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貨幣學派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貨幣學派在理論上和政策主張方面,強調貨幣供應量的變動是引起經濟活動和物價水平發生變動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布倫納於1968年使用「貨幣主義」一詞來表達這一流派的基本特點,此後被廣泛沿用於西方經濟學文獻之中.
⑵ 貨幣主義有哪些主要觀點和政策主張
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貨幣主義的基本觀點,可概括為以下幾個命題:
①貨幣需求函數是一個穩定的函數,意指平均經常自願在身邊貯存的貨幣數量與決定它的為數不多的幾個自變數(如財富或收入、債券、股票等的預期收益率和預期的通貨膨脹率等)之間,存在著一種穩定的並且可以藉助統計方法加以估算的函數關系。弗里德曼還在1963年出版的《1867~1960年美國貨幣史》(與A.J.施瓦茨合著)中估算出兩個經驗數據。其一是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為-0.15,即利率增(減)1%,對貨幣的需求量減少(增加)0.15%,於是認為利率的變化對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是微不足道的。另一個數據是貨幣的收入彈性為1.8,即人們的收入增(減)1%,對貨幣的需求量增(減)1.8%,這就意味著從長期趨勢來看,貨幣的流通速度將隨著國民收入的增長而有遞減的趨勢。(《1867~1960年美國貨幣史》1963年第1版扉頁)
②引起名義國民收入發生變化的主要(雖然不是唯一)原因,在於貨幣當局決定的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假如貨幣供應量的變化會引起貨幣流通速度的反方向變化,那麼,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對於物價和產量會發生什麼影響,將是不確定的、無法預測的。弗里德曼突出強調貨幣需求函數是穩定的函數,正在於盡可能縮小貨幣流通速度發生變化的可能性及其對產量和物價可能產生的影響,以便在貨幣供應量與名義國民收入之間建立起一種確定的可以作出理論預測的因果關系。
③在短期內,貨幣供應量的變化主要影響產量,部分影響物價,但在長期內,產出量完全是由非貨幣因素(如勞動和資本的數量,資源和技術狀況等)決定的,貨幣供應只決定物價水平。
④經濟體系本質上是穩定的,只要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其調節經濟的作用,經濟將能在一個可以接受的失業水平條件下穩定發展,凱恩斯主義調節經濟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不是減少了經濟的不穩定,而是加強了經濟的不穩定性。因此,弗里德曼強烈反對國家干預經濟,主張實行一種"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這就是把貨幣存量作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開宣布一個在長期內固定不變的貨幣增長率,這個增長率(如每年增加3~5%)應該是在保證物價水平穩定不變的條件下與預計的實際國民收入在長期內會有的平均增長率相一致。
⑶ 馬克思貨幣起源說的觀點有哪些
馬克思在講到貨幣起源時說,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
馬克思是從商品交換關系中分析貨幣起源的,並將貨幣商品論建立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從價值形式的發展要求中揭示了貨幣產生的客觀必然性。
其理論邏輯是:
1.商品交換與價值形式
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統一物。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用以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證明凝結在商品中人類一般勞動的存在。商品交換的依據是商品的價值,因為使用價值是不同質的,無法相互比較,只有價值具有質的共同性和量的可比性,等價交換便成為一條自然的交換法則。那麼,怎樣才能知道商品有無價值和價值的大小呢?或者說,商品的價值是如何表現出來的呢?
使用價值以物質形態直接出現,可為人們的感官直接感知,但價值是寓於商品中的抽象勞動,不能通過商品自己表現,而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相對表現出來的。也就是說,通過交換,一種商品的價值表現在另一種商品上了。這後一種商品就成了前一種商品的價值表現形式,它以自身的若干數量證明了與其交換的前一種商品中所含的勞動量。這就是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簡稱為價值形式。貨幣正是在這種由商品交換發展所決定的價值形式的發展中產生的,貨幣不過是一種高級的價值表現形式而已。
2.價值形式發展與貨幣產生
(1)簡單價值形式中的等價物
人類社會尚未發生大分工以前,商品交換只是偶然現象。極為低下的生產力水平,決定了人們不可能經常有剩餘產品拿來交換,更談不上專門為交換而進行生產。但這種偶然的商品交換已經具有了商品價值表現的簡單形式,即商品的價值通過另一種商品相對表現出來。它說明商品已經有了等價物,價值不再是完全抽象的,而具有了「物的形式」。作為交換,商品只是滿足交換者對不同使用價值的需求,作為等價物,它的意義並不在使用價值方面,而在價值方面。一種商品一旦作為等價物,便具有了如下特徵:
第一,使用價值成為價值的表現形式。等價物並不能用自身的價值來表現出其他商品的價值,因為它自身的價值也是內在的、不可捉摸的,只能以自身的外在形式即一定量的使用價值來表現。
第二,具體勞動成為抽象勞動的表現形式。等價物也是具體勞動的產物,但它卻被用來衡量別的商品所含勞動的質和量,成為抽象勞動的代表。生產等價物的具體勞動,使凝結在與其交換的商品當中的抽象勞動具體化了。
第三,私人勞動成為社會勞動的表現形式。一種商品主動與等價物交換,其實質是使生產這種商品的私人勞動求得社會的承認,轉化為社會勞動。但生產等價物的勞動也是私人勞動,只因為等價物在交換關系中被他人所迫求,具有與別的商品直接交換的能力,這種私人勞動便具有了直接的社會性,成為社會勞動的代表。
等價物的上述特徵提醒人們,在商品價值的簡單表現形式中已經孕育了貨幣的胚芽,等價物的特徵中蘊藏著貨幣的本質,貨幣是一種發展成熟了的等價物。
(2)擴大的價值形式證明了價值的無差別性,暴露了物物直接交換的缺陷。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社會分工的出現,商品交換不再是偶然發生的事情,而成為一種經常性的有規律的現象。這樣,每一種商品不再是偶然地和另一種商品相交換,而是經常地與其他許多種商品相交換;其價值不再是由另一種商品簡單地表現,而是由許多種商品來表現;每一種商品的等價物不止有一個,而是有一系列。這種情況說明,商品價值同它藉以表現的使用價值的特殊形式沒有關系,每一種進入交換的商品都可以充當其他商品的等價物。價值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凝結,在這種擴大了的價值表現形式中得到了證明。這時候,商品之間的交換比例不再是偶然確定的,而是更加接近於它們內部實際包含的價值量。
盡管如此,商品價值的表現仍然是不充分的,尤其是不統一的。其根本原因在於,這時的商品交換都是直接的物物交換,商品藉以表現自己價值的材料還沒有與交換者本人對其使用價值的直接需求分開,因而許多商品事實上並不能充當等價物,使價值表現受到限制。而且,一種商品的等價物,對另一種商品來說很可能不是等價物,因為前者需要它的使用價值,而後者不需要,商品價值沒有統一的表現尺度。生產越發展,參加交換的商品越多,就越發暴露出這種價值表現不統一的缺陷;用於交換的商品必須在品種、數量、質量等方面都符合交換雙方的需求,且價值量相等,才能實現交換。這給商品交換的進一步發展造成極大的困難;為了換到所需要的商品,往往需要進行若干次迂迴曲折的交易。交換中的這種困難,要求價值形式的進一步發展。
(3)一般等價物的出現
當人們在直接的物物交換中遇到困難時,便開始自發地或本能地在市場上發現一種商品,這種商品進入交換的次數最多,其使用價值是大家都共同需要的,只要將自己的商品先換成這種商品,再換他實際所希望的商品就不成問題了。誰都這樣做,誰都把這種商品當作等價物,那麼,這種商品實際上就成了所有商品的公共的或一般的等價物了。人們終於擺脫了各種不同的使用價值在交換中對他們的束縛,使直接的物物交換變成由一般等價物為媒介的間接交換。
顯然,一般等價物已經不再是普通的商品,它有兩個重要特徵:
第一,一般等價物不再是消費的對象,而成了交換的媒介。它說明,作為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並不是人們交換的目的,而是交換的手段。
第二,一般等價物不是用其自然的使用價值,而是用由社會賦予它的使用價值——直接與其他商品相交換的能力——來表現商品的價值。它說明,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完全可以脫離商品的軀體,採取任意的形式。
(4)貨幣的產生
一般等價物的出現,解決了直接物物交換的矛盾和困難,使商品交換在一般等價物的媒介作用下獲得了新的發展。但這時候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還是不固定的,時而是這種,時而又是那種。這種情況必然阻礙商品交換的進一步發展。因此,人們很自然地要求在較大的范圍內(如一個民族市場甚至一個國家)將一般等價物統一起來,使其成為長期固定的一般等價物。這種固定化了的一般等價物就是貨幣。
⑷ 一道關於傳統貨幣數量說的題 幫忙解答 謝謝
D
傳統貨幣數量說:
費雪方程式MV=PT
其中,M是貨幣供應量,V是貨幣流通速度,P是物價水平,T是產出量
式子左邊的M變成了0.5M,那麼右邊也只能乘個0.5,才能等式成立。如果選C,那式子右邊就相當於乘了0.5*0.5=0.25,等式就不成立了。
或者劍橋方程式M=KPY
其中,K是系數,P是物價,Y是產出,道理同上。
所以選D
⑸ 早期重商主義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早期重商主義產生於 15 ~ 16 世紀,在對外貿易上強調少買,嚴禁貨幣輸出國外,力求用行政手段控制貨幣運動,以貯藏盡量多的貨幣,因而又被稱為貨幣差額論。
主要觀點是:貨幣-金銀是惟一的財富,任何商品輸入都會使貨幣流出,如果本國貨幣擁有量減少,本國財富就會減少.因而一國在外貿易中就應盡可能地多輸出少輸入,最好不輸入,只有這樣一國才能迅速地增加貨幣,即財富的積累.
⑹ 當代西方貨幣經濟理論的早期研究
在主流經濟學理論中,均衡分析始終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其起源是瓦爾拉斯一般均衡模型。在瓦爾拉斯模型中,均衡價格形成的前提是市場出清,市場出清的結果是價格均衡的實現。也就是說,在一般均衡理論所表述的完善市場中,均衡將形成的是一組組相對價格。在這里,貨幣的價值為零,貨幣在模型分析中得不到研究。
那麼,貨幣對經濟到底意味著什麼呢?最早的解釋源於貨幣數量論者,其中以Fisher的交易方程最為著名。按照早期貨幣數量論的觀點,貨幣雖然不會對比價體系的形成產生影響,但會影響物價水平的變化。
在這里,經濟活動被人為地劃分為兩個方面:實體經濟和貨幣經濟。瓦爾拉斯均衡模型解決的是實體經濟中相對價格的形成,而早期的貨幣數量論解釋的是絕對價格水平的變化,並由此形成了「貨幣中性論」或「貨幣面紗觀」。根據該貨幣數量論的觀點,在無貨幣幻覺的前提下,名義貨幣量的變動,只會引起絕對價格水平的變化,不會導致均衡的相對價格的變動。換言之,在經濟分析中,抽象掉貨幣並不影響分析框架的完整性,貨幣的變動並不會導致經濟變數的實際變化。
如果真如早期貨幣數量論者所言,貨幣對經濟運行並不起實質性作用,那麼,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始終與貨幣聯系在一起的現象又作何解釋呢?一些經濟學家從貨幣的自然演進歷程中,提出了「需求雙向吻合」的觀點。該觀點認為,最初的「物物交換」經濟中存在一個極大的缺陷,即只有當交易雙方的需求相互「吻合」時,交易才能成功。這就使得「物物交換」方式在勞動分工較為發達經濟中的交易費用昂貴。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人們開始用「間接選擇性吻合」取代「雙向直接吻合」,以降低交易費用,從而導致了一般等價物的逐步形成和貨幣的出現。盡管「需求吻合」論對貨幣的產生與演進條件進行了探討,但它並沒有解決貨幣是否會影響實質經濟的運行問題。為了將長期以來經濟學中的這種價值理論與貨幣理論的分離局面統一起來,20世紀60年代以色列經濟學家帕廷金(Patinkin Don)對此進行了嘗試。他將貨幣視為一種特殊商品,加入到瓦爾拉斯一般均衡分析中,將「貨幣與商品交換」按照「商品與商品交換」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加以研究。顯然,這樣做的結果是可以將價值理論和貨幣理論統一到同一個均衡分析框架之中。
⑺ 中國古代貨幣思想的觀點
這時出現的重要貨幣概念和范疇有子母、輕重,以及涉及商品、貨幣、價值、價格及貨幣購買力等的一些觀點。其中,一些重要貨幣范疇如「子母」、「輕重」還發展和形成比較系統的看法和素樸的理論,如貨幣子母相權論、輕重理論及以輕重理論為重心的一套管子學派的貨幣思想等。這時,貨幣金屬論與貨幣名目論這兩種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中流行的關於貨幣本質問題的看法,以及關於貨幣價值形成問題的貨幣數量論思想(見貨幣數量說),在中國古代貨幣思想中,均已有明顯的表現。春秋晚期單旗的「子母相權論」就是立足於貨幣金屬論,而《管子》的貨幣思想則主要立足於貨幣名目論及貨幣數量論思想。 主要出自戰國學者們之手的《管子》,把春秋以來已流行的「輕重」概念,廣泛用於包括貨幣、價格、商品、貿易等人們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尤其是從封建國家的角度出發,把貨幣問題當作闡發的重點,而發展為貨幣是封建國家干預經濟的重要工具的思想,它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管子》重視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職能。它論說:「黃金、刀幣,民之通施也」(《國蓄》);「黃金、刀幣者,民之通貨也」(《輕重乙》);「刀幣者,溝瀆也」(《揆度》)。所謂「通施」、「通貨」,就是有無相通、交易媒介的意思,而它把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職能視為「溝瀆」,即把貨幣流通視為流水的渠道,商品流通離開貨幣則無法進行。這是一種具有較高概括能力的看法。
《管子》把貨幣的定義歸結為流通手段,並與它的「輕重論」聯系起來,形成貨幣數量論的思想。它闡述輕重論的一般原則說:「夫物多則賤、寡則貴」(《國蓄》),這對於萬物(商品)或貨幣的價值形成都是適用的。貨幣與商品之間的關系是:「幣重而萬物輕、幣輕而萬物重」(《山至數》),流通中貨幣數量的增減,就會使商品價格發生正比例的變化,或者單位貨幣的購買力發生反比例的變化。據此,它說:「國幣之九在上,一在下,幣重而萬物輕;斂萬物應之以幣,幣在下,萬物皆在上,萬物重十倍」(《山國軌》)。《管子》從封建國家的角度出發,以輕重論為中心,提出貨幣是國家干預經濟的重要工具的思想。它強調指出:「五穀食米,民之司命也;黃金刀幣,民之通施也。故善者執其通施,以御其司命」,貨幣「握之則非有補於也,食之則非有補於飽也,先王以守財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國蓄》)。此後,由《管子》闡發的「輕重」概念成為人們討論貨幣問題的專用范疇,如西漢的賈誼、桑弘羊,南齊孔,唐代的劉秩(?~756)、陸贄,北宋的周行己 (1067~?)等,都曾應用輕重論來闡述當時的貨幣流通現象。 它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紙幣流通下所獨有的又一重要貨幣理論。「稱提」是宋代產生的一個貨幣術語,最初並不限於分析紙幣問題,如北宋《續資治通鑒長編》中哲宗元符二年(1099)七月癸卯條有「稱提鐵錢輕重」之語;但北宋末周行己將稱提概念用於分析紙幣問題。他在論述「交子」問題時說:「今以所收大錢,樁留諸路,若京師以稱之」(《浮集》)。進入南宋以後,伴隨紙幣流通的推廣,人們運用稱提概念言紙幣問題的就多了起來,如宋高宗就「最善沈該稱提之說」(《宋史·食貨志》)。進入13世紀,南宋最主要的紙幣「會子」因大量增發而迅速貶值,成為朝野人士關心的重大社會經濟問題,於是講求「稱提之術」、「稱提之策」者一時多至難以列舉,這樣,稱提一詞便基本上發展為一個與紙幣流通相關的一個專用術語了。
「稱提」,有權衡之義。宋人言紙幣,原則上皆指可兌換紙幣,如南宋人戴埴說:「言楮(紙幣)則曰稱提,所以見有是楮,必有是錢以稱提之也」(《鼠璞·楮幣源流》)。所以,「稱提」作為貨幣術語,其基本涵義即藉助兌現保持紙幣名義價值與它所代表的真實價值相符之意。推而廣之,稱提有泛言管理之意。而所謂「稱提之術」、「稱提之策」,每可理解為紙幣發行和管理的原則和方法,然而就其主要內容言,則為用金屬貨幣或實物(錢、銀、絹、茶鹽鈔引、官誥度牒等)收兌流通中過多發行的紙幣,即設置紙幣發行准備保證兌現,以維持紙幣幣值的穩定。
紙幣制度到元明時期,因停止兌現,禁止金銀流通,長時期是不兌換紙幣制度,因而主張發行不兌換紙幣的人,又往往把「稱提」解釋為新舊紙幣的兌換。如錢秉鐙(1612~1693)說:「界滿則易,謂之稱提」(《錢幣芻言·先正名言》)。進入清朝以後,由於久未行鈔,因而「稱提」一詞也就甚少為人使用了。 黃宗羲提出「廢金銀」的主張。王夫之更是過分強調重農賤商、貴粟賤金,以至主張廢金銀而專用銅錢。顧炎武對待以銀為幣、田賦征銀的態度也是消極的他們的貨幣思想的傾向,其實都是違反商品貨幣關系的歷史發展趨勢的。從他們對「銀荒」問題的具體闡述和議論看,也少有新義,往往是簡單地重復唐代人在「錢荒」問題議論中已講過的言辭。這和中國長期封建社會其時仍然遲滯徘徊,緩慢向前蠕動的總的發展狀態是一致的。
⑻ 貨幣數量論的早期理論
休謨是18世紀這一理論的最重要的代表者。他把貨幣數量說作為反對重商主義關於通過國家干預以積累金銀貨幣這種主張的重要依據。他認為,金銀作為貨幣,完全靠它們在社會交換過程中的職能,才有自己的價值。一國流通中的貨幣,不過是用來計算或代表商品的價值符號,在商品數量不變的情況下,貨幣數量增加,商品價格就會同比例提高。所以人為地增加貨幣數量,對一國並無好處。
休謨在之前的理論基礎上更對這一貨幣理論進行了一番潤色。當時,北美金礦被發現,金屬貨幣量突然增加,使物價水平上漲。休謨抓住了這種外觀現象而作出貨幣數量說的結論。他對金量的增加與商品價格的騰貴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作出錯誤的判斷,認為前者是因,後者是果,主張商品價格水平由流通中的貨幣數量所決定。 1911年,費雪在其代表作《貨幣購買力:其決定因素及其與信貸、利息和危機的關系》中提出現金交易方程式。指出,在商品交易中,買者支出的貨幣總額總是等於賣者收入的貨幣總額,如以M代表貨幣供應量,以V代表貨幣流通速度,以P代表物價水平,以T代表社會交易量,則:
MV=PT
費雪認為M由現金和活期存款組成,因而:
M = M1 + M2
V = V1 + V2
費雪認為,在P、T、M1、M2、V1、V2這六個因素中,T、V是比較穩定的,是個常量,因為工商業的發展取決於自然資源和技術情況,不決定於貨幣的數量,雖然影響貨幣流通速度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人們的支付制度和支付習慣,而且二者是相對穩定的;M、P是不穩定的,是個變數,因為M是由貨幣管理當局控制的,而在T、V相對穩定的情況下,P不能不受M的影響。他指出,在貨幣的流通速度與商品交易量不變的條件下,物價水平隨流通貨幣量的變動成正比例變動。貨幣數量決定著物價水平,而不是物價水平決定著貨幣數量。他還分析了貨幣數量與物價水平這一因果關系的傳導機制,指出:從貨幣量的增大到物價水平的上升有一個過渡時期,有許多短變動。在過渡時期一定的階段上,M和P都在增大,但不會按同比例增大,P的上升相對地會大於M的增加。利率的變動會滯後於物價變動,當M停止增長或雖然繼續增長但增長率有所降低時,物價上漲幅度縮小,但利率仍然高昂,這樣實際利率便上升。而實際利率上升,會影響企業信貸規模和資金周轉,從而影響物價水平。 馬歇爾與庇古劍橋學派的創始人馬歇爾認為,人們以貨幣形態貯存起來的財產和收入是「人們願意保持的備用購買力」。這部分購買力的高低決定於以貨幣形態保持的實物價值。因此,不管一國供給多少貨幣,其貨幣的總價值只好等於以貨幣形態保持的實物價值,其貨幣的單位價值決定於貨幣數量與以貨幣形態保持的實物價值的比例。他強調人們持有貨幣的時間和數量對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進而對幣值的影響,這樣便把貨幣量與物價、幣值關系的研究引導到貨幣需求上來,這是在費希爾貨幣數量論基礎上的一個進步。1917年他的學生庇古在英國《經濟學季刊》上發表《貨幣的價值》一文,提出了現金余額方程式,即劍橋方程式:
M=kPy
式中M為人們持有的貨幣量,k為貨幣量與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之比,P為最終產品和勞務價格的指數,y為按固定價格計算的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庇古提出現金余額方程式的思路是:社會每個成員在一定時期內可以運用的資財,是他們在這個時期中的全部收入,在其收入中一部分以現金形式保存時,引起對現金的需求。但對現金的需求與全社會成員的收入之間有穩定的比例關系。他指出:若全社會在一個年度中的平均現金余額為M,則ky/M是每一個貨幣單位的實際價格,即每一個貨幣單位所能購買到的實物商品量,也就是貨幣的購買力。所以現金余額方程式與現金交易方程式的結論基本相同,即物價水平決定於貨幣量,與貨幣量的多少呈反方向、同比例變動。但是,這兩個方程式有不同的經濟意義:現金交易方程式中P表明商品價格;強調V不變時M對P的影響;著眼於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和貨幣的交易,沒有納入貨幣的需求。現金余額方程式中P表明貨幣價值;強調ky不變時M對P的影響;著眼於貨幣的貯藏手段職能,納入了對貨幣的需求。
凱恩斯贊同現金余額貨幣數量論,但認為以小麥數量去表示貨幣的價值並不能反映物價水平。他認為一定數額的購買力應當以某幾種標准消費品所構成的一定量來測定。凱恩斯把這幾種標准消費品的一定量稱為消費單位。假定人們手中用以換取消費單位的一定數量的現金為K,社會流通的貨幣數量為n,則消費單位的價格為p。對此,凱恩斯在《貨幣改革論》中提出了「真實余額」數量方程式:
n=pK
若K不變,則p與n同升同降。但購買消費品的不都是現金,還有銀行存款,而且銀行為了保證顧客提取存款必須保有一定的准備金。假定K 和K'為公眾所要求的現金消費單位和銀行存款消費單位,p為一個消費單位的價格,r為銀行現金准備和存款的比例,n為現金總量,則上述方程式應改為:
n=p(K+rK')凱恩斯認為,K 和K'的量一部分取決於社會財富,另一部分取決於人們的習慣,其數額都是變動不定的,K和K'在繁榮時期有減少的傾向,在蕭條時期有增加的傾向,而r一般是穩定的,n則能夠由政府調控,若政府對n從而對r、K、K'進行直接或間接調控,就不難影響p。
凱恩斯與費希爾一樣,都主張通過金融手段去影響物價,從而緩解或者消除資本主義經濟的周期波動。
凱恩斯的方程式與現金余額方程式有相似之處,即人們手中保有的現金余額都是以一定的「實物量」(馬歇爾、庇古以小麥數量為單位,凱恩斯以幾種標准消費品的一定數量為單位)計量的,只不過現金余額方程式中的k是一個相對數,而凱恩斯方程式中的K是一個絕對數。以一定的「實物量」計量人們手中保有的現金余額是要表明:實物經濟的規模決定了對貨幣數量的需求,而貨幣數量的供求對比、決定貨幣的交換價值,即購買力,從而決定物價水平。可見,凱恩斯方程式實際上保持了貨幣數量論的基本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