣數量論等貨幣主義理論的觀點在他的哪本書里有系統的闡述
貨幣主義匯率理論是現代貨幣學派關於匯率決定的理論。該理論以現代貸幣數量論為基礎,將貨幣數量論與購買力平價學說結合起來研究,認為匯率的變動直接與貨幣的供求相聯系,匯率最終由各國貨幣存量的供需所決定。該學說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在現代貨幣主義學派的 "大本營"--芝加哥大學由經濟學家約翰遜、蒙代爾及其他一些經濟學家創立的一種匯率理論。在國際貨幣體系從固定匯率制過渡到浮動匯率制的時代背景下,貨幣學派對匯率的研究突破了傳統理論將匯率的決定限制在國際貿易或國際收支范圍內的缺陷,而把匯率的研究引進到與貨幣政策協調的問題上,從而對在浮動匯率制下匯率成為宏觀政策的工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Ⅵ 貨幣數量理論反映了什麼問題
應該分為三種理論,兩種觀點討論:
一、古典學派 :費雪(MV=PT)和劍橋方程式(Md=kPY),反映了貨幣是蒙在實體經濟上的面紗,名義貨幣發行量不會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只會影響價格水平的變動。
二、凱恩斯的貨幣理論,這里貨幣供給是外生決定的M/P,貨幣需求細分為三種需求:交易性貨幣需求k1*Y、 預防性貨幣需求k2*Y、投機性貨幣需求L(i ),根據供求相等M/P=k1*Y+k2*Y+L(i ),推導出了IS-LM曲線中的LM曲線,為凱恩斯得宏觀調控提供理論支撐,即貨幣並非中性,貨幣發行量通過影響利率水平,進而影響投資水平,會對宏觀經濟產生影響。此即凱恩斯貨幣政策的根源。
三、弗里德曼的貨幣理論,其實主要是在結合了凱恩斯的知識討論了劍橋方程式中貨幣需求的具體問題,可參考http://..com/question/193363059.html
基本政策觀點和古典一樣,貨幣發行量應該穩定,以保持經濟的平穩。
Ⅶ 請用貨幣數量論的觀點分析通貨膨脹。如題
在貨幣需求函數當中,真實經濟活動水平、價格水平、利率等都會影響貨幣需求水平。所以在樣本選取時,必須考慮樣本期內以上諸因素是不是影響較大。在小樣本(2000-2010年)中,真實利率沒有很大影響。在大樣本(1987-2010年)中,因為中國在1993-1995年經歷了高通脹(年通脹率分別為14.7%、24.1%、17.1%),而在1998-1999年則經歷了一次通貨緊縮(年通脹率分別為-0.8%、-1.4%),因此真實利率對貨幣需求有較大的影響。
同比增長率有時不是一個很好的度量變數變化情況的指標,尤其在需要考查變數的互相影響和估計結果可靠性時,使用同比增長率會引起很多歪曲,需要非常謹慎。但這一問題對下面的結論沒有多大影響。
這里使用滯後11個月的M3,是因為通過計算M3與CPI兩個同比增長序列的相關系數,發現滯後11個月的M3與當期CPI的相關系數最大,約為0.5。對於近年來的數據,滯後期要縮短一點,所以在針對小樣本進行討論時用滯後7個月的M3數據來比較。滯後期縮短的原因可能是信息傳播速度加快,預期因素在貨幣政策傳導過程中起了更重要的作用。
M3和CPI的散點圖表明二者關系並不穩定。誤差主要來自通脹最高的一些點,與這些點對應的11個月以前的貨幣增長率不是很高。主要原因包括:同比增長率數據本身的問題;貨幣高增長到CPI高增長的時差不是太穩定;沒有控制其他因素。回歸分析表明CPI增長率對貨幣增長率的彈性小於1,這和實際的彈性不符合。由下面單變數分析可以看出這一點。
單變數分析考察M3和CPI同比增長率的均值、標准差、最大最小值差。M3同比增長率的樣本均值是22.4%,CPI同比增長率的均值是5.9%。二者的差值為16.5%(22.4%-5.9%),這意味著在M3增長率達到16.5%時CPI增長率為零。按「CPI增長對貨幣增長的彈性為1」進行估計,如果理想的通脹率為2.5%,則理想的M3增長率為19.0%。由恆等式MV=PQ,長期貨幣增長率高於CPI增長率的原因主要是實際經濟增長,其次是貨幣流通速度下降。如果貨幣流通速度每年下降2%,則理想的M3增長率為21.0%。
由兩個變數最大值、最小值的差,可以得到變數之間的彈性。M3增速的最大值最小值差額為25.9%(38.8%減12.9%),CPI增速的這一差額為30.7%(27.9%減-2.8%),CPI對M3的平均彈性為1.18。彈性大於1表明通脹上升大於貨幣增長上升,這種現象稱為加速通脹。這種情形在長期是不可持續的,只是對於短期成立。
另一種方法是考察標准差。貨幣增長的標准差為7.1%,小於通脹標准差7.9%。在貨幣流通速度(v)不變的情況下,價格增長波動超過貨幣增長波動,說明貨幣高增長時期的產出(Q)增長反而低於貨幣低增長時期,即經濟增長率與(滯後11個月的)貨幣增長率是反方向的,這一結果顯然不可接受。如果排除經濟增長與貨幣增長反方向波動的可能,那麼貨幣增長率波動低於通脹波動的主要原因是貨幣流通速度的順周期變化,即貨幣流通速度與貨幣增長率同方向變化。
下面對小樣本的貨幣增長率和通脹率進行分析,樣本期為2000年1月-2008年12月。選擇這樣的樣本區間,主要考慮是:第一,樣本不能太小,否則結論就不可靠;第二,可以排除名義利率和真實利率對貨幣流通速度的重要影響。2000年以前名義利率很高,真實利率則很低,波動也非常大,2000年以後名義利率和真實利率都比較低,波動較小。選擇這樣的樣本可以消除利率的影響。第三,樣本的起點和末點都是通貨緊縮,排除了數據發散增長的可能性。
小樣本(見圖5)的分析表明,滯後7個月的M3同比增長率與當期通脹率的相關系數最大,達到0.7左右,高於大樣本的相關系數。散點圖顯示變數間有非線性關系,並且斜率高於大樣本的情形。這主要是因為2004-2007年通脹高於貨幣增長。這種加速通脹是短期內的儲蓄搬家導致的,在長期這種情況無法持續。
單變數統計分析表明M3增長率的最大最小值差額為8.7%(21.6%減12.9%),CPI增長率的最大值最小值差額為10.0%(8.7%減-1.3%),由此計算的CPI對M3的平均彈性為1.15。因此,貨幣波動仍然小於總需求波動,這與大樣本的情況類似。
M3增長率均值減CPI增長率均值為14.8%(16.8%減2.0%)。利用這一關系可以對通脹率進行最簡單的「傻瓜」式預測。按通脹對貨幣增長的彈性為1計算,在M3增長率達到14.8%時CPI通脹率為零。如果合適的通脹率為2.5%,則合適的M3增長率為17.3%。如果考慮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則預測精度可以進一步提高。
Ⅷ 古典貨幣數量論的核心觀點是什麼基本依據何在
古典貨幣數量論是一種探討貨幣需求和與名義國民收入之間關系的理論。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費雪(I.Fisher)、馬歇爾(A.Marshall)和庇古(A.C.Pigon)等古典經濟學家發展和完善的貨幣數量論。
這種理論認為,貨幣本身是沒有內在價值的,而僅僅起到了交易媒介的作用。貨幣只是覆蓋於實物經濟上的一層面紗,對經濟不發生實際的影響。這就是著名的「貨幣面紗論」。
基本依據
交易方程式:M*V=P*Y
t為一年中用貨幣交易的產品或服務的次數
收入方程式:M×V=P×Y
其中:M=貨幣數量,V=貨幣流通速度,P=物價水平,Y=總產出
費雪認為貨幣流通速度在短期內相當穩定。
由於短期內認為 Y和V都是不變的,得出:
物價水平的變動僅僅源於貨幣數量的變動
Ⅸ 為什麼說大衛·休謨是18世紀貨幣數量論的著名代表
大衛·休謨與重商主義觀點相對立,主張貨幣數量論,他否認貨幣具有內在的價值,在他看來貨幣不過是勞動和商品的代表,是決定價格的手段;商品價格由流通中的貨幣數量決定,流通中貨幣數量的增加必然引起商品價格成比例地上漲。休謨這一觀點是依據歐洲16—17世紀的情況提出的,由於當時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黃金大量流入歐洲,貨幣數量急劇增加,出現了物價上漲的情況。當然,由於他不懂得價值,不懂得貨幣本身也有價值,所以,沒有看到商品價格不是由貨幣的數量決定的,而是由商品價值和貨幣價值的關系所決定的。休謨不知道在使用金屬貨幣時,商品價格的提高是由於金銀的價值和商品的價值相比發生了變化。當時物價上漲的原因不在於貨幣數量的增加,而是由於美洲開采黃金的費用低廉,輸入歐洲的黃金價值下降了。不過後來貨幣數量論成為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解釋紙幣管理的理論依據,至今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貨幣理論仍是沿著早期的貨幣數量論發展起來的。
Ⅹ 請用貨幣數量論的觀點分析貨幣供應量,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三者之間的關系。
參考一下,這是比較通俗易懂的,若要用課本上的理論來解釋,要找書看的
當市場上貨幣流通量過多,既貨幣供應量增加,若此時的經濟增長速度比貨幣增長速度慢,那麼市場上的流通貨幣相對過多,經濟增長慢,而人們需求過度,這時物價上漲,導致貨幣貶值,若物價持續上漲這時就可以認為出現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