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描述了一個怎樣的社會
托馬斯?莫爾(1478~1535年),英國16世紀著名的政治活動家、思想家和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奠基人。他出生在英國倫敦的一個法官家庭。莫爾曾進牛津大學學習,後被開除。1504年被選為下院議員,帶頭反對亨利七世增加新稅的要求。1514年受封爵士。因莫爾與國王意見有分歧,於1532年辭官。1534年,亨利八世設法讓國會通過「至權法案」,宣布他(而非教皇)是英國教會的首領。在這項法案之下規定必須作一次「承認至權宣誓」,莫爾拒絕宣誓。1535年莫爾以叛徒罪被處以死刑。
莫爾的主要著作是幾乎全由他寫的《關於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即《烏托邦》(1518)。
《烏托邦》是對空想社會主義所特有的某些原理加以明確表述的最早的一本書。在書中,莫爾對當時歐洲各國的君主專制制度和剛剛產生的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尖銳的揭露和批判。莫爾把貴族、地主為了積累資本進行的圈地運動,斥之為「羊吃人」。他寫道:「綿羊本來是那麼馴服,吃一點點就滿足,現在據說變成很貪婪很兇蠻,甚至要把人吃掉,把你們的田地、家園、城市要蹂躪完啦」。這種詼諧而辛辣的語言,深刻地說出了英國農民喪失土地的原因,指出了圈地運動的嚴重後果。莫爾指出,凡是出產羊毛的地方就有貴族和豪紳的罪惡。在英國這個奇怪的國家裡,畜生的生活也比失去土地的農民的生活強。他們背井離鄉,顛沛流離,前程渺茫,無處棲身。他們習慣於種地,可是現在無地可種。莫爾為深受圈地運動之害的農民大鳴不平。莫爾作為資本原始積累的見證人,對「羊吃人」的議論是直接針對殘酷剝削農民土地的圈地運動而發的。由此他認為只有完全廢止私有制度,社會財富才能得到平均公正的分配,人類才能最終幸福。
莫爾精心設計的烏托邦制度是社會主義史上第一個關於未來社會制度的空想社會主義方案。在烏托邦,私有制根本不存在,一切都公有,大家都熱心於公事。烏托邦人痛恨私有制,他們知道這種制度意味著人剝削人壓迫人,意味著少數人發財致富和大多數人貧困。所以他們不讓私有制有任何存在和復活的餘地。不僅生產資料公有,連消費品也公有。任何人都不佔有財產,大家關心的是如何共同富裕。對外貿易是由國家經營的。生產的直接組織者不是整個國家,而是城市。所以,國家好像是城市聯盟一樣。莫爾的方案是社會主義史上第一個主張徹底消滅私有制的方案。
莫爾在社會主義史上首次提出了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社會生產的問題。在烏托邦,勞動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由於勞動義務普遍化,勞動時間有可能大大縮短。在烏托邦,很注意人的全面發展。「一切公民在體力勞動之後,有充分的時間讓心靈自由自在並且得到啟發。他們認為這就是人生的幸福。」並且在烏托邦不存在城鄉對立,也不存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
烏托邦人的分配原則是按照需要分配。莫爾認為,只要實行普遍的勞動義務制,就可以生產出極為豐富的產品,滿足社會全體成員的一切需要。莫爾提出了實行按照需要分配的兩點依據:首先物質是充分的,其次個人都是按需領取需要的物資。他把產品豐富和人們高度自覺看做是實行按需分配的根據,這是莫爾的創見。但是,他不懂得沒有生產力的高度發展,要在手工技術的基礎上達到產品的極大豐富,那是根本不可能的。雖然莫爾的按需分配帶有明顯的禁慾主義色彩,這種禁慾主義的規定顯然是同按需分配大相徑庭的。但他首先意識到了在產品極其豐富的條件下才能實行按需分配。
莫爾認為在烏托邦中商品貨幣關系已經不存在。因為烏托邦人生產的不是商品,而是直接滿足社會全體成員需要的產品。沒有商品生產,也就沒有商品交換。因此,貨幣也就隨之廢除。在最初研究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中,幾乎都把商品貨幣關系當作是永恆的自然現象,這使莫爾大大高出於同時代的思想家。但是,莫爾並不懂得商品貨幣關系消亡所應具備的條件。他企圖在小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力水平下取消商品貨幣關系,這只能是一種十足的空想。
雖然《烏托邦》寫於資本主義制度產生之初,但莫爾能用批判的態度對待這個社會的各項原則,同時提出社會平等和共有的思想。直到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為止,社會主義思想史上還找不出一部堪與《烏托邦》媲美的作品。雖然莫爾所制定的「最好的」社會方案是不可能實現的,但莫爾完全有資格被稱作是空想社會主義的鼻祖和空想社會主義的最偉大的代表人物之一。
② 如果你可以創造一個烏托邦,那個烏托邦的經濟系統是什麼樣的
烏托邦?呵呵,很有意思但是很老套的一個想法。
首先,烏托邦應該就是自給自足的一個經濟體。注意,我說的是自給自足,不是封閉的經濟體。外來的產品有,但是和本國生產的產品比較接近,不存在巨大差異或者是依賴性需求。
其次,烏托邦應該是沒有貨幣的。個人財富的分配方式是按需分配。人們的慾望簡單也可以滿足。人員自律性較高。
再次,物質生產極大化。通過簡單的勞動可以滿足社會全體的各種需求。
不知道這樣回答是否正確。
③ 做一個烏托邦式的空想主義調查: 請問你個人認為: 人為什麼而活著與人活著為了什麼 有什麼區別嗎
有本質的區別,舉個例子:
馬雲所說的996,給人們帶來的假財富。直觀點說是money,錢。
所以馬雲給我們去追求夢想的道路上,開辟了一條新的路線,那就是錢:
起點——錢——夢想
確實,被洗腦之後發現,只有有錢就能實現很多無法實現的事情,錢確實能是我們成就夢想,給我們帶來快樂。這叫現實,但我們忘記了,我們的初心從來不是這樣規劃的:
起點——夢想——錢
我們不是因為錢而去獲得夢想,而是因為夢想而去賺錢。 甚至沒有足夠的錢,我們也能實現自己的各種夢想,例如:一次自駕游,一次約會,一次電影,一次燒烤,夢想在於的是人,而不是錢。
所以:人為什麼而活著與人活著為了什麼
人為什麼而活著,馬雲告訴我們了結果,錢
人活著為了什麼,我們的初心告訴我們自己,夢想。
所以人從來不是為任何人、任何事而活著
而是人活著是為了創造些什麼,有好有壞、有大有小。
人生百態,保持初心
不要忘記,馬雲的本質是資本家,我們是要面對現實,但起碼不是在別人的規劃下面對。相信我,這批人,快了。去找自己的夢想吧。做喜歡的事情,如此就好。
④ 求創作一個關於烏托邦社會的故事
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莫爾在他寫的《烏托邦》一書中,描繪了一個他所憧憬的美好社會,那裡一切生產資料歸全民所有,生活用品按勞分配,人人從事生產勞動,而且有充足的時間從事科學研究和娛樂,那裡沒有酒店、妓院,也沒有墮落和罪惡。烏托邦用於比喻無法實現的理想或空想的美好社會。
烏托邦是人類對美好社會的憧憬,是人類思想意識中最美好的社會,如同西方早期「空想社會主義」。西方一位學者提出的空想社會主義社會,美好,人人平等,沒有壓迫,就像世外桃源。烏托邦式的愛情也是美好至極的 。
⑤ 烏托邦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理想國實現了完全共產大同社會英特耐雄耐爾
本意為「沒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為還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譯也可以理解為「烏」是沒有,「托」是寄託,「邦」是國家,「烏托邦」三個字合起來的意思即為「空想的國家」。
一種空想。起源於柏拉圖。《理想國》是柏拉圖的著作。裡面有類似共產主義的思想。以及在當時理想國的內容有很多在斯巴達已經實現。
另外。托馬斯 莫爾也有著作《烏托邦》一種典型的空想社會主義。被稱為《理想國》的續作
建議你去看蘭伯特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這是一本從社會。政治角度看待哲學的歷史。柏拉圖和托馬斯都有詳細描寫。看完後可以對古今西方哲學派系。思想。有基礎的大致的了解。
⑥ 有一部類似於反烏托邦題材的電影,應該是去年或者前年上映的,講述的主人公所在的世界只有黑白色,是一個
賜予者 the giver(2014)
又名:記憶傳授人/記憶傳輸人/記憶傳承人:極樂謊言
⑦ 《烏托邦》描寫了一個怎樣人間天堂(五)
托馬斯·莫爾於1478年2月7日出生在英國倫敦一個不太顯赫的富有家庭。莫爾幼年喪母,由父親帶大。他的父親約翰·莫爾曾擔任過皇家高等法院的法官,是一位勤儉持家、正直明達的人,對兒子要求極為嚴格,這對莫爾一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3歲時,父親將他寄住在坎特布雷大主教、紅衣大主教莫頓的家中。莫頓是當時一位很有影響的政治家,他學識淵博、機智過人、談吐優雅,曾擔任過英國的大法官,對此莫爾在《烏托邦》中專門做過描述。從他那兒莫爾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影響。
莫爾於1492年進入牛津大學攻讀古典文學,在那裡他又學習了希臘文,這使得他可以盡情地閱讀柏拉圖、伊壁鳩魯、亞里士多德等人的作品。其中,尤其是柏拉圖的思想對莫爾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後來的評論家中有人乾脆將《烏托邦》稱為柏拉圖《理想國》的續篇。在那裡,他還學習了不少人文主義學科,並與在此任教的著名人文主義者科利特、格羅辛、林納克等人有很深的交往。這些人文主義者,以及後來莫爾所接觸的歐洲大陸著名的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莫斯都對莫爾產生了極深的影響,使他成為一位堅定的人文主義者。
在父親的逼迫下,1494年莫爾被迫離開了牛津大學,進入了新法學院學習法學,後又在林肯法學院攻讀英國法,並很快得到了頭等律師的名聲。莫爾踏入社會是從一個律師起步的。在擔任律師期間,他接觸了大量涉及下層社會的訟案,目睹了廣大人民群眾所遭受的苦難。他主持公道,能夠替受屈的人們撐腰,因而在倫敦很有名望。此後,26歲的莫爾被選為議員,但很快便因維護市民的利益,而得罪了英王亨利七世,並受到了迫害。
1504年,亨利七世病故,亨利八世繼任王位。
亨利八世表面上非常歡迎人文主義的做法,這令莫爾很受鼓舞,而且,莫爾反對新教的主張與亨利八世最初對待宗教改革的態度相吻合,再加上莫爾本人的聲譽,亨利八世很希望接近他。莫爾相繼受命擔任一系列要職,並受封為爵士。1529年莫爾成為英國大法官,這是英國僅次於英王的第一號要人。但莫爾對自己的處境是非常清醒的,他曾對他的女婿說過,「若用付出莫爾的頭顱的代價,可以換得正和英國交戰的法國任何一個無足輕重的城堡,英王會不假思索地把莫爾的頭顱割下的。」
莫爾的預見是非常准確的。由於他在國務活動中堅持己見,不肯委曲求全,英王對他甚為不滿。在處理亨利八世與宮女安娜·寶琳的婚事上,莫爾不願違背自己的信念,於是在1532年辭去了他所擔任的職務。他的做法激怒了亨利八世,在莫爾引退後仍然多次對他進行迫害。亨利八世迫使議院通過法令,宣布他為英國教會的首領,並要求全英國傑出的人物,包括莫爾,都必須宣誓承認英王是教會的首領。莫爾因拒絕宣誓被關進倫敦塔。1535年7月7日,莫爾被處以死刑。1886年,在莫爾去世300多年後,天主教會追封他為聖徒,盡管他不是一位正統的天主教信徒。
莫爾將其對黑暗社會的批判與對美好社會的嚮往融會於《烏托邦》中,可與之相媲美的描繪理想世界的名著,還有英國18世紀傑出的政論家和諷刺小說家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這是一部奇書,英國著名作家喬治·奧威爾一生中曾讀了不下6次,他說:「如果要我開一份書目,列出哪怕其他書都被毀壞時也要保留的6本書,我一定會把《格列佛游記》列入其中。」本書是以主人公格列佛自述的口吻展開敘述的,這部作品共分為4卷,主要敘述了格列佛一生的4次航海經歷,他先後游歷了小人國、巨人國、慧駰國等奇異的國度。作品批判了現實世界的黑暗,表達了對於理想世界的嚮往。
在歐洲14至17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中,義大利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哲學家、作家康帕內拉在他的小說《太陽城》中虛構了一個沒有私有制、社會財富和產品都由社會成員享用、政治上人人平等的理想社會,反映了人文主義思想家改造現世社會的理想方案。這一設想反映了義大利早期無產者和貧苦勞動人民反對剝削的要求和對幸福生活的渴望,對後來的空想社會主義者有一定的影響。
⑧ 第一個提出烏邦托的是誰
《烏托邦》一書是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托馬斯·莫爾的不朽巨著,書的全名原為《關於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金書》。 這部書是1515-1516年他出使歐洲時期,用拉丁文寫成的。書中描繪了一個他所憧憬的美好社會,那裡一切生產資料歸全民所有,生活用品按勞分配,人人從事生產勞動,而且有充足的時間從事科學研究和娛樂,那裡沒有酒店、妓院,也沒有墮落和罪惡。烏托邦用於比喻無法實現的理想或空想的美好社會
烏托邦是人類對美好社會的憧憬,是人類思想意識中最美好的社會,如同西方早期「空想社會主義」。西方一位學者提出的空想社會主義社會,美好,人人平等,沒有壓迫,就像世外桃源。烏托邦式的愛情也是美好至極的 。
烏托邦主義是社會理論的一種,它試圖藉由將若干可欲的價值和實踐呈現於一理想的國家或社會,而促成這些價值和實踐。一般而言,烏托邦的作者並不認為這樣的國家可能實現,至少是不可能以其被完美描繪的形態付諸實現。但是他們並非在做一項僅僅是想像或空幻的搬弄,就如烏托邦主義這個詞彙的通俗用法所指的一般。如同柏拉圖《理想國》(Republic)(它是最早的真正烏托邦)中所顯示的,通常某目的是:藉由擴大描繪某一概念(正義或自由),以基於這種概念而建構之理想社群的形式,來展現該概念的若干根本性質。在某些其他的場合,例如摩爾(Sir Thomas More)的《烏托邦》(Utopia,1516),其目標則主要是批判和諷刺:將烏托邦中的善良人民和作者當時社會的罪惡作巧妙的對比,而藉之譴責後者。只有極少數的烏托邦作者——貝拉密(Edward Bellamy)的《回顧》(Looking Backward,1888)即是佳例——企圖根據其烏托邦中所認真規劃的藍圖來改造社會。就其本質而言,烏托邦的功能乃是啟發性的。
⑨ 屌絲的烏托邦的wifi密碼是多少
如果不知道密碼,可以咨詢前台客服人員。另外 如果不知道密碼 還有一下幾種解決方法。
1.wifi熱點初始密碼配的路由器說明書上有寫;
2.wifi熱點名稱是用戶是可以自己設置的,一般密碼要設置wifi熱點的人才知道;
3.如果要知道無線熱點路由器上密碼,除了問設置者,其他任何破解方法都是違法的;
4.如果是要蹭網的話那麼不需要知道無線熱點密碼,下載一些蹭網軟體就可以蹭網的了,但是蹭網不是破解密碼,蹭網軟體只是獲取網上網友分享的wifi密碼然後自動連wifi上網而已;如果wifi熱點密碼設置很復雜,無人分享那麼就是無法蹭網的,wifi熱點密碼只能詢問wifi熱點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