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保管文物
文物收藏品的保存要求和方法
由於文物收藏品種類繁多,質地不一,性能有別,因此對它們的保存要求是不一樣的。收藏家可根據自己的居住條件和藏品的性能,有針對性地採取必要措施,做好藏品的保管、養護工作。
1、溫度和濕度
為了使藏品能長久保持良好的狀態,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一般來說,15~18℃的濕度和50~65%的相對濕度對各類物品都比較適宜。在溫度太高時,應進行降溫;溫度太低時,應進行加溫;濕度太大時,採取除濕 措施;濕度太小時,進行加濕,在室內須放置溫度計和濕度計加以觀察,根據室內的溫、濕度變化而採取必要的措施。
另應注意放置藏品的架、櫃、箱等均不能緊貼地面或牆壁擺放,應將其墊置到適當高度,或離牆有一定的距離,並要時常檢查掛在牆上的繪畫、掛毯等背面的牆壁是否有潮濕現象。
2、有害氣體和灰塵
現代社會空氣中的污染十分嚴重。當大氣中含有微量臭氧的時候,能使銅、鐵、鉛等金屬氧化,使織物、紙張和彩畫上的顏料褪色或變色。許多有害氣體,如煤中、 腐敗的食物及廁所中散發出的硫化氫(有臭蛋氣味)氣體對銀器、銅器和鉛器等均有害處;氯氣能使染料褪至無色、對織物、紙張和皮革等都有破壞作用,並引起金 屬腐蝕;飛機、汽車、煙囪、煤爐等大量排出的二氧化碳就更不必說了。空氣中還常混雜有極微細的硬質顆粒,它們與濕氣結合降落並沉積在物品上,易於細菌和霉 菌等微生物的寄生,對各種有機質地的收藏品的危害尤大。
為防止有害氣體和灰塵對藏品的影響,應將藏品放在空氣較為清新處,盡量減少煤煙及糞便氣味等可能對藏品造成的損害。室內注意清潔,經常用微濕的軟抹布消除灰塵,用吸塵器定期清掃房屋,甚至可將藏品用玻璃、盒子等封閉起來。有條件的,應採用空氣凈化設備。
3、黴菌和蟲害
防止黴菌生長的有效辦法是自然通風,並想方設法消除室內的生霉環境。已發現有黴菌的物品,應進行消毒處理。也可用一些消毒劑如麝香樟腦、苯酚等製成殺菌溶液,進行噴霧。對於害蟲可用固體殺蟲劑,如氰化鉀、對位二氯苯、煙草等,並應積極參加滅鼠、滅蠅活動。
4、光線
自然光線中的紫外線和紅外線會引起物品脆弱變質,可見光會損害色彩,對藏品起著破壞作用,因此藏品應避免陽光直接照射。窗戶上應當安置百葉窗或玻璃,以減少紫外線對藏品的影響。
5、常見文物收藏品的保存要求
由於各種藏品的質地、性能不同,對它們的保管措施也就相異,必須因地制宜、對症下葯。
(1),紙製品
圖書、文獻、字畫等類主要由紙張或織物構成的物品,極易成為黴菌和蛀蟲生長的食物,還易於吸水,紙張經過曝曬後,還會褪色、變脆。因此現代一般家庭收藏此類物品,應注意防潮和低溫,紙張和織物應放在暗處保存。
在觀賞藏品時,也應注意對書畫的細心保護。《畫禪室隨筆》曾談到畫不可隨意示人,並概括為五不可:燈下不可,酒後不可,雨時不可,妄加批評不可,武人(指不懂畫的人)不可。
油畫、版畫等藝術品保存也應注意防潮、低溫和隔塵。掛在牆上陳列的油畫可事先在背面保護上一層不透水的聚乙烯薄片,並用聚乙烯膠帶粘封,以防因濕度的變化 而發生翹曲。油畫尤其不能靠近爐子和其它採暖設備放置,因為這易導致油彩的融化。油畫應放在光線柔和之處,不能強光照射,但也不能完全沒有陽光。保存版畫 要注意繪畫顏色的固定,以免其脫落。可用合成樹脂的稀溶液噴霧加固,如用5%聚乙烯酸乙醇溶液,2%聚甲基丙烯酸丁酯甲苯溶液等。如操作恰當,可完全做到 不改變原來的色感。
(2),石 製品料
石質藝術品比較耐久,對光也不敏感,在一般的居室中足以長久保存。對於雨花石等觀賞性石頭,一般人愛將其浸在水裡,但有些地區的水質鹼性較大,可稍加些食用醋中和。但是過於潮濕的空氣也會導致石製品風化現象的產生,因此,最好存放於乾燥的環境保存。
(3),金屬製品
青銅器主要注意保護它的穩定狀態,避免各種氧化腐蝕反應。如採用5%倍半碳酸鈉溶液浸泡、氧化銀封閉法、金屬緩蝕劑等對青銅器進行保護性處理,將其放置在乾燥的環境保存。
鐵器在金屬器物中最易被氧化腐蝕。在稍帶潮濕的環境中,短期內可能被全部氧化物腐蝕掉。對鐵製品可採用緩蝕劑、磷酸鹽或鞣酸鹽、塗蠟或高分子材料的表面封護等方法進行表面保護(如已生銹先去銹或氯化物),並放在較乾燥的環境保持存。
金器製品應保存在托盤上、套子里、墊棉花的盒子里或者放在小袋子里,勿使互相碰撞或受到擠壓,以免機械損傷。
銀器易受含硫物質的浸蝕使顏色變得晦暗,此為黑色硫化銀,它也易受氯化物腐蝕,形成角銀(氯化銀)。銀器對光不敏感,耐低溫,宜放在空氣凈化的環境方。
錫器製品保存時,溫度一般不低於18℃。因為在氣溫低於18℃時,錫就有變形趨勢,溫度愈低,變形趨勢愈大,嚴重者導致出現「錫疫」。錫器本身柔軟,要避免機械碰撞和擠壓,應放在盒子里或套子里,並存放於乾燥環境保存。
鉛主要用於鑄造貨幣、裝璜藝術品和雕塑等。它易受有機酸(如醋酸、鞣酸)及油、脂等物質污染。在潮濕情況下,過量的二氧化碳會與之反應生成鹼式碳酸鉛。鉛 製品保存時不能使用橡木製的櫥或抽屜。因為橡木傢具中有時會滲出鞣酸腐蝕鉛器。其它木材也應充分地乾燥,最好塗上抗蝕性的漆,並存放於乾燥環境保持。
(4),陶瓷製品
陶器和瓷器在保存時應注意防震、防擠壓、防止碰撞或摔碎。陶器一般是多孔性的,可吸收大量的水份,氣溫若驟冷驟熱、時干時濕,對其長期保持良好狀態不 利。一般稍具歷史年代的陶瓷器已成為人們珍愛的藝術品,宜注重室內的陳列設果,也要注意經常性的清潔保養措施。
(5),含纖維材料製品
保存漆器、木器和竹器要避免過於潮濕的和過於乾燥的環境,潮濕易於滋生黴菌,乾燥易使物品開裂。另外要注意防蟲和殺菌。因許多蟲害是造成木製器物損失的重 要原因。在使用殺蟲劑時最好先做一下試驗,以確定所用試劑對油漆、彩飾沒有什麼損傷時才能用。若想使器物不發生開裂、收縮和變形,可對器物採用自然乾燥或 用明礬濃液煮沸等方法進行脫水定形,這樣也有利於器物的長久保存,最好放於濕度恆定的環境。
絲、毛、綿、麻織器及人造的合成纖維製品(人造絲、人造毛、人造棉等)均由有機物質組成,其保存應注意防霉、殺菌、殺蟲。如在織物上發現有輕微黴菌,可在 蔭涼通風處晾曬,以阻止黴菌的蔓延。表面上的霉可以用軟毛刷刷掉。倘若黴菌蔓延很寬、很深,那就應當消毒殺菌。此外,樟腦、萘球、對位二氯苯常用驅蟲劑可 用紙包著放在箱櫃中,或置於布袋中懸掛在櫥內。紡織品對光特別敏感,因此要盡量避免陽光照射,最好放在暗處保存,空氣應當乾燥、新鮮、潔凈。
皮革製品收藏時可用甘油、羊毛脂、蓖麻子油等保護。光線特別是紫外光線對皮革有破壞作用,高溫對皮革也明顯不利。太乾燥了,皮革易於脆弱;太濕了,皮革易 於生霉、腐敗。皮革亦容易被蟲蛀蝕,可用0.35%對位硝基苯酚的水溶液或酒精溶液殺菌,麝香樟腦、硫酸鋅和水楊酸等也都可作為皮革的消毒劑。用滴滴涕和 除蟲菊混合配製成的殺蟲溶液對保護皮革製品也有較好效果。最好存放於乾燥環境保存。
(6),骨質角質製品
骨和象牙製品有較好的抗襲、抗壓和抗折性能,但當遇到熱力和潮濕的變化時,容易翹曲。酸、鹼類及細菌對骨蛋白都有腐蝕作用,酸性作用還會使骨質鬆散,必須加以注意。 角製品(牛角、鹿角等)質地脆而多孔,收藏保管的方法與骨製品基本相同。
琥珀遇高溫(120~130℃)易變軟,性質脆弱,常有裂隙。裂隙中的水一經凍結,再經膨脹就會酥裂。又因琥珀是一種樹脂,應避免接觸醇類和醚類試劑。
玳瑁、螺鈿(貝殼)、珊瑚類器物常以裝飾品形式出現,其主要成份是白堊(碳酸鈣),易被酸分解,故應避免接觸酸性。
上訴製品都會被黴菌侵蝕,最好存放於乾燥環境。
(7),其它
在拿取珍貴文物收藏品時,也必須要注意對文物收藏品的保護。如必須精神集中,輕拿輕放,並注意保持藏品的清潔,防止汗水、唾液污損文物,也不要持煙或吸煙接近文物。
文物藏品的陳放也應注意的問題。根據現代的一般收藏條件,書畫作品要進行裝裱,並且在卷緊之後,裝在紙盒內;易碎的藏品最好放在櫥、櫃或紙箱、木箱內。一 般一箱一件,不能亂堆亂放。較大、較重的藏品,要放在安全、穩固之處。用排架或書櫃陳放藏品,輕巧者可放在上層,笨重者放在下層;小件藏品放在前面,大件 藏品放在後面;細長、重心不穩的藏品宜橫放,或有其他穩定措施。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採用常溫乾燥箱或者低溫乾燥箱以及恆溫恆箱等技術措施;來保存文物藏品,已經開始得到應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總之,一切從確保藏品的安全出發。掌握基本的保管常識和「貴在精心」是藏品得以長期保存的基本條件。
② 已經出土的文物為什麼會被迅速氧化
當出土的時候如果沒有有效的防止措施,再加上文物表面的H2O和CO2仍很多,和空氣接觸比較充分,所以會快速的被空氣氧化,馬王堆墓中出土的食盒裡,在剛出土時裡面還有蓮藕湯,在遇到空氣後迅速被氧化,發黑!
所以這是化學作用,文物在自然環境中起化學反應這就意味著文物受到損害。而化學反應的速度與溫度有關,因為我們地面的溫度相對墓地面會升高,所以加速了氧化。
文物埋在地下面實際上它也是經歷過緩慢氧化的,這不過在地下面的空間裡面的氧氣相對比較稀少,當氧反應完之後,就形成了二氧化碳。
(2)貴金屬文物保存溫度濕度擴展閱讀:
氧化反應是指物質與氧發生的化學反應,氧氣在此過程中提供氧。
文物保護作為一門科學,並非僅僅是拼合文物殘片、修補文物破碎、處理病害部分,它還包括了對文物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理解,對文物各方面狀況的系統記錄,以及基於東西方交流的現代文物保護理念的注入。
無論是出土的還是傳世的,每件文物進入博物館時都必須接受嚴格的體檢,進行腐蝕情況評估。考古發掘獲得的青銅器在出土時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蝕和損毀,進入博物館後必須進行腐蝕評估。
如果青銅器被檢驗出存在大量的氯離子,意味著將產生大量的有害銹,再結合其他各項特徵,基本可以判斷其染上了「青銅病」,那麼就要對症下葯,制定相應的修復方案。
③ 文物出土後是被瞬間氧化還是碳化為什麼能從化學和生物學的角度分別說說嗎
並不是所有的文物在出土後都會氧化,主要看出土內外環境差異。
很多文物由於出土後濕度,空氣成分,甚至光照都能引起文物的腐蝕。這些腐蝕的真正原理其實都是氧化。
文物在未出土之前可能已經生成一些結合物,在出土之前,氧氣或水汽被這些結合物吸附,產生化學反應,有電解,光電解和化學腐蝕等。
影響古文物腐蝕取決於兩方面因素:即文物材料自身的特性和文物所處的環境。考古文物能保存下來,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它的抗腐蝕性及所處的環境。環境中有能影響考古文物腐蝕因素,如溫度、濕度、氣體酸、鹼、鹽、有機體、光等。腐蝕的產生往往是各種環境因素並存時產生的協同效應。
(1)溫度、濕度。文物在自然環境中起化學反應這就意味著文物受到損害。而化學反應的速度與溫度有關。Arrhenius經驗公式,以活化能相關溫度,反應速度表示其關系式為:log10R1/R2=52E(1/T2/1/T1)式中,R1、R2分別為T1、T2溫度時的反應速率。E為活化能:KJ/mol溫度升高10℃,反應速度成倍增長。濕度與古文物潛伏的「粉裝銹」其保存的臨界狀態相對濕度為42%RH—46%RH,相對濕度超過55%RH,氯化亞銅迅速與空氣中的水反應:CuCl+H2O←→Cu2O+HCl.隨著濕度的加大,其反應速度加快。不同相對濕度的實驗結果是氯化亞銅在97%、78%、58%RH環境中分別經2、4、24h反應生成鹼式氯化銅。而在此35%RH中氯化物是無限穩定。實驗還證明相對濕度RH為55%時,氯化亞銅將非常快地反應。然而潮濕的空氣含水率高達80%-90%以上,水分常被稱為「通用催化劑」,它不但可以促使許多化學反應發生,同時還能使有機體滋生。
(2)氣體:氧氣佔大氣含量的21%,氧作為一種氣體主要存留在存放考古文物的環境中,被發掘出來的古文物平衡破環後,不穩定的氯化亞銅與潮濕的空氣中的水、氧相互作用會立即和新的銅體表面發生反應形成白色粉狀銹[CuCl2 3Cu(OH)2]。反應式:4CuCl(s)+4H2O+02(g)→CuCl2 3Cu(OH)2(s)+ 2HCl(aq),白綠色的粉狀銹CuCl2 3Cu(OH)2俗稱「粉狀銹」。粉狀銹在形成初期,其顆粒度極為微小,略近於球形的銹體顆粒徑大約為0.8—1.2nm,均勻一致。此微小的粒子有兩個突出特點:基本可擺脫重力場的影響而隨空氣的流動遷移,在適當的條件下,落在其他古文物上可進行下述反應:2Cu2(OH)3Cl+Cu+6H+→2CuCl+3Cu++6H2O(酸性環境),4CuCl+O2+4H2O→2Cu2(OH)3Cl+2H++2Cl-(鹼性或中性環境)這就是為什麼稱「粉裝銹」像瘟疫一樣的傳染和蔓延的原因。
利用CO2、O2和H2O以及一些可利用的微量元素,微生物菌體增殖繁衍。在這一過程中,將其代謝產物逐步釋放出來,堆積在古文物表面,代謝產物有微酸性,能在漫長的歲月里對古文物進行腐蝕形成銹狀物。微生物菌體在乾燥的環境中一般是呈孢子狀態存在,一旦條件適宜,特別是環境濕度增大的條件,微生物容易隨空氣飄浮和流動在青銅器上大量滋生。這可能是「粉裝銹」傳染和蔓延的另一個原因。
氮氧化物:氮氧化物是主要來源於汽車排放的廢氣。發動機高速運轉時排放出的NOX含量高。NO2氣體在空氣中或物體表面形成硝酸、亞硝酸、硝酸鹽。加速古文物腐蝕。
二氧化硫:SO2氣體在溫度、濕度適宜的條件下腐蝕古文物。實驗表明當RH75%-96%時古文物腐蝕速度顯著增加,這是SO2參與陰極去極化作用使鬆散腐蝕產物吸濕能力加快所致。
(3)光:古文物表面緊貼基體部位有氧化亞銅存在,在光的照射下產生光生空穴和光生電子,高能量的光生空穴可以從金屬原子得到電子發生腐蝕。同時在光的照射下,氧化亞銅可吸附氧,高活性的吸附氧就會沿著鬆散的孔隙向銅合金基體接近,腐蝕合金組份,使表面銹刨層不斷增厚。